首页 / 专利库 / 家用器具 / 奶嘴 / 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

一种女性专用导尿

阅读:140发布:2022-03-14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女性专用导尿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女性专用 导尿 管,包括具有内表面、外表面的主体管路,还包括使用时至少可将 导尿管 头部顶端套设于其内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柔性的尿道导引部件、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套接的导尿管驱动部件、导尿管尿液出口处的疏 水 止流部件、对尿道狭窄区域进行扩张操作的细段、 泵 管及管床等专用结构,不仅以“有导向抵近置入”的 安全模式 消除了传统的“无导向悬空置入”的弊端、彻底避免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对导尿管的污染,还最大程度避免置入过程中因尿道狭窄而导致的尿道内膜损伤;避免尿液流出对导尿管出口处的污染;有效消除留置期间因膀胱内血 块 、组织团块对尿液入口的堵塞,与专用 蠕动泵 配合使用还可将残余尿量降至最低。,下面是一种女性专用导尿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包括具有内表面(11)、外表面(12)的实体材料构成的中空的主体管路,管路中空为导尿管内腔(10),包括使用时进入膀胱(0)的头部(13),留置于体外的尾部(14)及连接头部(13)与尾部(14)的中间部(15),头部设有尿液入口(130),尾部设有尿液出口(140);因导尿管具有壁厚,尿液入口(130)具有两个开口,内表面开口为内腔入口(1301),紧邻导尿管内腔(10);外表面开口为外腔入口(1302),使用时通常紧邻膀胱腔(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用时至少可将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套设于其内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主体(71)为具有顶端开口(711)及尾端开口(712)的中空的筒状,所述中空筒状,包括独立部件、可开合的两个部分或部件组成,内部筒状中空(70)允许导尿管头部(13)及至少一部分导尿管中间部(15)穿过;使用时,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侧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设有至少两个突出的体积小于人体手指的独立支撑脚(73);使用时,支撑脚(73)游离端(731)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0100),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进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设有包括椭圆环在内的环形突出的连为一体的圆环形支撑脚(74);使用时,圆环形支撑脚(74)游离端(741)包括凸面的和或凹面的游离端(741)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0100),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进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连有可至少部分探入尿道内的柔性的尿道导引部件(75),尿道导引部件(75)为中空的两端开口的整体呈底端(752)向顶端(751)逐渐变细的锥形,底端(752)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外,使用时,尿道导引部件(75)外侧面(754)接触尿道内膜(011),内侧面(753)接触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内伸出的导尿管的外表面(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延长,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内部可容纳导尿管的长度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0)及尿道(01)内的导尿管长度之和(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延长,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内部可容纳导尿管的长度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0)及尿道(01)内的导尿管长度之和(L);还包括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的主体为杆状或筒状的导尿管驱动部件(8),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筒状主体(71)之间为可滑动的适形配合,驱动部件(8)尾部(812)则远离固定部件(7),驱动部件(8)头部内表面(80)上至少有一个施部分(8115),相应位置的导尿管壁上设有受力部分(1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的主体为杆状或筒状的导尿管驱动部件(8),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筒状主体(71)之间为可滑动的适形配合,驱动部件(8)尾部(812)则远离固定部件(7),驱动部件(8)头部内表面(80)上至少有一个施力部分(8115),相应位置的导尿管壁上设有受力部分(121);还包括复位弹簧(666),复位弹簧(666)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与导尿管驱动部件(8)之间,阻止导尿管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的主体为杆状或筒状的导尿管驱动部件(8),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驱动部件(8)头部(811)与筒状主体(71)之间为可滑动的适形配合,驱动部件(8)尾部(812)则远离固定部件(7),驱动部件(8)头部内表面(80)上至少有一个施力部分(8115),相应位置的导尿管壁上设有受力部分(121);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接近尾端开口(712)处设有两个指环,驱动部件(8)尾部(812)设有至少一个指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向外锥形延伸,锥形延伸部分(1317)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伸出,率先探入尿道外口(0100)内,导引导尿管头部前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外表面连有一奶嘴状柔性且中空的细段(16),细段(16)内部的中空为细段内腔(160),细段(16)与头部顶端(131)外表面相连的一侧为细段底部(161),另一侧为细段顶部(162);细段底部(161)与头部顶端(131)外表面相连接,是细段的连接部分,包括细段顶部(162)的其余部分为细段的可膨胀部分(1612);细段内腔(160)具体由细段可膨胀部分(1612)的内表面及头部顶端(131)外表面被细段可膨胀部分(1612)覆盖的部分(1315)共同形成;导尿管细段顶部(162)为盲端对外封闭,细段顶部最远点(162p)至导尿管头部顶端最远点(131p)之间的部分其平均外径小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的最大外径;细段内腔(160)通过至少一个导尿管壁上的通路即细段内腔通路(1312)与外界相连,细段内腔通路(1312)至少有一个连通细段内腔(160)的细段内腔通路内开口(1311)和至少一个位于导尿管中间部(15)或尾部(14)的可连通外部空间的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1313),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1313)位于一中空的弹性囊体(17)内腔(170)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导尿管尾部(14)的将导尿管内腔(10)对外封闭的阻止液体但不阻止气体通过的疏止流膜片(6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在导尿管内腔入口(1301)与外腔入口(1302)之间的管壁上和或邻近尿液入口(130)的区域设有至少一个外来液体出口(20);外来液体出口(20)通过导尿管壁上的外来液体通路(21)与导尿管尾部(14)的外来液体侧支(144)上的外来液体入口(22)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在导尿管尾部(14)的连接引流主支(141)和或外来液体侧支(144)的一部分管路为局部受挤压变形闭合且挤压消除后可复原的管(68),所述泵管(68)套设在弯曲或竖直的管床(69)内,所述管床(69)可直接嵌入与之配套的转子蠕动泵或指状蠕动泵的泵体(66)上的管床接受腔(662)内。
