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

申请号 CN201480013131.1 申请日 2014-03-07 公开(公告)号 CN105101837A 公开(公告)日 2015-11-25
申请人 大卫·沃尔夫; 发明人 大卫·沃尔夫;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用于调整背包负载 位置 的组件,该组件具有支承构件(3)、启动装置(35)及多个活动式细长柔性构件(7)。每一活动式细长柔性构件均在一端连接至承重部分(1)并在第二端连接至启动装置。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当启动装置移入第一位置时,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邻接支承装置,当启动装置移入第二位置时,使用者可自由移动承重部分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调节载重位置的组件,其包括:
一支承装置,
一启动装置,以及
与所述支承装置活动式接合的多个细长柔性构件,
其中每一构件在一第一端连接至一承重部分,并且每一构件在一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启动装置;
所述细长柔性构件可操作为使所述承重部分在一缩回位置与一伸出位置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启动装置移入一第一位置时,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缩回位置邻接所述支承装置,并且
当所述启动装置移入一第二位置时,使用者可自由调动所述承重部分相对于所述支承装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括一平坦靠背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平坦靠背元件成形为基本符合使用者背部,并且所述平坦靠背元件可操作为使负载均匀分布于使用者背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组件,其中至少一管状元件连接至所述基本平坦元件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管状元件定位于所述平坦元件的表面上形成的各自至少一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管状元件具有一定曲率半径,以便减少所述管件元件与穿过其中的各自柔性构件之间的摩擦。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管状元件中每一管件的下孔眼定位成围绕所述支承构件的中垂线对称的构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承重部分在其表面上包括多个锚固体,所述锚固体的数量等同于所述多个细长柔性构件,并且每一细长构件连接至其中一所述锚固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锚固体在所述承重部分的表面上的构型与所述至少一管状构件的下孔眼在所述支承构件上的构型对齐,以便所述多个细长柔性构件中每一构件均可从一个锚固体通向一个下孔眼,使得所述承重部分与所述支承构件在多点对齐。
10.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定装置,其可操作为将所述承重部分可松放式固定于所述缩回位置及所述伸出位置或二者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摩擦固位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弹性偏压凸轮,该凸轮可操作为在固定位置与打开位置间移动,在所述固定位置,至少一所述细长柔性构件受到摩擦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释放装置,用于使所述弹性偏压凸轮从所述固定位置移向所述打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释放装置包括一启动件,该启动件位于远离所述释放装置的位置。
15.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弹性护套元件,其基本上沿至少一所述细长柔性构件的整体长度将其包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弹性护套元件具有一定长度,以便使所述护套元件在所述启动装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呈局部伸展构型。
17.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其中至少一所述细长柔性构件包括一引导元件,该引导元件可操作为防止所述细长柔性构件与所述支承装置之间在所述组件处于所述缩回位置时发生相对移动。
18.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其中每一细长柔性构件的长度选为在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伸出位置与所述缩回位置间移动过程中保持所述承重部分的空间方位。
19.一种背包,包括:
一靠背部分,该靠背部分包括一携带装置,用于使所述靠背部分能由使用者携带;
一承重部分;
一启动组件,其可操作为使所述承重部分在一缩回位置与一伸出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缩回位置通过所述启动组件紧固至所述靠背部分,并且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伸出位置通过所述启动组件活动式连接至所述靠背部分;以及一操作装置,其可操作为连接至所述启动组件,
