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土壤科学 / 表土层 / 腐殖质 / 腐殖物质 / 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

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

阅读:913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与整地、母竹的选择、母竹运输、种植、以及种植后竹林的管理,其特征在于在种植时植入草蚯系统。采用该系统, 土壤 熟化迅速,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而且大大提高新竹的数量,对地径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实现了快速成林,能比常规种植郁闭成林时间缩短2‑5年。,下面是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与整地、母竹的选择、种植、以及种植后竹林的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时配合使用草蚯系统;所述草蚯系统为利用基质在系统上部种植有白三叶在系统中下部繁殖蚯蚓的系统;
所述种植方法如下:
1)修穴:修整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保证种植穴沿平方向的长度比母竹竹鞭长度长
10cm以上,深度比母竹适宜种植的深度深5-10cm;
2)回填混合土:将修穴时挖起的土加入扩鞭基质,得到混合土;先将混合土填入种植穴底部,填入厚度为5-10cm;所述扩鞭基质为草蚯系统均匀混合后得到的物质;
3)母竹种植:将母竹竹蔸放置在种植穴中,注意母竹鞭沿水平方向,置于填有混合土的上方,再用混合土回填,分层踏实,使根鞭与土壤密接,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深3- 
5cm,上部培成馒头形;
4)在母竹种植后未栽种竹子的林地中均匀增挖方形扩鞭穴,在扩鞭穴中植入草蚯系统,并用林地土壤回填穴空隙;
所述的草蚯系统包括由底板(1)和侧板(2)构成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保水层(A)、稻草层(B)、蚯蚓层(C)、蚯粪层(D)和基质层(E);所述培养箱内还设有投料管(3);
所述扩鞭基质为草蚯系统待白三叶盖度达到90%以上时,将培养箱中的各组分充分混合均匀后得到的物质,即保水层、稻草层、蚯蚓层、蚯粪层、基质层以及白三叶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竹与扩鞭穴按4:1的比例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为透明树脂类材料制作而成,共4构成围合结构,相邻侧板间采用铰链连接,底板(1)为木质材料制作而成,所述侧板与底板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尺寸为:
长×宽×高分别为60cm×60cm×70cm;所述底板(1)和侧板(2)上均设有透水透气孔(5);所述透水透气孔直径为0.1-0.3cm,按1 cm×1cm间距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保水层(A)厚度为10cm;稻草层(B)厚度为2-3cm;蚯蚓层(C) 厚度为20-25cm;蚯粪层(D) 厚度为1-2cm;基质层(E) 厚度为10-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层(A)材料为添加保水剂的洁净中砂,保水剂按质量百分比为5‰-8‰的量进行添加,所述保水剂配方为:65%-66%的丙烯酰胺;23%-24%的丙烯酸;8%-10%的水;0.5%-1.0%的交联剂;所述保水层的制备方法为:将中砂和保水剂按比例充分拌匀后并浇透水,待保水剂吸足水后,摊铺入培养箱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层(C) 制作方法为:将粉碎的蔬菜、瓜果皮、废菌棒、粪按质量比1:1:1:1充分混匀,经腐熟后,摊铺到稻草层(B)的上面,每个培养箱接种30-40条蚯蚓,蚯蚓种类按表栖型:
深栖型=2:1的比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E) 的基质配方为:按质量百分比为50%的泥炭+5%的蛭石+30%的田园土+10%的有机肥+5%的复合肥;所述基质层内种植白三叶,具体方法为:选择3月底至4月底或9月中下旬,在基质层(E)内播种白三叶种子;播种前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浸种12小时,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播种;均匀撒播,每个培养箱撒播的种子量为1-2g;播种后出苗前,及时耙耱,以利出苗;三叶草苗期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中耕松土除草1 2次,并加强水肥管理,及~
时防治害虫危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管(3)中下部设有拱状开口(3-1);所述开口为2-4个,环状均匀分布;所述投料管底部置于稻草层(C)上方;投料管的高度为40cm,管口直径为15-18cm;拱门状开口的高度为
20-30cm,宽度为4-6cm,每个培养箱设有4个投料管(3)。
9.一种用于提高竹林林地生产的草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蚯系统包括由底板(1)和侧板(2)构成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保水层(A)、稻草层(B)、蚯蚓层(C)、蚯粪层(D)和基质层(E);所述培养箱内还设有投料管(3);所述侧板(2)为透明树脂类材料制作而成,共4块构成围合结构,相邻侧板间采用铰链连接,底板(1)为木质材料制作而成,所述侧板与底板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尺寸为:长×宽×高分别为60cm×60cm×70cm;所述底板(1)和侧板(2)上均设有透水透气孔(5);所述透水透气孔直径为
