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
甘蔗开花调控蛋白ScFT-3及其编码基因 |
CN201710819047.4 |
2017-09-12 |
CN107417782A |
2017-12-01 |
林秀琴; 刘新龙; 字秋艳; 毛钧; 陆鑫; 刘洪博; 李旭娟; 李纯佳; 徐超华; 吴转娣 |
本发明涉及甘蔗开花调控蛋白ScFT-3及其编码基因,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所述的甘蔗开花调控蛋白ScFT-3为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组成,编码基因及基因组DNA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和SEQ ID No.3。本发明是从甘蔗品种粤糖93-159成熟期叶片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和RACE技术得到ScFT-3 cDNA全长和基因组DNA。所述ScFT-3基因作用部位在甘蔗成熟叶,ScFT-3基因在甘蔗成花转变时期成熟叶中表达量显著下调,说明ScFT-3抑制甘蔗开花。通过抑制ScFT-3基因的表达可以使甘蔗花期提前。 |
422 |
一种提高甘蔗地膜覆盖效率的盖膜方法 |
CN201710406061.1 |
2017-05-31 |
CN107182644A |
2017-09-22 |
杨世常; 许三绵; 孟霞; 夏银果; 蔺乔仙; 康宁; 张永港; 张宏春; 郭兆建; 肖培先; 晏祥玉; 李翠英; 苏明; 杨光琴; 杨洪岂; 赵红梅; 陈寿宏; 赵兴笔; 杨梅; 李嫒甜; 王先; 钱文英; 兰凤; 杨开顺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甘蔗地膜覆盖效率的盖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安装地膜于拉膜机构上;牵引拉膜机构,拉膜机构沿畦面方向运动;覆盖地膜于畦面上;取土压实地膜的两边和两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从根本上改变了甘蔗地膜的覆盖方式,由2~3人完成,改为1人完成;由每人每亩盖膜需4小时40分钟,提高到每人每亩盖膜仅需3小时;且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具有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特点。 |
423 |
一种诱导甘蔗开花的光源组合装置及方法 |
CN201410613307.9 |
2014-11-05 |
CN104303869B |
2017-08-01 |
董立华; 经艳芬; 周清明; 桃联安; 孙有芳; 安汝东; 杨李和; 边芯; 郎文斌; 冯蔚; 俞华先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开花的光源组合装置及方法,旨在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开花率、延长花期的甘蔗开花的光源组合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装置包括波长为650~670nm发红色光的红光LED,波长为600~610nm发橙色光的橙光LED,以及波长为440~460nm发蓝色光的蓝光LED;所述红光LED、橙光LED和蓝光LED按照7:1:1或6:2:1的比例设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设置组合光源,对甘蔗进行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进行诱导。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使甘蔗亲本开花,花期提前10‑30天,并且延长花期5‑10天,有效的保证甘蔗授粉率,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
424 |
一种甘蔗EST‑SSR标记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201710330651.0 |
2017-05-11 |
CN106916904A |
2017-07-04 |
高轶静; 周会; 雷敬超; 杨翠芳; 周珊; 段维兴; 张保青; 王泽平; 张革民 |
