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及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

申请号 CN201611183680.0 申请日 2016-12-20 公开(公告)号 CN106473320A 公开(公告)日 2017-03-08
申请人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信铭; 谢庆风;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用于设置在 鞋 带上的扣具,包括:第一扣具主体,设有连接槽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以及第二扣具主体,设有连接 耳 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其中连接耳构造成与连接槽插拔式连接。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固定鞋,相对于缠绕打结鞋带以固定鞋的方式来说,插拔方式更为简单,省事省 力 ,该扣具可以与鞋带连接,因此可以实现设置有鞋带的鞋的插拔式固定。本申请还公开一种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设置在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扣具主体,设有连接槽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以及
第二扣具主体,设有连接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其中所述连接耳构造成与所述连接槽插拔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均设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鞋带孔;
所述连接槽构造成使得所述连接耳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连接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形孔,所述连接耳为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柱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具主体包括设有鞋带孔的第一固定部和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并均设有所述连接槽的多个凸沿部,其中,多个所述凸沿部沿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凸沿部的前方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连接耳的间隙;
所述第二扣具主体包括用于设置鞋带孔的第二固定部和均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并用于经过所述间隙以分别插入相应的连接槽的多个连接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凸沿部均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槽上侧的顶壁和位于所述连接槽下侧的底壁,所述顶壁的自由端和所述底壁的自由端朝向彼此延伸;
至少一个所述凸沿部包括与所述顶壁、底壁和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一个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边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边均为波浪形,位于相邻两个鞋带孔之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边内凹,位于相邻两个鞋带孔之间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边内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设置在鞋带的末端并与鞋的鞋面抵接的末端扣具主体,所述末端扣具主体设有用于卡设所述鞋带的卡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扣具主体包括位于中部的鞋带缠绕区,其中所述卡缝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末端扣具主体的端部朝向所述鞋带缠绕区延伸,并且各所述卡缝的端部均开口。
9.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与所述鞋底连接并设有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的鞋面、与所述鞋面连接的鞋舌、设置在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的鞋沿孔中的鞋带,以及与所述鞋带连接的扣具,其中,所述扣具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扣具,所述鞋通过所述扣具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少于所述第一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
所述第二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等于所述第一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所述第二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等于所述第一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及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生活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扣具的鞋。

背景技术

[0002] 鞋一般由鞋底鞋面构成。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鞋的种类也不断增多,例如有运动鞋、日常生活鞋、劳动保护鞋、负跟鞋等。
[0003] 以运动鞋为例,运动鞋一般包括鞋底、设置在鞋底上的鞋面和设置在鞋面上的鞋舌。鞋面上设置带有鞋沿孔的眼套。现有的运动鞋通常需要使用鞋带固定。穿着之前,将鞋带交叉穿设在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的鞋沿孔中,其中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相对设置,位于鞋舌的两侧。穿着后,将鞋带的末端缠绕打结固定,从而将运动鞋固定。但是通过将鞋带的末端缠绕打结来固定运动鞋,费事费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有鞋带的鞋,需要通过缠绕打结鞋带来固定鞋,导致费事费力的问题。
[0005]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有鞋带的鞋,需要通过缠绕打结鞋带来固定鞋,导致费事费力的问题。
