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园艺 / 园林机械 / 木桩 /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阅读:685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涉及一种谷坊。本实用新型由土工布,碎石砂垫层, 木桩 ,铅丝网和秸秆 捆 组成;土工布设置在最底层,在土工布之上为碎石砂垫层;碎石砂垫层之上为铅丝网,且铅丝网由底面网、上表面网以及沿着侵蚀沟中 水 流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网组成,在上表面网的中间设置溢流口;多个秸秆捆均匀布置于铅丝网围成的内部空间;多排木桩均匀竖直地插在相邻的两个秸秆捆之间,木桩的底端在土工布之下。利用铅丝网将秸秆捆 捆扎 成一体,确保秸秆谷坊的整体 稳定性 ,再利用木桩对秸秆捆水平方向进行牵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下面是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是由土工布(1),碎石砂垫层(2),木桩(3),铅丝网(4)和秸秆(5)组成;
所述的土工布(1)设置在最底层,在土工布(1)之上为碎石砂垫层(2);碎石砂垫层(2)之上为铅丝网(4),且铅丝网(4)由底面网、上表面网以及沿着侵蚀沟中流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网组成,在上表面网的中间设置溢流口(7);多个秸秆捆(5)均匀布置于铅丝网(4)围成的内部空间;多排木桩(3)均匀竖直地插在相邻的两个秸秆捆(5)之间,且木桩(3)的顶端与铅丝网(4)的上表面等高,木桩(3)的底端在土工布(1)之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碎石砂垫层(2)的厚度为10cm~15cm,其中碎石的尺寸为1cm~4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丝网(4)的铅丝的直径为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排木桩(3)中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为0.5m~0.6m,且每一排中相邻两个木桩(3)的距离为0.5m~0.6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排木桩(3)中的木桩(3)的直径为5cm~7cm,长度为100cm~150cm,埋入地下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秸秆捆(5)的尺寸为:长为0.4m~0.6m,宽为0.2m~0.4m,高为0.25m~0.5m。

说明书全文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谷坊。

背景技术

[0002] 土流失是世界上的主要灾害之一,它破坏土地资源,造成生产衰退;消耗有限水资源,形成干旱、洪涝等灾害,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承担我国50%以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但该区域出现了黑土严重退化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壤退化,损毁农田,严重损害了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着东北商品粮基地地位。东北黑土区被国家列为急需治理的三个区域之一,侵蚀沟的治理在黑土坡耕地粮食产区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善,农作物秸秆逐渐变成被付之一炬的“废弃物”。秸秆焚烧给北方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凸显,急需一种可以实现科学高效地利用秸秆资源,杜绝焚烧秸秆,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此举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0003]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讨侵蚀沟的治理措施,尤其我国黑土侵蚀区,采用低成本、高效益的治理办法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必然趋势。在侵蚀沟的各项治理措施中,谷坊是一项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谷坊即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等建筑物。谷坊的作用:抬高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并使沟道坡度变缓;拦蓄泥沙,减少输入河川的固体径流量;减缓沟道水流速度,减轻下游山洪危害;坚固的永久性谷坊群有防治泥石流的作用;使沟道逐段淤平,形成可利用的坝阶地。
