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遮阳雨伞

申请号 CN201510874041.8 申请日 2015-11-28 公开(公告)号 CN106805414A 公开(公告)日 2017-06-09
申请人 赵绍东; 发明人 赵绍东;
摘要 摩托车遮阳雨伞由伞布面、两根上撑杆与下撑杆、两个固定撑套与滑动撑套、伞骨联动机构、横担以及两组 定位 按钮、 扭簧 、弹性撑卡、挑头、定位滑套、 弹簧 和定位压簧连接构成,伞骨联动机构又由纵向联动伞骨、横向联动伞骨、斜向联动伞骨、铰轴和铰接座等连接构成。使用时将其安装在摩托车上专用的遮阳雨伞托架上。其优点是展开使用时两根撑杆居于人体前方两侧,不妨碍视线和不影响行车安全,而且行进时结构稳定牢靠;其长 块 的伞布面遮挡面积大,遮雨挡阳效果好,保证乘骑者后方的搭载者也可同时遮雨挡阳。使用完后还可将其折叠收拢竖向倒卧在摩托车前部,收管非常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遮阳雨伞,包括有伞布面,其特征在于,在呈长形的伞布面的前部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竖向的上撑杆和分别滑套在两根上撑杆内的下撑杆,每根上撑杆的上顶部固定套装有与伞布面相固连的固定撑套,每个固定撑套下方均具有滑套在上撑杆上的滑动撑套,在两个固定撑套和两个滑动撑套与伞布面之间装设有伞骨联动机构;在每根上撑杆的的滑动撑套上均设有向外的两个凸起而形成一缺口,在缺口内均装有一通过铰轴与滑动撑套相活铰连接的定位按钮,每一铰轴上均套设有一端与定位按钮相搭靠而另一端与滑动撑套的凸起相搭靠的扭簧,在每根上撑杆上部均开设有一可容纳定位按钮底端的弯头伸进去的按钮定位孔;在每根下撑杆的管状中部内均装设有一弹性撑卡,每个弹性撑卡的上顶部伸出并显露在所在下撑杆侧面的开孔外,每根下撑杆的下端部均通过铰轴与下方的一个呈L形的挑头的竖向圆柱体端部相活铰连接,且铰接部位外部均滑套有一定位滑套,每一定位滑套的下方均具有套装在挑头的竖向圆柱体上的弹簧,两个挑头的横向条状体之间设有一条状的横担,两个挑头的横向条状体端部分别通过铰轴与横担的两端部相活铰连接,横担两头的底面上固连有两个分别伸出横担两端之外且均向上凸起一个定位凸端头的定位压簧,在两个挑头的底面上则分别开设有可容纳定位压簧上的定位凸端头压进去的定位凹坑,在横担上开设有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遮阳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两个固定撑套和两个滑动撑套与伞布面之间装设的与它们相连接的伞骨联动机构的结构是:每根上撑杆上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外沿都分别开设有四个间距90°的接口,分别绕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一圈嵌设有铰接圈轴;在每根上撑杆前方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每组两根纵向联动伞骨的上、下尾端分别伸进相应上撑杆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前侧接口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上;两根上撑杆之间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这两根横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分别伸进两根上撑杆上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内侧接口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上;两根上撑杆之间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这两根横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分别伸进两根上撑杆上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内侧接口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上;每根上撑杆外侧方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人字形的横向联动伞骨,其中位置较高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均与伞布面相连,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的内端分别伸进相应一方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外侧接口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上;每根上撑杆后方具有三组且每组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其中紧靠两根上撑杆后端的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分别伸进两根上撑杆的固定撑套和滑动撑套的后侧接口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