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HVAC系统

阅读:2发布:2020-11-19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用HVAC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车用HVAC系统,包括:四个独立的 调温 单元,分别用于调节车内驾驶座、副驾驶座、驾驶座后排以及副驾驶座后排空间的空气 温度 。本 发明 通过将 空调 系统内的通道从进 风 处开始分层处理至各出口,通过不同风 门 的开启关闭切换,在不同使用需求和车内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的切换吸入不同空气,这些操作会由车内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判断,能起到节能和舒适性的提高。,下面是车用HVAC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分别用于调节车内驾驶座、副驾驶座、驾驶座后排以及副驾驶座后排空间的空气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调温单元包括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和第一下层调温单元,其中:
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包括:穿过暖芯体的第一上层加热通道和绕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上层旁路通道;
第一下层调温单元包括:穿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下层加热通道和绕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下层旁路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之间通过分隔板隔离,每个调温单元均包括排气出口、除霜出口和地板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之间通过分隔板隔离,每个调温单元均包括排气出口、除霜出口和地板出口;所述的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分别与排气出口和除霜出口相连,第一下层调温单元与地板出口连通。
5.一种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部调温单元,其包括:
分别与第一外部排气出口和第一外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一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一下层外部出口相连的第一下层外部调温单元;
与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经隔板分隔的第一内部调温单元,其包括:
分别与第一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一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一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一下层内部出口相连的第一下层内部调温单元;
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其包括:
分别与第二外部排气出口和第二外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二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二下层外部出口相连的第二下层外部调温单元;
与第二外部调温单元经隔板分隔的第二内部调温单元,其包括:
分别与第二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二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二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二下层内部出口相连的第二下层内部调温单元;
用于从流经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第一内部调温单元、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和第二内部调温单元的空气中吸收热量的蒸发器,以及;
用于加热流经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第一内部调温单元、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和第二内部调温单元的空气的暖风芯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下层外部出口与驾驶座的排气出口相连,第二下层外部出口与副驾驶座的地板出口相连;所述的第一下层内部出口与驾驶座后排的地板出口相连,第二下层内部出口与驾驶座后排的地板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位于第一内部调温单元内的第一中间调温单元,其包括:
与下层中央出口相连的第一下层中间调温单元,以及
分别与第一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一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一上层中间调温单元、位于第二内部调温单元内的第二中间调温单元,其包括:
与下层中央出口相连的第二下层中间调温单元,以及
分别与第二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二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二上层中间调温单元;
