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

申请号 CN201080004857.0 申请日 2010-01-19 公开(公告)号 CN102281782A 公开(公告)日 2011-12-14
申请人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中山文治;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安全帽 ,在将 覆盖 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的安全帽中,能够将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以免妨碍佩戴者。是具有下述部件的安全帽(1):形成为半球壳状并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帽体(3);保护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5);以及导向机构(7),该导向机构(7)对保护部件(5)进行引导,以便保护部件(5)在收放在帽体(3)中的收放 位置 (P1)和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P3)之间沿帽体(3)的曲面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为半球壳状并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帽体;
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构成并保护上述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以及导向机构,该导向机构对上述保护部件进行引导,以便上述保护部件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覆盖上述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沿上述帽体的曲面移动。
2.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为碗状的帽体;
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具备圆弧状的导向部,并以上述导向部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方式在上述帽体的内部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以及
保护板,该保护板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构成,形成为具备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曲面的板状,具备与上述导向部件的圆弧状的导向部配合的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与上述导向部配合,从而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和覆盖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沿上述帽体的曲面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具有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的中央部位;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以及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形成有上述导向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与上述帽体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
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以及各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上述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圆弧状的曲面、和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
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上述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圆弧状的曲面、和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
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构成为具备: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曲面配合的上述保护板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圆弧状的端面;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曲面配合的上述保护板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圆弧状的端面;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一方的配合片;以及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另一方的配合片。
5.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为碗状的帽体;
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具备圆弧状的导向部,并以上述导向部的中心与通过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朵后方的部位并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轴一致的方式在上述帽体的内部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以及
保护板,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形成为湾曲的板状,具备与上述导向部件的圆弧状的导向部配合的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与上述导向部配合,从而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和覆盖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以上述导向部的中心为中心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具有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的中央部位、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以及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之间形成有上述导向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与上述帽体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
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以及各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形成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以及上述中央部位的中央部,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构成为具备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一方的配合片、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另一方的配合片、以及与上述中央部位的中央部配合的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具有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上述导向部形成于上述中央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上述中央部位、设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板状的第一侧方部位、和设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板状的第二侧方部位,
在上述各侧方部位附近形成于上述中央部位的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侧方的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配合,设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后侧的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配合,设在上述第二侧方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后侧的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
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由三个长圆状的贯通孔构成,
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由三个圆柱状的部位构成,
通过上述圆柱状的部位的各个与构成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的三个贯通孔的各个配合,从而保护板被引导,并在上述收放位置与上述覆盖位置之间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由三个长圆状的贯通孔构成,
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由三个圆柱状的部位构成,
通过上述圆柱状的部位的各个与构成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的三个贯通孔的各个配合,从而保护板被引导,并在上述收放位置与上述覆盖位置之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主体部和檐部,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以球状弯曲的板状,
上述檐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相反侧弯曲地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主体部和檐部,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以球状弯曲的板状,
上述檐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相反侧弯曲地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主体部和檐部,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以球状弯曲的板状,
