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纵观国内外治理湖泊、河道污染的技术现状,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0003] 1、引流冲污
[0004] 引流冲污,就是从目标水体以外引入优质水源、并置换目标水体,达到稀释目标水体中污染物特征物质的目的,从而改善目标水体的水质指标,达到治理目标水体的目标。就局部而言,是解决目标
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综合代价较低的办法;但从整体而言,是对污染物的物理转移。
[0005] 引流冲污的缺点是,不能从根本上治理目标水体的內源污染,因而对目标水体治理达标的时间长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0007] 曝气复氧对消除某些目标水体的黑臭有良好效果,已被国内外一些实验室试验成功,也有很多成功的治理河流黑臭工程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曝气提高目标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增加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如
硫化氢H2S、
氨NH3等)发生充分的
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减少目标水体中黑臭物质的含量。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
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目标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
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国内外治理中小型河流黑臭问题的常用方法。
[0008] 3、底泥疏浚
[0009] 对污染物特征物质超标的底泥,是湖泊、河流等水体最主要的内源污染物。在控制外部污染源达到一定程度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水下精确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0010] 但是,底泥疏浚技术存在两方面的缺点:一是在疏浚和转移底泥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底泥体量较大,造成底泥疏浚的成本可能超出承受范围。因此,目前没有大规模推广底泥疏浚技术来治理水体污染。
[0011] 4、化学絮凝处理
[00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
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在治理严重污染的水体方面,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
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只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0013] 5、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0014] 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
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
净化的技术,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改善景观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
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
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较低等优点。
[0015] 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的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修复目标水体的时效性存在不确定性,可能经历漫长的时间。二是二次污染问题:培育的动植物如水葫芦等,生命周期短,死亡后必须及时清除、打捞动植物残体,否则会对目标水体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并且清除、打捞动植物残体的工作量大,堆放这些动植物残体也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
[0016] 治理水体(如天然湖泊、河道等)污染的根本性措施,是治理目标水体的污染物特征物质。目前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
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治理水体污染的首要措施。然而,当有效做到了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后,由于目标水体中存在底泥等内源污染,致使治理目标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仍然是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难题。
[0017] 由此可见,要根治水体(如天然湖泊、河道等)的污染问题,就必须消除目标水体的内源污染、提高自净化能
力,才能使目标水体的水质指标长期稳定,达到国标要求。实用新型内容
[0018]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
[0019] 本实用新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器、
信号预处理设备、
信号处理记录仪、第二处理器、信号存储回放器和微安程控电源;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连接,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与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连接,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与所述微安程控电源连接。
[0020]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器、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及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连接后用于记录目标水体或被污染水体的极化信号;所述第二处理器、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和所述微安程控电源连接后用于生产极化
能量水。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利用经过按特定
波形变化的
电场的处理过的极化能量水,遇到特定的物质分子结构可产生强烈的作用,可从微观上改变物质的内部结构,最终改变物质宏观形态的原理。本实用新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经济高效、无次生污染的水体,可用来对封闭式水体及开放式水体进行全面的还原修复,也可逐步将污染从劣V类降低至III类,净化时间较其他水处理方式更短,费用更低,且在水体
整治过程中,只添加极化能量水,不使用其他任何添加物,不对水体放电,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产生不良反应。
[0022]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
实施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23]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为带
模拟信号采集功能的电脑。
[0024]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为带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电脑。
[00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均为梳状容器。
[0026]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治理水体污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治理水体污染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0] 实施例1
[0031] 实施例1提出了治理蓝藻或红藻污染的水体的装置。
[0032]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包括: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信号处理记录仪130、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所述第一处理器110与所述信号预处理120设备连接,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与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40与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连接,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与所述微安程控电源160连接。
[003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微安程控电源160为微安级可由
计算机程序控制输出
电流、
电压的电源;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130为带模拟信号采集功能的电脑;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为带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电脑。
[0034] 本实用新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利用经过按特定波形变化的电场的处理过的极化能量水,遇到特定的物质分子结构可产生强烈的作用,可从微观上改变物质的内部结构,最终改变物质宏观形态的原理。本实用新型的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经济高效、无次生污染的水体,可用来对封闭式水体及开放式水体进行全面的还原修复,也可逐步将污染从劣V类降低至III类,净化时间较其他水处理方式更短,费用更低,且在水体整治过程中,只添加极化能量水,不使用其他任何添加物,不对水体放电,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产生不良反应。
[0035] 利用实施例1的装置治理蓝藻污染的水体,包括如下步骤:
[0036] S101:首先检测被污染水体中的蓝藻的含量。