所述的第一中间调温单元和第二中间调温单元藉由隔板分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层中央出口与至少一个后控制台通风口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下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下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一下层中间调温单元、第二下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二下层内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下层中间调温单元均包含一条流经暖风芯体的加热通道和一条不经过暖风芯体的旁路通道;
所述的第一上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上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二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上层内部调温单元均包含一条流经暖风芯体的加热通道和一条不经过暖风芯体的旁路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下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下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二下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下层内部调温单元中均设有用于切换所述加热通道和旁路通道的可调的下层风;所述的第一上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上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二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中均设有用于切换所述加热通道和旁路通道的可调的下层风门。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车用HVAC系统,其特征是,位于所述的第一下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下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二下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下层内部调温单元中的可调的下层风门分别为独立控制;位于所述的第一上层外部调温单元、第一上层内部调温单元、第二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第二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中的可调的下层风门分别为独立控制。

说明书全文

车用HVAC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车用空调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车用HVAC(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供热通与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汽车中通常包括:加热装置,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以改善乘客的舒适度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车用HVAC系统。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HVAC系统,包括: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分别用于调节车内驾驶座、副驾驶座、驾驶座后排以及副驾驶座后排空间的空气温度
[0006] 所述的第一调温单元包括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和第一下层调温单元,其中:
[0007] 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包括:穿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上层加热通道和绕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上层旁路通道;
[0008] 第一下层调温单元包括:穿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下层加热通道和绕过暖风芯体的第一下层旁路通道。
[0009] 所述的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之间通过分隔板隔离,每个调温单元均包括排气出口、除霜出口和地板出口。
[0010] 所述的四个独立的调温单元之间通过分隔板隔离,每个调温单元均包括排气出口、除霜出口和地板出口;所述的第一上层调温单元分别与排气出口和除霜出口相连,第一下层调温单元与地板出口连通。
[0011]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车用HVAC系统,包括:
[0012] 第一外部调温单元,其包括:分别与第一外部排气出口和第一外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一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一下层外部出口相连的第一下层外部调温单元;
[0013] 与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经隔板分隔的第一内部调温单元,其包括:分别与第一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一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一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以及与第一下层内部出口相连的第一下层内部调温单元;
