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建筑物 / 自动建模 / 建筑信息模型 / 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及装置

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及装置

阅读:786发布:2022-05-28

专利汇可以提供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及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在一 电梯 群控系统中,根据指令 信号 ,所有群控的电梯 箱体 的评估值通过一预定评估函数计算得到,所发出的厅廊呼叫分配给具有由前面所述的评估函数计算得到的最小评估值的电梯箱体。该箱体具有最满意的一个计算评估值,根据箱体的 位置 ,为箱体建立起一第一层区,使该区域内产生的厅廊呼叫优先分配给该箱体,并使评估函数包括至少具有等待时间和第一层区二个控制项目的估值指数。,下面是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及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供多层楼面服务的由多个电梯厢体组成的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当某个厅廊呼叫产生时,通过预定的评估函数相对所产生的厅廊呼叫对所有群控厢体计算出评估值,然后将所产生的呼叫分配给某一合适的厢体,该厢体具有所计算的评估值中最满意的评估值,其特征在于:根据各厢体当前的位置和标准运行时间间隔而对各个厢体建立第一楼层区,在该区域内产生的厅廊呼叫会被优先分配给该厢体,并且评估函数至少包括等待时间和第一楼层区二个控制项目的评估指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评估函数进一步包含选自乘行时间,厢体负载系数和停层呼叫中的一个或若干控制项目的一个或若干评估指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已经被分配给某一厢体的厅廊呼叫的等待时间超过第一预定阈值,则所有其余的厢体相对该厅廊呼叫的评估值再由评估函数进行计算,然后将这一厅廊呼叫转而分配给其余厢体中的某一合适的厢体,该厢体具有所计算的评估值中最满意的评估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预定厢体的预计乘客数与厢体的载客能之比超过第二阈值,则所有其余的厢体相对该厅廊呼叫的评估值再由评估函数进行计算,然后将这厅廊呼叫转而分配给其余厢体中的一个厢体,该厢体具有较少预计乘客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甚至某一楼层产生的厅廊呼叫以前已分配给一厢体,所有厢体相对该厅廊呼叫的评估值在预定时间间隔由评估函数重新评定,且如果从厅廊呼叫被记录直到当前时刻所过去的时间不超过第三阈值,则该厅廊呼叫便分配给评估为在当前时刻最适合为这一楼层服务的厢体;否则,在当前时间之前的某一时刻评估为最适合为这一楼层服务的厢体被公告作为用于等候在这一楼层的乘客的预定厢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可为拥挤楼层服务的厢体数量小于第四阈值,则增加厢体数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一厢体的厢体呼叫楼层与另一厢体的厅廊呼叫楼层相符合并且该厢体预计为先达厢体,则为该厢体或者该另一厢体在该厢体的当前楼层和那厢体呼叫楼层之间建立第二楼层区,评估函数进一步包括第二楼层区的评估指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标准运行时间间隔根据呼叫产生的状况和/或当时提供服务的群控厢体的总数而可以变化。
9、一种供多层楼面服务的由多个电梯厢体组成的电梯系统的群控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器,具有一输入设备和一个显示设备,该处理器执行操作运算以确定最适合于装有该电梯系统的建筑物的使用方式的群控方法和各种用于群控方法的控制参数;
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的第一处理器相连,该处理器对多个厢体的群控执行操作运算,在该处理器中,所有群控厢体相对所产生的厅廊呼叫的评估值根据由所述第一处理器所确定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所定义的评估函数进行计算,并将所产生的厅廊呼叫分配给一合适的厢体,该厢体具有所计算的评估值中最理想的评估值;
第三处理器,该处理器提供给每一电梯厢体并都连接到所述第二处理器,以便根据所述的第二处理器处理的结果控制各电梯厢体的服务运行,其特征在于:评估函数包括一考虑等间隔运行的等候时间控制项目的评估指数并有一用作为等间隔运行的权重系数的控制参数,所述的第一处理器通过经输入设备选择控制参数和这些参数的值来确定评估函数的最适宜的形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评估函数还包括选自乘行时间、厢体负载系数、和停层呼叫中的一个或若干控制项目的一个或若干评估指数,和用作为各自控制项目的权重系数的控制系数。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器被编程以执行支持群控方式专用化工作的处理操作,该专用化的群控方式最适合于该大楼的使用方式,所述处理操作包括了如下操作:通过输入设备设定多个控制项目的目标,以及根据由此能获得多个控制项目的目标的预定规则决定最合适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处理操作进一步包括了如下操作:
执行对已确定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的模拟,这种模拟是通过使用事先提供的客流需要模型实现的;
评估模拟结果以在显示设备上显示评估结果,当评估结果认可后产生一个执行控制指令。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控制项目的目标是根据人的感觉设定的,然后通过设定的操作,将所提供的感觉目标转换为由相应的实际量表示的控制目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这种转换是通过采用表示每个控制项目的感觉目标和控制目标的关系的专用化函数来实现的,这些函数事先作为数据库存放在所述第一处理器的合适的存贮器中。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处理器执行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的确定是由如下的操作或功能组成的:知识数据库存放事先提供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对控制目标的关系,以及以客流需要模型的方式提供的实际数据;
通过检索知识数据库,推导由此可达到多种控制项目的设定目标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参数对控制目标的关系按由每一控制参数的总优先权所决定的顺序提供,这种总优先权由控制参数对相应控制目标的影响系数和对应于该相应感觉目标所决定的控制目标的重要系数确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参数这样确定,使得综合满意度S大于预定值,这里综合满意度S定义如下:

此处,Xw表示一个控制目标的设定值, Xw表示一个由模拟结果得到的数值。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的控制目标,模拟结果和在实际服务运行中获得的数据是同时在显示设备上形成和显示的。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群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具有程序寄存功能,因而,可存储由第一信息处理器所确定的群控方法。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多厢体电梯系统的一种群控方法及装置。它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服务。

在通常的能为多层大楼服务的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中,为了改善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使用了这样一种控制方法,即各厅廊产生的呼叫由在线装置监控,某楼层产生的厅廊呼叫在考虑了当时产生的各厅廊呼叫的全部情况后,被分配到一个判定为最适合为该层服务的合适的厢体。从而使在某层电梯厅廊上等待厢体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按平均来说得以缩短。

为此,当某层厅廊产生呼叫时,先要评估多个厢体中哪一个厢体最适合为该呼叫服务。然后将呼叫分配给判定为最适合的厢体。该评估是按照预定的评估函数通过计算各群控厢体对应于该呼叫的评估值而得出的。某个具有最理想评估值(例如计算所得的评估值中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厢体被选作为该呼叫的适合厢体。

上述评估函数包括几种作为考虑因素的控制项的评估指数。这些评估指数在评估函数中与相应的可变参数相结合,这些可变参数可以按照电梯系统的客流需要而改变。在某一客流需要下能满足控制项的理想目标的这些参数的值是通过离线模拟或日常服务运行期间的学习而预先为每种客流需要提供的。

在日常服务运行中,各参量值首先按那时的客流需要进行选择,因为这种客流需要例如在一天中每个时间区域是作为不同模型提供的,因此,参量能作相应的变化。在实际服务运行中对所产生某一厅廊呼叫进行分配时,用选定的参数值按评估函数进行评估。根据这个评估结果给这个呼叫分配一个合适的厢体。

例如,已经公布的日本专利申请JP-A-58/52162(1983)或58/63668(1983)就揭示了一种这样的电梯控制装置。在这种装置中,评估函数包括一个“停层呼叫”的指数及“等待时间”的指数。停层呼叫是指在某厢体中产生的呼叫或已经分配给多个厢体中的一个的厅廊呼叫。因此,在所有厢体中,任一厢体肯定停止在对应于“停层呼叫”的那一层,也就是由厢体呼叫指定作为停层的那一层,或者是停在产生厅廊呼叫的那一层。

用上述已有技术的评估函数,厅廊呼叫容易分配给有停层呼叫的厢体。结果厢体的起动和停止次数从整体来说得以减少,因此能量消耗有较大的改进,因为能量消耗取决于厢体的起动和停止。

停层呼叫的评估指数在评估函数中与作为加权系数的可变参数相结合。因此如果调整了停层呼叫的可变参数,则停层呼叫和等待时间的评估指数对评估函数的影响程度相应变化。这意味着对用户的服务和节能可利用对停层呼叫的可变参数的调节来适当地加以控制。

然而上述先前技术几乎没有考虑电梯厢体之间的运行间隔这一点,无论它是时间间隔或距离间隔都未考虑。因此可能出现这样一种运行情况即一串厢体同时在同一方向中运行(这种运行情况下文中称作为厢串(a    string-of-cages)运行。因此,已有技术在进一步改进平均等待时间也是不够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多厢体的电梯系统提供一群控方法和装置,它能适应控制各厢体的运行服务,除了等待时间以外还考虑把运行间隔作为一个控制项,同时也考虑其它种种控制项。

本发明特征归结于一种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其中,当产生一厅廊呼叫时,相对于该厅廊呼叫将所有群控厢体的评估值由一预定的评估函数加以计算。该函数至少含等待时间及根据厢体的位置建立的第一层区这样两个控制项。凡是在第一层区中产生的厅廊呼叫将优先分配给这个厢体。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的群控装置。其中含有:第一处理器,它备有供操作者操纵的输入装置,该处理器执行运算,用来决定最适合于装有这种电梯系统的建筑物的使用方法和该群控方法中使用的种种控制参数。第二处理器,它与所述的第一处理器相配合,以便执行有关呼叫分配的处理运算。在第二处理器中,根据由上述第一处理器决定的群控方法及其所确定的评估函数和控制参数相对于所产生的厅廊呼叫计算所有群控厢体的评估值。将所产生的厅廊呼叫分配给一个适合的厢体。该厢体在所计算出的各评估值中具有最佳值。以及第三处理器,每个电梯厢体安装一个,它们全与所说的第二处理器相连接,按照第二处理器对呼叫分配的处理结果来控制各电梯厢的服务运行。其中评估函数,包括诸如考虑厢体等间隔运行的等待时间、乘行时间、厢体负载系数、首先到达厢体的比率和停层呼叫等控制项目的评估指数,而以相应的控制参数起各控制项目的加权系数的作用。所述第一处理器通过输入装置选择控制参数和它们的值以决定出评估函数的最佳形式。

