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卫生洁具 / 即热式热水器 / 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和壁挂炉

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器和壁挂炉

阅读:977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器和壁挂炉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 热 水 器 和壁挂炉。该燃烧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催化 燃烧器 、预热燃烧器、预混腔,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换热器内部,预热燃烧器与催化燃烧器相对设置且用于加热催化燃烧器,预混腔用于混合空气和燃气,预热燃烧器设置在预混腔的出气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烧换热组件,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换热器内部,使得燃烧换热组件的结构紧凑、可靠,并且预热燃烧器可对催化燃烧器进行加热,以使催化燃烧器的 温度 上升至适宜的 工作温度 区间内,防止气体燃烧不充分而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预混腔将混合均匀的空气燃气混合气排至预热燃烧器处,保证燃烧效果较好。(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器和壁挂炉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具有换热部,所述换热器连接有冷进管和热水出管;
催化燃烧器,所述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内部,并且至少一部分所述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上方;
预热燃烧器,所述预热燃烧器与所述催化燃烧器相对设置,所述预热燃烧器用于加热所述催化燃烧器;
预混腔,所述预混腔用于混合空气和燃气,所述预热燃烧器设置在所述预混腔的出气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腔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具有进气侧和所述出气侧;
至少一级布板,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被配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将所述进气侧和所述出气侧分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包括:一级布风板和二级布风板,所述一级布风板靠近所述进气侧,所述二级布风板靠近所述出气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为多级布风板,所述多级布风板在所述腔体内间隔开布置,从而使得从所述进气侧进入到所述腔体内的空气和燃气依次经过多级所述布风板后从所述出气侧排至所述换热器内,其中所述布风板用于混合所述燃气和所述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布风板具有分流导向结构,所述分流导向结构用于对从所述进气侧进入到所述腔体内的所述空气和燃气进行分流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包括:腔体本体和进口部,所述进口部安装于所述腔体本体,所述进口部构造为所述进气侧,所述进口部具有空气进口和燃气进口,所述空气进口与所述分流导向结构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布风板包括:位于所述分流导向结构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分流导向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进气侧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导向结构包括:第一斜面段和第二斜面段,所述第一斜面段与所述第一段相连,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导向结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均设置有一级布风小孔,并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还设置有一级布风大孔,所述二级布风板上均布有二级布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设置有燃烧器保持结构,所述催化燃烧器由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保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分别布置在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两侧,且每一侧的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夹持所述催化燃烧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包括:夹持槽,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一部分配合在所述夹持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槽与所述催化燃烧器在至少两个侧面形成夹持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为一对间隔开且开口彼此正对的“U”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四周围板和设置在所述四周围板内的所述换热部,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设置在所述四周围板的两个相对的内壁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内具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冷水进管相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热水出管相连通,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内的通道相比所述出水口更靠近所述进水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换热部包括:支撑换热部和限位换热部,所述支撑换热部和所述限位换热部即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所述支撑换热部用于支撑所述催化燃烧器,所述限位换热部用于将所述催化燃烧器限位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分体式结构且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相连,所述催化燃烧器设置在分体的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连接处,并且所述催化燃烧器隐藏在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内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换热部包括:顶部限位换热部和侧部限位换热部,所述顶部限位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顶部且对所述催化燃烧器进行顶部限位,所述侧部限位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侧面且对所述催化燃烧器进行侧向限位。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构造为上换热器且所述下本体构造为下换热器,所述顶部限位换热部为所述上本体的一部分,所述侧部限位换热部和所述支撑换热部为所述下本体的一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燃烧器为蜂窝陶瓷燃烧器。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燃烧器为泡沫陶瓷燃烧器,在所述泡沫陶瓷燃烧器上涂覆催化剂。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进管上设置有进水,所述冷水进管与所述热水出管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旁通阀,所述进水阀、所述旁通阀均与总水管相连。
