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风能 / 风力发电机组 / 海上风力发电机 / 重力基础 /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

阅读:40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 建筑物 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抗浮结构包括:坑体、和设置在所述坑体内的建筑物 基础 ;所述坑体包括设置在 岩石 层内的岩石坑段;所述岩石坑段的坑壁包括岩石层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设置的自锚抗浮部;所述基础包括自内向外伸入所述自锚抗浮部下方的锚固部;建筑物在地下 水 浮 力 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锚固部抵靠住所述自锚抗浮部。本发明抗浮结构及其建筑物无需增加建筑物埋深,无需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施工周期较短,投资较小,也无需进行日常维护,适用范围广;另外该施工方法简单,利用建筑物抗浮结构实现建筑物的自锚抗浮, 建筑材料 消耗更少,对环境影响大大降低,属于一种较为绿色环保建筑结构。,下面是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坑体、和设置在所述坑体内的建筑物基础
所述坑体包括设置在岩石层内的岩石坑段;
所述岩石坑段的坑壁包括岩石层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设置的自锚抗浮部;
所述基础包括自内向外伸入所述自锚抗浮部下方的锚固部;
建筑物在地下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锚固部抵靠住所述自锚抗浮部,所述自锚抗浮部依靠自身与岩石层之间的抗剪强度阻止建筑物浮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横截面形状为楔形;
和/或,所述锚固部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或楔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锚抗浮部包括自下而上、自外向内倾斜设置的抗浮岩石面;
所述基础锚固部上设置有所述抗浮岩石面适配的抗浮工作面;
所述抗浮工作面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设置在所述抗浮岩石面的下方;建筑物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抗浮工作面自下而上地贴靠在所述抗浮岩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岩石层上方设置有土层,所述坑体还包括设置在土层内的土层段;在所述土层段内,所述自锚抗浮部的上方、以及建筑物与所述坑体坑壁之间设置有回填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段呈下小上大的喇叭口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体的底面依次设置有基础垫层和基础防水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包括: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侧墙;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侧墙合围成一个箱体结构;其中地下结构侧墙的底部在厚度上逐渐加厚,向外扩展进而形成所述锚固部和抗浮工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结构侧墙外侧依次设置有侧墙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结构内水平设置有隔板,隔板与地下结构底板之间形成夹层,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向夹层内注入配重材料的开口。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建筑物抗浮结构的绿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步骤:
S1.通过地质勘察测量地下水水位;
S2.通过地质勘察,确定基坑所处的岩石层所包含的岩石分层的数量数,以及每个岩石分层的厚度以及抗剪强度;
假设所述自锚抗浮部由n个所述岩石分层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形成;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其中,第i层岩石分层的抗剪强度为τi;1≤i≤n;
S3.建筑物基础埋深以及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的确定
在高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设为hi;
建筑物基础埋深满足公式Ⅰ、公式Ⅱ和公式Ⅲ要求:
Rk≥Fk/1.05-Gk                               (Ⅰ)
Fk=ρgAhw                                     (Ⅱ)
Rk=Σuiτihi   (Ⅲ)
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L=Σhi;
由公式Ⅰ、公式Ⅱ和公式Ⅲ可求解出hw,进而根据地下水的埋深推算出最大的建筑物基础埋深;
即,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为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n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之和;自锚抗浮部的抗剪能力为n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处的抗剪能力之和;