按照本发明,通过引入厢体的第一层区的概念即在该层区中产生的厅廊呼叫将优先分配给该厢体,考虑了各厢体的等间隔运行,所以厢串(string-of-cages)运行能避免。结果平均等待时间和长等待时间率从总体上得到很大改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因为包括在评估函数中的种种控制项的评估指数以控制参数作为加权系数。这就很容易完成对控制项的选择和设置所选定的控制项的值。这样,我们就能实现这种电梯系统群控中的多目标控制。从而就能决定最适用于装有该电梯系统的建筑物的使用方式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

按照实施例的另一个特征,控制项的目标可依据人们的感觉来设置。因此决定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对一个不熟悉群控电梯系统的管理的操作者是极易的。

按照实施例的又一个特性,对各控制项的设定目标加以模拟。且设定的目标和模拟结果可同时显示在显示器上,因此设定目标和模拟结果之间很容易进行比较,所以能方便地判断设定目标的适宜性。即,选择控制项和设置目标的工作可以在交互的基础上完成。

图1是个按照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方框图,它概略地表明了一个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装置的硬件的总体结构图。

图2是个方框图,概略地示出了包含在图1中的处理器M1的结构。它支持着对用于群控的控制方法和参数进行专用化的工作。

图3是个方框图,概略地示出了包含在图1中的处理器M2的结构。M2执行着电梯系统的群控。

图4是个方框图,概略地示出诸运行控制处理器中的一个E1和诸输入/输出装置中的一个EIO1的结构,两者均包含在图1的装置中。

图5是个功能框图,示出了由分别表示在图2和图3中的处理器M1和M2执行的全部处理功能或操作。

图6是个功能框图,示出了包含在图5中总体 功能的框图的专用化支持部分中的多目标(框图IC)设置功能的详细结构。

图7是一张用来解释图6中功能框IC运行的图。图中示出了一个控制项的“菜单”的例子。

图8示出了存储表之一的一个例子,它存储在处理器M1的一个适当的存储器中,且用于图5中专用化支持部分的处理操作。

图9是雷达图,图中表明了对六个控制项设置目标的例子。

图10是一张表,它是用于图6功能框IC的种种专用化功能的一个例子。

图11a到11c表示了按照种种具体情况提供的专用化函数的变化的例子。

图12是一解释从感觉目标转换成控制目标的转换原理图。

图13是一功能框图,表明了包含在图5总体功能框图中的专用化支持部分中的决定控制方法和参量(方框ID)的功能的详细结构。

图14是一用来解释多电梯厢体等间隔运行的图。

图15a到15c是用以按照多厢体位置解释等时间间隔优先区的图。

图16是一建立等时间间隔优先区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17a和17b示出的存储表的例子,它们存储在处理器M1的适当的存储器中且用于图5中专用化支持部分的处理操作。

图18a至18c解释了为建立等时间间隔优先区而决定一方向未定厢体的假设方向的方法。

图19是一个流程图,它表明了包含在图16流程图中计算等时间间隔优先区的详细处理步骤。

图20是按照发明者的模拟表明相对于控制参数Kp的超越厢体的比率和等待时间的关系图。

图21解释了估计每层楼每个厢体中的乘客数的方法,其目的是控制厢体的负载系数。

图22解释了先达(first-arriving)厢体优先区的概念及优先区的确立。

图23是雷达区,图中同时示出了对应于六个控制项的三种数据。

图24a到24c是数据库的例子,这些数据储存在处理器M1存储器中的适当区域内,且用于图5的专用化支持部分中的处理操作。

图25是功能框图,表明了模拟功能(框1E)的详细结构,模拟功能包含在图5总体功能框图的专用化支持部分中。

图26是功能框图,表明了评估功能(框1F)的详细结构,该评估功能包含在图5总体功能框图中的专用化支持部分中。

图27是功能框图,表明了程序记录(框2A)功能的详细结构,该功能包含在图5总体功能框图的群控部分中。

图28是实际数据的一个例子,这些数据以客流需要的模型储存在处理器M2的适当存贮器中。

图29是功能框图,表明了群控(框2C)功能的详细情况,该功能包含在图5总体功能框图的群控部分中。

图30是流程图,表明决定种种控制参数的处理操作过程。

图31是一张表,其中示出了用于如图30中决定控制参数的处理操作中的影响系数的一个例子。

图32a和32b都是表,其中示出了用于如图30中决定控制参数的处理操作中的优先权的例子。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按照本发明的用于多厢体电梯系统的群控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1.硬件的总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4来说明硬件结构。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硬件总体结构。如图所示,用于一电梯系统的群控装置以处理器M1和M2作为主要部件。它们经由通信线路CMc通过在各自内部设置的串行数据适配器SDAc相互连接。

处理器M1用于决定一种因各个大楼的使用方式而异的群控方法(群控方法的专用化)。一个由键盘组成的输入装置ID,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包括一个鼠形定标器经由通信线Pm通过一个外部接口适配器PIA连接到处理器M1。通过它,群控方法的专用化所需要的指令和数据被提供给处理器M1。CRT显示装置DD也和处理器M1相连,因而操作者在观察处理器M1的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的同时能实现群控方法的专用化。

处理器M2实际上按照处理器M1所决定的方法,根据在大楼的各楼层的电梯厅廊里或在电梯厢 体里发生的呼叫控制多电梯厢体的运行。为此目的,一个总的用编号HC表示的厅廊呼叫装置通过一个外部接口适配器连接到处理器M2,它是由安装在电梯厅廊里的厅廊按钮开关HB组成的。

处理器M2还经由相应的通信线路CM1到CMN并通过设置在各个处理器内的串行数据适配器SDA1至SDAN连接到处理器E1至EN以控制各个电梯厢体的服务运行(其中下标N表示群控的电梯厢体总数)。此外,在电梯厢体里发生的呼叫也是通过这些处理器E1至EN传输到处理器M2的。

运行控制处理器E1至EN则经由相应的通信线路SIO1至SION通过设置在各个处理器E1至EN里的外部接口适配器与相应的输入/输出装置EIO1至EION相连。每一个输入/输出装置EIO1至EION包括一个安全限位开关、继电器、灯和其它为控制提供信息的装置,这在下面还要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图2至4来进一步说明处理器M1、M2和E1至EN的详细结构。然而,图4仅示出了一个处理器E1结构作为说明之用。

如图所示,每一个处理器基本上由中央处理单元CPU、用于存储必要的控制程序和电梯的技术规格的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控制数据和工作数据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组成。特别是在处理器M1和M2的RAM里,设置了专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存储处理器M1和M2执行处理操作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表和其他种种类型的数据库。这些表和数据库的格式示于图8、17a、17b、24a至24c和28,其细节将在后面各个处理操作的描述中加以叙述。

在每一个处理器中,还设置了外部接口适配器PIA和串行数据适配器SDA。在每一个处理器里串行数据适配器SDA的数目取决于与该主处理器所耦合的处理器的数目。如上所述,每一个处理器的元件都通过总线BUS相互连接。

通常,处理器M1和M2的CPU是由一个16位的处理器单元构成的,诸如Hitachi HD680000、Intel I8086或Zeilog Z-8000,因为它必须执行相当复杂的运算。但在操作控制处理器E1至EN中的CPU只要用一个8位处理器单元便足够了,诸如Hitachi HD 46800D,Intel I8085或Zeilog Z-80,因为它仅执行用于单个电梯厢体的服务运行的数据处理,因而这些处理器所处理的数据量是比较小的。

此外,图4还示出了置于一厢体里的输入/输出装置EIO1的结构。如图所示,输入/输出装置EIO1包括一厢体呼叫按钮开关CB,一个安全限位开关SW1和一个电梯厢体载荷传感器SL。这些元件的输出信号通过外部接口适配器PIA提供给处理器E1。处理器E1处理的结果通过外部接口适配器PIA提供给指示用的灯,以及提供给一个必要的继电器RY,例如一个用于启动电梯厢体门的门控制继电器。其余的处理器E2至EN和输入/输出装置EIO2至EION与如上所述的处理器E1和输入/输出装置EIO1具有相同的结构。

2.功能和操作的概述

在上述所有的处理器中,处理器E1至EN执行一般的电梯运行控制,诸如门关/开控制、行进速度控制和停层控制等的控制操作,因此可使用已知的运行控制装置。所以下面主要说明处理器M1和M2的功能和操作。

图5示出了由处理器M1和M2实现的功能和操作的功能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操作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亦即,由处理器M1执行的专用化支持部分和由处理器M2的群控部分。

专用化支持部分具有这样的功能:根据大楼的不同使用方式(住宅楼、办公楼、百货公司大楼等等)或者根据看管人的要求选择电梯群控方法,包括呼叫分配方法。由于对所决定的方法加以模拟,并且模拟结果显示在显示装置DD上,所以此群控方法的决定可以在与操作者对话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操作者观察显示的模拟结果,并且通过输入装置ID对由专用化支持部分决定的群控方法给予认可,则它就被输送到并安排在由处理器M2所执行的群控部分里。

当在某一楼层的厅廊呼叫装置HC发出厅廊呼叫时,群控部分就响应该厅廊呼叫根据进入其中的群控方法执行必要的处理。结果是,从多个电梯厢体中选择出一个最适合于该楼层的电梯厢体,并且所发生的厅廊呼叫被分配到控制该被选择的电梯厢体的处理器E1至EN中的一个。

虽然上面已经粗略地描述了各个处理器M1、M2和E1至EN的功能和操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分别详细地说明专用化支持部分和群控部分以前,还要对构成这些部分的功能元件作一些描述。

2.1专用化支持部分

从图5可以清楚地看出,该部分包括功能块1C、1D、1E和1F,它们分别执行多个控制项目目标的设定,控制方法和参数的确定、模拟和评估以及控制执行。

根据由操作者从输入装置ID经由线a给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控制项目、它们的目标值、大楼和电梯的技术规格)并根据从群控部分经由线r供给的实际数据(客流需要模型),功能块1C执行对控制项目,诸如等候时间、长等候率、厢体负载系数等的选择,以及为已选定的控制项目进行目标值的设定。控制项目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选定的控制项目的目标值被转换成适合于连接处理的控制目标值。

设置在功能块1C里的多个控制目标值通过线b耦合到功能块1D。通过使用以往积累的、以所谓生成规则的形式提供的数据而作的推论,该功能块1D确定一种适用于电梯厢体的运行的群控方法及群控所需的控制参数等。生产规则的例子将在下面描述。

推论的结果,亦即功能块1D所确定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通过线c送到功能块1E,并根据由功能块1C通过线b给出的信息和由群控部分通过线r提供的实际数据进行群控模拟处理,结果由功能块1E通过线d产生一预计性模拟结果。

