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视听技术与设备 / 混叠效应 / 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

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

阅读:280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混凝土 构件 温度 效应的确定方法,本发明通过把直接得到的构件温度应变与常规荷载作用计算得到的应变相 叠加 的方式来进行截面的应 力 应变计算,这样不但可以避免用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计算的难点,还可以把混凝土的非线性 应力 应变关系特性考虑进来,从而得到混凝土构件在温度变化状态下的较为合理的温度效应。,下面是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确定混凝土截面配筋设计的基本信息:
a)利用第一长度测量装置确定截面高度值h和截面宽度b,高度值h和宽度b单位均
为mm;
b)利用第二长度测量装置确定截面底部和顶部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c1和c2;
c)确定混凝土的应-应变关系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量Ec、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立方体抗压强度特征值fcu;
d)确定普通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量Es、强度标准值fyk和强度设计值fy;
e)把截面高度h等分为XN等分,每等分的长度为: 每个等
分段的中心点到截面底部的距离为:
(2)假定混凝土截面的钢筋布置方案:
假定该计算截面纵向钢筋的布置方案,得到截面宽度范围内底部钢筋的直径d1和面积As1、顶部钢筋的直径d2和面积As2。进而得到截面底部钢筋中心到截面底边的距离dc1和截面顶部钢筋中心到截面顶边的距离dc2,按下列公式计算:dc1=c1+d1/2,dc2=c2+d2/2;
(3)获取混凝土截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
利用温度传感装置,并根据热效应分析得到截面各个位置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T)、顶部应变εc2(T)及等分位置的应变εc(T),钢筋的底部应变εs1(T)和顶部应变εs2(T),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T);
(4)获取混凝土截面轴力设计值Nd和弯矩设计值Md:
根据极限承载力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荷载组合规则计算得到该截
面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
(5)计算混凝土截面各个位置在轴力Nd和弯矩Md作用下的应变:
根据截面在常规工况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和步骤(2)确定的配筋方案,计算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F)和顶部应变εc2(F)、钢筋的底部应变εs1(F)和顶部应变εs2(F),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F);
(6)计算温度应变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
根据应变叠加的原则,把截面各个位置对应的由轴力Nd和弯矩Md产生的应变ε(F)与由温度效应产生的应变ε(T)进行叠加,得到该位置处总的应变εsum,并依据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增加的温度效应应变ε(T)对应的新增应力,进而得到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其计算一般式如下:
εi_sum=εi(F)+εi(T)
εs2_sum=εs1(F)+εs1(T)
εs2_sum=εs2(F)+εs2(T)
Δσc(i)=fc(εi_sum)-fc(εi(F))
Δσs1=fs(εs1_sum)-fs(εs1(F))
Δσs2=fs(εs2_sum)-fs(εs2(F))
式中,εi_sum为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总应变,εs1_sum为底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为顶部钢筋总应变;fc()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fs()为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
(7)计算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根据内力叠加的原则,把常规荷载工况产生的轴力Nd和弯矩Md与温度效应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进行线性相加,得到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Nsum=Nd+NT,Msum=Md+MT
在这个总的轴力和弯矩作用下,截面会进行应力重分配;
(8)给混凝土截面底部和顶部总应变赋初始值和限制值:
计算步骤需要先给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赋予初始值及取值范围:εc1=εc1(F)、εc1_sum=εc1+εc1(T)、εc1_sum_max=0.01、εc1_sum_min=-εcu、εc2=εc2(F)、εc2_sum=εc2+εc2(T)、εc2_sum_max=0.01、εc2_sum_min=-εcu,εc1、εc2为过程变量,εc1_sum_max、εc1_sum_min为截面底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εc2_sum_max、εc2_sum_min为截面顶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9)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
依据混凝土截面的应变平截面假设,由截面底部应变εc1和顶部应变εc2可得到钢筋的应变及混凝土截面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值:
其中,εs1、εs2为底部和顶部钢筋应变的过程变量;
混凝土截面每个等分段中心点的总应变为:
式中,i为从截面底部算起的分段段号;
(10)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应力:
利用步骤(9)求得的钢筋和混凝土总应变,代入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不同的规范有不同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依据采用的设计规范而定),得到各总应变对应的应力:底部钢筋的应力fs1(拉正压负),顶部钢筋的应力fs2(拉正压负)及混凝土的应力fc(i),注:fc(i)为压力时是负值,为拉力时是正值,超过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或设计值ft时为零;