上述檐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相反侧弯曲地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向上述主体部的内侧凹陷的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向上述主体部的内侧凹陷的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向上述主体部的内侧凹陷的凹部。

说明书全文

安全帽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安全帽,尤其涉及设有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保护板的安全帽。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在住房建筑作业中,作为防止钉子因打钉机而弹回并刺入作业者的眼睛等事故的对策,公知有附带保护作业者的眼睛(脸的上部)的保护件(保护板)的安全帽(头盔)。作为保护板的安装方式,有安装在安全帽的帽体的外部的方式、和收放自如地安装在安全帽的帽体的内部的方式,但就外部安装式而言,由于忘记设置保护板及妨碍作业,因此优选在不使用保护板时将保护板收放在帽体的内部的内部安装式。
[0003] 作为内部安装式安全帽,例如可列举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记载的安全帽。
[0004] 专利文献1记载的安全帽构成为,配置了面部保护板组件,该面部保护板组件由在冲击吸收嵌入件和吊带之间形成有三个引导孔的支撑板、和通过配合部件而升降自如地设在上述引导孔内的面部保护板(保护板)构成,使导向孔的下端部靠外侧并使中央位于下方,折弯支撑板,设定为可分三阶段进行面部保护板的位置调整。
[0005] 专利文献2记载的安全帽构成为,设有组装在直线形状的导向孔中的前面保护板、和将一端可转动地与前面保护板组装并将另一端组装在曲线形状的导向孔中的左右侧面保护板,若将前面保护板向下方拉出,则联动地将左右的侧面保护板向前方斜下方拉出。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49316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53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在具备上述现有的保护板的安全帽中,利用保护板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上部(眼睛的部位)及面部的侧面,但没有覆盖安全帽佩戴者的面部的下半部分,导致佩戴者面部的下半部分露出,面部的下半部分没有防备。
[0012] 但是,在维修电动设备等时,有时以很低的概率从电动设备上产生电火花,因而需要利用保护板覆盖佩戴者的整个面部来进行保护。
[0013]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内部安装式安全帽中,由于构成为滑动板直线地移动而出入于帽体,因此保护板的长度尺寸被帽体的高度尺寸限制,存在无法采用能够覆盖佩戴者的整个面部的长度(高度)的保护板之类的问题。即,在上述现有的内部安装式安全帽中,若采用能够覆盖佩戴者的整个面部的长度的保护板,则无法将滑动板收放在帽体内,滑动板的下侧部位从帽体中较大地突出,从而妨碍帽佩戴者。
[001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帽,在将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的安全帽中,能够将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以免妨碍佩戴者。
[0015]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安全帽具有:形成为半球壳状、并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帽体;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构成、并保护上述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以及导向机构,该导向机构对上述保护部件进行引导,以便上述保护部件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和覆盖上述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沿上述帽体的曲面移动。
[0016]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安全帽具有:形成为碗状的帽体;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具备圆弧状的导向部,并以上述导向部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方式在上述帽体的内部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以及保护板,该保护板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构成,形成为具备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曲面的板状,具备与上述导向部件的圆弧状的导向部配合的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与上述导向部配合,从而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和覆盖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沿上述帽体的曲面移动。
[0017]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二方案的安全帽,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具备沿着上述帽体的前侧的内表面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的中央部位、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以及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之间形成有上述导向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与上述帽体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以及各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0018]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三方案的安全帽,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上述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圆弧状的曲面、和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上述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圆弧状的曲面、和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构成为具备: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曲面配合的上述保护板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圆弧状的端面;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立起部位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的曲面配合的上述保护板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圆弧状的端面;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一方的配合片;以及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另一方的配合片。
[0019]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安全帽具有:形成为碗状的帽体;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具备圆弧状的导向部,并以上述导向部的中心与通过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朵后方的部位并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轴一致的方式在上述帽体的内部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以及保护板,该保护板由透明体或半透明体形成为湾曲的板状,具备与上述导向部件的圆弧状的导向部配合的配合部,通过上述配合部与上述导向部配合,从而在收放于上述帽体中的收放位置和覆盖上述帽体的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覆盖位置之间以上述导向部的中心为中心移动。
[0020]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五方案的安全帽,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具备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的中央部位、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以及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一体地设在上述中央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的部位形成有上述导向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和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与上述帽体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以及各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0021]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六方案的安全帽,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基端部侧部位构成为具备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前端部侧部位立起的板状的立起部位、和连接该立起部位与上述中央部位的板状的连接部位,上述导向部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形成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位上的圆弧状的长孔、以及上述中央部位的中央部,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构成为包括与上述第一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一方的配合片、与上述第二侧方部位的连接部的长孔配合的另一方的配合片、以及与上述中央部位的中央部配合的突起。