用于评估的功能块1F接收来自块1E的模拟结果、来自块1C的信息、以及来自群控部分的实际数据,并将它们结合而形成一个显示数据,它通过线e输出到显示装置DD,并在其上显示。据此,操作者能同时观察三种信息,因而很容易把块1D里得到的结果与所期望的目标值进行比较。结果,他能容易地判断地块1D里确定的群控方法和参数是否最适用于本大楼。

如果操作者观察显示的数值并从输入装置1D给出一个认可信号,该信号通过线a传输到块1F。当输入认可信号时,块1F将该信号传输到群控部分。当群控部分接到该信号时,它通过线c输入在块1D里确定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

如果操作者不满意块1D所确定的结果,他给出一个不认可信号,该信号给予块1C,控制项目的目标值的设定再次重复。亦即,按照本实施例,必要的控制项目的目标值的确定是由所谓的交互编程方法来实现的。

2.2群控部分

如图5所示,该部分包括2A、2B、和2C,它们分别起程序记录、实际数据的存储和群控作用。

块2A在来自块1F的认可信号输入于其中时记录在块1D中所确定并通过线c供给的控制方法,其中包括呼叫的分配方法。块2B存储通过处理电梯系统的日常服务运行的实际数据所获得的客流需要模型,客流需要模型例如可以是为电梯系统服务运行的每一时间区域都提供的。

块2C承担这部分的主要功能。亦即,如上所述,当在某一楼层发出厅廊呼叫时,块2C根据在块2A里记录的群控方法进行必要的处理,从而选择出一个最适宜于为该楼层服务的合适的电梯厢体,并且将呼叫分配到所选择的电梯厢体的运行控制处理器。

3.各部分的详细说明

3.1专用化支持部分

在详细描述该部分之前,对在下面的说明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关于呼叫、楼层和电梯厢体的术语定义如下。

正如前面已经所述的,在一个楼层的电梯厅廊里发出的呼叫叫做“厅廊呼叫”。发出厅廊呼叫的楼层叫做“厅廓呼叫楼层”,依次类推,在电梯厢体里发出的呼叫叫做“厢体呼叫”,而由电梯厢体的呼叫指定的目的楼层叫做“厢体呼叫楼层”。

此外,如上所述,已经分配给一电梯厢体的厅廊呼叫和厢体的呼叫叫做“停层呼叫”,因为得到停层呼叫的电梯厢体必须停止在厅廊呼叫楼层或厢体呼叫楼层。

当一个厅廊呼叫被分配给一个厢体时,该厢体就叫做“预定厢体”,因为它已被预定为该厅廊呼叫服务。然而,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尽管一个电梯厢体已经被预定了,另一个电梯厢体可能先于预定电梯厢体而到达某厅廊呼叫楼层。在这种情况下,这另一个电梯厢体就被叫做“先达厢体”。

还存在电梯厢体越过厅廊某呼叫楼层,而不管该电梯厢体可能先于该楼层的预定电梯厢体而到达该楼层这样的情况。该电梯厢体被叫做“超越厢 体”。

3.1.1.多个目标的设定(1C)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项目的目标值是由操作者根据人的感觉给出的。亦即,给出的不是实际量,诸如等候时间25秒、厢体负载系数60%等,而是心理量,这些心理量是通过操作者对各个控制项目的分成几级的感觉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五级)来表示的。

这种心理量在下文被叫做感觉目标或感觉目标值。另一方面,对应于一个感觉目标的实际量叫做控制目标或控制目标值。感觉目标是通过归一于相应的控制项目的控制目标来确定的,但它们两者之间关系的细节在后面会变得更清楚。一个感觉目标可以说是电梯运行中的一种定性概念,它是根据操作者的价值观念、兴趣、感受、感觉等得出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里,必要的控制项目的目标值就是这样用感觉值设定的。因此大大地方便了操作。此外,如果感觉目标的设定作这样一种方式的改变使得例如等候时间或者厢体负载系数的目标值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输入,诸如“希望早使用”或“希望使用空厢体”即使对不很习惯于这种操作的操作者也能够取得改进的结果。

参见图6,图中示出了多目标设定的详细的功能块1C的示意图。从该图可清楚地看出,功能块1C中的子功能块是:感觉目标的设定1Ca,大楼和电梯的技术规格的设置1Cb,实际数据(客流需要模型)的输入1Cc,推导专用化函数的1Cd,专用化函数的数据库1Ce,以及将感觉目标转换成控制目标的1Cf。下面详细地说明每一个子功能块。

(1)感觉目标的设定(1Ca)

该块1Ca首先在显示装置DD上显示一个供操作者在其中作选择的控制项目“菜单”,控制项目的例子列于图7。下面粗略地说明列表于图7的控制项目。

等候时间(S1):

从记录到一个等候在某一楼层的人发出厅廊呼叫至一电梯厢体到达该楼层的时间。

长等候率(S2):

长等候是例如时间超过1分钟的等候。长等候率则是在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内,例如1小时里,发生的长等候厅廊呼叫数与总的厅廊呼叫数的比率。

乘行时间(S3):

从记录到在一电梯厢体里的乘客发出厢体呼叫到厢体到达厢体呼叫楼层的时间。

电梯厢体负载系数(S4):

在一电梯厢体里的乘客数与其负载能之比。电梯厢体里的拥挤程度可用这一系数表示。

预定厢体改变率(S5):

已被厅廊呼叫预定的厢体从一个厢体变换到另一个厢体的比率。这是在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小时里,发生的这种呼叫数与总呼叫数的比率。

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S6):

从记录到一个等候在电梯厅廊里的乘客所发出厅廊呼叫到他通过厅廊内的指示器得知电梯厢体已预定好的时间。

客运能力(S7):

在一个预定的时间内能够载运的人数。在多个电梯厢体运行的情况下,例如在一群控电梯系统里,这表示能够服务于某一楼层或几个楼层的电梯厢体的数目。

先达厢体的比率(S8):

在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里发生的由预定电梯厢体以外的电梯厢体服务的厅廊呼叫数与总的厅廊呼叫数的比率。

超越电梯厢体数(S9):

预定电梯厢体以外的厢体超越一厅廊呼叫楼层的次数。

一般信息量(S10):

向等候在电梯厅廊里的人播送的诸如发生在大楼里的事件、天气预报、时间等的信息量。这种信息量没有广泛使用的特定单位。然而,在本实施例里,它是由在一个预定的时间内,这种信息的种类数和播送次数的乘积来表示的。

电能消耗的节约率(S11):

电能消耗主要取决于开关电梯厢体的次数。因此,这是用开关电梯厢体次数的减少率来表示的。

虽然在图7的表里列出了11个控制项目,但这里所考虑的控制项目并不限于那些项目,也有可能删去其中某些或增加另外一些项目。此外,附于上述控制项目的符号S1至S11表示各个控制项目的感觉目标的变量。

当在显示装置DD上显示控制项目的“菜单” 时,操作者选择某些他认为对于确定一个适用于大楼电梯系统的群控方法是必要的控制项目。这种选择是通过使必要的控制项目突出显示,或者通过光标并操纵键盘来指示它,或者通过输入装置ID的一个鼠形定标器来指示它而实施的。

图7示出了一个例子,其中选择了6个控制项目,即:等候时间、乘行时间、电梯厢体负载系数、预定电梯厢体改变率、预定电梯厢体的通知时间、以及先达厢体比率。在图中,所选择的控制项目用画圈的序号表示。在选择控制项目的同时,操作者通过输入装置ID对所选择的控制项目分别输入感觉目标。

这样输入的感觉目标存储在如图8所示的表里以供连接的处理之用。表存储在处理器M1的RAM里。该表分为感觉目标S、控制目标x和专用化函数f(x)多个栏目,第一栏有小的区域用于各个控制项目,图中用S1至S11、x1至x11和f11(x1)至f11(x11)表示。用于后面的两个区域,也就是说控制目标x和专用化函数f(x)的区域将在下面述及。另外在表里还有一个用于置标记的区域。凡是经操作者选定的控制项目在标记区域里就相应地设置二进制码“1”。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被选定的控制项目的标记区域里置“1”,操作者为选定的控制项目所设定的感觉目标存储在对应于所选择的感觉目标的区域里,亦即存储在区域S1、S3、S4、S5、S6和S8里。

一旦完成了感觉目标的设定,在显示装置DD上便显示一个如图9所示的雷达图。由图可见,所显示的雷达图的图型会随大楼使用的不同方式而有不同。

如果大楼是比如由一个经营机构专用的这样一个私用大楼,根据输入的感觉目标,雷达图将变成如实线所示的那样。如果大楼是用作旅馆,则它变成如虚线所示的那样。从图9可看到,这样一种群控方法即控制的权重放在诸如等候时间S1、乘行时间S3和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S6等控制项目上的群控方法,是私用大楼所需要的。反之,在旅馆大楼里,控制的权重则放在诸如厢体负载系数S4、预定厢体变换率S5和先达厢体比率S8上,而这些控制项目对于前面的大楼来说就不太重要了。

(2)大楼和电梯系统的规格的设置(1Cb)

此辅助功能块1Cb执行着大楼和电梯系统的规格的设置,例如大楼的使用方式,所安装的厢体数目,额定行驶速度及待服务的楼层数等等。该设置工作是通过操作者操纵输入装置ID执行的,因此,有关上述的数据通过线路b提供。

类似于前面所述的功能块1Ca,此功能块(1Cb)同样可以在显示装置DD上显示其结果,例如,以雷达图的形式,因此,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在交互方式的基础上设置大楼和电梯系统的规格。如果能按下面的问答方式执行,那么,该规格的设置工作将大大简化。例如:

你的大楼是哪一种大楼?请选择下列号码作答:

1.私人用楼

2.旅馆大楼

3.混合住宅楼

4.百货大楼

(3)专用化函数的推导(1Cd)及其知识数据库(1Ce)。

首先对推导专用化函数的知识数据库加以说明。图10表示了作为数据库提供的,对应各个控制项目的专用化函数的例子。图中,各个函数的号码#与图7所示的有关控制项目的号码相对应。

从图10可以得知,与模糊理论中成员函数相类似,每一个专用化函数,如下面所述,用于将感觉目标S1到S11转换成控制目标x1到x11。此外,尽管在图10中一个控制项目只示出了一个函数,但是实际上为一个控制项目提供了许多函数,以便根据控制项目的不同条件选择使用。下面将参考图11a到11c加以详细说明。

