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有害生物 / 杂草 / 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

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

阅读:312发布:2023-12-21

专利汇可以提供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具体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头花蓼 种子 采收:在8~11月份进行采收,置于室内阴干;(2)种子贮存与保存库的建立:建立具有 温度 符合要求的环境以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的保存库,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是在0℃~5℃环境条件下保存;(3)种子 播种 、发芽和育苗:选建良种繁育基地,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播种育苗,播种之后采用在大棚或拱棚内进行畦面盖 地膜 的方式进行保湿处理;和(4)育苗期管理和移栽:当出苗率达70%以上时揭去地膜,进行育苗期管理;于4月底~5月中旬进行移栽。本发明为热淋清颗粒原药材头花蓼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药材种植方法。,下面是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热淋清颗粒原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头花蓼种子采收:在8~11月份进行,采收是按如下方法进行的:左手持一小盘,将小盘伸于头状果序开始松散、种子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的果序下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住果序,使种子落于盘中,置于室内阴干,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大于80%的发芽率、大于70%的发芽势、大于0.8g的千粒重、小于
12%的分、和大于85%的净度;
(2)种子贮存与保存库的建立:建立具有温度0℃~5℃、干燥、透气性良好的环境以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的保存库;生产用种子在干燥并且温度为室温或者0℃~5℃环境条件下保存;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是在0℃~5℃、干燥环境条件下保存;
(3)种子播种、发芽和育苗:选建良种繁育基地,包括基地选址和建棚整地,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播种育苗,播种之后采用在大棚内进行畦面盖地膜的方式进行保湿处理;和(4)育苗期管理和移栽:当出苗率达70%以上时揭去地膜,揭膜后每天浇水,进行拔草与间苗作业,以及进行通降温作业、排水防涝作业、病虫害防治作业;于4月底~5月中旬的移栽前一天将苗床喷透水,第二天拔取较大的健壮苗,用水泡过的稻草成小把,然后放在盛器里,盖上湿布,随时起随移栽,
其中:
步骤(1)中,头花蓼种子采收后除去种子外的宿存花被片;
步骤(3)中,所用到的种子发芽、育苗基质是基质A,其为泥炭、珍珠岩、腐熟猪粪各一份的混合物;
步骤(3)中,将种子与细土以重量比1:200~300混合后撒播育苗;
步骤(3)中,大棚选址是:在符合中药材GAP环境质量规定要求的基地中,选择路通、水通、电通、排灌方便并避风的建大棚;
步骤(3)中,大棚建棚整地是:在塑料大棚内用砖砌成宽1m、高20㎝、长随棚的育苗床,苗床内填15㎝厚的过8目筛的细熟土,然后每亩均匀撒2000kg腐熟农家肥和45%硫酸复合肥20kg做底肥,与床土拌匀后,用刮板刮平床面;穴盘建棚整地是:取熟土的耕作
3 3
土壤,过8目筛后,拌入腐熟农家肥15kg/m和45%硫酸钾型复合肥0.15kg/m ,然后填盘,
288穴/盘,压穴,刮平盘面,随后整齐摆列于大棚内;
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揭膜后,每天上午08:00~11:00点或下午14:00~18:00点用喷水壶向厢面浇水,中午高温时不宜浇水;出现真叶以后,视表土情况适时浇水;
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拔草与间苗作业:出齐苗后,随时拔除苗床中的杂草,保持苗床的清洁,结合拔草,苗床育苗法按密度2cm×2cm用手拔除弱苗,保留500~600株/
2
m;
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通风降温作业:当棚内温度达到30℃时,大棚育苗法则打开大及通风帘或揭棚,大田育苗法的则揭开棚的两端,加强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温度及相对湿度,防止高温烧苗及病害的发生;
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排水防涝作业:大田育苗时,要在四周深挖排水沟,沟宽40cm,沟深40cm,排水防涝,同时清理好育苗地内棚与棚之间的厢沟,使雨水能畅通排入四周水沟内向外引流;
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育苗期间的病虫害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注意棚内通风,防止病虫害侵入;发现虫害用人工消除;发现病害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将种子的覆土厚度小于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将种子与细土混合后撒播育苗。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对生长足时的育苗进行起苗并移栽到种植地中。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所述起苗是按如下方式操作的:4月底~5月中旬的移栽前一天将苗床喷透水,第二天拔取较大的健壮苗,用水泡过的稻草捆成小把,然后放在盛器里,盖上湿布,随时起随移栽。

说明书全文

热淋清颗粒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药材种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种植头花蓼的方法,特别是涉及热淋清颗粒原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头花蓼的原植物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其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或全草,鲜用或干用;已收载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