上,两根上撑杆后方每相邻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的上、下尾端和上、下首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上、下两个铰接座上,且其中位置较高的铰接座均与伞布面相固连;两根上撑杆后方的上述每两组位置相对称的铰接座之间均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且每组横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的上、下两个铰接座上;两根上撑杆后方的上述每组上、下两个铰接座的外侧方,分别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人字形的横向联动伞骨,其中位置较高的横向联动伞骨均与伞布面相连,而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的内端则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上;最前面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以及最后面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的上、下尾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上、下两个铰接座上,且其中位置较高的铰接座均与伞布面相固连;最前面两组铰接座之间以及最后面两组铰接座之间,均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且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上;最前面两组铰接座以及最后面两组铰接座的外侧方均分别具有两根用铰轴活铰接成人字形的纵向联动伞骨、横向联动伞骨以及斜向联动伞骨,其中位置较高的纵向联动伞骨、横向联动伞骨和斜向联动伞骨均与伞布面相连,每组两根纵向联动伞骨、横向联动伞骨以及斜向联动伞骨的内端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遮阳雨伞,其特征在于,在伞骨联动机构的每相邻两组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之间,均连接有交叉成X形的对拉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遮阳雨伞,其特征在于,在横担两头的后侧面分别加工有对两个挑头形成阻挡限位作用的限位挡决。

说明书全文

摩托车遮阳雨伞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发明涉及一种附装在摩托车上的遮阳雨伞。

背景技术

[0002] 摩托车乘骑者现有使用的雨具一般为雨衣和雨披,它们共同的缺陷是:行进中容易晃动,妨碍乘骑者的视线,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遮挡范围小,使得乘骑者面部容易被淋湿;不能让搭载者共用;不具备遮阳的功能。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固定在摩托车上的遮阳雨伞,但其缺点是由于撑杆处在乘骑者前方正中位置,故阻挡了乘骑者的视线,而且由于只有一根撑杆,整个结构不够稳定。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摩托车雨具存在着的影响乘骑者视线、遮雨效果不佳、搭载者不能共用和元遮阳功能的问题,以及解决现有摩托车遮阳雨伞妨碍乘骑者视线和结构不够稳定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乃是提供一种不妨碍乘骑者视线、既能有效遮雨又可遮阳、结构稳定性好且能让搭载者共用的摩托车遮阳雨伞。
[0004] 本实用发明的解决方案如下。它仍然包括有伞布面,而其在结构上的特征之处是,在呈长形的伞布面的前部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竖向的上撑杆和分别滑套在两根上撑杆内的下撑杆,每根上撑杆的上顶部固定套装有与伞布面相固连的固定撑套,每个固定撑套下方均具有滑套在上撑杆上的滑动撑套,在两个固定撑套和 两个滑动撑套与伞布面之间装设有伞骨联动机构;在每根上撑杆的的滑动撑套上均设有向外的两个凸起而形成一缺口,在缺口内均装有一通过铰轴与滑动撑套相活铰连接的定位按钮,每一铰轴上均套设有一端与定位按钮相搭靠而另一端与滑动撑套的凸起相搭靠的扭簧,在每根上撑杆上部均开设有一可容纳定位按钮底端的弯头伸进去的按钮定位孔;在每根下撑杆的管状中部内均装设有一弹性撑卡,每个弹性撑卡的上顶部伸出并显露在所在下撑杆侧面的开孔外,每根下撑杆的下端部均通过铰轴与下方的一个呈L形的挑头的竖向圆柱体端部相活铰连接,且铰接部位外部均滑套有一定位滑套,每一定位滑套的下方均具有套装在挑头的竖向圆柱体上的弹簧,两个挑头的横向条状体之间设有一条状的横担,两个挑头的横向条状体端部分别通过铰轴与横担的两端部相活铰连接,横担两头的底面上固连有两个分别伸出横担两端之外且均向上凸起一个定位凸端头的定位压簧,在两个挑头的底面上则分别开设有可容纳定位压簧上的定位凸端头压进去的凹坑,在横担上开设有安装孔。
