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用防护罩

申请号 CN201410601408.4 申请日 2014-10-31 公开(公告)号 CN104585952A 公开(公告)日 2015-05-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新井安全帽; 发明人 新井理夫;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安全帽 用防护罩,其可靠地保持遮阳罩的旋转上限,并且根据行驶中的条件变化而简单地进行必要的操作。本发明的安全帽用防护罩(A)中,在防护罩(1)上,具备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于与防护罩(1)的旋转中心不同的 位置 上的遮阳罩(2)。遮阳罩(2)从在前面开放部(B2)的上方朝前方呈檐状突出的第一位置(P1)遍及与防护罩(1)在外侧重叠对置的第二位置(P2)的范围内旋转,并且保持在第一位置(P1)。通过对遮阳罩(2)进行操作以使遮阳罩(2)从防护罩(1)向前方分开,从而使遮阳罩(2)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转。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用防护罩,具备:防护罩,其在开闭该帽体的前面开放部的方向上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构成安全帽的最外层的帽体的左右侧面;及遮阳罩,其在与该防护罩的旋转中心不同的位置上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所述防护罩上的左右侧面,所述安全帽用防护罩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阳罩使用不妨碍所述安全帽佩戴者的辨识性的具有透视性的素材而构成,并且支承于引导从第一位置遍及第二位置的范围内的旋转的旋转引导部,所述第一位置为在所述前面开放部的上方朝前方呈檐状突出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与所述防护罩在外侧重叠对置的位置,
所述旋转引导部具备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的结构,并且具有如下结构,即将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的所述遮阳罩向从所述防护罩向前方分开的方向拉出,从而解除所述遮阳罩在第一位置的保持,使该遮阳罩成为能够向所述第二位置旋转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用防护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引导部具备:
支轴,其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具有成为所述遮阳罩的旋转中心的轴;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旋转动作;
旋转支承孔,其设置于所述遮阳罩侧,并能够旋转地卡合于所述支轴,并且形成为以防护罩的拉出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及保持孔,其卡合于所述保持部,并形成为以沿所述遮阳罩的旋转轨道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
所述旋转支承孔沿所述旋转支承孔的长度方向引导所述遮阳罩的拉出,
所述保持部具有:
引导突起,其用于所述保持孔卡合,并引导所述遮阳罩的旋转;及加载部,其相对于拉出所述遮阳罩的动作,朝所述防护罩方向压回,并且赋予加载以保持所述保持孔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卡合状态,
所述保持孔具有保持凹部,该保持凹部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以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作用的状态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从而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保持凹部具有高低差,所述高低差在嵌合状态下的所述遮阳罩朝所述第二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卡定于所述引导突起,在该卡定状态下阻止所述遮阳罩朝所述第二位置旋转,通过向从所述防护罩向前方分开的方向拉出所述遮阳罩,解除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嵌合、以及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高低差的卡定,成为所述遮阳罩能够朝所述第二位置旋转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帽用防护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引导部还具有保持凹部,该保持凹部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作用的状态下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及所述加载部,通过该保持凹部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及所述加载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二位置被保持,