[0003] 头花蓼味苦、辛,性凉。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功能。主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盆腔炎,前列腺炎,湿痛,跌扑损伤,疮疡湿疹等疾患。
[0004] 头花蓼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广西中药志》(1963年,第二册),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痛;1977年收载于《中药大辞典》(1977年,上册),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等;《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1999年)、《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及《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等均予收载。
[0005] 头花蓼为民族民间常用药材,应用甚为广泛。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据实地与文献调查统计,头花蓼曾有20多个别名。例如:四季红(《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绣球、省丁草(《贵州中草药名录》),红酸杆、石头花、石头菜(《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莽草、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太阳草(《南中草药》)、满地红、火榴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惊风草、小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酸浆草、草石椒、太阳花(《云南种子植物名录》),铜矿草(《四川中药志》),岩荞麦、青影子(《湖北植物志》)等。
[0006] 头花蓼又为多种少数民族药用,特别是苗医最为常用的苗药;其名称为“Dlob dongd xok”(近似汉语音译为“搜挡索”)。“四季红”则为贵州地区民族民间最常用草药名;贵州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还称其为“满地红”、“鼓丁泡”等。
[000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等49个民族;其中以苗族最多,达400多万,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以上。随着苗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苗族医药。苗药是苗族人民传统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是苗族人民数千年来传承至今的文化财富,具有悠久的传承性、突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贵州苗药资源丰富,其来源涉及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而疗效独特的头花蓼正是贵州苗族药用历史悠久,目前研究应用又较为深入的苗药。
[0008] 贵州野生头花蓼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均有分布,在贵州民族民间(特别是苗族)应用广泛。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有关科研院所对其资源、化学及药效与临床应用等就进行了研究,并研究开发出以头花蓼药材单味药制剂苗药“热淋清颗粒”。
[0009] 尽管野生头花蓼资源极为丰富,然而在中药制剂产业化所需的中药材生产过程中,期待在药材种植特别是药材种植的育苗关键阶段找到一种良好的方法,以确保制剂生产用药材的优质、持续地供应,以保证药材来源、稳定药品质量。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探寻有效的头花蓼药材种植技术。本发明人从药材种植的育苗关键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努,并获得了令人期待的结果,本发明基于这些努力和结果而得以完成。
[0011]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热淋清颗粒原药材头花蓼的繁殖育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 (1)头花蓼种子采收;
[0013] (2)种子贮存与保存库的建立;
[0014] (3)种子播种、发芽和育苗;
[0015] (4)育苗期管理和移栽。
[0016]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 (1)头花蓼种子采收:在8~11月份进行,采收是按如下方法进行的:左手持一小盘,将小盘伸于头状果序开始松散、种子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的果序下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住果序,使种子落于盘,置于室内阴干;
[0018] (2)种子贮存与保存库的建立:建立具有温度0℃~5℃、干燥、透气性良好的环境以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的保存库;生产用种子在室温或者0℃~5℃环境条件下保存;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是在0℃~5℃环境条件下保存;
[0019] (3)种子播种、发芽和育苗:选建良种繁育基地(包括基地选址和建棚整地),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播种育苗,播种之后采用在大棚或拱棚内进行畦面盖地膜的方式进行保湿处理;和
[0020] (4)育苗期管理和移栽:当出苗率达70%以上时揭去地膜,揭膜后每天浇水,进行必要的拔草与间苗作业,以及必要的通风降温作业、排水防涝作业、病虫害防治作业;于4月底~5月中旬的移栽前一天将苗床喷透水,第二天拔取较大的健壮苗,用水泡过的稻草成小把,然后放在盛器里,最好盖上湿布,随时起随移栽。
[0021]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头花蓼种子采收是在8~11月份进行的。
