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

申请号 CN201080014192.1 申请日 2010-03-26 公开(公告)号 CN102365039A 公开(公告)日 2012-02-29
申请人 G·B·汉密尔顿; 发明人 G·B·汉密尔顿;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纳入折叠式倚靠 支撑 架(125)的行李物品(101),该支撑架在竖立时可用于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倚靠人员(55)的部分身体。行李物品包括遍及该行李物品的多个侧面而延伸的外部壳体(102),以及一个用以支撑正倚靠的就座人员上半身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当未使用作为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此种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可卸除地固定到壳体的一侧(103)。倚靠支撑架包括一个用于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就座人员使用者上半身的主支撑区段(126),和至少两个用于支撑主支撑区段且在使用时从主支撑区段向下延伸的支撑柱(117、118;146)。行李物品(101)包括至少一个据以使行李物品在被移动时可利用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的接地滚轮装置(109、110),以及一支可供拖动该行李物品而使该行李物品通过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的把手(114)。该把手(114)在个人用倚靠支撑架(125)被固定到壳体的一侧(103)时,经由一个或多个的柱(117、118)而被接合到壳体(102)。
权利要求

1.一种行李物品,包括外部壳体和个人用倚靠支撑架,所述壳体遍及所述行李物品的多个侧面而延伸,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用于支撑正倚靠的就座人员的上半身,其中:
-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未使用作为所述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能够拆除地固定到壳体的一侧,而在对所述就座人员提供所述倚靠支撑架而使用时能够从所述壳体拆除,所述倚靠支撑架包括主支撑区段及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从所述壳体拆除时用于独立于所述壳体而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所述至少两个柱在使用时从所述主支撑区段向下延伸,使得所述主支撑区段向上延伸并远离面朝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就座人员,用于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所述就座人员的上半身;
-所述行李物品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滚轮装置,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接地滚轮装置,所述行李物品在被移动时通过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
-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时,所述行李物品包括把手,所述行李物品通过所述把手而可以被拖动,以使所述行李物品通过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时,所述把手经由一个或更多所述柱而被接合到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使所述把手接合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延伸离开所述壳体,从而使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壳体升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把手是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柱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把手包括用于伸长所述把手的长度的装置,从而在沿着地面拖动所述行李物品时可在不同高度处握持住使用中的所述把手,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与所述壳体分开时,用于伸长所述把手的长度的所述装置在使用中还用以伸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以便为所述就座人员提供所述倚靠支撑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柱是适合于与所述就座人员前方地面接合的前柱,至少一个所述柱是适合于与所述人员就座的座位接合的后柱,所述把手设在与地面接合的所述至少一个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