[0014] 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其包括:分别与第二外部排气出口和第二外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二上层外部调温单元,以及
[0015] 与第二下层外部出口相连的第二下层外部调温单元;
[0016] 与第二外部调温单元经隔板分隔的第二内部调温单元,其包括:分别与第二内部排气出口和第二内部除霜出口相连的第二上层内部调温单元,以及
[0017] 与第二下层内部出口相连的第二下层内部调温单元;
[0018] 用于从流经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第一内部调温单元、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和第二内部调温单元的空气中吸收热量的蒸发器,以及;
[0019] 用于加热流经第一外部调温单元、第一内部调温单元、第二外部调温单元和第二内部调温单元的空气的暖风芯体。技术效果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空调系统内的通道从进风处开始分层处理至各出口,通过不同风的开启关闭切换,在不同使用需求和车内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的切换吸入不同空气,这些操作会由车内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判断,能起到节能和舒适性的提高。附图说明
[0021] 图1示意了包括:温度调节的空调系统车辆。
[0022] 图2为一个车用空调系统的例子。
[0023] 图3演示了示例的车用空调系统的后视图;
[0024] 图4演示了示例的车用空调系统的后视图;
[0025] 图5说明示例的车用空调系统的外部断面图;
[0026] 图6说明示例的车用空调系统的内侧断面图;
[0027] 图7说明示例的车用空调系统的中心断面图;
[0028] 图8A为全冷/吹面模式的外部断面图;
[0029] 图8B为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的外部断面图;
[0030] 图8C为除雾混合模式的外部断面图;
[0031] 图8D为全除霜模式的外部断面图;
[0032] 图9A为全冷/吹面模式的内侧断面图;
[0033] 图9B为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的内侧断面图;
[0034] 图9C为除雾混合模式的内侧断面图;
[0035] 图9D为全除霜模式的内侧断面图;
[0036] 图10A为全冷/吹面模式的中心断面图;
[0037] 图10B为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的中心断面图;
[0038] 图10C为除雾混合模式的中心断面图;
[0039] 图10D为全除霜模式的中心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如图1所示,汽车10内设有本车用空调系统12用来控制车内空气温度变化以满足乘客舱14的需求。
[004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用空调系统12中包括:一个或多个进气口15和一个或多个出口16,空气从一个或多个的入口15通向吸收热量的冷却蒸发器17,从入口15到出口16之间,空气还会通过一个暖风芯体18,暖风芯体18通常位于蒸发器17和出口16之间。
[0042] 如图3所示,为车用空调系统12的背侧视图,该车用空调系统12包括:如图2的方向及其中车辆10的位置,两个外部调温单元部分20与组件的上端的第一和第二出口22和24相连,其中:一个外部调温单元20位于驾驶员侧D,另一个外部调温单元20位于乘客侧P,空气从出口22、24各自经过吹面口25P和25D以及除霜口27P和27D通向车厢内14。
[0043] 所述的外部调温单元20同时连通第三出口26,本实施例中可以连通前排驾驶员侧和乘客侧位于车厢14的地板出口29D、29P。
[0044] 所述的车用空调系统12进一步包括:由分隔板30与相邻的外部部分20分离的内部部分28,该内部部分28同时与第一和第二出口22和24、与车厢内的吹面通风口25P、25D以及除霜口27P、27D相连。
[0045] 所述的内部部分28同时连通第四出口32,本实施例中,该内部部分28与车厢14内位于后排驾驶员侧和乘客侧出口33D和33P相连。
[0046] 本实施例中有一个内部部分28通向驾驶员侧D,另一个内部部分28通向乘客侧P。
[0047] 所述的车用空调系统12还包括:位于两个内部部分28之间的中间部分34,该中间部分34相连的第五出口36,本实施例中,该中间部分34通向车厢内驾驶员侧D和乘客侧P的中控台通风口37D和37P。
[0048] 所述的中间部分34由隔板39隔开且可以与相邻的内部部分28具有类似的结构。
[0049] 本实施例中一个中间部分34位于驾驶员侧D,另一个中间部分34位于车用空调系统12的乘客侧P处。
[0050] 从进口15到各个出口22、24、26、32以及从出口到车厢14内的各个出风口应尽量缩短距离,以便降低阻和增加风量和效率。从图3中看出,在汽车10内,前吹面出口22和除霜出口24位于前地板第三出口26,后地板第四出口32和中空第五出口36的垂直上方。前地板第三出口26位于后地板的第四出口32和中控第五出口36的垂直上方,后地板第四出口32和中控第五出口36可能是垂直对齐的。通过调整可以使第一至第五出口22、24、26、32、36用于不同的场合
[0051] 如图3~图7所示,分别为上述外部部分20、内部部分28和中间部分34的横截面视图。
[0052]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的外部部分20被如图5的方向和车辆10的位置的内肋板40划分为一个上部调温单元UO和一个下层调温单元LO;该内肋板40的一端从蒸发器17的入口侧41延伸至新风入口15,另一端从蒸发器17的出口侧43延伸至暖风芯体18。
[0053] 所述的蒸发器17和暖风芯体18分别设置于上部调温单元UO和下层调温单元LO,空气通过隔板分离,分别从上部调温单元UO和下层调温单元LO,从进风口15通向暖风芯体18。