所述保持凹部具有高低差,在嵌合状态下的所述遮阳罩朝所述第一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该高低差与所述引导突起接触
当所述遮阳罩朝所述第一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所述高低差与所述引导突起接触,并且,克服在接触时作用的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越过所述引导突起,解除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嵌合、以及所述高低差对所述引导突起的接触,成为所述遮阳罩能够朝所述第一位置旋转的状态。

说明书全文

安全帽用防护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保护乘坐摩托车或汽车等移动工具的驾驶员的头部而佩戴的安全帽的防护罩。

背景技术

[0002] 在乘坐摩托车或汽车时佩戴的安全帽用防护罩,横切安全帽的前面开放部而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左右两侧部,并通过转动而打开/闭合前面开放部。
[0003] 并且,作为这种安全帽用防护罩,除了通常的透明的之外,还有不妨碍佩戴者的辨识性,且具有防眩功能的着色透明的防护罩,该着色透明的防护罩中根据着色浓度而有的并不适合夜间等行驶。
[0004] 下面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安全帽用防护罩,已知有在透明的防护罩的外侧具备不妨碍佩戴者的辨识性、且具有防眩功能的着色透明的遮阳罩(遮蔽要件)。
[0005] 在该防护罩中,所述遮阳罩在与防护罩被同轴支承的同时,独立以及成一体而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防护罩,遮阳罩在遍及如下位置的范围内旋转,所述位置包括:相对于防护罩在前方以重叠的方式对置的位置;及在前面开放部的上方,从防护罩分开的位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6-2334号公报
[0007] 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安全帽用防护罩,按照太阳光的位置和周边的明亮度等周边情况,将遮阳罩设定于相对于防护罩在前方重叠对置的位置,从而能够发挥对太阳光的防眩功能,并通过使遮阳罩在前面开放部的上方位于从第一防护罩分开的位置,在夜间等能够发挥良好的辨识性。
[0008]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用于使防护罩和遮阳罩如同上述同轴旋转的机构复杂,并且部件数量也多,因此相对于安全帽进行防护罩和遮阳罩的装卸作业麻烦,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0009] 并且,遮阳罩在旋转上端位置因行驶的压而具有突然落下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将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个例子。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简单的机构实现遮阳罩相对于防护罩的独立旋转;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安全帽的安全帽用防护罩的装卸作业,且可缩短装卸作业时间;及可靠地保持遮阳罩的旋转上限,并且根据行驶中的条件变好,能够简单地进行必要的操作等。
[0011]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安全帽用防护罩至少具备以下结构。
[0012] 一种安全帽用防护罩,具备:防护罩,其在开闭该帽体的前面开放部的方向上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构成安全帽的最外层的帽体的左右侧面;及遮阳罩,其在与该防护罩的旋转中心不同的位置上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所述防护罩上的左右侧面,所述安全帽用防护罩的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罩使用不妨碍所述安全帽佩戴者的辨识性的具有透视性的素材而构成,并且支承于引导从第一位置遍及第二位置的范围内的旋转的旋转引导部,所述第一位置为在所述前面开放部的上方朝前方呈檐状突出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与所述防护罩在外侧重叠对置的位置,所述旋转引导部具备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的结构,并且具有如下结构,即将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的所述遮阳罩向从所述防护罩向前方分开的方向拉出,从而解除所述遮阳罩在第一位置的保持,使该遮阳罩成为能够向所述第二位置旋转的状态。