0.1-0.3cm,按1 cm×1cm间距均匀分布;所述保水层(A)厚度为10cm;稻草层(B)厚度为2-
3cm;蚯蚓层(C) 厚度为20-25cm;蚯粪层(D) 厚度为1-2cm;基质层(E) 厚度为10-15cm;
所述保水层(A)材料为添加保水剂的洁净中砂,保水剂按质量百分比为5‰-8‰的量进行添加,所述保水剂配方为:65%-66%的丙烯酰胺;23%-24%的丙烯酸钾;8%-10%的水;0.5%-
1.0%的交联剂;所述保水层的制备方法为:将中砂和保水剂按比例充分拌匀后并浇透水,待保水剂吸足水后,摊铺入培养箱底部;所述蚯蚓层(C) 制作方法为:将粉碎的蔬菜、瓜果皮、废菌棒、牛粪按质量比1:1:1:1充分混匀,经腐熟后,摊铺到稻草层(B)的上面,每个培养箱接种30-40条蚯蚓,蚯蚓种类按表栖型:深栖型=2:1的比例;所述基质层(E) 的基质配方为:
按质量百分比为50%的泥炭+5%的蛭石+30%的田园土+10%的有机肥+5%的复合肥;所述基质层内种植白三叶,具体方法为:选择3月底至4月底或9月中下旬,在基质层(E)内播种白三叶种子;播种前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浸种12小时,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播种;均匀撒播,每个培养箱撒播的种子量为1-2g;播种后出苗前,及时耙耱,以利出苗;三叶草苗期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中耕松土除草1 2次,并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防治害虫危害;所述投料管~
(3)中下部设有拱门状开口(3-1);所述开口为2-4个,环状均匀分布;所述投料管底部置于稻草层(C)上方;投料管的高度为40cm,管口直径为15-18cm;拱门状开口的高度为20-30cm,宽度为4-6cm,每个培养箱设有4个投料管(3)。

说明书全文

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林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Bambusadea)的一类植物,是一种重要的速生森林资源,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竹类植物在土中横向生长的茎部,有明显的分节,节上生根,节侧有芽,可以萌发而为新地下茎或发笋出土成竹。竹笋中含有多种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学家认为竹笋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它纤维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能促进肠胃消化和排泄,常食竹笋可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滞留和吸收,具有防癌和减肥的功效。如黄甜竹、方竹、绿竹、高节竹等优质笋用竹,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经营合理产量较高,深受老百姓欢迎。在江南,很多农户以竹子作为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竹子的种植上,优质的笋用竹种因其笋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成为种植户的抢手货。但是,竹子造林后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投产,其周期主要取决于造林方法、造林密度、竹种、土壤状况以及经营管理措施。其中,土壤状况不仅影响种植的成活率、更影响其发鞭发笋能,从而影响林地郁闭成林速度和竹林质量
[0003] 为了促进竹子快速成林,目前主要采用如下栽培技术:(1)提高造林密度;(2)选择土层深厚且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的竹林;(3)造林前一年全面挖山整地,施入有机肥;(4)造林后每年进行林冠处理并施肥;该方法具有如下缺点: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造林成本高,肥力利用率低,土壤状况改善幅度有限,容易造成土流失,地表径流增大,甚至造成水域的污染。
[0004]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全球记录的陆栖蚯蚓约4000余种(中国有306 种)。蚯蚓通过取食和代谢等活动,将凋落物及土壤颗粒转变为具有良好通气性、排水性和高持水量的蚯蚓粪有机物被蚯蚓吞食后, 经消化形成酸中性、水气调和、孔隙大的团粒结构, 不但含有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且富含大量生物和有机质,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土壤酶活性,且有保水、保肥的性能, 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蚯蚓粪还可抑制病原菌生长,控制病害。