[0054] 在下层调温单元LO的蒸发器17和暖风芯体18之间设有一个可转动的第一风门42,其用于根据不同的温度的模式选择下屏蔽或者允许空气从一个或多个制热的通道44穿过暖风芯体18或者绕开暖风芯体通过旁通通道46。
[0055] 例如,当选择制冷模式或者旁路模式时,将第一风门42设置为屏蔽流空气从蒸发器17通向暖风通道44的同时允许通向旁路通道46,从而绕过暖风芯体18并从第三出口26流出。如图5所示,所述的旁路通道46位于暖风芯体18的下面。
[0056] 所述的暖风芯体18和第三出口26之间设有第二风门50,对应暖风芯体18的前后设有入口侧调温单元52和出口侧调温单元54,第二风门50和暖风芯体18的出口侧54相邻。当第二风门50在关闭位置时,能够在通过第三出口26防止气流通过旁路通道46到达暖风芯体1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则允许空气流过加热通道44通向第三出口26。
[0057] 例如,在制冷模式时,第二风门50处于闭合位置如图5所示,不让空气流至暖风芯体18,以便尽可能地减少从暖风芯体18至第三出口26之间的漏热。在暖风模式时,第二风门5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让空气穿过加暖风芯体18通向第三出口26。
[0058] 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第三出口26位于暖风芯体18大致相同或高于暖风芯体18的位置时,从而可以位于空调箱外部部分20的背侧B,或者在外部部分20背侧B相邻的外壳体S上。
[0059] 所述的暖风通道44和旁通通道46之间设有内肋板56,当第二风门50采用带有旋转轴58的碟型风门实现时,其门轴58位于所述内肋板56的一端,当第二风门50旋转到打开位置时,空气流经热通道44至第三出口26;当旋转至关闭位置时则能够防止气流从旁路通道46通向第三出口26的空气进入暖风芯体18,此时第二风门50的末端60和暖风芯体18的出风侧调温单元54的内肋板62充分贴合,参照图5的方向,在关闭位置时,末端60位于风门旋转轴58的上方。暖风通道位于内肋板40和内肋板56之间。
[0060] 所述的第一风门42采用移动风门结构,即滑移门实现,空气可以通过内肋板56的一侧或者另一侧,也可以通过两侧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42和暖风芯体入口侧52调温单元相邻,在制冷模式时,第一风门42紧靠内肋板40和内肋板56。虽然本实施例以蝶形门和滑移门为例,但其他可用于阻断气流的不同类型结构风门也可以使用。
[0061] 所述的旁路通道46的边界,即外部部分20的外壳体64;空气在由外壳体64和肋板56行程的旁通通道46内流动,使得流过旁路通道46的空气在外壳体20的内肋板56和外壳体
64之间流动,该第三出口26可通过外壳体64的开口实现。
[0062] 在位于上部部分UO中所述的蒸发器17和暖风芯体18之间进一步设有第三风门66,该第三风门66用于允许空气流在达到出口22O和24O之前先通过暖风芯体18的上侧区68,或者用于防止空气从上侧区68流通,即通向上侧的旁路74然后达到出口22O和出口24O。第三风门66也可以设置为让部分空气流过蒸发器17后流经旁路通道74,而另一部分流过蒸发器17后流经上部加热调温单元68。
[0063] 在第三出口26的上方设有内肋板62,该内肋板62和外壳体64形成背侧通道74,该背侧通道74让空气经从下侧部分LO达到出口22O和24O;该内肋板62用于分隔暖风芯体18和背侧通道74。
[0064] 所述的内肋板62具有一个内表面76和外表面78,其中:内表面76是加热通道68一个边界面,外表面78是背后通道74的一个边界面。
[0065] 所述的暖风芯体18包括:一个主加热芯体79和一个电加热芯体80,对应所述的内肋板62从主暖风芯体体79的一个与内肋板40齐平的位置时,即点P为起点,穿过电加热芯体80的上侧向上,直至出口22O和出口24O。所述的上部部分UO、下层部分LO、内侧部分28和中间部分34共用所述的蒸发器17和暖风芯体18。
[0066] 所述的第三出口26处进一步设有第四风门82,当第四风门82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调温空气通过第三出口26排出,当设置为关闭位置时,则阻止调温空气通过第三出口26排出。
[0067] 所述的出口22O处进一步设有第五风门84,当第五风门84处于开启位置时,能够允许调温空气通过出口22O排出,当设置为关闭位置时,则阻止调温空气从出口22O排出。
[0068] 所述的出口24O处进一步设有第六风门86,当第六风门86处于开启位置时,能够允许调温空气通过出口24O排出,当设置为关闭位置时,则防止调温空气从空调出口24O排出。
[0069] 如图6所示,所述的内部部分28包括:由内隔板90分隔的上部部分UI和下层部分LI,该内部部分28实际上是外部部分20内的内隔板40的延伸。
[0070] 所述的内隔板90从蒸发器17的入口侧41延伸到入口15,并且从蒸发器17的出口侧43延伸到暖风芯体18。所述的上部部分UI和下层部分LI共用所述的蒸发器17暖风芯体18,该内肋板90将来自入口15的空气分离为上部部分UI和下层部分LI。
[0071] 所述的上部部分UI包括:从蒸发器17穿过暖风芯体18,达到出口22I和出口24I的加热通道92,以及从蒸发器17至出口22I、24I之间绕过暖风芯体18的旁通通道。
[0072] 所述的上部部分UI中蒸发器17和暖风芯体18之间设有第七风门96,该第七风门96用来允许空气穿过蒸发器17并流经暖风芯体18,或者允许穿过蒸发器17并流经旁通通道94,或者根据温度设定同时流经两处。
[0073] 所述的出口22I进一步设有第八风门98,该第八风门98允许或阻止空调空气流经出口22I排出。
[0074] 所述的出口24I进一步设有第九风门100,该第九风门100允许或阻止空调空气流经出口24I排出。
[0075] 所述的出口22I与外部部分20的出口22O可采用一体化结构或独立结构;所述的第八风门98与外部部分20的第五风门84可采用一体化结构或独立结构。
[0076] 所述的出口24I与外部部分20的出口24O可采用一体化结构或独立结构;所述的第九风门100与外部部分20的第六风门86可采用一体化结构或独立结构。
[0077] 所述的下层部分LI包括:从蒸发器17到第四出口32之间的下加热通道102,以及从蒸发器17到第四出口32之间绕开暖风芯体18的旁通通道104。
[0078] 根据温度的设定,所述的第十风门106用于允许空气从蒸发器17穿过加热通道102或者旁通通道104之间一个或者同时经过。