其中,Rk为自锚抗浮部的抗浮承载力;
Gk为建筑物自重;
Fk为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作用值;
1.05为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ρ为地下水的密度
g为重力加速度;
A为基础底面的面积;
hw为基础底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
ui为构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的厚度中点标高水平面压力扩散线的周长;
S4.依据步骤S3的设计要求,坑体开挖,依次开挖土层和岩石层,并形成设定的自锚抗浮部结构;
S5.建筑物基础施工,构建所述锚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绿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筑物横截面为矩形时,ui=2(ai+hitanθi)+2(bi+hitanθi);
建筑物横截面为圆形时,ui=π(di+hitanθi);
ai为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长度值;
b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宽度值;
d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圆形的直径值;
θi---第i层岩石分层的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绿色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还包括所述基础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设计;抗浮工作面的高度和外伸宽度需满足公式Ⅳ要求;
H=(γQFK-γGGK)/0.7ftu-D    (Ⅳ);
H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高度;
B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外伸宽度;
D为抗浮工作面下方的基础扩底的端部高度;
γQ为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γG为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ft为形成基础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u为建筑物基础外墙外边缘的周长。

说明书全文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构筑物等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地下对地下建筑物的浮大小遵循阿基米德原理,当水浮力大于建筑物重量时,若不采取抗浮措施,建筑物将会发生上浮破坏。建筑物的常规整体抗浮方式有配重抗浮、锚杆抗浮、工程桩抗浮、排水抗浮。
[0003] 配重抗浮,采取增加建筑物自重的方式实现。一般可在地下结构底板或顶板覆盖一定厚度的砂石配重层,以实现增加建筑物自重的目的。当建筑物自重与配重之和大于水浮力时,即可实现建筑物整体抗浮。但是,配重抗浮会使得整个建筑物埋深增加,这样既增加了工程开挖土方量,又增加了地下结构整体工程量。
[0004] 锚杆抗浮、工程桩抗浮,分别是利用锚杆、工程桩与岩(土) 之间的摩擦力,以抵抗向上的水浮力,当建筑物自重与锚杆或工程桩抗拔承载力之和大于水浮力时,即可实现建筑物整体抗浮。但是,锚杆或工程桩均需要一定的施工及检测周期,投资大。
[0005] 排水抗浮,主要是通过设置永久排水设施将地下结构周围的地下水通过自然排水或机械排水排到较低区域,使得地下结构受到的水浮力小于建筑物自重,实现建筑物整体抗浮。但是,排水抗浮适用范围较小,且需要进行日常维护。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建筑物和绿色施工方法,其中,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建筑物无需增加建筑物埋深,施工周期较短,投资较小,也无需进行日常维护,适用范围广;另外该施工方法简单,利用基坑结构实现了建筑物的自锚抗浮,建筑材料消耗更少,对环境影响大大降低,属于一种较为绿色环保的施工方法。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包括:坑体、和设置在所述坑体内的建筑物(本发明中的建筑物包括狭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
[0008] 所述坑体包括设置在岩石层内的岩石坑段;
[0009] 所述岩石坑段的坑壁包括岩石层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设置的自锚抗浮部(即自锚抗浮部向内凸出设置,且与周围的岩石层一体设置,从而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
[0010] 所述基础包括自内向外伸入所述自锚抗浮部下方的锚固部(即扩底结构);
[0011] 建筑物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锚固部抵靠住所述自锚抗浮部,所述自锚抗浮部依靠自身与岩石层之间的抗剪强度阻止建筑物浮起。
[0012] 进一步地,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横截面形状为楔形;
[0013] 和/或,所述锚固部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或楔形。
[0014] 在本发明中,将靠近建筑物的方向定义为内侧方向,而远离建筑物的方向为外侧方向。
[0015] 进一步地,所述自锚抗浮部包括自下而上、自外向内(即逐渐靠近基础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抗浮岩石面;