25.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
26.一种壁挂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换热组件。

说明书全文

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器和壁挂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和壁挂炉。

背景技术

[0002] 为降低燃气热水器燃烧尾气中CO及NOx的排放,现有热水器厂家一般是在烟气通道即热交换器中安置催化模(即燃烧器)得以实现,但现有热交换器四周封闭,不便于在
热交换器腔体内安装催化模块,因此一些厂家将催化模块放置在上下分离的一次换热器与
二次换热器之间,催化模块与一次换热器、二次换热器之间再通过连接固件固定,这会导
致燃气热水器的重量增加、整体结构复杂,且催化模块难以工作在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
内,导致燃烧尾气中仍存在大量CO及NOx等有害气体。
[0003] 此外,预混腔是燃气热水器的重要零部件,预混腔用于将空气和燃气进行混合,其混合均匀程度影响后续燃烧器的燃烧效果,对于现有的预混腔而言,空气和燃气混合不够
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换热器内部,在催化燃烧器的下方
设置预热燃烧器,在预热燃烧器的下方设置预混腔,保证催化燃烧器工作在适宜温度区间
内且气体燃烧效果较好。
[000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燃烧换热组件的燃气热水器。
[0006]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燃烧换热组件的壁挂炉。
[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具有换热部,所述换热器连接有冷水进管和热水出管;催化燃烧器,所述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所述换热器
内部,并且至少一部分所述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上方;预热燃烧器,所述预热燃烧
器与所述催化燃烧器相对设置,所述预热燃烧器用于加热所述催化燃烧器;预混腔,所述预
混腔用于混合空气和燃气,所述预热燃烧器设置在所述预混腔的出气侧。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催化燃烧器设置在换热器内部,使得燃烧换热组件的结构紧凑、可靠,并且预热燃烧器可对催化燃烧器进行加热,以使催化燃烧器
的温度上升至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防止气体燃烧不充分而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预混
腔将混合均匀的空气燃气混合气排至预热燃烧器处,保证燃烧效果较好。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混腔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具有进气侧和所述出气侧;至少一级布板,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被配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至少一级布风
板将所述进气侧和所述出气侧分隔开。
[0010]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包括:一级布风板和二级布风板,所述一级布风板靠近所述进气侧,所述二级布风板靠近所述出气侧。
[0011] 具体地,所述至少一级布风板为多级布风板,所述多级布风板在所述腔体内间隔开布置,从而使得从所述进气侧进入到所述腔体内的空气和燃气依次经过多级所述布风板
后从所述出气侧排至所述换热器内,其中所述布风板用于混合所述燃气和所述空气。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布风板具有分流导向结构,所述分流导向结构用于对从所述进气侧进入到所述腔体内的所述空气和燃气进行分流导向。
[0013] 具体地,所述腔体包括:腔体本体和进口部,所述进口部安装于所述腔体本体,所述进口部构造为所述进气侧,所述进口部具有空气进口和燃气进口,所述空气进口与所述
分流导向结构正对。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一级布风板包括:位于所述分流导向结构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分流导向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进气侧凸
出。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导向结构包括:第一斜面段和第二斜面段,所述第一斜面段与所述第一段相连,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导向结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均设置有一级布风小孔,并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还设置有一级布风大孔,所述二
级布风板上均布有二级布风孔。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设置有燃烧器保持结构,所述催化燃烧器由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保持。
[0018]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分别布置在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两侧,且每一侧的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夹持所述催化燃烧器。
[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包括:夹持槽,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一部分配合在所述夹持槽内。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槽与所述催化燃烧器在至少两个侧面形成夹持配合。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为一对间隔开且开口彼此正对的“U”形结构。
[0022]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四周围板和设置在所述四周围板内的所述换热部,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设置在所述四周围板的两个相对的内壁面上。
[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内具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道。