[0005]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发明在具体使用时,通过其横担上的安装孔用螺栓安装到乘骑者前方摩托车上专用的遮阳雨伞托架(本案申请人将另案申请)上,在它未打开使用时,两个挑头的横向条状体收拢叠合在横担的顶面上,使得两根下撑杆和两根上撑杆也向内收拢,并且两根下撑杆分别收缩在两根上撑杆内。此时伞布面和伞骨联动机构折叠收拢在两根上撑杆周围,并且它们一起竖向倒卧在遮阳雨伞托架顶部的与两个挑头的竖向圆柱体相垂直的位置。当需要将本发明遮阳雨伞打开使用时,先将 伞布面连同上撑杆等一起向上提起并转动,使得两根下撑杆旋转到竖向位置,此时套在两个挑头的竖向圆柱体外的定位滑套分别在下方弹簧的推动下向上弹起,并分别将两下撑杆与挑头的铰接部位套住,致使两下撑杆和两上撑杆不能再倒卧下去而得以竖向定位。接下来,两手分别抓住两挑头,使其分别绕它们与横担之间的铰轴平向外转动,以将两挑头向外展开,当两挑头展开到与横担成180°时,横担上两端的定位压簧的定位凸端头在弹作用下分别压进两挑头底面上的定位凹坑内,将两挑头强制定位。在一边水平旋动两挑头的同时,还一边用手推动两根上撑杆上的滑动撑套向着上方的固定撑套靠近,于是形成挤压力而带动伞骨联动机构将伞布面逐步展开;与此同时,两根上撑杆分别相对于两根下撑杆向上滑动,使得两下撑杆中部内的弹性撑卡的上顶部分别从两根下撑杆侧面的开孔中弹出来,从而将已分别处于其上方的两根上撑杆的底端支撑住而不会在重力作用下滑落下来,使得上撑杆加上下撑杆而具有足够的支撑长度,以获得容纳乘骑者的足够高度;当两根上撑杆的滑动撑套被向上推动到一定位置时,两滑动撑套上的定位按钮底端的弯头在扭簧的作用下,分别伸进两上撑杆侧面开设的按钮定位孔内,使得两滑动撑套分别在两根上撑杆上得以定位,也就使得伞布面和伞骨联动机构共同得以定位。至此,伞布面和伞骨联动机构等就被全部展开,本发明即可作为遮阳雨伞使用。本发明使用完后需折叠收拢时,操作过程与上述相反。先按下两个定位按钮,使得其底端的弯头分别从上撑杆侧面的按钮定位孔内退出,同时将两滑动撑套向下滑动,于是带动伞骨联动机构和伞布面一起折叠收拢;与 比同时,两根上撑杆分别向下滑动,并将两弹性撑卡上端部分别压入两下撑杆侧面的开孔内,使得两根下撑杆分别收缩在两根上撑杆内;在一边用手推动两滑动撑套向下滑动的同时,还一边用手水平向内旋动两挑头向内收拢,并叠合在横担的顶面上。接下来,将套在两下撑杆底端分别与两个挑头的铰接部位外的定位滑套分别用手按下去,且同时将伞布面连同上撑杆等一起向前方转动倒卧在遮阳伞托架的前方。至此,伞布面和伞骨联动机构等就被全部折叠收拢。必要时,还可采用软质的伞外套将折叠收拢部分套上,以缩小体积和增进美观。
[0006] 本实用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两根上、下撑杆分别居于乘骑者前方两侧,所以不遮挡视线,不妨碍行车安全;由于伞布面居于乘骑者正上方且遮挡面较大,所以遮雨挡阳效果很好;两根撑杆的结构,比之只有一根撑杆的结构,稳定度增强,行进中不会产生摇动和转动现象;长块形的伞布面结构,使得乘骑者后方的搭载者也能充分地遮雨挡阳。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实用发明一种具体结构的实施例在打开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0008] 图2和图3分别为图1本实用发明在去除伞布面之后的侧视图和正视图;
[0009] 图4为图1本实用发明的A-A剖视图;
[0010] 图5、图6和图7分别为图2的B-B、C-C和D-D剖视放大图;
[0011] 图8和图9分别为图4的E处放大图和F处放大图;
[0012] 图10为图5的G-G剖视放大图;
[0013] 图11为图3的H向放大图;
[0014] 图12为本实用发明全部折叠收拢后竖向倒卧时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参见图1至图12。本实用发明具有呈长块形的伞布面1,在伞布面1前部下方对称地设置有两根竖向的上撑杆2和分别滑套在两根上撑杆2内的下撑杆3,每根上撑杆2的上顶部固定套装有与伞布面1相固连的固定撑套4,每个固定撑套4下方均具有滑套在上撑杆2上的滑动撑套5,在两个固定撑套4和两个滑动撑套5与伞布面1之间装设有与它们相连接的伞骨联动机构;在每根上撑杆2的滑动撑套5上均设有向外的两个凸起501而形成一缺口,在缺口内均装有一通过铰轴6与滑动撑套5相活铰连接的定位按钮7,每一铰轴6上均套设有一端与定位按钮7相搭靠而另一端与滑动撑套5的凸起501相搭靠的扭簧8,在每根上撑杆2的上部均开设有一可容纳定位按钮7底端的弯头71伸进去的按钮定位孔;在每根下撑杆3的管状中部内均装设有一弹性撑卡9,每个弹性撑卡9的上顶部91伸出并显露在所在下撑杆3侧面的开孔外,每根下撑杆3的下端部均通过铰轴10与下方的一个呈L形的挑头11的竖向圆柱体端部相活铰连接,且铰接部位外部均滑套有一定位滑套12,每一定位滑套12的下方均具有套装在挑头11的竖向圆柱体上的弹簧13,两个挑头11的横向条状体之间设有一条状的横担14,两个挑头11的横向条状体端部分别通过铰轴15与横担14的两端部相活铰连接,横担14两头的底面上固连 有两个分别伸出横担14两端之外且均向上凸起一个定位凸端头161的定位压簧16,在两个挑头11的底面上分别开设有可容纳定位压簧16上的定位凸端头161压进去的定位凹坑,在横担14的正中开设有安装孔141。
