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气元件和设备 / 半导体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阅读:658发布:2024-01-12

专利汇可以提供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 缺陷 产生的具有TSV的 半导体 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设置着从第1面贯通至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的贯通孔;金属部,形成在贯通孔的内部;第1绝缘膜,设置在半导体衬底的第2面上及贯通孔的侧面;及第2绝缘膜,设置在半导体衬底的贯通孔的侧面上的金属部侧的第1绝缘膜上。,下面是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有:
半导体衬底,设置着从第1面贯通至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的贯通孔;
金属部,形成在所述贯通孔的内部;
第1绝缘膜,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所述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侧面;以及第2绝缘膜,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贯通孔的侧面上的所述金属部侧的第1绝缘膜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第1绝缘膜之间形成着第1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1绝缘膜与所述第1氧化硅膜相比,Si-OH/Si-O键量比较低。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1绝缘膜是氮化硅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2绝缘膜的相对介电常数为6.5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2绝缘膜是第2氧化硅膜。
7.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形成贯通半导体衬底并开口的贯通孔;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内部在150℃以下成膜第1氧化硅膜;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1氧化硅膜上成膜第1绝缘膜;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1绝缘膜上成膜相对介电常数为6.5以下的第2绝缘膜;
将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的所述第2绝缘膜去除;以及
在所述贯通孔的内部形成金属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1绝缘膜与所述第1氧化硅膜相比,Si-OH/Si-O键量比较低。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1绝缘膜是氮化硅膜,所述第2绝缘膜是第2氧化硅膜。
10.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形成贯通半导体衬底并开口的贯通孔;
以下任一个步骤,即,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内部在150℃以下成膜氧化硅膜,然后以400℃以上进行热处理,或者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2面上及所述贯通孔的内部以400℃以上成膜氧化硅膜;以及
在所述贯通孔的内部形成金属部。

说明书全文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0001] [相关申请]
[0002] 本申请享有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99669号(申请日:2018年5月24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3]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4] 使用TSV(Through-Silicon Via,穿孔)的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中,有在半导体衬底上制作器件(半导体电路等)之后,将Si薄膜化而形成TSV的方法(Via Last(后穿孔)构造)。针对器件的微细化发展,从器件的外侧通过TSV连接,所以不依赖于工艺节点,微细化的必要性较低。另外,由于在形成制造难易度不断提高的微细器件之后形成TSV,所以不容易影响器件良率。
[0005] 然而,必须将半导体衬底利用可再剥离的粘接剂贴合于支撑衬底,一边进行薄Si化一边形成TSV。形成TSV时,必须以低温制作。发明内容