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携带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帽用防护罩的安全帽的侧视图,表示将遮阳罩设定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0014] 图2是携带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帽用防护罩的安全帽的侧视图,表示将遮阳罩设定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0015]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16]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0017]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0018] 图6表示遮阳罩保持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0019] 图7是表示解除遮阳罩在第一位置上的保持状态的动作图。
[0020] 图8是表示使遮阳罩向第二位置方向旋转的状态的动作图。
[0021] 图9是表示将遮阳罩保持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动作图。
[0022] 图10是在图5所示的剖视图中表示保持罩的安装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优选所述旋转引导部具备:支轴,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侧,具有成为所述遮阳罩的旋转中心的轴;保持部,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旋转动作;旋转支承孔,设置于所述遮阳罩侧,能够旋转地卡合于所述支轴,并且形成为以防护罩的拉出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及保持孔,卡合于所述保持部,并形成为以沿所述遮阳罩的旋转轨道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所述旋转支承孔沿所述旋转支承孔的长度方向引导所述遮阳罩的拉出,所述保持部具有:引导突起,卡合有所述保持孔,并引导所述遮阳罩的旋转;及加载部,相对于拉出所述遮阳罩的动作,朝所述防护罩方向压回,并且赋予加载以保持所述保持孔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卡合状态。所述保持孔具有保持凹部,该保持凹部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作用的状态下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从而保持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保持凹部具有高低差,在嵌合状态下的所述遮阳罩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所述高低差卡定于所述引导突起,在该卡定状态下阻止所述遮阳罩朝向所述第二位置旋转,通过向从所述防护罩向前方分开的方向拉出所述遮阳罩,解除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嵌合,以及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高低差的卡定,从而所述遮阳罩成为能够朝向所述第二位置旋转的状态。
[0024] 并且,优选所述旋转引导部还具有保持凹部,该保持凹部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作用的状态下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及所述加载部,通过该保持凹部嵌合于所述引导突起及所述加载部,所述遮阳罩的所述第二位置被保持,所述保持凹部具有高低差,该高低差在嵌合状态下的所述遮阳罩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与所述引导突起接触,当所述遮阳罩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旋转动作时,所述高低差与所述引导突起接触,并且,克服在接触时作用的所述加载部的加载力,越过所述引导突起,从而解除所述保持凹部对所述引导突起的嵌合以及所述高低差对所述引导突起的接触,成为所述遮阳罩能够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旋转的状态。
[0025] 以下说明的帽体构成安全帽的最外层,其使用例如使热固化树脂材料(环树脂材料、树脂材料等)浸渗于强化纤维材料(玻璃纤维、纤维等)中的强化纤维树脂材料(GFRP、CFRP等)或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聚碳酸酯等),成型为半罩式形状或全罩式形状。
[0026] 以下说明的安全帽均包括半罩式安全帽以及全罩式安全帽,并具备有:缓冲垫,在帽体内侧使用发泡苯乙烯材料或具有与该发泡苯乙烯材料相等的缓冲性能的素材而成型;头部垫片,由配设于所述缓冲垫的内侧的酯材料等构成;及脸颊垫片,装卸自如地装配于与帽体的脸颊部对应的左右两侧部的内侧面。
[0027] 以下说明的左右为面对安全帽佩戴者的右脸颊以及左脸颊的方向。并且,以下说明的前方是安全帽佩戴者的面部侧。并且,以下说明的上方是安全帽的头顶部侧,下方是安全帽的颚部侧。
[0028] 以下说明的防护罩通过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或具有与该聚碳酸酯材料相同的透过性及强度的透明材料而形成为规定形状。
[0029] 并且,以下说明的遮阳罩通过着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或具有与该聚碳酸酯材料相同的透过性及强度的着色透明材料而形成为规定形状,所述着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着色成具有确保充分的视场的透过性,并且发挥对太阳光的防眩功能。