14.一种蠕动泵,由泵体(66)、蠕动部件及动力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泵体(66)上设有可容纳与权利要求13中描述的套设有泵管(68)的管床(69)的接受腔(662)。

说明书全文

一种女性专用导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导尿管,特别涉及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导尿管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医疗器械,从尿道置入人体后可将尿液从膀胱引流至体外;可一次尿液引流后取出,也可长期留置用于多次引流。
[0003] 然而,导尿管置入的操作以及留置会不同程度的导致下尿路损伤,而下尿路的损伤更易于引发或加重下尿路感染,进一步影响下尿路甚或全身脏器功能。
[0004] 女性尿道较男性短而粗,长度仅4厘米左右,尿道外口周围结构复杂,即使不插入导尿管也易于发生尿路感染;现有临床的女性导尿步骤,通常在消毒尿道外口及周边组织后用一手的两指按压尿道外口周边组织使其相对固定,撑开并暴露尿道外口,另一手直接或用镊子止血钳等把持无菌导尿管,从尿道外口徐徐插入;当遭遇尿道弯曲或伴有狭窄时常需用插入,此情形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尿道损伤;当位于导尿管头部的尿液入口进入膀胱内时,尿液因膀胱内的压力而缓缓从体外的导尿管尿液出口流出至弯盘等容器内,此时可判断导尿管置入成功;当需要留置时,随即将引流尿袋接头插入导尿管尿液出口,成为一封闭系统。
[0005] 现有女性患者的导尿存在以下问题:
[0006] 1.操作者两个手指难以固定并暴露尿道外口,尤其是在因诸如尿路感染、分娩侧切口的瘢痕牵拉导致的尿道外口异位、老年女性的尿道外口萎缩甚至陷入阴道前壁的情况下;尿道外口固定及暴露不良不仅降低导尿管置入成功率还会大大增加置入过程的尿道损伤。
[0007] 2.女性尿道外口附近如大小阴唇表面的生物极易接触并污染曲折进入尿道的导尿管外表面,将微生物带入尿道及膀胱内;此种腔外感染也即导尿管内腔外的途径导致的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早期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
[0008] 3.使用手指或镊子、止血钳把持导尿管悬空施力的方式因导尿管为柔性,曲折行进,施加的力方向难以与尿道中心线相同,行进方向与施力的方向呈一定度,平行于尿道中心线的作用力仅是施加的力的一个分力,故较大的力才能将导尿管置入,因而尿道损伤较大;尿道外口处有弯曲时更难精准操作。
[0009] 4.当导尿管头部顶端行进至尿道狭窄处时通常需加大外力推进,与狭窄处尿道内膜发生剪切作用,即便通过了狭窄处,尿道内膜也遭受严重挫伤且为微生物感染创造条件。
[0010] 5.需将尿液引流出导尿管尿液出口,再流至弯盘等容器后方才判断导尿管置入膀胱内,随后再连接引流尿袋接头,尿液通常会污染导尿管尿液出口与引流袋接头二者的连接处,空气中或周围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在连接处的这部分尿液中繁殖,再次拔插引流尿袋接头时极易引起导尿管腔内污染。
[0011] 6.留置导尿管期间,会因病情变化致使膀胱内出现不溶解的血、脱落的组织团块等堵塞导尿管尿液入口,现有解决办法通常使用导丝进入导尿管内腔予以疏通或注射器抽吸尿液,效果不佳后更换较粗的导尿管,患者遭受二次插管的痛苦。
[0012] 7.部分患者因膀胱逼尿肌无力或膀胱顺应性下降等原因致使膀胱内残留尿量较多,会更加易于感染,此情况需护理人员使用注射器从导尿管尿液出口处多次抽吸,伴随多次拔插引流尿袋接头,增加感染险且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七方面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
[001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15] 一种女性专用导尿管,包括具有内表面、外表面的实体材料构成的中空的主体管路,管路中空为导尿管内腔,包括使用时进入膀胱的头部,留置于体外的尾部及连接头部与尾部的中间部,头部设有尿液入口,尾部设有尿液出口;因导尿管具有壁厚,尿液入口具有两个开口,内表面开口为内腔入口,紧邻导尿管内腔;外表面开口为外腔入口,使用时紧邻膀胱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用时至少可将导尿管头部顶端套设于其内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尿道外口固定部件主体为具有顶端开口及尾端开口的中空的筒状,内部筒状中空允许导尿管头部及至少一部分导尿管中间部穿过;使用时,尿道外口固定部件顶端开口一侧,压向人体尿道外口周边组织,使尿道外口的位置固定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顶端开口内。
[0016] 由于女性尿道短且直,如图3所示,传统的导尿方式,尿道外口固定效果好时尿道外口中心点位于相对竖直的尿道中心线上,此情形下置入的导尿管头部顶端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前行,对尿道内膜的损伤最小,患者的疼痛感也最小;如图4所示,尿道外口固定效果不佳时,尿道外口中心点可能显著偏离竖直的尿道中心线,此情形下置入的导尿管头部顶端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压向尿道内膜,而无法顺利的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前行,对尿道内膜产生较大或严重的损伤,使患者产生更大的疼痛感。
[0017] 按传统方式即使对尿道外口固定效果好,如图7所示,使用工具或手指将导尿管夹持,距离尿道外口一定距离将导尿管悬空的向尿道外口插入,当导尿管头部顶端接触到尿道外口时遇到阻力,因导尿管材质为柔性极易发生弯曲,弯曲方向极不确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得导尿管头部中心线与尿道中心线无法重叠而是成一角度α,如图8所示,弯曲后的导尿管头部顶端点无法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前行,而是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压向尿道外口内的尿道内膜,对尿道内膜产生较大或严重的损伤,而损伤后的尿道内膜处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0018] 应用本发明所述的女性专用导尿管的固定部件,不仅便于尿道外口的固定及暴露,使用时,尿道外口位于固定部件顶端开口内,而导尿管头部又套设在固定部件内,导尿管头部顶端运动的起点即是尿道外口位置,导尿管的置入成为真正的“抵近置入”,所述抵近是指抵近尿道外口;进一步的,因固定部件筒状的主体具有一定长度,对其内的导尿管起到运动导向作用,使导尿管的置入进一步成为“有导向抵近置入”,因而不会出现导尿管的弯曲,使得导尿管头部中心线与尿道中心线重叠,导尿管头部顶端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前行,对尿道内膜的损伤最小,患者的疼痛感也最小,彻底消除了“无导向悬空置入”的传统方式的相应弊端。
[0019] 为方便操作,尿道外口固定部件上可设有突出其外表面的手指把持部分,手指把持部分可为与筒状主体连接的凸台、手柄、指环。
[0020] 为了起到充分固定同时又充分暴露尿道外口的目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一侧,设有至少两个突出的体积小于人体手指的独立支撑脚;使用时,支撑脚游离端压向人体尿道外口周边组织,使尿道外口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进入。
[0021] 相比现有临床操作上常用的两个手指固定及暴露尿道外口的方式,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积小于人体手指的独立支撑脚压迫尿道外口周边组织,不仅消除了此操作对人手的依赖,体积小于人体手指且硬度大于人体手指皮肤硬度的支撑脚对尿道外口的固定效果更为精准可靠、撑开尿道外口的作用更为显著。
[0022] 进一步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一侧,设有包括椭圆环在内的环形突出的连为一体的环形支撑脚;环形支撑脚游离端,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凸面的和或凹面的,使用时,环形支撑脚游离端压向人体尿道外口周边组织,使尿道外口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进入。