其中,所述操作装置设置于所述携带装置上,并且
所述启动组件可在所述伸出位置操作为允许使用者自由调动所述承重部分相对于所述靠背部分的位置。
20.一种背包,包括:
一靠背部分,该靠背部分包括一携带装置,用于使所述靠背部分能由使用者携带;
一承重部分;
至少一支承线绳,其连接至所述承重组件且可操作为使所述承重部分在一缩回位置与一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缩回位置通过所述启动组件紧固至所述靠背部分,并且所述承重部分在所述伸出位置通过所述启动组件活动式连接至所述靠背部分,其中,将所述支承线绳在使用者肩上引导至一启动装置及一固定装置,所述启动装置可由使用者调动,在所述携带装置正面上的所述固定装置用于使所述支承线绳固定于所述缩回位置或所述伸出位置。
21.一种基本如本申请所述且/或如任一附图所示的组件。

说明书全文

背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包,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活动式承重部分的背包。

背景技术

[0002] 背包通常用于以方便舒适的方式携带物品,同时令使用者双手免提。然而,一旦将背包佩戴在使用者背上,便难以再取用其内容物。一般而言,使用者需要解下背包才能取出物品。特别地,在使用者正手持大件物体(如行李箱)、使用者正照料儿童或在取用物品时没有干净稳固的平面来放置背包等情况下十分不便。例如对摄影师或军人等使用者而言,在急需迅速取出物品的情况下同样不便。
[0003] 另外,背包通常占据大量空间,因此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下,诸如高峰时段在火车或公交车上或在滑电缆车上,使用者很难坐下(有时难以走动或站立)。在这种情况下,若使用者能够手动将背包调转至便利位置以高效利用可用空间,将十分有利。
[0004] 此外,解下背包、取物并重新装物以及带上背包的重复动作可能会为使用者带来麻烦,特别是在背包中负重过大的情况下。
[0005] 在现有技术中已提出将背包从使用者背上的第一位置移至使用者前方的第二位置的机构,通常利用滑动装置。这种机构普遍需要刚性铰链或要求使用者必须时刻佩戴腰带,这两点都不是特别方便。此外,这种机构时常涉及到背包方位的改变,这会为易碎重物带来潜在损害。
[0006] 专利文件DE19729956涉及一种具有行李包和靠背部分的背包。使用者以常规方式将靠背部分背戴在其后背上。通过闭环结构的线绳及滑轮机构将行李包连接至靠背部分。通过沿两方向中任一方向拉动线绳,使用者可将行李包移动至将行李包固定至靠背部分的提升及定位置或者移动至将行李包从使用者一侧的线绳悬挂下来的降低位置。
[0007] 这种设置的不利之处在于行李包在降低位置无法自由活动。此外,这种设置由于线绳位于使用者臀部而带来不便。使用者难以或不能同时以双手操控线绳,这在例如行李包很重的情况下存在不便。同样地,使用者也很难在拥堵空间中就坐,诸如臀部带着背包坐在公交车或火车上。最后,使包在两个位置间移动的装置的不便之处在于,要求使用者将包拉下拉上并且在机械上较为繁复。
[0008] 作为单独问题考虑,曾提出设置具有行李包和靠背部分的背包,其中可通过小范围调整行李包的竖直对齐来提高使用者在长距离步行中的舒适度。
[0009] 本发明致于解决至少其中一部分问题。

发明内容

[0010]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组件,其包括:支承装置、启动装置及与支承构件活动式接合的多个细长柔性构件,其中每一构件均在第一端连接至承重部分并且每一构件均在第二端连接至启动装置;细长柔性构件可操作为使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当启动装置移入第一位置时,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邻接支承装置,当启动装置移入第二位置时,使用者可自由调动承重部分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位置。
[0011] 所述组件允许使用者通过操纵启动装置而并非直接操纵承重部分或细长柔性构件来移动处于缩回位置时可能较重或不易触及的承重部分。启动装置可定位并/或适于能够由使用者方便和/或简单操控承重部分,由此便于移动和接近承重部分。
[0012] 支承装置可能包括支承架,该支承架可由单个框架元件构成或者可包括通过适当方式相互连接的多个框架元件。支承架可能设有一个或多个支承元件或支架。每一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均可能具有任意适当的几何形状。框架元件和/或支承元件可能构造成形,以便例如提高支承架的刚性及稳定性,提供有效转移负荷的方法,使负重分散到使用者背部,或者为使用者背部提供附加支撑
[0013] 在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基本平坦的模制框架元件,其表面成形为框架元件在使用者佩戴组件时基本上符合使用者背部的形状。这在使用者佩戴框架时增加其舒适感,并为使用者后背提供附加支撑。框架元件可能另外适于增大到使用者后背的气流,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同上的模制框架元件,其连接有用于引导多个细长柔性构件中至少一个构件的多个管状支承元件。
[0014] 在还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带有曲状中心部分及两个基本平行的端部分的单个框架元件。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支承架又包括曲状支承元件,其连接至框架元件的自由端。
[0015] 每一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均可能具有任意适当截面,包括但不限于平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截面可以恒定或可以沿元件的长度发生变化。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可能具有相同截面,或者它们可能具有不同截面。