[0030] 以下,根据图1~图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用防护罩A进行说明,其中,具备所例示的安全帽用防护罩A的安全帽B为全罩式安全帽。
[0031] 安全帽用防护罩A具有左右相同的结构,并且,对安全帽B的帽体B1的左右侧部来讲,由于通过左右相同的结构而被支承,因此以下仅图示左侧进行说明。
[0032] 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
[0033] 安全帽用防护罩A以轴支承部B10为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所述轴支承部具有沿帽体B1的左右方向的轴,通过以该轴支承部B10为中心旋转而闭合以及打开前面开放部B2。
[0034] 安全帽用防护罩A具有透明的防护罩1和配置于该防护罩1的外侧的着色透明的遮阳罩2,防护罩1通过轴支承部B10而被轴支承,遮阳罩2以与防护罩1的轴独立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与防护罩1相同的方向)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于防护罩1。
[0035] 就防护罩1的安装形式而言,由于其结构与以往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不做详细陈述,但在分别固定于帽体B1的左右外侧面上的底板B3,突出设置有轴支承部B10,在该底板B3上突出设置有限制防护罩1的旋转范围的弹性卡合部B20。另外,在帽体B1的左右外侧面,以覆盖底板B3的方式配置有防护罩压盖B4。
[0036] 在防护罩1的端部侧,分别形成有嵌合于轴支承部B10的安装孔10、及嵌合于弹性卡合部B20的引导长孔11。
[0037] 引导长孔11形成为与安装孔10同心的圆弧状,其引导以轴支承部B10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防护罩1,并且,通过引导长孔11的端部与弹性卡合部B20接触而限制防护罩1旋转。
[0038] 并且,弹性卡合部B20在产生朝径向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接触于引导长孔11而产生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通过该恢复力,对防护罩1的旋转赋予阻力,并通过适合于分别形成在引导长孔11的两端部上的止挡部11A、11B的嵌合,保持防护罩1的全开状态以及全闭状态。
[0039] 以下,说明遮阳罩2对防护罩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遮阳罩2的上下宽度为防护罩1的上下宽度的大致三分之二程度的宽度,且经由设置于防护罩1的基板3独立地沿上下方向(与防护罩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防护罩1。
[0040] 关于遮阳罩自身的大小,根据受规格上限制的销售形式或销售国家的规格,有时做成在旋转的上限位置(第一位置)满足各规格的视场范围的宽度。
[0041] 遮阳罩2的旋转范围规定为遍及第一位置(上限位置)P1和第二位置(下限位置)P2的范围,所述第一位置为遮阳罩2在前面开放部B2的上方朝前方呈檐状突出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遮阳罩2与防护罩1的表面12的外侧对置的位置。
[0042] 即,位于第一位置P1的遮阳罩2作为安全帽B的遮光物而发挥功能,位于第二位置P2的遮阳罩2发挥着对太阳光的防眩功能。
[0043] 如图6~图9所示,遮阳罩2通过遍及遮阳罩2和基板3设置的旋转引导部4而被支承为,能够进行遮阳罩2的旋转引导、旋转范围的规定、第一位置P1的保持及保持解除。
[0044] 基板3从防护罩压盖B4的上方侧前端起位于比前面开放部B2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且形成为与前面开放部B2不重叠的大小及形状。
[0045] 基板3被保持罩300覆盖。如图4及图5所示,该保持罩300如下覆盖基板3,即在与基板3之间夹着遮阳罩2,并且在与基板3之间使遮阳罩2旋转。
[0046] 旋转引导部4位于防护罩1与遮阳罩2之间,具备:支轴30及保持部31,突出设置于固定在防护罩1的表面上的基板3;及旋转支承孔32及保持孔33,在遮阳罩2上开孔。通过使旋转支承孔32卡合于支轴30,并使保持孔33卡合于保持部31,能够将遮阳罩2安装于防护罩1。
[0047] 支轴30具有沿帽体B1的左右方向的轴,并通过旋转支承孔32卡合于该支轴30,遮阳罩2以支轴30为旋转中心,遍及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以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
[0048] 保持部31具有平行于支轴30的轴而突出设置的引导突起31A和向径向弹性变形的圆弧状弹簧部(加载部)31B,通过保持孔33卡合于该保持部31,弹簧部31B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0049] 当保持孔33卡合于保持部31时,弹簧部31B在向径向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保持孔33接触,从而产生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加载力),通过该恢复力,对遮阳罩2的旋转赋予阻力。
