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

申请号 CN201510673577.3 申请日 2015-10-16 公开(公告)号 CN105564282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1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出治宝; 荒川祐二; 长友广光;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就座的乘客的舒适性高的车辆用座椅。在座椅靠背 框架 (70)上安装用于支承乘客的脊背的受压构件而成的车辆用座椅(10)中,座椅靠背框架(70)包括:下部座椅靠背框架(71);以及相对于该下部座椅靠背框架(72)的上部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72),其中,受压构件(40)从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42)配置到与腰对应的部位(41),且由上部座椅靠背框架(72)支承。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用于支承乘客的脊背的受压构件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下部座椅靠背框架;以及相对于该下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
所述受压构件从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配置到与乘客的腰对应的部位,且由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压构件的与所述肩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比与所述腰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肩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将与左右的肩胛骨对应的部位之间切口而成的切口形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由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且位于所述受压构件的后方的按压部,
所述受压构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按压部抵接。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了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通过在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设置缓冲材料并由表皮覆盖而成。而且,在一部分的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用于支承乘客的脊背的受压构件。作为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受压构件的车辆用座椅,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0003]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中,呈矩形形状的受压构件经由螺旋弹簧而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侧部。缓冲材料设置在受压构件的前方,受压构件与缓冲材料一起支承乘客的脊背。
[0004] 在此,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已知有构成为配合乘客的体型而使座椅靠背的上部能够沿前后摆动的结构。例如,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下部座椅靠背框架;以及安装成相对于该下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
[0005] 在这样的能够摆动的座椅靠背中,在使上部座椅靠背框架向前方摆动时,可能仅上部座椅靠背框架位移而受压构件未充分进行位移。在该情况下,从乘客的脊背至受压构件的距离增大。当距离过度增大时,受压构件的效果减弱,破坏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客的舒适性。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6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的概要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就座的乘客的舒适性高的车辆用座椅。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安装用于支承乘客的脊背的受压构件而成,其特征在于,
[0014]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下部座椅靠背框架;以及相对于该下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
[0015] 所述受压构件从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配置到与乘客的腰对应的部位,且由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
[0016] 如第二方案记载的那样,优选的是,所述受压构件的与所述肩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比与所述腰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低。
[0017] 如第三方案记载的那样,优选的是,在与所述肩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将与左右的肩胛骨对应的部位之间切口而成的切口形状部。
[0018] 如第四方案记载的那样,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由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且位于所述受压构件的后方的按压部,
[0019] 所述受压构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按压部抵接。
[0020] 发明效果
[0021]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下部座椅靠背框架;以及相对于该下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其中,受压构件从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配置到与乘客的腰对应的部位,且由上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
[0022] 即,受压构件由安装成能够摆动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因此,受压构件与上部座椅靠背框架的摆动连动地进行位移。当上部座椅靠背框架向前方摆动时,对于受压构件而言,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向乘客的脊背接近。即使在上部座椅靠背框架摆动的情况下,受压构件也能够支承乘客的肩周边。其结果是,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客的舒适性提高。