[0006]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7] 本申请的用于设置在鞋带上的扣具,包括:第一扣具主体,设有连接槽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以及第二扣具主体,设有连接和用于穿设鞋带的鞋带孔,其中所述连接耳构造成与所述连接槽插拔式连接。
[0008] 当需要固定鞋时,将连接耳插入连接槽中并固定,此时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相对固定。由于第一扣具主体能够通过鞋带与第一眼套部分连接,第二扣具主体能够通过鞋带与第二眼套部分连接,因此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相对固定时,则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之间也相对固定,实现鞋的固定。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固定鞋,相对于缠绕打结鞋带以固定鞋的方式来说,插拔方式更为简单,省事省力;该扣具可以与鞋带连接,因此可以实现设置有鞋带的鞋的插拔式固定。
[0009] 可选的,所述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均设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鞋带孔;所述连接槽构造成使得所述连接耳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连接槽中。
[0010] 通过上述方式设置,连接耳的插入方向大致与鞋带孔的延伸方向平行。由于鞋带孔可以设置成沿鞋舌的自由端至固定端的方向延伸,因此将扣具设置在鞋上时,可以使得连接耳沿鞋舌的自由端至固定端的方向插入连接槽中。穿着鞋的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扣具会受到沿鞋舌的自由端至固定端方向的力,这样,可以不用在扣具上设置将连接耳卡接在连接孔中的卡接件,可以直接将连接耳插设在连接孔中,由使用者对连接耳起到限定作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省事省力,而且还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扣具主体与第二扣具主体脱离的可能性。
[0011] 需要说明的是,鞋带孔一般设置成沿鞋舌的自由端至固定端的方向延伸或者沿鞋舌的固定端至自由端的方向延伸,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与眼套的连接方式,将鞋带孔设置成沿鞋舌的自由端至固定端的方向延伸。
[0012] 可选的,所述连接槽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柱形孔,所述连接耳为与所述连接槽配合的柱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3] 可选的,所述第一扣具主体包括设有鞋带孔的第一固定部和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并均设有所述连接槽的多个凸沿部,其中,多个所述凸沿部沿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凸沿部的前方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连接耳的间隙;所述第二扣具主体包括用于设置鞋带孔的第二固定部和均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并用于经过所述间隙以分别插入相应的连接槽的多个连接耳。
[0014] 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的连接强度;将连接耳插设在连接槽中时,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幅度小,从而能够在有效地保证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之间的间距不至于过大的前提下,实现连接耳插设在连接槽中。
[0015] 可选的,各所述凸沿部均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槽上侧的顶壁和位于所述连接槽下侧的底壁,所述顶壁的自由端和所述底壁的自由端朝向彼此延伸;至少一个所述凸沿部包括与所述顶壁、底壁和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一个侧壁
[0016] 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而且凸沿部的顶壁和底壁之间未连接甚至可以不接触,从而能够在保证连接耳与连接槽的间隙不至于过大的前提下,便于将连接耳插设在连接槽中。
[0017]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边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边均为波浪形,位于相邻两个鞋带孔之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侧边内凹,位于相邻两个鞋带孔之间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边内凹,以方便将鞋带穿设在鞋沿孔和扣具上。
[0018] 可选的,还包括能够设置在鞋带末端的末端扣具主体,所述末端扣具主体设有用于卡设所述鞋带的卡缝。
[0019] 如此设置,可以利用末端扣具主体卡设鞋带,防止鞋带从鞋沿孔中脱离,以保证在使用者行走过程中,扣具与眼套之间的间距大致不变。这样,可以不用将鞋带的末端缠绕打结,当需要调整扣具与眼套之间的间距时,方便调整,以保证鞋带长短合适,鞋的松紧度合适,穿着舒适。
[0020] 可选的,所述末端扣具主体包括位于中部的鞋带缠绕区,其中所述卡缝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末端扣具主体的端部朝向所述鞋带缠绕区延伸,并且各所述卡缝的端部均开口。这样,鞋带较长时,可以将多余的鞋带缠绕在末端扣具主体上;通过两个卡缝卡设鞋带,可以提高鞋带的固定牢固性。
[0021] 本申请的鞋,包括鞋底、与所述鞋底连接并设有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的鞋面、与所述鞋面连接的鞋舌、设置在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的鞋沿孔中的鞋带,以及与所述鞋带连接的扣具,其中所述扣具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扣具,所述鞋通过所述扣具固定。
[0022] 当需要固定鞋时,将连接耳插入连接槽中并固定,此时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相对固定。由于第一扣具主体能够通过鞋带与第一眼套部分连接,第二扣具主体能够通过鞋带与第二眼套部分连接,因此第一扣具主体和第二扣具主体相对固定时,则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之间也相对固定,实现鞋的固定。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固定鞋,相对于缠绕打结鞋带以固定鞋的方式来说,插拔方式更为简单,省事省力;该扣具可以与鞋带连接,因此可以实现设置有鞋带的鞋(例如运动鞋、登山鞋)的插拔式固定。