[0016] 所述基础锚固部上设置有所述抗浮岩石面适配的抗浮工作面;
[0017] 所述抗浮工作面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设置在所述抗浮岩石面的下方;建筑物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抗浮工作面自下而上地贴靠在所述抗浮岩石面上。
[0018] 进一步地,所述岩石层上方设置有土层(一般情况下,基坑周边自下而上不全是岩石层),所述坑体还包括设置在土层内的土层段;在所述土层段内,所述自锚抗浮部的上方、以及建筑物与所述坑体坑壁之间设置有回填腔。
[0019] 基础完工后,可以向回填腔内回填灰土或砂石等,由此将坑体完全填平。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土层段呈下小上大的喇叭口形设置。
[0021] 进一步地,所述坑体的底面依次设置有基础垫层和防水层。
[0022]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包括: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侧墙;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侧墙合围成一个箱体结构。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结构侧墙外侧依次设置有侧墙防水层和/ 或防水保护层。
[0024] 其中地下结构侧墙的底部在厚度上逐渐加厚,向外扩展进而形成所述锚固部和抗浮工作面。
[0025]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结构内水平设置有隔板(可以现场浇筑或采用预制板),隔板与地下结构底板之间形成夹层,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向夹层内注入配重材料的开口。
[0026] 开口上设置有盖体,在正常使用下,夹层可以作为储藏空间使用,当岩石层的自锚抗浮部遭到破坏或将要破坏时,可以通过开口向夹层内注浆或填入砂石等配重材料,以增加建筑物自重,从而避免建筑物上浮。
[0027]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采用上述建筑物抗浮结构的建筑物。
[002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建筑物无需增加建筑物埋深,施工周期较短,投资较小,也无需进行日常维护,适用范围广;另外该施工方法简单,利用建筑物抗浮结构实现建筑物的自锚抗浮,建筑材料消耗更少,对环境影响大大降低,属于一种较为绿色环保建筑结构。
[0030]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建筑物抗浮结构的绿色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1] S1.通过地质勘察测量地下水水位;
[0032] S2.通过地质勘察,确定基坑所处的岩石层所包含的岩石分层的数量数,以及每个岩石分层的厚度以及抗剪强度(kPa);
[0033] 假设所述自锚抗浮部由n个所述岩石分层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形成;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0034] 其中,第i层岩石分层的抗剪强度为τi(kPa);(岩石层或岩石分层的抗剪强度是指岩石层或岩石分层对于外荷载(本专利外荷载为水浮力) 所产生的剪应力的抵抗能力,该数值可通过地质勘探,取样后,通过试验测得);1≤i≤n;
[0035] S3.建筑物基础埋深以及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的确定
[0036] 在高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设为hi(m);
[0037] 建筑物基础埋深满足公式Ⅰ、公式II和公式Ⅲ要求:
[0038] Rk≥Fk/1.05-Gk  (Ⅰ)
[0039] Fk=ρgAhw  (II)
[0040] Rk=Σuiτihi  (Ⅲ)
[0041] 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L=Σhi;
[0042] 由公式Ⅰ、公式Ⅱ和公式Ⅲ可求解出hw,进而根据地下水的埋深推算出最大的建筑物基础埋深;
[0043] 即,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为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n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之和;自锚抗浮部的抗剪能力为n 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处的抗剪能力之和;
[0044] 其中,Rk为自锚抗浮部的抗浮承载力(kN);
[0045] Gk为建筑物自重(kN);
[0046] Fk为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作用值(kN);
[0047] 1.05为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第5.4.3条);
[0048] ρ为地下水的密度(可取1.0t/m3);
[0049] g为重力加速度(可取9.8m/s2);
[0050] A为基础(底板的)底面的面积(m2);
[0051] hw为基础(底板的)底面到地下水位(即地下水水面)的距离(m);
[0052] ui为构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的厚度中点标高水平面压力扩散线的周长(即在水平面上,建筑物周向上扩散线的总长度)(m);
[0053] 其中,对于矩形建(构)筑物(即建筑物横截面为矩形时), ui=2(ai+hitanθ)+2(bi+hitanθ);
[0054] 对于圆形建(构)筑物(即建筑物横截面为圆形时),ui=π(di+hitanθ);