[0022]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五方案的安全帽,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具有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上述导向部形成于上述中央部位。
[0023]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八方案的安全帽,上述导向部件构成为具备:上述中央部位、设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的板状的第一侧方部位、和设在上述中央部位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板状的第二侧方部位,在上述各侧方部位附近形成于上述中央部位的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侧方的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配合,设在上述第一侧方部位上的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后侧的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配合,设在上述第二侧方部位上的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与设在上述帽体的后侧的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配合,上述导向部件一体地设在上述帽体上,上述保护板进入形成于上述帽体和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央部位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收放在上述帽体内。
[0024]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八或上述第九方案的安全帽,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由三个长圆状的贯通孔构成,上述保护板的配合部由三个圆柱状的部位构成,通过上述圆柱状的部位的各个与构成上述导向部件的导向部的三个贯通孔的各个配合,从而保护板被引导,并在上述收放位置与上述覆盖位置之间移动。
[0025]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一~上述第十任一个方案的安全帽,上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主体部和檐部,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以球状弯曲的板状,上述檐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相反侧弯曲地突出。
[0026]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的安全帽,根据上述第十一方案的安全帽,在上述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向上述主体部的内侧凹陷的凹部。
[0027] 发明效果
[0028] 根据本发明,在将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的安全帽中,具有能够将保护部件收放在帽体的内部之类的效果,不会妨碍佩戴者。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佩戴者戴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时的立体图。
[0030] 图2是佩戴者戴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时的立体图。
[0031] 图3是安全帽的剖视图。
[0032] 图4是从内侧观察安全帽1的图。
[0033] 图5是从内侧观察安全帽1的图。
[0034] 图6是图3中的VI-VI截面。
[0035] 图7是表示保持机构61的具体的结构的图。
[0036] 图8是佩戴者戴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时的立体图。
[0037] 图9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主视图。
[0038] 图10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侧视图。
[0039] 图11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立体图。
[0040] 图12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主视图。
[0041] 图13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侧视图。
[0042] 图14是安全帽201的剖视图。
[0043] 图15是从内侧观察安全帽201时的立体图。
[0044] 图16是表示组装了导向部件211与保护板205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5] 图17是表示组装了导向部件211与保护板205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6] 图18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47] 图19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48] 图20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49] 图21是图19中的XXI向视图。
[0050] 图22是表示图19中的XXII-XXII截面的图。
[0051] 图23是表示图19中的XXIII-XXIII截面的图。
[0052] 图24是表示导向部件211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0053] 图25是图24中的XXV向视图。
[0054] 图26是图24中的XXVI向视图。
[0055] 图27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截面的图,是与图23对应的图。
[0056]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安全帽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57] 图29是表示安全帽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0058] 图30是安全帽的主视图,是图29中的XXX向视图。
[0059] 图31是安全帽的仰视图,是图29中的XXXI向视图。
[0060] 图32是表示帽体和导向部件的配合状态、帽体和帽带或吊带的配合状态的图。
[0061] 图33是表示导向部件和保护板的组装体的图。
[0062] 图34是表示导向部件和保护板的组装体的图。
[0063] 图35是表示导向部件中的导向部等的详细结构的图。
[0064] 图36是表示帽体的概略结构的图。
[0065] 图37是表示设置在帽体上的侧方部位被配合部的图。
[0066] 图38是表示设置在帽体上的中央部位被配合部的图。
[0067] 图39是表示导向部件的图。
[0068] 图40是表示导向部件的图。
[0069] 图41是表示导向部件卡定部的图。
[0070] 图42是表示保护板的图。
[0071] 图43是表示保护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第一实施方式)
[0073] 图1、图2是佩戴者戴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时的立体图,图3是安全帽的剖视图,图4、图5是从内侧观察安全帽1的图。
[0074] 还有,图1、图4表示使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状态,图2、图5、表示使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的状态。另外,图3是由通过安全帽1的中心在安全帽1的前后上下方向展开的平面的安全帽1的剖视图。
[0075] 还有,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安全帽(帽体、保护板、导向部件等)中的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有时使用“右”、“左”、“上”、“下”、“前”、“后”之类的词语进行说明。上述各方向是立起(直立)的佩戴者戴上安全帽后的情况的方向,上述三个各方向彼此大致正交
[0076] 安全帽(附带保护面的头盔)1例如具备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的帽体3、保护板5、对保护板5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7而构成。
[0077] 帽体3是用于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构件,由例如树脂等材料构成,形成为碗状(例如半球壳状)。
[0078] 在此,所谓半球壳,是将从规定半径的第一球除去了半径稍微小于该第一球半径且中心与上述第一球一致的第二球的形状的立体,用通过上述各球的中心或其附近的平面分割成两部分时所形成的一方的立体。
[0079] 帽体3形成为“半球壳状”,而不是形成为完全的“半球壳”形状。即、为了吻合佩戴者的头部的形状,帽体3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的形状。另外,帽体3的开口部(边缘;下侧的端部)9也不是完全的圆形,而是为了吻合佩戴者的头部的形状而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的圆形状。
[0080] 通过帽体3形成为半球壳状,帽体3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为不存在急剧弯曲的部分的光滑的球面状。另外,通过帽体3形成为半球壳状,从而在直立的佩戴者戴上安全帽1的情况下,帽体3的开口部9为大致平,开口部9位于比佩戴者的耳朵稍微靠上侧,佩戴者的耳朵露出来(参照图1、图2)。
[0081] 保护板(面体;保护部件)5是用于保护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构件,由树脂等透明(包含有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构成。
[0082] 导向机构7是在保护板5相对于帽体3移动时,对保护板5进行引导的机构,通过被导向机构7引导,保护构件5在位于上侧的收放位置P1和位于下侧的覆盖位置P3之间沿帽体3的内部的曲面(形成为凹球面状的帽体3的前侧的内部曲面)描绘圆弧状的轨迹地移动。收放位置P1是将保护板5收放在帽体3的前侧内部的位置,覆盖位置P3是保护板5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头部的前面)的位置。此外,在直立的佩戴者戴上安全帽1并使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的状态,从佩戴者的前方观察时,佩戴者的耳朵利用保护板5隐藏。
[0083] 被导向机构7引导的保护板5不容易从帽体3分离,并且不会向安全帽1的左右方向移动,而是以在安全帽1(帽体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规定的轴C1(参照图3)为转动中心进行移动(转动)。规定的轴C1通过佩戴者的左右耳朵的部位,在帽体3的左右方向(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0084] 导向机构7具备例如设在导向部件11上的导向部13、设在保护板5上的配合部15而构成。