-所述主支撑区段具有框架,该框架具有中间凹陷部;
-所述前柱和后柱能够枢转地附接在所述主支撑区段的对应前部和后部,从而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所述前柱和后柱两者均可枢转到所述凹陷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
-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包括“T”形构件,所述“T”形构件具有杆身部以及位于所述杆身部的端部的横杆部;
-所述后柱由所述杆身部构成;
-所述杆身部的与所述横杆部相反的那一端部能够枢转地附接到所述框架;以及-所述横杆部作为与所述人员就座的座位接合的支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前柱具有一对长型支撑构件,每一个所述支撑构件在一个端部处能够枢转地被附接到所述框架,并且在相反端部处通过所述把手而彼此附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后柱在处于所述凹陷部之内时,通过前柱经由所述横杆部与所述长型支撑构件的干涉而被保持在所述凹陷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长型构件是平行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支撑区段在缩回取向和延伸取向之间移动,从而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被缩回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使所述把手接合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的长度能够伸长及缩短,从而使所述柱可在所述缩回取向和所述延伸取向之间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从而所述柱可在所述缩回取向和所述延伸取向之间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当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移动到缩回位置时,该所述把手变得与壳体齐平。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支撑区段枢转,使得:
-所述柱可被枢转而延伸离开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在所述主支撑区段使用作为倚靠支撑架时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以及
-所述柱可被枢转而朝向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能够平整地抵靠所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
-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伸缩,从而相对于就座的使用者,所述主支撑区段的高度和/或度可调节为适应所述使用者;以及
-所述把手被连结到卡机构,以便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并且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用来作为所述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确保所述柱以多个不同长度中的一个长度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当所述柱用于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就座人员的上半身时,所述把手充当所述柱的支脚。
18.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16的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把手具有按钮式释放机构,以便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用于作为所述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将卡榫释放掉而使所述柱的长度伸长或缩回,在所述把手作为所述柱的支脚时,所述释放机构设于所述把手的面朝上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行李物品,其中所述行李物品包括用于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所述主支撑区段的可拆除遮盖物,所述壳体包括隔层,所述隔层专用于储存从所述主支撑区段拆除的所述遮盖物。

说明书全文

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入折叠式倚靠支撑架的行李物品,所述倚靠支撑架在竖立时可用于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倚靠人员的部分身体。

