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车站和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岩溶区
地下水的活动活跃,在岩溶区进行地
铁建设时,地基不稳定,容易出现基坑突水问题,增大了施工的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周围建筑坍塌,对市民的财产和人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钻孔勘察,研究岩溶区深度和范围,以及岩溶发育情况,再制定施工计划。然而,由于施工环境复杂,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较多,需要相应的方法应对。
[0003] 现有的处理基坑突水的方法主要有:在涌水点堆填沙包反压,或在素桩与连续墙之间注浆。然而岩溶区作业时,涌水量较大,这两种方法的控制突水效果不够理想,影响施工
进程。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岩溶区施工修建地铁车站时基坑突水不易控制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
[0005] 一种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开挖基坑:开挖基坑至岩溶水层,水下续挖基坑至基坑预设底部标高;
[0007] 封堵基坑:堵塞岩溶水渗流通道以降低地下水的流动性,抽排基坑内蓄水并施建基坑底部垫层;
[0008] 施建车站:施建车站底部防水结构并施建车站的
底板,续建车站中部防水结构和顶部防水结构,所述底部防水结构、中部防水结构和顶部防水结构对所述车站全包围。
[0009] 上述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施工时全程明挖,开挖至岩层时,基坑内蓄水,利用蓄水反压的原理,降低地下水的流动性,有效减少和控制涌水量,有利于后续施工垫层、底板、顶板和防水结构和,彻底完成基坑底部和四周的封堵,不需要停工便可完成车站的建设。
[0010] 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开挖基坑步骤前设有
基础施工步骤:对施工现场进行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场地;施工导墙;施工连续墙;施工第一道
支撑;开挖至第二道支撑的
位置,施工第二道支撑;开挖至第三道支撑的位置,施工第三道支撑,在第三道支撑下方架设
钢支架。施工导墙有利于保证连续墙施工成槽安全。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施建车站步骤具体为:安装车站底部防水结构并施建车站的底板;拆除第三道支撑,安装中部防水结构,施建车站的中板和负二层侧墙,中板位于底板和第二道支撑之间;拆除第二道支撑,施建车站的顶板和负一层侧墙;拆除第一道支撑,安装顶部防水结构,顶板上方覆土,靠近顶部防水结构的上方设置有粘性土层。粘性土层的厚度优选为50cm。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防水结构包括第一PVC防水板和第一土工布
缓冲层,所述第一土工布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PVC防水板和所述垫层之间;所述中部防水结构包括第二PVC防水板和第二土工布缓冲层,所述第二土工布缓冲层位于所述连续墙与所述第二PVC防水板之间,所述第二土工布缓冲层通过穿
过热塑性
垫圈的射钉固定于所述连续墙上,所述第二PVC防水板与所述热塑性垫圈
焊接连接;所述底部防水结构的第一PVC防水板和所述中部防水结构的第二PVC防水板衔接处为热焊接连接。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防水结构包括防水涂料层和防水卷材,所述防水涂料层位于所述防水卷材下方;所述中部防水结构的第二PVC防水板上端在转
角处延伸至所述防水涂料层和所述防水卷材之间,
水泥钉依次穿过第二PVC防水板和防水涂料层将第二PVC防水板固定在所述顶板上;所述防水卷材上涂有
沥青层;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二PVC防水板、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防水涂料层的开口处用
密封胶封住。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一层侧墙与所述中板之间、所述负二层侧墙与所述底板之间留有施工缝,所述施工缝内嵌有钢板止水带;所述施工缝靠近所述第一PVC防水板的一侧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道支撑、第二道支撑、顶板、中板、底板、垫层均为
混凝土材质。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续墙的单元槽段长度为5~6m。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施工底部防水结构步骤中堵塞岩溶水渗流通道的方式为:基坑外围灌注混凝土。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性土层与所述顶部防水结构之间设有7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PVC防水板之间设有5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转角处设有涂有沥青层的防水卷材。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设有反梁。反梁增大了底板的机械强度。
[00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VC防水板和所述第二PVC防水板的厚度为1.5mm。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工布缓冲层的重量大于等于400g/m2。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50mm。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一层侧墙与所述第二PVC防水板之间、所述负一层侧墙与所述第二PVC防水板之间设有活动保护板。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防水结构与所述连续墙的连接转角处设置有50×50mm的水泥
砂浆倒角。
[002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车站,通过上述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得到。
[0027] 该地下车站施工时全程明挖,开挖至岩层时,基坑内蓄水,利用蓄水反压的原理,降低地下水的流动性,有效减少和控制涌水量,有利于后续施工垫层、底板、顶板和防水结构和,彻底完成基坑底部和四周的封堵,不需要停工便可完成车站的建设,车站防水能
