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 / 椅子 / 椅子或凳子的部件、零件或配件(安装在地板上的入A47B91/08) /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车用座椅及椅子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车用座椅及椅子

申请号 CN201480048633.8 申请日 2014-09-05 公开(公告)号 CN105518196B 公开(公告)日 2017-02-08
申请人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市川太郎; 佐座规仁;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在致密层的至少一 面层 叠有增强层,增强层是包含(A) 纤维 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 树脂 短纤维5 质量 %~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并且(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致密层是体积 密度 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被交织着。
权利要求

1.一种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增强层,所述增强层是如下的短纤维非织造布:含有(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5质量%~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所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所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
并且所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或所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包含(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所述增强层中的所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
所述致密层是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
所述致密层与所述增强层通过针刺被交织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厚度为1.6mm~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在110℃、4.9Pa放置5分钟后的厚度为1.2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形成所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1种树脂的熔点为110~190℃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包含实施了部分的热压接、热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而成的非织造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为由长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所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为选自由聚酯系短纤维和聚烯系短纤维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短纤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所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为聚酯系短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包含被部分地热压接而成的长纤维非织造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的目付量在
10g/m2~35g/m2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的透气度在
70cm3/cm2/sec~200cm3/cm2/sec的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致密层包含如下的层叠体:在由长纤维构成的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面层叠有由长纤维构成的纺粘非织造布层(S),并且,所述熔喷非织造布层(M)与所述纺粘非织造布层(S)被部分地热压接而成的层叠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压差125Pa时的透气度为25cm3/cm2/sec~160cm3/cm2/sec。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目付量为20g/m2~160g/m2。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所述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压力差125Pa时的透气度为25cm3/cm2/sec~140cm3/cm2/sec。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增强层的目付量在40g/m2~
150g/m2的范围。
18.一种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增强层后,将所述致密层与所述增强层通过针刺来交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在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侧层叠纺粘非织造布层(S)后,实施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形成所述致密层。
20.一种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其是在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发泡氨基甲酸酯层而成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其是所述增强层与所述发泡氨基甲酸酯层一体化而形成的。
22.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包含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或者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而成。
23.一种椅子,其包含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或者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而成。

说明书全文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甲酸酯发泡

成型体复合物、车用座椅及椅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配设在聚氨酯等发泡成型品的底部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使用了该非织造布层叠体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车辆用座椅以及椅子。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车辆用座椅等的缓冲材,使用了软质的发泡聚氨酯等发泡成型品。在这样的发泡成型品的底部,为了提高发泡氨基甲酸酯成型品的刚性,并且使氨基甲酸酯不渗出到背面,而配设有增强用基布。作为增强用基布,使用了薄细布与厚片聚氨酯(slab urethane)的组合、或粗毛布等。然而,存在发泡氨基甲酸酯成型品的刚性的改善不充分,或防止氨基甲酸酯对背面的渗出不充分这样的问题。
[0003] 作为改良这样的缺陷的方法,提出了下述各种方法:作为增强用基布,使用将目付2 2 2 2
量10g/m~30g/m的薄而致密的层与目付量40g/m ~100g/m的粗而蓬松的层一体化而得的非织造布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实公昭62-26193号公报);使用目付量110g/m2~800g/m2、纤维直径1d~16d的高目付非织造布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2-258332号公报);
作为致密层使用纤维直径为10μm以下的熔喷非织造布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
353153号公报);使用由纤度为1.1dtex~2.7dtex的纤维构成的网(致密层)与由纤度为