本发明涉及EST‑SSR标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甘蔗EST‑SSR标记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是通过筛选甘蔗转录组序列的SSR位点,然后利用SSR位点两侧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得到EST‑SSR标记引物,再将EST‑SSR标记引物对相应的种质DNA进行标记,利用毛细管凝胶电泳验证标记结果;应用上述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标记能有效提高甘蔗种质资源多态性分析的效率,精确、完善的对甘蔗和/或甘蔗近缘种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5 |
一种温汤药肥液浸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 |
CN201611106105.0 |
2016-12-05 |
CN106688553A |
2017-05-24 |
黄应昆; 李文凤; 尹炯; 张荣跃; 王晓燕; 单红丽; 罗志明; 仓晓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汤药肥液浸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无病虫害的蔗茎剥除蔗叶切成带有2~3个芽的甘蔗茎段,用甘蔗种苗温水脱毒的处理设备,保持水温52℃温汤浸种50min;用药肥液浸种催芽10min,所述药肥液由60千克水中加入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200~400毫升和磷酸二氢钾200克混合组成;种植后用幅宽不低于3m的甘蔗专用除草地膜全覆盖。本发明集温汤、药肥液浸种灭菌催芽和除草膜全覆盖增温保水提早出苗于一体,能有效阻止黑穗病菌由蔗种土壤传播蔗芽侵入,减轻甘蔗黑穗病发生为害,防效达92.9‑95.9%,甘蔗增产30%以上,轻简高效,大大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实现了药肥减施增效。 |
426 |
一种糖料甘蔗绿色可持续高产种植方法 |
CN201610208425.0 |
2016-04-06 |
CN105830710B |
2017-05-17 |
邓军; 张跃彬; 代光伟; 白升伟; 黄丕忠; 樊仙; 陈国伟; 刀静梅; 李如丹; 武晋宇 |
本发明涉及一种糖料甘蔗绿色可持续高产种植方法,包括选用健康甘蔗良种、开挖蔗沟、科学施肥、下种覆土、盖膜覆土、甘蔗收获和宿根管理七大步骤,从糖料甘蔗种植和收获2个关键时期强化科学种植和收获。在甘蔗种植时期,从减少化肥用量,施用甘蔗专用缓释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结合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覆盖来促进甘蔗生长;在甘蔗收获时期,改革传统砍收方法,采用入土深砍,然后直接将宿根甘蔗所需的肥料施入蔗沟进行小培土和盖全膜,即可完成宿根甘蔗管理。本发明实现了糖料甘蔗的绿色生产,提高了产量和蔗糖分,减少化肥施入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利用率,改善了蔗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甘蔗生长和蔗农增收,易于推广应用。 |
427 |
甘蔗实生苗大田移栽前褐条病接种胁迫方法 |
CN201510265014.0 |
2015-05-22 |
CN104838909B |
2017-03-15 |
朱建荣; 赵丽萍; 吴才文; 刘家勇; 陈学宽; 赵俊; 赵培方; 覃伟; 姚丽; 杨昆; 夏红明; 昝逢刚; 吴转娣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实生苗大田移栽前褐条病接种胁迫方法,从蔗区采集表现甘蔗褐条病典型症状的新鲜病叶,当假植在苗床的甘蔗实生苗生长至4片真叶后,用褐条病菌浓度为100倍显微镜下每个视野有40-50个孢子的悬浮液对实生苗叶片进行喷雾接种,使褐条病病菌侵入实生苗幼嫩的叶片,接种后每天对实生苗进行喷水,保持温度为18~38℃,湿度50~90%,50-60天后,每10天调查一次,清除病苗和死苗,调查三次,90天后,淘汰组合发病率大于25%的组合,从而初步筛选出抗褐条病的实生苗及组合。 |
428 |
一种利用1-MCP研究苗期甘蔗抗旱性的装置 |
CN201610424391.9 |
2016-06-15 |
CN105940981A |
2016-09-21 |
李鸣; 梁朝旭; 方位宽; 何姗珊; 经艳; 吴凯朝; 曾媛; 谭芳; 王冠玉; 莫璋红; 宁夏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1‑MCP研究苗期甘蔗抗旱性的装置,属于甘蔗生理与化学调控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一侧为可开合的密封门、设在箱体内部的架体、设在架体下方的孔管、以及与孔管一端或两端相连的鼓风机,所述架体围绕所述箱体内侧壁环形布置,所述架体上等距离设有多个横杆,所述横杆上放置装有苗期甘蔗的水桶,所述架体的四个角上分别放置装有1‑MCP的广口瓶。本发明的装置,可以提供一个密闭小环境,使密度比空气大的气态1‑MCP能够在密闭空间内,利用鼓风机将下面气体往上吹,形成上下气流的短期对流,持续影响苗期甘蔗,从而在研究中达到1‑MCP持续影响甘蔗幼苗的效果。 |