[0024]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冷水进管相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热水出管相连通,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内的通道相比所述出水口更靠近
所述进水口。
[00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换热部包括:支撑换热部和限位换热部,所述支撑换热部和所述限位换热部即所述燃烧器保持结构,所
述支撑换热部用于支撑所述催化燃烧器,所述限位换热部用于将所述催化燃烧器限位在所
述安装空间内。
[0026]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分体式结构且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相连,所述催化燃烧器设置在分体的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连接处,并且所述
催化燃烧器隐藏在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内部。
[0027] 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换热部包括:顶部限位换热部和侧部限位换热部,所述顶部限位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顶部且对所述催化燃烧器进行顶部限位,所述侧部限位
换热部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器的侧面且对所述催化燃烧器进行侧向限位。
[0028] 可选地,所述上本体构造为上换热器且所述下本体构造为下换热器,所述顶部限位换热部为所述上本体的一部分,所述侧部限位换热部和所述支撑换热部为所述下本体的
一部分。
[002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热燃烧器为蜂窝陶瓷燃烧器。
[00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催化燃烧器为泡沫陶瓷燃烧器,在所述泡沫陶瓷燃烧器上涂覆催化剂。
[00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水进管上设置有进水,所述冷水进管与所述热水出管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旁通阀,所述进水阀、所述旁通
阀均与总水管相连。
[0032]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包括上述的燃烧换热组件。
[00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壁挂炉,包括上述的燃烧换热组件。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燃烧换热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0035] 图2是燃烧换热组件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0036] 图3是燃烧换热组件的剖视图;
[0037] 图4是燃烧换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8] 图5是燃烧器保持结构为换热管的实施例示意图;
[0039] 图6是燃气热水器的装配示意图;
[0040] 图7是用于燃气热水器的预混腔的主视图;
[0041] 图8是用于燃气热水器的预混腔的俯视图;
[0042] 图9是图8中的A-A剖视图;
[0043] 图10是用于燃气热水器的预混腔的仰视图;
[0044] 图11是用于燃气热水器的预混腔的右视图;
[0045] 图12是燃烧换热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0046] 图13是燃烧换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47] 图14是燃烧换热组件的剖视图;
[0048] 图15是上本体和下本体形成并联结构的示意图;
[0049] 图16是上本体和下本体形成串联结构的示意图;
[0050] 图17是上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0051] 图18是上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0052] 图19是下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0053] 图20是下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0054] 附图标记:
[0055] 燃气热水器100、燃烧换热组件10、换热器1、上本体11、上本体翻边111、换热器翻边1110、换热翅片112、上前板113、上后板114、上左板115、上右板116、上左内板117、上右内
板118、前板1130、后板1140、左板1150、右板1160、右板过孔1161、左内板1170、右内板1180、
右内板过孔1181、下本体12、下本体翻边121、观察窗口122、下前板123、下后板124、下左板
125、下右板126、下左内板127、下右内板128、换热孔13、换热凸包14、催化燃烧器2、换热部
3、支撑换热部31、中间组支撑换热部311、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第二侧组支撑换热部
313、限位换热部32、顶部限位换热部321、第一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1、第二侧组顶部限
位换热部3212、侧部限位换热部322、上部换热部331、下部换热部332、下部空间34、上部空
间35、进水口36、出水口37、四周围板38、中间连接管39、安装空间4、燃烧器保持结构5、上壁
51、连接壁52、下壁53、夹持槽54、预混腔6、腔体61、进气侧(进口部)611、空气进口6111、燃
气进口6112、出气侧612、腔体本体613、第一倾斜底壁6131、第二倾斜底壁6132、外翻边614、
布风板6230、一级布风板62、分流导向结构621、第一斜面段6211、第二斜面段6212、迎风面
段6213、第一段622、第二段623、一级布风小孔624、二级布风板63、二级布风孔631、预热燃
烧器7、安装支架8、安装孔81、冷水进管91、进水阀911、热水出管92、风机93、燃气连接管94、
燃气阀941、旁通管路95、阀951、冷水三通管961、热水三通管962、排烟罩97、控制器98、总水
管99。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005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
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9]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
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0] 下面结合图1-图20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10。
[0061]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10可以包括:换热器1、催化燃烧器2、预热燃烧器7以及预混腔6,换热器1内具有换热部3,换热部3内具有换热介质通
道,换热器1连接有冷水进管91和热水出管92。冷水经冷水进管91进入换热器1内,水流在换
热介质通道内流通,经催化燃烧器2加热后,成为热水,再从燃烧换热组件10的热水出管92
排出以供用户使用。
[0062] 催化燃烧器2设置在换热器1内部,并且至少一部分换热部3(即下面提到的上部换热部331)位于催化燃烧器2的上方,预热燃烧器7可以设置在换热器1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换
热器1外部,预热燃烧器7与催化燃烧器2相对设置,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预热燃烧器7位于