[0004] 按所采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插柳谷坊、竹笼装石谷坊、混凝土谷坊、筋混凝土谷坊等。其中,石谷坊的稳定性相对好,但同时,硬质谷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程量大,费时费工,因为施工现场分散,致使施工效率低,原料浪费严重,且施工质量无法保证,施工工期还受气候影响,北方的冬季无法施工,同时,石材的取材也受地域性限制。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人工多,投资成本高。土质谷坊和插柳谷坊虽然成本低,但是稳定性差,而且,有些地域柳谷坊往往取材受限,所以上述方法均无法同时满足结构稳定、施工方便、投资少和广泛适用性的共同要求。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中的谷坊无法满足结构稳定、施工方便、投资少和广泛适用性的共同要求及秸秆焚烧给带来的环境严重污染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0006]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是由土工布1,碎石砂垫层2,木桩3,铅丝网4和秸秆5组成;
[0007] 所述的土工布1设置在最底层,在土工布1之上为碎石砂垫层2;碎石砂垫层2之上为铅丝网4,且铅丝网4由底面网、上表面网以及沿着侵蚀沟中水流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网组成,在上表面网的中间设置溢流口7;多个秸秆捆5均匀布置于铅丝网4围成的内部空间;多排木桩3均匀竖直地插在相邻的两个秸秆捆5之间,且木桩3的顶端与铅丝网 4的上表面等高,木桩3的底端在土工布1之下。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秸秆谷坊布置在侵蚀沟中,秸秆谷坊开口的两端设置在侵蚀沟的结合槽中最深处,铅丝网4与结合槽的内部形成封闭结构,将秸秆捆5围于铅丝网4内。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碎石砂垫层是在土工布上铺设碎石层,向碎石层中加入砂子填补碎石之间的缝隙从而找平碎石层,得到碎石砂垫层。
[001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1] 一、本实用新型将铅丝网、木桩和秸秆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创新了谷坊施工的材料、优化了谷坊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谷坊施工的方法,同时创新了秸秆利用新模式。利用铅丝网将秸秆捆捆扎成一体,确保秸秆谷坊的整体稳定性,再利用木桩对秸秆捆水平方向进行牵制,同时,利用秸秆捆本身的透水性及优化的谷坊结构可以实现对水流的有效疏导,并将泥沙截留下来形成淤积,三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0012] 二、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东北丰富的秸秆资源,就地取材治理侵蚀沟,将当前大部分被焚烧的秸秆回归土地,肥沃土壤,减少二的排放,净化了环境,实现侵蚀沟治理的同时,做到了废弃资源的利用,开创了秸秆利用新模式;
[0013] 三、本实用新型是农村废弃生物质资源再利用,成本极低,本实用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成本比石质谷坊成本节省30%~80%,而且取材方便,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广范的适用性,开创了低成本、高效率、且适宜推广的生态式侵蚀沟治理的新模式;
[0014] 四、本实用新型的碎石砂垫层2的作用是增强谷坊的基础强度,防止谷坊基础在泡水的情况下发生形变;本实用新型的土工布1的作用是减缓入渗水流的流速,防止水流反掏,确保谷坊基础安全稳固。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正视示意图,1为土工布,2为碎石砂垫层,3为木桩,4为铅丝网,5为秸秆捆,6为地表、7为溢流口、8 为侵蚀沟的沟缘线;
[0016]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立体示意图,3为木桩,4为铅丝网,5为秸秆捆,7为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如图1 和图2所示,具体是由土工布1,碎石砂垫层2,木桩3,铅丝网4和秸秆捆5组成;
[0018] 所述的土工布1设置在最底层,在土工布1之上为碎石砂垫层2;碎石砂垫层2之上为铅丝网4,且铅丝网4由底面网、上表面网以及沿着侵蚀沟中水流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网组成,在上表面网的中间设置溢流口7;多个秸秆捆5均匀布置于铅丝网4围成的内部空间;多排木桩3均匀竖直地插在相邻的两个秸秆捆5之间,且木桩3的顶端与铅丝网 4的上表面等高,木桩3的底端在土工布1之下。
[0019] 本实施方式的秸秆谷坊布置在侵蚀沟中,秸秆谷坊开口的两端设置在侵蚀沟的结合槽中最深处,铅丝网4与结合槽的内部形成封闭结构,将秸秆捆5围于铅丝网4内。
[0020] 本实施方式的碎石砂垫层是在土工布上铺设碎石层,向碎石层中加入砂子填补碎石之间的缝隙从而找平碎石层,得到碎石砂垫层。
[0021] 本实施方式的优点是:
[0022] 一、本实施方式将铅丝网4、木桩3和秸秆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创新了谷坊施工的材料、优化了谷坊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谷坊施工的方法,同时,开创了秸秆利用新模式。利用铅丝网4将秸秆捆5捆扎成一体,确保秸秆谷坊的整体稳定性,再利用木桩3对秸秆捆5水平方向进行牵制,同时,利用秸秆捆5本身的透水性和及优化的谷坊结构可以实现对水流的有效疏导,并将泥沙截留下来形成淤积,三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0023] 二、本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东北丰富的秸秆资源,就地取材填筑侵蚀沟,将当前大部分被焚烧的秸秆回归土地,肥沃土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净化了环境,实现侵蚀沟治理的同时,做到了废弃资源的利用,开创了秸秆利用新模式;