[0055] ai为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长度值(m);
[0056] b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宽度值(m);
[0057] d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圆形的直径值(m);
[0058] θi---第i层岩石分层的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该数值可通过地质勘探,取样后,通过试验测得)。
[0059] S4.依据步骤S3的设计要求,坑体开挖,依次开挖土层和岩石层,并形成设定的自锚抗浮部结构;
[0060] S5.建筑物基础施工,构建所述锚固部。
[0061] 进一步地,步骤S3中还包括所述基础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设计;抗浮工作面的高度和外伸宽度需满足公式Ⅳ要求;
[0062] H=(γQFK-γGGK)/0.7ftu-D  (Ⅳ);
[0063] H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高度(即基础扩底斜面的高度);
[0064] B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外伸宽度(即基础扩底结构的外伸宽度);根据岩石层的不同特性,B的取值范围可为H/3~H/2。
[0065] D为抗浮工作面下方的基础扩底的端部高度;D取值范围优选地为 200mm~300mm;
[0066] γQ为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优选地取1.5;
[0067] γG为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优选地取1.0;
[0068] ft为形成基础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0069] u为建筑物基础外墙外边缘的周长(即抗浮工作面上方边缘的周长)。
[0070] 进一步地,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抗浮岩石面高度大于等于H;
[0071] 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抗浮岩石面向坑体内的外伸宽度大于等于B。
[0072] 进一步地,建筑物自重包括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自重,隔墙自重,面层、抹灰等装修自重。
[0073] 本发明为一种自锚式抗浮设计方法,通过在基坑开挖阶段,将基坑周边岩面开挖成外倾式岩面,建筑物基础在外倾式岩面下方设计为加厚变截面的扩底结构。利用该扩底结构上方的岩体的抗剪强度抵抗向上的水浮力,当建筑物自重与岩层抗浮承载力之和大于向上的水浮力,即可实现建筑物整体抗浮。附图说明
[007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75]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配重抗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锚杆抗浮或工程桩抗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抗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78]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的剖视示意图;
[0079]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和地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80]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和地下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81]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下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82] 附图标记:
[0083] 010-砂石配重层;020-锚杆;031-集水井;032-检查口;1-土层; 2-岩石层;100-坑体;110-土层段;120-岩石坑段;121-自锚抗浮部;122-抗浮岩石面;123-混凝土层;124-基础垫层;130-回填腔; 200-建筑物;220-基础;221-抗浮工作面;222-防水层;230-防水保护层;240-隔板;242-开口;22a-地下结构侧墙;22b-地下结构底板;250-锚固部;300-重密度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8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8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8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87]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88] 实施例1
[0089]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包括:坑体100、和设置在坑体100内的建筑物200的基础220(即地上建筑的基础),本发明中的建筑物包括狭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体而言,本实施中,基础220为一种地下室形式的地下结构210。