2.3dtex~8.8dtex的纤维构成的网(蓬松层)通过机械交织处理层叠而得的非织造布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146356号公报);以及使用将纺粘非织造布等纤维质基材层与层叠于至少一个面的短纤维层在高压流的作用下一体化而得的物质作为发泡成型品用增强材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12204号公报);等等。
[0004] 然而,上述文献所记载的任一发泡成型用的增强用基布都是以作为课题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时的渗出、含浸性能的解决为目的,不是可以节省发泡成型前的裁切加工、缝制加工的手工作业的劳和时间的原材料。
[0005] 近年来,随着车辆用座位的设计性、电装化进展,氨基甲酸酯发泡时的模具形状也变得复杂,为了与其形状相配合,将增强用基布通过手工作业进行裁切加工并缝制加工的劳力和时间大量增加。作为减少该劳力和时间的方法,提出了使非织造布片盖于铸模,进行加热、延展、压缩加工而进行装模,从而简便地进行发泡前的处理的成型加工方法。作为该成型加工中使用的增强用基布,例示了使低熔点纤维与高熔点纤维混合而得的非织造布片(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281768号公报)。此外,提出了通过使用以由聚酯树脂的高熔点成分与低熔点成分的配合形成的复合短纤维作为主材的非织造布作为氨基甲酸酯增强材,从而不需要裁切加工,而在发泡氨基甲酸酯的成型加工中,防止成型时氨基甲酸酯的渗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82548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3-129950号公报)。
[0006] 此外,提出了为了确保致密性而层叠致密层(例如,日本特开2013-129950号公报)。此外,提出了在致密层的至少一侧层叠增强层,致密层在熔喷非织造布层的两侧层叠纺粘非织造布层,并且熔喷非织造布层与纺粘非织造布层被部分地热压接而成的发泡形成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12/008169号)。该发泡形成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层间的耐剥离性优异,并且,使用针刺进行层叠(交织)时,也可抑制由熔喷非织造布层的纤维屑引起的表面的浮粉。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通过上述的日本特开2006-28176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82548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3-129950号公报的技术而获得的非织造布,虽然对铸模的追随性被改善,节省缝制加工的劳力和时间,但存在对铸模的追随时由短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被过度拉伸从而形成致密性不充分的厚度极端薄的部分这样的问题。此外,通过日本特开2013-129950号公报的技术而获得的非织造布,也存在对铸模的追随时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而极端地薄壁化这样的问题。而且任一情况下都是如果进行作为接下来的工序的氨基甲酸酯发泡加工,则会发生氨基甲酸酯从该厚度薄的部分向背面的渗出,产生增强效果的降低、与金属弹簧的异常声响,用于椅子等的情况下有时产生就座感觉的降低等各问题。国际公开第2012/008169号的技术也是虽然对铸模的追随时即使受到拉伸也充分维持致密性,但是通过厚度方向的压缩而产生薄的部分,有时可能会发生氨基甲酸酯发泡加工时的渗出。即,在加热、延展、压缩的对铸模的追随时,即使受到拉伸也充分保持致密性,并且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可抑制薄壁化的柔软的原材料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
[0009]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在加热、延展、压缩加工的成型加工时对铸模的追随性优异,即使受到拉伸也充分保持致密性,并且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可抑制薄壁化,装模后增强效果与防止氨基甲酸酯渗出的性能(防止异常声响的性能)与非织造布层的柔软性(用于椅子等时的就座感觉)的平衡也优异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使用了该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使用了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的车辆用座椅和椅子,以及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1]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如下所述。
[0012] <1>一种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增强层,[0013] 上述增强层是含有(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5质量%~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并且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或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包含(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上述增强层中的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
[0014] 上述致密层是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
[0015] 上述致密层与上述增强层通过针刺被交织着。
[0016]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厚度为1.6mm~5.0mm。
[0017]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其在110℃、4.9Pa放置5分钟后的厚度为1.2mm以上。
[0018] <4>根据上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
[0019] <5>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形成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1种树脂的熔点为110~190℃的范围。
[0020] <6>根据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是包含实施了部分的热压接、热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而成的非织造布。
[0021] <7>根据上述<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为由长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
[0022] <8>根据上述<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是选自由聚酯系短纤维和聚烯系短纤维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短纤维。
[0023] <9>根据上述<1>~<8>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为聚酯系短纤维。
[0024] <10>根据上述<1>~<9>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包含被部分地热压接而成的长纤维非织造布。
[0025] <11>根据上述<1>~<10>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的目付量在10g/m2~35g/m2的范围。
[0026] <12>根据上述<1>~<11>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的透气度在70cm3/cm2/sec~200cm3/cm2/sec的范围。
[0027] <13>根据上述<1>~<12>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上述致密层包含如下的层叠体:在由长纤维构成的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面层叠有由长纤维构成的纺粘非织造布层(S),并且,上述熔喷非织造布层(M)与上述纺粘非织造布层(S)被部分地热压接而成的层叠体。
[0028] <14>根据上述<1>~<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压力差125Pa时的透气度为25cm3/cm2/sec~160cm3/cm2/sec。
[0029] <15>根据上述<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目付量为20g/m2~160g/m2。