[0023]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受压构件的与肩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比与腰对应的部位的弯曲刚性低。受压构件的与肩对应的部位容易弯曲。因此,受压构件容易与上部座椅靠背框架的摆动连动。
[0024]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在与肩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将与左右的肩胛骨对应的部位之间切口而成的切口形状部。通过形成切口形状部,从而降低了与肩对应的部位的刚性,相对于上部座椅靠背框架的连动性提高。此外,受压构件能够支承乘客的脊背中较硬的部位即肩胛骨。通过支承较硬的部位,能够稳定地支承乘客的脊背。
[0025]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车辆用座椅具备由下部座椅靠背框架支承且位于受压构件的后方的按压部,受压构件的后表面与按压部抵接。受压构件经由按压部而支承于下部座椅靠背框架。因此,受压构件的与腰对应的部位能够支承乘客的脊背。
[0026] 此外,如上所述,受压构件的后表面与按压部抵接。即,受压构件未固定于按压部。因此,受压构件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不被限制。其结果是,在上部座椅靠背框架的摆动时,受压构件能够与上部座椅靠背框架顺畅地连动。
[0027] 由此,同时实现了受压构件的与腰对应的部位的支承和与上部座椅靠背的连动性。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0029]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及受压构件的立体图。
[0030] 图3是图2所示的受压构件的主视图。
[0031] 图4是图2的4-4剖视图。
[0032] 图5是说明与图4所示的上部座椅靠背的摆动连动的受压构件的位移的状态的图。
[0033] 图6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作用图。
[0034]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受压构件的主视图。
[0035]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剖视图。
[0036] 符号说明:
[0037] 10…车辆用座椅 14…第一线材 15…第二线材 30…座椅靠背 40…受压构件41…腰部受压部 42…肩部受压部 46…滑动部 47…铅垂部 48…平行部 49…突出部
70…座椅靠背框架 71…下部座椅靠背框架 72…上部座椅靠背框架 80…按压部 97…切口形状部 Mn…乘客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客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L表示从乘客观察时的左方,R表示从乘客观察时的右方,Up表示上方,Dn表示下方。
[0039] 〈实施例1〉
[0040] 图1中示出了车辆用座椅。车辆用座椅10包括:在地板部11上经由腿部而安装的左右的导轨12、12;由上述左右的导轨12、12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缓冲件20;以及从该座椅缓冲件20的后端立起的座椅靠背30。
[0041] 座椅缓冲件20包括:供乘客就座的就座部21;以及从该就座部21的左右的两端向上方鼓起的左右的缓冲部侧支承件22、22。在座椅缓冲件20的左侧设有将座椅缓冲件20的一部分与左侧的导轨12覆盖的树脂制的侧部罩23。
[0042] 座椅靠背30包括:支承乘客的脊背的靠背部31;以及从该靠背部31的左右的两端向前方鼓起的左右的靠背部侧支承件32、32。座椅靠背30通过由表皮34覆盖海绵状的缓冲材料33的表面而成。
[0043] 参照图2。图2中示出了安装有受压构件40的座椅框架50,该受压构件40用于与缓冲材料33(参照图1)一起支承乘客的脊背。座椅框架50包括:经由滑13(仅示出了左侧的滑块13)而支承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导轨12、12上的座椅缓冲件框架60;以及安装在该座椅缓冲件框架60上的座椅靠背框架70。
[0044] 座椅靠背框架70经由左右的第一轴构件51、51而相对于座椅缓冲件框架60的后端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
[0045] 座椅缓冲件框架60包括:沿着左右的滑块13前后延伸的座椅缓冲件框架侧部61、61;以及从上述座椅缓冲件框架侧部61、61的前端向座椅宽度中央延伸的座椅缓冲件框架前部62。在左右的座椅缓冲件框架侧部61、61的后端架设有呈圆筒形状的连结部63。
[0046] 座椅靠背框架70包括:构成座椅靠背30(参照图1)的下部的骨架的下部座椅靠背框架71(以下,称为下部框架71);以及安装在该下部框架71的上部,且构成座椅靠背30的上部的骨架的上部座椅靠背框架72(以下,称为上部框架72)。
[0047] 上部框架72经由左右的第二轴构件52、52而相对于下部框架71的上端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乘客能够配合自身的体型使上部框架72摆动。上部框架72以左右的第二轴构件52、52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在下部框架71的右调节器侧部安装有使上部框架72摆动的驱动部53。驱动部53采用公知的机构。
[0048] 驱动部53为如下这样的机构,即,将电动达54的旋转向具有蜗轮机构的传递部55传递,并通过从该传递部55传递的动力使调节器56沿上下方向工作。调节器56是经由销57而与上部框架72相连的能够上下运动的构件。在调节器56内部形成有与在旋转轴构件的外形面上形成的螺纹牙对应的螺纹牙。
[0049] 当电动马达54旋转而使旋转轴构件旋转时,调节器56上下移动。调节器56上下运动的力经由销57而向上部框架72传递。于是,上部框架72以左右的第二轴构件52、52为中心进行摆动。
[0050] 下部框架71包括:在第一轴构件51、51之间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下部横梁73;从该第一下部横梁73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下部框架侧部74、74;以及将上述左右的下部框架侧部74、74的上端相连的第二下部横梁75。
[0051] 上部框架72包括:从左右的下部框架侧部74、74的上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上部框架侧部76、76;以及将上述左右的上部框架侧部76、76的上端相连的上部横梁77。
[0052] 受压构件40在座椅靠背框架70中从与乘客的肩对应的部位配置到与乘客的腰对应的部位。将受压构件40中的位于乘客的腰的后方的部位称为腰部受压部41,将位于乘客的肩的后方的部位称为肩部受压部42。
[0053] 一并参照图3及图4。
[0054] 在左右的上部框架侧部76、76之间设有用于支承受压构件40的上部(肩部受压部42)的第一线材14。
[0055] 在下部框架71上设有用于支承受压构件40的中央部至下部(腰部受压部41)的第二线材15。第二线材15从在下部框架侧部76、76上设置的驱动部53附近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第二线材15在座椅宽度大致中央朝向下方弯曲成大致U字状。第二线材15由下部框架71的侧部74、74和第一下部横梁73支承。
[0056] 在肩部受压部42上形成有将与乘客的左右的肩胛骨对应的部位之间切口而成的切口形状部97。由此,肩部受压部42包括:位于乘客的右侧的肩胛骨的后方的右肩部受压部42a;以及位于乘客的左侧的肩胛骨的后方的左肩部受压部42b。