力强。
[0028] 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 上述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施工时全程明挖,开挖至岩层时,基坑内蓄水,利用蓄水反压的原理,降低地下水的流动性,有效减少和控制涌水量,有利于后续施工垫层、底板、顶板和防水结构和,彻底完成基坑底部和四周的封堵,不需要停工便可完成车站的建设。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施工示意图;
[0032] 图3为图1步骤6的地下车站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为本发明所述地下车站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5为图4中的A处放大图;
[0035] 图6为图4中的B处放大图;
[0036] 图7为图6中的C处放大图;
[0037] 图8为本发明所述第二PVC防水板的安装示意图;
[0038] 图9为本发明所述底板的反梁结构示意图。
[0039] 图中:1、连续墙;101导墙;2、顶板;201、第一道支撑;3、中板;301、第二道支撑;302、第三道支撑;4、底板;401、垫层、402、水泥砂浆倒角;5、负一层侧墙;6、负二层侧墙;7、中部防水结构;701、第二PVC防水板;702、第二土工布缓冲层;703、活动保护板;704、背贴式止水带;705、焊接点;706、热塑性垫圈;707、金属垫圈;708、射钉;8-顶部防水结构;801、防水涂料层;802、防水卷材、803、密封胶;804、水泥钉;9、第一PVC防水板;10、钢板止水带;11、施工缝;12、反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1~9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41]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
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2] 实施例1
[0043] 一种处理基坑突水的车站施工方法,先对施工现场进行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场地,即三通一平,然后施工导墙101,进行以下步骤:
[0044] 步骤1:施工连续墙1,连续墙1的单元槽段长度为5~6m;
[0045] 步骤2:施工第一道支撑201;
[0046] 步骤3:开挖至第二道支撑301的位置,施工第二道支撑301;
[0047] 步骤4:开挖至第三道支撑302的位置,施工第三道支撑302,在第三道支撑302下方架设钢支架;
[0048] 步骤5:开挖至岩层,基坑内蓄水,基坑内外水
势能相同,水下开挖至基坑底部;
[0049] 步骤6:采用基坑外围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堵塞岩溶水渗流通道,降低地下水的流动性,抽排基坑内的蓄水,施工车站的垫层401,完成基坑底部的封堵;在垫层401上方安装底部防水结构,在底部防水结构上施工底板4,完成车站底部的防水封堵;
[0050] 步骤7:拆除第三道支撑302,安装中部防水结构7,浇筑车站的中板3和负二层侧墙6,所述中板3位于底板4和第二道支撑301之间;
[0051] 步骤8:拆除第二道支撑301,浇筑车站的顶板2和负一层侧墙5,所述顶板2位于第一道支撑201和中板3之间;
[0052] 步骤9:拆除第一道支撑201,安装顶部防水结构8,顶板2上方覆土,覆土厚度为5m~6m,顶部防水结构8上方的50cm以内为粘性土层。
[0053] 实施例2
[0054] 一种采用实施例1的施工方法制作的地下车站。该车站包括外围的连续墙1,以及连续墙1围成的内部空间中的车站主体结构,车站主体结构包括依次从上而下设置的顶板2、中板3和底板4。中板3和顶板2之间靠近连续墙1设有负一层侧墙5,中板3和底板4之间靠近连续墙1设有负二层侧墙6。顶板2上方覆土,覆土厚度为5~6m,顶板2上方的50cm以内为粘性土层,顶板2与粘性土层之间设有7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该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顶板2之间设有顶部防水结构8。负一层侧墙5与连续墙1、负二层侧墙6与连续墙1之间设有中部防水结构7。底板4下方设有垫层401,底板4和垫层401之间设有5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底板4与该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之间也设有底部防水结构。
[0055] 其中,顶板2、中板3、底板4、垫层401、负一层侧墙5、负二层侧墙6均为混凝土材质。
[0056] 其中,底部防水结构包括第一PVC防水板9和第一土工布缓冲层,第一土工布缓冲层位于第一PVC防水板9和垫层401之间。第一PVC防水板9的厚度为1.5mm。
[0057] 其中,中部防水结构7包括第二PVC防水板701和第二土工布缓冲层702,第二土工布缓冲层701位于连续墙1和第二PVC防水板701之间,第二土工布缓冲层702通过穿过热塑性垫圈706的射钉708固定于连续墙1上,第二PVC防水板701焊接于热塑性垫圈706上。第二PVC防水板701的厚度为1.5mm,第二土工布缓冲层702的重量大于等于400g/m2。
[0058] 其中,顶部防水结构8包括防水涂料层801和防水卷材802,防水涂料层801位于防水卷材802下方;第二PVC防水板701上端在转角处延伸至防水涂料层801和防水卷材802之间,水泥钉804依次穿过第二PVC防水板701和防水涂料层801将第二PVC防水板701固定在顶板2上;防水卷材802上涂有沥青层,加强防水卷材802的防水性和耐
腐蚀性;防水卷材802与第二PVC防水板701、防水卷材802与防水涂料层801的开口处通过密封胶803封住,防止开口处漏水。
[0059] 在施工负一层侧墙5和负二层侧墙6时,负一层侧墙5与中板3之间、负二层侧墙6与底板4之间因分段施工留下了施工缝11,为了防止施工缝11漏水,在施工缝11墙内嵌钢板止水带10。进一步地,在施工缝11靠近第二PVC防水板701的一侧设置背贴式止水带704。
[0060] 为了加强第一PVC防水板9和第二PVC防水板701之间的连接,在两者衔接处采用热焊接固定。为了加强底板的转角处的防水性,在防水层内设置有涂有沥青层的防水卷材。
[0061] 为了加强底板4的机械强度,底板下方设有反梁12,底部防水结构包住反梁12下方,达到防水的作用。
[006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6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
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
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
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