[0030] <16>根据上述<1>~<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压力差125Pa时的透气度为25cm3/cm2/sec~140cm3/cm2/sec。
[0031] <17>根据上述<1>~<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增强层的目付量在40g/m2~150g/m2的范围。
[0032] <18>一种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是上述<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增强层后,将上述致密层与上述增强层通过针刺进行交织。
[0033] <19>根据上述<18>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在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侧层叠纺粘非织造布层(S)后,实施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形成上述致密层。
[0034] <20>一种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其是在上述<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发泡氨基甲酸酯层而成的。
[0035] <21>根据上述<20>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其是上述增强层与上述发泡氨基甲酸酯层一体化而形成的。
[0036] <22>一种车辆用座椅,其是包含上述<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或者上述<20>或<21>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而成的。
[0037] <23>一种椅子,其是包含上述<1>~<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或者上述<20>或上述<21>所述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而成的。
[0038] 发明的效果
[0039]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在加热、延展、压缩加工的成型加工时对铸模的追随性优异,即使受到拉伸也充分保持致密性,并且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可抑制薄壁化,装模后增强效果与防止氨基甲酸酯渗出的性能(防止异常声响的性能)与非织造布层的柔软性(用于椅子等时的就座感觉)的平衡也优异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使用了该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使用了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的车辆用座椅和椅子,以及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表示将在“~”的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和最大值来包含的范围。
[0041]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增强层,上述增强层是含有(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5质量%~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并且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或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包含(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上述增强层中的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上述致密层是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上述致密层与上述增强层通过针刺而交织着。
[0042]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通过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的致密层、与作为包含特定量的特定短纤维的非织造布的增强层利用针刺进行交织而层叠,从而在加热、延展、压缩加工的成型加工时对铸模的追随性优异,即使受到拉伸也充分保持致密性,并且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可抑制薄壁化,装模后也可获得增强效果。此外,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在装模后柔软性也优异,能够进行向复杂形状的加工,可以不进行裁切,或减少裁切的劳力和时间而适合加工成适于发泡成型体的铸模等的形状,并且用于椅子等时的就座感觉优异。进一步,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可以在整面维持充分的致密性。因此,在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之上进行了氨基甲酸酯等的发泡成型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防止包含氨基甲酸酯的发泡成型用树脂液的透过(沁出或渗出)。
[0043] 此外,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是在上述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发泡氨基甲酸酯层而成的。优选增强层与发泡氨基甲酸酯层一体化而形成。使用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来制造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的情况下,该层叠体可以适当地追随所希望的形状的模具,抑制氨基甲酸酯的渗出而在该层叠体上适当地形成发泡氨基甲酸酯层。
[0044]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由于抑制氨基甲酸酯向成为基布的非织造布层叠体侧的渗出,例如在用于制造汽车座椅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由金属部件与发泡氨基甲酸酯的摩擦引起的异常声响,并且由于充分地保持了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因此能够使乘坐感觉(就座感觉)提高。
[0045] 进一步,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的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上述增强层后,将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进行交织。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适当地制造具有上述优异特性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
[0046] 以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
[0047]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
[0048]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具有增强层。本发明涉及的增强层是含有(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5质量%~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并且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或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包含(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上述增强层中的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致密层是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优选由长纤维构成。
[0049] 另外,在本发明中“短纤维”,意味着大体上平均纤维长度200mm以下的纤维。此外“长纤维”,是指非织造布便览(INDA美国非织造布工业会编,株式会社非织造布信息,1996年)等,本技术领域中一般使用的“连续长纤维(continuous filament)”。
[0050] 纤维直径是指通过以下方法求出的值。