(11)计算钢筋和混凝土的合力:
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底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
值:Msum=Msum+0.5·Nsum·h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Fs1=fs1·As1,Ms1=Fs1·dc1
Fs2=fs2·As2,Ms2=Fs2·(h-dc2)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当fc(i)>0时
当fc(i)>0时
当fc(i)<0时
当fc(i)<0时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N=Fs1+Fs2+Ft+Fc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M=Ms1+Ms2+Mt+Mc;
(12)对轴力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轴力与截面轴力设计值N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
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3)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13)对弯矩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弯矩与截面弯矩设计值M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
算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4)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14)输出截面计算结果:
a)通过前面的计算,得到了给定配筋方案的混凝土截面在设计内力Nd、Md与温度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计算值,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计算要求的不同,输出不同的计算结果;
(15)判别输出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对输出的计算结果要进行判别,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满足要求,表明配筋方案是可行的,该截面的配筋计算过程结束;若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配筋布置方案,重新返回步骤(3)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在步骤(4)中,轴力设计值Nd的符号为使截面受拉为正受压为负,弯矩设计值Md的符号为使截面顶部受拉底部受压为正和顶部受拉底部受压为负。

说明书全文

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结构领域,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混凝土结构在遭受温度变化发生热胀冷缩时,筋和混凝土的应是会产生变化的,当变化比较大时还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比如钢筋应力超过设计值或混凝土
出现大的开裂等。所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温度效应对结构构件的影
响。
[0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的5.3.6条规定:当结构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或正常使用时,应进行专的结构分析。但如何进行
分析,规范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0004] 目前,关于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效应问题,大多数国家的规范只是提出了简单的描述性的要求而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美国的ACI 349《Code Requirements for Nuclear Safety Related Concrete Structures》提出了下列三种指导方法来处理温度效应问题: [0005] 1)在进行结构温度作用分析时,把混凝土截面用未开裂的截面来进行分析。该方
法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但由于没有考虑温度应力随着截面的开裂和变形而产生的应力释放
这一特性而显得过于保守,计算得到的应力太大。
[0006] 2)在进行结构分析时,不管是常规荷载作用还是温度作用,都考虑混凝土截面开裂对应力重分布的影响。该方法可能是最精确的计算方法,但该方法太过复杂,整体计算模型需进行非线性分析,迭代计算也不容易收敛,且一般的工程师也难以掌握该方法,故不易于工程上应用。
[0007] 3)在计算常规荷载作用时,把混凝土截面用未开裂的截面来进行计 算;仅在计算温度荷载作用时,考虑截面开裂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0008] 在工程实际计算中,较常用的为上述第一种和第三中方法。在用第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时,要把温度效应的内力计算结果进行折减,以达到修正计算结果的目的,然后再与其它荷载的内力结果进行组合,但这个折减系数是多少确定起来比较盲目,没有严谨的依
据;用第三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常用等效刚度的方式来考虑混凝土截面开裂对温度应力的
自我消除这一特性:先假定为截面不开裂,经过结构分析得到截面的内力,然后把该内力与其它内力组合并结合配筋面积计算得到截面的等效刚度,根据此等效刚度再修正结构分析
模型,再次进行内力分析,得到新的内力,再进行新的等效刚度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等效刚度收敛为止,该方法虽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还是显得相对繁琐,不易于工程应用。
[0009] 上述计算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都要先通过对结构模型施加温度荷载,利用弹性理论得到相应的应力,进而积分得到内力;然后再把该内力与其它常规荷载计算
得到的内力进行组合,进行截面的配筋计算,因而工程设计人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易于
实现,执行难度大。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确定方法。通过所述方法,结构的温度效应可以不必去求得其内力再参与结构的内力组合,而可以通过把直接求得的温度应
变与常规计算得到的应变相叠加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
计算的难点,还可以考虑混凝土的非线性特性,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