催化燃烧器2的下方,预热燃烧器7用于加热催化燃烧器2。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预热
燃烧器7可以位于催化燃烧器2的上方或侧方,只有保证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催化燃烧器2
位于预热燃烧器7的下游侧即可。
[0063] 为了描述方便,以预热燃烧器7位于催化燃烧器2的下方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应视为是对预热燃烧器7与催化燃烧器2相对位置关系的限制。当燃烧换热组件10工作时,预热
燃烧器7辐射的热量向上到达催化燃烧器2,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加热,以使催化燃烧器2的
温度上升至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在此工作温度区间内,催化燃烧器2可发挥最好效果的
催化燃烧作用,空气燃气混合气在催化燃烧器2内燃烧时,燃烧充分,大大降低了由于燃烧
不充分产生的CO、NOx等有害气体量。
[0064] 换热器1可采用不锈材质制成,也可采用材质制成,换热效果较好且耐腐蚀性强。
[0065] 预混腔6安装于换热器1,同样地,预混腔6可以设置在换热器1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换热器1外部。预混腔6用于混合空气和燃气,实现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合。参照图2、图6、图9
所示,预热燃烧器7设置在预混腔6的出气侧612,从而使得从出气侧612排出的空气燃气混
合气在预热燃烧器7处燃烧。预混腔6可以提高空气和燃气混合的均匀度,进而提升空气燃
气混合气的可燃烧性能,使空气燃气混合气在燃烧阶段能够充分燃烧。
[0066]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10,催化燃烧器2设置在换热器1内部,使得燃烧换热组件10的结构紧凑、可靠,并且预热燃烧器7可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加热,以使催
化燃烧器2的温度上升至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防止气体燃烧不充分而产生过多的有害
气体。预混腔6将混合均匀的空气燃气混合气排至预热燃烧器7处,保证燃烧效果较好。
[0067] 下面结合图2、图6-图11详细描述预混腔6。
[0068] 参照图7-图9所示,预混腔6可以包括:腔体61以及至少一级布风板6230,腔体61具有进气侧611和出气侧612,布风板6230被配置在腔体61内,且布风板6230将进气侧611和出
气侧612分隔开,从而使得从进气侧611进入到腔体61内的空气和燃气经过布风板6230后从
出气侧612排至换热器1内,如图2、图6所示。其中布风板6230用于混合燃气和空气。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级布风板为多级布风板6230,多级布风板6230在腔体61内间隔开布置,从而使得从进气侧611进入到腔体61内的空气和燃气依次经过多级布风板
6230后从出气侧612排至换热器1内,如图2、图6所示。
[0070] 换言之,空气和燃气从进气侧611进入腔体61内之后,在进气侧611位置进行初次混合,接着,空气和燃气依次经过多级布风板6230,当空气和燃气经过每一级布风板6230
时,空气和燃气都进行一次混合,最终再从出气侧612排出,经过多级布风板6230后的空气
和燃气混合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可燃烧性能,由此保证经出气侧612出来的空气燃气混合
气,在进入预热燃烧器7后,能够充分燃烧。
[0071] 进气侧611可以居中、靠左或者靠右设置,以根据实际需求避让燃气热水器的其它零部件。
[0072] 多级布风板6230可以有一个布风板6230、两个布风板6230或更多个布风板6230。多级布风板6230之间存在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可以为空气燃气混合气提供缓冲空间。
[0073] 预混腔6可以实现对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合,并且多级布风板6230可以对空气和燃气进行多次混合,从而提高空气和燃气混合的均匀度,进而提升空气燃气混合气的可燃烧
性能,使空气燃气混合气在燃烧阶段能够充分燃烧。
[0074] 在图8-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多级布风板6230包括:一级布风板62和二级布风板63,一级布风板62靠近进气侧611,二级布风板63靠近出气侧612,从气体流动方向来看,二
级布风板63设置在一级布风板62的下游侧,如图9所示,二级布风板63设置在一级布风板62
的上方。从进气侧611进入腔体61内的空气和燃气先经过一级布风板62之后,再经过二级布
风板63,最终从出气侧612排出。
[0075] 具体地,如图9所示,一级布风板62具有分流导向结构621,分流导向结构621用于对从进气侧611进入到腔体61内的空气和燃气进行分流、导向。分流导向结构621可以对从
进气侧611进入到腔体61内的空气燃气混合气进行打散,使其分流至左右两侧,从而有利于
进一步提高空气和燃气的混和均匀度。
[0076] 进一步地,腔体61包括:腔体本体613和进口部611,进口部611安装于腔体本体613,如图9所示,进口部611安装于腔体本体613的下方,且进口部611与腔体本体613优选一
体成型,腔体本体613和进口部611的内部空腔连通。进口部611构造为上面所说的进气侧
611,进口部611具有空气进口6111和燃气进口6112,空气经空气进口6111进入腔体61内,燃
气经燃气进口6112进入腔体61内,空气进口6111和燃气进口6112分离,可保证空气和燃气
的进气量可以单独调节,有利于调整空气和燃气的比例,使其满足燃烧需求。
[0077] 结合图6所示,风机93与空气进口6111相连,风机93将空气从空气进口6111鼓入腔体61内部,燃气连接管94与燃气进口6112相连,以将燃气从燃气进口6112鼓入腔体61内部,
燃气连接管94上设置有燃气阀941,通过调节燃气阀941的阀大小,可以调节燃气量。
[0078] 进一步地,空气进口6111与分流导向结构621正对。从空气进口6111进入腔体61内的空气以及从燃气进口6112进入腔体61内的燃气在气体压作用下将沿着图9所示的空气
进口6111向上流动,分流导向结构621与空气进口6111正对,可以保证空气燃气混合气可以
直接冲击分流导向结构621,分流导向结构621将空气燃气混合气分成向左流动的一部分以
及向右流动的一部分,此分流过程可打散空气和燃气,增加空气和燃气相互混合的程度。
[0079] 具体地,如图9所示,进口部611位于腔体本体613的底部,空气进口6111位于进口部611的底面,燃气进口6112位于进口部611的侧面外壁上,并且空气进口6111和燃气进口
6112垂直。由此,从空气进口6111进入腔体61内的空气以及从燃气进口6112进入腔体61内
的燃气在进口部611处的冲击力较大,空气和燃气碰撞,从而加速空气和燃气混合。
[0080] 参照图9所示,一级布风板62可以包括:位于分流导向结构621两侧的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分流导向结构621相对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朝向进气侧611凸出。第一段622
位于分流导向结构621的左侧,第二段623位于分流导向结构621的右侧,分流导向结构621
构造为朝向进气侧611凸出的类似锥形结构,由此,当来自进气侧611的空气和燃气到达分
流导向结构621时,使得分流导向结构621对空气燃气混合气的分流导向作用更加显著。
[0081] 具体地,分流导向结构621包括:第一斜面段6211和第二斜面段6212,第一斜面段6211与第一段622相连,第二斜面段6212与第二段623相连。第一斜面段6211和第二斜面段
6212呈“V”字型布置,第一斜面段6211将一部分空气燃气混合气导向至左侧,第二斜面段
6212将一部分空气燃气混合气导向至右侧。
[0082] 进一步地,第一斜面段6211与第二斜面段6212之间设置有迎风面段6213,并且第一斜面段6211与第一段622的度为15°-75°之间,第二斜面段6212与第二段623的角度为