[0090] 坑体100包括设置在岩石层2内的岩石坑段120;岩石坑段120 的坑壁包括岩石层向坑体100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设置的自锚抗浮部121;即自锚抗浮部121属于岩石层2的一部分,且与周围的岩石层为一体设置,从而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自锚抗浮部121向坑体内伸出(向内凸出设置),从而依靠岩石层内部的抗剪能力抵抗建筑物的上浮力,即与单纯地依靠重物的重力压重抵抗浮力相区别。在本实施例中,自锚抗浮部121的横截面形状为下窄上宽的楔形。在建筑物的周向上,自锚抗浮部121优选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全部周边上,或者,设置在建筑物相对设置的两侧。
[0091] 基础220包括自内向外伸入自锚抗浮部121下方的锚固部250。
[0092] 建筑物200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锚固部 250抬起时抵靠住自锚抗浮部121,自锚抗浮部121依靠自身与岩石层之间的抗剪强度阻止建筑物浮起。即依靠岩石层自身的内部抗剪强度来实现建筑物的抗浮。
[0093] 在本实施例中,锚固部250的横截面形状为外窄内宽的梯形。
[0094] 在本发明中,将靠近建筑物的方向定义为内侧方向,而远离建筑物的方向为外侧方向。
[0095] 自锚抗浮部121包括自下而上、自外向内(即逐渐靠近建筑物基础220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抗浮岩石面122;基础220锚固部250 上设置有抗浮岩石面122适配的抗浮工作面221;抗浮工作面221 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设置在抗浮岩石面122的下方;建筑物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趋向于向上浮起时,抗浮工作面自下而上地贴靠在抗浮岩石面上。
[0096] 抗浮岩石面122和抗浮工作面221一般情况下相互平行设置,其中,抗浮岩石面122和抗浮工作面22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优选地为15-30°。
[0097] 一般情况下,岩石层2上方设置有土层1,坑体100还包括设置在土层内的土层段110;土层段110呈下小上大的喇叭口形设置;在土层段110内,自锚抗浮部121的上方、以及基础220外墙(例如地下结构侧墙)与坑体100坑壁之间设置有回填腔130。
[0098] 基础220完工后,可以向回填腔130内回填灰土或砂石等,由此将坑体100完全填平。其中,优选地,回填腔130内填充有砂子、石头、和/或金属矿石等重密度材料300,用于向自锚抗浮部121 施加自上而下的预应力(或剪切力)。该预应力或剪切力可以部分抵消地下水的浮力,主要用于保护自锚抗浮部,避免自锚抗浮部断裂或损坏。重密度材料300为比普通沙土密度更大的材料,优选地填充含矿石、含铁矿石的间隙填充砂子。
[0099] 坑体100的岩石坑段的坑壁上均喷射形成混凝土层123,坑体的底面设置有基础垫层124。岩石坑段的地下结构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水层222。
[0100] 地下结构210包括地下结构底板22b和地下结构侧墙22a;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侧墙合围成一个箱体结构。
[0101] 在土层段上,地下结构侧墙22a外侧依次设置有防水层222、外墙防水保护层230。其中地下结构侧墙的底部在厚度上逐渐加厚,向外扩展进而形成锚固部250和抗浮工作面
221。
[010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为优选地,基础内水平设置有隔板240,隔板240可以现场浇筑或采用预制板,隔板与基础底板之间形成夹层241,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向夹层内注(填)入配重材料的开口242。
[0103] 开口上可设置有盖体,在正常使用下,夹层可以作为储藏空间使用,当岩石层的自锚抗浮部121遭到破坏或将要破坏时,可以通过开口向夹层内注浆或填入砂石等配重材料,以增加建筑物自重,从而避免建筑物上浮。
[0104] 现有技术中的配重抗浮,如图1所示,采取增加构筑物自重的方式实现,在地下室底板或顶板覆盖一定厚度的砂石配重层010,以实现增加构筑物自重的目的。当构筑物自重与配重之和大于水浮力时,即可实现构筑物整体抗浮。但是,配重抗浮会使得整个构筑物埋深增加,这样既增加了工程开挖土方量,又增加了地下室整体工程量。
[0105] 现有技术中的锚杆抗浮或工程桩抗浮,如图2所示,利用锚杆 020或工程桩与岩(土)之间的摩擦力,以抵抗向上的水浮力,当构筑物自重与锚杆020或工程桩抗拔承载力之和大于水浮力时,即可实现构筑物整体抗浮。但是,锚杆020或工程桩均需要一定的施工及检测周期,投资大。
[0106] 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抗浮,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永久排水设施,包括集水井031(可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检查口032(用于定期检查地下水位)等,将地下室周围的地下水通过自然排水或机械排水排到较低区域,使得地下室受到的水浮力小于构筑物自重,实现构筑物整体抗浮。但是,排水抗浮适用范围较小,且需要进行日常维护。
[0107] 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建筑物无需增加建筑物埋深,施工周期较短,投资较小,也无需进行日常维护,适用范围广;另外该施工方法简单,利用建筑物抗浮结构实现建筑物的自锚抗浮,建筑材料消耗更少,对环境影响大大降低,属于一种较为绿色环保建筑结构。
[0108] 实施例2
[0109]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述建筑物抗浮结构的绿色施工方法,其包括:
[0110] S1.通过地质勘察测量地下水水位,用于计算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水浮力;