[0006]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缺陷产生的具有TSV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0007]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设置着从第1面贯通至与所述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的贯通孔;金属部,形成在贯通孔的内部;第1绝缘膜,设置在半导体衬底的第2面上及贯通孔的侧面;以及第2绝缘膜,设置在半导体衬底的贯通孔的侧面上的金属部侧的第1绝缘膜上。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概略构成例的剖视图。
[0009]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艺剖视图。
[0010] 图9(a)及(b)是表示以各温度进行热处理时的化硅膜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并不利用该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元件形成对象的半导体衬底中的元件形成面设为第1面,将与该第1面为相反侧的面设为第2面。
[0012]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概略构成例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半导体装置1具备半导体衬底10、绝缘层11、STI12、绝缘层13、第1贯通电极14、第2贯通电极18、及接合材料()19。
[0013] 半导体衬底10例如是硅衬底。该半导体衬底10也可将厚度减薄至50μm(微米)以下、例如30±5μm左右。
[0014] 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1面,具有形成半导体元件的有源区及将有源区间电分离的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槽隔离)12。在有源区形成着存储单元阵列、晶体管、电阻元件、电容器元件等半导体元件(未图示)。STI12例如使用氧化硅膜等绝缘膜。在STI12上,设置着将半导体元件电连接至第2贯通电极18的第1贯通电极14及配线构造35。配线构造35设置在STI12上,且电连接于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1面上的半导体元件(例如晶体管)。半导体元件及配线构造35由绝缘层11、13被覆。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设置着电连接于第2贯通电极18的接合材料19等。
[0015] 绝缘层13为了保护配线构造35而覆盖配线构造35。该绝缘层13中也可包含覆盖配线构造35的钝化膜、及覆盖钝化膜上的有机层。钝化膜可以是氮化硅膜(SiN)、氧化硅膜(SiO2)或氮氧化硅膜(SiON)的单层膜、或它们中2个以上的积层膜。有机层可使用感光性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
[0016] 第1贯通电极14与配线构造35接触。第1贯通电极14也可包含至少覆盖贯通孔内表面的障壁金属层141、障壁金属层141上的晶种金属层142、及晶种金属层142上的贯通电极143。也可省略障壁金属层141。也可在贯通电极143上设置当在半导体装置1的纵向上集成化时发挥功能的材料膜144。
[0017] 障壁金属层141可使用(Ti)、钽(Ta)、钌(Ru)等。晶种金属层142可使用(Cu)或镍与铜的积层膜(Ni/Cu)等。贯通电极143可使用镍(Ni)等。材料膜144可使用金(Au)、(Sn)、铜(Cu)、锡-铜(SnCu)、锡-金(SnAu)、锡-(SnAg)等。但是,第1贯通电极14的层构造及材料可根据目的适当变更。例如可根据贯通电极143使用的导电性材料或形成方法而适当变更障壁金属层141/晶种金属层142或材料膜144的层构造或材料。
[0018] 第2贯通电极18通过与配线构造35接触,将配线构造35电引出至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
[0019] 第2贯通电极18也可包含至少覆盖贯通孔内表面的障壁金属层(第1金属层)181、障壁金属层181上的晶种金属层(第2金属层)182、及晶种金属层182上的贯通电极(金属部、第3金属层)183。各自使用的金属材料可与第1贯通电极14的障壁金属层141、晶种金属层142及贯通电极143相同。也可在贯通电极183的内部形成空隙。另外,也可在贯通电极183上设置用来将多个半导体装置1在纵向(半导体衬底10的厚度方向)上集成时将半导体装置1分别接合的接合材料19。该接合材料19可使用锡(Sn)、铜(Cu)、锡-铜(SnCu)、锡-金(SnAu)、锡-银(SnAg)等焊料
[0020] 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设置着氧化硅膜171,在氧化硅膜171上设置着吸湿性比氧化硅膜171低的第1绝缘膜172。也就是说,第1绝缘膜172与氧化硅膜171相比不含分。由此,防止氧化硅膜171露出,提高氧化硅膜171的防湿效果。第1绝缘膜172例如是氮化硅膜,膜厚优选50nm以上。