15°-75°之间。例如,第一斜面段6211与第一段622的角度为45°,第二斜面段6212与第二段
623的角度为30°。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角度是以锐角形式来限定的,指的是第一斜面
段6211所在平面与第一段622所在平面的夹角(或者第二斜面段6212所在平面与第二段623
所在平面的夹角),在实际结构中,该角度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钝角。
[0083] 具体地,腔体61包括:腔体本体613,腔体本体613的底壁形成有与第一段622对应的第一倾斜底壁6131,第一倾斜底壁6131与第一斜面段6211的倾斜方向相同,腔体本体613
的底壁形成有与第二段623对应的第二倾斜底壁6132,第二倾斜底壁6132与第二斜面段
6212的倾斜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方向相同”不限于倾斜角度完全一致,只要二者
具有相同的倾斜趋势即可。例如,第一倾斜底壁6131与第一斜面段6211均向左上方倾斜,第
二倾斜底壁6132与第二斜面段6212均向右上方倾斜。
[0084] 分流导向结构621、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上均设置有一级布风小孔624,参照图10所示,迎风面段6213上也可以设置一级布风小孔624,并且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上还设
置有一级布风大孔(图中未示出)。当空气和燃气经过一级布风小孔624或一级布风大孔时,
气体的通过面积突然减小,由此可以加速气体在一级布风小孔624或一级布风大孔处的流
动速度,从而使空气和燃气可以进一步混合。一级布风大孔的孔径大于一级布风小孔624的
孔径,可以适当增大一级布风板62的气体流通速度,防止孔径过小导致一级布风板62受到
气体压力过大而损坏一级布风板62。
[0085] 参照图9所示,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处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一段622和第二段623均平行于二级布风板63,可使空气和燃气在一级布风板62和二级布风板63之间压力较为均
匀。
[0086] 二级布风板63上均布有二级布风孔631。一级布风板62和二级布风板63之间的气体会经二级布风孔631到达出气侧612,空气和燃气在二级布风孔631处可再次混合,从而进
一步提升混合均匀度。
[0087] 参照图2、图7-图11所示,腔体61的顶部还设置有环形的外翻边614,外翻边614适于支撑固定预热燃烧器7,以提升预热燃烧器7的安装牢固程度。
[0088] 参照图1-图5、图14所示,换热器1的内部设置有燃烧器保持结构5,催化燃烧器2由燃烧器保持结构5保持,使催化燃烧器2在换热器1的内部正确地定位,防止催化燃烧器2在
换热器1内部晃动而导致催化燃烧器2自身损坏或撞坏换热器1。
[0089] 参照图1-图5所示的实施例,燃烧器保持结构5分别布置在催化燃烧器2的两侧,在装配完成后,燃烧器保持结构5在换热器1内的位置便固定下来,由此,燃烧器保持结构5对
催化燃烧器2的定位更加可靠。
[0090] 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燃烧器保持结构5包括:夹持槽54,催化燃烧器2的一部分配合在夹持槽54内,夹持槽54可对催化燃烧器2施加夹紧力,防止催化燃烧器2晃动。
[0091] 进一步地,夹持槽54与催化燃烧器2在至少两个侧面形成夹持配合,保证夹持效果较好。
[0092] 具体地,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燃烧器保持结构5可以包括:上壁51、下壁53和连接在上壁51以及下壁53的外侧之间的连接壁52,上壁51、连接壁52和下壁53合围成开口
朝向催化燃烧器2的夹持槽54,夹持槽54与催化燃烧器2在三个侧面形成夹持配合。上壁51、
连接壁52和下壁53组成“U”形结构。
[0093] 可选地,燃烧器保持结构5为一对间隔开且开口彼此正对的“U”形结构,催化燃烧器2被夹持在左右两个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夹持槽54之间,固定更加牢固。
[0094]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燃烧器保持结构5与催化燃烧器2之间设置有缓冲结构(图中未示出),缓冲结构可以是海绵,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以防止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夹持
力过大而对催化燃烧器2造成损伤。
[0095]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燃烧器保持结构5为一对“L”形结构且包括第一肢和第二肢,两个第一肢彼此相对,第二肢连接在第一肢的底部且两个第二肢支撑催化燃烧器2。
第一肢相当于图3中的连接壁52,第二肢相当于图3中的下壁51。
[0096] 结合图1、图3所示,换热器1包括:四周围板38和设置在四周围板38内的换热部3,燃烧器保持结构5设置在四周围板38的两个相对的内壁面上。可选地,燃烧器保持结构5固
定在对应的内壁面上。
[0097] 具体参照图2、图4所示,换热器1的四周围板38包括前板1130、后板1140、左板1150、右板1160,左内板1170、右内板1180设置在左板1150、右板1160之间,且燃烧器保持结
构5固定在前板1130、后板1140相对的内壁面上。结合图3所示,前板1130、后板1140的相对
彼此的表面上设置有容纳槽,燃烧器保持结构5设置在前板1130、后板1140的容纳槽内,以
此实现燃烧器保持结构5在换热器1内的定位。
[0098] 换热部33设置在左内板1170、右内板1180之间。左内板1170、右内板1180上设置有换热孔13,左板1150朝向左内板1170的表面上、右板1160朝向右内板1180的表面上均设置
有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凸包14,从进水口36进入换热器1的水,先进入换热凸包14内,再
从换热凸包14进入换热孔13内,进而进入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部33内。
[0099] 前板1130、后板1140、左板1150、右板1160可通过螺栓紧固件实现固定连接,当需要拆卸催化燃烧器22时,只需将前板1130或后板1140拆开,便可从侧面拆卸催化燃烧器22,
操作方便。
[0100] 前板1130和后板1140的下部设置有换热器翻边111,换热器翻边111与预混腔6的外翻边614通过紧固件固定,以完成换热器1与预混腔6的装配。
[0101] 前板1130上还设置有观察窗口122,方便观察换热器1内部催化燃烧器2的燃烧情况。
[0102] 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具有通道,该通道连通换热部3内的换热介质通道。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内部通道中充满水,可以用来冷却催化燃烧器2。水流可在通道以及换热介质通
道内流通,经催化燃烧器2加热后,水流再从燃烧换热组件10的出水口37、热水出管92排出
以供用户使用。
[0103]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示,换热器1具有进水口36和出水口37,进水口36与冷水进管91相连通,出水口37与热水出管92相连通,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的通道相比出水口37更靠近
进水口36。换言之,出水口37位于进水口36的上方,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的通道与进水口36
之间的距离小于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的通道与出水口37之间的距离。由于温度较低的冷水
从进水口36进入换热器1内,经加热之后成为温度较高的热水从出水口37流出,因此,燃烧
器保持结构5内的通道靠近进水口36,可以使燃烧器保持结构5通道内的水保持较低温度,
由此,燃烧器保持结构5可以对催化燃烧器2起到降温作用。