[0079] 所述的加热通道102和旁路104之间设有内肋板107,该下加热通道102由内肋板107和内肋板90形成,内肋板107和外部调温单元20内的内隔板56为基本对齐设置。
[0080] 所述的第十风门106采用壳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制冷模式时,第十风门106通过紧靠内肋板90和内肋板107以关闭加热通道102。
[0081] 所述的旁路通道104由内肋板107和内部调温单元28内的外壳体109形成,该外壳体19和外部部分20内的外壳体64整体对齐且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独立结构。
[0082] 所述的第四出口32处进一步设有第十一风门108,该第十一风门108设置为允许或阻止空调空气流经第四出口32。
[0083] 所述的暖风芯体18的出口一侧进一步设有第十二风门110,该第十二风门110直接将空气从加热通道102的出口导入至第四出口32,或直接将调温空气通过背侧通道112从下层调温单元LI流到上部调温单元UI至出口22I和24I。
[0084] 所述的背侧通道112藉由设置于上加热通道92中的内肋板114分离形成,该背侧通道112与外部部分20的背侧通道74为基本对齐设置,所述的内肋板114从主加热器78的P点起始,从电加热器80的上端通过,向上延伸至出口22I和24I。
[0085] 通过设置内肋板114和内肋板90,使得上部部分UI和下层部分LI之间唯一通过藉由第十二风门110控制的背侧通道112得以连通。
[0086] 所述的内肋板114与外部部分20内的内肋板62为基本对齐设置,该内肋板114的内表面116即上加热通道92的部分边界面,其外表面116即背侧通道112的部分边界面。
[0087] 如图7所示,中间部分34位于内部部分28中,该中间部分34包括:上部部分UM和下层部分LM,参照图3和图6,所述的中间部分34与相邻的内部部分28具有类似的结构并与控制台第五出口36相通。通过相邻的内部部分28的第四出口32的气流也将通过相邻的中间部分34的第五出口36。如图所示,相邻的内部部分28和中间部分34的气流是不分离的。在不同的实现场合下,相邻的内部部分28和中部部分34气流是可以分离的。
[0088] 如图3所示,所述的中间部分34通过分隔板39一分为二,即驾驶员侧中部部分34和乘客侧中部34;该分隔板39分离相邻的中间部分34,这样驾驶员侧和乘客侧的乘客可以通过控制台第五出口36和各自的控制台的通风口37P和37D各自选择定制的温度设置。
[0089] 所述的第五出口36进一步设有第十三风门120,当第十三风门120处于开启位置时,使调温空气从中间部分34通过第五出口36排出,当设置为关闭位置时,则可防止调温空气从中间部分34通过第五出口36排出。在本系统中相邻的两个中间部分34共用第十三风门120,或者每一个调温单元都有一个分别可控制的第十三风门120。
[0090] 在本系统中,前驾驶员侧乘客接收的是从一个外部部分出口20中的气流。驾驶座后排乘客接收的是内部部分出口28和中间部分出口34中的气流。后乘客侧乘客接收的是第二个内部部分出口28和第二中间部分出口34中的气流。前乘客侧乘客接收第二个外部部分出口20的气流。每一侧都是可以根据客户的设定进行独立的温度设置,能够允许在车厢内定义不同的温度调温单元。本实施例中前驾驶员侧乘客、前排乘客侧乘客、驾驶座后排乘客和驾驶座后排乘客可从HVAC系统12定制自己想要的温度。
[0091] 流经上部部分UO、UI、UM的是新空气,流经下层部分LO、LI、LM的是从乘客车厢14接收的循环空气。内肋板40、90用来分开的流过蒸发器的空气经上部和下层部分。
[0092] 如图8A~8D所示,为各种模式时空气流动到出口20的通道;图9A~图9D则描述了按照定义的规范,各种模式时空气流动到出口28的通道。图10A~图10D则描述了按照定义的规范,各种模式时空气流动到34的通道。
[0093] 如图8A所示,为全冷/吹面模式时外部部分20的截面:第三风门66用于阻断从加热通道68过来的空气,使空气从进口15流经蒸发器17达到出口22O。在出口22O处的风门84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出口22O,在出口24O处的第六风门86处于关闭状态,阻挡空气通过出口24O,第五风门84和第六风门86各自都可以打开或者关闭。
[0094] 在下层部分LO处,所述的第一风门42设置为当下加热通道44关闭位置时,使空气通过入口15流经蒸发器17通过旁路通道46的冷空气,并从第三出口26流出;所述的第二风门50用于防止空气从暖风芯体18流进旁路通道46;所述的第四风门82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调空气从第三出口26排出,从而让冷却后的空气从出口22O和26流出。
[0095] 如图8B所示,为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时外部部分20截面:第三风门66设置为允许部分空气从上侧部分UO的进口15流经蒸发器17,流入上加热通道68和在暖风芯体18到达出口22O,同时允许另一部分空气从蒸发器上部UO流经蒸发器17,流入上旁路74到达出口22O;在出口22O处的第五风门84打开时,则允许冷气流经出口22O,第六风门86关闭时,则阻止空气从出口24O流出。
[0096] 在下层部分LO中,所述的第一风门42设置为允许一部分进口15的空气流经蒸发器17,流经加热通道44和暖风芯体18,到达第三出口26,同时允许另一部分来自进口15的空气流经蒸发器17流经旁路46、到达第三出口26;所述的第二风门50位于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流过加热通道44和旁路46,通过第三出口26排出;位于第三出口26处的第四风门82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允许空调空气从第三出口26排出。
[0097] 如图8C所示,为除雾混合模式时的外部部分截面:在上部部分UO中,第三风门66处于上旁路74阻挡位置时,能够阻止来自进口15的空气,流经蒸发器17后通过上旁路74,使这些空气穿过蒸发器17,流经上部加热通道68和暖风芯体18到达除霜出口24O;第五风门84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空气从出口22O排出,第六风门86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4O排出。
