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舱

申请号 CN03803379.8 申请日 2003-02-05 公开(公告)号 CN1628231A 公开(公告)日 2005-06-15
申请人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松岛润治; 松浦哲哉;
摘要 一种睡眠舱,其设有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它们具有把调节空气提供给舱主体(20)内的睡眠室(11)的吹出口(61、71)以及与该吹出口(61、71)对应的、吸入睡眠室(11)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62、72)。对从各吹出口(61、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 空调 能 力 进行控制,以使从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 温度 比从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低。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吸入口(62)位于吹出口(61)的下方,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72)位于吹出口(71)的上方,在吹出口(61、71)和吸入口(62、72)之间形成产生短流路的气流。
权利要求

1.一种睡眠舱,其特征在于,具有:
舱主体(20);
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它们具有把调节空气提供 给该舱主体(20)内的睡眠室(11)的吹出口(61、71)以及与该吹出口(61、 71)对应的、吸入睡眠室(11)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62、72),并至少与就 寝者的头部和脚部对应配置;以及
空调控制单元(12),对从各吹出口(61、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空调 能进行控制,以使从该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吹出的调节空 气的温度比从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 低;
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构成为在吹出口(61、71) 和吸入口(62、72)之间形成产生短流路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舱,其特征在于,上述头侧流出入 部(60)或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62、62)位于吹出口(61、71)的下 方或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睡眠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吹出口 (61、71)设有对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的向改变板(6e)。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舱,其特征在于,上述头侧流出入 部(60)或脚侧流出入部(70)具有形成覆盖就寝者的头部和脚部的气流空 间的罩体(65、7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睡眠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体(65、 75)上设有对空调空气流进行调节的风向改变板(6r、7r)。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睡眠舱,具体涉及睡眠室的空调对策。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睡眠舱,如实开平4-100545号公报所揭示,具有使空气 的吹出口和吸入口在舱主体的睡眠室内进行开口而形成的睡眠舱。上述 睡眠舱构成为在使吸入口和吹出口连接的空气通路的途中设置蒸发器, 并把由该蒸发器冷却的空气吹出到睡眠室。
如上所述,在以往睡眠舱中,在从就寝者脚下的1个吸入口吸入室内 空气并进行冷却之后,把调节空气从就寝者脚下的1个吹出口吹出到睡眠 室。然后,上述睡眠舱进行空气调节,以使睡眠室整体均匀达到就寝者 希望的设定温度
然而,在上述睡眠舱中,具有不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的问题。 即,考察按人体部位的最适温度,头部最低,随着到脚部逐渐变高。即, “头凉脚热”的温度分布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
以往睡眠舱的空调控制仅控制成使睡眠室整体达到设定温度,而缺 乏就寝者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作成,本发明的目的是把舱主体的睡眠室控制 在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的空调状态。
本发明在就寝者的头部和脚部,产生调节空气的局部短流路(short -circuit)。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第1发明具有:舱主体20;头侧流出入部60 和脚侧流出入部70,它们具有把调节空气提供给该舱主体20内的睡眠室 11的吹出口61、71以及与该吹出口61、71对应的、吸入睡眠室11的室内 空气的吸入口62、72,并至少与就寝者的头部和脚部对应配置;以及空 调控制单元12,对从各吹出口61、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空调能进行控 制,以使从该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比从脚 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低。而且,上述头侧流 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构成为在吹出口61、71和吸入口62、72之间 形成产生短流路的气流。