[0050] 旋转支承孔3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在该旋转支承孔32的长度范围内,能够使遮阳罩2在前后方向移动。
[0051] 保持孔33与支轴30为同心,并且形成为沿遮阳罩2的旋转轨迹的圆弧状长孔,引导以支轴30为旋转中心旋转的遮阳罩2,并且通过保持孔33的端部与保持部31接触而限制遮阳罩2的旋转。
[0052] 在保持孔33的下端侧形成有引导突起31A所嵌合的保持凹部33A,由于引导突起31A嵌合于保持凹部33A,因此遮阳罩2的第一位置P1被保持。
[0053] 在保持孔33的上端侧形成有引导突起31A所嵌合的保持凹部33B,由于引导突起31A嵌合于保持凹部33B,因此遮阳罩2的第二位置P2被保持。
[0054] 如图6所示,保持凹部33A是从前方侧切下保持孔33的前缘330的下端侧而成的,通过这样形成而使形成于保持凹部33A的上方侧的高低差331与引导突起31A的卡定面310接触,从而阻止遮阳罩2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旋转,所述引导突起的卡定面形成为与该高低差331对置并卡定高低差331。
[0055] 高低差331形成于与前缘330大致成直而交叉的方向上,由此,当对遮阳罩2施加使其向第二位置P2旋转的力时,可靠地保持高低差331与引导突起31A的卡定面310对置的接触状态,以免高低差331越过引导突起31A。
[0056] 引导突起31A嵌合于保持凹部33A的状态下,弹簧部31B以弹性变形的状态接触于在保持孔33的宽度方向上与保持凹部33A对置的后缘332,并且,该弹簧部31B的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作用于后缘332,通过该力将后缘332推向后方,并且使保持凹部33A推压引导突起31A,由此能够保持引导突起31A对保持凹部33A的嵌合状态。
[0057] 在引导突起31A保持于保持凹部33A的遮阳罩2的第一位置P1,如图6所示,通过弹簧部31B的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遮阳罩2被推向帽体B1侧后方向,并且支轴30接触于旋转支承孔32的前端320。
[0058] 并且,第一位置P1上的遮阳罩2通过从弹簧部31B的弹性变形恢复的力而被推向帽体B1侧后方向,因此能够防止行驶过程中的遮阳罩2的振颤。
[0059] 从遮阳罩2在第一位置P1上的保持状态起,克服弹簧部31B的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将遮阳罩2引向前方而使其从防护罩1分开(图1的箭头100所示方向的移动),通过在遮阳罩2向下方旋转时通常无法进行所述操作,如图7所示,遮阳罩2向前方滑动,伴随着该滑动,保持凹部33A从引导突起31A向前方方向分开,并且,高低差331从引导突起31A的卡定面310脱离而成为非保持状态。
[0060] 即,通过使遮阳罩2向前方滑动,高低差331相对于引导突起31A的卡定面310成为非保持状态,因此该遮阳罩2在第一位置P1上的保持状态被解除,能够成为遮阳罩2向第二位置P2方向可旋转的状态。
[0061] 并且,如图8所示,使遮阳罩2在向前方滑动的状态下朝第二位置P2旋转(图1的箭头200所示),从而保持孔33的前缘330与引导突起31A接触,遮阳罩2一边由该引导突起31A引导,一边进行旋转。
[0062] 当前缘330位于与引导突起31A接触的位置时,弹簧部31B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保持孔33的后缘332接触,通过从该弹性变形恢复的力而将前缘330推向引导突起31A,从而能够对前缘330对引导突起31A的接触赋予阻力,因此能够防止遮阳罩2在旋转动作中的振颤。
[0063] 如图9所示,若遮阳罩2到达第二位置P2,则保持凹部33B嵌合于引导突起31A,并且,弹簧部31B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后缘332接触,通过该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而保持保持凹部33B对引导突起31A的嵌合状态。
[0064] 与保持凹部33A同样地,保持凹部33B是从前方侧切下保持孔33的前缘330的上端侧而成的,当使遮阳罩2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旋转时,保持凹部33B的下端侧的高低差333与以对置接触高低差333的方式形成的引导突起31A的接触面311接触。
[0065] 保持凹部33B的深度比保持凹部33A的深度浅,且保持凹部33B的下端侧的高低差333通过斜面而形成。
[0066] 即,遮阳罩2向第一位置P1旋转时,高低差333与引导突起31A的接触面311接触,但由于高低差333通过斜面而形成,因此克服接触时作用的弹簧部31B的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高低差333一边被引导突起31A的接触面311引导,一边能够越过引导突起31A。
[0067] 从而,在遮阳罩2向第一位置P1旋转时,即使高低差333与引导突起31A接触,也能够克服对遮阳罩2的旋转的阻力而进行旋转。
[0068] 高低差333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斜面,也可以是与前缘330大致成直角而交叉的方向,或者也可以是将引导突起31A的接触面311的形状做成斜面,或者是半径比高低差333的长度长的圆弧面的形态。
[0069] 由此,在遮阳罩2向第一位置P1旋转时,即使高低差333与引导突起31A接触,也能够一边被引导突起31A的接触面311引导,一边越过引导突起31A,因此能够抑制对遮阳罩2的旋转的阻力而进行旋转。
[0070] 通过这种旋转引导部4而能够将遮阳罩2牢固地保持在第一位置P1上,并且若进行将遮阳罩2引向前方的特别的操作,则能够使遮阳罩2向第二位置P2旋转。