背景技术

[0002] 旅客,例如搭机者,在长途旅程中可能需要睡眠。经济座舱里的旅客,可能会被迫坐在座位上以几乎直立的睡姿入眠。这种非平的睡眠姿势的主要特点就是某些身体元件必须整个或部分地彼此支撑。这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额外的重量压会经由关节与肌肉组织传送,例如,肌肉与脊椎会将头部及手臂的大部分重量传送到上半身,再从上半身传到下半身及大腿。某些身体元件与其支撑表面之间,会因邻接身体元件所传来的重量而产生额外的接触压力。举例来说,下半身(股部及臀部)及大腿会承戴上半身、头部与手臂的过多重量,该重量又会转换成其与支撑座椅基座之间所增加的接触压力。
[0003] 旅行期间倚靠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大部分都牵涉到就座旅客为减轻应力与拉力而采取的种种扭曲姿态,例如:以各种方式使头部、上半身、和手臂倾斜靠着座椅靠背及头靠;使头部、上半身、和手臂倾斜靠着座椅扶手;使头部、上半身、和手臂倾斜靠着本身的大腿及膝部;或使头部和/或肩部和/或手臂倾斜靠着就座人员前方座位或前方隔开的其它某种立在地面上的支撑架。
[0004] 所有这些方法都牵涉到为使各支撑元件平衡,而在各身体元件之间产生的重量转移,例如:上半身到头部;上半身到手臂;上半身到下半身;下半身到座位等。这就造成了相关连的关节与肌肉组织的压力。因此,这些方法并未提供只让身体各部位或元件承受其本身重量的理想水平睡姿的益处,以致无法免除经由关节与肌肉组织传送的压力,也无法将各身体元件及其支撑表面(床)之间的接触压力减至最低程度。
[0005] 因此,专利文献WO 2007/071977 A2揭示了一种轻质便携的能对采取倚靠姿势的就座使用者上半身(腰部到头部)给予直接支撑的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其中大致消除了各身体元件之间的重量转移压力,从而让各身体元件只支撑其本身的重量。因此,这装置消除或大幅减低了从上半身到诸如头部、手臂、下半身和大腿的其它身体元件的重量转移。
[0006] 该现有技术的倚靠支撑装置设有至少两个分开的支撑柱,包括适合于与使用者就坐的座椅表面接合的后支撑柱,和较长并适合于与地板接合的前支撑柱。这些柱在不使用时能够折叠抵靠主支撑区段。该倚靠支撑装置亦属于轻质,且在折叠后足够地紧凑,以致可将该装置纳入旅客的其它有用器材内。举例来说,手提箱可在一侧设一凹陷部,用来收藏折叠的支撑架,并在收藏好后,即以该倚靠支撑装置的外表面来形成手提箱那一部分的外表面。于是,手提箱的这一侧就可脱离而形成倚靠支撑架。
[0007] 虽然这种设置很方便,但仍存有许多问题。手提箱那一侧所设的凹陷部会减少箱内的储物空间,而增加的倚靠支撑装置也会增加手提箱的重量。此外,面板亦需利用多个绕着手提箱那一侧凹陷部周边隔开的键式操作掣子予以固设到该凹陷部内。这样又增加了配置的机械复杂性,也让倚靠支撑装置在需要使用时,却变得难以释放或耗费时间。
[0008]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入行李物品内的更为便利的倚靠支撑装置。

发明内容

[0009] 根据本发明,其提供一种行李物品,包括外部壳体和个人用倚靠支撑架,所述壳体穿过所述行李物品的多个侧面而延伸,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用于支撑正倚靠的就座人员的上半身,其中:
[0010] -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未使用作为所述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能够拆除地固定到壳体的一侧,而在对所述就座人员提供所述倚靠支撑架而使用时能够从所述壳体拆除,所述倚靠支撑架包括主支撑区段及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柱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从所述壳体拆除时用于独立于所述壳体而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所述至少两个柱在使用时从所述主支撑区段向下延伸,使得所述主支撑区段向上延伸并远离面朝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就座人员,用于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所述就座人员的上半身;
[0011] -所述行李物品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滚轮装置,通过所述所述至少一个接地滚轮装置,所述行李物品在被移动时通过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
[0012] -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时,所述行李物品包括把手,所述行李物品通过所述把手而可以被拖动,以使所述行李物品通过轮子而沿着地面移行,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时,所述把手经由一个或更多所述柱而被接合到所述壳体。