在这些图中,表示出了对应于控制项目中的等候时间、乘行时间和厢体负载系数的专用化函数f1(x1),f3(x3),f4(x4)的例子。例如,在将一般信息,诸如在大楼里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天气预报和时间等信息提供给等候在电梯里的人们的情况下,即使是电梯厢体稍微迟到了一会,他们的反应也不会很强烈,因此,如图11a所示,与那种没给等候人任何信息的函数f1b(x1)相比,能给等候的人们以信息的函数f1a(x1)移到了右边,即移向长等候的时间的一侧。

如图11b所示,对于乘行时间这一控制项目,用所要服务的楼层范围(楼层差)作为选择长程 运行(在这里为10层)函数f3a(x3)还是短距离运行(5层)函数f3b(x3)的参数。长乘行时间意思是按平均来说的电梯厢体的停止次数值较小,反之,短乘行时间意思是电梯厢体经常停止。如果设定短乘行时间,电梯厢体就将响应短程运行的呼叫,电梯厢体停止的次数将会增加,结果是电梯箱内的乘客容易不耐烦,所以短程运行的函数f3b(x3)移到右面,即缩短乘行时间的一侧,而不是长程运行的函数f3a(x3)。

根据相似的原理,提供了两个如图11c所示,根据大楼的使用方式而选择的对应于电梯厢体负载系数的控制项目的函数f4a(x4)和f4b(x4)。

此外,在如图8或10所示的例子中,感觉目标S1到S11中的一个对应于控制目标x1到x11中的一个。但是,也可以使x1到x11中两个或更多的控制目标对应于感觉目标S1到S11中的一个。

上述的专用化函数被提供作为专用化函数的知识数据库1Ce。在功能框图1Cd中,根据功能方框1Ca的感觉目标和从方框1Cb来的电梯和大楼的规格数据,以及从功能方框1Cc来的实际数据并根据预定推断规则来选择适当的函数。

下面,将说明上述推导规则,以图11a到11c的情况作为例子。正如前面已经说明过的,这些规则是以下述生成规则的形式提供的。

规则C-1:

如果“播送一般信息”,则f1a(x1),否则

f1b(x1)

规则C-2:

如果“所要服务的范围的楼层数为5层到10层”

则f3a(x3)

规则C-3:

如果“所要服务的范围的楼层楼小于5层”

则f3b(x3)

规则C-4:

如果“大楼是一私用大楼”

则f4a(x4)

规则C-5:

如果“大楼是一旅馆大楼”

则f4b(x4)

与描述功能方框1Ca时所述的方法相似,被选定的专用化函数存贮在图8所示表中相应的区域f1(x1)、f3(x3)、f4(x4)、f5(x5),f6(x6)和f8(x8)中,供以后的处理之用。

(4)把感觉目标转换成控制目标(1Cf)

由功能方框1Cd中用推导方式决定的专用化函数被传输到该功能方框1Cf中并在其中被用来把感觉目标转变成具有实际值的控制目标。

参见附图12,下面说明在功能框图1Cf中进行的变换操作。在图中,作为例子示出了等待时间(S1),乘行时间(S3),厢体负载系数(S4)和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S6)四个控制项目感觉目标的变换操作。

如雷达图(radar    chart)中所示的以五级心理感觉形式设定的感觉目标以百分比表示在各专用化函数的纵座标上,因此,一个心理感觉级就对应于20%。控制目标则以实际单位表示在各专用化函数的横座标上。

这样感觉目标S1,S3,S4和S6通过各专用化函数f1(x1),f3(x3),f4(x4)和f6(x6)转变成对应控制目标x1,x3,x4和x6,如下所示,

控制项    感觉目标    控制目标

等待时间(S3) 100 30秒

乘行时间(S3) 100 60秒

厢体负载系数(S4) 20 80%

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S6) 100 大约2秒

变换后的控制目标被传输到功能方框1D,即进行群控方法和参数的判定,这将在下节叙述。实际上,变换后的控制目标被存贮在图8所示表的对应区域x1,x3,x4,x5,x6和x8中,它们在功能方框1D中处理时,被读出。

此外,往往有操作者所要求的多个控制项目的目标不能同时被满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把不同的权重或优先值赋予各个控制项。在这类情况下,权重或优先值可以参照各控制项中的关系表和用所谓的分析层次分级法(AHP)的方法来决定(参见T·L·塞提“分析层次分级法”McGraw    Hill出版社出 版,1980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感觉目标被输入以设定所需控制项目的等级。但对本发明来说用感觉值设定控制项目目标并不是必需的。如果操作者对管理群控电梯非常熟悉,有关控制项目的目标可以用具有实际值的控制目标直接加以设定。

3.1.2控制方法和参数(1D)的决定

请接着参见附图13说明功能方框1D,即,控制方法和参数如何决定。如图所示,功能方框1D包括输入控制目标的1Da子功能框,输入实际数据的1Db,推导控制方法和参数的1Dc,推导控制方法和参数所需要的知识数据库1Dd以及存贮群控数据的1De。

功能方框1D的主要功能是多个电梯厢体的群控方法的推导,使之最适合于满足按以上描述的方法设定的控制项目的目标。群控方法的推导根据方块1Dd所提供的数据库由功能方框1Dc来执行,在说明数据库以前,下面先说明用以实现操作者所需的各控制项目的目标的各种基本算法

(1)各算法的详细说明

(∧)控制等候时间的算法

近来,有一种主要用于呼叫分配的算法,其中,当一厅廊呼叫产生时,根据(考虑到)已分配了厢体的所有厅廊呼叫,按照预定的评估函数计算出所有群控厢体的评估值,所产生的该厅廊呼叫被分配给具有最小计算评估值的一个厢体(参照日本专利公开JP-B-57/40068(1982))。上述评估函数就包括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尽管早有各种决定等候时间评估指数的方案,但在本实施例中仍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法。

a.最小等候时间法

等候时间相对于所有当厅廊呼叫产生时已分配厢体的厅廊呼叫来预计或估计,预计的等候时间中的最小的一个被用作该厢体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

b.最大等候时间法

在以与a中相似的预计方法预计的等候时间中,最大的一个被作为该厢体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

c.最小偏差法

在以与a中相似的预计方法预计的等候时间中,以与预定值偏差最小的等候时间用作该厢体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

b.心理反应法

等候时间被相对于新产生的厅廊呼叫和已分配的厅廊呼叫来预计,该已分配的厅廊呼叫是在沿厢体运行的方向上存在于所产生的厅廊呼叫之后的已分配厅廊呼叫,预计的等候时间的平方和被用作该厢体的评估指数。

上述诸方法被用作数据库1Dd,将根据下面要提到的生成规则来选择其中的一个。此外,在上述方法中描述的预定等候时间tw按下式计算:

tw=(从记录到厅廊呼叫起到现在的时间)+(从现在到电梯到达呼叫层的时间)    (1)

假定预计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用WT表示,则获得电梯n的评估值Φn的评估函数如下式所示:

φn=WTn(2)

n=1.2,……,N

式中N表示群控电梯厢体的总数目。厅廊呼叫被分配给具有根据公式(2)计算出的评估值Φn的最小值的厢体。

该算法使图7所示的某些控制项目大有改进,特别是减少了平均等候时间和长等候率,这是由于它能够通过预计等候时间来管理各厅廊呼叫的等候时间。然而,由于它不考虑电梯厢体运行的总体平衡,厢串(string-of-cages)运行容易发生。因此,除了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WT以外还把一评估厢体总体运行情况的指数被考虑作为由(2)式所表示的评估函数的一项。

如同在“电梯预报控制系统-CIP/IC系统的开发”一文中(“日立评论”(HitachiHyoron)54卷(1972)12期,67到73页),Takeo    Yuminaka等人指出的那样,电梯系统的理想运行情况是电梯的运行时间间隔被控制为相等,图14所示为等时间间隔的一个例子。

在图14中,示出了具有三个被群控的厢体A,B,C的例子。如图中虚线所示,上去和下来的三个厢体的行程可以认为在最高层和最低层之间形成一闭合的通路,在这样一个通路中,上升厢体被安排在左侧的虚线上,而向下运行的厢体被安排在右侧虚线上。

在图中所示的运行状态中,厢体A在中层附近向上运行,厢体B靠近最上层向下运行,厢体C靠近最低层向下运行。假定厢体A和B,B和 C,C和A间的时间间隔是tA,tB,tC,在电梯系统的理想运行状态下能达到tA=tB=tC= t其中 t表示标准运行时间间隔,它是通过把电梯厢体完成整个循环通路一周所需的时间T1,除以群控电梯厢体的总数N而得到的。

至此,应该顺便指出下面的一点。即,完成一个循环所需的时间T1是根据呼叫产生的状态而改变的,因此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此外,群控电梯厢体的总数N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客流需要改变的,因此,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是改变的。

实际上,很少有象图14所示的运行状态。因此,在上述一文中描述的已有技术中,产生了一个跳跃信号,它对应于厢体的实际位置,按预定的规则指出了电梯厢体的一个想象的位置,并根据跳跃信号来设定一服务区域。产生在服务区域内的厅廊呼叫被优先分配给该电梯厢体,从而形成相等的时间间隔运行。服务区域被称为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用符号Zp表示。

参见附图15a到15c,下面将说明三种典型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Zp的例子,它们是根据三个厢体的位置而不同的。从这些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三个厢体的循环通路根据运行方向和各厢体的位置以及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分成5个区域Z1至Z5。一般说来,用N个电梯厢体来服务的循环通路被分成(2N-1)个区域。

举例来说,在如图15a所示的厢体A,B,C的运行方向和位置的情况中,区域Z1是在厢体A和B所在的楼层之间的区域,区域Z2是从厢体B的楼层到离开厢体A行驶了一个对应于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的楼层数目后的楼层之间的区域,区域Z3是从区域Z2的最终一层到从区域Z2的最后一层算起行驶了对应于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的楼层数目后的楼层之间的区域,区域Z4是从区域Z3的最后一层到厢体C所在的楼层之间的区域,区域Z5是厢体C和A楼层之间的区域。

假定上述电梯厢体A,B,C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分别用ZpA,ZpB,ZpC来表示,则它们可用下式表示:

在该情况下,在区域ZpA,ZpB,ZpC内所产生的厅廊呼叫被优先分配给相应的厢体A,B,C。区域Z2中所产生的厅廊呼叫绝不会分配给厢体B,而是分给厢体A,由于区域Z2包括在厢体A的优先区域ZpA中。