[0023] 可选的,所述第一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少于所述第一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所述第二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等于所述第一扣具主体的鞋带孔的个数,所述第二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等于所述第一眼套部分的鞋沿孔的个数。
[0024] 这样,鞋带可以先在第一眼套部分和第二眼套部分之间穿设一段后,再与扣具连接,以减少扣具的受力,提高扣具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
[0025]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未固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固定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扣具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0029]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0030]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扣具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扣具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0032] 图7为图6的B-B剖视图;
[0033]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末端扣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带缠绕在末端扣具主体的第一种缠绕状态图;
[0035]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带缠绕在末端扣具主体的第二种缠绕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7]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申请的扣具1用于设置在鞋带2上,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该扣具1包括设有鞋带孔113和连接槽114的第一扣具主体11,以及设有连接耳122和鞋带孔123的第二扣具主体12。连接耳122能够以插拔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槽114中。
[0038] 需要使用扣具1时,将鞋带2的一端交错穿设在第一扣具主体11的鞋带孔113和鞋3的第一眼套部分31的鞋沿孔34中,从而将第一扣具主体11设置在靠近第一眼套部分31的一侧。将鞋带2的另一端交错穿设在第二扣具主体12的鞋带孔113和第二眼套部分32的鞋沿孔35中,从而将第二扣具主体12设置在靠近第二眼套部分32的一侧。当鞋带2穿过第一眼套部分31的最后一个鞋沿孔35后,可以将鞋带2的该端缠绕成死结,以防止鞋带2从鞋沿孔34中脱离,从而保证第一扣具主体11相对于第一眼套部分31的距离不变。当鞋带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眼套部分32的最后一个鞋沿孔35后,可以将鞋带2的该端也缠绕成死结,以防止该端鞋带2从鞋沿孔35中脱离,从而保证第二扣具主体12相对于第二眼套部分32的距离不变。
[0039] 需要固定鞋3时,将连接耳122插入连接槽114中并固定,此时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相对固定。由于第一扣具主体11与第一眼套部分31连接,第二扣具主体12与第二眼套部分32连接,因此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相对固定时,则第一眼套部分31和第二眼套部分32之间也相对固定,实现鞋3的固定。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固定鞋3,相对于缠绕打结鞋带2以固定鞋3的方式来说,插拔方式更为简单,省事省力;而且该扣具1可以与鞋带2连接,因此可以实现设置有鞋带2的鞋3(例如运动鞋、登山鞋、休闲鞋)的插拔式固定。
[0040] 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可以以多种方式设置,以下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为例,详细介绍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的构造。
[0041] 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第一扣具主体11包括设有鞋带孔113的第一固定部111和设有连接槽114的凸沿部112。第一固定部111大致呈长条形,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或者称为第一方向)并排设有多个鞋带孔113,可以为至少三个鞋带孔113。
[0042]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称的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仅有一个方向,可以为相反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可以为例如从上到下的方向,也可以为从下到上的方向,但不同时包括既从上到下的方向又从下到上的方向。
[0043] 每个鞋带孔113与第一固定部111的外侧边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每个鞋带孔113的孔径可以均大致相等,孔径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定,例如可以为3-5mm。鞋带孔113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例如可以与鞋沿孔34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可以为15-20mm等。其中,第一固定部111的外侧边是指,将第一扣具主体11固定在鞋3上时,靠近第一眼套部分31的侧边。第一固定部111的外侧边可以大致呈波浪线状,位于相邻两个鞋带孔113之间的外侧边朝向内侧凹陷,以方便将鞋带2设置在鞋3和第一扣具主体11之间。
[0044] 凸沿部112可以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11的内侧边(与外侧边相对的一个侧边),包括位于连接槽114上侧的顶壁115、位于连接槽114下侧的底壁116,以及与顶壁115、底壁116、第一固定部111连接的一个侧壁。凸沿部112的与侧壁相对的另一端为敞口结构,构成连接槽114的槽口