[0013] 因此,若要使所述行李物品移行时,使用者可将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固定到所述壳体。所述把手优选地设在延伸构件上,从而能够将所述把手的高度设定到让使用者拖动把手通过轮子使行李箱移行的便利高度。当使用者想要倚靠时,便从所述壳体拆除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再如后文所述的那样进行架设,以便能让就座的使用者倚靠在所述主支撑区段上。
[0014]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把手是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柱的一部分。
[0015] 所述把手包括用于伸长所述把手的长度的装置,从而在沿着地面拖动所述行李物品时可在不同高度处握持住使用中的所述把手。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与所述壳体分开时,用于伸长所述把手的长度的所述装置在使用中还用以伸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以便为所述就座人员提供所述倚靠支撑架。
[0016]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柱是适合于与所述就座人员前方地面接合的前柱,至少一个所述柱是适合于与所述人员就座的座位接合的后柱。所述主支撑区段从后支撑柱向上倾斜到前支撑柱,以便使用者可将其上半身倚靠在向上倾斜的主支撑区段上。
[0017] 所述壳体可以是硬质壳体、半硬质壳体或软质壳体,例如具有软质织物侧面的壳体。
[0018] 所述把手优选地设在与地面接合的柱上。
[0019] 另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主支撑区段具有框架,该框架具有中间凹陷部。所述前柱和后柱能够枢转地附接在所述主支撑区段的对应前部和后部,从而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所述前柱和后柱两者均可枢转到所述凹陷部中。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不使用时按照有助于缩小所述倚靠支撑架的体积的方式进行折叠,从而在所述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行李壳体时,不会使所述行李物品的尺寸不当地增加。
[0020] 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包括“T”形构件,所述“T”形构件具有杆身部以及位于所述杆身部的端部的横杆部。所述后柱又由所述杆身部构成,并且所述杆身部的与所述横杆部相反的那一端部能够枢转地附接到所述框架。所述横杆部作为与所述人员就座的座位接合的支脚。
[0021]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前柱具有一对长型支撑构件,每一个所述支撑构件在一个端部处能够枢转地被附接到所述框架,并且在相反端部处通过所述把手而彼此附接。此种设置具有几项优点。优选为彼此平行的那对长型构件有助于所述把手抵抗扭转力。当所述把手充当与所述把手接合的柱的支脚时,所述把手的延伸部还能够对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提供侧向稳定性
[0022] 使所述把手接合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优选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支撑区段在缩回取向和延伸取向之间移动,从而当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被缩回及延伸。
[0023] 所述柱的这种相对移动可以是长度的伸缩,从而使所述柱可在所述缩回取向和所述延伸取向之间移动。
[0024] 另外地或替代地,所述柱的这种相对运动可以包括所述支柱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滑动移动,从而使所述柱可在所述缩回取向和所述延伸取向之间移动。
[0025] 除了允许所述把手的高度进行调整外,在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时,该移动也允许所述把手变得与所述壳体齐平。尽管当所述把手这样缩回时不能握住所述把手来通过轮子使行李移行,但是在所述行李物品不使用或收藏起来时,该配置却很方便。
[0026]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支撑区段枢转。这就使得所述柱可被枢转而延伸离开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在所述主支撑区段使用作为倚靠支撑架时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并且还使得所述柱可被枢转而朝向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能够平整地抵靠所述壳体。