[0016] 支承架的每一框架元件和/或支承元件对于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均可能中空。在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框架元件和多个支承元件,其中,每一支承元件均具有固定呈管形的截面。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带有固定呈管形截面的框架元件。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支承架可能完全由管状构件制成。
[0017] 在一实施例中,框架元件和/或支承元件可能适于使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穿过其中。
[0018] 支承架可能构造成使支承架与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之间的摩擦和/或非必要接触最小化。在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可能成形为使每一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或者每一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由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所穿过的部分的曲率半径最大化。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承架成形为引导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基本远离支承架的至少一其他部分。
[0019] 支承架可能由任意适当材料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塑料、纤维材料或金属。支承架的各元件均可能由多种材料构成或者其可能由单一材料构成。每一框架元件和/或支承元件可能由同种材料构成或者可选择由不同材料构成。在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可能包括由半刚性柔质塑料制成的框架元件及支承元件。
[0020] 支承架的表面可能设有多个孔眼。在一实施例中,支承架包括框架元件和多个支承元件,每一所述支承元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孔眼。孔眼可能具有任意适当几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在一实施例中,孔眼基本呈圆形,其直径大于细长柔性构件的最大直径,以便能使细长柔性构件穿过其中。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孔眼成形为使孔眼边缘与任何穿过其中的细长柔性构件之间的摩擦最小化。
[0021] 孔眼可能以任意适当结构及方位布置于支承架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孔眼布置成基本绕支承架的中垂轴对称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孔眼布置成与行李承载部分上锚固体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
[0022] 支承架可能设有一个或多个顶孔。顶孔可能具有与其余孔眼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或者其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余孔眼的形状和/或尺寸。在一实施例中,与其他孔眼相比,顶孔的形状相同及尺寸较大。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顶孔的尺寸制成可使全部细长柔性构件同时穿过其中。
[0023] 每一孔眼均可能在其边缘上或其边缘旁设有接合装置。接合装置可能具有任意适当形状或形式,用于与承重部分上设有的相应接合装置相接合。接合装置可设有用于向使用者指示接合装置与承重部分上所设的相应锚固体接合装置之间正常接合的特征或构造。
[0024] 每一孔眼均可能在其边缘上或其边缘旁设有减摩装置。减摩装置可能采取任意适当形状或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减摩装置包括在至少一个孔眼上或旁的减摩材料涂层。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减摩装置包括设置在孔眼边缘上或旁的构造或特征,所述构造或特征设有减摩元件,诸如承座。
[0025] 组件可能设有用于可松放地固定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的锁定装置。这让使用者能够将承重装置移动至上下位置中至少一个位置并通过松放方式将细长柔性构件固定就位而将该承重装置锁定就位。锁定装置可能包括摩擦固位装置,其以可松放方式固定细长柔性构件。或者,锁定装置可能包括扣或夹具。锁定装置可能同时包括摩擦固位装置以及扣或夹具。在一实施例中,锁定装置可能包括弹性偏压凸轮。在另一实施例中,锁定装置可能包括加固板。
[0026] 锁定装置可能设有用于将锁定装置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的解锁装置。解锁装置可能适于以任意适当形式使锁定装置解除锁定。解锁装置可能设置为锁定装置的一部分,也可能定位成远离锁定装置,例如位于组件的其他元件上。在一实施例中,解锁装置可能包括连接至锁定装置的连杆,可由在连杆一端所连的解锁线操作该连杆。在另一实施例中,解锁装置可能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上的解锁元件。