[0022]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头花蓼种子采收是按如下方法进行的:左手持一小盘,将小盘伸于头状果序开始松散、种子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的果序下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住果序,使种子落于盘。
[0023]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头花蓼种子采收后除去种子外的宿存花被片。
[0024]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头花蓼种子采收后置于室内阴干。
[0025]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大于80%的发芽率。
[0026]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大于70%的发芽势。
[0027]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大于0.8g(例如大于0.85g)的千粒重。
[0028]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小于12%的水分。
[0029]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采收的作为繁殖育苗用的头花蓼种子具有大于85%的净度。
[0030]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种子保存库是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的保存库。
[0031]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种子保存库具有温度0℃~5℃、干燥、透气性良好的环境。
[0032]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用于生产用的种子(即当年采收,第二年春播种的头花蓼种子)是在室温或者0℃~5℃环境条件下保存的。
[0033]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用于生产用的种子是在干燥并且温度为室温或者0℃~5℃环境条件下保存的。
[0034]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用于生产用的种子是在干燥、温度环境条件下保存的。
[0035]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是在0℃~5℃环境条件下保存的。
[0036]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用于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用种子是在0℃~5℃、干燥环境条件下保存的。
[0037] 在本发明任一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各种类型的种子在3~4℃的贮藏温度贮藏。
[0038]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包括良种繁育基地选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包括基地选址,其中,大棚选址是:在符合中药材GAP环境质量规定要求的基地中,选择路通、水通、电通、排灌方便并避风的建大棚;大田拱棚选址是:在符合中药材GAP环境质量规定要求的基地中,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平地作大田拱棚繁育地。
[0039]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包括良种繁育基地选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包括建棚整地,其中,大棚建棚整地是:在塑料大棚内用砖砌成宽1m、高20㎝、长随棚的育苗床。经研究,苗床内应填15㎝厚的过筛(8目)的细熟土,然后每亩均匀撒2000kg腐熟农家肥和45%硫酸复合肥20kg做底肥,与床土拌匀后,用刮板刮平床面。
大田拱棚建棚整地是:在选好地块内,深翻土壤20cm,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打碎土块后,用锄头捞成宽1m、高10cm的苗床,随后每亩均匀撒2000kg腐熟农家肥和45%硫酸钾型复合肥20kg做底肥,并结合整土与床面土壤混匀,然后用刮板刮平床面。穴盘建棚整地是:取熟
3 3
土的耕作层土壤,过8目筛后,拌入腐熟农家肥15kg/m和45%硫酸钾型复合肥0.15kg/m 。
然后填盘(288穴/盘)压穴,刮平盘面,随后整齐摆列于大棚内。
[0040]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所用到的种子发芽、育苗基质选自:
[0041] 基质A,其为泥炭、珍珠岩、腐熟猪粪各一份的混合物;
[0042] 基质B,其为锯木屑;
[0043] 基质C,其为珍珠岩。
[0044]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所用到的种子发芽、育苗基质是基质A,其为泥炭、珍珠岩、腐熟猪粪各一份的混合物。
[0045]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将种子的覆土厚度小于2.0cm,优选小于1.5cm,优选小于1.0cm,优选小于0.5cm。
[0046]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将种子与细土(例如基质土壤)混合(例如以重量比1:100~400混合,特别是以重量比1:200~300混合)后撒播育苗。
[0047]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播种育苗是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
[0048]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播种育苗是采用大棚内育苗法和大田拱棚育苗法。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大棚育苗可采用苗床育苗法和穴盘育苗法。
[0049]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头花蓼种子播种之后采用在大棚或拱棚内进行畦面盖地膜的方式进行保湿处理。
[0050]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当出苗率达70%以上时,揭去地膜。