[0023] 环形支撑脚相比两个或两个以上个独立支撑脚,环周压迫尿道外口周边组织,固定效果更为可靠且阻挡了可能从独立支撑脚之间的间隙探入的周边组织,从而消除了可能探入的周边组织对导尿管外表面污染的风险。也可采用与人体尿道外口周边组织形状解剖适形的游离端为椭圆的环形支撑脚,使得压向人体组织表面时阻力最低,且更好的阻挡周边组织对导尿管外表面的接触;为了更好的与目标尿道外口周边组织形状相适形,椭圆的环形支撑脚游离端也可以是非平面的凹面或凸面,或凹凸组合的形状,可立体施压更好的撑开尿道外口。
[0024] 为了导尿管更好的进入尿道,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一侧,连有可至少部分探入尿道内的包括中空的两端开口的柔性的尿道导引部件,尿道导引部件整体呈底端向顶端逐渐变细的锥形,底端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外,使用时,尿道导引部件外侧面接触尿道内膜,内侧面接触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内伸出的导尿管的外表面。
[0025] 有些情况下,如患者体位不良或操作者空间位置感觉欠佳等,即使采用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有导向抵近置入”,导尿管头部顶端虽然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前行,但开始时尚未有足够长度的导尿管头部进入尿道,因而无法发挥尿道本身对其内导尿管的导向作用,尿道内膜相比导尿管材质更为柔软,无法有力校正操作中可能的偏斜,难以保证导尿管头部中心线与尿道中心线完全重叠,最理想的方式是有一部件也即尿道导引部件预先探入尿道内一部分,导尿管头部顶端沿此部件前行,确保将其导引至尿道中心线,同时避免了因方向偏斜导致的导尿管头部顶端对尿道内膜的损伤,方向偏斜时导尿管头部顶端也不直接压向尿道内膜,而是在导引部件内表面滑动。
[0026] 使用时,导尿管头部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进入尿道导引部件内部中空,沿导引部件内表面滑动前行,从尿道导引部件顶端伸出,导尿管头部进入尿道并触及尿道中心线,在尿道的导向下继续在尿道内沿竖直的尿道中心线向膀胱方向前行,从而实现更好的与尿道的对接并发挥了尿道的导向作用,并根据推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情况随时调整固定部件筒状主体倾斜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了导尿管置入的精准度及成功率,同时进一步减少了可能的尿道内膜损伤。
[0027] 尿道导引部件可以为瓣状,便于导尿管经过时向外扩张变形;也可以是整体向一侧弯曲的锥形部件,有利于进入偏向的尿道外口和或弯曲的尿道。
[0028] 进一步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延长,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内部可容纳导尿管的长度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长度L;这种将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延长的设计,使得进入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部分在导尿管置入过程中确保不与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接触,彻底消除了因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污染导尿管外表面而导致尿路感染的风险;当应用现有的导尿管外表面润滑涂层的技术时,润滑物如壳聚糖、透明质酸钠等涂布于此长度L的导尿管外表面即可。
[0029] 另一种考虑,为了适应部分患者尿道外口狭窄、偏斜甚至尿道弯曲,从便于操作及降低损伤角度考虑,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部分与筒状主体呈一定角度,也可以是尿道导引部件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部分呈一定角度;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部分与筒状主体也可以是包括波纹管在内的可转向连接,所述可转向连接是指连接角度可调节的连接。
[0030]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套接的主体为杆状的导尿管驱动部件,驱动部件杆状主体一端为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套接的头部,其与筒状主体之间为可滑动的适形配合,驱动部件尾部则远离固定部件,驱动部件头部内表面上至少有一个施力部分,相应位置的导尿管壁上设有受力部分。
[0031] 施力部分可以是部分凸起或环形凸台,也可以是凹陷,受力部分则是与施力部分相配合的凸起或环形凸台,也可以是凹陷;使用时,当驱动部件向尿道外口方向运动时,导尿管被其驱动也做同步运动而带入尿道内;当驱动部件向尿道外口相反方向运动时,导尿管可被其驱动而退出尿道。
[0032] 具体实施时,导尿管驱动部件主体为中空杆状、筒状,也可以是半弧形杆状或与弯曲的固定部件适型的弯杆状等。
[0033] 进一步的,还包括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顶端开口附近与导尿管驱动部件尤其是驱动部件头部之间,阻止导尿管驱动部件向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方向运动。
[0034] 复位弹簧静止的一端位于固定部件顶端开口附近,可发生位移的一端与导尿管驱动部件头部相抵。
[0035] 导尿管在尿道内推进时如遇到阻力,可能是因为尿道狭窄和或弯曲,此时强行推进必将损伤尿道,停止用力,则复位弹簧可部分推开驱动部件从而带动部分导尿管退出尿道;调整方向或做其他处理诸如添加润滑油后再次操作。
[0036] 一种可以替代复位弹簧的方案是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筒状主体接近尾端开口处设有两个指环,驱动部件尾部设有一个指环。
[0037] 为了便于导尿管置入后能将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及驱动部件与导尿管分离,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及驱动部件为可开合的。
[0038] 所述可开合的,是指相对被约束其内的导尿管而言,当完成导尿管置入膀胱的操作后,打开分别是由至少两部分构成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及驱动部件,从而使固定部件及驱动部件与留置在体外的部分导尿管分离。
[0039] 一种与上述的尿道导引部件功能类似的尿道导引结构是将导尿管头部顶端部分的向外锥形延伸,锥形延伸部分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伸出,率先探入尿道外口内,导引导尿管头部前行。
[0040] 导尿管头部顶端的锥形延伸部分在使用时可率先探入尿道内,导引导尿管头部沿尿道中心线走向前行,起到与尿道导引部件类似的作用,可脱离尿道导引部件独立使用,也可与尿道导引部件同时使用。
[0041] 为了应对导尿管置入过程中遭遇可能的尿道狭窄,导尿管头部顶端外表面连有一奶嘴状柔性且中空的细段,细段内部的中空为细段内腔,细段与头部顶端外表面相连的一侧为细段底部,另一侧为细段顶部;细段底部与头部顶端外表面相连接,是细段的连接部分,包括细段顶部的其余部分为细段的可膨胀部分;细段内腔具体由细段可膨胀部分的内表面及头部顶端外表面被细段可膨胀部分覆盖的部分共同形成;导尿管细段顶部为盲端对外封闭,细段顶部最远点至导尿管头部顶端最远点之间的部分其平均外径小于导尿管头部顶端的最大外径;细段内腔通过至少一个导尿管壁上的通路即细段内腔通路与外界相连,细段内腔通路至少有一个连通细段内腔的细段内腔通路内开口和至少一个位于导尿管中间部或尾部的可连通外部空间的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位于一中空的弹性囊体内腔内。
[0042] 细段结构上是对导尿管头部顶端的延伸,所述的延伸,其方向可以是顺沿着导尿管头部的中心线方向,也可以是与导尿管头部中心线方向平行,也可以是与中心线方向成一定角度即偏向延伸,有时偏向延伸的细段更容易进入弯曲处的尿道;当导尿管在尿道中行进遇到狭窄处时外径较大的头部顶端无法通过,而外径较小的细段则可进入狭窄的尿道部分,此时按压弹性囊体将弹性囊体内腔内的一定体积的气和或液经由细段内腔通路充入细段内腔,使得细段膨胀并持续一定时间,产生的推力垂直作用于狭窄处的尿道内膜,使狭窄处的尿道扩张,类似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随即放松弹性囊体,弹性囊体自身的弹性复原力抽出进入细段内腔的气和或液,细段膨胀解除,继续推进导尿管,导尿管头部顶端则易于通过被扩张后的尿道部分。
[0043] 为了避免传统需将尿液引流出导尿管尿液出口再流至弯盘等容器后方才判断导尿管置入膀胱内的方式的弊端,本发明还包括设于导尿管尾部的将导尿管内腔对外封闭的阻止液体但不阻止气体通过的疏止流膜片。
