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坐具

申请号 CN201410709119.6 申请日 2014-11-28 公开(公告)号 CN104433402A 公开(公告)日 2015-03-25
申请人 叶佳; 发明人 叶佳;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折叠坐具,包括乘坐部,乘坐部包括:面架,第一 脚架 ,所述第一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以关于铰接 位置 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活动架,所述活动架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第二脚架,所述第二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活动架的自由端,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活动架转动;第一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第一脚架和活动架,从而使所述活动架与第一脚架在面架、第一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第二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面架的和所述第二脚架,从而使所述第二脚架与面架在活动架、第二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实施本发明可得到一种靠背 角 度可调的折叠坐具。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坐具,包括乘坐部,乘坐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面架;
第一脚架,所述第一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以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
活动架,所述活动架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
第二脚架,所述第二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活动架的自由端,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活动架转动;
第一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第一脚架和活动架,从而使所述活动架与第一脚架在面架、第一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
第二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和所述第二脚架,从而使所述第二脚架与面架在活动架、第二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脚架包括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一铰接位置,第二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二铰接位置;
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三铰接位置;第二活动杆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与第二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杆;所述第二脚架包括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五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六铰接位置,所述第五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
所述第一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七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支撑腿的第八铰接位置;所述第二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九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三支撑腿的第十铰接位置;
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所述第三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十一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支撑腿的第十二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十三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支撑腿的第十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拉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拉杆且长度基本相等,所述第四拉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拉杆且长度基本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架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到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一铰接位置,第二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二铰接位置;
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三铰接位置;第二活动杆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与第二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杆;所述第二脚架包括第三支撑腿、第四支撑腿以及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到所述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五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六铰接位置,所述第五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
所述第一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七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脚架的第八铰接位置;所述第二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九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脚架的第十铰接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倚靠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的底部铰接于所述乘坐部以使所述靠背部能够相对所述乘坐部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乘坐部度的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靠背部以使所述竖直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可转动;
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调节盒,所述调节盒安装于所述乘坐部;
所述起落架竖直部的自由端可插入所述调节盒并被所述调节盒固定或者释放,从而能够控制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乘坐部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盒的上盖和下底分别留有供所述起落架竖直部穿过的起落架通孔;
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设有若干凹口,所述调节盒内设有卡盘用于卡入所述凹口使所述起落架位置固定;