[0051]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揭膜后,每天上午08:00~11:00点或下午14:00~18:00点用喷水壶向厢面浇水,中午高温时不宜浇水;
进一步地,出现真叶以后,视表土情况适时浇水。
[0052]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拔草与间苗作业。具体地,例如,出齐苗后,随时拔除苗床中的杂草,保持苗床的清洁。结合拔草,苗床育2
苗法按密度2cm×2cm用手拔除弱苗,保留500~600株/m。
[0053]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通风降温作业。具体地,例如,当棚内温度达到30℃时,大棚育苗法则打开大及通风帘或揭棚,大田育苗法的则揭开棚的两端,加强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温度及相对湿度,防止高温烧苗及病害的发生。
[0054]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排水防涝作业。具体地,例如,大田育苗时,要在四周深挖排水沟,沟宽40cm,沟深40cm,排水防涝。同时清理好育苗地内棚与棚之间的厢沟,使雨水能畅通排入四周水沟内向外引流。
[0055]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具体地,例如,育苗期间的病虫害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注意棚内通风,防止病虫害侵入;发现虫害用人工消除;发现病害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0056]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在苗期管理中进行炼苗作业。具体地,例如,当移栽前1周,揭棚或打开大棚的通风帘,增加光照,减少浇水。
[0057]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对生长足时的育苗进行起苗并移栽到种植地中。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起苗是按如下方式操作的:4月底~5月中旬的移栽前一天将苗床喷透水,第二天拔取较大的健壮苗,用水泡过的稻草捆成小把,然后放在盛器里,最好盖上湿布,随时起随移栽。
[0058]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获得头花蓼苗进行起苗和移栽后,可以参考已知方法进行种植管理,例如参考CN1481666A所记载的方法种植、管理。
[0059] 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在连续5年种植期间,头花蓼GAP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的头花蓼种子繁育苗多为一级苗,平均高度为8.6cm,平均真叶数每株为8片,试验和生产用苗均具有相当高的质量指标。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饰。本发明对试验中所使用到的材料以及试验方法进行一般性和/或具体的描述。虽然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使用的许多材料和操作方法是本领域公知的,但是本发明仍然在此作尽可能详细描述。
[0061] 在本发明中,对种子检验可以使用以下指标和方法:
[0062] 1、扦样:按GB/T3543.2农作物种子检测方法执行。
[0063] 2、净度分析:按GB/T3543.3农作物种子检测方法执行。
[0064] 3、千粒重测定:按GB/T3543.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其他项目检验重量测定进行测定。
[0065] 4、水分测定:按GB/T3543.6农作物种子检测方法执行。
[0066] 5、发芽试验:按GB/T3543.4农作物种子检测方法执行。头花蓼的发芽试验以滤纸或吸水纸作纸床,pH值为6.0~7.5,温度在20℃~25℃条件下进行。在混合均匀的净种子中数取150粒种子,以50粒为一个重复,重复3次。
[0067] 6、纯度鉴定:按GB/T3543.5农作物种子检测方法项执行。
[0068] 实施例1:种子采收方法与时间的对比研究
[0069] 本发明人对所在省份贵州省盘县盘关镇、羊场乡采集的头花蓼种子(采收果序,晒干脱粒)作了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率都较低,分别为28.5%和23.0%。本发明人认为,这可能与采收方法不对有关。本发明人在头花蓼的资源调查中,观察到头花蓼的花序为头状花序,同一个花序上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种子具有成熟不一致特性和成熟后易散落特性,即风吹或用手轻碰果序,种子即脱落。种子成熟标志为头状果序开始松散,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因此,有必要先对其采收方法进行研究。
[0070] (1)不同采收方法的对比研究:本发明人研究了头花蓼种子2种不同采收方法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0071] 方法1:左手持一小盘(直径约10cm,深4cm~5cm),将小盘伸于头状果序开始松散,种子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的果序,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住果序,使种子落于盘中,然后置室内阴干。
[0072] 方法2:用锋利的镰刀轻轻割取带部分枝叶的果序,置室内阴干,揉搓脱粒,结果见表1。从结果显示,方法1的发芽率(89.3%)、发芽势(78.7%)明显高于方法2的发芽率(51.3%)和发芽势(36.7%)。因此,头花蓼种子采收以方法1为宜。
[0073] 表1:不同采收方法头花蓼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
[0074]试验时间 采收方法 试验种子数(粒) 发芽数(粒) 发芽率(%) 发芽势(%)
2003年 方法1 150 134 89.3 78.7
2003年 方法2 150 77 51.3 36.7
[0075] (2)不同采收时间的对比研究:对8~11月份按采收方法1对家种头花蓼种子进行了千粒重、始见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测定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千粒重等4项指标均无非常显著差异,因此,家种头花蓼种子采收以8~11月份为宜。
[0076] 表2:不同采收期头花蓼种子的千粒重及萌发情况