[0011]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0012] (1)确定混凝土截面配筋设计的基本信息:
[0013] 利用第一长度测量装置确定截面高度值h和截面宽度b,高度值h和宽度b单位均为mm;
[0014] a)利用第二长度测量装置确定截面底部和顶部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c1和c2;
[0015] b)确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量Ec、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立方体抗压强度特征值fcu;
[0016] c)确定普通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 量Es、强度标准值fyk和强度设计值fy;
[0017] d)把截面高度h等分为XN等分,每等分的长度为: 每个等分段的中心点到截面底部的距离为:
[0018] (2)假定混凝土截面的钢筋布置方案:
[0019] 假定该计算截面纵向钢筋的布置方案,得到截面宽度范围内底部钢筋的直径d1和面积As1、顶部钢筋的直径d2和面积As2。进而得到截面底部钢筋中心到截面底边的距离dc1和截面顶部钢筋中心到截面顶边的距离dc2,按下列公式计算:dc1=c1+d1/2,dc2=c2+d2/2; [0020] (3)获取混凝土截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
[0021] 利用温度传感装置,并根据热效应分析得到截面各个位置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T)、顶部应变εc2(T)及等分位置的应变εc(T),钢筋的底部应变εs1(T)和顶部应变εs2(T),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T);
[0022] (4)获取混凝土截面轴力设计值Nd和弯矩设计值Md:
[0023] 根据极限承载力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荷载组合规则计算得到该截面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
[0024] (5)计算混凝土截面各个位置在轴力Nd和弯矩Md作用下的应变:
[0025] 根据截面在常规工况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和步骤(2)确定的配筋方案,计算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F)和顶部应变εc2(F)、钢筋的底部应变
εs1(F)和顶部应变εs2(F),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F);
[0026] (6)计算温度应变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
[0027] 根据应变叠加的原则,把截面各个位置对应的由轴力Nd和弯矩Md产生的应变ε(F)与由温度效应产生的应变ε(T)进行叠加,得到该位置处总的应变εsum,并依据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增加的温度效应应变ε(T)对应的新增应力,进而得到附
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其计算一般式如下:
[0028] εi_sum=εi(F)+εi(T)
[0029] εs1_sum=εs1(F)+εs1(T)
[0030] εs2_sum=εs2(F)+εs2(T)
[0031] Δσc(i)=fc(εi_sum)-fc(εi(F))
[0032] Δσs1=fs(εs1_sum)-fs(εs1(F))
[0033] Δσs2=fs(εs2_sum)-fs(εs2(F))
[0034]
[0035]
[0036] 式中,εi_sum为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总应变,εs1_sum为底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为顶部钢筋总应变;fc()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fs()为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
[0037] (7)计算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0038] 根据内力叠加的原则,把常规荷载工况产生的轴力Nd和弯矩Md与温度效应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进行线性相加,得到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0039] Nsum=Nd+NT,Msum=Md+MT
[0040] 在这个总的轴力和弯矩作用下,截面会进行应力重分配;
[0041] (8)给混凝土截面底部和顶部总应变赋初始值和限制值:
[0042] 计算步骤需要先给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n赋予初始值及取值范围:εc1=εc1(F)、εc1_sum=εc1+εc1(T)、εc1_sum_max=0.01、εc1_sum_min=-εcu、εc2=εc2(F)、εc2_sum=εc2+εc2(T)、εc2_sum_max=0.01、εc2_sum_min=-εcu,εc1、εc2为过程变量,εc1_sum_max、εc1_sum_min为截面底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εc2_sum_max、εc2_sum_min为截面顶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0043] (9)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
[0044] 依据混凝土截面的应变平截面假设,由截面底部应变εc1和顶部应变εc2可得到钢筋的应变及混凝土截面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值:
[0045]
[0046]
[0047] 其中,εs1、εs2为底部和顶部钢筋应变的过程变量;
[0048] 混凝土截面每个等分段中心点的总应变为:
[0049]
[0050] 式中,i为从截面底部算起的分段段号;
[0051] (10)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应力:
[0052] 利用步骤(9)求得的钢筋和混凝土总应变,代入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不同的规范有不同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依据采用的设计规范
而定),得到各总应变对应的应力:底部钢筋的应力fs1(拉正压负),顶部钢筋的应力fs2(拉正压负)及混凝土的应力fc(i)。注:fc(i)为压力时是负值,为拉力时是正值,超过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或设计值ft时为零;
[0053] (11)计算钢筋和混凝土的合力:
[0054] 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底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Msum=Msum+0.5·Nsum·h