[0005] 蚯蚓不断地纵横钻洞和吞土排粪,使贫瘠板结的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保墒肥沃而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熟化土壤,达到免耕或少耕的效果,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减轻劳动强度。蚯蚓活动形成的大孔隙( 洞穴) 、中微空隙( 排泄物) 能有效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有助于改善微生物微环境,促进其生长和繁殖。同时蚯蚓通过取食、粉碎、混合等活动使复杂有机质转变为微生物可利用的形式,并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同时增加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的接触面积,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对土壤中、氮、磷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产生影响,维持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因此,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助于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善,而且能够调控土壤微生物进而有效激活整个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壤生物肥力,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但竹林中蚯蚓较少,尤其是通过工程垦造时,原有表土被严重破坏,新翻上来的土壤瘠薄,土壤团聚体遭到严重破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数量少,几乎无蚯蚓活动,土壤结构板结、肥力低,在该地造林时造林成活率低,郁闭成林时间通常要5-10年,周期长,见效慢,产量低。

发明内容

[0006]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快速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成林速度,缩短投产时间并促进产量的增加。
[0007]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 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与整地、母竹的选择、母竹运输、种植、以及种植后竹林的管理,其特征在于:种植时配合使用了草蚯系统;所述草蚯系统为利用基质在系统上部种植有白三叶在系统中下部繁殖蚯蚓的系统。
[0009]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方法如下:
[0010] 1)修穴:修整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保证种植穴沿水平方向的长度比母竹竹鞭长度长10cm以上,深度比母竹适宜种植的深度深5-10cm;
[0011] 2)回填混合土:将修穴时挖起的土加入扩鞭基质,得到混合土;先将混合土填入种植穴底部,填入厚度为5-10cm;所述扩鞭基质为草蚯系统均匀混合后得到的物质;
[0012] 3)母竹种植:将母竹竹蔸放置在种植穴中,注意母竹鞭沿水平方向,置于填有混合土的上方,再用混合土回填,分层踏实,使根鞭与土壤密接,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深3- 5cm,上部培成馒头形;
[0013] 4)在母竹种植后未栽种竹子的林地中均匀增挖方形扩鞭穴,在扩鞭穴中植入草蚯系统,并用林地土壤回填穴空隙;作为优选,所述母竹与扩鞭穴按4:1的比例配置。
[0014]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蚯系统包括由底板和侧板构成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保水层、稻草层、蚯蚓层、蚯粪层和基质层;所述培养箱内还设有投料管。
[0015]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为透明树脂类材料制作而成,底板为木质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相邻侧板间采用铰链连接,侧板与底板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尺寸为:长×宽×高分别为60cm×60cm×70cm;所述底板和侧板上均设有透水透气孔;所述透水透气孔直径为0.1-0.3cm,按1 cm×1cm间距均匀分布。
[0016]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保水层厚度为10cm;稻草层厚度为2-3cm;蚯蚓层厚度为20-25cm;蚯粪层厚度为1-2cm;基质层厚度为10-
15cm。
[0017]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层材料为添加保水剂的洁净中砂,保水剂按质量百分比为5‰-8‰的量进行添加,所述保水剂配方为:65%-66%的丙烯酰胺;23%-24%的丙烯酸;8%-10%的水;0.5%-1.0%的交联剂;所述保水层的制备方法为:将中砂和保水剂按比例充分拌匀后并浇透水,待保水剂吸足水后,摊铺入培养箱底部。
[0018]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蚯蚓层制作方法为:将粉碎的蔬菜、瓜果皮、废菌棒、粪按质量比1:1:1:1充分混匀,经腐熟后,摊铺到稻草层的上面,每个培养箱接种30-40条蚯蚓,蚯蚓种类按表栖型:深栖型=2:1的比例。
[0019]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的基质配方为:按质量百分比为50%的泥炭+5%的蛭石+30%的田园土+10%的有机肥+5%的复合肥;所述基质层内种植白三叶,具体方法为:选择3月底至4月底或9月中下旬,在基质层内播种白三叶种子;播种前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浸种12小时,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播种;均匀撒播,每个培养箱撒播的种子量为1-2g;播种后出苗前,及时耙耱,以利出苗;三叶草苗期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中耕松土除草1 2次,并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防治害虫危害。