接着,当三个厢体的位置如图15b所示并沿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运行时,则区域Z1到Z5分别如图中所示。因此,三个厢体的优先区域ZpA,ZpB,ZpC如下所示:

此外,当厢体的位置如图15c所示并沿图中箭头所指各方向运行的情况时,则区域Z1到Z5如图所示。所以优先区域ZpA、ZpB,ZpC如下式:

从图15a至15c和前面的说明中可知,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随着电梯厢体的位置和标准运行时间间隔t每分钟都在变化。

让我们回到考虑评估所有电梯总体运行情况的指数时对呼叫分配的评估指数的说明。如果上述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评估指数被作为是评估所有厢体总体运行情况的指数的话,则(2)式被修正如下:

φn=(WT-KpZp)n

n=1,2……,N    (6)

在(6)式中,Zp是关于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评估指数,并当厅廊呼叫产生在一对应的优先区域中时,其值为1.0,而当在优先区域中没有厅廊呼叫时,其值为0。此外,Kp是一控制参数,它能够改变大小,控制参数Kp同时作为表示评估指数Zp影响程度的权重系数。

因此,例如,如果参数Kp是大的,则优先区域的评估指数Zp对评估值φn的影响增大,结果使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WT的影响相对减小。相反,如果参数Kp较小,评估指数Zp的影响减小,评估指数WT的影响变大,这样,呼叫分配中的控制项目的影响程度能够容易地通过选择控制参数的值来调节。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考虑了相等时 间隔优先区域,即使发生图15c所示的厢串(string-of-cagcs)运行的情况,电梯厢体的运行状态可以较早改善。所以,大大改善了平均等候时间或者长等候率。

下面参见附图16说明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形成情况。

在该图中,示出了形成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处理流程图,在该处理中,用了一个图17a所示的表,它是存储在处理器M1的RAM中的。在该表中,如图所示,提供了多种变量的区域,但是,在这些区域中,只对表示群控厢体数目N和标准运行时间间隔t的区域参照图16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其它区域将参照图19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100步中先计算受到群控的厢体数目N。有时候,安装在大楼里的某些电梯厢体往往独立运行以供特殊用途之用。由于这些厢体不在群控之列,群控的电梯厢体的实际数目通过本步骤中计算获得。计算所得的N存贮在图17a所示表的相关区域内供以后处理之用。接着,在第200步中,根据该时客流需要通过把循环时间T1除以第100步中得到的群控电梯厢体数目N而得到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同样,这样得到的t存贮在图17a所示表的相关区域中供连接处理之用。

从上述说明和图15a到15c可以了解到,所有厢体的运行方向必须已知以便建立各厢体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如果有一厢体,已服务过一呼叫信号,现在处于等待(在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作为方向未定的厢体),厢体的起始方向必须暂时加以确定,该方向被称作为假设运行方向。如果发生方向未定的厢体情况的话,方向末定厢体的假设运行方向的确定在300步中进行。

下面说明确定方向未定厢体的假设方向的算法,请参见图18a到18c。在这些图中,假定厢体C是方向未定厢体。本实施例中用下面三种方法来确定假设方向。

a.方向平衡法:

该方法的原理如图18a所示。在该方法中,首先计算上行厢体的数目(Nup)和下行厢体的数目(NDN)。方向未定厢体的假设方向取只有较少数目厢体运行的方向。在所示的例子中,由于Nup为2(厢体A和B)而NDN为0,故厢体C的假设方向被判定为向下方向,从而使NDN成为1,这样上行厢体和下行厢体数目接近平衡。

b.时间间隔平衡法:

该方法的原理如图18b所示。在该方法中,厢体C的假设方向被试验性地决定为上下两个方向。如图所示。以后,计算相邻电梯厢体间的时间间隔(或距离间隔),厢体C的假设方向最终被定为能使上述计算结果达到较好的平衡的方向。

在图18b中,假定当厢体C的假设方向被定为下行方向时,厢体C和A间及B和C间的时间间隔为TD1和TD2,当厢体C假设方向被决定为上行时,则厢体A和C间及C和B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U1和TU2。假设方向是根据下式计算结果决定的:

式中符号“min{}”表示取上式括号中计算结果的最小的一个值作为止式的计算结果值,这一点适用于以后各式之中。相反,在以后的公式中还会出现符号“max{}”,但它却表示取该式括号中最大的一项作为该式的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尽管算式可能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假设方向的决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平衡,甚至对位于靠近最高或最低层的厢体也能适用。

c.双向指定法:

根据此方法,上、下方向都指定给厢体C,如图18c所示。应用此法时,优先区域只能通过运行方向已确定的厢体A和B来形成。

在上述三个方法中,方法a和b被用在本实施例中,厢体C被假定为下行方向。

现在回到图16所示的流程。在400步中决定第一起动电梯厢体,事实上可以从图15a到15c知道,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总是把厢体A的位置作为参考基准来考虑,计算优选区域时必须决定一个参考厢体,该参考厢体就是第一起动厢体。下面提供决定第一起动厢体的三种算法。

a.特定厢体起动法:

在此方法中,某一厢体总是首先起动。此方法的算法最为简单。但是根据这一方法,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厢体的位置,包括它当时的运行方向,此外,如15a到15c 为的例子用了此方法,即厢体A总是首先起动。

b.最高/最低厢体起动法

根据这一方法,该时刻最高层或最低层的厢体首先起动。这同样是最简的算法中的一个,因此,与上述方法a相似,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时刻厢体的位置。

c.最接近厢体起动法:

在此方法中,先计算相邻厢体间的时间间隔,具有最小时间间隔的厢体首先起动。即,假定相邻厢体A和B,B和C,C和A间的时间间隔为TAB,TBC和TCA,则满足下述关系的厢体首先起动。

min{TAB,TBC,TCA} (8)

该方法的算法较为复杂,但根据该法,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效果最大。

当首先起动厢体根据上述算法中的任一个来确定时,第一起动厢体所在的楼层号数,被作为变量f1s,存贮在图17a的表的相关区域中,以供以后处理之用。

接着,在图16所示的第500步中,计算各厢体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下面参照图19的流程图和图17a和17b的表说明该步的详细情况。

在该流程图开始处理以后,在501步中,从图17a的表的相关区域中读出的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被设定在同一表的工作表 tw中。在第502步中,从图17a所示的表的相应区读出的楼层号数f1s,被设定在楼层数i的区域中,其中i作为该处理流程中的循环变量。在第503步,楼层数i被加1,从而一个新的楼层号数i被设定在表的区域i中。设定了新的楼层号数后,处理程序进入第504步,在该步中再次判定新的楼层号数i是否等于f1s。

判定是这样得到的,如早已描述过的,电梯厢体的循环通路可被认为是一闭合环路。因此,如果楼层号数i逐一增加,它将会到达楼层末端的号数,此后,如果楼层号数i进一步增加,它会到达另一末端的楼层号数。如果楼层号数进一步增加,它再一次到达处理开始的楼层的号数。尽管在503步中用(i+1)表示,这只是为了流程说明简单起见,应该理解503步和504步表示了上述处理。

如果在步504再次判别出楼层号数i成为“f1s”,这个流程图的处理操作就结束了。否则,该处理操作就进到步505。在该步,计算出电梯厢体在楼层f1s与楼层i之间进行所需的运行时间T(f1s,i),并将计算结果贮存在图17a所示表的有关区域中。接着,在步506,计算出标准操作时间间隔t与运行时间T(f1s,i)之间的差值△t,并将结果贮存在表的有关区域中。接着,在步507,检索是否有一电梯厢体先一步在楼层i停止,如果有这样的电梯厢体,就记忆楼层i,并在表的标记区FLG置二进码“1”。

在步508,判别差值△t是否是负值,标记FLG是否置位。负差值△t意味着:运行时间T(f1s,i),即从电梯厢体起动到现在所经过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标准运行时间间隔 t,而标记FLG意味着:前面有电梯厢体停在楼层i处。

因此,如果在步508的判别中这两个条件都满足,那么,该电梯厢体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Zp必须建立在从电梯厢体起动的那楼层到楼层i这一范围之中。而这在步509进行。所建立的这个优先区域Zp被贮存在图17b所示表的有关区域中。相反,如果在步508条件不满足,则处理操作返回到步503,在此,楼层数i再加1。这表示:优先区域又扩大了一层。此后,重复上述相同的处理,直至步508的判别条件得以满足为止。

在步509建立优先区域Zp以后,修正贮存在工作表 tw的标准操作时间间隔 t,即在步510将其加上差值△t,并将修正后的时间间隔再贮存于工作表 tw。此后,在步511,可得出一接着将起动的电梯厢体的楼层位置。在得到接着起动的电梯厢体所处的楼层位置之后,处理就返回到步503,重复上面描述的同样的处理操作,由此计算出紧跟着起动的电梯厢体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

按照这样的方法,可确定各个厢体的优先区域。如果在步509建立了最后一厢体的优先区域之后处理操作进到步504,这个判别步的回答变为“是(YES)”,即楼层i再次等于“f1s”,整个计算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图16所示流程图中的步500)的处理操作就结束。

前面描述了对各厢体的相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的计算。然而,如果对图19所示的流程图稍加改变,我们就能获得相等距离间隔优先区域。也就是说,在步501和505中将一标准运行距离间隔和 一距离差分别取代标准运行时间间隔t和时间差T(f1s,i)后,就能方便地完成这一改变。当然,对其它各步也要按照上述的替换作合适的变化。然而,对于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来说,这是很容易的。

在建立上述诸优先区域后,在一优先区域内产生的厅廊呼叫优先分配到具有该优先区域的电梯厢体。另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尽管在某一优先区域中产生的诸厅廊呼叫被以相等的优先权分配到具有该优先区域的电梯厢体,但也可进行下述改变。也就是,即使诸厅廊呼叫在相同的优先区域内发生,也能使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先权,例如,使在该电梯厢体附近的诸楼层中产生的诸厅廊呼叫,比在远离该厢体的诸楼层中产生的诸厅廊呼叫,有较高或较低的优先权。

如上所述,由于等待时间的评估指数WT与由控制参数Kp作为加权系数的评估指数Zp相结合,利用选择控制参数Kp于一合适值,就可免除厢串(string-of-cages)运行,因而平均等候时间和长等候率(therate of long-waiting)就得以较大地改善。