[0055]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056] Fs1=fs1·As1,Ms1=Fs1·dc1
[0057] Fs2=fs2·As2,Ms2=Fs2·(h-dc2)
[0058]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059]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060] 当fc(i)>0时
[0061] 当fc(i)>0时
[0062] 当fc(i)<0时
[0063] 当fc(i)<0时
[0064]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065]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066] N=Fs1+Fs2+Ft+Fc
[0067]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068] M=Ms1+Ms2+Mt+Mc;
[0069] (12)对轴力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0070] 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轴力与截面轴力设计值N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3)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0071] (13)对弯矩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0072] 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弯矩与截面弯矩设计值M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4)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0073] (14)输出截面计算结果:
[0074] b)通过前面的计算,得到了给定配筋方案的混凝土截面在设计内力Nd、Md与温度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计算值,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SLS)的计算要求的不同,输出不同的计算结果;
[0075] (15)判别输出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0076] 对输出的计算结果要进行判别,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满足要求,表明配筋方案是可行的,该截面的配筋计算过程结束;若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配筋布置方案,重新返回步骤(3)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附图说明
[0077] 图1为本发明一种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截面底部应变和顶部应变的计算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
制。
[0079] 依据本发明图1所示的第一具体实施例,利用下面的步骤实现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确定预应力混凝土外罐截面配筋设计的基本信息;假定混凝土截面的钢筋
布置方案;获取混凝土截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获取混凝土截面轴力设计值Nd
和弯矩设计值Md;计算混凝土截面各个位置在轴力Nd和弯矩Md作用下的应变;计算温度应
变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计算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给混凝土截面底部和顶部总应变赋初始值和限制值;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计算钢筋和混凝
土分段中心点处的应力:计算钢筋和混凝土的合力;对轴力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对弯
矩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输出截面计算结果;判别输出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0080] 在确定混凝土截面配筋设计的基本信息中,进行混凝土截面配筋设计前,需事先确定下列基本信息,作为计算的基本参数。确定截面高度值h(单 位为mm),截面宽度b(单
位为mm);确定截面底部和顶部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c1和c2;确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量Ec、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立方体抗压强度特征值fcu;确定普通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材料等级及其相应的弹性模量Es、强度标准值fyk和强度设计值
fy;把截面高度h等分为XN等分,每等分的长度为: 每个等分段的中心点到截面
底部的距离为:
[0081] 在假定混凝土截面的钢筋布置方案中,根据工程经验,先假定该计算截面纵向钢筋的布置方案,得到截面宽度范围内底部钢筋的直径d1和面积As1、顶部钢筋的直径d2和面积As2。进而得到截面底部钢筋中心到截面底边的距离dc1和截面顶部钢筋中心到截面顶边
的距离dc2,按下列公式计算:dc1=c1+d1/2,dc2=c2+d2/2
[0082] 在获取混凝土截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中,根据热效应分析得到截面各个位置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T)、顶部应变εc2(T)及等分位置的应变εc(T),钢筋的底部应变εs1(T)和顶部应变εs2(T),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T)。
[0083] 在获取混凝土截面轴力设计值Nd和弯矩设计值Md中,根据极限承载力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荷载组合规则计算得到该截面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
Md。
[0084] 在计算混凝土截面各个位置在轴力Nd和弯矩Md作用下的应变中,根据截面在常规工况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和步骤(2)确定的配筋方案,计算得到混凝土
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F)和顶部应变εc2(F)、钢筋的底部应变εs1(F)和顶部应变εs2(F),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应变εi(F)。