[0044] 疏水止流膜片外周可密封连接环形的固定壳体,构成止流部件,固定壳体与导尿管尾部的导尿管内腔内表面的环形凹陷适形密封连接。
[0045] 为了便于观察尿液,至少疏水止流膜片附近区域的导尿管壁为透明或目力可及的部分透明。
[0046]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导尿管尿液出口处与引流袋接头对接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受污染,导尿管尿液出口处的一段导尿管尾部被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封闭,导尿管尿液出口位于由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密封形成的防护腔体内;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本身为气体易于通过的材质。
[0047] 患者排尿时的膀胱内压通常在10千帕之内,具体实施中选用阻水压力10-20千帕的孔径0.1-0.5微米的由PVDF、PES、PAN等聚合物制成的疏水膜即可。
[0048] 为了确保导尿管留置期间的引流通畅,在导尿管尿液入口的内腔入口与外腔入口之间的管壁上和或邻近尿液入口的区域设有至少一个外来液体出口;外来液体出口通过导尿管壁上的外来液体通路与导尿管尾部的外来液体侧支上的外来液体入口连通。
[0049] 为了方便尿液的主动引流及外来液体的注入,在导尿管尾部的连接引流主支和或外来液体侧支的一部分管路为局部受挤压可变形闭合且挤压消除后可复原的管,所述泵管套设在弯曲或竖直的管床内,所述管床可直接嵌入与之配套的转子蠕动泵或指状蠕动泵的泵体上的管床接受腔内。
[0050] 进一步的,一种蠕动泵,由泵体、蠕动部件及动力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泵体上设有可适形容纳上述本发明中描述的套设有泵管的管床的接受腔。
[005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52] 1.主体呈中空筒状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可将现有操作的两个粗大且柔软的手指的两点式固定方式升级为尿道外口精细的甚或更为稳定的环周固定,固定更为可靠;尿道外口处于固定部件内部中空内,暴露更为充分且利于精准消毒;可探入尿道外口内的尿道导引部件有助于引导导尿管头部顶端进入尿道,减少粘膜损伤;手指把持部分尤其是指环则使操作更为便利。
[0053] 2.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可避免进入尿道膀胱内的导尿管外表面遭受尿道外口附近组织如阴蒂、大小阴唇表面微生物的污染。
[0054] 3.与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套接的驱动部件可确保施力方向与导尿管运动方向一致,尤其是尿道没有弯曲的情况下,施加的力的方向更易于与尿道中心线相同。
[0055] 4.当导尿管头部顶端行进至尿道狭窄处时,细段则可先行探入狭窄区域,按压弹性囊体可使细段膨胀,垂直尿道内膜方向推开狭窄处的尿道内膜,有助于导尿管顺利通过狭窄处且最大程度避免了平行于尿道中心线方向用力推进对尿道内膜的剪切损伤。
[0056] 5.封闭导尿管尿液出口的止流部件及附近透明管壁可在及时判断导尿成功的前提下避免尿液流出,省却了接纳尿液的容器同时保证了导尿管尿液出口处的干燥清洁,避免了插入引流尿袋接头时的尿液污染。
[0057] 6.从导尿管内腔入口和外腔入口之间的管壁上设置的外来液体出口喷射出的无菌液体可精准地将导尿管尿液入口处稽留的血块、组织团块等堵塞物击碎、撕裂或驱离,保障引流的通畅;结合负压对尿液的抽吸可将堵塞物吸出膀胱。
[0058] 7.在导尿管尾部设置的局部受挤压可变形闭合且挤压消除后可复原的泵管及套设在其上的弯曲或竖直的管床,便于直接嵌入与之配套的转子蠕动泵或指状蠕动泵的泵体上的管床接受腔内,通过蠕动泵运转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可不依赖膀胱内的压力而将膀胱内尿液最大程度排空,降低因残留尿量较多带来的感染及膀胱损伤风险;与使用注射器多次抽吸并伴随多次拔插引流尿袋接头的操作相比,更为安全及便利。附图说明:
[0059] 图1:现有导尿管结构示意图;
[0060] 图2:现有导尿操作中对尿道外口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0061] 图3:示意尿道外口固定效果好的情形;
[0062] 图4:示意尿道外口固定效果不佳的情形;
[0063] 图5:尿液流出污染导尿管尿液出口端面示意图;
[0064] 图6:阴唇粘膜污染导尿管外表面示意图;
[0065] 图7:导尿管头部向尿道外口行进时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0066] 图8:导尿管头部受到尿道外口阻力时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0067] 图9:尿道外口闭合状态示意图;
[0068] 图10:尿道外口开启状态示意图;
[0069] 图11:本发明实施例1固定部件示意图;
[0070] 图12:本发明实施例1中图11A-A立体剖切后的平面视图;
[0071] 图13:本发明实施例1的固定部件使用状态示意图;
[0072] 图14:本发明实施例2的固定部件示意图;
[0073] 图15:本发明实施例3的固定部件示意图;
[0074] 图16:本发明实施例4的固定部件支撑脚示意图;
[0075] 图17:本发明实施例4中图16固定部件支撑脚的B-B立体剖切后的平面视图;
[0076] 图18:本发明实施例5的固定部件可调节支撑脚示意图;
[0077] 图19:本发明实施例6的环形支撑脚示意图;
[0078] 图20:本发明实施例7的椭圆环形支撑脚示意图;
[0079] 图21:本发明实施例8的立体端面椭圆环形支撑脚示意图;
[0080] 图22:本发明实施例9的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1] 图23:本发明实施例9中图22尿道导引部件的C-C立体剖切后的平面视图;
[0082] 图24:本发明实施例9的尿道导引部件使用状态示意图;
[0083] 图25:本发明实施例10的瓣式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4] 图26:本发明实施例11的单瓣式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5] 图27:本发明实施例12的弯曲型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6] 图28:本发明实施例13的可开合的固定部件及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7] 图29:本发明实施例14的可开合的固定部件及尿道导引部件示意图;
[0088] 图30:本发明实施例15的延长的固定部件示意图;
[0089] 图31:本发明实施例15的延长的固定部件内的导尿管进入尿道膀胱示意图;
[0090] 图32:本发明实施例15的固定部件对其内的导尿管运动导向示意图;
[0091] 图33:本发明实施例16的弯曲的固定部件示意图;
[0092] 图34a:本发明实施例17的固定部件示意图;
[0093] 图34b:本发明实施例17的驱动部件示意图;
[0094] 图34c:本发明实施例17的示意图;
[0095] 图35a:本发明实施例17中图34c驱动部件驱动导尿管的D-D立体剖切后的立体视图;
[0096] 图35b:本发明实施例17的驱动部件驱动导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0097] 图36:本发明实施例18的复位弹簧外置示意图;
[0098] 图37:本发明实施例19的复位弹簧内置示意图;
[0099] 图38:本发明实施例20的的导向槽示意图;
[0100] 图39:本发明实施例21的可开合部件示意图;
[0101] 图40:本发明实施例22的可开合部件示意图;
[0102] 图41:本发明实施例23的导尿管头部结构示意图;
[0103] 图42:本发明实施例24的导尿管头部细段示意图;
[0104] 图43:本发明实施例24的导尿管头部细段膨胀状态示意图;
[0105] 图44:本发明实施例24的导尿管弹性囊体示意图;
[0106] 图45a:本发明实施例25的导尿管尾部结构示意图;
[0107] 图45b:本发明实施例25的导尿管尾部结构示意图;
[0108] 图46:本发明实施例26的导尿管尿液入口结构示意图;
[0109] 图47:本发明实施例26的导尿管结构示意图;
[0110] 图48:本发明实施例27的结构示意图;
[0111] 图49a:本发明实施例27中图48的E-E立体剖切后的平面视图;
[0112] 图49b:本发明实施例27中图49a的F-F平面剖切后的平面视图;
[0113] 图50:本发明实施例28的结构示意图;
[0114] 图中:0.膀胱;00.膀胱腔;01.尿道;010、010a、010b.尿道内腔;0100.尿道外口;0101.尿道中心线;0102.尿道外口中心点;011.尿道内膜;013.尿道外口周边组织;0131.阴唇;1.导尿管;10.导尿管内腔;11.导尿管内表面;110.导尿管内表面的环形凹陷;111.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上的污染物;12.导尿管外表面;121.导尿管壁上受力部分;13.导尿管头部;130.尿液入口;1301.内腔入口;1302.外腔入口;131.导尿管头部顶端;131p.导尿管头部顶端最远点;1311.细段内腔通路内开口;1312.细段内腔通路;1313.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1315.导尿管头部顶端点;1316.导尿管头部中心线;1317.导尿管头部顶端锥形延伸部分;1318.外腔入口与内腔入口之间的管壁;132.膀胱固定囊体;1321.膀胱固定囊体通路;