[0051] 从所得的非织造布采集10片10mm×10mm的试验片,使用Nikon公司制ECLIPSE E400显微镜,以倍率20倍,将纤维的直径以μm单位读取直到小数点后第1位。对每1片试验片测定任意的30处直径,求出平均值。关于纤维细的情况(熔喷层等),从所得的非织造布采集试样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倍率500倍或1000倍观察,测定构成纤维的30根的纤维直径(μm),求出平均值。
[0052] 此外,本说明书中,有时将“(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称为“(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将“(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称为“(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将“(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称为“(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
[0053] (增强层)
[0054] 构成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是含有(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5质量%~50质量%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95质量%~50质量%,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的短纤维非织造布,并且上述(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或上述(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包含(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上述增强层中的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为10质量%~40质量%。
[0055] 鉴于成型加工时向铸模装模后的形状保持性,增强层中使用(C)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形成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作为形成(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树脂,优选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进一步包含聚乙烯。在(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是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而形成的情况下,聚乙烯优选熔点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低。
[0056] 本发明中的(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可以是由2种以上的熔点不同的聚酯形成的复合纤维、包含1种以上的聚酯与聚酯以外并且与该聚酯树脂熔点不同的树脂而形成的复合纤维中的任一种。具体而言,可举出高熔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与低熔点PET树脂的芯鞘复合纤维、高熔点PET树脂与低熔点聚乙烯(PE)树脂的芯鞘复合纤维等。
[0057] 形成(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1种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10℃~190℃,更优选为110℃~140℃,进一步优选为110℃~120℃。另外,具有110℃~190℃的熔点的树脂优选为形成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树脂中的、熔点最低的树脂(低熔点树脂)。
[0058]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中的低熔点树脂的含有率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20质量%~4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5质量%~35质量%。
[0059] 增强层中的(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会左右向铸模装模后的形状保持性、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厚度。本发明涉及的增强层包含(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10质量%~40质量%。如果(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小于10质量%,则虽然装模后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厚度充分,但纤维间的粘接不足而对铸模的形状保持性不足。如果(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含有率超过40质量%,则虽然对铸模的形状保持性充分,但纤维间的粘接变得过大,非织造布变硬,柔软性受损。此外,在加热、延展、压缩加工时受到了厚度方向的压缩的部分极端变薄,该部分在后面的氨基甲酸酯发泡加工时成为氨基甲酸酯漏出的原因位置,因此不优选。更优选增强层包含(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20质量%~35质量%。
[0060]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纤维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10μm~30μm的纤维直径,从在加热、延展、压缩加工时有效地增加纤维间的粘接点并使形状保持性与柔软性的平衡良好的观点考虑,(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直径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下。
[0061] 另外,在(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包含纤维直径20μm以下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情况下,(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全部的纤维直径可以为20μm以下,也可以为进一步包含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混合纤维的形态。相对于(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的总质量,纤维直径20μm以下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所占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定,(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比率只要满足本发明的范围就可以适当调整。
[0062]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增强层包含(A)纤维直径大于20μm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纤维直径为20μm以下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与(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合计为100质量%。
[0063] 增强层中的(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为5质量%~50质量%。(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比例会左右向铸模装模后的非织造布的厚度。通过使增强层中的(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从而确保充分的厚度,并且,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使抑制薄壁化变得容易。在(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超过50质量%的情况下,虽然充分确保非织造布的厚度,但增强层的空隙变得过大而强度受损,或在增强层上使氨基甲酸酯发泡时氨基甲酸酯漏出、氨基甲酸酯增强效果降低,因此不优选。在(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小于5质量%的情况下,有作为增强层的强度优异的倾向,但非织造布的厚度变得过薄而柔软性不足,或在增强层上使氨基甲酸酯发泡时氨基甲酸酯漏出变得易于发生,因此不优选。增强层中,(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更优选为10质量%~4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40质量%。