~
[0020] 所述的一种促进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管中下部设有拱状开口;所述开口为2-4个,环状均匀分布;所述投料管底部置于稻草层上方;投料管的高度为40cm,管口直径为15-18cm;拱门状开口的高度为20-30cm,宽度为4-6cm,每个培养箱设有4个投料管。
[0021] 一种用于提高竹林林地生产力的草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蚯系统包括由底板和侧板构成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保水层、稻草层、蚯蚓层、蚯粪层和基质层;所述培养箱内还设有投料管;所述侧板为透明树脂类材料制作而成,底板为木质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相邻侧板间采用铰链连接,侧板与底板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箱尺寸为:长×宽×高分别为60cm×60cm×70cm;所述底板和侧板上均设有透水透气孔;所述透水透气孔直径为0.1-0.3cm,按1 cm×1cm间距均匀分布;所述保水层厚度为10cm;稻草层厚度为2-3cm;蚯蚓层厚度为20-25cm;蚯粪层厚度为1-2cm;基质层厚度为10-15cm;
[0022] 所述保水层材料为添加保水剂的洁净中砂,保水剂按质量百分比为5‰-8‰的量进行添加,所述保水剂配方为:65%-66%的丙烯酰胺;23%-24%的丙烯酸钾;8%-10%的水;0.5%-1.0%的交联剂;所述保水层的制备方法为:将中砂和保水剂按比例充分拌匀后并浇透水,待保水剂吸足水后,摊铺入培养箱底部;所述蚯蚓层制作方法为:将粉碎的蔬菜、瓜果皮、废菌棒、牛粪按质量比1:1:1:1充分混匀,经腐熟后,摊铺到稻草层的上面,每个培养箱接种30-40条蚯蚓,蚯蚓种类按表栖型:深栖型=2:1的比例;所述基质层的基质配方为:按质量百分比为50%的泥炭+5%的蛭石+30%的田园土+10%的有机肥+5%的复合肥;所述基质层内种植白三叶,具体方法为:选择3月底至4月底或9月中下旬,在基质层内播种白三叶种子;播种前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浸种12小时,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播种;均匀撒播,每个培养箱撒播的种子量为1-2g;播种后出苗前,及时耙耱,以利出苗;三叶草苗期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中耕松土除草1 2次,并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防治害虫危害;所述投料管中下部设有~
拱门状开口;所述开口为2-4个,环状均匀分布;所述投料管底部置于稻草层上方;投料管的高度为40cm,管口直径为15-18cm;拱门状开口的高度为20-30cm,宽度为4-6cm,每个培养箱设有4个投料管。
[0023] 上述的草蚯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白三叶侧根和须根发达,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大,死亡根系和凋落物能为下层蚯蚓提供所需的食物。(2)下层蚯蚓活动能为白三叶的生长创造更好的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3)保水层能为整个系统在下雨时保存水分,在连续干旱时提供水分,保证整个系统在夏季的湿度。(4)该系统侧板可反复使用,系统数量可根据林地面积大小和需求灵活配置,同时白三叶和蚯蚓通过以该系统所在位置为根据地,不断向周边林地扩散,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竹林地土壤状况,形成竹林中竹子、草、肥、水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其对环境和水体友好,避免使用大量化肥或人工垦覆造林水土流失,水域污染。(5)采用该系统,土壤熟化迅速,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而且大大提高新竹的数量,对地径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实现了快速成林,能比常规种植郁闭成林时间缩短2-5年。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林地中造林母竹与草蚯系统的配置模式图;
[0025] 图2为草蚯系统中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为草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为草蚯系统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5为草蚯系统中投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为培养箱侧板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1-底板;2-侧板;3-投料管;3-1-拱门状开口;4-白三叶;5-透水透气孔;A-保水层; B-稻草层;C-蚯蚓层;D-蚯粪层;E-基质层; M-方形穴;K-区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实施例1:草蚯系统的准备,包括如下步骤:
[0033] (1)首先制作长×宽×高为60cm×60cm×70cm的方形培养箱(见图2),即培养箱包括1底板1和4块侧板2,侧板为透明树脂类材料,侧板2相邻各面采用铰链连接,其中至少有一个铰链可以拆卸,实现侧板可以展开(见图6)当然,也可将相邻各侧面之间的铰链设计为均可拆卸,拆卸后得到独立的前、后、左、右4块侧板;底板1为木板材料,各面采用铰链连接;侧板2与底板1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底板1为一次性使用,侧板2可重复利用;侧板和底板上按1 cm×1cm间距均匀分布直径为0.1-0.3cm的透水透气孔5。
[0034] (2)选择洁净的中砂,添加质量百分比为5‰-8‰的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其主要成分为:丙烯酰胺65%-66%+丙烯酸钾23%-24%+水8%-10%+交联剂0.5%-1.0%,质量百分数),充分拌匀后并浇透水,待保水剂吸足水后,摊铺入长方体培养箱底部,厚度为10cm,即为保水层A;在保水层A上方均匀铺摊一层稻草2-3cm,即稻草层B(见图3、图4)。
[0035] (3)事先将粉碎(颗粒规格≤0.5cm)的蔬菜、瓜果皮、废菌棒、牛粪(各25%,质量比)充分混匀,经腐熟后,填入摊铺好稻草的上面,厚度为20-25cm,在该层插入投料管3(见图5),也可在铺完稻草层后直接将投料管3放置在稻草层上;投料管3中下部设有拱门状开口,以便蚯蚓进出和取食;开口最好设置2-4个,环状均匀分布;投料管的尺寸大小最好设计为:
高度40cm,管口直径为15-18cm,拱门状开口的高度为20-30cm、宽度为4-6cm。然后在每个培养箱接种30-40条蚯蚓,蚯蚓种类按表栖型(赤子爱胜蚓)和深栖型(威廉腔环蚓)2:1比例,该层即为蚯蚓层C。接种蚯蚓后,在其上部摊铺一层蚯蚓粪,厚度为1-2cm,即蚯粪层D。注意保持温湿度,培育2-3个月后,待蚯蚓大量繁殖后,进入备用养护阶段,定期通过投料口3投喂食物。在本层,均匀设置4个投料观察口(用于补充蚯蚓及食物,同时起到透气的作用),投料观察口采用PVC管制成,其摆放位置如图3所示。
[0036] (4)将泥炭(50%,质量比)+蛭石(5%,质量比)+田园土(30%,质量比)+有机肥(10%,质量比)+复合肥(5%,质量比,复合肥NPK含量各15%)充分混匀,摊铺入长方体框体最上层,厚度为10-15cm,即基质层E,保持基质湿润,备用。
[0037] (5)选择3月底至4月底(春季播种)或9月中下旬(秋季播种)在培养箱内播种白三叶4。播种前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浸种12小时,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播种。均匀撒播,每框播种子量为1-2g。播种后出苗前,及时耙耱,以利出苗。三叶草苗期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中耕松土除草1 2次,并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防治害虫危害。~
[0038] (6)在白三叶生长养护期间,要及时通过透明框体及投料观测口,观测蚯蚓层生长情况,保持其适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并通过投料口,及时补充食料和蚯蚓。待白三叶盖度达到90%以上时,该草蚯系统即可移植到所需林地中使用。
[0039] 该系统能在工厂、大棚、圃地实现规模化和批量化培育,应用简单方便,节省了大量的野外用工,该系统可根据果园面积大小和需求,而配置不同数量。侧板可重复利用。
[0040] 实施例2:
[0041] 一种新造竹林快速成林的生态栽培技术,包括如下主要环节:
[0042] (1)造林地选择与林地处理:林地选择山地,位于丽水市缙县新建镇,林地一:原有林地中生长有小灌木和杂草,先清除林地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头等物;林地二:林地经工程技术垦造,原有表土被破坏,新翻上来的土壤瘠薄,土壤团聚体遭到严重破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数量少,生物活性低,土壤结构板结、肥力低,持水保肥能力差,林地几乎裸露,无灌木,仅有极少量杂草。
[0043] 以上林地在造林前一年10-11月份,按株行距3m×4m挖穴,穴规格:长×宽×深分别为80×50×40厘米,每穴施羊粪10公斤。
[0044] (2)母竹的选择:选择胸径2-3cm,1-2 年生,分枝较低,枝下高1.5m 左右,枝叶茂盛,健壮无病虫害的黄甜竹为母竹。挖掘母竹时,应留来鞭15cm 以上,最好达到25cm 以上,去鞭30cm 以上,注意保护鞭芽与鞭根,切易损害螺丝钉。母竹兜带足宿土,母竹挖起后,将土球包扎保湿,留枝3-5 盘。削切竹梢,切口要平滑。
[0045] (3)黄甜竹母竹种植:地块一母竹种植时间为2016年2月,地块二种植时间为2016年3月。
[0046] 处理一:传统种植:要点为:一是母竹运到造林地后要及时进行种植。二是栽种前要适当修穴和回垫表土,再将母竹放入穴内,让鞭根自然舒展;注意表土回穴,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3-5cm,再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穴土。踏实竹蔸,使竹鞭与土紧密接合。三是栽植时要浇透水,再培土成馒头状。
[0047] 处理二:改良种植:即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加入实施例1中草蚯系统的扩鞭基质。具体操作为:1)修穴:修整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保证种植穴沿水平方向的长度比母竹竹鞭长度长10cm以上,深度比母竹适宜种植的深度深5-10cm;2)回填混合土:将修穴时挖起的土加入扩鞭基质,得到混合土;先将混合土填入种植穴底部,填入厚度为5-10cm;该扩鞭基质为实施例1中草蚯系统待白三叶盖度达到90%以上时,将培养箱中的各组分充分混合均匀后得到的物质,即保水层、稻草层、蚯蚓层、蚯粪层、基质层以及白三叶的混合物; 3)母竹种植:将母竹竹蔸放置在种植穴中,注意母竹鞭沿水平方向,置于填有混合土的上方,再用混合土回填,分层踏实,使根鞭与土壤密接,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深3- 5cm, 浇透水,上部培成馒头形。每穴加入的扩鞭基质为5kg左右。4)在母竹种植后未栽种竹子的林地中均匀增挖方形扩鞭穴,在扩鞭穴中植入草蚯系统,并用林地土壤回填穴空隙;母竹与扩鞭穴按4:1的比例配置(见图1)。以上下相邻两行共4颗母竹作为一个区组K,在区组的中部,即以4颗母竹对线的交点,挖方形穴M用于放置草蚯系统,方形穴的大小需大于培养箱大小,草蚯系统植入方形穴后,解开用于连接底板与侧板的卡扣,并解开侧板之间的铰链,底板留置地里,将侧板取出,可重复利用;植入后的草蚯系统的基质层上表面与林地持平。