[0098] 在下层部分LO中,当第一风门42处于下旁路46阻挡位置时,只允许来自进口15的空气流过蒸发器17,通过下加热通道44并穿过暖风芯体18,并从第三出口26流出;当第二风门5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流过加热通道44从第三出口26排出;位于第三出口26处的第四风门82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允许空气从第三出口26排出,让加热空气从除霜口24O和吹脚第三出口26排出。
[0099] 如图8D所示,为全除霜模式的外部部分20的截面:在上部部风UO中,第三风门66设置为旁路通道74阻挡位置时,能够使空气从入口15、流经在蒸发器17,流经上部加热通道68和加热芯体18到达除霜口24O;第六风门86处于打开位置允许空气从除霜出口24O排出;第五风门84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调从出口22O排出。
[0100] 在下层部分LO中,第一风门42设置为旁路46阻挡位置时,能够使得空气从进气15,流经蒸发器17,通过下加热通道44进入热器芯体18、后侧通道74,最终到达除霜口24O;当第四风门82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气从第三出口26排出,使从进口15的空气加热并从除霜口24O排出,第三出口26关闭,空气从下层部分LO通过背侧通道74向上通道出口24O。
[0101] 如图9A所示,为全冷/吹面模式时内部部分28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I中,第七风门96设置为阻挡空气经过蒸发器17后到达加热通道92,使空气从旁通通道94通过到达出口
22I;当第八风门9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出口22I排出;当第九风门100处于在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调通过出口24I排出空气。
[0102] 在下层部分LO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能够阻挡空气从蒸发器17通过后流经加热通道102,使空气通过旁路通道104到达第四出口32;第十风门106位置紧靠的内肋板90和内肋板107;当第十一风门10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使空调空气通过第四出口32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的位置设置为阻挡空气从下层部分LI进入后侧通道112。在本模式中,冷却空气同时从出口22I和32I排出。
[0103] 如图9B所示,为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时的内部部分28截面:在上部部分UI中,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允许部分通过蒸发器17后的空气,穿过加热通道92到达出口22I,同时另一部分空气通过蒸发器17后,从旁路通道94到达出口22I;当第八风门9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2I排出,当第九风门10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挡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04] 在下层部分LI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允许一部分通过蒸发器17的空气,经过下加热通道102到达第四出口32,同时另一部分通过蒸发器17的空气穿过旁路通道104到达第四出口32;当第十一风门10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第四出口32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空气从下层部分进入背侧通道112,本实施例中加热和不加热的空气都从22I和32中排出。
[0105] 如图9C所示,为除雾混合模式时内部部分28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I中,当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阻挡旁路94,使空气经过蒸发器17后,进入加热通道92到达出口24I;当第八风门98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空气从出口22I排出;当第九风门10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06] 在下层部分LI中,当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能够阻挡空气经过蒸发器17并进入旁路104,进而使空气从进入加热通道102,到达第四出口32;当第十风门106紧靠内肋板107和外壳体109设置,用来屏蔽旁路104;当第十一风门108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第四出口32中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下层部分LI的空气进入背侧通道112,本实施例中加热空气同时从出口24I和32中排出。
[0107] 如图9D所示,为在全除霜模式时内部部分28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I中,当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阻挡旁路94并让空气通过蒸发器17后,经过加热通道92到达出口24I;当第八风门98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气从出口22I排出;当第九风门10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08] 在下层部分LI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能够阻止空气通过蒸发器17并进入旁路通道104,使空气通过加热通道102;当第十一风门108的位置设置为阻挡第四出口32时,能够使得空调空气不通过第四出口32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的位置设置为能够允许加热的空气通过下加热通道102并流入背后通道112,到达出口24I。在本模式中,所有在内部部分28内的空气,从进口15到暖风芯体18加热后,从除霜风口24I排出。