[0085] 导向部13形成为圆弧状(不是完全的圆弧,而是近似圆弧的形状)。导向部13沿着帽体3的前侧的内表面(例如大致平行),导向部件11在帽体3的前侧内部与帽体3上一体地设置。导向部13设在导向部件11的例如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0086] 保护板5形成为具备沿着帽体3的前侧内表面的球面状的曲面(例如曲率半径比帽体3的前侧的面稍小的曲面)的板状(湾曲的板状)。在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部位设有与导向部13配合的配合部15。并且,通过配合部15与导向部13进行配合,从而保护板5在收放位置P1和覆盖位置P3之间进行移动。
[0087] 若对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状态进行详细说明,则在该状态下,保护板5并不完全地收放在帽体3的内部,而是保护板5的下端部(设有檐17的下端部)和其附近的部位从帽体3的下端部(帽体3前侧的开口部)9向下方突出。此外,檐(檐部)17在保护板5的下端部翻转。即、檐17向反方向(离开佩戴者的面部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由此,即使飞来物碰撞在保护板(位于覆盖位置P3的保护板)5上,飞来物也在保护板5的表面滑动,能够避免与佩戴者的身体接触的事态。
[0088] 在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状态下,即使保护板5的下端部和其附近的部位从帽体3的下端部9向下方突出,也不会妨碍佩戴者,佩戴者能够在其视野内不会意识到保护板5的存在地戴上安全帽1。另外,保护板5的上端部位于帽体3的顶部附近。此外,也可以是去除保护板5的檐17,且在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状态下,保护板5完全收放在帽体3的内部的结构。
[0089] 在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的状态下,保护板5的下端部位于比佩戴者的下颏(下巴)更靠下侧,保护板5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即、从正面观察时,由保护板5覆盖着佩戴者的整个面部。另外,保护板5的上端部在帽体3的下端部(帽体3的前侧的开口部9)的附近位于帽体3的内部。
[0090] 导向部件11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具备中央部位19、第一侧方部位21及第二侧方部位23而一体地构成。中央部位19具备沿着帽体3的前侧内表面(形成为凹球面状的帽体3的内侧曲面)的球面状的曲面(例如曲率半径比保护板5稍小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湾曲的板状)。第一侧方部位21在中央部位19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与中央部位19一体地设置。第二侧方部位23在中央部位19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与中央部位19一体地设置。
[0091] 第一侧方部位21由基端部侧部位(中央部位19侧的部位)25和前端部侧部位27构成,第二侧方部位23也同样,由基端部侧部位(中央部位19侧的部位)29和前端部侧部位31构成。并且,在各部位25、29上形成有导向部13。
[0092] 另外,第一侧方部位21的前端部侧部位27和第二侧方部位23的前端部侧部位31与帽体3配合(例如与帽体3的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导向部件11一体地设在帽体3上。
[0093] 保护板5进入在帽体3和中央部位19以及各侧方部位21、23的基端部侧部位25、29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收放在帽体3的内部。
[0094] 第一侧方部位21的前端部侧部位27形成为具备与帽体3的一个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曲面的板状(湾曲的板状),第二侧方部位23的前端部侧部位31也同样,形成为具备与帽体3的另一个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曲面的板状(湾曲的板状)。
[0095] 第一侧方部位21的基端部侧部位25具备立起部位33和连接部位35而构成。立起部位33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宽度方向成为立起方向,从第一侧方部位21的前端部侧部位27在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连接部位35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中央部位19一体地设置,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立起部位33一体地设置,将立起部位33和中央部位19连接在一起。
[0096] 在导向部件11一体地设在帽体3上的状态下,立起部位33从帽体3的内表面向正交的方向(帽体3的内侧方向)立起,连接部位35(连接部位35的厚度方向的各面)在安全帽1的大致前后上下方向展开。
[0097] 同样,第二侧方部位23的基端部侧部位29由立起部位41和连接部位43构成。
[0098] 另外,导向部13由立起部位33的厚度方向的一个曲面(在将导向部件11设置在帽体3上时,位于前侧的圆弧状的曲面)37、形成于连接部位35上的圆弧状的长孔39、立起部位41的厚度方向的一个曲面(在将导向部件11设置在帽体3上时,位于前侧的凸圆弧状的曲面)45、和形成于连接部位43上的圆弧状的长孔47构成。
[0099] 保护板5的配合部15由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面49、57和各配合片51、59构成。端面49是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形成为曲率半径与立起部位33的曲面37大致相等的凹圆弧状,与曲面37以线接触(更准确地说以面接触),构成滑动运动副并进行配合。另外,端面57是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面,构成为与端面49相同,与立起部位41的曲面45配合。
[0100] 另外,配合片51如图6(图3中的VI-VI截面)所示,在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上端部侧向保护板5的内侧突出,并一体地设在保护板5上。配合片51形成为具备圆柱状的基端部53、和形成为外径比基端部53大的圆板状的伞部55的伞状。配合片51通过外径比长孔39的幅度稍小的基端部53进入在导向部件11的基端部侧部位25上所设的长孔39中,构成滑动运动副并进行配合。此外,伞部55的外径比长孔39的宽度大。同样,在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设有配合片59,配合片59与长孔47配合。
[0101] 在将导向部件11设置在帽体3的内部时,如图3所示,就安全帽1的前侧而言,为帽体3位于外侧、导向部件11位于内侧的双重结构,保护板5进入帽体3和导向部件11之间。
[0102] 在将导向部件11设置在帽体3上时,立起部位33(41)的圆弧状的曲面37(45)的中心与连接部位35(43)的圆弧状的长孔39(47)的中心彼此大致一致,这些中心位于佩戴者的耳部。因此,保护板5大致以通过佩戴者的耳部并沿安全帽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C1(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转动。但是,不是以描绘完全的圆弧轨迹地转动,而是描绘与圆弧近似的圆弧状的轨迹地转动。
[0103] 另外,立起部位33(41)的曲面37(45)位于比连接部位35(43)的长孔39(47)靠转动中心轴C1侧(内侧),连接部位35(43)的长孔39(47)的曲率半径比立起部位33(41)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大。
[0104] 另外,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截面(图3所示的截面)、保护板5的截面(图3所示的截面)、帽体3的前侧部位的截面(图3所示的截面)形成为大致以转动中心轴C1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且,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位于连接部位35(43)的长孔39(47)的外侧,保护板5位于比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靠外侧,帽体3的前侧部位位于比保护板5靠外侧。
[0105] 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曲率半径比长孔39(47)的曲率半径大,保护板5的曲率半径比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曲率半径大,帽体3的前侧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保护板5的曲率半径大。
[0106] 另外,在图3所示的截面中,在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情况下,立起部位33(41)的曲面的上端部、长孔39(47)的上端部、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上端部和保护板5的上端部就帽体3的上下方向而言位于帽体3的上侧,就帽体3的前后方向而言位于帽体3的中央部。另外,立起部位33(41)的曲面37(45)的下端部、长孔39(47)的下端部、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下端部和保护板5的下端部位于帽体3的前方的下端部附近。
[0107] 另外,在安全帽1上设有保持保护板5的保持机构61。保持机构61是保持保持保护板5的机构,使得保护板5在位于收放位置P1或覆盖位置P3时,保护板5相对于帽体3不会容易地移动。
[0108] 保持机构61例如具备图7所示的各切口63、65而构成。切口63在长孔39(47)的上端部与长孔39(47)连接,并朝向长孔39(47)的上方设置。切口65在长孔39(47)的下端部与长孔39(47)连接,并朝向长孔39(47)的前方设置。
[0109] 并且,在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时,配合片51(59)的基端部(53)进入切口63,保护板5不会容易地移动。另外,在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时,配合片51(59)的基端部53进入切口65,保护板5不会容易地移动。
[0110] 另外,在安全帽1上设有限制器,该限制器用于在保护板5为了位于覆盖位置P3而向下方移动时,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不会向下方移动到必要以上。上述限制器由形成于保护板5上的突起67、和设在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上的突起69构成。
[0111] 另外,在安全帽1上设有未图示的内装体(例如吊带),在帽体3或导向部件11上设有用于卡定吊带的多个卡定部71。各卡定部71中位于后侧的各卡定部71A一体地设在帽体3的内表面上,各卡定部71中位于前侧的各卡定部71B一体地设在导向部件11的内表面上。
[0112] 在此,对佩戴安全帽1并使保护板5出入的动作进行说明。
[0113] 首先,在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状态下,佩戴者戴上安全帽1。在需要使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来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若将保护板5的下端部(例如檐部17)稍微向前方推,则卡定片51(59)从切口63出来,保护板5可移动。在该状态下,若使保护板5沿着长孔39(47)等向下方移动,则配合片51(59)进入切口65,保护板5位于覆盖位置P3,保护板5不会从覆盖位置P3容易地移动。