[0048] (4)竹林的管理:造林后竹林的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0049] 2017年11月林地中采集土壤样品,取土层0-40cm的混合样,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孔隙度的测定采用环刀法( LY/T 1215 - 1999) 。土壤有机质( 重铬酸钾化—外加热法 LY/T1237 - 1999) ,水解氮( 碱解扩散法 LY/T 1229 - 1999) ,有效磷 ( NH4F - HCI 浸提—钼锑抗比色法LY / T 1233 - 1999 ) ,速效钾( CH3COONH4浸提—火焰光度法 LY/T 236 - 1999)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见表1。
[0050] 表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0051]
[0052] 于2017年10月对土地一和土地二中所有母竹和新竹进行调查统计,计算造林母竹的成活率,并统计新竹数量和地径,于2018年5月再次统计林地中新发笋的数量并测量地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采用改良种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新竹的数量,对地径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新竹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林地立竹密度,从而实现了快速成林。
[0053] 表2黄甜竹造林后母竹和新竹调查统计表     单位:株
[0054]
[0055] 本发明实现快速成林的原因主要如下:
[0056] (1)本发明所使用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侧根和须根发达,茎匍匐蔓生。其适应性广,抗热抗寒性强,可在酸性土壤中旺盛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白三叶生长繁茂,竞争能力强,耐半荫,生长迅速,能快速覆盖林地地面,建立单一的种群优势,防止其他杂草的滋生,减少地表水分蒸发。白三叶的主根和侧根上着生有大量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同时其本身也可向土壤输入有机质,促进蚯蚓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效果。
[0057] (2)蚯蚓不断地纵横钻洞和吞土排粪,使贫瘠板结的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保墒肥沃而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熟化土壤,达到免耕或少耕的效果,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减轻劳动强度。蚯蚓通过取食、粉碎、混合等活动使复杂有机质转变为微生物可利用的形式,并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同时增加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的接触面积,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对土壤中碳、氮、磷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产生影响,维持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0058] (3)该系统的白三叶侧根和须根发达,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大,死亡根系和凋落物能为下层蚯蚓提供所需的食物。下层蚯蚓活动能为白三叶的生长创造更好的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中砂+保水剂层能为整个系统在下雨时保存水分,在连续干旱时提供水分,保证整个系统在夏季的湿度。
[0059] (4)该系统在林地使用后,白三叶和蚯蚓通过以该系统所在位置为根据地,白三叶通过种子和根系不断向周边林地扩散,同时蚯蚓通过活动,从装置内部向周边林地扩散,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竹林地的土壤状况,形成竹林中竹子、草、肥、水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随着竹林郁闭度的增加,林地内白三叶死亡作为有机物进入土壤,为了争夺更多的光照,白三叶逐渐向林缘扩散,从而改善林缘土壤肥力状况,促进竹鞭向林缘生长,实现竹林面积不断向外扩大。
[0060] 该草蚯系统不仅能用于黄甜竹,同时还可以用于毛竹、方竹、高节竹、雷竹、绿竹等,其应用方式可以根据财力和竹子种类的不同作适度调整,也可用于新造竹林的幼林,通过在竹林空地中植入该系统即可,不添加化肥和农药,实现生态栽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