所述起落架通孔的宽度略大于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所述起落架通孔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容许所述起落架竖直部因所述靠背部转动而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拉手,所述拉手一端插入所述调节盒并与所述卡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调节盒外。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使靠背部调节角度时缓解冲击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弹簧轴和主弹簧,所述弹簧轴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靠背部并基本上与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平行,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可插入所述调节盒;
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轴的外部,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乘坐部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之后,所述主弹簧的两端分别被所述靠背部与所述调节盒压缩。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调节盒的上盖的所述起落架通孔面向所述凹口的侧边向內垂直伸出有挡板,用于防止所述凹口卡住所述调节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盒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卡盘固定连接用于将卡盘复位到与所述凹口卡合的位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折叠坐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坐具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折叠坐具。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类所占据的生活面积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如今的家装设计会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家具、电器等的占用空间大小和其功能是否多样。传统的椅子在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体积,当家中或办公场所需要一较开阔的空地时,就必须将这种传统的椅子完全挪出该空间,非常不便。且这种椅子不具备调节靠背度的功能,当需要调整椅子靠背以便更好的休息或有急症病患需要平躺运送时,普通的椅子就无法满足需求。
[0003] 因此,需要一种靠背角度可调的折叠坐具,必要时将靠背和面架的角度调节为180度作担架使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靠背角度可调的折叠坐具。为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折叠坐具包括乘坐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部包括:面架,第一脚架,所述第一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以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活动架,所述活动架铰接到所述面架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面架转动;第二脚架,所述第二脚架的上端铰接到所述活动架的自由端,从而能够关于铰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活动架转动;第一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第一脚架和活动架,从而使所述活动架与第一脚架在面架、第一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第二拉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和所述第二脚架,从而使所述第二脚架与面架在活动架、第二拉杆的约束下进行联合转动。
[000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脚架包括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一铰接位置,第二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二铰接位置;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三铰接位置;第二活动杆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与第二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杆;所述第二脚架包括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五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六铰接位置,所述第五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所述第一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七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支撑腿的第八铰接位置;所述第二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九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三支撑腿的第十铰接位置;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所述第三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十一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支撑腿的第十二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十三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支撑腿的第十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拉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拉杆且长度基本相等,所述第四拉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拉杆且长度基本相等。
[000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脚架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到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一铰接位置,第二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二铰接位置;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三铰接位置;第二活动杆的铰接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四铰接位置;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与第二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强杆;所述第二脚架包括第三支撑腿、第四支撑腿以及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到所述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五铰接位置,所述第四支撑腿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六铰接位置,所述第五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所述第一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七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一脚架的第八铰接位置;所述第二拉杆一端铰接到所述乘坐部的第九铰接位置,另一端铰接到所述第二脚架的第十铰接位置。