[0027] 最优选地,使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柱能够伸缩,从而相对于就座的使用者,所述主支撑区段的高度和/或度可调节为适应所述使用者。同样最优选地,所述把手被连结到卡机构,所述卡榫机构按照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使用。首先,该机构可以用于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时,确保所述柱以多个不同长度中的一个长度延伸,以便调整所述把手的高度。其次,该机构可以用于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被用来作为所述就座人员的倚靠支撑架时,调整所述柱的该长度,以便调整所述主支撑区段的高度和/或角度。
[0028] 当所述柱用于支撑所述主支撑区段,以便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就座人员的上半身时,所述把手可以充当相关联的柱的支脚。
[0029] 所述把手还可以具有按钮式(press-button)释放机构,以便在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用于作为就座人员使用者的倚靠支撑架时,将卡榫释放掉而使所述柱的长度伸长或缩回。在所述把手作为所述柱的支脚时,所述释放机构可以设于所述把手的面朝上部分。这种设置可让使用者利用其足部踩压按钮而释放掉所述卡榫。这在诸如机舱之类的局限空间内尤其有用。
[0030] 所述行李物品可以包括用于所述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所述主支撑区段的可拆除遮盖物,在此情况下,所述壳体可以包括隔层,所述隔层专用于储存从所述主支撑区段拆除的所述遮盖物。
[0031] 正如公知的现有技术中,主支撑区段大致向上倾斜的角度及与使用者就座的座位接合的至少一个后柱,是本发明的重要特性,因为这些特性确保了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使用时的稳定定位,而且也提供一种自然与舒适的倚靠姿势。所述后柱或每一个后柱将主支撑区段的下方区域置于上半身下部与使用者的膝部之间,而主支撑区段下部承受的所有重量或几乎所有重量则被向下传送到使用者就座的座位表面上,而非传送到倚靠人员的膝部。主支撑表面下部区域置于上半身下部与人员膝部之间的局限空间中的这种定位使倚靠支撑架变得稳定,不会因为倚靠人员的重量所施加的力(通常指向为向下及向前)而向前倾斜。因此,为了防止倚靠支撑架向前倾覆,并且为了在使用期间将倚靠支撑架定位并保持在稳定的位置,该倚靠支撑架不需厚重或庞大的基座,或任何类型的悬臂支撑设置或与座位或地面进行刚性固定,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0032] 本发明的重大益处在于,通过直接支撑上半身消除或大幅降低诸如头部、手臂、下半身和大腿的身体元件承受其它身体元件的重量而引起的各种相关问题。附图说明
[0033] 下面将参照所附附图仅以实例的方式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在这些附图中:
[0034]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构成的行李物品,其包括设有轮子的壳体以及固定在该壳体的一侧上的折叠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该支撑架包括缩回把手,该缩回把手设有面朝外的释放按钮;
[0035] 图2显示了图1的行李物品,其中把手从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直接固定到壳体的那一部分延伸;
[0036] 图3显示了如何按下释放按钮,以便从图1的壳体释放掉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情形;
[0037] 图4显示了图3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被释放时,是如何从壳体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悬垂部件滑出的情形;
[0038] 图5及图6分别显示了图4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在从壳体释放后的相反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0039] 图7及图8分别显示了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相反的前视图和后视图,该支撑架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但把手却设有面朝内的释放按钮;
[0040] 图9显示了图7及图8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前柱与后柱如何枢转的情形,以及就前柱而言,其如何延伸到位以支撑采取倚靠姿势的支撑架的就座使用者的情形;
[0041] 图10显示了拉动行李物品的使用者,该行李物品纳入图7及图8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且支撑架的前柱与把手伸出;
[0042] 图11显示了使用者打开图10的行李物品的顶部隔层以便取得一软垫,而支撑架的前柱与把手也都已缩回;
[0043] 图12显示了使用者如何起动隔层内的释放按钮,以便将个人用倚靠支撑架从行李箱壳体释放出的情形;
[0044] 图13显示了使用者将行李箱壳体收藏到机舱上方储物柜的情形;
[0045] 图14至图16显示了使用者坐在机舱内时要组装个人用倚靠支撑架所采取的步骤;