[0104] 燃烧器保持结构5布置在催化燃烧器2的侧面,而催化燃烧器2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向上经过换热器1,仅有一小部分辐射至侧面的燃烧器保持结构5,因此燃烧器保持结构5
通道内的水温明显低于换热部3内的水温。
[0105] 具体而言,在催化燃烧器2燃烧阶段,催化燃烧器2的温度会越来越高,使催化燃烧器2的温度超过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此时,由于燃烧器保持结构5通道内的水温低于催化
燃烧器2的温度,在热传递的作用下,燃烧器保持结构5可对催化燃烧器2降温,使催化燃烧
器2重新恢复到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0106] 在用户不需要用热水时,催化燃烧器2暂时停止工作,燃烧器保持结构5继续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降温,有效降低催化燃烧器2的内部温度,使得停水蓄热降低,可有效控制停
水温升,也就是说,可避免在停水阶段,催化燃烧器2的高温余热持续对换热部3内的水进行
加热,而导致出水口37的水温持续升高,同时也可以避免催化燃烧器2持续过热而影响催化
燃烧器2的使用寿命。
[0107] 具体地,参照图1-图3所示,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上部设置有上部换热部331,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下部设置有下部换热部332,下部换热部332连接进水口36,上部换热部331
连接出水口37。水源的水从进水口36进入下部换热部332内,流经下部换热部332之后进入
上部换热部331内,最终从出水口37流出。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的通道连通下部换热部332和
上部换热部331。
[0108] 进一步地,至少一部分上部换热部331位于燃烧器保持结构5以及催化燃烧器2的正上方,下部换热部332分为间隔开的两组,且两组下部换热部332分别位于两个燃烧器保
持结构5的正下方。
[0109] 由进水口36进入到换热器1内的水依次流经下部换热部332、燃烧器保持结构5和上部换热部331,最终从出水口37流出,且水在流经下部换热部332的折返次数少于水在流
经上部换热部331的折返次数,由此可以增加水在上部换热部331内的停留时间,从而使催
化燃烧器2对上部换热部331内水进行充分加热,保证水温快速达到用户所需水温。
[0110] 可选地,下部换热部332相比上部换热部331稀疏。换言之,上部换热部331的数量多于下部换热部332的数量,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水温的加热效率,以缩短使水温达到目
标值时所用的加热时间,提升用户满意度。
[0111] 换热翅片112设置在上部换热部331上,由此可以增加上部换热部331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0112] 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任意一个换热部3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由此可增加燃烧器保持结构5与催化燃烧器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燃烧器保持结构5对催化
燃烧器2的夹持可靠性,同时可保证燃烧器保持结构5内的水流量较大,从而当水流通过燃
烧器保持结构5时,可以更多地带走催化燃烧器2的多余燃烧热量,提升燃烧器保持结构5对
催化燃烧器2的降温效果。
[0113]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所示,燃烧换热组件10还包括:安装支架8,安装支架8设置在四周围板38上且与催化燃烧器2的端部位置对应,安装支架8上开设有安装孔81。
[0114] 进一步地,安装孔81用于安装热电偶或者光敏电阻。右板1160上开设有右板过孔1161,右内板1180上开设有右内板过孔1181,右板过孔1161、右内板过孔1181和安装孔81对
齐,由此,在将热电偶或者光敏电阻安装在安装孔81内时,热电偶或者光敏电阻可以经右板
过孔1161、右内板过孔1181插入靠近催化燃烧器2位置处,以便更准确地监测催化燃烧器2
的温度。
[0115] 在图12-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1内形成有安装空间4,如图14所示,催化燃烧器2至少部分地配置在安装空间4内,并且催化燃烧器2由换热部3定位,也就是说,一部分
换热部3充当燃烧器保持结构5,将催化燃烧器2保持在安装空间4内。催化燃烧器2燃烧时,
燃烧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换热器1传递给换热部3的换热介质通道内的冷水,从而实现对冷水
的加热,使换热部3的换热介质通道内的水流温度升高,以满足用户对热水的使用需求。同
时,为催化燃烧器2定位的换热部3内的水流还可以带走催化燃烧器2燃烧产生的热量。
[0116] 换热部3上可以设置换热翅片112,由此可以增加换热部3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0117] 通过使用换热部3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定位,实现了催化燃烧器2在换热器1内部的定位与安装,同时,为催化燃烧器2定位的换热部3内的水流还可以带走催化燃烧器2燃烧产
生的热量,防止催化燃烧器2持续对换热器1加热而使燃烧换热组件10的出水温度高于用户
使用需求。此外,催化燃烧器2嵌入换热器1内部,取消了催化燃烧器2与换热器1之间的连接
紧固件,使燃烧换热组件10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有利于减轻燃烧换热组件10的重量。
[0118] 参照图14所示,充当燃烧器保持结构5的换热部3包括:支撑换热部31和限位换热部32,支撑换热部31用于支撑催化燃烧器2,限位换热部32用于将催化燃烧器2限位在安装
空间4内。特别指出的是,支撑换热部31和限位换热部32既是支撑、限位结构,换热部3内的
水流又能带走催化燃烧器2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从而解决了普通安装支架受高温易变形、无
法安装固定催化燃烧器2的问题。
[0119] 进一步地,支撑换热部31位于安装空间4的底部,限位换热部32位于安装空间4的两侧和/或顶部。在图14的示例中,限位换热部32位于安装空间4的两侧和顶部。在一些未示
出的实施例中,限位换热部32可以仅位于安装空间4的两侧,或者仅位于安装空间4的顶部。
[0120] 具体地,支撑换热部31和限位换热部32围绕安装空间4布置。如图14所示,支撑换热部31布置在安装空间4的底部,限位换热部32布置在安装空间4的两侧和顶部。
[0121] 参照图12-图14所示,换热器1为分体式结构,且换热器1包括: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上本体11设置在下本体12的上方,且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相连,催化燃烧器2设置在分
体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的连接处,即催化燃烧器2设置在换热器1的内部。
[0122] 可选地,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均可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也可采用铜材质制成,换热效果较好且耐腐蚀性强。
[0123] 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采用分体式结构,方便生产装配及售后更换催化燃烧器2。上本体11、催化燃烧器2、下本体12自上而下布置,通过支撑换热部31支撑催化燃烧器2,通过
限位换热部32定位、夹紧催化燃烧器2,而无需其它的紧固结构,由此有利于减少连接零部
件数量,甚至完全不必使用连接零部件,从而减轻了燃烧换热组件10的总重量。更换催化燃
烧器2时,拆开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即可取出催化燃烧器2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快捷。