[000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倚靠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的底部铰接于所述乘坐部以使所述靠背部能够相对所述乘坐部旋转。
[000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乘坐部角度的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靠背部以使所述竖直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可转动;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调节盒,所述调节盒安装于所述乘坐部;所述起落架竖直部的自由端可插入所述调节盒并被所述调节盒固定或者释放,从而能够控制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乘坐部的转动角度。
[0009]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盒的上盖和下底分别留有供所述起落架竖直部穿过的起落架通孔;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设有若干凹口,所述调节盒内设有卡盘用于卡入所述凹口使所述起落架位置固定;所述起落架通孔的宽度略大于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所述起落架通孔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容许所述起落架竖直部因所述靠背部转动而摆动。
[001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拉手,所述拉手一端插入所述调节盒并与所述卡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调节盒外。
[001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坐具还包括用于使靠背部调节角度时缓解冲击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弹簧轴和主弹簧,所述弹簧轴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靠背部并基本上与所述起落架的竖直部平行,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可插入所述调节盒;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轴的外部,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乘坐部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之后,所述主弹簧的两端分别被所述靠背部与所述调节盒压缩。
[0012]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从所述调节盒的上盖或下底的所述起落架通孔面向所述凹口的侧边向內/外垂直伸出有挡板,用于防止所述凹口卡住所述调节盒上盖或下底。
[001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盒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卡盘固定连接用于将卡盘复位到与所述凹口卡合的位置。
[0014] 实施本发明可得到一种靠背角度可调的折叠坐具,必要时将靠背调至与面架呈180°可作担架使用。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折叠坐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图1所示折叠坐具的乘坐部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是图2所示乘坐部的半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是图2所示乘坐部的半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是图2所示乘坐部的完全折叠的状态示意图;
[0020] 图6是图1所示折叠坐具的靠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是图1所示折叠坐具的除调节盒以外的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8是图1所示折叠坐具的调节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9是图8所示调节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0是图8所示调节盒的上表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折叠坐具,主要包括乘坐部100、靠背部200和调节部300。
[0026] 参考图2-4,乘坐部100包括面架110、第一脚架120、第二脚架130和活动架140。第一脚架120包括第一支撑腿121、第二支撑腿123,第一支撑腿121和第二支撑腿123的上端分别和乘坐部100的第一铰接位置、第二铰接位置铰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位置、第二铰接位置位于乘坐部的第一侧边111,但本发明不局限该种方式。优选地,第一铰接位置、第二铰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一侧边111的两端或者靠近两端的位置。第一支撑腿121和第二支撑腿123通过第一加强杆163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杆163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支撑腿
121和第二支撑腿123,如此,第一脚架为H形或上窄下宽的H形,能够绕着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第二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整体地相对于面架110转动。
[0027] 在折叠坐具的非折叠状态下,第二脚架130用于支撑面架110底部第二侧边113,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111与第二侧边113相对,且互相平行。第二脚架130包括用于撑地的第三支撑腿125和第四支撑腿127。类似地,第三支撑腿125和第四支撑腿127通过第二加强杆165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165基本上垂直于第三支撑腿125和第四支撑腿127,如此,第二脚架130也为H形或上窄下宽的H形,能够整体地相对于面架110运动。
[0028] 在脚架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支撑腿121和第二支撑腿123之间添加平行于第一加强杆163的另一加强杆;同样的,可以在第三支撑腿125和第四支撑腿127之间添加平行于第二加强杆165的另一加强杆,以起到结构加固的作用。活动架140是为了便于折叠乘坐部100而设计的,活动架140用于将第二脚架130连接到面架110,活动架140包括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第一活动杆141的一端铰接到乘坐部100的第三铰接位置,本实施例中,该第三铰接位置位于乘坐部100的第三侧边115的中部附近。第二活动杆143的一端铰接到乘坐部100的第四铰接位置,本实施例中,第四铰接位置位于乘坐部的第四侧边117的中部附近。本实施例中,面架的第三侧边115和第四侧边117基本上平行,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基本平行。优选地,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加强杆167,第三加强杆167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
143,如此,第三加强杆167、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形成H形并能够整体式相对于面架110转动。
[0029]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案,在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之间添加的加强杆167可为一根也可为数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之间添加了两根加强杆167和168。这两根加强杆相隔一定距离且基本上相互平行,与第一活动杆141和第二活动杆143共同构成梯子形。