[0046] 图17显示了如何可将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储存到就座使用者前方的座椅靠背置物袋中的情形;
[0047] 图18显示了图11的软垫如何被固定到倚靠支撑架的前面以提供垫衬的情形;
[0048] 图19显示了使用者如何将其上半身倚靠在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上,以便在采取坐姿时倚靠或睡眠的情形;
[0049] 图20显示了图3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的前柱和后柱如何分别与地板及使用者就座的座位接合的情形;以及
[0050] 图21为图20的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在覆盖有一软垫而提供垫衬之后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图1至图4显示了行李物品1的各种视图,其包括一外部壳体2,该壳体遍及行李物品的多个侧面,亦即前侧面3,左侧面和右侧面4、5,后侧面6,顶部侧面7与底部侧面8。
[0052] 壳体2从本身下方的左及右前角隅11、12分别支承住一左轮9与一右轮10。沿着壳体的上方前缘15设有一可延伸把手14。该把手具有握持部16,该握持部在壳体竖立时朝水平方向延伸和跨越一对平行的长型支撑构件17、18的顶部,将握持部16顶面20的释放按钮19予以按压21后,长型支撑构件17、18可从壳体延伸。可利用按钮19所释放的定机构,将长型构件17、18锁定在多个不同的延伸位置。因此,使用者可将把手14延伸到意欲的舒适高度,以便沿着地面拖拉壳体2。
[0053] 图3及图4显示了在壳体2前侧面的下方前缘22上如何设有释放按钮24的情形,其在按压23时使卡榫(未显示)松脱,以便从壳体2释放掉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25。此倚靠支撑架25具有主体部26,该主体部26具有左侧缘和右侧缘27、28。左侧面和右侧缘27、28的下部插入左沟槽和右沟槽29、30,这些沟槽沿着壳体前侧面3的左侧缘和右侧缘
31、32的长度部分地延伸。当手动使释放按钮24松脱23时,便可将倚靠支撑架25往上滑动34而离开沟槽29、30。若要让倚靠支撑架25再度与壳体2接合时,即往下滑动倚靠支撑架25,以便让主体部26的左侧缘和右侧缘27、28插入左沟槽和右沟槽29、30内,直至卡合到卡榫,而使倚靠支撑架牢牢与壳体2固定到位。
[0054] 图5及图6显示了个人用倚靠支撑架25从壳体2完全拆除后的前视图及后视图。主体部26具有长型且大致为矩形的框架38,网状织物39扩展成该框架的的中间部。如图
4所示,沟槽29、30位于壳体2前侧面3的凹陷部13的左侧和右侧,因而在将倚靠支撑架
25与壳体接合时,框架便与壳体的邻接外露表面形成齐平的配合。
[0055] 成对的长型支撑构件17、18可伸缩地延伸并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38前端40的左枢轴固定座和右枢轴固定座36、37。如图6所示,在枢转到与框架38保持平整时,支撑构件17、18即位于框架所界定出且基本绕着这些支撑构件延伸的凹陷部36内,但延伸至把手14处者除外,该把手以小间隙42与框架的后端43隔开,而长型支撑构件则位于框架38中形成的一对平行的半圆柱形沟槽44、45内。如后文将要更为具体地进行描述的,当支撑构件
17、18相对于主体部而转动约60°的角度并延伸时,这些长型支撑构件作为前柱,把手14则作为支脚,以支承住主支撑区段26的前部。
[0056] 倚靠支撑架25还具有第二长型支撑构件46,其在枢轴固定座47处可枢转地在框架38后端43附近连接到主支撑部26。该第二支撑构件的长度亦可伸缩调整,并可利用衬套48的旋松或旋紧而予以固定住。第二支撑构件46终止于横杆49,该横杆在支撑构件的自由端横向延伸,使得横杆和支撑构件形成T形。经折叠置入凹陷部36后,横杆位于长型支撑构件17、18的后方,因而将第二支撑构件46固定在凹陷部内。横杆49横向延伸越过框架38的内缘,因此框架设有一对半圆柱沟槽50、51,以便让第二支撑构件更完全地容置于凹陷部36内。如后文将要更为具体地进行描述的,当第二支撑构件被转动到约与经转动及延伸的长型支撑构件17、18平行时,该第二支撑构件46即作为后柱,并以横杆49作为支脚来支撑主支撑区段26的后部。
[0057] 图7至图9显示了个人用倚靠支撑架125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各种视图,其中与第一实施方案的个人用倚靠支撑架25相似的部件均以加100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第二实施方案中的主要差异是把手114在本身的下表面52设有面朝内的释放按钮119。如同第一实施方案,把手被支撑在一对长型支撑构件117、118的端部,如图9所示,该对支撑构件可伸缩地延伸135,并可枢转地连接到倚靠支撑架125的主体部126的左枢轴固定座和右枢轴固定座137、138。
[0058] 具有端部横杆149的第二支撑构件146亦可枢转地连接到环绕框架138的后端143的附近,但却无法可伸缩地延伸。图9显示了主支撑区段126及支撑构件117、118、146在经旋转及延伸以支撑采取前倾坐姿的就座人员上半身时的配置。
[0059] 图10至图19显示了个人用座位倚靠支撑架的第二实施方案在与壳体102整合而形成行李物品101的第二实施方案时如何使用的情形。壳体102的尺寸可视使用者55想要的旅行方法而异。举例来说,如果行李箱符合班机对手提行李箱所订的尺寸限制,那么使用者便可如图10至图13所示,将行李物品101拖行到机舱60内。