[0124] 催化燃烧器2隐藏在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的内部,使换热器1与催化燃烧器2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提升燃烧换热组件10的美观性,且减少催化燃烧器2的热量散失,使大部
分热量均通过上本体11,提升对换热器1内部水流的加热效率。同时,只需拆开上本体11,便
可从下本体12中安装或拆卸催化燃烧器2,操作方便、快捷。
[0125] 此外,由于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是分体式结构,其通用性强,下本体12可与具有不同换热翅片112数量的本体搭配使用,满足不同容量燃气热水器的换热需求,提高了下本体
12的通用性。
[0126] 进一步地,参照图14所示,支撑换热部31位于下本体12的内顶部,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支撑在支撑换热部31上,且催化燃烧器2的顶面适于由处在催化燃烧器2上方的限位换
热部32限位,催化燃烧器2的侧面适于由处在催化燃烧器2侧方的限位换热部32限位,防止
催化燃烧器2在换热器1内部晃动而导致催化燃烧器2自身损坏或撞坏换热器1。
[0127] 具体地,参照图14所示,限位换热部32可以包括:顶部限位换热部321和侧部限位换热部322,顶部限位换热部321位于催化燃烧器2的顶部且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顶部限位,
侧部限位换热部322位于催化燃烧器2的侧面且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侧向限位,由此实现催
化燃烧器2在安装空间4内的准确定位,避免催化燃烧器2晃动。
[0128] 参照图13-图14所示,安装催化燃烧器2时,先将催化燃烧器2放置于下本体12的安装空间4内,通过支撑换热部31的支撑和侧部限位换热部322的限位初步固定催化燃烧器2,
再将上本体11与下本体12装配固定,通过顶部限位换热部321夹紧催化燃烧器2,从而将催
化燃烧器2固定于安装空间4内。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燃烧换热组件10,既能提供一种催化燃
烧器2的安装结构,又不影响燃烧换热组件10的换热功能。
[0129] 进一步地,上本体11构造为上换热器,且下本体12构造为下换热器,顶部限位换热部321为上本体11的一部分,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和支撑换热部31为下本体12的一部分。上
本体11与下本体12分离时,可实现催化燃烧器2的安装或拆卸。
[0130] 具体地,参照图14所示,支撑换热部31分为中间组支撑换热部311、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以及第二侧组支撑换热部313,中间组支撑换热部311支撑在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
的中部区域,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支撑在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与第一侧面的交界处,第
二侧组支撑换热部313支撑在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与第二侧面的交界处。中间组支撑换热部
311、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以及第二侧组支撑换热部313间隔开分布,有利于提高支撑换
热部31对催化燃烧器2支撑的平稳性。
[0131] 进一步地,左侧的侧部限位换热部322限位在催化燃烧器2的第一侧面(即图14中的左侧面),右侧的侧部限位换热部322限位在催化燃烧器2的第二侧面(即图14中的右侧
面),且左右两侧的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分别沿催化燃烧器2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在催化燃
烧器2的长度方向上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全面限位。
[0132] 可选地,侧部限位换热部322相比支撑换热部31具有更大的横截面尺寸,由此可保证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内的水流量较大,从而当水流通过侧部限位换热部322时,可以更多
地带走催化燃烧器2的多余燃烧热量。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侧部限位换热部322也
可以与支撑换热部31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尺寸,或者侧部限位换热部322相比支撑换热部31
具有更小的横截面尺寸。
[0133] 如图14所示,侧部限位换热部322的横截面为椭圆且长轴平行于催化燃烧器2的侧面,长轴的尺寸与催化燃烧器2的厚度相当或略小于催化燃烧器2的厚度,由此可增加侧部
限位换热部322与催化燃烧器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对催化燃烧器2的
定位可靠性,同时有利于提升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对催化燃烧器2的降温效果。
[0134] 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布置在催化燃烧器2的侧面,而催化燃烧器2辐射的能量绝大部分向上经过上本体11,而仅有一小部分辐射至侧面的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因此侧部限位
换热部322通道内的水温明显低于换热部内的水温。
[0135] 具体而言,在催化燃烧器2燃烧阶段,催化燃烧器2的温度会越来越高,使催化燃烧器2的温度超过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此时,由于侧部限位换热部322通道内的水温低于催
化燃烧器2的温度,在热传递的作用下,侧部限位换热部322可对催化燃烧器2降温,使催化
燃烧器2重新恢复到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0136] 在用户不需要用热水时,催化燃烧器2暂时停止工作,侧部限位换热部322继续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降温,有效降低催化燃烧器2的内部温度,使得停水蓄热降低,可有效控制
停水温升,也就是说,可避免在停水阶段,催化燃烧器2的高温余热持续对换热部内的水进
行加热,而导致出水口的水温持续升高,同时也可以避免催化燃烧器2持续过热而影响催化
燃烧器2的使用寿命。
[0137]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换热部31的横截面为椭圆且长轴平行于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由此有利于增加支撑面积,提升支撑强度;或者在图14的实施例中,支撑换热部31
的横截面为椭圆且短轴平行于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支撑换热部31为多个,且多个支撑换热
部31间隔开支撑在催化燃烧器2的底面,有利于提高支撑换热部31对催化燃烧器2支撑的平
稳性。
[0138] 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的正下方以及第二侧组支撑换热部313的正下方还设置有普通的下部换热部332,普通的下部换热部332与第一侧组支撑换热部312、第二侧组支撑
换热部313和中间组支撑换热部311合围成开口向下的下部空间34,下部空间34适于构造为
下部燃烧空间,下部燃烧空间内可以设置预热燃烧器,以便对催化燃烧器2进行初步加热,
从而使催化燃烧器2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空气燃气混合气在催化燃烧器2内燃烧时,燃烧