[0114] 另一方面,在使位于覆盖位置P3的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的情况下,若将保护板5的下端部(例如檐部17)稍微向前方推,则配合片51(59)从切口65出来,保护板5可移动。在该状态下,若使保护板5沿着长孔39(47)等向上方移动,则配合片51(59)进入切口63,保护板5位于收放位置P1。
[0115] 根据安全帽1,保护板5总是设置在帽体3上,而且,保护板5通过导向机构7沿着帽体3的曲面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忘记附带保护板5,并且在不加大帽体3而基本上保持现有的形状的状态下,能够加长保护板5的移动行程。并且,保护板5的长度(高度)即使是能够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长度,也能够将保护板5大致收放在帽体3的内部,不会妨碍佩戴者。
[0116] 另外,由于帽体3形成为覆盖佩戴者的耳朵部的部位被除去的形状即半球壳状,因此安全帽1被小型化且重量减轻并且能够给予佩戴者开放感。另外,帽体3的外侧(凸侧)的面及内侧的面(凹侧的面)光滑地弯曲,帽体3的刚性变大。
[0117] 另外,根据安全帽1,由于具备沿着帽体3的前侧内表面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的保护板5被圆弧状的导向部13引导且描绘圆弧状的轨迹并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加长保护板5的移动行程,即使采用能够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长度的保护板5,将保护板5收放在帽体3的内部也变得更加容易,不会妨碍佩戴者。
[0118] 另外,根据安全帽1,由于圆弧状的导向部13沿着帽体3的前侧内表面并设在帽体3的内部,因此能够采用不覆盖佩戴者的耳朵的半球壳状的帽体3。即、如果是将保护板5在该转动中心C1的部位支撑在帽体上的结构,则必须在帽体3上另外设置支撑保护板5的转动轴(位于保护板5的转动中心C1的部位的转动轴),由此,需要在帽体3上设置耳朵部(覆盖佩戴者的耳朵部的部位),不能将帽体3做成半球壳状。但是,就安全帽1而言,能够不在帽体3上设置耳朵部地将帽体3的形状做成半球壳状。
[0119] 另外,根据安全帽1,由于导向部件11一体地构成,并在帽体3的左右方向的两个部位与帽体3接触而一体地设置,因此导向部件11自身的刚性和将导向部件11安装在帽体3上时的安装刚性变高。
[0120] 另外,能够避免与导向部13及保护板5的干涉,而将卡定构成内装体的吊带的卡定部71B设置在导向部件11的中央部位19的内侧。
[0121] 另外,根据安全帽1,由于保护板5与导向部件11的四个部位(各面37、45和各长孔39、47)配合并移动,因此保护板5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相对于帽体3顺滑地移动。
[0122] 另外,在安全帽1中,保护板5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撑而移动,但在该支撑方式外,也可以构成为保护板5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被支撑而移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保护板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与配合片51相同的配合片,在中央部位19设置与该配合片进行配合的长孔(与长孔39相同的长孔)。
[0123] 此外,作为保护板,也可以采用仅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上半部分的半遮式(ハ一フタイプ)的保护板。
[0124] (第二实施方式)
[0125] 图8、图11是佩戴者戴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时的立体图,图9、图12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主视图,图10、图13是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时的侧视图。
[0126] 此外,图8、图9、图10表示使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图11、图12、图13表示使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的状态。
[0127] 图14是通过安全帽201的中心在安全帽201的前后上下方向展开的平面的安全帽201的剖视图,图15是从内侧观察安全帽201时的立体图。另外,图14(b)是图14(a)的B部放大图。
[0128] 图16、图17是表示组装了导向部件211与保护板205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6表示使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图17表示使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的状态。
[0129] 图18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20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1是图19中的XXI向视图,图22是表示图19中的XXII-XXII截面的图,图23是表示图19中的XXIII-XXIII截面的图。
[0130] 图24是表示导向部件211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25是图24中的XXV向视图,图26是图24中的XXVI向视图。
[0131] 安全帽(附带保护面的头盔)201例如具备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的帽体203、保护板205、以及引导保护板205的导向机构207而构成。
[0132] 帽体203是用于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构件,例如由树脂等材料构成,并形成为碗状(例如半球壳状)。
[0133] 帽体203形成为“半球壳状”,并不是形成为完全的“半球壳”的形状。即、为了吻合佩戴者的头部的形状等,帽体203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等的形状。另外,帽体203的开口部(边缘;下端)209也不是完全的圆形,而是为了与佩戴者的头部形状吻合等而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的圆形状。
[0134] 通过帽体203形成为半球壳状,在直立的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的情况下,帽体203的开口部209成为大致水平状,开口部209位于比佩戴者的耳朵稍微靠上侧,佩戴者的耳朵露出来(参照图8~图13)。另外,在帽体203的开口部209的前侧设有檐部210。
[0135] 保护板(面体、保护部件)205与保护板5相同,是用于保护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构件,由树脂等透明(包含有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构成。
[0136] 导向机构207是在保护板205相对于帽体203移动时,对保护板205进行引导的机构,通过被导向机构207引导,保护板205在收放位置P201和覆盖位置P203之间描绘圆弧状的轨迹地移动。位于上侧的收放位置P201是位于下侧的保护板205收放在帽体203的前侧内部的位置,覆盖位置P203是保护板205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头部的前面)的位置。
[0137] 被导向机构207引导的保护板205不会容易地从帽体203分离,并且不会向安全帽201的左右方向移动,而是以在安全帽201(帽体20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规定的轴C201(参照图10、图13、图14)为转动中进行移动(转动)。规定的轴C201通过佩戴者的耳朵后方的部位,在帽体203的左右方向(与图10、图13、图1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0138] 导向机构207具备例如设在导向部件211上的导向部213和设在保护板205上的配合部215而构成。
[0139] 导向部213形成为圆弧状。在将导向部件211设置在帽体203上的状态下,以规定的轴201C为中心,导向部213在帽体203的前侧的内部与帽体203一体地设置。另外,导向部213设置在导向部件211的例如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中央部。
[0140] 保护板205形成为湾曲的板状。在保护板205的宽度方向的例如两端侧的部位和中央部,设有与导向部213进行配合的配合部215。并且,通过配合部215与导向部213进行配合,从而保护板205在收放位置P201和覆盖位置P203之间移动。
[0141] 若对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进行详细说明,则在该状态下,保护板205不是完全收放在帽体203的内部,而是保护板205的下端部(设有檐217的下端部)和其附近的部位从帽体203的下端部(帽体203前侧的开口部)209向下方突出。此外,檐(檐部)217在保护板205的下端部翻转。即、檐217向反方向(离开佩戴者的面部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由此,即使飞来物碰撞在保护板(位于覆盖位置P203的保护板)205上,飞来物也在保护板205的表面滑动,能够避免与佩戴者的身体接触的事态。
[0142] 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下,即使保护板205的下端部和其附近的部位从帽体203的下端部209向下方突出,也不会妨碍佩戴者,佩戴者能够在其视野内不会意识到保护板205的存在地戴上安全帽201。另外,保护板205的上端部位于帽体203的顶部附近。此外,也可以是去除保护板520的檐217,且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下,保护板205完全收放在帽体203的内部的结构。
[0143] 在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的状态下,保护板205的下端部位于比佩戴者的下颏更靠下侧,保护板205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即、从正面观察时,由保护板205覆盖着佩戴者的整个面部(参照图11~图13)。另外,保护板205的上端部在帽体203的下端部(帽体203的前侧的开口部9)的附近位于帽体203的内部。
[0144] 导向部件211例如由树脂形成,具备中央部位219、第一侧方部位221及第二侧方部位223而一体地构成。中央部位219具备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湾曲的板状)。第一侧方部位221在中央部位219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与中央部位219一体地设置。第二侧方部位223在中央部位219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与中央部位219一体地设置。
[0145] 第一侧方部位221由基端部侧部位(中央部位219侧的部位)225和前端部侧部位227构成,第二侧方部位223也同样,由基端部侧部位(中央部位219侧的部位)229和前端部侧部位231构成。并且,在各部位225、229上形成有导向部213的一部分。
[0146] 另外,第一侧方部位221的前端部侧部位227和第二侧方部位223的前端部侧部位231与帽体203配合(例如与帽体203的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导向部件211一体地设在帽体203上。