[0060] 利用其轮子109、110拖动行李物品101时,通过使把手114接合到壳体102的长型支撑构件117、118所形成的前柱延伸离开壳体,而使把手相对于壳体升高,因而使用者能轻松拖动行李物品。
[0061] 当使用者55到达其机舱60里的座位61时,其会收起把手114及支撑构件117、118,接着可从壳体102的凹陷部113拆除个人用倚靠支撑架125。然后,可将行李物品收藏在顶部储物柜62里。倚靠支撑架在需使用之前始终折叠成基本扁平的配置,且在不使用时亦可如图17所示般储存在座椅靠背置物袋63中。如前所述,处于这种折叠的扁平取向时,当将其折叠到凹陷部内时,通过后柱146的横杆部149与前柱的长型支撑构件117、118的干涉,从而通过前柱117、118而使后柱146保持在框架凹陷部113内。
[0062] 当使用者55想要使用倚靠支撑架125时,即如图14所示,使用者先将长型支撑构件117、118所形成的前柱往下转动,使其离开主支撑区段126,再按压把手114上的释放按钮119,让前柱117、118伸缩地延伸。接着,使第二支撑构件146所形成的后柱自由地往下转动而离开主支撑区段126。
[0063] 然后,将把手114所形成的前支脚置放于机舱的地板上,并将横杆149所形成的后支脚置放于坐垫65上。第二长型构件146往下延伸到就座使用者的大腿之间,以便使用者的大腿倚靠在横杆149之上,从而将就座倚靠支撑架125固定到位。应注意的是,后柱146的转动不能超过某个限度,这是因为当使用者的重量倚靠于向上倾斜的主支撑区段126上时,就座人员的重量压住横杆149而使该横杆压入坐垫65内,从而阻止后柱及支脚转动或往前移动,进而限制住倚靠支撑架所承受的向前压力(forwards pressure)。
[0064] 这种设置也提供抵抗任何横向力(side-to-side force)的某种支承装置(bracing),但在飞机里,这通常是比前后方向的力小许多的力。
[0065] 正确定位时,不论是此实施方案126还是前一实施方案26,主支撑区段的向上倾斜角度均应小于约60°,以便使主支撑区段9的平面上的分解力的分量减至最低程度,但应大于约10°,以避免因使用者下背承受的应力而被对折变弯(bent double)。最优选地,该角度应在40°与15°之间。如图16所示,该角度范围也有助于将主支撑区段126的下缘143设成在就座者的膝部或大腿与上半身之间存有一个小间隙。该取向有其重要性,因为倚靠支撑架125由于分解力的向前分量而有向前倾覆的任何趋势会进一步受阻于主支撑区段126与人员上半身或膝部之间在该间隙邻近处的接触或邻近接触(near contact)。
[0066] 可选地,壳体可如图11所示般地具有隔层70,以储存主支撑区段126所用的衬垫172。如图18所示,该衬垫可以例如利用衬垫的弹性突出边缘174而装套在框架138上。该衬垫连同网状织物136共同为使用者55提供舒适的倚靠表面,该网状织物在框架138内部区域延展并且也可以是弹性的。
[0067] 从图19可看出,倚靠支撑架125直接支撑就座使用者1的上半身及头部的重量。另视该支撑架的尺寸而定,其也可以对使用者手臂提供直接的支撑。如前所述,倚靠支撑架
125受到稳定地支撑,也就是说,其将竖立在其自身的支撑件上,而不需使用者的身体来使其平衡。
[0068] 图20及图21显示了经组装以用于机舱60,且主支撑区段26装套有及未装套有可拆除衬垫72的倚靠支撑架25的第一实施方案。该倚靠支撑架的用法与先前配合第二实施方案所述的倚靠支撑架相同。第一实施方案的优点在于把手14会向左和右延伸超过长型支撑构件17、18,因而提供额外的侧向支撑,此外,使用者可让其一只脚踩在支脚的这些延伸部分上,以便使倚靠支撑架变稳定。第二实施方案的优点则是在要收起倚靠支撑架125时,使用者可按压面朝上按钮119,以释放并折叠支撑构件117、118。虽未示出,但面朝上按钮119与侧向延伸支脚的这些特性当然可以进行组合。
[0069] 支撑区段13、26、113、126的材料可以是人造或天然,刚硬,柔软或可变形材料。举例来说,这些区段可以使用轻质金属、或喷注成型塑料、或具有金属或塑料内框架的帆布,或使用充气式薄膜,或其组合予以制成。外围框架内如使用网状织物,有助于减轻重量。支撑区段13、26、113、126可添设衬垫或软垫以增进舒适性,或采取较简易的形式,将其空下来让使用者可自行提供所要形式的软垫。装置材料或衬垫或软垫的柔软或可变形性质可能会影响到支撑区段的最终(使用)形态,例如凸形、凹形、或弯形(contoured)。
[0070] 主支撑区段26、126与前柱17、18之间以及主支撑区段26、126与后柱46之间的相对角度优选为可固定在意欲的取向,以便使用者一旦将其身躯的倚靠重量压到主支撑区段上时,这些柱不会转动。实现其的方法可以是,例如,于枢轴固定座36、37、47处提供充分的旋转摩擦量,或利用可在预定角度接合的掣子机构(未显示)。
[0071] 前述的倚靠支撑架25、125为旅行者提供一种牢靠支撑的支撑区段,基本上可将其上半身(腰部至头部)重量支撑住,因而消除或大幅减低重量从上半身转移到诸如头部、手臂、下半身和大腿之类的身体其它元件。
[0072] 前述的倚靠支撑装置是轻质且便携的,尤其是当其与一滚动的行李物品结合时,且可配合使用者的上半身与优选的倚靠角度而调整,以及可与任一种的座位合用。
[0073] 应当意识到,用于阐明、描述或显示于分离的实施方案的上下文中的本发明的特定特征还可以按照组合方式提供在单个的实施方案中。
[0074] 应当认识到,各种替代方式、修改方式和/或添附方式可以引入到上述部分的结构和设置中,而并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