此外,如前所述,当控制参数Kp变大时,比起等候时间的评估指数WT的影响来,优先区域的评估指数Zp对呼叫分配的影响变得较大。其结果,优先区域的作用就较强,由此,超越一厅廊呼叫楼层的电梯厢体数量就减少了。按照发明人的模拟,在图20中表示了等候时间及超越厢体率相对于控制参数Kp的关系,这一关系表明,超越厢体率可由控制参数Kp来控制。

(B)控制长等候率的算法

长等候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等候时间的算法。如果平均等候时间变得较短,那么,与平均等候时间有很大关系的长等候率也会变得较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如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JP-A-52-11554(1977)中的已知的算法。也就是说,这种算法表示为下述生成规则的形式。

如“(一已分配的厅廊呼叫的等

候时间)≥TH1”,那么就“将

厅廊呼叫的分配改变到一先达厢体”(9)

在上面的公式中,TH1是长等候中等候时间的阈值,它按下述方式确定,如前所述,长等候率的控制目标x2是根据由电梯操作者设定的感觉目标S2按照函数f2(x2)确定的。此外,根据在一以类似方式使用的大楼中的电梯系统的过去操作的经验,事先提供了相对于控制目标x2的阈值TH1的特征曲线。但是,该特征曲线是利用在后面将描述的学习功能逐步改进以适合于一相应的大楼的使用方式的。因此,可由电梯操作者设定长等候率的感觉目标S2来确定阈值TH1。

按照这种算法,当公式(9)的条件从句的条件满足时,已分配的厅廊呼叫的分配改为分配给一先达的电梯厢体。在这种情况下,是按照公式(6)的算法,重新进行一厅廊呼叫的分配的。

插一句离题话,须知,在阈值TH1与预定厢体改变率之间存在下面的关系,即,当前者较小时,后者就变得大些,反之亦然,这一点将在以后详细描述。

(c)控制乘行时间的算法

乘行时间tc用下面公式表示:

tc=(从记录到一厢体的呼叫到现

时所经过的时间)+(从现时到厢体

到达一厢体呼叫楼层时所经过的时间)(10)

有时多个电梯厢体同时出现厢体呼叫。因此,在实施例中,乘行时间评估指数Tc可由下面公式近似求得。

Tc=max{tcm}

m=1,2,……,M    (11)

在上面公式中,M表示在那时间出现的厢体呼叫的总数。所以,tC1,tC2……tCM表示那时间出现的有关的厢体呼叫C1,C2……,CM的计算所得的乘行时间。另外,当然也可用tC1,tC2……tCM的平均值或这些值的平方之和作为评估指数Tc,用它取代由上面公式(11)得到的值。

如取评估指数Tc用作评估诸厢体的总体操作条件的指数之一,那么,公式(6)再进一步修改如下:

φn=(WT-KpZp+KcTc)n

n=1,2,……,N    (12)

式中Kc是一控制参数,用作乘行时间的评估指数的一个权重系数。与已描述的诸公式的情况相似,一厅廊呼叫被分配到一具有按照上述公式(12)计算得到的评估值φn中一个最小的评估值的电梯厢体。

如公式(12)中所表示的,与这个控制项目有关 的项带着加号被结合进评估函数中。因此,如果评估指数Tc大,那么,由公式(12)算得的评估值也变大,所以,厅廊呼叫难以被分配给一具有这么大的评估指数Tc的电梯厢体。然而,由于一具有一大的评估指数Tc的厢体中载有一想乘行长距离的乘客。所以,将呼叫分配给种难以响应和不响应在短行程乘行的范围内产生的厅廊呼叫的厢体是比较方便的。

(D)控制电梯厢体负载系数的算法

为了控制电梯厢体负载系数,必须利用等候在一个电梯厅廊中的人数和在厢体中的现有乘客数,估算每一楼层在一厢体中的乘客数。例如,利用已知的图像处理技术可知道等候的人数,这种技术用一电视摄象机摄取等候在一电梯厅廊中的人像,再对此摄取的图像进行处理。根据该处理的图像可粗略估计出等候的人数。利用一通常安装在一电梯厢体中的负荷传感器可测出现有的乘客数。

为了估计乘客数,例如在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JP-A-52/47249(1977)描述的方法也能适合用于实施例。下面参照图21,简要介绍该估计方法。

在图21中,假设载有五名乘客的厢体A向上行进,而载有十名乘客的厢体B向下行驶。一黑色小圈表示在厢A中发生一厢体呼叫。所以,这意味着厢体A中有一乘客要在用黑色小圈表示的一楼层走出厢体。诸黑三表示厅廊呼叫,它们已分别被分配到厢体A或B。分配到厢体A的诸厅廊呼叫被置于厢体A的闭合通路上。分配到厢体B的厅廊呼叫被置于厢体B的闭合通路上。三角符号也指示行进的方向。白色三角符号表示一刚刚发出尚未分配到任一厢体的厅廊呼叫。

附在诸呼叫上的数字表示进入或离开相应的厢体的人数。带有“+”号的数字表示进入厢体内的人数,带“-”号的表示离开厢体的人数。此外,在圆插号内的数字表示在相应楼层厢体中的现有乘客数。因此,在根据上述数值进行计算之后,就能获知在每一楼层的一个厢体的乘客数。

每一楼层的乘客数的预测或估算是相对于楼层范围内进行的,即从一厅廊呼叫楼层到末层(最高楼层或最低楼层),如图21的评估区(范围)所示。根据这样估算的每楼层的乘客数,利用下面任一方案可获得厢体负载系数的评估指数。

a.最小厢体负载系数法:

对在评估区内的每一楼层估算出在一厢体中的乘客数。选取诸估算乘客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所选取的乘客数被用来获得评估指数。

b.最大厢体负载系数法:

对在评估区内的每一楼层估算出在一厢体中的乘客数。选取诸估算乘客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此选取的乘客数被用来获得评估指数。

c.最小偏差法:

对在评估区内的每一楼层获得估算的乘客数与一预定值之间的差值。选取如此获得的诸差值中最小的一个差值,所选取的乘客数被用来获得评估指数。

d.心理反应法:

在评估区内对各楼层估算出的乘客数再取其平方和,此平方和数被用来获得评估指数。

厢体负载系数的评估指数是按照前述任一方案获得的值与一厢体载客能力的比值。假设用LL表示该指数,则公式(12)得以进一步修改如下:

φn=(WT-KpZp+KcTc+KLLL)n

n=1,2,……,N    (13)

式中KL是一控制参数,用作为厢体负载系数的评估指数的权重系数。与前面类似,一厅廊呼叫被分配给按照上述公式(13)计算出的评估值φn为最小值的厢体。

按上述的方式,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将厢体负载系数的评估指数LL包含到评估函数中,厢体的负荷能控制使其保持在一所需的平均值上。

因此,能避免诸厢体挤满的情况发生,所以,由于因乘客已满而必须超越一厅廊呼叫楼层的厢体数目能大为减少。

(E)控制预定厢体改变率的算法

当一已被分配到某一厢体的厅廊呼叫转而分配到另一厢体时(因为在所述某厢体中乘客已满或长时间等待),就发生预定厢体的改变(预定改变)。与控制长时间等候的算法相类似,此算法表示如下。

如果“(一预定厢体的乘客数与

厢体容量之比≥TH2”,则

“将该厢体的厅廓呼叫的预定分配改变到预计乘客数较少的另一厢体”    (14)

在上述公式中,TH2是一阈值,它随着厢体负载系数变化,根据由电梯操作者给出的感觉目标 S5,由如图10所示的专用化函数f5(x5)提供的。从上述可以明显看出,只要调节阈值TH2,就能方便地控制预定厢体的改变率。另外,利用公式(6),(12)或(13),就可获得呼叫的再分配。

(F)控制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的算法

按照这个算法,从记录到一厅廊呼叫到通知对该厅廊呼叫已预定好厢体的时间,可通过可变阈值TH3来控制。另外,即使在此时间内,厅廊呼叫的分配也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如1至5秒重新审定。厅廊呼叫的分配的审定是按照已由公式(6),(12)或(13)描述的评估函数进行的。假设在某一楼层于时间点t0发出一厅廊呼叫,这种算法可表示如下。

如果“(tg-tO)≤TH3”,则

“将厅廊呼叫分配到一在时间

点tg评估的合适的厢体”,

否则,“把根据时间点tg-1评估的

预定厢体通知在该楼层等候的人”

在上面公式中,tg表示现在的时间点,tg-1表示比tg早一分配审定间隔的时间点,因此,在发出厅廊呼叫之时tg=to。阈值TH3是根据由电梯操作者给出的感觉目标S6,由如图10所示的专用化函数f6(X6)提供的。

从上述可以明显看出,利用调节阈值TH3能方便地改变一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当然,在公式(15)的算法中厅廊呼叫的分配是利用公式(6),(12)或(13)表示的评估函数获得的。

(G)控制客运能力的算法

尽管考虑过种种控制客运能力的方法,而在本实施例中仍采用控制可用厢体数的方法。例如,如果某一楼层的电梯厅廊很拥挤,即在该楼层有很多乘客等候着,则用于该楼层的厢体数就要增加。因此,该算法可表示如下。

如果“(可供拥挤楼层使用的厢

体数)≤TH4”,则要“增加能

用于该楼层的厢体数”。    (16)

在上面公式中,TH4是一阈值,它是根据电梯操作者给出的感觉目标S7,由图10所示的专用化函数f7(X7)提供的。

所以,如果满足上述公式中的判断条件,除了在通常条件下该楼层发出的厅廊呼叫所分配的电梯厢体之外,发自该拥挤楼层的厅廊呼叫同时分配到另一些厢体。按这样方式,利用改变阈值TH4就能方便地调节客运能力。另外,将厅廊呼叫另外分配给另一些厢体的操作可按上述公式(6),(12)或(13)表示的评估函数执行。

(H)控制先达厢体比率的算法

如已描述的,先达厢体的比率是指比一预定厢体更早到达一厅廊呼叫楼层的厢体所占的比率。例如,图22中,尽管发自五楼的厅廊呼叫已被分配到厢体B,但厢体A比厢体B更早到达五楼。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发自五楼的厅廊呼叫,厢体A为先达厢体,而厢体B为一预定厢体。厢体A先到达是由于在厢体A中发出一厢体呼叫而造成的。

计算厢体A和B分别到达五楼所需的时间TA和TB并看一下哪个时间是较长,就可获知先达厢体出现的可能性。可以以合适的时间间隔进行时间TA和TB的计算和比较。如果发现TA小于TB,这就表明有先达厢体出现的可能性。