[0147] 保护板205进入在帽体203和中央部位219以及各侧方部位221、223的基端部侧部位225、229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收放在帽体203的内部。
[0148] 第一侧方部位221的前端部侧部位227形成为具备与帽体203的一个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曲面的板状(湾曲的板状),第二侧方部位223的前端部侧部位231也同样,形成为具备与帽体203的另一个侧方的下侧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曲面的板状(湾曲的板状)。
[0149] 第一侧方部位221的基端部侧部位225具备立起部位233和连接部位235而构成。立起部位233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宽度方向成为立起方向,从第一侧方部位221的前端部侧部位227在交差的方向倾斜立起。连接部位235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中央部位219一体地设置,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立起部位233一体地设置,将立起部位233和中央部位219连接在一起。
[0150] 在导向部件211一体地设在帽体203上的状态下,立起部位233从帽体203的内表面向斜前方的方向(帽体203的内侧方向)立起,连接部位235(连接部位235的厚度方向的各面)在安全帽201的大致前后上下方向展开。
[0151] 同样,第二侧方部位223的基端部侧部位229由立起部位241和连接部位243构成。
[0152] 导向部件211的导向部213由形成于连接部位235上的圆弧状的长孔239、形成于连接部位243上的圆弧状的长孔247、及在导向部件2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导向部件211的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的被配合部263(槽265;中央部位219的中央部)构成。
[0153] 保护板205的配合部215由设在保护板20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各配合片251、259和设在保护板205上的突起237构成。
[0154] 如图6所示,配合片251、25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配合片51、59同样地构成。并且,配合片251、259与长孔239、247构成滑动运动副并进行配合。
[0155] 如图19~图21所示,突起237在保护板205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中央部,在保护板205的上下方向位于上端部侧,在保护板205的内侧(凹面侧)突出,并与保护板205一体地设置。
[0156] 在槽26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导向部件211的部位267、269。在槽26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向导向部件211的内侧凹陷的细长板状的导向凹部270。并且,配合片251与长孔239配合,配合片259与长孔247配合,通过突起237的前端部与导向凹部270构成滑动运动副并进行配合,保护板205被引导而移动。
[0157] 如图14所示,在将导向部件211设置在帽体203的内部时,就安全帽201的前侧而言,成为帽体203位于外侧、导向部件211位于内侧的双重结构,保护板205进入帽体203和导向部件211之间。
[0158] 在将导向部件211设置在帽体203上时,连接部位235(243)的圆弧状的长孔239(247)的中心与规定的轴C201(参照图10、图13、图14)一致。因此,保护板205以规定的轴C201为中心转动。
[0159] 此外,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截面(图14所示的截面)形成为中心是规定的轴C201的圆弧状。另外,保护板205的截面(图14所示的截面)形成为以规定的轴C203为中心的圆弧状。规定的轴C203与规定的轴C201平行地延伸并比规定的轴C201在稍上方靠后。
[0160] 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曲率半径比长孔239(247)的曲率半径大,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曲率半径和保护板205的曲率半径彼此大致相等。
[0161] 另外,在图14所示的截面中,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情况下,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上端部和保护板205的上端部就帽体203的上下方向而言,位于帽体203的上侧,就帽体203的前后方向而言,位于帽体203的中央部。另外,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下端部和保护板205的下端部位于帽体203的前方的下端部附近。
[0162] 另外,在安全帽201上设有保持保护板205的保持机构261。保持机构261是保持保护板205的机构,使得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或覆盖位置P203时,保护板205相对于帽体203不会容易地移动。
[0163] 保持机构261由设在保护板205上的突起237和设在导向部件211上的被配合部263构成。被配合部263具备在导向部件2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导向部件211的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的槽265而构成。
[0164] 导向槽26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侧的部位267形成为比中央部窄的宽度B1,导向槽26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侧的部位269也同样地形成为窄的宽度B1。另外,设在保护板205上的圆柱状的突起237的外径D1形成为比宽度B1稍大。
[0165] 并且,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时,突起237进入上端部侧的部位267,保护板205不会容易地移动。另外,在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时,突起237进入下端部侧的部位269,保护板205不会容易地移动。
[0166] 另外,在安全帽201上设有未图示的内装体(例如吊带),在帽体203及导向部件211上设有用于卡定吊带的多个卡定部271。各卡定部271中位于后侧的各卡定部271A一体地设在帽体203的内表面上,各卡定部271中位于前侧的各卡定部271B一体地设在导向部件211的内表面上。
[0167] 在此,进一步对保护板205进行详细说明。
[0168] 如上所述,保护板205是设置在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帽体203上并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例如大致整个面部的构件,以透明体或半透明体形成为湾曲的板状。
[0169] 保护板205形成为厚度方向的一方侧为凹状、而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侧为凸状的湾曲的板状。并且,随着从中央部朝向周边部,厚度逐渐变薄(参照图22、图23)。此外,保护板205由例如丙烯或聚酸酯等树脂构成,通过注射模塑成形而成型。另外,保护板205根据ANSI规格,以1.6mm~2.0mm左右的厚度形成,即使实施高速冲击实验也不会破裂。
[0170] 通过保护板5形成为湾曲的板状,从而佩戴者的面部侧即保护板205的内侧的面(厚度方向的一个面)形成为凹状,厚度方向的另一个面即外侧的面形成为凸状。另外,保护板205形成为左右方向的曲率半径比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小,在左右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比在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大(参照图22、图23)。此外,在保护板的上下方向的圆弧中心与轴C203一致。另一方面,在保护板205的左右方向的圆弧中心与例如通过帽体203的开口部209的中心的轴大致一致。
[0171] 再有,保护板205具备主体部273和檐部217而构成,主体部273如上所述形成为弯曲的板状。保护板205的主体部273的凸面(凹面)形成为近似于规定的三次曲面的规定形状。上述规定的三次曲面是将轴方向的中央部鼓出的圆柱状的形状即桶状的立体的侧面由包含上述轴的第一平面、包含上述轴并以规定的度与上述第一平面相交的第二平面切断时得到的四个三次曲面中的一个曲面。
[0172] 此外,如图19所示,保护板205的主体部273的上端和左右方向的两端在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直线状,保护板205的主体部273的下端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圆弧状。
[0173] 檐部217如上所述在主体部273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273相反的一侧弯曲地突出。
[0174] 若更加详细地说明,则檐部217如图19所示,在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月牙儿形状并形成为板状,形成为月牙儿形状的凹状的部位与保护板205的主体部273的下端连接,并从主体部27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而与主体部273成为一体。另外,如图20(图13)所示,直立的佩戴者戴上帽体203并用保护板205覆盖佩戴者的面部时,檐部217随着从其上端(主体部273侧的端部)朝向下端,向离开佩戴者的面部的方向(前方)突出。
[0175] 另外,在檐部217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规定的宽度向主体部273的内侧(后侧;佩戴者的面部侧)凹陷的凹部275。
[0176] 在此,对佩戴安全帽201并使保护板205出入的动作进行说明。
[0177] 首先,在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下,佩戴者戴上安全帽201。在需要使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并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若将保护板205的下端部(例如檐217)向下方拉使保护板205向下方移动,则突起237进入导向槽265的下端部侧的部位269,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保护板205不会从覆盖位置P203容易地移动。
[0178] 另一方面,在使位于覆盖位置P203上的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的情况下,若推压保护板205并使其向上方移动,则突起237进入导向槽265的上端部侧的部位267,保护板205位于收放位置P201,保护板205不会从收放位置P201容易地移动。
[0179] 根据安全帽201,由于是保护板205随着从其中央部朝向周边部,厚度逐渐变薄的构成,因此能够减小佩戴者通过保护板5观察正面时的光程长度(在保护板内的光程长度)、和佩戴者通过保护板205观察周边时的光程长度(在保护板内的光程长度)的差,即使佩戴者通过保护板205的周边部观察事物时,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影像的变形