[0077]
[0078] 实施例2:种子贮存与处理研究
[0079] (1)种子贮存的对比研究:将头花蓼种子分别装于皮纸袋与布袋后,置干燥器、箱(0℃~5℃)及室温下贮藏,12个月时测发芽率,以后每隔6个月测一次。结果:用透气性良好的棉布袋与用透气性较差的牛皮纸袋包装贮藏的头花蓼种子,其发芽率无显著差异。头花蓼种子贮藏于室温下30个月时,发芽率降为零,但18个月时仍然具有足够满足生产用种子的发芽率;贮藏于冰箱(0℃~5℃)、干燥器(室温)中30个月时,仍有发芽能力,而贮藏于冰箱中(0℃~5℃)的发芽率(18.0%)明显高于贮藏在干燥器中的发芽率(4.0%)。因此,头花蓼种子可以用无污染的包装材料(棉布袋或牛皮纸袋)包装贮藏,长期贮藏应放在冰箱等低温环境下。
[0080] (2)种子处理的对比研究:经不同处理方法(去花被与否)的头花蓼种子发芽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头花蓼种子外的宿存花被片对其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见表3),因此,实际生产中,头花蓼种子应去花被片。
[0081] 表3:不同处理方法头花蓼种子质量情况
[0082]
[0083] 另外,本发明人还进行了野生种子的采集。具体地,在不同地区选择头花蓼生长良好的典型样地,选择健康无病害、枝叶生长旺盛、色紫红的植株,作为采种植株,并记录其生态环境状况。采集时,用手采集头花蓼的成熟果实,装入透气良好的采种袋(布袋或牛皮纸信封),系上编好号的标签,自然晾干,搓去白色花被,装入牛皮纸袋置室内放冰箱内保存备用。
[0084] 实施例3、种子保存库及其贮藏观察研究
[0085] (1)种子保存库:自2006年以来,本发明人进一步加强了种子库的种子保存工作。如2009年采集的单株种子和2010年采集的居群种子,经分析评价后,分别建立档案,用牛皮纸信封装好,封口后放冷藏箱在0℃~5℃保存。采集的种子样品,使其充分自然干燥去杂后,装入种子样品袋,内装干燥剂(变色胶)15g~20g,密封后放入智能调温冰箱或冷柜在0℃~5℃保存。每6个月取一次样(约50粒)检测种子活力和萌发率。并检查变色硅胶,如已变色,应于烘箱内烘干或换新的干燥剂。当种子的种子活力和萌发率下降至30%以下时,必需重新制种(在隔离区样品种育苗移栽或资源圃分株移栽制种)。现本发明人建立的种子保存库,已保存收集的头花蓼野生种源187份,原种培育、良种繁育种子15份。
[0086] (2)种子贮藏观察研究:自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了对头花蓼种子储藏的观察研究。例如2009年9月良种圃繁育并经低温贮藏(2~3℃,密封)6个月的头花蓼种子,于2010年3月进行发芽试验检测的结果,见表4。
[0087] 表4:低温冷藏(2~3℃)头花蓼种子发芽率观察统计表
[0088]
[0089] 由上表可见,2009年良种繁育圃繁育的头花蓼种子在库低温贮存,至2011年5月共19个月,其发芽率仍保持在80%以上。
[0090] 在与上表4另外的平行试验中,分别以0~1℃、1~2℃、3~4℃、4~5℃、6~7℃、9~10℃贮藏温度进行试验,结果显示,0~1℃和1~2℃两种温度下的发芽率平均值分别为77.33%和80.06%,4~5℃、6~7℃、9~10℃三种温度下的发芽率平均值分别为
83.12%、79.52%和75.46%,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3~4℃的温度下的发芽率平均值达92%以上。在此3~4℃的贮藏温度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发芽率平均值均在92.14%~94.03%范围内,表明在3~4℃的贮藏温度下是极其有益的。因此在本发明任一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各种类型的种子在3~4℃的贮藏温度贮藏。
[0091] 实施例4、不同基质对种子发芽影响的试验研究
[0092] (1)试验方法:以来自盘县盘关的PG2001为试验种子,分别设计3种不同的育苗基质,基质A(泥炭、珍珠岩、腐熟猪粪各一份混合);基质B(锯木屑);基质C(珍珠岩)。将以上基质装入同规格的穴盘,每一育苗基质设三个重复,共9盘,将基质装入,整平,并浇透水。取试验用种子,每穴播种10粒,放入温室培养,每天浇一次水保湿。
[0093] (2)记录方法:每种基质每盘随机抽10穴,记录开始出苗时间(子叶伸出土面时)、每天出苗株数、每天早(08:00)、中(14:00)、晚(20:00)的温度与湿度,每天早、中、晚土壤温度,出苗后又倒苗数、出苗结束时间、出苗率、出苗势、第一枚真叶展开时间、第二枚真叶展开时间、成苗率。统计的成苗全部带基质从穴中取出,在水中洗掉根部基质,用直尺测苗高、根长、叶片数,测出最大真叶的长与宽,计算其真叶面积(长×宽)。
[0094] (3)结果与分析:在以A、B、C三种基质进行的育苗试验中,出苗率分别为29.3%、31%、30%(见表5),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为此认为3种不同基质对头花蓼的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而在苗的生长高度上,基质A的平均苗高比基质B高出0.7倍,比基质C高出1倍,差异极显著(P<0.01)(见表6);从根系的发育来看,A基质中的平均根长与B、C基质中的都明显的高(见表7),差异极显著(P<0.01);在最大苗的真叶数(见表8)和最大叶片的面积方面(见表9)也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P<0.01)。另外,发明人还发现,使用基质A进行的育苗、种植试验中,获得的下一代头花蓼种子具有较高的千粒重,16批不同产地来源的野生头花蓼种子经此方法获得的下一代家种头花蓼种子均具有大于0.85g的千粒重。
[0095] 表5:不同基质的出苗率
[0096]
[0097] 表6:不同基质的平均苗高
[0098]
[0099] 表7:不同基质苗的平均根长
[0100]
[0101] 表8:不同基质最大苗的真叶数
[0102]
[0103] 表9:不同基质最大苗最大真叶面积
[0104]
[0105] 综上所述,头花蓼穴盘育苗的3种基质中,以泥炭、珍珠岩、腐熟猪粪混合的基质效果最佳。在育苗工作中应尽量使用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或混合土作苗床。
[0106] 实施例5、不同覆土厚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试验研究
[0107] 1、试验研究设计
[0108] 以采自盘县盘关的野生头花蓼的种子为试验研究种子。
[0109] 覆土厚度设计为:0cm、0.5cm、1.0cm、1.5cm、2.0cm、2.5cm、3.0cm,每个厚度3组重复。共取试验用头花蓼种子21份,每份100粒。另取花盆装适量预先准备好的细土,整平,并浇透水,然后每盆均匀撒一份种子,用尺固定覆土厚度后,按试验要求覆土,最后用塑料薄膜及绳子捆扎好花盆口,贴好试验编号,放在适宜的地方,按试验方案观察记录。
[0110] 2、结果与分析