1322.膀胱固定囊体充盈侧支对外开口;14.导尿管尾部;140.尿液出口;141.引流主支;
1411.导尿管尾部端面;142.膀胱固定囊体充盈侧支;143.细段充盈侧支;144.外来液体侧支;15.导尿管中间部;16.细段;160.细段内腔;161.细段底部;1612.细段可膨胀部分;162.细段顶部;162p.细段顶部最远点;17.中空的弹性囊体;170.弹性囊体内腔;171.弹性囊体对外开口;2.单向;20.外来液体出口;21.外来液体通路;22.外来液体入口;222.合页;
33、33a、33b.血块;4.弯盘;4b.导尿管尾部端面滞留的尿液;4c.被阻止流动的尿液;5.引流袋接头;6.止流部件;61.固定壳体;62.疏水止流膜片;63.开启撕口;65.密封部件;650.防护腔体;66.泵体;660.转子;661.滚轮;662.管床接受腔;663.旋转手柄;666.复位弹簧;
6661.复位弹簧静止的一端;6662.复位弹簧可发生位移的一端;67.泵体盖;68.泵管;69.管床;7.固定部件;7a、7b.独立的固定部件;7a1.固定部件侧端面凹槽;7b1.固定部件侧端面凸筋;7a2、7b2.连接部件;7b20.连接部件上的凸起;70.固定部件筒状中空;71.固定部件筒状主体;71a、71b.固定部件两部分筒状主体;711.固定部件的顶端开口;712.固定部件的尾端开口;7121.固定部件的导向槽;713.固定部件内表面;714.固定部件筒状主体上的通槽;
7141.通槽的底端;7142.通槽的顶端;715.固定部件顶端导向部分;7151.固定部件顶端导向部分上的环形凸台;72.把持部分;721.把持部分的凸台;722.把持部分的手柄;723.固定部件上的指环;73.独立支撑脚;73a.主支撑脚;73b.次级支撑脚;731.支撑脚游离端;732.主支撑脚转轴;733.次级支撑脚转轴;74.圆环形支撑脚;741.圆环形支撑脚游离端;742.椭圆环形支撑脚;7421.椭圆环形支撑脚游离端;75.导引部件;75a、75b.独立的尿道导引部件;750.导引部件内部中空;751.导引部件顶端;752.导引部件底端;753.导引部件内侧面;
754.导引部件外侧面;755.导引瓣;756.弯曲的尿道导引部件;8.驱动部件;80.驱动部件头部内表面;81.驱动部件杆状主体;811.驱动部件头部;8111.驱动部件头部嵌入通槽内的部分;8112.与驱动部件头部嵌入通槽内的部分相连的防脱出部分;8113.防脱出部分8112的顶端面;8114.驱动部件头部的顶端面;8115.驱动部件上施力部分;8116.位于固定部件内部的驱动部件头部的顶端面;812.驱动部件尾部;823.驱动部件尾部的指环;L.留置时位于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长度之和。

具体实施方式

[0115] 实施例1:现有临床常见的导尿管如图1所示,为具有内表面11、外表面12的实体材料构成的中空的主体管路,使用前通常灭菌处理,管路中空为导尿管内腔10,包括使用时进入膀胱0的头部13,留置于体外的尾部14及连接头部13与尾部14的中间部15,头部13设有尿液入口130,尾部14设有尿液出口140;因导尿管具有壁厚,尿液入口130具有两个开口,内表面开口为内腔入口1301,紧邻导尿管内腔10;外表面开口为外腔入口1302,使用时通常紧邻膀胱腔00;用于留置导尿的膀胱固定囊体132位于导尿管头部13的尿液入口130之下,从膀胱固定囊体充盈侧支142开口1322处的单向阀2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和或液体,经由导尿管壁内的通路1321进入并充盈膀胱固定囊体132,使其滞留在膀胱腔00内不易脱出。
[0116] 如图2所示,女性患者导尿管的置入通常临床操作上常用两个手指固定及暴露尿道外口0100,使用工具或手指将导尿管头部13夹持,距离尿道外口0100一定距离将导尿管悬空的向尿道外口0100插入,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由于女性尿道短且直,如图3所示,尿道外口固定效果好时尿道外口中心点0102位于相对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上,此情形下置入的导尿管头部顶端131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前行,对尿道内膜011的损伤最小,患者的疼痛感也最小;尿道外口固定效果不佳时,如图4所示,尿道外口中心点0102可能显著偏离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此情形下置入的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压向尿道内膜011,而无法顺利的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前行,对尿道内膜011产生较大或严重的损伤,使患者产生更大的疼痛感,图3、4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
[0117] 按传统方式操作即使尿道外口固定效果好,如图7所示,使用工具或手指将导尿管夹持,距离尿道外口0100一定距离将导尿管悬空的向尿道外口0100插入,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如图8所示,当导尿管头部顶端131接触到尿道外口0100时遇到阻力,因导尿管材质为柔性,极易发生弯曲,弯曲方向极不确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得导尿管头部中心线1316与尿道中心线0101无法重叠而是成一角度α,弯曲后的导尿管头部顶端点1315无法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前行,而是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压向尿道外口0100内的尿道内膜011,对尿道内膜011产生较大或严重的损伤,而损伤后的尿道内膜011处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
[0118] 图9所示未被撑开暴露的尿道外口0100,图10所示尿道外口0100被操作者两个手指撑开暴露,位置相对固定。
[0119] 本发明所述的女性专用导尿管的实施例1如图11所示,设置一使用时至少可将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套设于其内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主体71为具有顶端开口711及尾端开口712的中空的筒状,内部筒状中空70允许导尿管头部13及至少一部分导尿管中间部15穿过,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使用时,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一侧,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内,如图12所示。
[0120] 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不仅便于尿道外口0100的固定及暴露,使用时,患者的尿道外口0100位于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内,而导尿管头部13又套设在固定部件7内,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运动的起点即是尿道外口0100,导尿管的置入成为真正的“抵近置入”,所述抵近是指抵近尿道外口0100;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因固定部件7筒状的主体71具有一定长度,对其内的导尿管起到运动导向作用,使导尿管的置入进一步成为“有导向抵近置入”方式,因而不会出现导尿管的弯曲,使得导尿管头部中心线1316与尿道中心线0101重叠,导尿管头部顶端131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前行,对尿道内膜011的损伤最小,患者的疼痛感也最小,彻底消除了“无导向悬空置入”的传统方式的相应弊端,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
[0121] 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为方便操作,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上可设有突出其外表面的手指把持部分72,手指把持部分72包括可与筒状主体71连接的凸台721以及手柄722,当然也可在使用时直接把持筒状主体71。
[0122] 实施例3: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上突出其外表面的手指把持部分72设置成两个指环723,手指置于指环723的中空内操作更为稳定可靠,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