并且,第2发明,在第1发明中,构成为: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或脚 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62、72位于吹出口61、71的下方或上方。
并且,第3发明,在第1或第2发明中,构成为:在上述吹出口61、71 设有对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的向改变板6e。
并且,第4发明,在第1发明中,构成为: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或脚 侧流出入部70具有形成覆盖就寝者的头部和脚部的气流空间的罩体65、 75。
并且,第5发明,在第4发明中,构成为:在上述罩体65、75上设有 对空调空气流进行调节的风向改变板6r、7r。
即,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从吹出口61吹出到睡眠 室11的调节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62,产生局部短流路。即,由于上述调 节空气的大部分从吹出口61立即被吸入到吸入口62,因而在上述吹出口 61和吸入口62之间形成短流路区域,进行就寝者的头部的空气调节。
另一方面,在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从吹出口71吹出到睡眠室11的 空调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72,产生局部短流路。即,由于上述调节空气 的大部分从吹出口71立即被吸入到吸入口72,因而在上述吹出口71和吸 入口72之间形成短流路区域,进行就寝者的脚部的空气调节。
特别是,在第2发明中,把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吸入口62配置在吹 出口61的下方,由于该头侧流出入部60的调节空气是冷风,因而确实吸 入到下方的吸入口62,并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并且,把上述脚侧流出 入部70的吸入口72配置在吹出口71的上方,由于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 调节空气是热风,因而确实吸入到上方的吸入口72,并确实形成短流路 区域。
并且,根据第3发明和第5发明,使用风向改变板6e、6r、7r对空调 空气流进行调节,防止向就寝者通风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对从各吹出口61、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 度分别进行控制,因而可形成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的睡眠室11。
即,根据按人体部位的最适温度,可使就寝者维持在头部最低、随 着到脚部逐渐变高的“头凉脚热”的温度分布。结果,可实现就寝者的 舒适性提高。
并且,由于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61、 71和吸入口62、72之间形成短流路区域,因而可确实形成“头凉脚热” 的温度分布。
并且,根据第2发明,把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吸入口62配置在吹出 口61的下方,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特别是,由于上述头侧流出入部 60的调节空气是冷风,因而确实吸入到下方的吸入口62。
并且,把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72配置在吹出口71的上方, 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特别是,由于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调节空气 是热风,因而确实吸入到上方的吸入口72。
并且,根据第3发明,由于在上述吹出口61、71设置风向改变板6e, 因而可确实防止向就寝者通风,
并且,根据第4发明,由于设置形成覆盖就寝者的头部和脚部的气流 空间的罩体65、75,因而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从而可确实形成“头凉 脚热”的温度分布。
并且,根据第5发明,由于在罩体65,75上设置风向改变板6r,7r, 因而可确实防止向就寝者通风,并可把气流的凉感提供给就寝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舱主体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舱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头部流出入部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脚部流出入部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睡眠舱的侧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睡眠舱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图8是省略蓬布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平面图。