[0085] 在计算温度应变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中,根据应变叠加的原则,把截面各个位置对应的由轴力Nd和弯矩Md产生的应变ε(F)与由温度效应产生的应变ε(T)
进行叠加,得到该位置处总的应变εsum,并依据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增加的温度效应应变ε(T)对应的新增应力,进而得到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其计算一般
式如下:
[0086] εi_sum=εi(F)+εi(T)
[0087] εs1_sum=εs1(F)+εs1(T)
[0088] εs2_sum=εs2(F)+εs2(T)
[0089] Δσc(i)=fc(εi_sum)-fc(εi(F))
[0090] Δσs1=fs(εs1_sum)-fs(εs1(F))
[0091] Δσs2=fs(εs2_sum)-fs(εs2(F))
[0092]
[0093]
[0094] 式中,εi_sum为混凝土的等分段中点总应变,εs1_sum为底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为顶部钢筋总应变;fc()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fs()为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
[0095] 在计算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中,根据内力叠加的原则,把常规荷载工况产生的轴力Nd和弯矩Md与温度效应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进行线性相加,得到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0096] Nsum=Nd+NT,Msum=Md+MT
[0097] 在这个总的轴力和弯矩作用下,截面会进行应力重分配。
[0098] 在给混凝土截面底部和顶部总应变赋初始值和限制值中,计算步骤需要先给混凝土截面的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赋予初始值及取值范围:εc1=εc1(F)、εc1_sum= εc1+εc1(T)、εc1_sum_max =0.01、εc1_sum_min = -εcu、εc2= εc2(F)、εc2_sum =εc2+εc2(T)、εc2_sum_max=0.01、εc2_sum_min=-εcu,εc1、εc2为过程变量,εc1_sum_max、εc1_sum_min为截面底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εc2_sum_max、εc2_sum_min为截面顶部边缘应变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0099] 在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中,依据混凝土截面的应变平截面假设,由截面底部应变εc1和顶部应变εc2可得到钢筋的应变及混凝土截面分段中心点处的
总应变值:
[0100]
[0101]
[0102] 其中,εs1、εs2为底部和顶部钢筋应变的过程变量。
[0103] 混凝土截面每个等分段中心点的总应变为:
[0104]
[0105] 式中,i为从截面底部算起的分段段号。
[0106] 在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应力中,利用步骤(9)求得的钢筋和混凝土总应变,代入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不同的规范有不同的
应力-应变关系公式,依据采用的设计规范而定),得到各总应变对应的应力:底部钢筋的
应力fs1(拉正压负),顶部钢筋的应力fs2(拉正压负)及混凝土的应力fc(i)。注:fc(i)为
压力时是负值,为拉力时是正值,超过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或设计值ft时为零。
[0107] 在计算钢筋和混凝土的合力中,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底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Msum=
Msum+0.5·Nsum·h
[0108]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09] Fs1=fs1·As1,Ms1=Fs1·dc1
[0110] Fs2=fs2·As2,Ms2=Fs2·(h-dc2)
[0111]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112]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13] 当fc(i)>0时
[0114] 当fc(i)>0时
[0115] 当fc(i)<0时
[0116] 当fc(i)<0时
[0117]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118]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19] N=Fs1+Fs2+Ft+Fc
[0120]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121] M=Ms1+Ms2+Mt+Mc
[0122] 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
[0123] 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顶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Msum=|Msum|+0.5·Nsum·h
[0124]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25] Fs1=fs1·As1,Ms1=Fs1·(h-dc1)
[0126] Fs2=fs2·As2,Ms2=Fs2·dc2
[0127]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
[0128]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29] 当fc(i)>0时
[0130] 当fc(i)>0时
[0131] 当fc(i)<0时
[0132] 当fc(i)<0时
[0133]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
[0134]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35] N=Fs1+Fs2+Ft+Fc
[0136]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137] M=Ms1+Ms2+Mt+Mc
[0138] 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
[0139] 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
[0140]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41] Fs1=fs1·As1,Ms1=Fs1·(dc1-0.5h)
[0142] Fs2=fs2·As2,Ms2=Fs2·(0.5h-dc2)
[0143]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