[0027] 解锁装置可能设有解锁启动装置,其可能设置成远离锁定和/或解锁装置。解锁启动装置可能设置在组件上的任意适当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启动装置。解锁启动装置可能以任意适当方式启动解锁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解锁启动装置可能包括如上述的解锁线,其中该解锁线在第二端连接至组件的任意适当特征或其他元件,并且通过任意适当方法启动该解锁线。在一实施例中,解锁线在其第二端连接至设置于启动装置上的按钮并通过使用者开动按钮得以启动。在另一实施例中,解锁线连接至远离启动装置的元件,但与启动装置处于滑动接合,通过移动启动装置来启动解锁线。在还一实施例中,解锁启动装置可能包括设置于启动装置上的构造或特征,该构造或特征可操作为以不同方式伸出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以便使连接至该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的解锁元件碰触到锁定装置,由此使锁定装置解除锁定。
[0028] 组件可能设有用于引导细长柔性构件的引导装置,从而例如利于组件的操作。引导装置可能定位于任意适当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引导装置定位于顶孔旁。引导装置可能设有减摩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减摩涂层或减摩构造或特征。引导装置可能设有导向装置,以令使用者能够沿特定方向引导细长柔性构件。在一实施例中,引导装置可能成形为软管。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引导装置可能沿肩带长度引导细长柔性构件,例如包袋或背包的肩带。
[0029] 组件可能具有任意适当数目的细长柔性构件。在一实施例中,组件包括三个细长柔性构件。在一实施例中,组件包括四个细长柔性构件。在一实施例中,组件包括五个细长柔性构件。细长柔性构件可能具有任意适当形状且可能由任意适当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塑料、纤维材料或金属。细长柔性构件可能由耐磨材料制成。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构件可TM能是由尼龙制成的线绳。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柔性构件可能由凯夫拉尔(Kevlar )制成。
在还一实施例中,柔性构件可能由钓丝制成。
[0030] 每一细长柔性构件均可能通过任意适当方法永久性或可松放式连接至承重部分。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细长柔性构件均连接至设置于承重装置表面上的锚固体。锚固体可能以任意适当结构布置于承重装置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锚固体可能布置成与支承架上孔眼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锚固体可能固定于承重装置表面上的某一位置或者可能适于在一维或多维上活动。另外,锚固体可通过适当方法发生弹性偏移。在一实施例中,锚固体可能设有适于与设置在支承架孔眼边缘上的相应接合装置相接合的锚固体接合装置。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锚固体接合装置可能适于在向使用者指示何时与支承架上的相应接合装置接合。
[0031] 每一细长柔性构件均可能是任意适当长度。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细长柔性构件均可能具有一定长度,以便承重部分在伸出与缩回位置间移动期间保持承重部分的空间定位。
[0032] 一个或多个细长柔性构件可能设有适于在组件处于缩回位置时与支承架的孔眼接合的引导元件,由此防止细长柔性构件与支承架各自孔眼间发生相对移动。引导元件可能采取任意适当形式并由任意适当材料制成。在一实施例中,引导元件可能基本呈管状并可能由刚性塑料制成。引导元件可能以适当方式连接至细长柔性构件,包括但不限于焊接或粘合。
[0033] 细长柔性构件可能设有护套元件。护套元件可能沿柔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基本包封一个、几个或全部柔性构件。护套元件另外还可能包封组件的其他元件或其部分,包括但不限于锁定装置或启动装置。护套元件可能连接至启动装置及锁定装置之一或双方。护套TM TM元件可能由任意适当材料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尼龙(Nylon )或莱卡(Lycra )。在一实施例中,护套元件可能由至少部分弹性材料制成。
[0034] 启动装置可能是任意适当形状,以令使用者能握持该启动装置来启动承重部分。启动装置可能设有用于提高使用者握持度的构造或特征。启动元件可能由任意适当材料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或金属。在一实施例中,启动装置由提高使用者在其上握持度的材料制成。
[0035] 启动装置可能装有用于固定柔性细长构件端部的固位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固位装置可松放式固持柔性细长构件的端部。这可使柔性构件易于更换或维修。在另一实施例中,细长构件通过适当方法永久性固定至固位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热焊或粘合。