图10是从正面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透视图。
图11是从背面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头部流出入部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头部流出入部的正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舱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头部流出入部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脚部流出入部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睡眠舱的侧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释放时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闭时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图21是从另一方向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睡眠舱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11所示,睡眠舱10用于进行小睡等,并构成就寝者可就寝 的较小空间的密闭空间
上述睡眠舱10构成为,在舱主体20上设有作为2个空调系统的头部空 调系统3F和脚部空调系统3R。
上述舱主体20具有:床台21,在该床台21的前部形成的头侧的头部 板22,在上述床台21的后部形成的脚侧的脚部板23,以及覆盖上述床台 21的两侧部和上方的覆盖构件40。而且,上述舱主体20的内部构成就寝 空间即睡眠室11,上述床台21的上部形成就寝者的就寝部即睡眠用床24。 即,上述覆盖构件40、头部板22和脚部板23构成睡眠室11的区划构件。
上述覆盖构件40,如图5~图8所示,形成为蓬式,并具有5根支架41 和蓬布42。5根支架41形成为形,下端部安装在床台21的两侧中央部。 上述蓬布42安装在该5根支架41上,以覆盖5根支架41。而且,上述5根支 架41中,最后部的支架41固定在床台21和脚部板23上,其他4根支架41构 成为相对于床台21前后转动自如。因此,如果使上述4根支架41相对于床 台21前后转动,则舱主体20可进行开闭。而且,在上述床台21的前后两 侧部设有封闭覆盖构件40的间隙的三形状的辅助侧板25。
上述头部空调系统3F和脚部空调系统3R,如图9~图11所示,把空调 风扇31、排热风扇32和热交换构件50收纳在1个壳体30内构成1个单元, 并配置在床台21的内部。而且,上述头部空调系统3F和脚部空调系统3R 在床2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两侧部形成给气口33和回气口34。而且,由 于上述头部空调系统3F和脚部空调系统3R采用大致相同构成,因而对脚 部空调系统3R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床24侧作为前侧。
上述壳体30形成为横长的矩形体,并形成为跨越床24的两侧,在该 壳体30的内部设有隔板3a。该隔板3a具有:倾斜部3b,其形成为跨越壳 体30的左右两侧面,并相对于壳体30的前后两侧面倾斜且从壳体30的左 侧面延伸到壳体30的大致中央部;以及并行部3c,其与壳体30的前后两 侧面平行且与倾斜部3b连接并延伸到壳体30的右侧面。
在上述壳体30的内部,隔板3a的后侧被划分出空调通路35,隔板3a 的前侧被划分出排热通路36。而且,在上述壳体30的上面的后侧的两侧 部,与空调通路35连通形成给气口33和回气口34。
并且,在上述隔板3a的倾斜部3b的前侧和后侧设有:配置在排热通 路36上的排热风扇32,以及配置在空调通路35上的空调风扇31。上述空 调风扇31和排热风扇32是离心风扇,尽管未作图示,然而与隔板3a的倾 斜部3b对置形成风扇吸入口,并在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风扇吹出口。
上述热交换构件50具有所谓的佩尔蒂埃元件(ペルチエ素子),即 热电元件51。该热电元件51,其2个热面为加热面和冷却面,在各热面上 设有多个翅片,并构成第1翅片组52和第2翅片组53。上述热电元件51在 壳体30的大致中央部分配置成前后贯通隔板3a的并行部3c。而且,上述 第1翅片组52位于空调通路35,上述第2翅片组53位于排热通路36。
在上述壳体30的右侧面形成与床台21的侧面的空气口2a连通的空调 用外气取入口3d和排热口3f,另一方面,在上述壳体30的左侧面形成与 床台21的侧面的空气口连通的排热用外气取入口3e。
上述空调用外气取入口3d在空调通路35的吸入侧即给气口34侧的壳 体30的侧面进行开口。因此,从上述回气口34流入的空气和外气合流并 流入热电元件51的第1翅片组52。
上述排热用外气取入口3e在排热通路36的吸入侧即给气口33侧的壳 体30的侧面进行开口,上述排热口3f在排热通路36的吹出侧即给气口34 侧的壳体30的侧面进行开口。而且,来自上述排热用外气取入口3e的外 气流入热电元件51的第2翅片组53,并从排热口3f放出到外部。
并且,在上述排热通路36的壳体30的底面设有蒸发用加热器37。该 蒸发用加热器37使从热电元件51滴下的冷凝(drain)蒸发,并配置在 热电元件51的第2翅片组53的下流侧。并且,在上述空调通路35的壳体30 的底面设有冷凝水收集部38。该冷凝水收集部38把冷凝水导入到蒸发用 加热器37。而且,上述热电元件51配置成向蒸发用加热器37和冷凝水收 集部38稍微倾斜,并构成为使冷凝水流入蒸发用加热器37和冷凝水收集 部38。
上述头部空调系统3F的给气口33和回气口34与头侧流出入部60连 接,上述脚部空调系统3R的给气口33和回气口34与脚侧流出入部70连接。
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构成为使吹出口61和吸入口62形成在床24的前 侧即头侧,主要进行就寝者的头部空调。而且,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构 成为在吹出口61和吸入口62之间形成产生短流路的气流,并构成为在吹 出口61和吸入口62的前方形成短流路区域。