[0111] (1)2001年9月19日统计发现,出苗率与覆土厚度呈明显负相关(见表10),覆土厚度为0cm、0.5cm的出苗率基本一样,分别为28%、29%,覆土厚度为1cm时迅速下降为3.7%,覆土2cm以上不出苗,说明头花蓼种子育苗时,不应覆土过厚,否则不出苗。
[0112] (2)从出苗开始前5天的出苗总数所占总播种数的百分比。从表11中可以看出,覆土厚度与出苗势呈明显负相关,覆土厚度为0cm、0.5cm、1cm的发芽势分别为26%、17%、1.3%,覆土厚度超过2cm以上的其发芽势为0。
[0113] 表10:覆土厚度与出苗率
[0114]
[0115]
[0116] 表11:覆土厚度与出苗势
[0117]
[0118] (3)2001年10月4日,统计花盆中现存苗数,计算成苗率(结果见表12):覆土2cm以上的,仍未出苗,只有0cm、0.5cm、1cm有成苗,这进一步说明,头花蓼种子覆土厚度超过2cm以上,就不能出苗,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不覆土和覆土0.5cm的出苗率虽然差不多,分别为28%、29%,但成苗率却分别为17%、24%,占发芽率的60.7%、82.8%,这说明:稍覆土,有利于提高成苗率,实际育苗生产中,可以用种子拌土撒播育苗。
[0119] 表12:覆土厚度与成苗率关系
[0120]
[0121] 通过上述不同覆土厚度的出苗天数、出苗率、出苗势、成苗率的比较可见,用头花蓼种子育苗,不应覆土过厚,应控制在≤0.5cm内。
[0122] 综上试验研究表明,头花蓼种子育苗要注意掌握如下技术要求:
[0123] (1)家种头花蓼种子采收时间,以8~11月为宜。
[0124] (2)采收收方法以手工采集为宜,例如,左手持一小盘(直径约10cm,深4cm~5cm),将小盘伸于头状果序(开始松散,宿存的花被片变成白色、下部包被果实处为墨绿色的果序)下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住果序,使种子落于盘中,然后置室内阴干。
[0125] (3)当年采收,第二年春播的头花蓼种子可以用无污染的包装材料(棉布袋或牛皮纸袋)包装室温贮藏;若长期贮藏,应放置冰箱等低温(0℃~5℃)环境下。
[0126] (4)头花蓼种子(瘦果)外的宿存花被片对其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产用头花蓼种子应搓去花被片。
[0127] (5)在育苗工作中应尽量使用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或混合土作苗床。
[0128] (6)头花蓼种子育苗,不应覆土过厚,应控制在≤1cm内,特别是≤0.5cm内,或用种子拌土撒播育苗。
[0129] 有关种子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方面
[0130] 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头花蓼播种育苗时间应在春季2月下旬~3月上旬,过晚,会导致移栽时间推后,影响产量。但由于2~3月的室外温度较低,大田露地育苗往往不能保证其在4月底~5月初移栽,而大棚内育苗法和大田拱棚育苗法(大棚育苗可采用苗床育苗法和穴盘育苗法)能保温、保湿,以解决3月开始育苗的低温问题,并据此而进行头花蓼良种繁育。
[0131] 实施例6、良种繁育基地选建
[0132] (1)基地选址:
[0133] 大棚:在符合中药材GAP环境质量规定要求的基地中,选择路通、水通、电通、排灌方便并避风的地块建大棚。
[0134] 大田拱棚:在符合中药材GAP环境质量规定要求的基地中,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平地作大田拱棚繁育地。
[0135] (2)建棚整地
[0136] 大棚:在塑料大棚内用砖砌成宽1m、高20㎝、长随棚的育苗床。经研究,苗床内应填15㎝厚的过筛(8目)的细熟土,然后每亩均匀撒2000kg腐熟农家肥和45%硫酸钾型复合肥20kg做底肥,与床土拌匀后,用刮板刮平床面。表13显示了头花蓼不同育苗基质55天的苗情比较结果。
[0137] 表13:头花蓼不同育苗基质55天的苗情比较
[0138]序号 育苗土壤类型 苗高(cm) 真叶数(枚) 最大叶的面积(cm2) 根长(cm)
1 熟土 3.88 5 5.76 6.75
2 生土 1.27 4 2.23 6.74
3 腐质土 2.75 5 4.99 7.80
[0139] 大田拱棚:在选好地块内,深翻土壤20cm,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打碎土块后,用锄头捞成宽1m、高10cm的苗床,随后每亩均匀撒2000kg腐熟农家肥和45%硫酸钾型复合肥20kg做底肥,并结合整土与床面土壤混匀,然后用刮板刮平床面。
[0140] 穴盘:取熟土的耕作层土壤,过8目筛后,拌入腐熟农家肥15kg/m3和45%硫酸钾3
型复合肥0.15kg/m。然后填盘(288穴/盘)压穴,刮平盘面,随后整齐摆列于大棚内。
[0141] 实施例7、播种育苗
[0142] 经研究,头花蓼种子播种后覆土厚度不宜超过0.5cm。由于头花蓼的种子较小,千粒重不到1g,直接撒播不易撒匀。本发明人经大量试验,发现用200~300倍的细土拌种撒播出苗比较均匀,而且可以容易地实现播种对土壤厚度的要求。表14显示了苗床育苗不同播种方法出苗时间与苗质的结果。
[0143] 表14:苗床育苗不同播种方法出苗时间与苗质
[0144]处理 出苗时间 苗高(cm)真叶数(枚)最大叶片大小(cm2) 根长(cm) 出苗均匀度直接撒播 第7天 4.81 5 2.62×1.58=4.13 6.69 不均匀
播后浅覆土 第7天 4.58 4 2.63×1.58=4.16 6.82 不均匀
拌土撒播 第7天 5.22 5 2.64×1.60=4.23 6.94 均匀
[0145] 本发明人还考察了头花蓼播种后不同保湿措施的出苗情况,具体地:
[0146] (1)大棚:先将苗床喷透水,按2g/m2称量种子,与200~300倍的过8目筛的细土混合均匀后,然后均匀撒播在苗床上,撒完后盖一层地膜。
[0147] (2)大田拱棚:先将苗床喷透水,按2g/m2称量种子,与200~300倍的过8目筛的细土混合均匀后,然后均匀撒播在苗床上,撒完后盖一层地膜。最后用竹片做骨架起拱棚。
[0148] (3)穴盘:用碗盛种子,每穴放一掏勺种子(约4~8粒)种子。播完后,必须浇透水。表15显示了头花蓼播种后不同保湿措施的出苗情况的结果。
[0149] 表15:头花蓼播种后不同保湿措施的出苗情况
[0150]序号 保湿措施 开始出苗时间 出苗量
1 畦面起拱棚 第13天 275株/㎡
2 畦面盖地膜 第13天 315株/㎡
3 畦面盖地膜+起拱棚 第11天 725株/㎡
[0151] 从结果可见,以“畦面盖地膜+起拱棚”的方式对头花蓼播种后执行保湿措施,出苗效果最好。
[0152] 实施例8、苗期管理
[0153] 1、揭膜:当出苗率达70%以上时,揭去地膜。
[0154] 2、喷水保湿:揭膜后,每天上午08:00~11:00点或下午14:00~18:00点用喷水壶向厢面浇水,中午高温时不宜浇水。出现真叶以后,视表土情况适时浇水。
[0155] 3、拔草与间苗:出齐苗后,随时拔除苗床中的杂草,保持苗床的清洁。结合拔草,苗床育苗法按密度2cm×2cm用手拔除弱苗,保留500~600株/m2。