[0144]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45] 当fc(i)>0时
[0146] 当fc(i)>0时
[0147] 当fc(i)<0时
[0148] 当fc(i)<0时
[0149]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
[0150]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51] NL=-Fs1-Fc,NR=Fs2+Ft
[0152]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153] M=Ms1+Ms2+Mt+Mc
[0154] 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
[0155] 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
[0156]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57] Fs1=fs1·As1,Ms1=Fs1·(0.5h-dc1)
[0158] Fs2=fs2·As2,Ms2=Fs2·(dc2-0.5h)
[0159]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
[0160]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61] 当fc(i)>0时
[0162] 当fc(i)>0时
[0163] 当fc(i)<0时
[0164] 当fc(i)<0时
[0165]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截面中心的弯矩。
[0166]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67] NL=-Fs2-Fc,NR=Fs1+Ft
[0168]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169] M=Ms1+Ms2+Mt+Mc
[0170] 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
[0171] 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顶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Msum=Msum+0.5·|Nsum|·h,轴力转换为绝对值:Nsum=|Nsum|。
[0172]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73] Fs1=fs1·As1,Ms1=Fs1·(dc1-h)
[0174] Fs2=fs2·As2,Ms2=-Fs2·dc2
[0175]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
[0176]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77] 当fc(i)>0时
[0178] 当fc(i)>0时
[0179] 当fc(i)<0时
[0180] 当fc(i)<0时
[0181]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顶部边缘的弯矩。
[0182]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83] N=-Fs1-Fs2-Ft-Fc
[0184]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185] M=Ms1+Ms2+Mt+Mc
[0186] 当轴力Nsum<0,弯矩Msum<0时
[0187] 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底部边缘为 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Msum=|Msum|+0.5·|Nsum|·h,轴力转换为绝对值:Nsum=|Nsum|。
[0188]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189] Fs1=fs1·As1,Ms1=-Fs1·dc1
[0190] Fs2=fs2·As2,Ms2=Fs2·(dc2-h)
[0191] 式中,F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F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Ms1为底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s2为顶部钢筋的合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192]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193] 当fc(i)>0时
[0194] 当fc(i)>0时
[0195] 当fc(i)<0时
[0196] 当fc(i)<0时
[0197] 式中,Ft为混凝土截面拉应力的合力,Fc为混凝土截面压应力的合力,Mt为混凝土截面的拉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Mc为混凝土截面的压力到底部边缘的弯矩。
[0198]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199] N=-Fs1-Fs2-Ft-Fc
[0200]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201] M=Ms1+Ms2+Mt+Mc
[0202] 在对轴力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中,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轴力与截面轴力设计值N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3)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0203] 在对弯矩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中,把步骤(11)计算得到的弯矩与截面弯矩设计值Msum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若满足,则进行第(14)步,若不满足,则调整截面底部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作为新的应变已知量返回第(9)步重新计算。
[0204] 在输出截面计算结果中,通过前面的计算,得到了给定配筋方案的混凝土截面在设计内力Nd、Md与温度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计算值,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计算要求的不同,输出不同的计算结果。
[0205] 当进行的是承载力极限状态(ULS)计算时,应输出下列计算结果:
[0206] a)轴力合力Nsum和弯矩合力Msum,计算轴力N和弯矩M;
[0207] b)混凝土底部总应变εc1_sum和顶部总应变εc2_sum,底部钢筋总应变εs1_sum和顶部钢筋总应变εc2_sum;