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构成为使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形成在床24的后 侧即脚侧,主要进行就寝者的脚部空调。而且,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构 成为在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之间形成产生短流路的气流,并构成为在吹 出口71和吸入口72的前方形成短流路区域。
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安装在头部板22上,并具有吹出通路63和吸入 通路64。该吹出通路63具有纵通路6a和横通路6b。上述纵通路6a形成在 头侧流出入部60的侧部,下端与给气口33连通,上端与横通路6b连通。 上述横通路6b形成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上部。而且,上述吹出口61形成 为使横通路6b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面向床24侧的前面进行开口。
在上述横通路6b上设有作为调整风速的调节单元的隔板6c。该隔板 6c沿着横通路6b,左右滑动移动自如地形成,并构成为对从吹出口61吹 出的调节空气的风速进行调整。在上述吹出口61设有整流筛网6d,以使 吹出风速分布均匀化,并使吹出通路63为正压
上述吸入通路64位于横通路6b的下方,与回气口34连通,并形成有 吸入口62。而且,该吸入口62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面向床24侧的前面进 行开口。
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和吸入口62靠近配置,上述吸入口 62位于吹出口61的正下方。并且,上述吸入口62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吹 出口61的开口面积大,降低吹出流速并防止向就寝者的头部通风。而且, 上述吸入口62的开口面积不必一定比吹出口61的开口面积大,总之,只 要是能防止通风的吹出流速的大小即可。
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安装在脚部板23上,并具有吹出通路73和吸入 通路74。该吹出通路73具有纵通路7a和横通路7b。上述纵通路7a形成在 脚侧流出入部70的侧部,下端与给气口33连通,上端与横通路7b连通。 上述横通路7b形成在脚侧流出入部70的中央部。而且,上述吹出口71形 成为使横通路7b在脚侧流出入部70的面向床24侧的前面进行开口。
在上述横通路7b上设有作为调整风速的调节单元的隔板7c。该隔板 7c沿着横通路7b,左右滑动移动自如地形成,并构成为对从吹出口71吹 出的调节空气的风速进行调整。在上述吹出口71设有整流筛网7d,以使 吹出风速分布均匀化,并使吹出通路73为正压。
上述吸入通路74具有:位于吹出通路73的横通路7b上下的2个横通路 7e、7f,以及使该2个横通路7e、7f连接的纵通路7g。上述下侧的横通路 7e与回气口34连通,在上侧的横通路7f上形成有吸入口72。而且,该吸 入口72在脚侧流出入部70的面向床24侧的前面进行开口。
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靠近配置,上述吸入口 72位于吹出口71的正上方。并且,上述吸入口72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吹 出口71的开口面积大,降低吹出流速并防止向就寝者的脚部通风。而且, 上述吸入口72的开口面积不必一定比吹出口71的开口面积大,总之,只 要是能防止通风的吹出流速的大小即可。
在上述睡眠舱10内设有作为空调控制单元的控制器12。上述控制器 12控制热交换构件50,以使从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吹出的调节空 气的温度为设定温度ST。即,上述控制器12对与头侧流出入部60连接的 头侧的给气通路3a的热电元件51进行控制,并把通过该头侧的给气通路 3a的空气调节成设定温度ST。
并且,上述控制器12控制热交换构件50,以使从脚侧流出入部70的 吹出口7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比设定温度ST高4.0℃ST+4.0℃。即, 上述控制器12对与脚侧流出入部70连接的脚侧的给气通路3a的热电元件 51进行控制,并把通过该脚侧的给气通路3a的空气调节成比设定温度ST 高4.0℃。
通过上述控制器12的控制,可形成“头凉脚热”的温度分布,并可 达到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的状态。
<作用>
下面,对上述睡眠舱10的空调动作进行说明。
在睡眠用床24上,进行小睡等的就寝者把覆盖构件40转动到脚侧, 进入睡眠室11,把覆盖构件40转动到头侧进行就寝。而且,该就寝者使 用操作盒对设定温度ST进行设定。该设定温度ST被输入到控制器12。
另一方面,当驱动头部空调系统3F和脚部空调系统3R的空调风扇31 和排热风扇32时,则睡眠室11的空气从回气口34被吸入到空调通路35, 并且外气从空调用外气取入口3d被导入到空调通路35。该空调通路35的 空气通过热交换构件50的第1翅片组51进行加热或冷却,生成调节空气。 即,由于热电元件51形成有加热面和冷却面,因而在暖气设备运转时, 第1翅片组51被加热,第2翅片组52被冷却。在冷气设备运转时,第1翅片 组51被冷却,第2翅片组52被加热。
该各调节空气从给气口33流入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 并从吹出口61、71吹出到睡眠室11。即,从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口61 吹出的调节空气吹出到就寝者的头部,并被吸入到下方的吸入口62。并 且,从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71吹出的调节空气吹出到就寝者的脚部, 并被吸入到上方的吸入口72。
