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家用器具 / 家用电器 / 无线充电装置及家用电器

无线充电装置及家用电器

阅读:581发布:2021-06-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无线充电装置及家用电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 家用电器 ,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发射组件,所述无线发射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感应线圈和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和无线接收组件,所述无线接收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家用电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家用电器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形成交流互感电 磁场 ,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能提高家用电器使用的便利性。,下面是无线充电装置及家用电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无线发射组件,所述无线发射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感应线圈和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和
无线接收组件,所述无线接收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家用电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家用电器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有AC-DC电路和与所述AC-DC电路连接的振荡电路,所述AC-DC电路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电连接,所述AC-DC电路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振荡电路将所述直流电经过高频震荡后转换给第一感应线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稳压电路和逆变器,所述稳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和所述与逆变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配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输出交流充电信号,所述第二电路板控制所述稳压电路接收所述交流充电信号,并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所述逆变器将所述稳压电路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电源模,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稳压电路和所述逆变器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给所述电源模块充电,所述逆变器将所述电源模块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由多个锂电池串联而成。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对位磁,所述第一对位磁铁临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设置,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对位磁铁,所述第二对位磁铁临近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设置,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对位磁铁与所述第二对位磁铁通过磁吸附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两者之一设有限位部,两者之另一设有限位件,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件的配合限于所述第二壳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凸起,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凹槽,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凸起容纳于所述凹槽,使得所述第一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二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弹簧夹,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弹簧夹固定于所述家用电器。
10.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说明书全文

