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环境工程 / 土工织物 / 一种截排水沟结构

一种截排沟结构

阅读:912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截排沟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截排 水 沟结构,该结构由背坡侧沟壁、迎坡侧沟壁、沟底、迎坡侧散水面、单向透水反滤层等组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截排水沟结构可实现滑(边)坡坡顶及坡脚区域浅层入渗水快速排出;同时,采用该截排水沟结构,可防止大气降水在坡脚区域集聚,进而避免北方地区在秋冬或冬春过渡季节地基土冻胀引起截排水沟迎坡侧沟壁及散水破损;另外,在坡脚区域有 地下水 外渗 时,可排出坡脚区域的地下水,进而降低坡体内部的静水压 力 。,下面是一种截排沟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截排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坡侧沟壁(1)、迎坡侧沟壁(4)、沟底(2)、迎坡侧散水面(5)及单向透水反滤层(3),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5)设置在坡面的迎坡侧,迎坡侧沟壁(4)、沟底(2)和背坡侧沟壁(1)连接形成水槽结构,迎坡侧沟壁(4)采用透水性材料砌筑,迎坡侧沟壁(4)与迎坡侧散水面(5)连接;单向透水反滤层(3)设置在迎坡侧沟壁(4)和沟底(2)的外壁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坡侧沟壁(1)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所述的沟底(2)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底(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矩形,沟底(2)的纵向坡率不小于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5)表面为平面或者为向迎坡侧沟壁(4)倾斜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槽结构的槽腔截面为倒梯形结构或矩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坡侧沟壁(1)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背坡侧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底(2)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沟底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迎坡侧沟壁(4)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透水混凝土构建,形成迎坡侧的挡水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透水反滤层(3)采用具有反滤功能的单向透水土工织物构建,反滤及透水侧面向坡面土体,隔水侧面向沟壁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5)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地表水的导水面及隔水层。