[0156] 4、通风降温:当棚内温度达到30℃时,大棚育苗法则打开大门及通风帘或揭棚,大田育苗法的则揭开棚的两端,加强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温度及相对湿度,防止高温烧苗及病害的发生。
[0157] 5、排水防涝:大田育苗时,要在四周深挖排水沟,沟宽40cm,沟深40cm,排水防涝。同时清理好育苗地内棚与棚之间的厢沟,使雨水能畅通排入四周水沟内向外引流。
[0158] 6、病虫害防治:育苗期间的病虫害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注意棚内通风,防止病虫害侵入;发现虫害用人工消除;发现病害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0159] 7、炼苗:当移栽前1周,揭棚或打开大棚的通风帘,增加光照,减少浇水。
[0160] 8、起苗:4月底~5月中旬的移栽前一天将苗床喷透水,第二天拔取较大的健壮苗,用水泡过的稻草捆成小把,一般每把100株左右,然后放在盛器里,最好盖上湿布,随起随栽。注意:不要一次性起苗太多,当天起的苗,当天必须栽完,不能放置过夜。
[0161] 实施例9、种子繁殖育苗关键技术的再研究与再实践
[0162] 根据以上头花蓼种子采收、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的详细研究,本发明人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种子繁殖育苗关键技术进行了重复性的再研究与再实践,以期证明本发明方法的可靠性。
[0163] 2006年头花蓼药材GAP基地认证前,在头花蓼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时,如前所述,己对头花蓼的有性繁殖(种子繁殖)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开展了不同采收期种子的萌发对比实验、不同基质种子育苗对比实验等,并重点研究制订了头花蓼种子和种苗的质量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建立以有性繁殖为重点的头花蓼良种繁育基地提供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2006年头花蓼药材GAP基地认证以来,继续根据良种繁育的要求,为保证规范化种植基地生产用种,特对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种源WMSC2008、YN090820-3、YN090820-4进行了种源稳定性、区域适应性的研究,同时开展了头花蓼种子育苗关键技术的再研究与再实践,进一步修订了《头花蓼优良种源繁育技术规程》与《头花蓼种苗内控质量标准》,为头花蓼优良品种的选育、审(认)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0164] 1、原种圃建设与观察研究
[0165] (1)原种圃的选择与建设:根据头花蓼开花后以昆虫传粉为主的特点,头花蓼原种圃应选择远离头花蓼种植地、周边无野生头花蓼及近缘植物,能够有效防止生物混杂和人为混杂的地块作为繁育地。
[0166] 2008年筛选的WMSC2008种质材料,2009年在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长坳基地,2
以杜仲和黄柏林为隔离,采用分株繁殖方式建立了原种繁育圃500m。
[0167] 另外,对新选出的优良种源YN090820-3和YN090820-4也于2010年在贵阳市乌当2
区水田镇董农村、黔西县绿化乡大海子村采用分株繁殖方式各建立100m繁育圃隔离培植种子,为下一步开展区域适应性试验提供材料。
[0168] (2)优良原种繁育苗的在圃观察研究:2006年头花蓼药材GAP基地认证以来,本发明人继续加强了头花蓼优良原种繁育圃的管理和观察记录,及时去杂除劣。定期观察统计植株生长发育状况,例如2010年原种WMSC2008繁育苗的在圃观察结果,见表16。
[0169] 表16:2010年优良原种WMSC2008繁育苗的在圃观测结果
[0170]
[0171] 注:(1)上表为2010年施秉牛大场原种圃WMSC2008的观测数据,平均分枝数、平均单株覆盖面长、平均单株覆盖面宽均为10个植株的平均值。(2)其余有关原种圃的观察略,相见相关记录。
[0172] 由表16可见,在3月中下旬将头花蓼优良种源的种苗(分株苗)种植到其良种繁育圃中,4月上旬即开始产生分枝,到6月下旬其分枝数平均约5~6条,平均覆盖面长约63.9cm,宽约53.3cm;由于种植密度较小(30cm×30cm),以后一直到10月上旬均能快速生长,而后逐渐慢下来,11月下旬后基本停止。在6月上旬有少量花序产生,一直到8月上旬,进入盛花期前,均陆续产生少量花果;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其盛花盛果期。
[0173] 2006~2010年9~11月头花蓼原种圃繁育的种子检验结果,见表17。
[0174] 表17:2006~2010年原种圃繁育的种子检测结果表
[0175]
[0176] 由表17可见,2006~2010年原种圃繁育的头花蓼优良种子,其质量均符合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要求。2009年前以PG2001种源共培育原种3.95Kg,种子水分达到标准,其净度在93%以上,千粒重0.87g以上,发芽率在93.0%以上;2009年培育WMSC2008种源种子1.50Kg,种子质量达到二级标准;2010年分别培育了WMSC2008种子1.52kg,YN090820-3种子0.55kg,YN090820-4种子0.48kg,可分别作为2011年3月良种繁育圃的种源和进一步开展对比试验和适应性试验研究的种子。2006~2010年原种圃头花蓼药材的检测结果,见表18。
[0177] 表18:2006~2010年原种圃头花蓼药材的检验结果
[0178]
[0179] 由表18可见,2006~2010年原种圃的头花蓼药材样品,其浸出物、槲皮素、槲皮苷、总黄没食子酸含量总平均分别为26.2%、0.46%、0.84%、2.80%和0.18%,均符合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0180] 2、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与观察研究
[0181] (1)良种繁育基地选择与规模:2006年以来,根据头花蓼传粉特点和良种繁育防杂保纯的要求,头花蓼良种繁育地应选择与头花蓼种植地相隔500m以上,处于高地、上风位置,没有头花蓼种植史,并有密林能与头花蓼种植地有效隔离,以防止混杂和串粉的中心地块。
[0182] 按照本发明人每年计划,依据前期研究,以每亩繁育种子约15kg,大田用种量30g/亩,即1亩采种田能满足500亩大田生产用种量(以每亩大田需移栽苗12500株,以种子净度95%,千粒重0.95g、出苗率90%、成苗率40%计算,每kg种子可栽种约30亩)核定规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在施秉县牛大场镇的牛大场村、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的董农村、黔西县绿化乡的大海子村建立了良种繁育圃。2006~2010年良种繁育其地建设规模及其种子生产量,见表19。