[0064] 此外,(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纤维直径只要是大于20μm则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23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此外,关于(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纤维直径,如果考虑所得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和增强层与其它纤维的交织性,则优选45μm左右作为上限。作为(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更优选的纤维直径的上限为39μm。
[0065] 另外,(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可以包含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作为其一部分。
[0066] 增强层中的(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含有率为50质量%~95质量%,优选为50质量%~70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65质量%。通过满足上述构成比率,适度地包含纤维直径细的短纤维,增强层的空隙平衡变为最佳,结果是所得的非织造布变得柔软,而且也可以防止氨基甲酸酯发泡的情况下的氨基甲酸酯漏出。此外获得非织造布的适度的伸长性的结果,也可获得加热、延展、压缩加工时对铸模的追随性变得良好的效果。
[0067] (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的纤维直径只要为20μm以下则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8μm以下,更优选为17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关于(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中的纤维直径,如果考虑增强层与其它纤维的交织性,则下限优选为10μm左右,更优选为12μm。
[0068] 另外,(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优选包含上述(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作为其一部分。
[0069] (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材质只要是能够形成非织造布的热塑性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各自独立地优选为由丙烯系聚合物等形成的聚烯烃系短纤维和聚酯系短纤维,从加热、延展、压缩加工时的热稳定性、具有对厚度方向的热压缩的刚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聚酯系短纤维。
[0070]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以外的(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优选为具有超过190℃的熔点的高熔点聚酯系短纤维。如果熔点超过190℃,则可抑制由于加热、延展、压缩加工时受到的热而纤维熔融。如果纤维熔融,则非织造布变硬,或受到了厚度方向的压缩的部分极端变薄,该部分在后面的氨基甲酸酯发泡加工时成为氨基甲酸酯漏出的原因位置,因此不优选。
[0071]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分别通常为200mm以下,优选为10mm~100mm,更优选为30mm~90mm的范围。
[0072]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只要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而构成,则对其它形态没有限定,可以是将形状不同的2种以上纤维混合而成的混合纤维。
[0073] 此外,(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也可以是将由2种以上不同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混合而成的混合纤维、将形状不同的2种以上纤维混合而成的混合纤维等将2种以上纤维混合而成的混合纤维。
[0074] (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可以是并列(Side by Side)型或芯鞘型的复合纤维。此外,短纤维的截面形状除了圆形以外也可以是中空形、V字形、十字形、T字形等异形截面。此外,可以是预先进行了卷曲加工而得的纤维,也可以是潜在卷曲的纤维。
[0075] 由短纤维获得非织造布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优选可以采用通过针刺以机械地接合或加热处理进行熔合的方法。为了有效率地进行之后的与致密层的层叠,优选增强层预先用针刺进行非织造布化。
[0076] 增强层的体积密度优选为致密层的体积密度以下,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0.01g/cm3~0.1g/cm3,优选为0.02g/cm3~0.09g/cm3,更优选为0.03g/cm3~0.08g/cm3的范围。
[0077] 增强层的目付量通常为40g/m2~180g/m2,优选为40g/m2~160g/m2,更优选为40g/m2~150g/m2,进一步优选为45g/m2~130g/m2,特别优选为50g/m2~100g/m2的范围。
[0078] 增强层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二层以上。在增强层为二层以上的层叠体的情况下,可以由同种非织造布构成,此外也可以由不同非织造布构成。在增强层由二层以上非织造布构成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预先层叠而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交织或粘接,此外,也可以在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形成时,增强层也一并层叠而形成。
[0079] 作为构成(C)的复合聚酯系纤维的聚酯,具体而言,可以例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乳酸(PLA)、以及它们的共聚物、和它们的组合等。如果考虑成型加工性,则更优选其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在(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由聚酯构成的情况下,作为该聚酯,可以例示上述聚酯,适合的聚酯也与上述同样。
[0080] 形成(C)的复合聚酯系短纤维、(A)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和(B)的热塑性树脂短纤维的树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加入抗化剂、耐候稳定剂、耐光稳定剂、防粘连剂、润滑剂、成核剂、颜料、柔软剂、亲水剂、助剂、拒水剂、填料、抗菌剂、阻燃剂、除臭剂、吸附材等各种公知的添加剂。此外,这些添加剂可以在非织造布形成后通过喷雾等手段添加到纤维表面。
[0081] 本发明涉及的增强层可以仅设置在致密层的一面,也可以设置在两面。
[0082] (致密层)
[0083] 构成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致密层是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的非织造布,优选为由长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在本发明中,在加热、延展、压缩的成型加工时受到180℃左右的热的情况下,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构成致密层的纤维优选为由丙烯系聚合物等形成的聚烯烃系纤维、和聚酯系纤维。从耐热稳定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聚酯系纤维。但是,只要成型加工时受到的热为直到110℃左右,则从柔软性、生产性等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由丙烯系聚合物等形成的聚烯烃系纤维。此外,也可以由聚烯烃系纤维和聚酯系聚合物以外的聚合物形成。
[0084] 在致密层中,作为形成纤维的聚合物,只要是能够形成非织造布的热塑性树脂,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聚合物,具体而言,可以例示聚丙烯(丙烯均聚物)、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聚1-丁烯、聚4-甲基-1-戊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等聚烯烃、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酰胺(尼龙-6、尼龙-66、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等)、聚氯乙烯、聚酰亚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一氧化共聚物、聚丙烯腈、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离子交联聚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等。