说明书全文

一种截排沟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截排水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滑(边)坡治理的截排水沟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滑(边)坡治理工程的成败与截排水系统的完备性息息相关。截排水沟是滑(边)坡治理工程截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滑(边)坡治理工程的截排水沟不仅应确保沟内汇水快速流出滑(边)坡区,还应防止沟内汇水透过沟身入渗滑(边)坡土体。基于这一认识,滑(边)坡治理工程的截排水沟通常采用不透水性材料砌筑。这样沟内汇水无法透过沟身入渗滑(边)坡土体,土体内部汇集的入渗水和地下水也无法通过沟身进入截排水沟内,会导致入渗水和地下水在该区域进一步积聚。近年在北方地区一些滑(边)坡治理工程截排水沟巡检时发现,迎坡侧的散水及截排水沟壁在秋冬或冬春过渡季节会发生鼓胀、凹陷及开裂。经实地勘察发现,鼓胀、凹陷及开裂的发生是该区域地基土冻胀引起的。冻胀程度与地基土中的粘粒含量和水源补充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如能采取措施避免入渗水及地下水在以上区域汇集,切断水源补给,将能有效降低该区域地基土的冻胀机率。
[0003] 传统的滑(边)坡治理的截排沟结构均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不仅无法将迎坡侧土体内入渗水或地下水导入截排沟内,还会使得入渗水或地下水在该区域的积聚。北方地区若粘粒含量高的地基土在水源补给充分的条件下,秋冬或冬春过渡季节地基土将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冻胀,导致迎坡侧的散水及截排水沟壁破损(出现鼓胀、凹陷及开裂)。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避免北方地区滑(边)坡治理工程迎坡侧的散水及截排水沟壁在秋冬或冬春过渡季节鼓胀、凹陷及开裂发生的截排水沟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截排水沟结构,可疏导迎坡侧地基土中的入渗水及地下水进入截排水沟内,并将其快速排出滑(边)坡影响区。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予以实现的:
[0006] 一种截排水沟结构,包括背坡侧沟壁、迎坡侧沟壁、沟底、迎坡侧散水面及单向透水反滤层,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设置在坡面的迎坡侧上,迎坡侧沟壁、沟底和背坡侧沟壁连接形成水槽结构,迎坡侧沟壁采用透水性材料砌筑,迎坡侧沟壁与迎坡侧散水面连接;单向透水反滤层设置在迎坡侧沟壁和沟底的外壁外侧。
[0007] 所述的背坡侧沟壁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所述的沟底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
[0008] 所述的沟底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沟底的纵向坡率不小于0.3%。
[0009] 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表面为平面或者为向迎坡侧沟壁倾斜的斜面。
[0010] 所述的水槽结构的槽腔截面为倒梯形结构或矩形结构。
[0011] 所述的背坡侧沟壁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背坡侧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0012] 所述的沟底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沟底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0013] 所述的迎坡侧沟壁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透水混凝土构建,形成迎坡侧的挡水面。
[0014] 所述的单向透水反滤层采用具有反滤功能的单向透水土工织物构建,反滤及透水侧面向坡面土体,隔水侧面向沟壁侧,形成迎坡侧的透水反滤,沟壁侧的隔水。
[0015] 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材料构建,形成地表水的导水面及隔水层。
[0016]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0017] 本实用新型基于避免迎坡侧的散水及截排水沟壁破损提出用于滑(边)坡治理的新型截排水沟结构,该结构采用背坡侧沟壁、迎坡侧沟壁、沟底及单向透水反滤层将汇集于截排水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边)坡影响区,并确保沟内汇集水在排出滑(边)坡影响区的过程中不出现渗漏。用透水迎坡侧沟壁和单向透水反滤层替代传统的不透水迎坡侧沟壁,将汇集于迎坡侧土体的入渗水或地下水导入截排水沟内,切断了土层冻胀所需的水源补给,避免迎坡侧土体冻胀;迎坡侧沟壁和单向透水反滤层组成的透水结构避免迎坡侧土体的入渗水或地下水在该区域进一步汇集,可一定程度降低坡体内部的静水压,提高滑(边)坡的稳定性。所述结构采用迎坡侧散水面将地表水导入截排水沟内,并防止地表水在该区域入渗下部土体。采用迎坡侧沟壁和单向透水反滤层将迎坡侧土体内入渗水或地下水导入截排水沟内,并防止土体内细颗粒随水进入截排水沟内,具反滤功能,同时防止沟内汇集水透过迎坡侧沟壁和单向透水反滤层入渗周边土体。本截排水沟结构将积聚于坡脚或坡顶区域的地表入渗水和地下水导入截排水沟内,不仅可避免地基土冻胀引起的迎坡侧散水面及截排水沟沟壁的破坏,同时可提高滑(边)坡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价值。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性新型的用于滑(边)坡治理的截排水沟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1为背坡侧沟壁;2为沟底;3为单向透水反滤层;4为迎坡侧沟壁;5为迎坡侧散水面;6为滑(边)坡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002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滑(边)坡治理的截排水沟结构,包括背坡侧沟壁1、迎坡侧沟壁4、沟底2、迎坡侧散水面5、单向透水反滤层3等,是一种用于滑(边)坡治理的坡顶截水、坡脚排水的设施。(以水槽结构为内部)
[0022] 所述的迎坡侧散水面5设置在坡面的迎坡侧上,迎坡侧沟壁4、沟底2和背坡侧沟壁1连接形成水槽结构,迎坡侧沟壁4采用透水性材料砌筑,迎坡侧沟壁4与迎坡侧散水面5连接;单向透水反滤层3设置在迎坡侧沟壁4和沟底2的外壁外侧。背坡侧沟壁1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沟底2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
[0023] 沟底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沟底2的纵向坡率不小于0.3%。迎坡侧散水面5表面为平面或者为向迎坡侧沟壁4倾斜的斜面。水槽结构的槽腔截面为倒梯形结构或矩形结构。
[0024] 其中,背坡侧沟壁1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能防止沟内汇集水外渗;沟底2采用不透水材料砌筑,其纵向坡率不应小于0.3%,能在防止沟内汇集水外渗的同时,保证其顺畅排出滑(边)坡影响区。
[0025] 单向透水反滤层3可将迎坡侧土体内入渗水或地下水导入迎坡侧沟壁内,并具反滤功能,有效避免细粒土随水流失,但已导入迎坡侧沟壁的水无法反向回渗迎坡侧土体;迎坡侧沟壁4采用高透水性材料砌筑,可将通过单向透水反滤层的水导入截排水沟内。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截排水沟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如下:
[0027] 实施滑(边)坡治理的新型截排水沟结构前,按照《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截排水沟的水量进行计算,结合实际地形确定截排水沟的纵横截面尺寸。
[0028] 滑(边)坡治理的截排水沟结构包括沟壁(背坡侧和迎坡侧)、沟底、迎坡侧散水面、沟底隔水层。沟壁(背坡侧和迎坡侧)及沟底用于构建容水空间和排水通道,将水与土体分隔开;迎坡侧散水面用于引导地表水流入截排水沟内,并避免其入渗下部土体;沟底隔水层用于加强截排水沟不透水性,通常结合沟底纵向坡率及地基土的水理特征选择是否设置。
[0029] 所述背坡侧沟壁1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等低透水性材料构建,形成背坡侧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0030] 所述沟底2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等低透水性材料构建,形成沟底的挡水面及隔水层。
[0031] 所述迎坡侧沟壁4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高透水混凝土构建,形成迎坡侧的挡水面。
[0032] 所述单向透水反滤层3采用具有反滤功能的单向透水土工织物构建,反滤及透水侧面向土体,隔水侧面向沟壁侧,形成迎坡侧的隔水层。
[0033] 所述迎坡侧散水面5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浆砌片(块)石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等低透水性材料构建,形成地表水的导水面及隔水层。
[0034] 上述步骤完整构建了一种用于滑(边)坡治理的新型截排水沟结构。具体的截排水原理为:
[0035] 降雨条件下,坡面雨水通过坡面防护结构、跌水沟、散水汇集于截排水沟内;渗入坡体的雨水及既有地下水在坡体下部聚集,透过单向透水反滤层3和迎坡侧沟壁4进入截排水沟内,有效降低截排水沟迎坡侧区域土体的含水量甚至静水压力,避免其发生冻胀。
[0036]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截排水沟结构可实现滑(边)坡坡顶及坡脚区域浅层入渗水快速排出;同时,采用该截排水沟结构,可防止大气降水在坡脚区域集聚,进而避免北方地区在秋冬或冬春过渡季节地基土冻胀引起截排水沟迎坡侧沟壁及散水破损;另外,在坡脚区域有地下水外渗时,可排出坡脚区域的地下水,进而降低坡体内部的静水压力。
[0037]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并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