[0036] 组件可能设有用于固定至少一个细长柔性构件和/或护套元件的固位装置,由此避免构件和/或护套元件在未使用状态下受到钩绊或缠结。固位装置可使柔性构件和/或护套元件保持任意适当形式。这一实施例中,固位装置可能包括设置于启动装置中的弹性偏压收线装置、卷线筒或类似机构。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固位装置可能包括设置成与组件的任意部分和/或任意其他适当元件相连的构造或特征。
[0037] 组件可能设有用于可松放式使启动装置与其保持毗连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可能通过任意适当方法永久性或可松放式连接至组件。连接装置可能具有任意适当形状或用于可松放式固持启动装置的固持机构。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能包括定向磁扣。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能包括用于将启动装置插入其中的孔眼。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能包括夹具或扣。在又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能包括多个不同的固持装置。
[003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背包,其包括:靠背部分,该靠背部分包括用于使靠背部分能够由使用者携带的携带装置;承重部分;启动组件,可操作为使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移动,承重部分在缩回位置通过启动组件紧固至靠背部分,承重部分在伸出位置通过启动组件活动式连接至靠背部分;以及操作装置,可操作式连接至启动组件,其中操作装置设置于携带装置上;并且启动组件可在伸出位置操作为允许使用者自由调动承重部分相对于靠背部分的位置。
[0039] 承重部分可能具有适于传送物品的任意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承重部分可能成形为基本类似于常规的背包。
[0040] 靠背部分可能包括带有支承结构或框架的平板。这使靠背部分能够为使用者背部提供更好的支撑并/或增加靠背部分的硬度。背面板可能具有与承重部分背面基本相同的形状及尺寸。
[0041] 启动组件可能包括适于使承重部分在伸出与缩回位置间移动的任意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启动组件可能基本等同于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组件。
[0042] 背包可能设有利于操作启动组件的特征或构造,以便更易于接近启动组件的任意部分或更便于使用者。在一实施例中,背包带可能设有带条延长部,启动装置的连接装置位于其上,从而更易于使用者触及该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带条延长部定位于至少一个带条的下端。
[0043] 背包可能进一步设有用于可松放式将承重部分连接至背包的任意便利部分的装载装置。装载装置可能设于任意适当位置。在一实施例中,背包可能在一个或两个带条上包括装载装置,其可操作为与承重部分上的相应装载装置相接合,由此使背包能够可松放式连接并送至使用者前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装载装置包括承重部分上的装载挂钩及设于每一带条上的相应搭环。
[0044] 下面将具体说明本发明明显具有优势的其他方面及实施例。附图说明
[0045] 现将仅通过示例方式并结合附图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0046] 图1是行李包在缩回位置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包后视图;
[0047] 图2是如图1所示背包的侧视图;
[0048] 图3是如图1所示背包的正视图;
[0049] 图4是如图1所示背包在伸出位置的后视图;
[0050] 图5是如图4所示背包的侧视图;
[0051] 图6是如图4所示背包的正视图;
[0052] 图7是背面板的侧视图;
[0053] 图8a是第一实施例的模制平面元件的正视图;
[0054] 图8b是如图8a所示元件的正面透视图;
[0055] 图9a是第一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仰视图;
[0056] 图9b是如图9a所示锁定单元的俯视图;
[0057] 图9c是如图9a所示锁定单元左侧的侧剖视图;
[0058] 图9d是如图9a所示锁定单元右侧的侧剖视图;
[0059] 图10是第一实施例的手柄的正面透视图;
[0060] 图11a和11b是第一实施例的柔性护套的示意图;
[0061] 图12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条下端的示意图;
[0062] 图13a-13b是第一实施例的线绳护圈的示意图;
[0063] 图14a-14c是第一实施例的带收线机构的手柄视图;
[0064] 图15是行李包在缩回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包侧视图;
[0065] 图16是如图15所示背包在伸出位置的后视图;
[0066] 图17是如图16所示背包的侧视图;
[0067] 图18是背面板的侧视图;
[0068] 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传送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在下文中,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各实施例的相似特征及履行相似或相同功能的特征。此外,应当指出,各后述实施例的特征均可同其他各实施例的特征结合使用。
[0070]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背包具有行李包1,该行李包通过数条尼龙绳线7、11、15连接至背面板3。无疑可理解,虽然指定尼龙绳,但能够采用任意适当的线绳材料或材料组合。在该示例中,行李包通过三条线绳连接至背面板,这三条线绳可给予可控式移动。背面板装有常规肩带5(并可选择装有腰带及胸带),其允许使用者以常规方式携带背包。