[0085] 这些热塑性树脂中,从成型时的纺丝稳定性、非织造布的加工性和透气性、柔软性、轻量化、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聚烯烃,更优选为丙烯系聚合物,进一步优选为聚丙烯或聚丙烯无规共聚物。
[0086] 作为优选的丙烯系聚合物,是熔点(Tm)为125℃以上,优选在130℃~165℃的范围的丙烯的均聚物,或作为主成分的丙烯与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数2以上(其中碳原子数3除外),优选为碳原子数2~8(其中碳原子数3除外)的1种或2种以上α-烯烃的共聚物。
[0087] 丙烯系聚合物只要能够熔融纺丝,熔体流动速率(MFR:ASTMD-1238,230℃,荷重2160g)就没有特别限定。关于丙烯系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在用于熔喷非织造布的情况下,通常在10g/10分钟~3000g/10分钟,优选在50g/10分钟~2000g/10分钟,进一步优选在
100g/10分钟~1000g/10分钟的范围,在用于纺粘非织造布和增强层的情况下,通常在1g/
10分钟~500g/10分钟,优选在5g/10分钟~200g/10分钟,进一步优选在10g/10分钟~
100g/10分钟的范围。
[0088] 本发明涉及的热塑性树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加入抗氧化剂、耐候稳定剂、耐光稳定剂、防粘连剂、润滑剂、成核剂、颜料、柔软剂、亲水剂、助剂、拒水剂、填料、抗菌剂、阻燃剂、除臭剂、吸附材等各种公知的添加剂。
[0089] 致密层的体积密度在0.05g/cm3~0.3g/cm3的范围,优选为0.05g/cm3~0.15g/cm3。如果致密层的体积密度在上述范围,则交织后也可以保持纤维的致密性,对氨基甲酸酯的渗出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优选。
[0090] 致密层的目付量通常在10g/m2~60g/m2,优选在10g/m2~35g/m2,更优选在10g/m2~25g/m2的范围。在致密层的目付量为10g/m2以上的情况下,强度提高,即使是与增强层层叠后操作性也优异。在目付量为60g/m2以下的情况下,可获得轻量化的效果,而且加热、延展、压缩的对铸模的追随时变得易于拉伸。
[0091] 致密层的透气度优选在50cm3/cm2/sec~300cm3/cm2/sec,更优选在50cm3/cm2/sec~250cm3/cm2/sec,进一步优选在70cm3/cm2/sec~200cm3/cm2/sec的范围。如果致密层的透气度在上述范围,则保持与增强层层叠后的致密性,氨基甲酸酯的渗出防止性良好。此外,结果可以紧密地形成发泡氨基甲酸酯层,因此对发泡体的刚性的提高有效。
[0092] 致密层优选包含实施了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而成的非织造布,更优选被部分地热压接,进一步优选被压纹加工。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部分地”,是指以面积率计为5%~30%,优选为5%~20%的范围。
[0093] 致密层可以进一步包含未实施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的非织造布,此外,也可以包含多实施了这些处理的非织造布。
[0094] 致密层优选满足上述体积密度、目付量和透气度,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非织造布,可以举出例如,纺粘非织造布、熔喷非织造布、湿式非织造布、干式非织造布、干式浆粕非织造布、闪蒸纺丝非织造布、开纤非织造布等各种公知的非织造布。这些非织造布中,从使所得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强度与轻量化兼有的方面考虑,致密层优选为在纺粘非织造布或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至少一面层叠有纺粘非织造布层(S),并且,该熔喷非织造布层与纺粘非织造布层被部分地热压接的纺粘/熔喷非织造布(SM(S))。从实现了轻量化,而且可获得适度的强度、透气度方面考虑,更优选为在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面部分地热压接而层叠了纺粘非织造布层(S)的SMS非织造布。
[0095] 致密层可以由1块进行了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制加工的SMS非织造布构成,也可以是包含多块实施了这些处理的SMS非织造布的层叠体。
[0096] 在本发明中适合的熔喷非织造布层(M)可以是由上述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非织造布层,通常,纤维直径为0.1μm~5μm,优选为0.5μm~3μm,目付量为0.1g/m2~5g/m2,优选在1g/2 2
m~3g/m的范围。
[0097] 如果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纤维直径和目付量在上述范围,则作为致密层使用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氨基甲酸酯的渗出,并且,即使将致密层与基材层通过针刺接合,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纤维被针切断也少,而且,所得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轻量化成为可能。
[0098] 在本发明中适合的纺粘非织造布层(S)是由上述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非织造布层,通常,纤维直径为10μm~40μm,优选为10μm~20μm,目付量在5g/m2~25g/m2,优选在5g/m2~10g/m2的范围。
[0099] 如果纺粘非织造布层(S)的纤维直径和目付量在上述范围,则将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进行接合的情况下,可以使致密层与增强层的纤维强韧地交织,并且,可以使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轻量化与强度兼有,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氨基甲酸酯的渗出。
[0100] 纺粘/熔喷非织造布(SM(S))通过并用各种公知的熔喷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和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0101] 具体而言,例如,预先,将上述热塑性树脂从纺丝喷嘴纺丝,将纺出的长纤维长丝通过冷流体等冷却,通过拉伸空气对长丝施加张力而形成规定的纤度,集中到使所得的长丝移动的捕集带上而获得纺粘非织造布层(S)后,在该纺粘非织造布层(S)上,熔融挤出上述热塑性树脂,将从熔喷喷丝头纺丝的纤维,通过高温高速的气体而形成极细纤维流进行纺丝,用捕集装置形成极细纤维网,使熔喷非织造布层(M)形成,接着,在该熔喷非织造布层(M)上使纺粘非织造布层(S)层叠后,通过部分地热压接,能够制造纺粘/熔喷非织造布(SMS)。
[0102] 致密层(特别是,熔喷非织造布层(M)和纺粘非织造布层(S))被部分的热压接、热风加工、树脂结合加工或轧光加工,作为这些处理方法,能够采用各种公知的方法。其中,如果将致密层通过压纹加工等部分地热压接,则容易将所得的致密层的体积密度调整到上述范围,此外,致密层的强度、刚性提高,不发生松弛,对模具的安装容易且操作速度也提高。此外,在可以防止包含氨基甲酸酯的发泡成型用树脂液的通过方面也是优选的。
[0103] 在通过热压纹加工进行热熔合的情况下,通常,压纹面积率在5%~30%,优选在5%~20%的范围。刻印形状可例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四边形、褶形、方格形、六形、以这些形状为基础的连续形状。
[0104] 一般而言形成纺粘非织造布层(S)的纤维,与形成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大,因此对于本发明涉及的致密层,优选使纺粘非织造布层(S)层叠于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侧(两面)。通过该构成,纺粘非织造布层(S)更有效地发挥增强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作用。
[0105] 致密层可以由一层非织造布构成,此外,也可以由二层以上非织造布构成。在由二层以上非织造布构成的情况下,可以由同种非织造布构成,此外也可以由不同非织造布构成。此外在致密层由二层以上非织造布构成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预先层叠而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交织或粘接,此外,也可以在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形成时致密层也一并层叠而形成。