[0183] 表19:2006年~2010年良种繁育基地的规模与种子产量统计表
[0184]
[0185] (2)良种繁育基地的在圃观察记录:2006年头花蓼药材GAP基地认证以来,本发明人继续加强良种繁育基地的管理和观察记录,及时去杂除劣。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定期观察统计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如2010年对良种WMSC2008繁育的种苗进行在圃观察检测结果,见表20。
[0186] 表20:2010年良种WMSC2008繁育苗的在圃观察检测结果表
[0187]
[0188]
[0189] 注:(1)上表中分枝数、植株覆盖面长和宽均为5个观测点25个植株的平均值。(2)其余良种圃观测记录略,详细见相关观测记录。
[0190] (3)不同地域种子育苗的对比观察研究:2006年头花蓼药材GAP基地认证以来,本发明人在上述头花蓼GAP认证前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基础上,继续以头花蓼种子繁殖为主进行了良种繁育(因头花蓼种子繁殖系数大、效率高,育苗移栽仍是公司基地的主要方式),继续对头花蓼种子育苗关键技术与种苗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结合头花蓼优良种源适应性试验和推广,本发明人特在施秉县牛大场镇、贵阳乌当区新场乡和水田镇、黔西县中坪镇和绿化乡、毕节市亮岩镇、安顺市西秀区九眼桥镇等不同地域环境下,对头花蓼种子育苗的播种时间、播种方法、苗期管理和炼苗起苗,以及种苗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观察和对比研究。2006年以来,对各试验点的育苗观察统计结果,见表21。
[0191] 表21:2006~2011年不同地域种子育苗的观察结果统计表
[0192]
[0193]
[0194] 注:(1)上表中出苗时间和平均成苗时间为播种后(用种量2g/m2)每个苗床设的3个观察点记录开始出苗时间的平均天数;(2)平均出苗量为播种后30天观测3个点的平均数;(3)平均成苗量为单位面积内能获得的移栽苗总平均数;(4)平均苗高为随机抽取10株移栽苗测得的平均值。
[0195] 由表21可见,头花蓼种子播种后平均15天开始出苗,育苗地不同海拔高度对出苗天数的影响较明显;在相同的用种量下,播种30天后,其平均出苗量为1365.5株/m2,平均成苗时间为71天,单位面积平均成苗数为1091株,苗平均株高7.5cm,均受育苗期间平均气温和湿度的较大影响。综上可见,头花蓼育苗水分和温度是决定其种子育苗成败与种苗优质与否的首要因素,种子播种育苗时,应特别注意掌握这一关键因素,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苗床的温度和湿度。
[0196] 在上述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本发明人进一步总结了头花蓼育苗关键技术要点,修订完善了《头花蓼种子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试行)与《头花蓼种子繁育种苗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试行)》。
[0197] (4)良种繁育基地的种子检验与药材质量检测
[0198] 对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的种子按批号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22。
[0199] 表22:2006~2010年良种繁育基地的种子检验结果
[0200]
[0201]
[0202] 由表22可见,2006~2010年良种繁育基地的头花蓼种子15批次,其质量均符合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要求。2009年前以PG2001种源共培育良种9批次217.9Kg,种子水分含量均在12%以下,其净度在93%以上,千粒重0.87g以上,发芽率在87.0%以上;2009年和2010年培育的WMSC2008种源种子6批次159.2Kg,种子水分含量均在12%以下,其净度在
90%以上,千粒重0.84g以上,发芽率在86.0%以上;以上各年度繁育的种子均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要。
[0203] 2006年以来继续对良种繁育基地药材进行样方测产,并采集药材样品检测其质量,结果见表23。
[0204] 表23:2006~2010年良种繁育基地药材质量产量的检测结果
[0205]
[0206] 注:测产日期为每年9月上旬
[0207] 由表23可见,2006年以来,良种繁育基地药材质量的5年平均值,浸出物为25.7%、槲皮素为0.43%、槲皮苷为0.81%、总黄酮为2.65%、没食子酸为0.19%。从上述数据显示,2007年良种繁育基地的PG2001种源在槲皮素、总黄酮和没食子酸含量上均处于较低水平,而2009年和2010年换用WMSC2008优良种源后,其槲皮素、总黄酮和没食子酸含量
2010年分别达到0.56%、3.10%、0.22%。在药材产量上,5年平均值为241.3kg/亩/年(产量最高年份为2010年的268.0Kg/亩),其种源为WMSC2008,其亩产量与2007年的PG2001的亩产量有显著差异。
[0208] (5)为了规范头花蓼种子繁殖种苗的种植技术,本发明人对种子繁殖种苗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了质量标准规范。
[0209] 2006年以来,本发明人再进一步结合生产实际,修订完善了《头花蓼种子繁育种苗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试行)》,该标准的一部分技术指标见表24。
[0210] 表24:头花蓼种子繁育种苗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试行)
[0211]
[0212] 注:以上各项指标为划分头花蓼种苗质量级别的依据。检测有一项达不到标准降为下一级种苗,达不到二级种苗降为三级种苗,达不到三级种苗即为不合格苗。禁止使用不合格头花蓼苗栽种。
[0213] 2006年以来,本发明人按照上述研究制订的头花蓼种子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与种苗质标准要求,对头花蓼种子繁育苗均进行了质量检验,结果如表25。
[0214] 表25:2006~2011年头花蓼种子繁育苗质量检测结果
[021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