[0071] 行李袋1具有正面及背面。背面在背包处于使用状态时面向使用者,正面在使用中背向使用者。正面具有数个开口、遮盖物及包盖,以让使用者能够以常规方式在行李包中存放及携带物品。
[0072] 数个锚固体19、23、27连接至行李包1的背面边缘,每一锚固体用于连接各自的线绳。第一锚固体23基本连接在背面的顶部。第二锚固体19及第三锚固体27连接在行李包背面的底
[0073] 参照图7,背面板3具有外侧布包层39,其完全包绕传送架37。泡沫层41可置于布包层与传送架之间,在使用者佩戴背面板时朝向传送架面向用户的一侧。泡沫层41提供填补,从而提高使用者的穿着性及舒适性。
[0074] 参照图8a至8b,传送架37由模制背板45组成。背板成形为在使用状态下符合并支撑使用者背部。背板元件具有构造于其表面上的数个孔眼47。这些孔眼会增强到使用者背部的气流并减少材料的所需量。
[0075] 背板具有构造于其表面上的数条凹槽49。在图9中仅示出其中一条凹槽49a,但由线条49b表示出其他凹槽的位置。每一凹槽49均具有圆形截面。管状配件51置于各凹槽的一端。可选地,其他管状配件可能定位到各凹槽的中部或沿各凹槽间隔设置。每一管状配件均具有孔眼,其外半径匹配于各自凹槽的半径。背板可成形为将中央凹槽的下端及各自的管状配件提升至基本垂直地远离表面。这降低了穿过管插入管状配件的线绳摩擦部分背板的险(参阅下文),由此减少线绳上的磨损以及走线时的摩擦。
[0076] 管53(未示出)置于各凹槽49中,每一管均在其两端具有孔眼55。每一管的外半径均与管状配件51的内半径相同。这些管通过适当方法连接至模制背板45,诸如粘合。每一管的下端均插入相应凹槽的管状配件中。当传送架处于组装状态时,凹槽49用作将每一管的空间构型固持在背板表面上,管状配件则保持管53的下端的位置及方向。
[0077] 每一管53均定向并定位成使管与其各自线绳之间的摩擦在操作中最小化。管的下孔眼的布置基本上等同于连接至行李包背面的锚固体的布置。这确保,当行李包1处于缩回位置时,锚固体19、23、27立即支承在相应入孔旁。通过这种方式,行李包紧紧支承在背面板上,以防行李包相对于背面板出现任何不理想或意外移动。
[0078] 参照图4,每一线绳7、11、15均以下述方式连接至其中一个锚固体19、23、27,第一线绳连接至第一锚固体23,第二线绳7及第三线绳15分别连接至第二锚固体19及第三锚固体27。
[0079] 将每一线绳7、11、15引导穿过对应于各自线绳所连锚固件的管53的下孔眼并穿过各管至其上孔眼。
[0080] 参照图9a至图9d,锁定单元31具有连接至基板57的第一面的框架55。基板具有数个孔眼,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这些孔眼的功能。框架具有前部分55a、后部分55b以及连接前后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55c、55d。框架在其每一前后部分具有数个孔眼59,线绳17通过这些孔眼穿过框架。每一前后部分上的孔眼数等于线绳数。框架的侧面部分55c、55d从前后部分沿远离基板的方向延伸。
[0081] 闭锁弹簧61具有连接至基板57的第二面的固定端61b。闭锁弹簧的自由端61a具有延伸穿过基板中相应第一孔眼63的闭锁部分61c。闭锁弹簧具有从弹簧垂直延伸穿过基板中第二孔眼69的接合部分65。接合面67位于接合部分的自由端。接合面伸离框架前部分55a的正面且基本与其平行。
[0082] 凸轮71可旋转式安装于框架凸起的侧面部分55c、55d之间的主轴72上。主轴平行于基板57且垂直于线绳17的方向。凸轮受到偏动弹簧73偏压以向基板旋转,即向下旋转(如箭头75所示)。由此,在正常环境且不受任何外部驱动的情况下,凸轮会与穿过锁定单元31的至少一条线绳17相接合,即进入锁定位置。在该示例中,凸轮与中央线绳接合,但理论上其可同样接合于全部线绳。凸轮在凸轮处于其锁定位置时面向线绳的面上设有数个凸齿。凸齿成形为阻止线绳在伸出方向上(如箭头79所示)移动,但利于线绳在相反的缩回方向上移动。
[0083] 连杆81连接至凸轮71。连杆朝向基板57伸离凸轮,并且其尺寸构造成使连杆的自由端81a延伸穿过基板中的第三孔眼83。相对于凸轮71定向连杆81,以便当凸轮处于其正常位置时(即与线绳接合),连杆基本指向锁定单元31的框架55的后部分55b。连杆的自由端具有锚固点85,启动线95(未示出)可连接至该锚固点。
[0084] 锁销87连接至凸轮71,沿与连杆81基本相同的方向伸离凸轮。锁销具有自由端87a,其适于在凸轮旋转至解锁位置时与闭锁弹簧61的自由端61a的闭锁部分61c交互作用。
[0085] 锁定单元31具有两种构型:在第一构型中,凸轮处于其解锁位置,其中线绳17能够自由穿过锁定单元,在第二构型中,凸轮处于其锁定位置,其中凸轮以摩擦方式固持线绳。
[0086] 参照图10,线绳17在一端连接至手柄35。手柄具有数个孔眼89,线绳可插入孔眼以将其连接至手柄。手柄具有启动按钮91,其位于使用者握持手柄时便于触及的位置。手柄具有另一用于线绳95(未示出)贯穿的孔眼93。
[0087] 为防止线绳17在将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时钩住使用者或其他物体,原则上应使线绳在带条5上保持绷紧。然而,这只许线绳具有非常有限的长度,通常不足以使行李包行达可便于移动至使用者前面的位置。为增加行李包行经的可能长度,可增大线绳17的长度。然而,这要求将手柄安装至带条更下方的位置,甚或安装至行李包本体上,才能在手柄安装在卡夹中时使线绳在带条上保持绷紧,这会导致触及手柄更困难或更不方便。
[0088] 参照图11a至图11b,线绳17受到由弹性材料(如尼龙及莱卡的组合材料)制成的软管状护套97围绕。护套包围线绳,由此防止使用者或其他物体变得缠结或钩绊。护套的一端连接至锁定单元31或紧邻锁定单元的带条5。护套的另一端连接至手柄35。护套具有一定长度,从而将手柄连接至卡夹时,通过使用者身体的延展且护套材料仅发生局部弹性变形,便使护套保持紧绷在带条上(如图11a所示)。由于线绳受到护套围绕,将手柄装入卡夹时,线绳本身无需处于张紧状态。这可使线绳更长,由此增大行李包1的潜在移动距离。此外,由于线绳在带条上绷紧,则还可降低其钩绊物体的风险。另外,还允许卡夹安装至更便利的位置。若使用者拉动手柄35,则护套的弹性可令使用者拉紧线绳17(如图11b所示)。