[0180] 即、如图27(是表示保护板205的截面的图,是与图23对应的图)所示,由于在保护板205内的光程长度L11和光程长度L21的差变小,光程长度L11和光程长度L31的差变小,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影像的变形。
[0181] 在此,图27所示的参照符号F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板5外侧的面(凸面),参照符号F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板205内侧的面(凹面)。由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板205的厚度随着从中央部朝向周边部而逐渐变薄。另一方面,参照符号F0表示现有的保护板外侧的面,参照符号F2表示现有的保护板内侧的面,由此,现有的保护板的厚度为一定厚度。
[0182] 参照符号R1表示从正面进入佩戴者的眼睛EY的光的光程,参照符号R2、R2a表示从侧面侧(保护板的周边部)进入佩戴者的眼睛EY的光的光程,参照符号R3、R3a表示其他的从侧面侧进入佩戴者的眼睛EY的光的光程。
[0183] 从正面进入佩戴者的眼睛EY的光(光程R1的光)在保护板205中的光程长度(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板205中的光程长度)L11和光程长度(现有的保护板中的光程长度)L12彼此的长度相等。
[0184] 另一方面,由于保护板的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大,因此根据斯内尔定律,与从侧面侧进入佩戴者的眼睛EY的光(光程R2、R2a的光)在保护板中的光程长度(现有的保护板中的光程长度)L22相比较,光程长度(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板205中的光程长度)L21变短,光程长度L21的长度与光程长度L11的长度大致相等。同样,与光程长度L32相比较,光程长度L31变短,光程长度L31的长度与光程长度L11的长度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尽可能减少影像的变形。
[0185]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由于保护板205形成为左右方向的曲率半径比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小,左右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比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大,因此能够与佩戴者的面部形态一致、尽可能地减小佩戴者通过保护板205的周边部观察时的影像的变形。
[0186] 即、由于保护板205形成为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比左右方向的曲率半径大,因此能够适合于佩戴者的面部形状地覆盖佩戴者的面部。另外,由于保护板205形成为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比左右方向的曲率半径大,因此能够使保护板205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比左右方向的厚度的变化的比例小,尽可能减小影像的变形。
[0187]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由于保护板205的檐部217在主体部273的下方朝向与主体部273相反的一侧(反方向;离开佩戴者的面部的方向)弯曲地突出,因此如上所述,即使飞来物碰撞在保护板205上,飞来物也在保护板205的表面滑动,能够避免与佩戴者的身体接触的事态。
[0188] 即、如图13中的箭头A13所示,从斜上方飞来的飞来物以小的角度与保护板205的下方碰撞时,碰撞后弹回的飞来物有可能到达佩戴者的胸部或腹部。此外,在图13中,由于佩戴者朝向水平方向,因此上述危险较少,但在佩戴者朝向上方进行作业时,上述碰撞后弹回的飞来物因重影响而到达佩戴者的胸部或腹部的可能性变高。但是,由于设有檐部217,因此上述碰撞后弹回的飞来物再次碰撞在檐部217上并向离开佩戴者的部位落下,从而能够避免到达佩戴者的身体的事态。
[0189]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通过设有凹部275,从而安全帽201的佩戴者容易操作保护板205。
[0190] 即、例如在保护板205存在于收放位置P201的状态下,由于在保护板205的檐部217上设有凹部275,因此在保护板205的檐部217和帽体203的檐部210之间形成佩戴者能够放入手指的间隙。并且,在使存在于收放位置P201的保护板205位于覆盖位置P203的情况下,佩戴者将手指放入上述间隙能够使保护板205容易地向下方移动而使其处于覆盖位置P203。
[0191] 再有,根据安全帽201,保护板205总是设置在帽体203上,而且,保护板205通过导向机构207以规定的轴C201为中心转动地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忘记附带保护板205,并且在不加大帽体203而大致保持现有的形状的状态下,能够加长保护板205的移动行程。并且,保护板205的长度(高度)即使是能够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长度,也能够将保护板205大致收放在帽体203的内部,不会妨碍佩戴者。
[0192] 另外,帽体203形成为覆盖佩戴者的耳朵部的部位被除去的形状即半球壳状,因此安全帽201被小型化且重量减轻并且能够给予佩戴者开放感。
[0193]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由于保护板205被圆弧状的导向部213引导且描绘圆弧状的轨迹地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加长保护板205的移动行程,即使采用能够覆盖佩戴者的大致整个面部的长度的保护板205,将保护板205大致收放在帽体203的内部也变得更加容易,不会妨碍佩戴者。
[0194]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由于圆弧状的导向部213形成为以规定的轴C201为中心的圆弧状并设置在帽体203的内部,因此能够采用不覆盖佩戴者的耳朵的半球壳状的帽体203。即、如果是将保护板205在规定的轴C201的部位支撑在帽体上的结构,则必须在帽体
203上另外设置支撑保护板205的转动轴(位于保护板205的轴C201的部位的转动轴),由此,需要在帽体203上设置耳朵部(覆盖佩戴者的耳朵部的部位)等,不能将帽体203做成半球壳状。但是,就安全帽201而言,能够不在帽体203上设置耳朵部地将帽体203的形状做成半球壳状。
[0195] 另外,根据安全帽201,由于导向部件211一体地构成,并在帽体203的左右方向的两个部位与帽体203接触并一体地设置,因此导向部件211自身的刚性、和将导向部件211安装在帽体203上的安装刚性变高。
[0196] 另外,能够避免与导向部213和保护板205干涉,而将卡定构成内装体的吊带的卡定部271B部设置在导向部件211的中央部位219的内侧。
[0197] 另外,作为保护板,也可以采用仅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上半部分的半遮式的保护板。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保护板5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板205相同。即,例如,可以形成为厚度从中央部向周边部逐渐变薄的形状。
[0198] (第三实施方式)
[0199]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安全帽5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不同的主要之处是引导保护板503的导向机构505的结构(形态),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大致相同地构成,并具有大致相同的效果。
[0200] 由导向机构505引导的保护板5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板大致同样地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同样,设有具备凹部275的檐217,大致以轴C501为转动中心,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移动。
[0201]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安全帽501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202] 第三实施方式的安全帽501具备帽体507、构成导向机构505的导向部件509、保护板503、冲击吸收部件(冲击吸收嵌入件)513、帽带515、内装体(吊带)517而构成。冲击吸收部件513由例如发泡苯乙烯形成为碗状。并且,在帽体507的内侧设置导向部件509和保护板503的组装体511之后,在帽体507和组装体511的内侧设置冲击吸收部件513,然后,通过在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上设置帽带515和吊带517,从而组装成安全帽501。
[0203]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中,虽然未言之冲击吸收部件及帽带,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中,也可以是设置了冲击吸收部件及帽带的结构。
[0204] 帽体50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的情况大致同样地构成。即、帽体507是用于保护佩戴者的头部的构件,例如由树脂等材料构成,如图36(表示帽体507的概略结构的图)所示,形成为碗状(例如半球壳状)。此外,图36(a)是帽体507的侧视图,图36(b)是帽体507的主视图,是图36(a)中的XXXVIB向视图,图
36(c)是帽体507的仰视图,是图36(a)中的XXXVIC向视图。
[0205] 安全帽501的帽体507由帽体主体部519和帽体檐部521构成,例如做成双色成型。帽体主体部519由不透明的树脂构成,帽体檐部521由透明(包含有色透明)的树脂或半透明的树脂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帽1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中,也可以将帽体由帽体主体部和帽体檐部构成。
[0206] 保护板503也如上所述,例如除了导向机构505的部位(与导向部件509配合的部位)以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帽201大致同样地构成。
[0207] 在此,对导向机构505进行详细说明。
[0208] 图29是表示安全帽501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30是安全帽501的主视图,是图29中的XXX向视图,图31是安全帽501的仰视图,是图29中的XXXI向视图。
[0209] 图33、图34是表示导向部件509和保护板503的组装体511的图,图33(a)是组装体511的侧视图,图33(b)是组装体511的仰视图,是图33(a)中的XXXIIIB向视图,图34(a)是组装体511的主视图,是图33(a)中的XXXIVA向视图,图34(b)是表示图33(b)中的XXXIVB-XXXIVB截面的图。
[0210] 图35是表示导向部件509中的导向部523等的详细结构的图。图35(a)是图34(b)中的XXXVA部的放大图。图35(b)是图35(a)中的XXXVB向视图、或者图39(b)中的XXXVB部的放大图。此外,在图35(a)中,描绘了保护板503等,而在图35(b)中则省略了保护板503等的表示,仅描绘了导向部件509。