429 |
一种糖料甘蔗绿色可持续高产种植方法 |
CN201610208425.0 |
2016-04-06 |
CN105830710A |
2016-08-10 |
邓军; 张跃彬; 代光伟; 白升伟; 黄丕忠; 樊仙; 陈国伟; 刀静梅; 李如丹; 武晋宇 |
本发明涉及一种糖料甘蔗绿色可持续高产种植方法,包括选用健康甘蔗良种、开挖蔗沟、科学施肥、下种覆土、盖膜覆土、甘蔗收获和宿根管理七大步骤,从糖料甘蔗种植和收获2个关键时期强化科学种植和收获。在甘蔗种植时期,从减少化肥用量,施用甘蔗专用缓释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结合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覆盖来促进甘蔗生长;在甘蔗收获时期,改革传统砍收方法,采用入土深砍,然后直接将宿根甘蔗所需的肥料施入蔗沟进行小培土和盖全膜,即可完成宿根甘蔗管理。本发明实现了糖料甘蔗的绿色生产,提高了产量和蔗糖分,减少化肥施入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利用率,改善了蔗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甘蔗生长和蔗农增收,易于推广应用。 |
430 |
一种从甘蔗叶片上分离赤腐病菌的简易方法 |
CN201510955698.7 |
2015-12-18 |
CN105441335A |
2016-03-30 |
林善海; 黄诚华; 李毅杰; 王泽平; 周主贵; 魏吉利; 潘雪红; 商显坤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甘蔗叶片上分离赤腐病菌的简易方法,操作步骤:(1)取有甘蔗赤腐病症状的甘蔗叶片,用自来水将甘蔗叶片表面的尘土清洗干净,晾干;(2)将晾干后的甘蔗叶片放入密封容器中再置于温度为25~30℃环境中放置5~7天;(3)挑取放置5~7天后甘蔗叶片赤腐病发病部位长出的白色菌丝,接入培养基中培养;(4)将培养所得菌落边缘菌丝转入新的培养基中25~28℃培养,重复操作1~2次,即得纯化的赤腐病病原菌。本发明方法降低了赤腐病病原真菌分离过程中的能耗和劳动强度,简易、高效地获得目标病原真菌;尤其对于分离大量样本病原真菌,更有效、及时的实现了分离赤腐病病原真菌,大大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
431 |
一种提高甘蔗实生苗幼苗成活率的方法 |
CN201510495752.4 |
2015-08-13 |
CN105027933A |
2015-11-11 |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姚丽; 陈学宽; 杨昆; 应雄美; 武晋宇; 赵丽萍; 赵培方; 刘家勇; 昝逢刚; 夏红明; 刘振环 |
一种提高甘蔗实生苗幼苗成活率的方法,当在大棚内育苗箱播种的种子萌发出的实生苗幼苗长至8mm~12mm时,每日上午揭开薄膜和纱布,如基质体积含水量低于27%,则补浇水,控制基质体积含水量为25%~30%;打开大棚上的遮阴网,利用太阳光照射控制育苗箱内空气湿度不超过80%;每天下午观察基质湿度,当基质体积含水量低于27%时盖上纱布和大棚上层的遮阴网;夜间保持基质温度为22~36℃,直至幼苗根茎基部由透明质色长成绿色。本发明在甘蔗实生苗幼苗生长至最易受病菌侵害的阶段,通过控制覆盖和揭开纱布、薄膜以及遮阴网,结合喷水与光照,严格控制育苗箱及育苗基质温湿度,防止烧苗、干苗和病害发生,提高幼苗成活率。 |
432 |
用于饲养甘蔗条螟的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510258025.6 |
2015-05-18 |
CN104920824A |
2015-09-23 |
李继虎; 胡玉伟; 李泓智; 刘玉彩; 管楚雄; 安玉兴; 许汉亮; 林明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饲养甘蔗条螟的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饲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水750-770份、酵母提取粉36-40份、干酪素28-32份、琼脂13-17份、氢氧化钾0.4-0.5份、抗坏血酸3.5-4.0份、多维元素片0.25-0.35份、蔗糖13-17份、麦麸6-8份、玉米粉8.5-11.5份、蔗茎粉113-118份、防腐剂0-4.4份;所述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原料混匀即可。本发明所制得的饲料适宜甘蔗条螟幼虫取食,并可显著提高幼虫发育速率、存活率、蛹重及化蛹率,所得的虫源发育生理状态基本一致,还可满足甘蔗条螟完成整个世代或跨世代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