[0037] S102:首先向所述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中加入纯净水,接通所述第一梳状处理器11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设置电流为2mA~5mA,连续通电20min~30min,获得
软化后的纯净水。
[0038] S103:将步骤S102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再在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混入含有蓝藻的被污染水,然后打开与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续工作72小时或信号预处理设备120
输出信号稳定后,关闭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获得极化信号数据。
[0039] S104:在梳状第一处理器110加入纯净水,重复所述步骤S102,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40] S105:将步骤S104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然后打开与所述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微安程控电源160和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并给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导入步骤S103获得的极化信号数据,启动数据回放,待数据回放完成,关闭设备,得到极化能量水。
[0041] S106:将步骤S105获得的极化能量水,按照重量比为1:10喷洒至被蓝藻污染水体中,30天内,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净化效果。
[0042] 实施例2
[0043] 实施例2提出了治理低溶氧量的水体污染的装置。
[0044]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包括: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信号处理记录仪130、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所述第一处理器110与所述信号预处理120设备连接,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与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40与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连接,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与所述微安程控电源160连接。
[0045] 利用实施例2的装置治理蓝藻污染的水体,包括如下步骤:
[0046] S201:首先检测被污染水体中的溶氧量。
[0047] S202:首先向所述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中加入纯净水,接通所述第一梳状处理器11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设置电流为2mA~5mA,连续通电20min~30min,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48] S203:将步骤S202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再在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混入低溶氧量的被污染水,然后打开与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续工作72小时或信号预处理设备120输出信号稳定后,关闭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获得极化信号数据。
[0049] S204:在梳状第一处理器110加入纯净水,重复所述步骤S202,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50] S205:将步骤S204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然后打开与所述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微安程控电源160和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并给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导入步骤S203获得的极化信号数据,启动数据回放,待数据回放完成,关闭设备,得到极化能量水。
[0051] S206:将步骤S205获得的极化能量水,按照重量比为1:10喷洒至低溶氧量污染水体中,30天内,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净化效果。
[0052] 实施例3
[0053] 实施例3提出了治理有臭味水质的水体的装置。
[0054]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包括: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信号处理记录仪130、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所述第一处理器110与所述信号预处理120设备连接,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与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40与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连接,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与所述微安程控电源160连接。
[0055] 利用实施例3的装置治理蓝藻污染的水体,包括如下步骤:
[0056] S301:首先检测臭味水质的水体的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0057] S302:首先向所述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中加入纯净水,接通所述第一梳状处理器11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设置电流为2mA~5mA,连续通电20min~30min,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58] S303:将步骤S302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再在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混入臭味水质的水体,然后打开与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续工作72小时或信号预处理设备120输出信号稳定后,关闭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获得极化信号数据。
[0059] S304:在梳状第一处理器110加入纯净水,重复所述步骤S302,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60] S305:将步骤S304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然后打开与所述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微安程控电源160和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并给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导入步骤S303获得的极化信号数据,启动数据回放,待数据回放完成,关闭设备,得到极化能量水。
[0061] S306:将步骤S305获得的极化能量水,按照重量比为1:10喷洒至有臭味水质的水体中,30天内,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净化效果。
[0062] 实施例4
[0063] 实施例4提出了治理过高的COD和BOD污染指数水体污染的装置。
[0064] 如图1-2所示,所述的治理水体污染的装置,包括: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信号处理记录仪130、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所述第一处理器110与所述信号预处理120设备连接,所述信号预处理设备120与所述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40与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连接,所述信号存储回放器150与所述微安程控电源160连接。
[0065] 利用实施例4的装置治理蓝藻污染的水体,包括如下步骤:
[0066] S401:首先检测臭味水质的水体的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0067] S402:首先向所述梳状第一处理器110中加入纯净水,接通所述第一梳状处理器110和微安程控电源160,设置电流为2mA~5mA,连续通电20min~30min,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68] S403:将步骤S402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再在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混入过高的COD和BOD污染指数的水体,然后打开与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连续工作72小时或信号预处理设备120输出信号稳定后,关闭信号预处理设备120和信号处理记录仪130,获得极化信号数据。
[0069] S404:在梳状第一处理器110加入纯净水,重复所述步骤S402,获得软化后的纯净水。
[0070] S405:将步骤S404获得的软化纯净水转移至梳状第二处理器140中,然后打开与所述梳状第二处理器140连接的微安程控电源160和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并给信号存储回放器150导入步骤S403获得的极化信号数据,启动数据回放,待数据回放完成,关闭设备,得到极化能量水。
[0071] S406:将步骤S405获得的极化能量水,按照重量比为1:20喷洒至过高的COD和BOD污染指数的水体中,30天内,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净化效果。
[0072] 在本
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73]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
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