[0208] c)混凝土底部应力σc1和顶部应力σc2,底部钢筋应力fs1和顶部钢筋应力fs2; [0209] 当进行的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计算时,应输出下列计算结果:
[0210] c)轴力合力Nsum和弯矩合力Msum,计算轴力N和弯矩M;
[0211] d)混凝土底部总应变εc1_sum和顶部总应变εc2_sum,底部钢筋总应变εs1_sum和顶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
[0212] e)混凝土底部应力σc1和顶部应力σc2,底部钢筋应力fs1和顶部钢筋应力fs2; [0213] f)混凝土截面的裂缝宽度wc。其计算公式为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式7.1.2-1,表述如下:
[0214] 在判别输出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中,对输出的计算结果要进行判别,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满足要求,表明配筋方案是可行的,该截面的配筋计算过程结束;若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配筋布置方案,重新返回步骤(3)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0215] 当进行的是承载力极限状态(ULS)计算时,判别输出结果的原则如下:
[0216] a)计算内力N和M是否和内力合力Nsum和Msum保持一致;
[0217] b)混凝土底部总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应小于等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εc_max和大于等于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c_min,即
[0218] εc_min≤εc1_sum≤εc_max和εc_min≤εc2_sum≤εc_max;
[0219] c)底部钢筋总应变εs1_sum和顶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应小于等于钢筋极限拉应变εs_max和大于等于钢筋极限压应变εs_min,即
[0220] εs_min≤εs1_sum≤εs_max和εs_min≤εs2_sum≤εs_max;
[0221]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限值依据不同的设计规范有不同的取值要求,可根据实际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规范来确定其值。
[0222] 当进行的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计算时,判别输出结果的原则如下:
[0223] a)计算内力N和M是否和内力合力Nsum和Msum保持一致;
[0224] b)混凝土底部总应变εc1_sum和顶部应变εc2_sum,应小于等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εc_max和大于等于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c_min,即
[0225] εc_min≤εc1_sum≤εc_max和εc_min≤εc2_sum≤εc_max;
[0226] c)底部钢筋总应变εs1_sum和顶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应小于等于钢筋极限拉应变εs_max和大于等于钢筋极限压应变εs_min,即
[0227] εs_min≤εs1_sum≤εs_max和εs_min≤εs2_sum≤εs_max;
[0228] d)混凝土底部应力σc1和顶部应力σc2,应小于等于混凝土拉应力限值σc_max和大于等于混凝土压应力限值σc_min,即σc_min≤σc1≤σc_max和σc_min≤σc2≤σc_max; [0229] e)底部钢筋应力fs1和顶部钢筋应力fs2,应小于等于钢筋拉应力限值fs_max和大于等于钢筋压应力限值fs_min,即fs_min≤fs1≤fs_max和fs_min≤fs2≤fs_max;
[0230] f)混凝土截面的裂缝宽度计算值w应小于等于最大许用值wmax,即w≤wmax。
[0231]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限值依据不同的设计规范有不同的取值要求,可根据实际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规范来确定其值。
[0232]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的一个计算实例。
[0233] 首先确定混凝土截面配筋设计的基本信息:
[0234] a)截面高度值h=400mm,截面宽度b=1000mm;
[0235] b)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1=40mm、c2=50mm;
[0236] c)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按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2.1条的规定采用、材料等级为C50,弹性模量Ec=34.5GPa、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
2.64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1.89MPa、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32.4MPa、轴心抗
压强度设计值fc=23.1MPa、立方体抗压强度特征值fcu=50MPa;
[0237] d)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按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2.1条的规定采用,HRB400级钢筋的弹性模量Es=200GPa、强度标准值fyk=400MPa和强度设计
值fy=360MPa;
[0238] e)把截面高度h等分为400等分,每等分的长度为:
[0239] 每个等分段的中心点到截面底部的距离为:
[0240] 假定混凝土截面的钢筋布置方案。根据工程经验,先假定该计算截面纵向钢筋的2
布置方案,得到截面宽度范围内底部钢筋的直径d1=25mm和面积As1=4909mm、顶部钢筋
2
的直径d2=25mm和面积As2=4909mm。截面底部钢筋中心到截面底边的距离dc1=c1+d1/2
=52.5mm和截面顶部钢筋中心到截面顶边的距离dc2=c2+d2/2=62.5mm;
[0241] 获取混凝土截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根据热效应分析得到截面各个位置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变:
[0242] εc1(T) = 4.25E-06,εc2(T) = -4.32E-06,εs1(T) = 3.15E-06,εs2(T)=-2.98E-06,
[0243] 获取混凝土截面计算内力。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荷载组合规则计算得到该截面的轴力设计值Nd=994kN、弯矩设计值Md=-12kN.m。
[0244] (16)计算混凝土截面各个位置在轴力Nd和弯矩Md作用下的应变