[0109] 如图10A所示,为全冷/吹面模式时在中间部分34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M中,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阻挡空气通过蒸发器17以后进入加热通道92,使空气从旁路94通过到达出口22I;当第八风门98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出口22I排出;当第九风门10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10] 在下层部分LM中,第十风门106设置为阻止穿过蒸发器17的空气穿过加热通道102,使得空气经过旁路104到达第五出口36;所述的第十风门106设置为同时接触内肋板90和内肋板107,当第十三风门12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使空调空气通过第五出口36排出;
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阻挡下层部分LI的空气进入背侧通道112,在本模式中,冷空气同时从出口22I和36I中排出。
[0111] 如图10B所示,为在半吹面半吹脚混合模式时中间部分34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M中,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允许一部分空气流经蒸发器17后,进入加热通道92到达出口22I,另一部分空气流经蒸发器17后进入旁路94到达出口22I;第八风门98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出口22I排出;第九风门10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以防止空调从出口24I排出。
[0112] 在下层部分LM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允许一部分空气流过蒸发器17后,进入下加热通道102后到达第五出口36,另一部分空气进入旁路104后到达第四出口32;当第十三风门12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以使空调空气通过第五出口36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下层部分LI的空气进入背侧通道112;在本模式中,加热和不加热的空气同时从出口22I和第五出口36排出。
[0113] 如图10C所示,为除雾混合模式时中间部分34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M中,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阻止空气进入旁路94,让空气通过蒸发器17后进入加热通道92到达出口
24I;第八风门98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气从出口22I排出;第九风门10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14] 在下层部分LM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阻止空气通过蒸发器17后进入旁路104,使空气进入加热通道102到达第五出口36,所述的第十风门106设置为同时接触内肋板
107和外壳体109,从而屏蔽旁路104;当第十三风门12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第五出口36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阻止下层部分LI中的空气进入背侧通道112。在本模式中,加热的空气同时从出口24I和第五出口36中排出。
[0115] 如图10D所示,为全除霜模式时中间部分34的截面:在上部部分UM中,第七风门96的位置设置为阻挡空气进入旁路94,使经过蒸发器17的空气进入加热通道94到达出口24I;第八风门98设置为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空气从出口22I中排出;第九风门10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空气从出口24I排出。
[0116] 在下层部分LM中,第十风门106的位置设置为阻止通过蒸发器17的空气进入旁路104,使空气进入加热通道102;第十三风门120处于阻挡第五出口36的位置时,能够防止空气从第五出口36排出;当第十二风门110设置为打开位置时,能够允许下加热通道102的空气进入背侧通道112,到达出口24I。在本模式中,所有的中间部分34中的空气,从进口15到暖风芯体18后加热,并从除霜出口24I排出。
[01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系统通过板40的加入,将新风和循环风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独立通道,并且按需求控制全新风、全循环风和新风循环风混合的方式将空气引入空调箱内部,并且通过此隔板的延伸段再将分配箱内的各个模式通道分割独立,从而满足不同环境下的功能需求。
[0118] 如各模式中可以看到,在对风量的要求高的除霜模式时,可通过风门110的开启,使上下部分的空气全部进入从而使得风量最大化,在其他带有除雾功能的模式下,通过进风的控制,保证车外新风对雾气的有效消除,但同时对要求不高的其他模式,可采用循环风,从而做到节能和舒适性以及需求性的兼容。
[0119] 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发明之约束。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