[0111] S2.通过地质勘察,确定基坑所处的岩石层所包含的岩石分层的数量数(通常情况下,岩石可分为全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微风化岩),以及每个岩石分层的厚度以及抗剪强度(kPa);
[0112] 参照图6所示,假设所述自锚抗浮部由n个所述岩石分层2a 向所述坑体内、不间断延续地凸出形成;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0113] 其中,第i层岩石分层2a的抗剪强度为τi(kPa);(岩石层或岩石分层的抗剪强度是指岩石层或岩石分层对于外荷载(本专利外荷载为水浮力)所产生的剪应力的抵抗能力,该数值可通过地质勘探,取样后,通过试验测得);1≤i≤n;
[0114] S3.基坑的深度、建筑物基础底面深度以及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的确定
[0115] 在高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设为hi(m);其中,如图6所示,最下面岩石分层为第1层,依次向上分别为2、3...i...n层。
[0116] 基坑的深度以及建筑物基础底面深度满足公式Ⅰ、公式II和公式Ⅲ要求:
[0117] Rk≥Fk/1.05-Gk  (Ⅰ)
[0118] Fk=ρgAhw  (II)
[0119] Rk=Σuiτihi  (Ⅲ)
[0120] 即Rk=u1τ1h1+u2τ2h2+...+uiτihi+...+unτnhn。
[0121] 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L=Σhi,即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 L=h1+h2+...+hi+....+hn。
[0122] 即,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为形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n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的厚度之和;自锚抗浮部的抗剪能力为n 层岩石分层在所述自锚抗浮部根部处的抗剪能力之和;
[0123] 其中,Rk为自锚抗浮部的抗浮承载力(kN);
[0124] Gk为建筑物自重(kN);
[0125] Fk为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作用值(kN);
[0126] 1.05为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第5.4.3条);
[0127] ρ为地下水的密度(可取1.0t/m3);
[0128] g为重力加速度(可取9.8m/s2);
[0129] A为基础(底板的)底面的面积(m2);
[0130] hw为基础(底板的)底面到地下水位(即地下水水面)的距离(m);
[0131] ui为构成所述自锚抗浮部的第i层岩石分层的厚度中点标高水平面压力扩散线的周长(即在水平面上,建筑物周向上扩散线的总长度)(m);
[0132] 其中,对于矩形建(构)筑物,ui=2(ai+hitanθ)+2(bi+hitanθ);
[0133] 对于圆形建(构)筑物,ui=π(di+hitanθ);
[0134] ai为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长度值(m);
[0135] b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矩形的宽度值(m);
[0136] di---压力扩散面与第i层岩石分层底面相交形成圆形的直径值(m);
[0137] θi---第i层岩石分层的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该数值可通过地质勘探,取样后,通过试验测得)。
[0138] S4.依据步骤S3的设计要求,坑体开挖,依次开挖土层和岩石层,并形成设定的自锚抗浮部结构;
[0139] S5.建筑物基础施工,构建所述锚固部。
[0140] S6.回填时,在所述自锚抗浮部上方回填重密度材料,用于向所述自锚抗浮部施加自上而下的预应力(或剪切力)。
[0141] 其中,步骤S3中还包括所述基础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设计;如图7所示,抗浮工作面的高度和外伸宽度需满足公式Ⅳ要求;
[0142] H=(γQFK-γGGK)/0.7ftu-D  (Ⅳ);
[0143] H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高度(即基础扩底斜面的高度);
[0144] B为锚固部的抗浮工作面的外伸宽度(即基础扩底结构的外伸宽度);根据岩石层的不同特性,B的取值范围可为H/3~H/2。
[0145] D为抗浮工作面下方的基础扩底的端部高度;D取值范围优选地为 200mm~300mm;
[0146] γQ为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优选地取1.5;
[0147] γG为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优选地取1.0;
[0148] ft为形成基础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0149] u为建筑物基础外墙外边缘的周长(即抗浮工作面上方边缘的周长)。
[0150] 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抗浮岩石面倾斜和高度可参照抗浮工作面平行设置,优选地,抗浮岩石面高度大于等于H。所述自锚抗浮部的抗浮岩石面向坑体内的外伸宽度大于等于B。
[0151] 另外,建筑物自重包括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自重,隔墙自重,面层、抹灰等装修自重。
[0152] 本发明为一种自锚式抗浮设计方法,通过在基坑开挖阶段,将基坑周边岩面开挖成外倾式岩面,建筑物基础在外倾式岩面下方设计为加厚变截面的扩底结构。利用该扩底结构上方的岩体的抗剪强度抵抗向上的水浮力,当建筑物自重与岩层抗浮承载力之和大于向上的水浮力,即可实现建筑物整体抗浮。
[015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