[0106]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
[0107]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增强层,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而被交织着。
[0108]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是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优选为两面层叠有增强层而成的。致密层通常具有比增强层高的体积密度。在增强层仅层叠于一面的情况下,在层叠了增强层的面形成发泡氨基甲酸酯层等发泡成型体。
[0109] 为了确保向铸模装模时的作为非织造布层叠体的伸长性、完成后的厚度、柔软性,非织造布层叠体优选增强层成为主体,致密层为必要最低限度,增强层和致密层各自的目付量和构成优选为上述范围。
[0110] 作为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目付量优选在20g/m2~160g/m2,更优选在40g/m2~140g/m2,进一步优选在50g/m2~120g/m2的范围。如果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目付量为20g/m2以上,则强度变得充分,操作性优异,而且厚度变得充分,易于抑制氨基甲酸酯漏出。在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目付量为160g/m2以下的情况下,轻量化优异,向铸模装模时的拉伸也变得容易。
[0111]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从确保防止氨基甲酸酯漏出、柔软性的观点考虑,为了确保厚度,即使减弱采用针刺的交织处理,与仅由增强层构成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相比,也良好地保持作为层叠体的强度。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厚度优选为1.6mm~5.0mm,更优选为2.0mm~4.5mm。在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厚度为1.6mm以上的情况下,有可以进一步抑制氨基甲酸酯漏出的倾向,而且非织造布层的柔软性优异。在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厚度为5.0mm以下的情况下,有对铸模的追随性优异的倾向。
[0112] 对于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能够使在110℃、4.9Pa放置5分钟后的厚度为1.2mm以上。如果在110℃、4.9Pa放置5分钟后的厚度为1.2mm以上,则具有即使受到厚度方向的热压缩也可抑制薄壁化,抑制氨基甲酸酯发泡加工时的渗出这样的优点。更优选为1.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mm以上,特别优选为1.5mm以上。
[0113]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优选在成型发泡成型体的阶段,具有氨基甲酸酯等发泡树脂不渗出那样的充分的致密性,但另一方面,更优选为也保持了透气性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压力差125Pa时的透气度优选为20cm3/cm2/sec~160cm3/cm2/sec,更优选为25cm3/cm2/sec~160cm3/cm2/sec,进一步优选为
25cm3/cm2/sec~140cm3/cm2/sec,特别优选为30cm3/cm2/sec~125cm3/cm2/sec,极其优选为
30cm3/cm2/sec~115cm3/cm2/sec。如果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透气度在上述范围,则氨基甲酸酯等发泡树脂的渗出防止性更加良好,并且可以适当地排出发泡成型中产生的气体。此外,结果可以紧密地形成发泡层,因此对发泡体的刚性的提高有效。
[0114] 进一步对于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没有特别限定,但如果抗拉强度(N/50mm)为30N以上,优选为40N以上,则操作性优异,因此优选。
[0115] 这样的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一步与其它基材层层叠而用于发泡成型。
[0116] 作为与本发明的非织造布层叠体层叠的其它基材层,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针织布、机织布、非织造布、膜、纸制品等。作为将本发明的非织造布层叠体与其它层层叠(贴合)的方法,可以采用热压纹加工、声波熔合等热熔合法,针刺、水刺等机械交织法、采用热熔粘接剂、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等粘接剂的方法、以挤出层压等为代表的各种公知的方法。
[0117]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0118]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在致密层的至少一面层叠增强层后,将上述致密层与上述增强层通过针刺进行交织。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通过各种公知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热压纹加工或超声波熔合等热熔合法,针刺或水刺等机械交织法,采用热熔粘接剂或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等粘接剂的方法,挤出层压等,致密层与增强层层叠而成,致密层与增强层的接合能够采用利用针刺进行机械接合的交织法或通过加热处理进行熔合的热熔合法。其中,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针刺的交织处理,制成将致密层与增强层以一体化的方式接合而得的层叠体。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从而通过没有偏斜的机械交织而致密层与增强层被接合。此外,通过针刺而可以使作为层叠体的厚度、致密性保持最好的平衡。因此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不妨碍对用于制造发泡成型体的铸模立体地追随的阶段,并且,通过追随而伴随拉伸的情况下等由拉伸引起的厚度偏差不易产生,可以在整面维持良好的致密性和柔软性,并且使所得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保持适度的透气性,可以使氨基甲酸酯等发泡成型时产生的气体通过,可以控制氨基甲酸酯等的液体的含浸并防止漏出。
[0119] 此外,在通过针刺进行层叠(交织)时,以降低针刺时的断线,或减少发泡体与金属部件的异常声响作为目的,在不阻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对非织造布掺入或涂布柔软剂、滑动剂等油剂。
[0120] 在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中,例如,如果使用在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两面,使纺粘非织造布层(S)通过部分的热压接层叠而得的致密层,则即使在将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法接合的情况下,形成纺粘非织造布层(S)的纤维与形成增强层的纤维也都不断裂,并且,缠绕变多。其结果是,致密层与增强层间的接合面强度变强,并且即使熔喷非织造布层(M)的纤维被针切断,也没有其切下的碎屑露出到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表面的担心。
[0121]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如上所述将致密层与增强层通过针刺法接合,致密层发挥作为基材层的效果,因此能够将增强层的构成在如上所述的范围内自由地调整。作为致密层的基材层的效果,除了作为层叠体的强度保持效果以外,还表现增强层的短纤维的纤维保持(脱落防止)效果,作为加热、延展、压缩的对铸模的追随时的层叠体的尺寸稳定效果。与单独增强层(短纤维)的情况相比,可以谋求适度的强度、适度的伸长性、防止过度的热收缩。
[0122] 此外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实施齿轮加工、印刷、涂布、层压、热处理、赋型加工、拒水处理、亲水处理等二次加工。
[0123] 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能够适用于任一发泡成型品,例如,可以适用于由氨基甲酸酯等形成的发泡成型品,赋予良好的刚性和防止异常声响以及乘坐感觉。例如,可以适用于汽车座椅等车辆座位用座椅、家具、办公用椅子、床等各种用途的发泡成型品的成型。
[0124] <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