[0021] 在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的贯通孔内的内侧面及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设置着氧化硅膜171,在氧化硅膜171上设置着第1绝缘膜172。也就是说,氧化硅膜171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0与第1绝缘膜172之间。
[0022] 第2绝缘膜173在贯通孔的侧面设置在金属部183侧的第1绝缘膜上。第2绝缘膜173未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第2绝缘膜173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第1绝缘膜172的相对介电常数,第2绝缘膜173的相对介电常数优选6.5以下。另外,第2绝缘膜173的膜厚厚于氧化硅膜171的膜厚。由此,提高了防止第2贯通电极18与半导体衬底10发生电短路的效果。第2绝缘膜173是以硅氧化物为主成分的膜。也就是说,第2绝缘膜是氧化硅膜。
[0023] 接下来,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2~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艺剖视图。此外,在图2~图8中,使用与图1相同的截面进行说明。但是,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截面的上下关系与图1及图3~图8的上下关系相反。
[0024] 首先,如图2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1面上形成STI12,规定有源区。半导体衬底10例如是硅衬底。STI12例如是氧化硅膜。接着,在有源区形成半导体元件(未图示)。半导体元件例如可为存储单元阵列、晶体管、电阻元件、电容器元件等。形成半导体元件时,在STI12上,例如形成配线构造35。半导体元件及配线构造35由绝缘层11、13被覆。此外,绝缘层13中也可包含覆盖配线构造35的钝化膜、及覆盖钝化膜上的有机层。有机层使用感光性聚酰亚胺等,将用来形成第1贯通电极14的开口图案转印至该有机层。开口图案的开口直径例如可为10μm左右。
[0025] 接着,例如将有机层作为掩模对绝缘层13的钝化膜及绝缘层12进行蚀刻,由此使配线构造35露出。钝化膜及绝缘层12的蚀刻可使用反应性离子蚀刻(RIE)等。接着,在包含贯通孔内部的绝缘层13上整体依次积层使用钛(Ti)的障壁金属层与使用铜(Cu)的晶种金属层。障壁金属层与晶种金属层的成膜分别可使用溅法或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晶种金属层的膜厚例如可为500nm左右。
[0026] 接着,使用例如PEP(Photo Engraving Process,照相制版工艺)技术在晶种金属层上形成用来形成贯通电极143的掩模。在该掩模的与形成在绝缘层13的贯通孔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接着,在从掩模的开口露出的晶种金属层上形成使用镍(Ni)的贯通电极143。贯通电极143的形成可使用共形镀覆等。
[0027] 接着,去除掩模之后,将露出的晶种金属层与障壁金属层去除。由此,将贯通电极143下的晶种金属层142与障壁金属层141图案化。此外,晶种金属层142与障壁金属层141的图案化可使用湿蚀刻
[0028] 接着,在所形成的贯通电极143的上表面上,形成使用金(Au)的材料膜144。材料膜144的形成可使用举离等形成方法。结果,如图2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0的元件形成面(第1面)侧,形成将配线构造35引出至绝缘层13上的第1贯通电极14。
[0029] 接着,如图3所示,在形成着第1贯通电极14的绝缘层13上涂布粘接剂,并在该粘接剂上贴合支撑衬底16,由此,如图3所示,在半导体装置1的元件形成面侧粘接支撑衬底16。接着,在将支撑衬底16固定在平台的状态下对半导体衬底10从与元件形成面(第1面)为相反侧的第2面进行研磨,由此将半导体衬底10的厚度减薄至例如30±5μm左右。
[0030] 接着,如图4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0上涂布感光性光刻胶180M,将用来形成第2贯通电极18的开口图案转印至该光刻胶180M。此外,开口图案的开口直径例如可为10μm左右。接着,将转印有开口图案的光刻胶180M作为掩模对半导体衬底10从第2面侧进行刻蚀,由此形成到达至配线构造35的贯通孔180H。半导体衬底10的刻蚀可使用能够获得高纵横比的各向异性干蚀刻等。
[0031] 接着,如图5所示,在包含贯通孔180H的内部的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整体成膜氧化硅膜171。氧化硅膜171的成膜例如使用CVD法等。氧化硅膜171例如以150℃以下的条件成膜。原因在于,在以高于150℃的温度条件成膜氧化硅膜171的情况下,担心会因粘接剂15劣化而导致支撑衬底16从第1贯通电极14及绝缘层13剥落。进而,使用例如CVD法,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在氧化硅膜171上形成第1绝缘膜172及第2绝缘膜173。第1绝缘膜是吸湿性比氧化硅膜171低的膜,例如是氮化硅膜。第2绝缘膜是相对介电常数比第1绝缘膜低的膜。第2绝缘膜的相对介电常数较理想为6.5以下。由此,能够提高防止第2贯通电极18与半导体衬底10发生电短路的效果。