充分,大大降低了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的CO、NOx等有害气体量。
[0139] 顶部限位换热部321分为第一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1和第二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2,第一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1限位在催化燃烧器2的顶面与第一侧面的交界处,第
二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2限位在催化燃烧器2的顶面与第二侧面的交界处。第一侧组顶
部限位换热部3211和第二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2间隔开设置,有利于提升顶部限位换热
部321对催化燃烧器2的定位效果。
[0140]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催化燃烧器2的顶部伸入到上本体11内,顶部限位换热部321位于上本体11的内底部。
[0141] 顶部限位换热部321的上方设置有普通的上部换热部331,间隔开的第一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1和第二侧组顶部限位换热部3212与上方的普通上部换热部331围成向下敞
开且正对催化燃烧器2的上部空间35。催化燃烧器2的热量在上部空间35缓冲之后再到达换
热器1,避免换热器1与催化燃烧器2直接接触而影响催化燃烧器2的燃烧效果。
[0142]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换热部3的横截面可以均为圆形,且圆形截面的截面积可以相等或不等。
[0143] 可选地,参照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均有独立的进水口36和出水口37,从而形成并联结构,配合水量伺服器,可实现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内水流量的单独
控制,满足不同的换热量需求。
[0144] 或者参照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中的一个设置进水口36而另一个设置出水口37,并且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通过中间连接管39连通,从而形成串联结构。换
言之,当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串联时,水流从下本体12的进水口36流入,再经中间连接管39
进入上本体11内,最终从上本体11的出水口37流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换热组件10提供了
并联、串联两种水路连接的可能,可根据产品需要选择合适的水路连接方式,优于现有热交
换器单一的串联水路方式。
[0145] 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四周围板38,四周围板38内部设置换热部3,换热部3为换热管。四周围板38可对换热部3和催化燃烧器2起到保护作用。
[0146] 具体而言,参照图17-图18所示,上本体11的四周围板38包括上前板113、上后板114、上左板115、上右板116,上左内板117、上右内板118设置在上左板115、上右板116之间,
且上本体11的换热部3设置在上左内板117、上右内板118之间。上左内板117、上右内板118
上设置有换热孔13,上左板115朝向上左内板117的表面上、上右板116朝向上右内板118的
表面上均设置有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凸包14,从进水口36进入上本体11的水,先进入换
热凸包14内,再从换热凸包14进入换热孔13内,进而进入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部3内。换
热翅片112设置在上本体11的换热部3上。
[0147] 参照图19-图20所示,上本体11的四周围板38包括下前板123、下后板124、下左板125、下右板126,下左内板127、下右内板128设置在下左板125、下右板126之间,且上本体11
的换热部3设置在下左内板127、下右内板128之间。下左内板127、下右内板128上设置有换
热孔13,下左板125朝向下左内板127的表面上、下右板126朝向下右内板128的表面上均设
置有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凸包14,从进水口36进入上本体11的水,先进入换热凸包14内,
再从换热凸包14进入换热孔13内,进而进入与换热孔13对应的换热部3内。
[0148] 可选地,上左内板117与上左板115焊接固定,上右内板118与上右板116焊接固定,下左内板127与下左板125焊接固定,下右内板128与下右板126焊接固定,换热凸包14与对
应的换热孔13之间形成水路通道,并和换热部3连通。
[0149] 下前板123、下后板124上设置有下本体翻边121,上前板113、上后板114上设置有上本体翻边111,参照图12、图14所示,当上本体11与下本体12扣合时,上本体11底部的上本
体翻边111适于与下本体12顶部的下本体翻边121贴合,使用螺栓紧固件可实现上本体翻边
111与下本体翻边121的固定,也就实现了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的固定。
[0150] 下前板123上还设置有观察窗口122,方便观察下部燃烧空间内的燃烧情况。
[0151] 可选地,预热燃烧器7为蜂窝陶瓷燃烧器,催化燃烧器2为泡沫陶瓷燃烧器,且在所述泡沫陶瓷燃烧器上涂覆催化剂。当预热燃烧器7对催化燃烧器2辐射加热时,可以激活催
化剂,从而使催化燃烧器2处的燃气燃烧充分,减少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
[0152] 预热燃烧器7可以是明火燃烧器,且在预热燃烧器7和催化燃烧器2之间设定间距,该间距可以避免预热燃烧器7产生回火现象,即该间距用于明火燃烧的火焰防止回火。
[0153] 可选地,该设定间距范围在为5mm~80mm之间,例如,该设定间距可以为20mm、30mm或50mm。
[0154] 参照图6所示,冷水进管91上设置有进水阀911,冷水进管91与热水出管92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95,旁通管路95上设置有旁通阀951,旁通管路95的另一端与冷水进管91通过
冷水三通管961相连,旁通管路95的另一端与热水出管92通过热水三通管962相连,旁通管
路95可将一部分冷水引至热水出管92,防止热水出管92流出的水温过高。
[0155] 进水阀911、旁通阀951均与总水管99相连,由此,冷水进管91内的冷水量可通过进水阀911实现单独调节,旁通管路95内的冷水量可通过旁通阀951实现单独调节,即冷水进
管91与旁通管路95内的冷水量相互不影响,有利于精确控制水温。
[0156] 燃烧换热组件10的顶部为排烟罩97,催化燃烧器2、预热燃烧器7的尾气经排烟罩97排到燃气热水器100外部,燃烧换热组件10与控制器98相连,以便保证从热水出管92流出
的水温满足用户需求。
[0157]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10。
[0158]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壁挂炉,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燃烧换热组件10。
[015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
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
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
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
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16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