433 |
甘蔗条纹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
CN201410058373.4 |
2014-02-21 |
CN103757140A |
2014-04-30 |
李文凤; 黄应昆; 王晓燕; 单红丽; 张荣跃; 罗志明; 尹炯; 申科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蔗条纹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专用于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检测。该试剂盒包括:上游引物、下游引物、RTBuffer、RNA酶抑制剂、反转录酶、dNTPs、2×PCR?Taq?mix、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RNase-freeddH2O。本发明根据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甘蔗条纹花叶病毒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可操作性强和试剂盒制备方法简便的显著优点,不仅适合对甘蔗引种检疫样品的快速检测鉴定,还可用于甘蔗生产上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检测诊断、疫情监控及预警预报,应用前景广泛。 |
434 |
一种提高甘蔗组培生根苗假植成活率的方法 |
CN201310248477.7 |
2013-06-20 |
CN103355141A |
2013-10-23 |
李松; 杨柳; 刘红坚; 刘丽敏; 刘俊仙; 淡明; 余坤兴; 杨荣仲; 谭宏伟; 王维赞; 卢曼曼; 谭芳; 唐红琴; 陈庭速; 刘欢 |
一种提高甘蔗组培生根苗假植成活率的方法,采用25%嘧菌酯悬浮液1000-1500倍对甘蔗组培生根假植苗进行处理,抑制病菌对组培苗的危害。本发明利用嘧菌酯对病菌强大的预防兼治疗作用,增强蔗苗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其成活率。使用方法简单,投资少,实用性强,组培生根苗成活率高,在低温潮湿梅雨季节假植成活率可达90%左右,其他季节假植成活率可达97%以上。 |
435 |
利用糖厂滤泥生产的甘蔗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
CN201310235353.5 |
2013-06-14 |
CN103288522A |
2013-09-11 |
郭家文; 张跃彬; 高欣欣; 刀静梅; 樊仙; 刘少春; 邓军 |
一种利用糖厂滤泥生产的甘蔗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尿素4.17-42.87%,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1.52-60.87%,氯化钾3.33-16.66%,干滤泥25.0-37.5%;制备步骤如下:(1)堆积滤泥自然发酵,堆积的滤泥自上而下腐化变熟,将腐熟的滤泥摊开,在阳光下晒到含水量为15~25%,用粉碎机把滤泥粉碎;经发酵粉碎的滤泥按照原料比例加入氮、磷和钾肥,混合后经破碎、造粒、烘干、冷却和筛分,包装即得成品。具有肥效长、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避免土壤板结等优点,可有效提高甘蔗的单产0.5-1.0吨和提高甘蔗的糖分0.5-1.0个百分点,同时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3~5个百分点。 |
436 |
一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 |
CN201310052521.7 |
2013-02-18 |
CN103081808A |
2013-05-08 |
何为中; 刘红坚; 范业赓; 翁梦苓; 陈忠良; 李松; 莫磊兴; 游建华 |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培快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生产步骤包括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增殖扩繁和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所述步骤增殖扩繁共进行8~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本发明的技术要点是在步骤增殖扩繁的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采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0.5mg/L+GA31.5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上述方法克服了现有甘蔗瓶外生根技术中试管苗增殖系数低和试管苗素质低,以及试管苗苗圃生根栽培时生长速度慢等不足,是一种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经济效益显著,与传统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比优势明显。 |