[0125]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是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发泡氨基甲酸酯层而成的。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优选为上述的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增强层与发泡氨基甲酸酯层一体化而形成的。发泡氨基甲酸酯层通常通过在所希望的形状的模具内将聚氨酯发泡成型来制造。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例如,可以在模具等铸模内的上部或底部等使上述的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追随而配设,在铸模内注入包含发泡剂的聚氨酯原料,使其发泡成型来制造。
[0126] 本发明中,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具有优异的铸模追随性,并且追随于铸模后也可以使整面兼有充分的致密性与柔软性,因此可以抑制氨基甲酸酯的渗出,抑制聚氨酯发泡体沁出到表面,可以制造与成型体成为一体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
[0127]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例如,可以适当地适用于汽车、电车、飞机、游乐设施等的车辆用座椅、椅子、床等家具、玩具、建材等使用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的各种用途。
[0128]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可以不经过增强材的裁切、缝制等复杂的工序而简便地制造铸模内使用了增强材的发泡成型,并且如例如车辆座椅用途等那样,在与金属部件等组合使用的情况下,也有有效地防止由金属部件与发泡氨基甲酸酯的摩擦引起的异常声响,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乘坐感觉(就座感觉)等效果。
[0129] 本发明的氨基甲酸酯发泡成型体复合物也能够适用于任一发泡成型品,例如,可以适用于由氨基甲酸酯等形成的发泡成型品,赋予良好的刚性和防止异常声响和乘坐感觉(就座感觉)。例如,可以适用于汽车座椅等车辆座位用座椅、家具、办公用椅子、床等各种用途的发泡成型品的成型。
[0130] 实施例
[0131]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0132]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物性值等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测定。
[0133] (1)目付量(g/m2)
[0134] 从非织造布以机械方向(MD)100mm×横向(CD)100mm的大小采集10点,算出平均值。
[0135] (2)厚度(mm)
[0136] 对上述目付量测定用试样的中央、四个角5点的厚度进行测定,算出50点的平均值。使用了荷重为2g/cm2(荷重面积:4cm2)的厚度计。
[0137] (3)体积密度(g/cm3)
[0138] 非织造布的体积密度使用上述(1)和(2)中获得的目付量和厚度,通过下式来求出。
[0139] 体积密度=目付量(g/m2)/(上述厚度(mm)/10×100×100)
[0140] (4)抗拉强度(N/50mm)和伸长率(%)
[0141] 依照JIS L 1906(2010)进行测定。从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采集300mm(MD)×50mm(CD)的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自动绘图仪AGS-J)以夹盘间距离200mm、机头速度100mm/min测定MD(非织造布的长度方向):5点,CD(与长度垂直的方向):5点,算出平均值,分别求出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0142] (5)透气度(cm3/cm2/sec)
[0143] 从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采集200mm(MD)×50mm(CD)的试验片,通过依照JIS L 1096(2010)的弗雷泽透气度测定机,测定压力差125Pa下的流量来求出。
[0144] (6)成型加工性
[0145] 将20cm见方、高度10cm的简易铸模用40cm见方(400mm(MD)×400mm(CD))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覆盖,利用真空加压成型机在200℃实施成型加工。依照下述基准通过目视和触感(手摸时的感觉)判断成型加工时的装模的容易性、加工后的非织造布的形状保持性、尺寸稳定性、手感(柔软性)等。
[0146] AA:能够加工且作为增强材具有美丽的外观和手感
[0147] A:能够加工且作为增强材能够使用
[0148] B:可加工但作为增强材的手感差
[0149] BB:不可通过熔融等进行加工
[0150] (7)热加压后的厚度
[0151] 对10cm见方(100mm(MD)×100mm(CD))的非织造布施加5kg荷重,测定在110℃的烘箱中放置5分钟后的厚度。
[0152] (8)氨基甲酸酯渗出评价
[0153] 对发泡釜安装40cm见方(400mm(MD)×400mm(CD))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通过以下的基准目视评价氨基甲酸酯的渗出。
[0154] AA:未观察到
[0155] A:几乎观察不到
[0156] B:观察到少许
[0157] BB:观察到相当多
[0158] 另外,使用聚氨酯来作为树脂材料,使用汽车座位座椅形状的发泡釜来作为发泡釜,通过汽车座位座椅中的发泡聚氨酯成型的通常条件进行了发泡。
[0159] [实施例1]
[0160] <增强层的制造>
[0161] 将聚酯系短纤维混合体通过预针刺机制成非织造布片状,获得了增强层用的聚酯系短纤维非织造布。另外,聚酯系短纤维混合体包含30质量%的下述PET3,包含25质量%的下述PET1,包含45质量%的下述PET2。
[0162] PET3:熔点为110℃的低熔点聚酯树脂(PET共聚物)、熔点为250℃的高熔点聚酯树脂(PET均聚物)的芯鞘复合纤维。尤尼吉可(株)制“Melty 4080”,平均纤维直径14μm,平均纤维长度51mm。
[0163] PET1:熔点为250℃的高熔点聚酯树脂的单独纤维。平均纤维直径27μm,平均纤维长度64mm。
[0164] PET2:熔点为250℃的高熔点聚酯树脂的单独纤维。平均纤维直径14μm,平均纤维长度51mm。
[0165] <致密层的制造>
[0166] 使用MFR为60g/10分钟的丙烯均聚物在230℃进行熔融纺丝,使所得的纤维堆积在捕集面上,制造目付量为6.0g/m2的纺粘非织造布层(S1)(纤维直径15μm)。
[0167] 接下来,将MFR为400g/10分钟的丙烯均聚物在280℃用挤出机熔融,将所得的熔融物从喷丝头排出,并且在排出孔出口处通过喷射280℃的加热空气的熔喷法来使纤维直径3μm的纤维堆积在上述纺粘非织造布(S1)上,形成目付量1.0g/m2的熔喷非织造布层(M),进一步在其上层叠与上述纺粘非织造布(S1)同样的纺粘非织造布(S2),利用刻印面积率18%的热压纹辊将3层一体化而获得了由SMS非织造布形成的致密层。致密层的合计的目付量为2
13g/m。另外,表1中记载的“PP-SMS”,表示部分地热压接了的SMS非织造布。关于“层叠数”,将按照SMS的顺序层叠而得的层叠物整体作为1层来计数。致密层中的“体积密度(每一层)”,表示按照SMS的顺序层叠而得的层叠物整体作为1层时的体积密度。
[0168] <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制造>
[0169] 将通过上述方法而获得的致密层与增强层层叠,通过针刺进行接合,获得了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通过上述记载的方法测定所得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物性。将结果示于表1中。
[0170] [实施例2~6]
[0171] 除了将增强层所使用的聚酯系短纤维非织造布的目付量、纤维直径和致密层所使用的熔喷非织造布层、与纺粘非织造布层的目付量等如表1所示那样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获得了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通过上述记载的方法对所得的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的物性进行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中。
[0172] [比较例1~8]
[0173] 除了将增强层所使用的聚酯系短纤维非织造布的目付量、纤维直径和致密层所使用的熔喷非织造布层、与纺粘非织造布层的目付量等如表1所示那样变更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获得了发泡成型用非织造布层叠体。在成型加工时致密层熔融,非织造布膜化了,结果不能进行氨基甲酸酯发泡测试。将结果示于表1中。另外,表1中,“-”表示未配合或未配置。
[0174] [表1]
[0175]
[0176] 另外,日本申请2013-185735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0177] 关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规格,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规格通过参照而引入与具体并且分别记载的情况同等程度地通过参照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