[0123] 实施例4:如图16所示,为了起到充分固定同时又充分暴露尿道外口0100的目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设有三个突出的体积小于人体手指且硬度大于人体手指的独立支撑脚73;使用时,支撑脚73游离端731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0100,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进入,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图17所示尿道外口0100位于连有支撑脚73的固定部件顶端开口711内。
[0124] 相比现有临床操作上常用的两个手指固定及暴露尿道外口0100的方式,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积小于人体手指的独立支撑脚73压迫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不仅消除了此操作对人手的依赖,体积小于人体手指且硬度大于人体手指皮肤硬度的支撑脚73对尿道外口0100的固定效果更为精准可靠、撑开尿道外口0100的作用更为显著。
[0125] 实施例5:如图18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边缘处设置有主支撑脚73a,右侧主支撑脚73a为与筒状主体顶端连接的主支撑脚73a通过转轴732与筒状主体顶端边缘连接;主支撑脚73a连接有与之角度可调节的次级支撑脚73b,次级支撑脚73b与主支撑脚73a通过转轴733连接,旋转角度可调节的主支撑脚73a、次级支撑脚73b可更好的适应不同患者尿道外口0100及周边组织013结构。
[0126] 实施例6:如图19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设有突出的连为一体的圆环形支撑脚74;使用时,圆环形支撑脚74游离端741压向人体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使尿道外口0100的位置固定且有助于撑开尿道外口0100,便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进入;圆环形支撑脚74游离端741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凸面的和或凹面的,以便适形不同患者尿道外口0100及周边组织013的结构。
[0127] 圆环形支撑脚74相比两个或两个以上个独立支撑脚73,环周压迫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对尿道外口的固定效果更为可靠且阻挡了可能从独立支撑脚73之间的间隙探入的周边组织013,从而消除了可能探入的周边组织013对导尿管外表面12污染的风险。
[0128] 实施例7:如图20所示,采用与人体尿道外口周边组织013形状解剖适形的游离端为椭圆环形支撑脚742,使得压向人体组织表面时阻力更低,且更好的阻挡周边组织对导尿管外表面12的接触;
[0129] 实施例8:如图21所示,为了更好的与目标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形状相适应,椭圆环形支撑脚742游离端7421是非平面的凹面,可立体施压更好的撑开尿道外口0100;作为本实施例的变通,也可以根据患者特异性的尿道外口0100周边组织013形状设置成凸面,或凹凸组合的形状。
[0130] 实施例9:如图22、图23所示,为了导尿管更好的进入尿道01,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一侧,连有可至少部分探入尿道01内的中空的两端开口的柔性的尿道导引部件75,尿道导引部件75整体呈底端752向顶端751逐渐变细的锥形,底端752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外,使用时,尿道导引部件75外侧面754接触尿道内膜011,内侧面753接触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内伸出的导尿管的外表面12。
[0131] 有些情况下,如患者体位不良或操作者空间位置感觉欠佳等,即使采用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有导向抵近置入”,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虽然易于沿着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前行,但开始时尚未有足够长度的导尿管头部13进入尿道,因而无法发挥尿道01本身对其内导尿管的导向作用,尿道内膜011相比导尿管材质更为柔软,无法有力校正操作中可能的偏斜,难以保证导尿管头部中心线1316与尿道中心线0101完全重叠,最理想的方式是有一部件也即尿道导引部件75预先探入尿道内一部分,导尿管头部顶端131沿此部件前行确保将其导引至尿道中心线0101,同时避免了因方向偏斜导致的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对尿道内膜011的损伤,方向偏斜时导尿管头部顶端131也不直接压向尿道内膜011,而是在导引部件内表面753滑动。
[0132] 使用时,如图24所示,导尿管头部13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进入尿道导引部件75内部750,沿导引部件内表面753滑动前行,从尿道导引部件75顶端751伸出,部分进入尿道并触及尿道中心线0101,在尿道的导向下继续在尿道内沿竖直的尿道中心线0101向膀胱0方向前行,从而实现更好的与尿道01的对接并发挥了尿道01的导向作用,并根据推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情况随时调整固定部件筒状主体71倾斜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了导尿管置入的精准度及成功率同时进一步减少了可能的尿道内膜011损伤,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头部13行进方向。
[0133] 实施例10:如图25所示,与固定部件7相连的尿道导引部件75主体由两个导引瓣755构成,预先大部分分离的两个导引瓣755便于导尿管经过时向外扩张变形。
[0134] 实施例11:如图26所示,导引部件75设有一个导引瓣755,是整体向内侧弯曲的锥形,单个导引瓣755的变形活动程度更大,更便于导尿管经过时向外扩张变形。
[0135] 实施例12:如图27所示,采取锥形的弯曲的尿道导引部件756,整体呈底端752向顶端751逐渐变细且弯曲的锥形,为进入弯曲的尿道而设计,底端752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外,使用时,弯曲的尿道导引部件756的外侧面754接触弯曲的尿道内膜011,弯曲的内侧面753接触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内伸出的导尿管的头部
13,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弯曲的行进路线。
[0136] 实施例13:如图28所示,为了便于导尿管置入后能将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及连带的尿道导引部件75与导尿管分离,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为一侧,可活动相连,而另一侧断开的结构,也即可开合的结构,独立的尿道导引部件75a、75b分别与连为一体但能够开合的固定部件两部分筒状主体71a、71b相连,使用时两侧对合,导尿管被约束其内,当完成导尿管置入膀胱的操作后,将其打开从而使其与留置在体外的部分导尿管分离。
[0137] 实施例14:如图29所示,另一种可开合的设计是,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由独立的两部分7a、7b构成,独立的尿道导引部件75a、75b分别与独立的固定部件7a、7b相连,独立的固定部件7a侧端面设有凹槽7a1,独立的固定部件7b的侧端面设有凸筋7b1,二者可相互滑动配合装配一体也可通过相互滑动直至分离。
[0138] 实施例15:如图6所示传统的导尿管“无导向悬空置入”的方式极易引发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013上的污染物111接触导尿管外表面12,而将污染物111带入膀胱腔00导致感染;为彻底解决此问题,如图30、31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延长,延长的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内部可容纳导尿管的长度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0及尿道内的导尿管的长度L;这种将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延长的设计使得进入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部分在导尿管置入过程中如图32所示可确保不与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013上的污染物111接触,彻底消除了因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013污染导尿管外表面12而导致尿路感染的风险,图中单箭头指示导尿管行进方向;当应用现有的导尿管外表面12润滑涂层的技术时,润滑物如壳聚糖、透明质酸钠等涂布于略大于此长度L的导尿管外表面12即可。