[0057] 在右肩部受压部42a的上端部形成有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孔91。在第一孔91的后方形成有卡止于第一线材14的卡止部44。卡止部44通过形成圆环部45而成,该圆环部45在从座椅靠背框架70的侧方观察时呈半圆形状。
[0058] 左肩部受压部42b的上端部也相同。在左肩部受压部42b的上端部形成有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孔91。在第一孔91的后方形成有卡止于第一线材14的卡上部44。卡止部44通过形成圆环部45而成,该圆环部45在从座椅靠背框架70的侧方观察时呈半圆形状。
[0059] 在右肩部受压部42a的下端部形成有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孔92。在第二孔92的后方形成有相对于第二线材15滑动而卡止的滑动部46。滑动部46包括: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铅垂延伸的铅垂部47;以及从该铅垂部47朝向下方而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平行地延伸,且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一起夹着第二线材的平行部48。
[0060] 左肩部受压部42b的下端部也相同。在左肩部受压部42b的下端部形成有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孔92。在第二孔92的后方形成有相对于第二线材15滑动而卡止的滑动部46。滑动部46包括: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铅垂延伸的铅垂部47;以及从该铅垂部47朝向下方而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平行地延伸,且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一起夹着第二线材15的平行部48。
[0061] 在腰部受压部41的后方具备由下部框架71支承的按压部80。按压部80包括:按压部主体81;以及在该按压部主体81的前端设置的按压线材82。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与按压线材82抵接。
[0062] 参照图3。在受压构件40的左右的肩部受压部上,在卡止部44与滑动部46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凹部95。
[0063] 在腰部受压部41上,在高度方向上形成有2列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94。在列与列之间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部96。受压构件40的下端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9。在肩部受压部42与腰部受压部41之间的部位形成有狭缝94和矩形形状的第三孔93。
[0064]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65] 参照图5。上部框架72经由左右的第二轴构件52而相对于下部框架71的上部安装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而且,受压构件40的肩部受压部42经由第一线材14而支承于左右的上部框架侧部76。因此,肩部受压部42能够与上部框架72的摆动连动地进行位移。
[0066] 一并参照图6。在上部座椅靠背框架72(参照图5)向前方摆动的情况下,受压构件40的肩部受压部42向乘客Mn的脊背接近。因此,肩部受压部42能够支承乘客Mn的肩周边。其结果是,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上的乘客Mn的舒适性提高。
[0067] 接下来,详细说明上部框架72向前方摆动的情况下的受压构件40的位移。
[0068] 受压构件40的滑动部46经由第二线材15而支承于下部框架71。滑动部46在从侧方观察座椅靠背框架70的情况下位于第二轴构件52的附近。因此,在上部框架72以第二轴构件52为中心向前方摆动的情况下,受压构件40也以第二轴构件52的附近为起点向前方弯折。由于上部框架72的摆动度与受压构件40的弯折角度为同等程度,因此受压构件40能够按照乘客Mn的体型进行支承。乘客Mn的舒适性提高。
[0069] 并且,滑动部46具有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平行地延伸且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一起夹着第二线材的平行部48。而且,在按压部主体81的前端设置的按压线材82与受压构件40的后表面抵接。即,受压构件40在滑动部46及按压部80处未被固定。因此,受压构件40能够在受压构件40所延伸的座椅的高度方向上进行位移。其结果是,在上部框架72的摆动时,受压构件40能够与上部框架72顺畅地连动。
[0070] 参照图3。在受压构件40的肩部受压部42上形成有将与左右的肩胛骨对应的部位之间切口而成的切口形状部97。因此,肩部受压部42的弯曲刚性比腰部受压部41的弯曲刚性低。
[0071] 通过形成切口形状部97,从而降低了肩部受压部42的刚性,受压构件40的相对于上部框架72(参照图5)的连动性提高。此外,受压构件40能够支承乘客的脊背中较硬的部位即肩胛骨。通过支承较硬的部位,由此受压构件40能够稳定地支承乘客的脊背。
[0072] 〈实施例2〉
[007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线材15的相对于受压构件40A的支承的结构不同。关于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10相同,因此转用符号且省略说明。
[0074] 参照图7及图8。在受压构件40A上未形成相对于第二线材15滑动而卡止的滑动部46(参照图3)及第二孔92(参照图3)。第二线材15与受压构件40A的后表面抵接,对受压构件40A进行支承。即,在受压构件40A中进行卡止的部位仅是卡止于第一线材14的卡止部44。
[0075] 在受压构件40A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规定的效果。并且,根据受压构件40A,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的特有的效果。
[0076] 受压构件40A的后表面相对于第二线材15不卡止而进行抵接。因此,受压构件40A容易进行座椅的高度方向的位移,在上部框架72摆动的情况下,从肩部受压部42到腰部受压部41能够更顺畅地弯折。其结果是,受压构件40A能够按照乘客Mn的体型进行支承。在乘客Mn的舒适性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上更加优选。
[0077]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材15相对于受压构件40A也可以不抵接而分离。在该情况下,进行抵接的部位仅是按压部80。受压构件40A能够更顺畅地弯折。
[0078] 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实施例。例如,关于实施例1的受压构件40及实施例2的受压构件40A,也可以不形成第三孔93、第一凹部95及第二凹部96而为平坦的结构。
[0080]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适合搭载于乘用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