[0016] 参见图2至图4以及图6至图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在两个固定撑套4和两个滑动撑套5与伞布面1之间装设的与它们相连接的伞骨联动机构的结构是:每根上撑杆2上的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的外沿都分别开设有四个间距90°的接口401和502,分别绕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一圈嵌设有铰接圈轴17和18;在每根上撑杆2前方具有两根用铰轴19活铰接成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0和21,每组两根纵向联动伞骨20和21的上、下尾端分别伸进相应上撑杆2的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的前侧接口401和502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17和18上;两根上撑杆2之间具有两根用铰轴22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23和24,这两根横向联动伞骨23和24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分别伸进两根上撑杆2上的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的内侧接口401和502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17和18上;每根上撑杆2外侧方具有两根用铰轴25活铰接成人字形的横向联动伞骨26和27,其中位置较高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26均与伞布面1相连,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26和27的内端分别伸进相应一方的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的外侧接口401和502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17和18上;每根上撑杆2后方具有三组且每组两根用铰轴28活铰接成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9和30,其中紧靠两根上撑杆2后端的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9和30的 上、下首端分别伸进两根上撑杆2的固定撑套4和滑动撑套5的后侧接口401和502内并分别活铰接在相应的铰接圈轴17和18上,两根上撑杆2后方每相邻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9和30的上、下尾端和上、下首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上、下两个铰接座31和32上,且其中位置较高的铰接座31均与伞布面1相固连;两根上撑杆2后方的上述每两组位置相对称的铰接座31和32之间均具有两根用铰轴
33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34和35,且每组横向联动伞骨34和35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的上、下两个铰接座31和32上;两根上撑杆2后方的上述每组上、下两个铰接座31和32的外侧方,分别具有两根用铰轴36活铰接成人字形的横向联动伞骨37和38,其中位置较高的横向联动伞骨37均与伞布面1相连,而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
37和38的内端则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31和32上;最前面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0和21的上、下首端,以及最后面两组X形的纵向联动伞骨29和30的上、下尾端,均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上、下两个铰接座39和40上,且其中位置较高的铰接座39均与伞布面1相固连;最前面两组铰接座39和40之间以及最后面两组铰接座39和40之间,均具有两根用铰轴41活铰接成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42和43,且每组两根横向联动伞骨42和43的上、下首端和上、下尾端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39和40上;最前面两组铰接座39和40以及最后面两组铰接座39和40的外侧方均分别具有两根用铰轴44、45和46活铰接成人字形的纵向联动伞骨47和48、横向联动伞骨49和50以及斜向 联动伞骨51和52,其中位置较高的纵向联动伞骨47、横向联动伞骨49和斜向联动伞骨51均与伞布面1相连,每组两根纵向联动伞骨47和48、横向联动伞骨49和50以及斜向联动伞骨51和52的内端分别用铰轴活铰接在相应一组的上、下两个铰接座39和40上。
[0017] 参见图2至图4。为了防止伞骨联动机构在展开使用时因受力不均而塌瘪变形,本发明可在伞骨联动机构的每相邻两组X形的横向联动伞骨之间,即从最前面一组数起的横向联动伞骨第一组42和43与第二组23和24之间、第二组23和24与第三组34和35之间、第三组34和35与第四组34和35之间、第四组34和35与第五组42和43之间,均连接有交叉成X形的对角拉线53。当伞骨联动机构展开时,这些对角拉线53就被绷紧。
[0018] 参见图12,在横担14两头的后侧面分别加工有对两个挑头11形成阻挡限位作用的限位挡块142,使得左、右两个挑头11在收拢时被限位。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