437 |
一种高效的黑穗病孢子侵染甘蔗的方法 |
CN201210331779.6 |
2012-09-10 |
CN102823446A |
2012-12-19 |
刘洪博; 蔡青; 范源洪; 刘新龙; 陆鑫; 苏火生; 毛钧; 林秀琴; 马丽 |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穗病孢子侵染甘蔗的方法,将甘蔗样品切成10cm的单芽,洗净后用杀菌剂消毒,报纸包裹后置于温箱中280C处理14.5h;取适当晾晒的黑粉孢子在显微镜下计算孢子活性比率,然后制成2×107个孢子/ml的菌液浓度。将预催芽的甘蔗在2×107个孢子/ml的菌液中浸泡25min,并搅动菌悬液,种植前在28℃保湿20h,待蔗苗长出15-20cm时,割去土表部分,将新鲜的黑粉孢子涂抹于下部,待分蘖苗长出时进行同样处理,每株苗处理一次。不同品种在45天起陆续发病。此发明为获得不同抗性的感黑穗病甘蔗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侵染方法,可为不同试验提供材料。 |
438 |
一种甘蔗组培苗袋装室外生根培养的方法 |
CN200910114602.9 |
2009-11-30 |
CN101707980B |
2012-04-25 |
李松; 刘丽敏; 刘红坚; 淡明; 余坤兴; 戴友铭; 谭芳; 陈引芝; 游建华; 杨荣仲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蔗组培苗袋装室外生根培养的方法。其特征是将甘蔗液体生根培养基装入塑料薄膜袋,经高压灭菌,接种后密封,放入大棚,其生根培养与炼苗过程均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同时进行,组培苗生根后即可移出袋子进行丛栽。该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生根培养不占用培养室空间,污染率低,苗受光好,根与苗素质较好,可提前5天以上时间出袋丛栽,移栽成活率提高20%以上,方便长途运输等优点,适合大批量甘蔗组培苗生根培养。 |
439 |
一种快速评价甘蔗亲本宿根性遗传效应的方法 |
CN201110232818.2 |
2011-08-15 |
CN102415249A |
2012-04-18 |
昝逢刚; 赵培方; 陈学宽; 吴才文; 刘家勇; 赵俊; 李桂珍; 吴转娣; 夏红明; 杨昆; 姚丽; 邓军 |
一种快速评价甘蔗亲本宿根性遗传效应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大田移栽前的甘蔗实生苗群体发株特性,并结合R自由软件分析,计算甘蔗亲本宿根性配合力和遗传力;本方法在实生苗假植后,待其生长至7片真叶后,剪去地上部分,待发株后,调查后代群体宿根发株情况,结合R自由软件,从而研究亲本对后代群体宿根性的遗传效应;本发明是利用大田移栽前甘蔗实生苗评价亲本宿根性遗传效应的方法,此方法能够利用未移栽大田的甘蔗实生苗,研究亲本对后代宿根性的遗传效应。提高了对甘蔗强宿根遗传效应较好亲本的高效筛选,提高育成强宿根甘蔗新良种的效率。 |
440 |
甘蔗条纹花叶病毒检测用引物及其检测方法 |
CN201110349616.6 |
2011-11-08 |
CN102363819A |
2012-02-29 |
李文凤; 黄应昆; 王晓燕; 尹兴祥; 罗志明; 尹炯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蔗条纹花叶病毒检测用引物及其检测方法,所述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SCSMV-F&SCSMV-R所示。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检测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的方法,该方法以样品总RNA为模板,利用上述引物进行反转录PCR(RT-PCR)扩增,反应结束后根据特异性扩增片段的位置判定结果。本发明的引物特异性好,检测方法快速简单、可用于大量甘蔗样品的检测,为甘蔗引种检疫和甘蔗条纹花叶病毒在我国蔗区的传播动态监测提供了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