[0024] 三、本实施方式是农村废弃生物质资源再利用,成本极低,本实用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成本比石质谷坊成本节省30%~80%,而且取材方便,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广范的适用性,开创了低成本、高效率、且适宜推广的生态式侵蚀沟治理的新模式;
[0025] 四、本实施方式的碎石砂垫层2的作用是增强谷坊的基础强度,防止谷坊基础在泡水的情况下发生形变;本实施方式的土工布1的作用是减缓入渗水流的流速,防止水流反掏,确保谷坊基础安全稳固。
[0026]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碎石砂垫层2的厚度为10cm~15cm,其中碎石的尺寸为1cm~4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27]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的铅丝网4的铅丝的直径为4m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28]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多排木桩 3中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为0.5m~0.6m,且每一排中相邻两个木桩3的距离为0.5m~0.6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29]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不同的是:所述的多排木桩3中的木桩3的直径为5cm~7cm,长度为100cm~150cm,埋入地下50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0030]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不同的是:所述的秸秆捆5的尺寸为:长为0.4m~0.6m,宽为0.2m~0.4m,高为0.25m~0.5m。步骤六中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0031] 用以下试验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验证:
[0032] 试验一:本试验为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是由土工布1,碎石砂垫层2,木桩3,铅丝网4和秸秆捆5组成;
[0033] 所述的土工布1设置在最底层,在土工布1之上为碎石砂垫层2;碎石砂垫层2之上为铅丝网4,且铅丝网4由底面网、上表面网以及沿着侵蚀沟中水流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网组成,在上表面网的中间设置溢流口7;多个秸秆捆5均匀布置于铅丝网4围成的内部空间;多排木桩3均匀竖直地插在相邻的两个秸秆捆5之间,且木桩3的顶端与铅丝网 4的上表面等高,木桩3的底端在土工布1之下。
[0034] 本试验的秸秆谷坊布置在侵蚀沟中,秸秆谷坊开口的两端设置在侵蚀沟的结合槽中最深处,铅丝网4与结合槽的内部形成封闭结构,将秸秆捆5围于铅丝网4内。
[0035] 本试验的碎石砂垫层是在土工布上铺设碎石层,向碎石层中加入砂子填补碎石之间的缝隙从而找平碎石层,得到碎石砂垫层。
[0036] 所述的碎石砂垫层2的厚度为12cm,其中碎石的尺寸为3cm;
[0037] 所述的铅丝网4的铅丝的直径为4mm;
[0038] 所述的多排木桩3中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为0.6m,且每一排中相邻两个木桩3的距离为0.5m;
[0039] 所述的多排木桩3中的木桩3的直径为5cm,长度为100cm,埋入地下50cm;
[0040] 所述的秸秆捆4的尺寸为长为0.4m,宽为0.2m,高为0.25m。
[0041] 本试验的优点是:
[0042] 一、本试验将铅丝网4、木桩3和秸秆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开创了秸秆利用新模式。利用铅丝网4将秸秆捆5捆扎成一体,确保秸秆谷坊的整体稳定性,再利用木桩3对秸秆捆5水平方向进行牵制,同时,利用秸秆捆5本身的透水性和及优化的谷坊结构可以实现对水流的有效疏导,并将泥沙截留下来形成淤积,三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0043] 二、本试验充分利用东北丰富的秸秆资源,就地取材填筑侵蚀沟,将当前大部分被焚烧的秸秆回归土地,肥沃土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净化了环境,实现侵蚀沟治理的同时,做到了废弃资源的利用,开创了秸秆利用新模式;
[0044] 三、本试验是农村废弃生物质资源再利用,成本极低,本试验的成本比石质谷坊成本节省30%~80%,而且取材方便,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广范的适用性,开创了低成本、高效率、且适宜推广的生态式侵蚀沟治理的新模式;
[0045] 四、本试验的碎石砂垫层2的作用是增强谷坊的基础强度,防止谷坊基础在泡水的情况下发生形变;本试验的土工布1的作用是减缓入渗水流的流速,防止水流反掏,确保谷坊基础安全稳固。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