[0045] 顶壁115的相对两端中,一端与第一固定部111连接,另一端朝向底壁116延伸。底壁116的相对两端中,一端也与第一固定部111连接,另一端朝向顶壁115延伸。顶壁115的延伸部分和底壁116的延伸部分用于构成槽壁的一部分,对连接耳122起到限位作用。顶壁115的内表面可以为弧形面,底壁116的内表面也为弧形面,构成的连接槽114为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柱形孔(如附图7所示)。此时,连接耳122可以设置成柱体,通过将连接耳122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插入连接槽114中,实现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的连接。当然,柱形孔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矩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0046] 为方便将连接耳122设置在连接槽114中,可以在第一固定部111的内侧设置多个间隔的凸沿部112,以减少每个凸沿部112的长度,从而减少各连接槽114的长度。在一个例子中,凸沿部112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排列,每个凸沿部112的形状相同,连接槽11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直线上。每个凸沿部112的宽度(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可以为3-8mm。
[0047] 当设置有多个凸沿部112时,可以在每个凸沿部112上均设置一个侧壁,也可以在一个凸沿部112上设置侧壁。此处优先选用,在第一固定部111末端(将扣具1设置在鞋3上时,靠近鞋舌33固定端332)的凸沿部112上设置侧壁,而其他的凸沿部112上不设置侧壁,以方便加工凸沿部112。
[0048] 每个凸沿部112的前方(连接槽114的槽口所朝向的一方)设有用于容置连接耳122的间隙。换句话说,位于中间的凸沿部112中,每相邻两个凸沿部112之间均设有间隙,间隙的宽度(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一般大于凸沿部112的宽度。
[0049] 此时,连接耳122需要与凸沿部112对应设置,以能够将连接耳122插入到连接槽114中。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扣具主体12包括设置多个鞋带孔123的第二固定部121和设置在第二固定部121的内侧边的多个连接耳122。每个连接耳122的长度与连接槽114的长度大致相同,每两个连接耳122之间也设置间隙,连接耳12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与凸沿部112之间的距离相等。需要将连接耳122设置在连接槽114中时,先将连接耳122设置在凸沿部112之间的间隙中,以将连接耳122与连接槽114的入口对齐,然后将连接耳122沿第一固定部111的延伸方向插入连接槽114中(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
[0050] 第二固定部121的形状可以大致与第一固定部111的形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固定部121的鞋带孔123的设置方式也大致与第一固定部111的鞋带孔113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1] 连接耳122沿第二固定部121的延伸方向排列。当将连接耳122插入到连接槽114中时,沿第一眼套部分31至第二眼套部分32,第一扣具主体11和第二扣具主体12基本对齐。第一固定部111的内侧边和第二固定部121的内侧边基本平行。
[0052] 第一扣具主体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扣具主体1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方便加工制造。
[0053] 当然,上述只是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槽114设置在与第一固定部111的外侧边连接的一个边上,连接耳122设置在与第二固定部121的外侧边连接的一个边上;或者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槽114的相对两端均开口,连接耳122可以选择从两个开口中的一个插入连接槽114。又或者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连接槽114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11上的环,连接耳122可以为设置在第二固定部121上的挂钩。
[0054] 另外,前文提到,当鞋带2穿过第一眼套部分31的最后一个鞋沿孔34和第二眼套部分32的最后一个鞋沿孔35后,可以将鞋带2的端部缠绕成死结,以防止鞋带2从鞋沿孔34、35中脱离。为方便调节扣具1与眼套之间的距离,如附图7至附图10所示,本申请的扣具1还可以包括能够设置在鞋带2末端的末端扣具主体13。末端扣具主体13上设有用于卡设鞋带2的卡缝131,通过将鞋带2卡设在卡缝131中,从而将鞋带2的末端固定,并且末端扣具主体13能够与鞋面抵接,从而防止鞋带2从鞋沿孔34、35中脱离。
[0055] 末端扣具主体13可以以多种方式设置。在一个例子中,末端扣具主体13包括位于中部的鞋带缠绕区132,在末端扣具主体13上设有两个卡缝131,两个卡缝131分别从末端扣具主体13的端部朝向鞋带缠绕区132延伸,并且各卡缝131的端部均开口。需要卡设鞋带2时,将鞋带2先卡设在其中一个卡缝131中,然后将多余的鞋带2缠绕在鞋带缠绕区132,最后将鞋带2从另一个卡缝131中穿过。两个卡缝131之间的夹可以小于180度,以使得鞋带2的受力朝向不同的方向,从而提高鞋带2的卡设牢固性。
[0056] 本申请的鞋3包括鞋底、与鞋底连接并设有第一眼套部分31和第二眼套部分32的鞋面、与鞋面连接的鞋舌33、设置在第一眼套部分31的鞋沿孔34和第二眼套部分32的鞋沿孔35中的鞋带2,以及与鞋带2连接的扣具1,扣具1可以为上述的扣具1,并且通过扣具1固定鞋3。
[0057] 另外,第一扣具主体11的鞋带孔113的个数少于第一眼套部分31的鞋沿孔34的个数,第二扣具主体12的鞋带孔123的个数等于第一扣具主体11的鞋带孔113的个数,第二眼套部分32的鞋沿孔35的个数等于第一眼套部分31的鞋沿孔34的个数。
[0058]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眼套部分31的鞋沿孔34和第二眼套部分32的鞋沿孔35的个数分别为5个,第一扣具主体11的鞋带孔113和第二扣具主体12的鞋带孔123的个数分别为3个。当鞋带2在第一眼套部分31和第二眼套部分32交错穿设两对鞋沿孔后,鞋带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眼套部分和扣具主体连接。
[0059] 此外,连接槽114的槽口可以朝向鞋舌33的自由端331,以将连接槽114构造成使得连接耳122沿鞋舌33的自由端331至固定端332的方向插入连接槽114中。通过上述方式设置,穿着鞋3的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扣具1会受到沿鞋舌33的自由端331至固定端332方向的力。这样,可以不用在扣具1上设置将连接耳122卡接在连接孔中的卡接件,可以直接将连接耳122插设在连接孔中,由使用者对连接耳122起到限定作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省事省力,而且还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扣具主体11与第二扣具主体12脱离的可能性。
[0060]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