[0030] 所述第三支撑腿125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一活动杆141的第五铰接位置,下端用于落地。所述第四支撑腿127的上端铰接到所述第二活动杆143的第六铰接位置,下端用于落地。如此,第二脚架130可绕着所述第五铰接位置、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整体地相对于活动架140/面架110转动。所述第五铰接位置与所述第六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三铰接位置与第四铰接位置定义的直线。
[0031] 如上所述,因为第一脚架120能够相对于面架110转动,活动架140能相对于面架110转动,第二脚架130铰接到活动架140的自由端且能够相对于活动架140转动,因此,在折叠时,第二脚架130可以朝第一脚架120靠近并最终贴靠在一起(图4),此时,活动架
140也转动接近180度并与面架110贴靠在一起。
[0032] 为了控制、协调第一脚架120、第二脚架130和活动架140的相对位置关系、移动过程,该折叠坐具还设有若干拉杆用于连接第一脚架120、第二脚架130和活动架140。
[0033] 其中,第一拉杆151一端连接活动架140的第一活动杆141的第七铰接位置171,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腿121的第八铰接位置172。如此,第一活动杆141、面架110、第一支撑腿121、第一拉杆151连接成一个四边形(見圖4),这四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这个四边形的边长的约束,例如,活动架140的第一活动杆141相对于面架110转动时,会通过第一拉杆151促使第一支撑腿121相对于面架110转动。
[0034] 第二拉杆153一端铰接面架110第三侧边115的第九铰接位置173,另一端铰接第三支撑腿125的第十铰接位置174。如此,第一活动杆141、面架110、第三支撑腿125、第二拉杆153连接成一个四边形,这四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这个四边形的边长的约束,例如,活动架140的第一活动杆141相对于面架110转动时,会通过第二拉杆153促使第三支撑腿121相对于第一活动杆141转动。
[0035] 如上所述,第一脚架120是H形的整体,所以第二支撑腿123与第一支撑腿121是同步运动的。类似地,第二脚架130的第四支撑腿127与第三支撑腿125是同步运动的,活动架140的第二活动杆143与第一活动杆141是同步运动的,因此,上述第一拉杆155实质上能够约束整个活动架140、整个第一脚架120及面架110的相对运动;类似地,上述第二拉杆157实质上能够约束整个活动架140、整个第二脚架130及面架110的相对运动。
[0036] 应当意识到,还可以增设第三拉杆155、第四拉杆157来加强上述的约束关系。本实施例中,第三拉杆155一端连接第二活动杆143的第十一铰接位置175,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腿123的第十二铰接位置176。第三拉杆155基本上与第一拉杆151平行,作用与第一拉杆151类似,此不赘述。第四拉杆157一端铰接面架第四侧边117的第十三铰接位置177,另一端铰接第四支撑腿的第十四铰接位置178。第四拉杆157基本上与第二拉杆153平行,作用与第二拉杆157类似,此不赘述。
[0037] 由面架110,第一脚架120,第二脚架130构成一个承托架,用第一拉杆151及第二拉杆153分别牵制面架和脚架构成的承托架以固定乘坐部。
[0038] 参考图1,调节部300包括用于调节靠背角度的调节盒310和起落架320。调节盒310安装在面架110的第二侧边113外表面,起落架320一端铰接到靠背部200,另一端插入到调节盒310。应当意识到,靠背部200与面架110形成的角度越大时,起落架320伸入调节盒310的长度越长。调节盒310具有能够定起落架320的伸入长度的装置,从而固定靠背部200相对于面架110的转动角度。
[0039] 本实施例中,调节部300还设有弹簧组件330。优选地,弹簧组件330通常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用户要调大靠背部200与面架110形成的角度时,靠背部200的转动方向与其重力方向相同,此时弹簧组件330被进一步压缩,以防止靠背部200过快地掉下。当用户缩小靠背部200与面架110形成的角度时,靠背部200的转动方向与其重力方向相反,且与弹簧组件330的弹力方向相同,即,弹簧组件330提供了助力。
[0040] 参考图1和图7,起落架320近似于T形,包括横梁321、垂直连接到横梁321的插销323,插销323的下端设有若干凹口324。优选地,插销323为扁平的。弹簧组件330包括弹簧柱332和套设到弹簧柱332的主弹簧334。弹簧柱332也垂直连接到横梁321,并与插销323平行。弹簧柱332主要是防止主弹簧334发生不想要的弯曲。作为一种方案,最上端的两个凹口324的下边缘由内向外下斜,以使其最大角度能自动减小。
[0041] 参考图8至图10,拉手调节盒310的上盖分别留有供起落架320的插销323穿过的起落架通孔311a、供弹簧柱323穿过的通孔312a。通孔311a的宽度略大于插销323的宽度(凹口324的凹入方向的插销尺寸),孔312a的宽度略大于弹簧柱332的外径。孔311a、311b沿靠背部200的转动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使起落架通孔311a、311b具有能够容许在靠背部200转动过程中起落架320下端的摆动。类似地,调节盒310的下底分别留有供起落架320的插销323穿过的起落架通孔311b、供弹簧柱323穿过的通孔312b。
[0042] 应当意识到,主弹簧334的下端不应穿过调节盒310,以用于在调节靠背部角度时缓解冲击力,确保使用者的安全。本实施例中,主弹簧334的下端放置于调节盒310的上盖,弹簧轴孔312a的宽度小于主弹簧334的直径以阻挡主弹簧334从弹簧轴孔312a穿过,弹簧轴孔312a、312b的长度大于弹簧轴332的直径以使弹簧轴332能够随靠背部200的转动而做小幅度的摆动。优选地,在调节盒310上盖的孔312a一侧或者四周设有用于加强结构的加强板316。
[0043] 调节盒310的上盖和/或下底的起落架通孔311a、311b面向凹口324的侧边向内/向外(下底只能向外)垂直伸出有挡板301,用于防止凹口324卡住调节盒310上盖和/或下底。优选地,挡板301位于盒体内。
[0044] 参考图8、图9,调节盒310的一侧边安装有用于协助固定起落架320的插销322的插入位置的拉手313。拉手313插入调节盒3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盘314,卡盘314在拉手313的推动下插入任一凹口324用于固定起落架的位置。调节盒310底部内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一柱体315a,卡盘314上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二柱体315b,第一柱体315a和第二柱体315b通过复位弹簧317相连接,复位弹簧317施加给卡盘314一个与拉动拉手313方向相反的力,该弹力促使卡盘314一直稳定地与插销322的当前凹口卡合锁定,保证调节盒的稳定性。需要重新转动靠背部200时,用手往外拉动拉手313,解除卡盘314与插销的锁定。卡盘314沿其移动方向设有一个狭长的U型通孔318,限位螺丝319a通过限位螺母319b安装于调节盒310底部并从U型通孔318穿过,用于限制卡盘314只能沿单一方向来回移动,以保证调节部3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螺丝319a和螺母319b为松配。螺母319b与卡盘
314之间还设有介子319C,介子319C的宽度大于U型通孔318的宽度,该介子319C的作用是限制卡盘314上下移动的范围不会太大。
[0045]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坐具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调节部300调节靠背部的角度。例如,第一状态时,靠背部200和面架110之间的角度为90°,当需要对这一角度小幅度增大的时候,可以向外拉拉手313,此时卡盘314脱离起落架的凹口324,然后将靠背部200向后转动,靠背部200由于和面架110是铰接的连接方式所以可自由转动,主弹簧334被进一步压缩压到缓冲的作用,起落架320向下更深入地插入调节盒310,当达到所需角度时,释放拉手,使卡盘314在复位弹簧317的作用下卡入当前位置对应的凹口324,使靠背部200得以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向后转动靠背部200会带动起落架320和弹簧轴332的下端摆动,通孔311a、311b和孔312a、312b的沿着摆动方向的长度越长,靠背部200可调节的角度范围越大。通常靠背部200与面架110的角度为90°~130°。当需要更大的角度范围,比如做担架使用时,可先往前转动靠背部200,使起落架320和弹簧组件330的下端脱离调节盒310,然后可将靠背部200向后弯折至180°。
[0046] 当需要折叠时,先往前转动靠背部200,使起落架320及弹簧组件330脱离调节盒310,并最终使靠背部200与面架110贴合。接着,将面架110的第二侧边113掀起,此时活动架140与面架110分离,将第二脚架130在重力作用下向第一脚架120靠近并最后贴合,乘坐部100整体呈平板状。此时,第一脚架120、第二脚架130、活动架140、靠背部200和面架基本上在一个平面,整个折叠坐具呈平板状,可用很小的空间收纳。
[0047]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