[0139] 实施例16:如图33所示,另一种考虑,为了适应部分患者尿道外口狭窄、偏斜甚至尿道弯曲,从便于操作及降低损伤角度考虑,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部分与筒状主体71呈一定角度,即顶端弯曲的筒状主体71;作为本实施例思路的变通也可以设计成尿道导引部件75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部分呈一定角度;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部分与筒状主体71也可以是包括波纹管在内的可转向连接,所述可转向连接是指连接角度可调节的连接,图中箭头指示导尿管行进方向。
[0140] 实施例17:如图34a所示,为了更好的置入导尿管1,尤其是为了方便单手操作,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上的侧壁设有一个长条状的内外贯通的通槽714,通槽714顶端7142对外开放成一开口,通槽714底端7141位于接近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处;如图34b所示,还设置有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的主体为杆状的导尿管驱动部件8,驱动部件杆状主体81一端为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套接的头部811,其与筒状主体71之间为可滑动的适形配合,具体是将驱动部件头部811延伸出一部分8111,延伸出的此部分8111的宽度小于通槽714宽度,驱动部件头部811延伸出的一部分8111从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上的通槽714开放的顶端7142嵌入通槽714内,与固定部件7筒状主体71滑动配合,行程止于通槽714底端7141,此行程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长度L;驱动部件8头部811嵌入通槽714的部分8111连接有弧形的防脱出部分8112,防脱出部分8112宽度大于通槽714宽度;驱动部件头部811的顶端面8114及防脱出部分8112的顶端面8113均朝向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方向;固定部件7与驱动部件8的装配如图34c所示;如图35a、35b所示,驱动部件8头部811的防脱出部分8112内表面80上至少有一个凹陷的施力部分8115,相应位置的导尿管壁上设有凸出的受力部分121;驱动部件8尾部812垂直于驱动部件杆状主体81,便于人手指操作;具体实施时,施力部分8115也可以是部分凸起或环形凸台,受力部分121则是与施力部分相配合的凹陷;为了确保导尿管1在固定部件7内前进过程中得到可靠精准的导向,在临近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处的内部设有一段内径略大于导尿管外径的导向部分715;使用时,当两个手指通常为食指及中指把持固定部件7上的指环723,同一个手的拇指推动驱动部件尾部812,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0100方向运动时,导尿管被其驱动也做同步运动经由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处的导向部分715而进入尿道01内;当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0100相反方向运动时,导尿管可被其驱动而退出尿道01。
[0141]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通,导尿管驱动部件主体81也可为容纳导尿管1的中空杆状、筒状,也可以是半弧形杆状或与弯曲的固定部件适型的弯杆状等。
[0142] 实施例18:如图36所示,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还包括复位弹簧666,复位弹簧666外置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附近与导尿管驱动部件8尤其是驱动部件头部811之间,阻止导尿管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方向运动。
[0143] 复位弹簧666静止的一端6661位于固定部件7顶端开口711附近,可发生位移的一端6662与导尿管驱动部件8头部811的顶端面8114相抵。
[0144] 导尿管在尿道内推进时如遇到阻力,可能是因为尿道狭窄和或弯曲,此时强行推进必将损伤尿道,停止用力,则复位弹簧666可部分推开驱动部件8从而带动部分导尿管退出尿道;调整方向或做其他处理诸如添加润滑油后再次操作。
[0145] 实施例19:如图37所示,复位弹簧666内置套设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筒状中空70内,可发生位移的一端6662与驱动部件8头部811的防脱出部分8112的顶端面8113相抵。
[0146] 实施例20:如图38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尾端开口712处延伸出一个略加弯曲的导向槽7121,当导尿管驱动部件8驱动导尿管向固定部件7内行进时,导尿管在略加弯曲的导向槽7121内滑动,避免因重力导致的导尿管路严重下坠弯曲而产生额外的推进阻力。
[0147] 实施例21:如图39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由两部分组成,二者通过合页222连接并开合当完成导尿操作后打开合页使固定部件7与导尿管1分离。
[0148] 实施例22:如图40所示,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由独立的两部分7a、7b构成,独立的固定部件7a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连接部件7a2,独立的固定部件7b的两侧也分别设有两个连接部件7b2,连接部件7a2、7b2之间形成较弱的卡扣过盈配合,两个独立的固定部件7a、7b用力对合,连接部件7b2上的凸起7b20过盈嵌入连接部件7a2上的相应位置的凹槽内,使用时将固定部件7a、7b对合连接为一体,使用结束后人手分别把持两个独立的固定部件7a、7b稍加用力即可将二者分离。
[0149] 实施例23:如图41所示的一种尿道导引结构是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向外锥形延伸,锥形延伸部分1317从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顶端开口711伸出,导尿管头部顶端131的锥形延伸部分1317在使用时可率先探入尿道内,导引导尿管头部13沿尿道中心线0101走向前行,起到与图23中尿道导引部件75类似的作用,可脱离尿道导引部件75独立应用,也可与前述的尿道导引部件75同时使用。
[0150] 实施例24:如图42、43、44所示,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外表面连有一奶嘴状柔性且中空的细段16,细段16内部的中空为细段内腔160,细段内腔可以是没有空气没有体积的,但充入流体后细段内腔160可以增大,细段16与头部顶端131外表面相连的一侧为细段底部161,另一侧为细段顶部162;细段底部161的一部分与头部顶端131外表面相连接,是细段的连接部分,包括细段顶部162的其余部分为细段的可膨胀部分1612;细段内腔160具体由细段可膨胀部分1612的内表面及头部顶端131外表面被细段可膨胀部分1612覆盖的部分1315共同形成;导尿管细段顶部162为盲端对外封闭;细段顶部最远点162p至导尿管头部顶端最远点131p之间的部分其平均外径小于导尿管头部顶端131的最大外径;细段内腔160通过至少一个导尿管壁上的通路即细段内腔通路1312与外界相连,细段内腔通路1312至少有一个连通细段内腔160的开口,为细段内腔通路内开口1311和至少一个位于导尿管尾部14的可连通外部空间的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1313;本实施例中细段内腔通路外开口1313位于导尿管尾部14的细段充盈侧支143上。