然后,引入先达厢体优先区域的概念。先达厢体优先区域是按照下述生成规则确立的。

如果“一厢体的厢体呼叫楼层与

另一厢体的厅廊呼叫楼层一致,

并且该厢体被预测为一先达厢

体”,则“在该厢体的现时位

置与厢体呼叫楼层之间,建立

厢体的先达厢体优先区域。”    (17)

如此建立的优先区域也考虑到评估函数中去。如果用ZZ表示先达区域的评估指数,对于一在优先区内的厅廊呼叫ZZ的值为1.0,否则其值为0,那么,评估函数能表示如下:

φn=(WT-KpZp+KcTc+KLLL-Kz)n

n=1,2,……,N    (18)

式中KZ是一控制参数,用作先达优先区域的评估指数的权重系数。

类似于公式(6),(12)和(13)的情况,厅廊呼叫被分配到按照上面公式(18)计算评估值φn为最小的一个厢体。用这算法,一预测的先达厢体的到达时间能推迟,防止一先达厢体的出现。因此,能降低先达厢体率。

在公式(18)中,KzZZ项在评估函数中带“-”号,由此,圆括号内的值在整体上就减小了,这样就便于将一厅廊呼叫分配到一先达厢体。相反,下面情况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对发出厢体呼叫的 厢体之外的其他厢体,可在各其他厢体的现时位置与厢体呼叫楼层之间建立特殊区域,而对公式(18)作修改,以使KZZZ项在公式中带“+”号。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诸特殊区域内的一厅廊呼叫就难以被分配到其他厢体,结果就方便地被分配到一先达厢体。在这种意义上,诸特定区域可称之为补偿区域。

(I)控制超越厢体数的算法:

在预定电梯为厅廊呼叫服务之前,该算法控制其他电梯厢体的运行使其他厢体不越过已分配到一个厅廊呼叫的预定厢体。

该项控制可通过对控制参数Kp的控制而实现。控制参数Kp已在控制等候时间的算法的描述中提到过,即如果参数Kp的值增大,相等时间间隔运行控制的影响增加,这样超越厢体数可减少。因此,当控制参数Kp受控制时,用于控制等候时间的算法也可用于这里的算法。

超越厢体率与控制参数Kp的关系如图20所示。从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控制参数Kp增大时,超越厢体率变小,相反,等候时间则随控制参数Kp的增大而变大。因此,控制参数Kp必须根据大楼的使用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J)控制一般信息量的算法:

此算法控制所播送的一般信息量,如发生在大楼内的事件的信息,天气预报、时间、新闻等信息(除了呼叫分配的情况以外)。如前所述,信息量播送的信息的种类和播送的次数的乘积表示。例如,信息可以分成下列等级。

等级1(在感觉目标中相当于20):

象电梯目前的位置、等候时间、电梯的拥挤程度等在电梯厅廊中用可视或可听方式播送的信息。举例来说,x10=3的控制目标可归于该等级。

等级2(在感觉目标中相当于40):

除等级1的信息外,还包括象当前时间和天气预报等用可视或可听方式播送的信息。例如,x10=5的控制目标可归于该等级。

等级3(在感觉目标中相当于60):

除等级2的信息以外,再加上用可视或可听方式播送的今天的大新闻。例如,x10=6的控制目标可归于该等级。

等级4(在感觉目标中相当于80):

除等级3的信息以外,再加上用可视或可听方式播送的在大楼内发生的事情的信息。例如,x10=7的控制目标可归于该等级。

等级5(在感觉目标中相当于100):

除等级4的信息以外,再加上象大楼内饭店今天的午餐菜单、股票市场信息和路、地铁的时刻表等用可视或可听方式播送的信息。例如,x10=9的控制目标可归于该等级。

通常,如在上面描述的例子中,一般信息播送的等级都是这样分类的,即,给予等候在电梯大厅内的人的信息量较多则信息等级就较高,用这种分级法,可以容易地控制所播送的信息量。另外,可以考虑当重复播送同样内容的信息时,改变信息的重复次数,使当信息等级提高时重复次数变大。

无论怎样,所播送的信息的分类方法本身是绝对任意的,且播送的信息的种类和其分类可以根据大楼使用的方式或其他因素决定。该算法可以和参照图11a所描述的专用化函数f1(x1)的变化的选择相联系。

(K)控制电能消耗节约率的算法

众所周知,电梯系统消耗的电能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梯起动和停止次数,为了控制电能消耗节约率,实行下列方法,例如:

a.控制供服务的电梯数量;和

b.评估厅廊呼叫附近的停层呼叫,将厅廊呼叫分配给有停层呼叫的厢体,这样电梯的起动或停止的次数可以大为减少。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方法b。如果评估停层呼叫的指数用Z3表示,当停层呼叫的楼层与厅廊呼叫楼层相同时,Z3值为1.0;否则,ZS为0,评估函数进一步修正如下:

φn=(WT-KpZp+KcTc+KLLL-KzZz-K3Z3)n

n=1,2,……,N    (19)

这里KS是控制参数,起控制电能消耗节约的权重系数的作用。

另外,由于参数K3可以有连续值,所以KsZs项可以作为连续变量引入评估函数,即电能消耗节约率也可以连续控制。

(2)上述算法以及功能块1D的作用和操作的概述。

上文中,已叙述了控制各个控制项目的算法。概括地说,长等候率、预定厢体改变率、预定厢体的通知时间和客运能力等控制项目的控制算法是分 别用公式(9)、(14)、(15)和(16)的生成规则形式加以描述的。

用于考虑等间隔运行的等候时间、乘行时间、厢体负载系数、先达厢体率和电能消耗节约率等控制项目的控制算法包括由公式(19)表示的评估函数中。

并且,虽然上面提到了公式(19),但从公式(6)、(12)、(13)和(18)中选择的任何一个公式也可用来代替公式(19)。然而,使用这些公式相当于公式(19)中的控制参数Kc、KL、Kz和Ks有选择地置0,亦即,如果采用公式(19),评估函数的形式可以仅通过选择那些控制参数值而任意改变。因此,下面的描述采用公式(19)进行。

由于公式(9)、(14)、(15)和(16)中的阈值TH1至TH4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控制参数,所以包含在所有前述公式中的参数一般用下式表示。

P={TH1,TH2,TH3,TH4,Kp,Kc,KL,KZ,Ks} (20)

前面已描述过,根据操作者提供的感觉目标,参数TH1,TH2,TH3,TH4,Kp,Kc,KL,Kz,K8,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值。因此,控制参数P可以用一般形式表示如下:

Pj={P1j,P2j,……Puj} (21)

这里P1,P2,……,Pu意即不同类型的控制参数,如上述的阈值TH1至TH4和控制参数Kp、Kc等,且j可以是1,2,……,J,这里J表示一控制参数的变化数。

另外,在控制等候时间和厢体负载系数的算法中,为各个算法准备了几种方案,即在控制等候时间的算法中,准备了评估等候时间算法的四种方案a到d,在同一算法中,为了建立等时间间隔优先区域,准备了决定假设方向的算法的三种方案a至c和决定了第一起动厢体的算法的三种方案a至c。另外,在为控制厢体负载系数的算法中,提供了四种方案a至d。

在上述这种情况下,所准备的算法可以一般性地表示如下:

Aj={A1j,A2j,……,Amj} (22)

这里A1,A2,……或Am是指由上述公式表示的不同算法,且与公式(21)的情况类似,j可以是1,2,……,J,其中J表示算法的变化数。

再参见图13。前述Pj和Aj置于功能块1Dd中,即以图24a和24b所示的形式储存在处理器M1的随机存取存储器作为知识数据库的特定区域,用以推导控制方法和参数。功能块1Dc执行推导从Pj和Aj中选择一些合适的项,推导可用下列的生成规则实现,这些规则也储存在块1Dd中作为数据库。

规则D-1:

如“(X1,X2,……X11)1和实际的数据U1”

则(P1,A1)

规则D-2:

如“(X1,X2,……,X11)2和实际的数据U2”,

则(P2,A2)

·

·

·

规则D-J

如“(X1,X2,……,X11和实际的数据UJ”,

则(PJ,AJ)

这些规则可以事先通过离线装置进行模拟来准备且由功能块1Dd存储作为数据库。虽然该模拟是在控制目标和实际数据的各种变化下实现的,但用于模拟的控制目标(X1,X2,……,X11)1至(X1,X2,……,X11)J的变化也作为数据库由功能块1Dd用如图24c所示的形式储存。另外,虽然模拟时用的是客流需要模型的形式的实际数据,但将在以后对它们作详细叙述。

功能块1Dc有来自功能块1Da的控制目标X1至X11和来自功能块1Db的实际数据U1至UJ,并且根据上述的生成规则完成判断,即功能块1Dc检索一个有与所提供的控制目标X1至X11和实际数据U1至UJ相一致的条件的规则,并且产生参数Pj和相应的算法Aj,结果,从上述Pj和Aj中选出了合适的参数和算法。功能块1Dc暂时保存这些选出的Pj和Aj,然后,通过线c作为功能块1D的输出。

3.1.3.模拟(1E)

接着参见图25,下面说明功能块1E,即模拟。进行模拟是为了知道由操作者在当前客流需要的条件下选择和设置的控制项目的目标可以期望得到何种程度的效果。该功能块1E,如在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JP-A-58/63663(1983)中揭示的那 样,包括下列的子功能块。

首先,它有三个输入功能块,即输入群控数据的1Ea,从功能块1D(图13)通过线c选出的Pj和Aj的形式提供;输入实际数据的1Ed,从群控部分通过线r提供;输入大楼和电梯系统的规格的1Ec,由功能块1C(图6)通过线b提供。

还有群控模拟1Ed,它接收上述的三个输入且根据客流需要的实际数据和大楼与电梯的规格,对从功能块1Ea输入的控制参数和算法进行模拟,客流需要的实际数据从功能块1Eb提供,大楼和电梯的规格从功能块1Ec提供。该模拟的结果传输到功能块1Ee,在其中,模拟结果有待于预定的统计处理。

经统计处理后的模拟结果输入功能块1Ef,模拟结果在其中转换成感觉的数据,这种转换可以通过使用专用化函数实现,该函数从功能块1Cd通过线b提供,即模拟结果可以通过执行如图12所示转换的逆转换成为感觉形式的数据。

另外,为了简化专用化支持部分的结构,可以省去模拟功能1E,在这种情况下,参数Pj和算法Aj的预期结果只能根据以往服务运行时得到的实际数据得到。

3.1.4评估和控制执行(1F)