然后,从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吹出的调节空气由热电元件51调节成 比设定温度ST高4.0℃。并且,从头侧流出入部60吹出的调节空气由热电 元件51调节成设定温度ST。结果,上述就寝者根据“头凉脚热”的温度 分布进行就寝。
从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吹出的调节空气从该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吸入 口62通过吸入通路64流入空调通路35,从脚侧流出入部70吹出的调节空 气从该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72通过吸入通路74流入空调通路35。之 后,空气经由空调通路35返回到空调风扇31,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另一方面,外气从上述排热用外气取入口3e被导入排热通路36。该 排热通路36的空气通过排热风扇32,例如由热电元件51的第2翅片组53加 热,并从排热口3f放出到舱主体20的外部。
并且,从上述热电元件51出来的冷凝水,例如,在冷气设备运转时 从第1翅片组52滴下的冷凝水经由冷凝水收集部38流入蒸发用加热器37, 进行蒸发,并与排热通路36的空气一起放出到外部。
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调节空气从给气口33流入吹出通路63的纵 通路6a和横通路6b,并从吹出口61吹出到睡眠室11,由于吸入口62位于 正下方,因而引起局部短流路。结果,上述调节空气的大部分被吸入到 吸入口62,并从吸入通路64流入回气口34。因此,在上述吹出口61和吸 入口62的前方形成短流路区域,进行就寝者的头部的空气调节。
在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调节空气从给气口33流入吹出通路73的纵 通路7a和横通路7b,并从吹出口71吹出到睡眠室11,由于吸入口72位于 正上方,因而引起局部短流路。结果,上述调节空气的大部分被吸入到 吸入口72,并从吸入通路74的横通路7e、7f和纵通路7g流入回气口34。 因此,在上述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的前方形成短流路区域,进行就寝者 的脚部的空气调节。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对从各吹出口61,71吹出的调节 空气的温度分别进行控制,因而可形成适合于人体温热生理舒适性的睡 眠室11。
即,根据按人体部位的最适温度,可使就寝者维持在头部最低、随 着到脚部逐渐变高的“头凉脚热”的温度分布。结果,可实现就寝者的 舒适性提高。
并且,由于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61、 71和吸入口62、72的前方形成短流路区域,因而可确实形成“头凉脚热” 的温度分布。
并且,由于把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吸入口62配置在吹出口61的下 方,因而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特别是,由于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 调节空气是冷风,因而确实吸入到下方的吸入口62。
并且,由于把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吸入口72配置在吹出口71的上 方,因而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特别是,由于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的 调节空气是热风,因而确实吸入到上方的吸入口72。
并且,由于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口61、 71设置整流筛网6d、7d,因而可更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
并且,由于在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的吹出通路63、 73上设置隔板6c、7c,因而可调节吹出风速。结果,可确实形成短流路 区域。
<实施方式2>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如图12和图13所示,不是象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头侧流 出入部60形成为前后薄的箱形,而是形成为前后薄的门形。
即,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的吹出通路63具有纵通路6a和横通路6b。 上述纵通路6a形成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侧部,下端与给气口33连通,上 端与横通路6b连通。上述横通路6b形成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上部,在该 横通路6b的下面形成吹出口61。并且,在上述横通路6b的下面,在吹出 口61的前边设有用于改变空调空气吹出方向的风向改变板6e。
另一方面,上述吸入通路64位于与吹出通路63的纵通路6a的相反侧, 并纵向形成。而且,上述给气通路3a与回气口34连通,吸入口62形成在 前面即内侧面。
而且,在上述横通路6b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设有隔板6c。并且,上 述吸入口62位于吹出口61的下方。并且,上述吸入口62的开口面积形成 为比吹出口61的开口面积大。