[0151] 当导尿管在尿道中行进遇到狭窄处时外径较大的头部顶端131无法通过,而外径较小的细段16尤其是细段顶部162,则可进入狭窄部分的尿道内腔010a,且不会对尿道产生损伤或损伤程度相比最低,此时停止推进导尿管,如图44所示,用手按压细段充盈侧支143上的弹性囊体17,将一定压力的气和或液经由细段内腔通路1312充入细段内腔160,如图43所示,使得细段16充盈膨胀并持续一定时间,细段16充盈膨胀产生的推力垂直作用于狭窄处的尿道内膜011,使狭窄处的尿道扩张,随即放松弹性囊体17,弹性囊体17本身的弹性复原力将进入细段内腔160的气和或液抽出,细段16膨胀解除,继续推进导尿管,导尿管头部顶端131则易于通过被扩张后的尿道部分的尿道内腔010b,在不损伤尿道的前提下将导尿管顺利向膀胱0方向推进;继续前行如再遇狭窄则重复上述细段16充盈过程,直至导尿管1成功置入。
[0152] 弹性囊体内腔170内可预先充盈无菌水、甘油等液体物质。
[0153] 用于充盈细段内腔160的弹性囊体17上设有至少一个可被手指覆盖的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弹性囊体内腔170内的气体通过此开口与外部连通,使用时用手指覆盖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同时挤压弹性囊体17,因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被手指封闭,弹性囊体内腔170的气体通过细段内腔通路1312被挤压至细段内腔160并使其充盈膨胀,扩张狭窄的尿道;停止挤压则弹性囊体17复原,进入细段内腔160的气体被吸回弹性囊体内腔170,也可因细段16的弹性复原力使进入细段内腔160的气体被推回弹性囊体内腔170,也可解除手指对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的封闭而使弹性囊体内腔170的气体与外部连通,最终使得细段16从膨胀状态恢复;而在留置尿管期间由于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的存在,当下肢不自觉运动或医护局部操作等原因导致的弹性囊体17受压,弹性囊体内腔170的气体和或液体可从此弹性囊体对外开口171流出,从而避免了此时位于膀胱内的细段膨胀对膀胱内膜可能的刺激。
[0154] 实施例25:传统的导尿如图5所示,需将尿液引流出导尿管尿液出口,流至弯盘4等容器后方才判断导尿管置入膀胱腔00,尿液4b从尿液出口140流出时难免会滞留污染尿液出口140处的导尿管尾部端面1411,其上滞留的尿液4b会使进入其中的微生物繁殖,插入引流尿袋接头5时则将微生物带入导尿管内腔10,逆行入侵膀胱腔00导致感染;如图45a、45b所示,为了避免这一传统方式的弊端,导尿管尾部14设有将导尿管内腔10对外封闭的阻止液体但不阻止气体通过的疏水止流膜片62;疏水止流膜片62外周可密封连接有环形的固定壳体61构成止流部件6,固定壳体61与导尿管尾部14的导尿管内腔10内表面11局部向导尿管外表面12方向环形凹陷110适形密封连接。
[0155] 为了便于观察尿液4c,至少疏水止流膜片62附近区域的导尿管壁为透明或目力可及的部分透明。
[0156] 为了保证导尿管尿液出口处与引流袋接头对接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受污染,尿液出口140的一段导尿管尾部14被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65封闭,尿液出口140位于由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65密封形成的防护腔体650内;易于开启的密封部件65本身为气体易于通过的材质。
[0157] 患者排尿时的膀胱内压通常在10千帕之内,具体实施中选用阻水压力10-20千帕的孔径0.1-0.5微米的由PVDF、PES、PAN等聚合物制成的疏水膜即可。
[0158] 实施例26:如图46、47所示,导尿管留置期间,尿液入口130易被各种团块物质堵塞,影响引流;试验表明:用较细的液体射流可将血块33击碎甚至切割断裂;本实施例在导尿管内腔入口1301与外腔入口1302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个外来液体出口20;外来液体出口通过导尿管壁上的外来液体通路21与导尿管尾部14的外来液体入口22连通;外来液体入口22位于导尿管尾部14的外来液体侧支144上,可被一个密封件如单向阀2封闭。
[0159]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通也可在和或邻近尿液入口130的区域设置外来液体出口20,所述邻近尿液入口130的区域是指在此区域开设的外来液体出口20内的液体射出时,液体流线可进入尿液入口130或切向尿液入口130。
[0160] 当尿液入口130被来自膀胱内的如血块33、蛋白团块等完全或部分堵塞,尿液不能或难以引流至体外时,从外来液体入口22处加压注入液体,液体从外来液体出口20射出,高速流线将尿液入口130的堵塞物击碎、撕裂或使其形变、位移,驱离尿液入口130,消除或减轻对尿液入口130的堵塞,所述驱离尿液入口130是指碎裂物从尿液入口130进入导尿管内腔10或被推出尿液入口130返回膀胱腔00的两种情形;图46显示了箭头所示的液体射流将一个血块33切割成两部分33a、33b,其中33b进入导尿管内腔10,33a则可被推出尿液入口130返回膀胱腔00。
[0161] 实施例27:如图48、49a、49b所示,相比实施例18、19,是一种可以替代复位弹簧666且可避免微生物通过固定部件7筒状主体71上的通槽714污染导尿管外表面12的方案,首先,在尿道外口固定部件7的筒状主体71接近尾端开口712处设有两个指环723,驱动部件8尾部812设有一个指环823;相比实施例18、19,使用时,当两个手指通常为食指及中指套入固定部件7上的指环723,同一个手的拇指套入驱动部件8尾部的指环823,可单手完成推拉动作,既能推动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0100方向运动也能拉动驱动部件8向尿道外口0100相反方向运动使导尿管同步退出尿道01。
[0162] 进一步的,固定部件7上不再设置通槽714,驱动部件8的头部811完全置于固定部件筒状中空70内,驱动部件头部811的弧形的顶端面8116行程至固定部件顶端导向部分715的环形凸台7151时受阻停止,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导尿管留置时位于膀胱及尿道内的导尿管长度L;进一步的,导尿管头部顶端131设有前述实施例中的细段16,导尿管尾部14管壁上套设有弹性囊体17,其内腔170通过细段内腔通路1312与内腔160连通;当然固定部件7同样可选择可开合的结构。
[0163] 实施例28:如图50所示,为了方便尿液的主动引流及外来液体的注入,在导尿管尾部14的连接引流主支141和外来液体侧支144的一部分管路为局部受挤压可变形闭合且挤压消除后可复原的泵管68,所述泵管68套设在弯曲的管床69内,所述管床69可直接嵌入与之配套的转子蠕动泵的泵体上的管床接受腔662内。
[0164] 相配合使用的蠕动泵,包括泵体66及由滚轮661构成的蠕动部件及由转子660构成的动力部件,泵体66上设有可容纳与上述本发明中描述的套设有泵管68的管床69的接受腔662。
[0165] 在导尿管尾部14的连接导尿管内腔10对应的引流主支141的一部分管路为局部受挤压可变形闭合且挤压消除后可复原的68,所述泵出用泵管68套设在弯曲或竖直的管床69内,所述管床69可直接嵌入与之配套的转子蠕动泵或指状蠕动泵的泵体上的管床接受腔662内,关上泵体盖67即可,引流主支141上所示箭头为尿液流动方向,外来液体侧支144上所示箭头为外来液体流动方向。
[0166] 采取这种导尿管管腔外操作排尿及吸引堵塞物的方式避免了频繁打开导尿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减少逆行感染风险,其主动式排尿的连带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压力过低而导致的排尿无力,同时也可训练膀胱。
[0167] 导尿管外径较小也意味着内径较小,而内径较小通常容易发生引流不畅,外径较大且内径也较大的导尿管虽引流效果较好,但较大的外径又会带来较大的尿道刺激及损伤,此为临床两难的选择;而当使用导尿管外的蠕动泵辅助排尿时,再结合上述的堵塞消除设计,可将外径较小的导尿管应用于按现有经验需选择较大外径导尿管的患者,从而在确保引流通畅、消除堵塞、清除堵塞物的同时减小了因导尿管过粗导致的尿道刺激及损伤。
[0168] 蠕动泵转子660的驱动力不仅可以电动也可采取手动方式,驱动旋转手柄663即可带动蠕动泵运转。
[0169] 当外来液体泵入及尿液泵出同步进行时,显著减少了临床操作的步骤,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且起到极为理想的导尿管堵塞的消除及堵塞物的清除效果;体外模拟膀胱内导尿管堵塞实验,200毫升整体血块置入人工膀胱内腔,半小时内完全清除至导尿管外,试验虽使用远超临床常见血块体积的整体血块,但因蠕动泵吸引力作用,一部分血块被吸入导尿管尿液入口130的内腔入口1301与外腔入口1302之间,外来液体如生理盐水的冲击将此部分血块击碎进入导尿管内腔10被吸除,不断重复此过程,最终200毫升整体巨大血块被完全清除。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抗菌奶嘴 2020-05-13 86
奶嘴 2020-05-11 490
奶嘴 2020-05-11 185
仿真奶嘴 2020-05-14 75
安抚奶嘴 2020-05-15 584
奶嘴 2020-05-12 982
奶嘴 2020-05-12 805
奶嘴 2020-05-12 211
奶嘴 2020-05-11 56
一种奶嘴 2020-05-13 49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