[0089] 参照图12(及图3、5和6),卡夹33连接至与锁定单元31一致的带条5,靠近其下TM端。当行李包1处于缩回位置时,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卡夹可例如是磁吸钮(Fidlock )。
TM
为使手柄移开磁吸钮(Fidlock ),使用者将手柄向下移动,使手柄从卡夹松开。同样可采用提供类似功能的其他类型卡夹或夹持器,单独或结合任何其他卡夹或夹持器,以便提高手柄的固位或降低手柄脱落的风险。
[0090] 在图4至图6中,行李包1经由线绳7、11、15悬挂在伸出位置。在该位置,行李包1的空间方位与在缩回位置相同。这确保行李包的内容物在伸出与缩回位置间移动期间不会转动、移动或翻动。
[0091] 参照图3和图6,背包的每一带条5均具有设于其上的装载挂钩(未示出)。这让使用者能够在行李包1处于伸出位置时使行李包转向使用者前面并随后将行李包可松放式紧固在使用者前面。随后,使用者可用双手自由取用行李包的内容物。当使用者结束后,可将行李包从装载挂钩松开。
[0092] 此外,卡夹33所连的带条5可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征(未示出),其在将手柄装入卡夹时防止护套和/或线绳从带条侧面滑脱。这降低了使用者或其他物体受到线绳缠绊的风险。
[0093] 在使用中,背包可在缩回位置(如图1-3所示)与伸出位置(如图4-6所示)之间移动。在缩回位置,行李包1紧固在背面板3上。在该位置,线绳17由锁定单元31以摩擦方式固定并且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
[0094] 若在凸轮71处于锁定位置时沿伸出方向拉动线绳,例如在行李包负重较大的情况下,中间线绳与凸轮71的凸齿接合并使凸轮转向下方。这转而使凸齿进一步紧压在中间线绳上,由此防止线绳向伸出方向移动。反之,若使用者向缩回方向拉动线绳,凸齿不再与线绳交互作用以防线绳移动。相反,线绳仅会使凸轮稍向解锁位置旋转。因此,会阻碍使用者向伸出方向拉动线绳,即无论故意与否,行李包都无法移向伸出位置。然而,行李包能够轻易移向缩回位置。
[0095] 为能使行李包1移出其缩回位置,使用者首先将手柄35从卡夹33松开。使用者随后握持手柄以使线绳17绷紧,其后按压手柄的启动按钮91。这会导致启动线95拉动凸轮71的连杆81,由此使凸轮反向于偏动弹簧73的偏动方向旋转至解锁位置。
[0096] 凸轮的旋转还使连接至凸缘的锁销87旋转。该旋转使得锁销的自由端与闭锁弹簧61的自由端61a的闭锁位置61c接合。由此,闭锁弹簧将凸缘71固持于解锁位置,其中凸轮的凸齿77未与线绳17接合。这可使线绳自由移向伸出及缩回方向。
[0097] 随后,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手柄35移向锁定单元31而将行李包1移向伸出位置。在完全伸出位置,手柄和/或压缩的护套会触及闭锁弹簧61的接合部分65的接合面67。这会将接合面推向框架前部分55a的正面,由此使闭锁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并绕固定端61b有力枢转。因此,闭锁弹簧的自由端61a会从凸轮71的锁销87向下移开。偏动弹簧73会使凸轮转入锁定位置并以摩擦方式固定线绳17。
[0098] 当处于伸出位置时,使用者能够向背后触及腰部两侧并将行李包拉向其前面以取用内容物或者在就坐时将其置于腿上。或者,使用者能够通过带条5上的数个连接挂钩或卡夹以可拆卸方式将行李包连接至带条正面。
[0099] 为使行李包1回到其缩回位置,使用者仅需将其松开并沿缩回方向拉动手柄35直至行李包完全缩回。使用者随后重新将手柄放入卡夹33中。
[0100] 参照图12,带条5的下端成形有向内突出部分5a,卡夹连接至该部分。当使用者佩戴背包时,向内突出部分基本指向使用者前面(如箭头所示),由此将卡夹33定位至更靠近使用者前面的位置。使用者由此不必像带常规安装卡夹(如虚线所示)的常规肩带一般伸手向后很远才能够到卡夹,由此减少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0101] 参照图13a-b,在凸轮71处于锁定位置时,一条或多条线条17可能不受凸轮71固定。为防止线条相对于背面板3做相对移动并由此防止行李包1相对于背面板做相对移动,每条未固定线绳均具有与其相连的线绳护圈8。线绳护圈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塑料或金属。每一线绳护圈均定位于线绳上,从而在行李包处于缩回位置时,线绳护圈与背面板3的背板45所连接的各自管53接合(如图13a所示)。这会防止线绳相对于管移动,由此防止行李包相对于支承架移动。当行李包处于伸出位置时,如图13b所示,护圈允许线绳相对于管自由移动。
[0102] 参照图14,手柄35可能选择设有收线机构,以使线绳17除却或联合护套97在手柄安装至卡夹33上时保持紧绷。手柄具有数个孔眼89,线绳17能够穿过这些孔眼。收线机构由活动式框架101组成,以适当方式使该活动式框架弹性偏向手柄反向于孔眼89的一端,即偏向如箭头103所示方向。卷轴105可旋转式安装于活动式框架上。线绳穿过孔眼89并缠绕卷轴。线绳的自由端以适当方式在出孔107连接至手柄35。当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时,活动式框架会使线绳17卷入手柄,有效整理线绳中的任何松弛,由此将线绳拉紧,例如紧绷在背包带条上。
[0103] 随着线绳贯穿管53并随之在使用者肩上通过锁定单元至卡夹,与现有设置(如前述德国专利)相比,线绳沿着半径较大的缓和曲线路径前行,因此不太可能发生扭结或由于摩擦发生堵塞。此外,使用者能够以自然有力的向前移动提升行李包并在放低行李包之前通过启动脱离机构使其从提升位置松开。