并且,上述吸入口62,如图12的点划线所示,可以形成在内侧的侧 面。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头侧流出入部60,调节空气从给气口33 流入吹出通路63的纵通路6a和横通路6b,并从吹出口61吹出到睡眠室11。 之后,通过风向改变板6e流到前方的就寝者的头部,并从吸入口62吸入 到吸入通路。
结果,在就寝者的头部,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并且,可使用上 述风向改变板6e确实防止向就寝者通风,并可把气流的凉感提供给就寝 者。其他构成、作用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如图14~图16所示,不是象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头侧流 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在吹出口61、71和吸入口62、72的前方形成 短流路区域,而是在吹出口61、71和吸入口62、72的上方形成短流路区 域。
即,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形成为覆盖就寝者的头部和 脚部的罩型。
具体地说,上述头侧流出入部60具有由成为舱主体20的头部板22的 前板6m、左右侧板6n、6p和天花板6q组成的罩体65,该罩体65形成为使 面向床24的内侧的前面开放的箱形。而且,实施方式1的给气口33和回气 口34为吹出口61和吸入口62,该吹出口61和吸入口62在罩体65的内部开 口,上述罩体65的内部形成短流路区域。
并且,在上述罩体65的前面上端,对空调空气流进行调节的风向改 变板6r形成为跨越左右两端。该风向改变板6r构成为以上边为支点前后 转动,防止向就寝者的头部通风,并获得气流的凉感。
另一方面,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具有由成为舱主体20的脚部板23的 后板7m、左右侧板7n、7p和天花板7q组成的罩体75,该罩体75形成为使 面向床24的内侧的前面开放的箱形。而且,实施方式1的给气口33和回气 口34成为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该吹出口71和吸入口72在罩体75的内部 进行开口,上述罩体75的内部形成短流路区域。
并且,在上述罩体75的前面上端,对空调空气流进行调节的风向改 变板7q形成为跨越左右两端。并且,由于上述脚侧流出入部70吹出热风, 因而最好使天花板7q低,并形成为比头侧流出入部60低。
而且,如图15的点划线所示,可以在头侧流出入部60的开口部设置 布制等的前面罩6s。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罩体65、75的内部从吹出口61、71 向上方吹出的调节空气接触天花板6q、7q向下方转换方向,并被吸入到 吸入口62、72,因而可确实形成短流路区域。而且,由于就寝者的头部 或脚部位于上述罩体65、75的内部,因而可形成覆盖就寝者的头部和脚 部的气流空间,从而可确实形成“头凉脚热”的温度分布。
并且,由于在上述罩体65、75上设置风向改变板6r、7r,因而可确 实防止向就寝者通风,并可把气流的凉感提供给就寝者。其他构成、作 用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如图17~图19所示,不是象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蓬 式覆盖构件40,而是把覆盖构件4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即,舱主体20的头部板22和脚部板23形成为圆盘状。而且,上述覆 盖构件40具有:覆盖床台21的上方右半部的固定覆盖部件43,以及覆盖 床台21的上方左半部的可动覆盖部件44。上述固定覆盖部件43和可动覆 盖部件44形成为圆弧状。
上述可动覆盖部件44构成为沿着形成在头部板22和脚部板23的周围 的引导槽26转动,并使舱主体20开闭。而且,在上述床台21的前后侧部 设有在可动覆盖部件44闭锁时该可动覆盖部件44连接的辅助侧板25。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可动覆盖部件44转动,从而使就寝者出 入于睡眠室11。其他构成、作用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5>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如图20和图21所示,不是象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覆盖构 件40具有5根支架41,而是覆盖构件40具有辅助架45。
即,本实施方式的覆盖构件40具有4根支架41和2根辅助架45。4根支 架41形成为门形,下端部安装在床台21的两侧中央部。并且,上述辅助 架45形成为门形,并安装在中央的2根支架41上。
上述4根支架41内,最后部的支架41固定在床台21和脚部板23上,其 他3根支架41构成为相对于床台21前后转动自如。
因此,如果使上述3根支架41相对于床台21向后方转动,则4根支架 41和2根辅助架45向舱主体20的后部折叠。而且,封闭上述床台21和覆盖 构件40的间隙的三角形状的辅助侧板25形成为与床台21的中央部顺利连 接。其他构成、作用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尽管设有头侧流出入部60和脚侧流出入部70, 然而在头部和脚部的中间部也可以设有空调空气的流出入部。
并且,上述热交换构件50不限于热电元件51,也可以是蒸气压缩式 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和冷凝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睡眠舱在进行睡眠室的空调方面是有用的, 特别是适合于进行头凉脚热的空调的情况。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