[0071] 并且,能够将遮阳罩2保持在第二位置P2,并且仅通过使遮阳罩2向上方旋转的操作而解除该保持,从而能够使所述遮阳罩2向第一位置P1旋转,并能够将到达第一位置P1的遮阳罩2牢固地保持于第一位置P1。
[0072] 如图3~图5及图10所示,基板3上设有嵌合于设置在保持罩300上的三个嵌合孔3D、3E、3F的嵌合部3A、3B、3C,通过这些嵌合部3A、3B、3C嵌合于嵌合孔3D、3E、3F,能够将保持罩300安装于基板3。
[0073] 在此,说明嵌合部3A、3B、3C以及嵌合孔3D、3E、3F的结构,如图3~图5所示,嵌合部3A在支轴30的前端、嵌合部3B在保持部31的引导突起31A的前端、且嵌合部3C在突出设置在基板3的轴部34的前端分别一体设置的板状嵌合部。
[0074] 嵌合部3A、3B、3C设置成分别从支轴30、引导突起31A及轴部34的外周向径向突出。
[0075] 这种嵌合部3A在形成于嵌合孔3D的下端缘的高低差部30D、嵌合部3B在形成于嵌合孔3E的下端缘的高低差部30E、嵌合部3C在形成于嵌合孔3F的下端缘的高低差部30F,分别以在保持罩300的厚度方向重叠的方式卡合,从而将保持罩300安装于基板3。
[0076] 嵌合孔3D、3E、3F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在其上端与高低差部30D、30E、30F的前端缘之间确保空间31D、31E、31F,所述空间31D、31E、31F是能够将嵌合部3A、
3B、3C从保持罩300的厚度方向嵌合到嵌合孔3D、3E、3F内的空间。
[0077] 为了将形成有这种嵌合孔3D、3E、3F的保持罩300安装于基板3,在空间31D、31E、31F正对着嵌合部3A、3B、3C的状态下,使保持罩300对置于基板3并朝基板3进行压入,以使嵌合部3A、3B、3C嵌合于空间31D、31E、31F。
[0078] 另外,在嵌合部3A、3B、3C嵌合于空间31D、31E、31F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持罩300向上方移动而能够使嵌合部3A、3B、3C卡合于高低差部30D、30E、30F。
[0079] 由此,能够将保持罩300安装于基板3。
[0080] 高低差部30D、30E、30F和嵌合部3A、3B、3C,为保持彼此的卡合状态而形成为如下,即当嵌合部3A、3B、3C和高低差部30D、30E、30F重合而卡合时,在弹性变形的同时,通过从弹性变形恢复的力而产生接触阻力。
[0081] 由此,防止保持罩300相对于基板3朝下方偏离,从而能够保持保持罩300的安装状态。
[0082] 并且,嵌合部3A、3B、3C的厚度做成,当所述嵌合部卡合于高低差部30D、30E、30F时,嵌合部3A、3B、3C的前端面成为与保持罩300的表面相同的面。
[0083] 由此,能够防止在安全帽B的表面产生如同突起的突出部位。
[0084] 并且,嵌合部3A、3B、3C的宽度做成适合于嵌合孔3D、3E、3F的宽度,由此,保持罩300相对于基板3的前后方向不产生振颤而能够安装于基板3。
[0085] 在取下保持罩300时,通过所述安装动作的相反动作而能够取下。
[0086] 根据以上说明的安全帽用防护罩A,与专利文献1相比,能够以简单的机构便能够实现遮阳罩2相对于防护罩1的独立地旋转,由此,与专利文献1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0087] 并且,由于遮阳罩2安装在防护罩1上,因此通过将防护罩1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帽体B1而能够安装安全帽用防护罩A,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全帽用防护罩A相对于安全帽B的装卸作业,并且缩短装卸作业时间。
[0088] 并且,对于共用防护罩1的现有的安全帽,也可以不对安全帽主体进行改造等而能够附加遮阳罩功能。
[0089] 并且,在遮阳罩2作为安全帽B的遮光物而被使用的第一位置P1,若不进行将遮阳罩2引向前方而使其从防护罩1分开这种特别的操作,则旋转引导部4将遮阳罩2保持成无法向第二位置P2旋转,因此即使对遮阳罩2施加如使其向第二位置P2旋转的由风压等引起的力,也能够将遮阳罩2保持于第一位置P1。
[0090] 并且,在遮阳罩2发挥对太阳光的防眩功能的第二位置P2,通过使遮阳罩2向上方旋转的这种通常的操作,能够使遮阳罩2向第一位置P1旋转。
[0091] 并且,若遮阳罩2到达第一位置P1,则通过旋转引导部4,若不进行将遮阳罩2引向前方而使其从防护罩1分开的这种特别的操作,则能够将遮阳罩2保持成无法向第二位置P2旋转。
[0092] 并且,遮阳罩2在第一位置P1上的特别的操作,为将遮阳罩2引向前方而使其从防护罩1分开的简单的操作,而且,使遮阳罩2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旋转的操作,仅通过使遮阳罩2向上方旋转的所谓的通常的操作便能够进行,因此能够迅速且可靠地进行遍及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遮阳罩2的旋转操作。
[0093] 从而,将遮阳罩2可靠地固定于第一位置(上限位置)P1,并且,根据行驶中的条件变化,能够简单地对遮阳罩2进行必要的操作。
[0094] 符号的说明
[0095] A-安全帽用防护罩,B-安全帽,B1-帽体,B2-前面开放部,1-防护罩,2-遮阳罩,4-旋转引导部,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30-支轴,31-保持部,32-旋转支承孔,33-保持孔,31A-引导突起,31B-弹簧部(加载部),33A-保持凹部,33B-保持凹部,331-高低差,
333-高低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