[0104] 参照图15至图17,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背包具有行李包1,该行李包通过数条尼龙绳线7、9、11、13、15连接至背面板3。在该示例中,行李包通过五条线绳连接至背面板,这五条线绳可给予可控式移动。背面板装有常规肩带5(及腰带和胸带),其允许使用者以常规方式携带背包。
[0105] 行李袋1具有正面及背面。背面在背包处于使用状态时面向使用者,正面在使用中背向使用者。正面具有数个开口、遮盖物及包盖,以让使用者能够以常规方式在行李包中存放及携带物品。
[0106] 数个锚固体19、21、23、25、27、29连接至行李包1的背面边缘,每一锚固体用于连接各自的线绳。第一锚固体23基本连接在背面的顶部。第二锚固体21及第三锚固体25围绕行李包1的背面的中垂线对称。第四锚固体19及第五锚固体27连接在行李包背面的底角。
[0107] 参照图18,背面板具有外侧布包层39,其完全围绕传送架37。泡沫层41置于布包层与传送架之间,在使用者佩戴背面板时朝向传送架面向用户的一侧。泡沫层41提供填补,以提高使用者的穿着性及舒适性。
[0108] 参照图19,传送架37由线绳贯穿的弯管状元件组成。传送架设置成在背包使用状态中曲部的顶点基本朝上且传送架的自由端基本指向下方。曲状支架元件43连接至传送架以提供额外的刚性及稳定性。传送架及支架元件是由半刚性柔质塑料制成。这允许框架及支架适于使用者背部及行李包1所带重物的形状,同时保持足够的刚度,以便确保行李包的负载力平稳舒适地传递至使用者背部。框架还会为使用者背部提供额外支撑。
[0109] 传送架37的两个自由端均具有成形于其中的入孔,用于使线绳穿过。三个附加入孔成形于传送架中:第一入孔位于传送架顶部紧下方的一点,第二及第三入孔布置成围绕框架的中垂线对称。每一孔均定向及定位成使操作期间的摩擦最小。入孔的布置基本上等同于行李包背面所连接的锚固体的布置。这确保,当行李包1处于缩回位置时,锚固体19、21、23、25、27立即支承在相应入孔旁。通过这种方式,行李包紧紧支承在背面板上,以防行李包相对于背面板出现任何不理想或意外移动。
[0110] 线绳的出管29连接至传送架37的顶点。出管可在其内表面装有或成形有减摩元件。这会减少线绳的磨损并减少行李包1在伸出与缩回位置间移动所需力的大小。
[0111] 每一线绳7、9、11、13、15均以下述方式连接至锚固体19、21、23、25、27之一:第一线绳11连接至第一锚固体23,第二线绳9及第三线绳13分别连接至第二锚固体21及第三锚固体25,并且第四线绳7及第五线绳15分别连接至第四锚固体19及第五锚固体27。
[0112] 引导每一线绳7、9、11、13、15穿过对应于各自线绳所连接锚固体的入孔并穿过传送架(如图20中虚线所示)。引导每一线绳穿过出管29并贯穿连接至带条5之一的夹具单元31。
[0113] 夹具单元31具有两种构型:在第一构型中,线绳17处于其解锁位置并能够自由穿过夹具单元,在第二构型中,线绳处于锁定位置,其中夹具以摩擦方式固持线绳。使用者能够通过分别使线绳17向上移离及向下移向夹具单元而使线绳在解锁与锁定位置间移动。
[0114] 线绳17在一端连接至手柄35。卡夹33连接至与夹具单元31相同的带条5,靠近其下端。当行李包1处于缩回位置时,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每一线绳17具有一定长度,从而在手柄连接至卡夹时,线条基本紧绷在带条5上。这会降低手柄35或线条17在使用者佩戴背包时发生缠结的风险。
[0115] 在图16至图18中,行李包1经由线绳7、9、11、13、15悬挂在伸出位置。在该位置,行李包1的空间方位与在缩回位置相同。这确保行李包的内容物在伸出与缩回位置间移动期间不会转动、移动或翻动。
[0116] 在伸出位置,手柄35抵靠在夹具单元31上。若线绳在夹具单元31中处于解锁位置,即夹具单元呈第一构型,则手柄35会有力承载行李包中负载的重量。在负载较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手柄造成损坏。因此,对于这种负重,使用者可能选择通过将线绳17移入夹具单元31中的锁定位置而将其锁定就位。
[0117] 在使用中,背包可在缩回位置(如图15所示)与伸出位置(如图16-18所示)之间移动。在缩回位置,行李包1紧固在背面板3上。在该位置,线绳17由夹具单元31以摩擦方式固定并且手柄35连接至卡夹33。
[0118] 为能使行李包1移出其缩回位置,使用者首先将手柄35从卡夹33松开。使用者随后握持手柄以使线绳17保持绷紧并使手柄向上方移动。由于夹具单元31置于带条5的顶部附近(例如图14所示),因此可使线条17在夹具单元31内从锁定位置移入解锁位置。
[0119] 随后,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手柄移向夹具单元31而将行李包1移向伸出位置。在完全伸出位置,手柄会抵靠在夹具单元上,由此防止行李包进一步任意伸出。或者,使用者通过向下移动手柄35而将行李包锁定就位。这使线条17移入夹具单元31的第二构型,从而导致夹具单元以摩擦方式固持线条。
[0120] 当处于伸出位置时,使用者能够向背后触及腰部两侧并将行李包拉向其前面以取用内容物或者在就坐时将其置于腿上。
[0121] 若使用者期望将行李包1锁定成局部伸出位置,则使用者在行李包处于理想位置时基本向下移动手柄35,由此使线条17移入夹具单元31的锁定位置。
[0122] 仅通过示例方式说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可能存在若干变化方案。例如,尽管在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分别公开3及5条线绳,但该数量可为四条或原则上为其他数量。尽管示出锁定单元,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无需该装置(例如低负载)。尽管言及尼龙绳,但可采用其他摩擦足够低的高强度材料,其他柔性高强构件(如带条)亦然。
[0123] 尽管手柄在一侧(使用者左侧)示出,但在另一实施例中,手柄、锁定单元及卡夹(共同或单独形成启动装置)可能可移动且可重新定位至另一侧,例如利用维可牢TM(Velcro )固定。可能提供带有可拆卸式紧固件的线绳和/或锚固体,可拆除并交换行李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