[0032] 此处,发明者对分别以150℃及400℃形成氧化硅膜时的膜中相对于Si-O键量的Si-OH键量进行了调查。
[0033] 图9(a)表示以各温度进行热处理时的氧化硅膜的测定结果。图9(b)表示根据图9(a)获得的解析结果。图9(b)的解析结果根据图9(a)中的氧化硅膜所包含的Si-OH键及Si-O键的峰值强度比而获得。如图9(a)所示,以150℃成膜的氧化硅膜(A)的Si-OH键的峰值强度与以400℃成膜的氧化硅膜(A)的Si-OH键的峰值强度相比较大。如图9(b)所示,以400℃成膜的氧化硅膜(B)中的Si-OH/Si-O键量比为2.3%,与此相对,以150℃成膜的氧化硅膜(A)中的Si-OH/Si-O键量比为11.1%。也就是说,氧化硅膜(A)中的Si-OH/Si-O键量比为5%以上且15%以下。因此,以150℃成膜的氧化硅膜(A)与以400℃成膜的氧化硅膜(B)相比包含更多的Si-OH键。在150℃下成膜的氧化硅膜(B)与以400℃成膜的氧化硅膜(A)相比容易包含更多的水。原因在于,例如,Si-OH容易与H原子形成氢键。这种情况下,以150℃成膜的氧化硅膜(B)容易因包含水而溶胀。氧化硅膜(B)当以某固定量溶胀时会产生裂纹(缺陷)。另外,也可对以150℃成膜的氧化硅膜以400℃进行热处理而使Si-OH/Si-O键量比为3%以下,与成膜时将温度设为400℃同样地,能够获得吸湿性较低的膜。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半导体衬底的第2面上所形成的氧化硅膜171上,形成吸湿性比氧化硅膜171低的第1绝缘膜172。如上所述,第1绝缘膜172既可为氮化硅膜,也可为以400℃成膜的氧化硅膜。由此,防止氧化硅膜171露出。由此,防止氧化硅膜171溶胀而在氧化硅膜171产生裂纹。通过防止在氧化硅膜171产生裂纹,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良率。
[0035] 接着,如图6所示,通过RIE对STI12进行回蚀,由此将形成在贯通孔180H的底部的STI12去除。该回蚀进行至STI12被去除而使配线构造35露出为止。另外,通过RIE将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的第2绝缘膜173去除。结果,在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上第1绝缘膜172露出,并且贯通孔180H的内侧面由形成在第2绝缘膜173上的第2绝缘膜173覆盖,进而,配线构造35露出于贯通孔180H的底部。
[0036] 接着,如图7所示,在包含贯通孔内部的第2绝缘膜173上整体依次积层使用钛(Ti)的障壁金属层181A与使用铜(Cu)的晶种金属层182A。障壁金属层181A及晶种金属层182A有时简称为金属层。晶种金属层182A的膜厚也可比晶种金属层142A厚。
[0037] 接着,使用例如PEP技术在晶种金属层182A上形成用来形成贯通电极183的掩模183M。在该掩模183M的与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的贯通孔180H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接着,如图8所示,在从掩模183M的开口露出的晶种金属层182A上形成镍(Ni)的贯通电极183。贯通电极183的形成可使用共形镀覆等。
[0038] 接着,去除掩模183M之后,将露出的晶种金属层182A与障壁金属层181A去除。晶种金属层182A与障壁金属层181A的去除可使用湿蚀刻。
[0039] 接着,在贯通电极183的上表面上形成接合材料19。接合材料19的形成可使用电解镀覆法或无电解镀覆法等。通过经过以上步骤,形成将配线构造35电引出至半导体衬底10的第2面侧的第2贯通电极18,制造具备图1所示的截面构造的半导体装置1。
[0040]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半导体衬底的第2面上所形成的氧化硅膜171上,形成吸湿性比氧化硅膜171低的第1绝缘膜172。由此,可防止氧化硅膜171露出,从而防止在氧化硅膜171产生裂纹。
[0041] 已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该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它多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该实施方式或其变化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0042] [符号的说明]
[0043] 1         半导体装置
[0044] 10        半导体衬底
[0045] 11        绝缘层
[0046] 12        STI
[0047] 13        绝缘层
[0048] 14        第2贯通电极
[0049] 15        粘接剂
[0050] 16        支撑衬底
[0051] 18        第1贯通电极
[0052] 19        接合材料
[0053] 171       氧化硅膜
[0054] 172       第1绝缘膜
[0055] 173       第2绝缘膜
[0056] 181       障壁金属层
[0057] 182       晶种金属层
[0058] 183       贯通电极(金属部)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