功能块1F的结构如图26所示。该块1F包括三个输入功能,即从功能块1Ca通过线b输入感觉目标数据的1Fa,感觉目标由操作者设置,由功能块1Ef通过线d输入从模拟结果转换而来的感觉数据的1Fb,和输入实际数据且将它转换成感觉数据的1Fc。而且,采用与功能块1Ef相类似的方法,在功能块1Fc中,为了将从群控部分经线r提供且用实际量表示的实际数据转换成感觉数据,从功能块1Cd通过线b输入了专用化函数。

上述三个输入数据接入功能块1Fd,在其中形成显示数据,输出到显示设备DD,一显示的例子如图23所示。在所示的情况中,如上所述通过各个功能块1Fa、1Fb、1Fc提供的三种数据,同时显示在一个雷达图上,借此三个数据可以容易地比较,便于对由操作者设置的感觉目标的适合程度作出判断。三种数据当然也可以显示在分开的雷达图上。

该功能块1F还包括子功能块1Fc,产生控制执行指令。当操作者观察在显示设备DD上显示的数据且将认可信号通过输入设备1D输入到功能块1Fe时,该功能块1Fe产生控制执行指令通过线f传给群控部分。

3.2群控部分

前面已描述过,这一部分按照在上述专用化支持部分中根据各个电梯中产生的厢体呼叫和由厅廊呼叫设备HC产生的厅廊呼叫决定的算法进行多部电梯的群控。如图5所示,这部分包括下列功能块:即程序记录2A、存储实际数据的2B和群控2C。下面详细叙述各个功能块。

3.2.1程序记录(2A)

参见图27,图中示出了程序记录功能块2A的结构。如图所示,该功能块2A由下列子功能块组成,即:输入群控数据的2Aa、输入控制执行指令的2Ab、根据客流需要存储群控数据的2Ac和群控数据库2Ad。

从功能块1De提供的群控数据Pj和Aj通过功能块2Aa送入该功能块2A,由功能块1Fe发出的控制执行指令,通过功能块2Ab输入该功能块2A。当控制执行指令输入功能块2A时,通过功能块2Aa给出的群控数据Pj和Aj暂时贮存在功能块2Ac中,这些数据可以对每个客流需要模型或对每个时间区域进行存储,数据Pj和Aj输送和保存在功能块2Ad中作为群控数据库。

3.2.2实际数据的贮存(2B)

该功能可以利用已知的功能而实现,例如利用在《日立评论》第65卷(1983年)第六期第43页至48页由酒井义雄(Yoshio    Sakai)等人所著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电梯管理群控系统的开发”一文所揭示的功能。根据该文的方法,在电梯系统的日常服务运行期间,使用电梯的人数根据以后要加以叙述的功能块2C提供的电梯负载的变化、记录到的厢体呼叫和厅廊呼叫的情况等在每一层楼和每一运送方向进行估定,并收集实际的客流的数据。

根据所收集的客流数据,对每个时间区形成一客流需要模型。图28示出了客流需要模型的一个例子,其中客流需要模型M1、M2、M3和M4根据下行客流要求(横坐标)和上行客流要求(纵坐标)确定,这样形成的客流需要模型由该功能块2B贮存。

客流需要模型可根据在日常服务运行期间新收集到的实际数据加以更新,该实际数据由功能块 2C提供。因此,有了该功能,电梯系统的群控就有了所谓的学习功能。

3.2.3群控(2C)

图29示出了块2C的结构,块2C包括下列子功能块,即:输入群控数据的2Ca、输入厅廊呼叫数据的2Cb、分配呼叫的2Cc和群控数据表2Cd。

当厅廊呼叫设备HC产生一厅廊呼叫时,就由功能块2Cb输入功能块2Cc。另外,功能块2Cc从功能块2B通过线q输入客流需要模型的数据和经由功能块2Ca从功能块2Ad输入群控数据Pj和Aj亦即参数和算法。在功能块2Cc中,按照提供的参数Pj和算法Aj、根据由功能块2Cb提供的厅廊呼叫进行必要的处理,然后将厅廊呼叫分配到合适的电梯。

由功能块2Cc分配的结果贮存的群控数据表2Cd中,数据从该表2Cd通过t设置到控制各个电梯服务运行处理器E1至EN中对应前述合适电梯的一个处理器中。该处理器响应分配的厅廊呼叫控制相应的电梯进行服务运行。

3.2.4辅助功能

前述的群控部分可进一步增加一模拟功能,使用该功能,控制参数Pj可根据实际数据自动调节,该功能可由与3.1.3节中所描述的功能相同的模拟功能1F加以实现。有了这一功能,控制参数Pj的精细调整成为可能。

4.改进和变化

下面,将解释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和变化。如前所述,在推导控制方法和控制参数的知识数据库1Dd中要存贮大量的控制目标(X1,X2,……,X11)j数据和实际数据Uj,这样生成规则的数量也就很大。

功能块1Dd接收许多控制目标(X1,X2,……,X11)j和实际数据Uj,并根据预定的规则确定控制参数Pj和控制算法Aj。但是,电梯在运行中的工作情况是很复杂的所以不能用一个或多个明确的数学公式描述的模型来表达,结果很难用公式表示预定的规律。

通常这些规律是对通过模拟电梯实际服务运行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方法的处理而得到的。但是,如果控制项目的数量增加,其中一些项目彼此以复杂的方式互相关联,就越来越难以得到规律。

下将将描述减少功能块1Db中必要数据量的方法和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容易获得数据库的方法。

为便于理解,只考虑三个控制目标,即把相等时间间隔的优先区Zp考虑在内的等候时间X1,电梯负载系数X4和先达电梯的比率X8。设置的控制目标值相应地由X1,X4和X8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函数由下列公式表示。

φn=(WT-KpZp+KLLL-KzLz)n

n=1,2,……N    (23)

和前述方式一样,当厅廊呼叫产生时,对所有的群控电梯计算评估值φn,然后将厅廊呼叫分配给一具有最小φn值的电梯。此外,假设在公式(21)和(22)中的控制参数Pj和算法Aj没有任何变化形式,只需确定公式(21)中的一组控制参数Kp,KL,Kz就足够了。

用以确定控制参数Kp,KL,KZ的处理方法将参照图30的流程图加以说明。在流程运行过程开始后,首先在600步设置控制参数,然后在700步进行影响系数和优先权的计算。

如上所述,影响系数是表示控制参数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的系数,优先权则是用以决定控制参数决定的次序的。

图31所示为根据下列公式获得的、控制参数Kp,KL,KZ对相应控制目标X1,X4,X8的影响系数QKX的例子。

QKX= (△X)/(△K) (24)

此处△X和△K表示控制目标X1,X4,X8和控制参数Kp,KL,KZ的递增量或递减量,这里表示的是它们的一般形式。这样获得的影响系数写入图31的表内。影响系数是有符号的。加号表示递增,减号表示递减。如果绝对值大,控制参数Kp,KL,KZ对控制目标X1,X4,X8的影响程度就大。

另外,图32a和32b所示为用以决定控制参数决定次序的优先权的例子,该优先权是按感觉目标确定的控制目标的重要性系数(gw)获得的。在此图中,总的优先权值ku由下列公式表示:

Ku=∑|QKUXw·gw|

此处,U=P,L,Z    w=1,4,8    (25)

图32a表示情况1,即重要系数g1,g4和g8分别设定为0.6、0.3和0.1。在情况1中,等候时 间这一控制项目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图32b表示情况2,即重要系数g1,g4和g8分别为0.3、0.6和0.1,电梯负载系数被认为是重要的控制项目。

在图32a所示的情况1中,控制参数总的优先权Kp,KL和KZ分别为33、21和8。所以,控制参数的确定次序为Kp,KL和KZ。另一方面,在图32b所示的情况2中,控制参数总的优先权Kp,KL和Kz分别为13,22和4。这样,控制参数的决定次序成为KL,Kp和Kz。在这种方法中,控制参数按优先权次序确定。所以,控制参数只要较少次数的模拟就可以确定。

再回到图30的流程图,在800步,按上述次序确定控制参数。此外,当对一个控制参数进行决定时,其余的控制参数保留其相应值,在一个控制参数确定好以后,在900步,上用这个决定了的控制参数进行模拟,对模拟结果计算出综合满意值S(%)。

综合满意值S由下列公式表示:

w=1,4,8

此处Xw表示控制目标的设定值而Xw是对模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而获得的值。根据公式(26),100分是综合满意值的最佳值。

在1000步,判别计算所得的综合满意值S是否超过了一预定数值。当计算所得的缩合满意值S小于预定值时,运行回到700步构成一闭环。在从1000步回到700步的返回途径中,有一1100步,用以判别上述闭环运行的循环(重复)次数是否超过一预定值。如果闭环运行的循环次数没有超过预定值,运行返回到700步并且重复上述的运行。否则,运行即告结束。

如果在1000步中判别已达到了预定的综合满意值,800步中确定的值输出到1200步,于是确定一个参数的运行结束。如上所述的运行不断重复直至所有的控制参数都被确定。

如果在需要时控制参数每次都由上述的模拟方法获得,这过程是很费时的。因此,将获得的控制参数存贮在知识库中,而知识库能根据需要检索。如果找到了需要的控制参数,它就被输出,如果没有找到,就执行上述获得控制参数的运行过程。据此,就能使知识库所需的容量减小并加快运行。

5.上述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用于电梯系统的群控设备按其功能大致分成两部分,即,一专用化支持部分和一群控部分。操作者可以借助于专用化支持部分在交互作用的基础上确定最适合大楼使用方式的群控方法和种种控制参数。

另外,适合的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的检索和确定都是专用化支持部分的职责,只有专用化支持部分的处理结果被传送到群控部分。据此,同专用化支持部分的处理器的运行相比,负责群控部分运行的处理器的负担就能很小,这样,在群控部分中就能使用价格较低的处理器。

由于群控部分中有程序记录功能,专用化支持部分可以和群控部分分开来,一旦群控方法和控制参数由专用化支持部分确定,就被送到群控部分并存贮在那里。这样,在多个电梯系统中的自适应群控方式和控制参数可以用一个专用化支持装置实现专用化,如果该装置做成便携式的或者如果该装置是通过通讯线与相应的电梯系统的群控设备相连的话。

再有,专用化函数,控制方法的各种算法,控制参数和用以选择或确定它们的规则被作为知识数据库存贮起来。这样就很容易进行修改和补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