无线充电装置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家用电器大多配有电源线,通过电源线与市电插口配合通电使用,由于电源线具有一定长度,在使用和收纳时,需要不断插拔电源线,使用不便。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旨在提高家用电器使用的便利性。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家用电器,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0005] 无线发射组件,所述无线发射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感应线圈和与外部供电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和
[0006] 无线接收组件,所述无线接收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家用电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家用电器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07]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有AC-DC电路和与所述AC-DC电路连接的振荡电路,所述AC-DC电路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电连接,所述AC-DC电路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振荡电路将所述直流电经过高频震荡后转换给第一感应线圈。
[0008]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稳压电路和逆变器,所述稳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和所述与逆变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配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输出交流充电信号,所述第二电路板控制所述稳压电路接收所述交流充电信号,并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所述逆变器将所述稳压电路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09]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电源模,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稳压电路和所述逆变器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给所述电源模块充电,所述逆变器将所述电源模块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10]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块由多个锂电池串联而成。
[0011]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对位磁,所述第一对位磁铁临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设置,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对位磁铁,所述第二对位磁铁临近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设置,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对位磁铁与所述第二对位磁铁通过磁吸附在一起。
[0012]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两者之一设有限位部,两者之另一设有限位件,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件的配合限于所述第二壳体。
[0013]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凸起,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凹槽,所述无线发射组件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所述凸起容纳于所述凹槽,使得所述第一壳体限位于所述第二壳体。
[0014]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弹簧夹,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弹簧夹固定于所述家用电器。
[001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器包括以上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0016] 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发射组件和无线接收组件,其中无线发射组件和无线接收组件配合使用时,第二壳体设于家用电器并与之电连接,该无线充电装置通过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将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实现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当不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只需将无线发射组件和无线接收组件分开,避免反复插拔电源线,使用方便。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中无线发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中无线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中无线发射组件的原理框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中无线接收组件的原理框图。
[0022] 附图标号说明:
[0023]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无线发射组件 210 第二壳体
110 第一壳体 211 插座
111 第一感应线圈 212 第二感应线圈
112 供电电源 213 电源模块
113 连接端 2131 锂电池
114 AC-DC电路 214 稳压电路
115 振荡电路 215 逆变器
116 第一对位磁铁 216 第二对位磁铁
117 凸起 217 凹槽
200 无线接收组件 218 弹簧夹
[0024]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7]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9]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可为扇、净化器或加湿器等。
[0030]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0031] 无线发射组件100,所述无线发射组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所述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感应线圈111和与外部供电电源112连接的连接端113;和
[0032] 无线接收组件200,所述无线接收组件200包括设于所述家用电器的第二壳体210,所述第二壳体210设有与所述家用电器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212;所述无线发射组件100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11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212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将所述供电电源112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33] 具体的,外部供电电源112为市电端接入220V的交流电压,连接端113为接入市电的插头,第一壳体110设于固定位置,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感应线圈111,第一感应线圈111包括多个同心圆线圈间隔设置,第二壳体210设有与家用电器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212,第二感应线圈212包括多个同心圆线圈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感应线圈111的线圈密集程度与第二感应线圈212的线圈密集程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壳体210设于家用电器,第二感应线圈212与家用电器之间可通过插座211和电源线的方式进行电连接,其中插座211设于第二壳体210。
[0034] 当无线发射组件100与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时,第一感应线圈111与第二感应线圈212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其中第一感应线圈111与第二感应线圈212之间的距离为0mm~5mm,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影响无线充电。无线发射组件100与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将供电电源112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转变为交流电,给家用电器供电。
[0035] 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发射组件100和无线接收组件200,其中无线发射组件100和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时,第二壳体210设于家用电器并与之电连接,该无线充电装置通过第一感应线圈111和第二感应线圈212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将供电电源112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实现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当不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只需将无线发射组件100和无线接收组件200分开,避免反复插拔电源线,使用方便。
[0036] 参照图3,所述第一壳体110内设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有AC-DC电路114和与所述AC-DC电路114连接的振荡电路115,所述AC-DC电路114与所述供电电源112电连接,所述振荡电路115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11电连接,所述AC-DC电路114将所述供电电源112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振荡电路115将所述直流电经过高频震荡后转换给第一感应线圈111。
[0037] 本实施例中,AC-DC电路114为交流变直流电路,该电路将供电电源112处的市电交流电压220V转变为12V的直流电,然后该直流电经过振荡电路115频震荡后转换给第一感应线圈111形成交流输出信号,并产生交变电磁场。
[0038] 参照图4,所述第二壳体210内设有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稳压电路214和逆变器215,所述稳压电路214分别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212和所述与逆变器215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0与所述第二壳体210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11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212配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所述第二感应线圈212输出交流充电信号,所述第二电路板控制所述稳压电路214接收所述交流充电信号,并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所述逆变器215将所述稳压电路214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39]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与所述第二壳体210配合使用时,直接给家用电器供电,其中,第二感应线圈212接收第一感应线圈111的交变电磁场,并第一感应线圈111与第二感应线圈212配合形成交流互感电磁场,第二感应线圈212输出交流充电信号,第二电路板控制稳压电路214接收交流充电信号,并将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逆变器215将稳压电路214的直流电转变为220V的交流电,给家用电器供电。其中逆变器215能将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稳压电路214在输入电压、负载、环境温度、电路参数等发生变化时仍能保持输出电压恒定的电路。稳压电路214能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本实施例中为12V直流电。
[0040] 参照图4,所述第二壳体210设有电源模块213,所述电源模块213与所述稳压电路214和所述逆变器215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214将所述交流充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给所述电源模块213充电,所述逆变器215将所述电源模块213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给所述家用电器供电。
[0041] 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0还设有电源模块213,可通过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210配合使用时,首先对电源模块213充电,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210分离开时,通过电源模块213给家用电器供电。电源模块213采用BMS电池管理系统,优选所述电源模块213由多个锂电池2131串联而成,提供12V的直流电,可反复对该锂电池2131充电,使用寿命长。优选锂电池2131的型号为18650三元锂电池,本实施例中锂电池2131共有五节,五节锂电池
2131相互串联。
[0042] 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对位磁铁116,所述第一对位磁铁116临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11设置,所述第二壳体210设有第二对位磁铁216,所述第二对位磁铁216临近所述第二感应线圈212设置,所述无线发射组件100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对位磁铁116与所述第二对位磁铁216通过磁力吸附在一起。
[0043]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210配合使用时,第一感应线圈111与第二感应线圈212对位准确,避免人工对位不准,在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对位磁铁116,第二壳体210设有第二对位磁铁216,优选第一对位磁铁116和第二对位磁铁216各设有两个,一个第一对位磁铁116与一个第二对位磁铁216相配合。
[0044]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10在配合使用时,整体结构更牢固,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210两者之一设有限位部,两者之另一设有限位件,所述第一壳体110通过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件的配合限于所述第二壳体210。
[004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10的两端均设有凸起117,所述第二壳体210的两端均设有凹槽217,所述无线发射组件100与所述无线接收组件200配合使用时,所述凸起117容纳于所述凹槽217,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0限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10。
[0046] 其中限位部和限位件配合的结构可以是卡扣与卡孔配合的结构,或者是具有限位功能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的两端均设有凸起117,第二壳体210的两端均设有凹槽217,通过凸起117与凹槽217的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210的限位。
[0047] 参照图2,所述第二壳体210设有弹簧夹218,所述第二壳体210通过所述弹簧夹218固定于所述家用电器。
[0048]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第二壳体210固定于家用电器,在第二壳体210的底端设有弹簧夹218,优选弹簧夹218的个数为两个,以保证第二壳体210的受力平衡,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
[0049]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包括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家用电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家用电器 2020-05-11 573
家用电器 2020-05-11 788
家用电器 2020-05-12 823
家用电器 2020-05-13 38
家用电器 2020-05-12 490
家用电器 2020-05-12 305
家用电器 2020-05-12 353
家用电器 2020-05-12 888
家用电器 2020-05-11 857
家用电器 2020-05-11 47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