[0245] 根据截面在常规工况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Nd、弯矩设计值Md和步骤(2)确定的配筋方案,计算得到:εc1(F)=7.32E-05、εc2(F)=5.28E-05、εs1(F)=7.06E-05、εs2(F)=5.60E-05和
[0246] 计算温度应变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根据应变叠加的原则,得到截面各个位置处总的应变εsum,并依据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附加轴力NT和附
加弯矩MT。
[0247]
[0248] εs1_sum=εs1(F)+δs1(T)=(7.06E-05)+(3.15E-06)=7.37E-05
[0249] εs2_sum=εs2(F)+εs2(T)=(5.60E-05)-(2.98E-06)=5.30E-05
[0250] Δσc(i)=fc(εi_sum)-fc(εi(F))计算过程略
[0251] Δσs1=fs(εs1_sum)-fs(εs1(F))=14.74-14.12=0.62MPa
[0252] Δσs2=fs(εs2_sum)-fs(εs2(F))=10.6-11.2=-0.6MPa
[0253]
[0254]
[0255] 0+0.62x4909x(52.5-200)-0.6x4909x(200-62.5)=-4.44kN.m
[0256] 计算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根据内力叠加的原则,把常规荷载工况产生的轴力Nd和弯矩Md与温度效应产生的附加轴力NT和附加弯矩MT进行线性相加,得到总的轴力Nsum和弯矩Msum:
[0257] Nsum=Nd+NT=994-2.715=991.3kN
[0258] Msum=Md+MT=-12-4.44=-16.44kN.m
[0259] 给混凝土截面底部应变和顶部应变赋初始值和限制值。
[0260] εc1=εc1(F),εc1_sum=εc1+εc1(T),εc1_sum_max=0.01,εc1_sum_min=-εcu-0.0033 εc2=εc2(F),εc2_sum=εc2+εc2(T),εc2_sum_max=0.01,εc2_sum_min=-εcu-0.0033经迭代试算得,εc1_sum=5.62E-04,εc2_sum=4.45E-04。
[0261] εc1=εc1_sum-εc1(T)=(5.62E-04)-(4.25E-06)=5.58E-04
[0262] εc2=εc2_sum-εc2(T)=(4.45E-04)-(-4.32E-06)=4.49E-04
[0263] 其中,截面底部应变εc1和顶部应变εc2的计算模型在图2中示出。
[0264] 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变。依据混凝土截面的应变平截面假设,由截面底部应变εc1和顶部应变εc2可得到钢筋的应变及混凝土截面分段中心点处的总应
变值:
[0265]
[0266] εs1_sum=εs1+εs1(T)=(5.44E-04)+(3.15E-06)=5.47E-04
[0267]
[0268] εs2_sum=εs2+εs2(T)=(4.66E-04)+(-2.98E-06)=4.63E-04
[0269] 混凝土截面每个等分段中心点的总应变为:
[0270]
[0271]
[0272] E-04/400+5.58E-04+4.25E-06
[0273] 计算钢筋和混凝土分段中心点处的应力。
[0274] 混凝土开裂,所以σc1=0
[0275] 混凝土开裂,所以σc2=0
[0276] εs1_sum=5.47E-04,所以fs1=Esεs1=200×109×5.47×10-4=109.4MPa
[0277] εs2_sum=4.63E-04,所以fs2=Esεs2=200×109×4.63×10-4=92.6MPa
[0278] 计算钢筋和混凝土的合力。将以截面中心为计算点弯矩设计值Msum转化为以截面顶部边缘为计算点的弯矩设计值:
[0279] Msum=|Msum|+0.5·Nsum·h=16.44+0.5x991.3x0.4=214.7
[0280]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普通钢筋的应力值,得到钢筋的合力和弯矩:
[0281] Fs1=fs1·As1=109.4x4909=537kN
[0282] Ms1=Fs1·(h-dc1)=537x(400-52.5)/1000=186.6kN.m
[0283] Fs2=Fs2·As2=92.6x4909=454.6kN
[0284] Ms2=Fs2·dc2=454.6x62.5/1000=28.4kN.m
[0285] 根据步骤(10)得到的混凝土的应力值,得到混凝土截面的合力和弯矩:
[0286]
[0287]
[0288]
[0289]
[0290] 计算截面的轴力的合力为:
[0291] N=Fs1+Fs2+Ft+Fc=537+454.6+0+0=991.6kN
[0292] 计算截面的弯矩的合力为:
[0293] M=Ms1+Ms2+Mt+Mc=186.6+28.4+0+0=215kN.m
[0294] 对轴力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0295] 设定tol_N=0.001,
[0296] 1-tol_N≤R≤1+tol_N,轴力计算收敛,进行第(13)步。
[0297] 对弯矩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判别。
[0298] 设定to_lM=0.001,
[0299] 1-tol_M≤R≤1+tol_M,弯矩计算收敛,进行第(14)步。
[0300] 输出截面计算结果并判别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0301] a)总内力Nsum=991.3kN、Msum=214.7kN.m,计算内力N=991.6kN、M=215kN.m,可见计算结果是收敛的;
[0302] b)混凝土底部总应变εc1_sum=5.62E-04<εc_max=0.01,满足要求;
[0303] 混凝土顶部总应变εc2_sum=4.45E-04<εc_max=0.01,满足要求;
[0304] 底部钢筋总应变εs1_sum=5.47E-04<εs_max=0.01,满足要求;
[0305] 顶部钢筋总应变εs2_sum=4.63E-04<εs_max=0.01,满足要求;
[0306] c)混凝土底部应力σc1=0
[0307] 混凝土顶部应力σc2=0
[0308] 底部钢筋应力fs1=109.4MPa<fs_max=320MPa,满足要求;
[0309] 顶部钢筋应力fs2=92.6MPa<fs_max=320MPa,满足要求;
[0310] d)混凝土截面的裂缝宽度wc计算
[0311] 满足要求;
[0312] 结论:针对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配筋方案满足外力荷载和温度荷载的作用。
[0313] 另外,本发明的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的确定方法在江苏LNG项目、大连LNG项目、唐山LNG项目等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实施和应用。
[0314] 尽管参照优选实施例已经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发明试图不局限于被公开的
具体实施例,如预期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相反,本发明将包括落入附加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全部实施例。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