[0211] 图39、图40是表示导向部件509的图,图39(a)是导向部件509的侧视图,图39(b)是导向部件509的俯视图,是图39(a)中的XXXIXB向视图,图40(a)是导向部件509的主视图,是图39(a)中的XLA向视图,图40(b)是表示图40(a)中的XLB-XLB截面的图,图40(c)是表示图40(a)中的XLC-XLC截面的图。
[0212] 图42、图43是表示保护板503的图,图42(a)是保护板503的主视图,图42(b)是保护板503的俯视图,是图42(a)中的XLIIB向视图,图42(c)是保护板503的部分向视图,是图42(b)中的XLIIC向视图,图42(d)是保护板503的部分剖视图,是表示图42(b)中的XLIID-XLIID截面的图,图43(a)是保护板503的侧视图,是图42(a)中的XLIIIA向视图,图43(b)是表示图42(a)中的XLIIIB-XLIIIB截面的图,此外,在图42(a)及图43(a)中施有网格的部位510是在ANSI规格中的光学特性范围(为了安全帽501的佩戴者通过保护板503观察事物,光学特性良好的范围)。
[0213] 导向机构505具备设在例如由树脂构成的导向部件509上的导向部523、设在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构成的保护板503上的配合部525而构成。
[0214] 导向部件509具备中央部位527,该中央部位527具备球面状的曲面并形成为板状,导向部523形成于中央部位527。另外,设有形成得细长的多个导向部523,该导向部523用于保护板503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移动时对保护板503进行引导。
各导向部523彼此大致平行,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设在中央部位527的偏靠中央处。
[0215] 若详细说明,则中央部位527形成为1/4的球壳状,在此,1/4的球壳(1/4球壳)是如下所述形成的立体。首先,得到从规定的半径的第一球以比该第一球的半径稍微小的半径,除去了中心与上述第一球中心一致的第二球的形状的立体(球壳)。
[0216] 接着,用通过上述各球的中心或其附近的第一平面将上述球壳分割成两部分,得到分割后的两个立体中的一个立体即半球壳。
[0217] 其次,用通过上述各球的中心或其附近并与上述第一平面大致正交的第二平面将上述半球壳分割成两部分,得到分割后的两个立体中的一个立体即1/4球壳。此外,由于导向部件509是设置在帽体507的内部(内侧)的构件,因此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的曲率半径(上述第一球的曲率半径)比帽体507的曲率半径稍小。
[0218] 中央部位527形成为“1/4球壳状”,并不是形成为完全的“1/4球壳”形状。即、中央部位527与帽体507同样,为了与佩戴者的头部形状吻合而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的形状。
[0219] 中央部位527的端部也不是完全的圆弧,而是为了与佩戴者的头部形状吻合而形成为曲率半径适当变化的圆弧状。在此,中央部位527的端部是指通过由上述第一平面的分割而形成的圆弧状(半圆弧状)的部位(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和通过由上述第二平面的分割而形成的圆弧状(半圆弧状)的部位(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
[0220] 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大致位于例如上述第一平面上,成为在与上述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几乎不存在凹凸的形态。此外,由于中央部位527具有厚度(上述第一球的半径与上述第二球的半径的差),因此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更准确地说是第一半圆状端部曲面。
[0221] 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例如在与上述第二平面正交的方向,与上述第二平面略有出入。也就是说,在与上述第二平面正交的方向存在极小的凹凸。此外,与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情况相同,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更准确地说是第二半圆状端部曲面。
[0222] 在导向部件509被设置在帽体507上的状态下,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在帽体507前方的内侧略微离开帽体507并一体地设置在帽体507上。由此,在帽体507和中央部位527之间形成比帽体507的厚度或中央部位527的厚度更厚的规定的厚度的1/4球壳状的空间533,保护板(位于收放位置P501的保护板)503进入该1/4球壳状的空间533。
[0223] 若进一步说明,则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从帽体507的内壁稍微分离并沿着帽体507的内壁,从位于帽体507下端的圆形状的缘部的左端附近通过帽体507的正上方附近,延伸到位于帽体507下端的圆形状的缘部的右端附近。也就是说,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从佩戴者的左耳朵的上方通过佩戴者的头顶部附近,延伸到佩戴者的右耳朵的上方。
[0224] 另外,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在帽体507的下端,即使稍微离开位于前侧的前侧半圆状的缘部也沿着帽体507的前侧半圆状的缘部,从位于帽体507下端的圆形状的缘部的左端附近通过帽体507的缘部的前端附近,延伸到位于帽体507下端的圆形状的缘部的右端附近。也就是说,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从佩戴者的左耳朵的上方通过佩戴者的额头附近,延伸到佩戴者的右耳朵的上方。
[0225] 设在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上的导向部523例如设有三个。各导向部523例如分别由长圆状贯通孔(在厚度方向贯通中央部位527的贯通孔)535、537、539构成,就宽度方向而言,设在中央部位527的中央、左侧和右侧。
[0226] 设在中央部位527的中央的导向部523(贯通孔535)从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中央附近形成到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中央附近。也就是说,设在中央的贯通孔535就横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而言,在确保中央的位置的状态下,从佩戴者的额头的中央附近通过佩戴者的前头部的中央,延伸到佩戴者的头顶部附近。
[0227] 左侧的导向部523(贯通孔537)与设在中央的贯通孔535平行地设置,从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左侧的斜前方部位附近,形成到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左侧的斜上方部位附近。也就是说,设在左侧的贯通孔537从佩戴者的额头的斜左前方部位附近通过佩戴者的前头部的斜左前方部位,延伸到佩戴者的头顶部的斜左上方部位附近。
[0228] 右侧的导向部523(贯通孔539)隔着设在中央的贯通孔535与设在左侧的贯通孔537对称地设置。即、右侧的贯通孔539相对于通过导向部件509的中心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与左侧的贯通孔537对称地设置。
[0229] 在此,对三个导向部523(贯通孔535、537、539)的位置关系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忽略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参照图39等)的存在(假设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不存在)。
[0230] 将三个贯通孔535、537、539的各延长线(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即在贯通孔535、537、539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与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交点分别作为下部左侧交点545、下部中央交点547、下部右侧交点549(参照图39(a)、(b)、图40(a))。
[0231] 这样,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左端(与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左端一致的左端,参照图39(a))551和下部左侧交点545之间的距离(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上的距离)与下部左侧交点545和下部中央交点547之间的距离(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上的距离)相等或略大。
[0232] 另外,同样,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右端(与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右端一致的右端,参照图39(a))553和下部右侧交点549之间的距离(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上的距离)与下部右侧交点549和下部中央交点547之间的距离(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上的距离)相等或略大。
[0233] 另外,如图39(b)所示,将三个贯通孔535、537、539的各延长线与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交点分别作为上部左侧交点555、上部中央交点557、上部右侧交点559。
[0234] 这样,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左端551和上部左侧交点555之间的距离(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上的距离)与上部左侧交点555和上部中央交点557之间的距离(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上的距离)相等或略大。
[0235] 另外,同样,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右端553和上部右侧交点559之间的距离(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上的距离)与上部右侧交点559和上部中央交点557之间的距离(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上的距离)相等或略大。
[0236] 这样,通过设置导向部523,导向部523(贯通孔535、537、539)在中央部位527的中央部侧(在宽度方向偏靠中央部)沿上下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
[0237] 此外,也可以是去除中央的导向部523(贯通孔535)而使导向部523为两个的结构,使中央的导向部523(贯通孔535)为两个,通过使一个导向部向比中央稍微靠左侧移动,另一个导向部向比中央稍微靠右侧移动,从而也可以是设置四个导向部(长圆状贯通孔)的结构。再有,也可以是将向上下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导向部在中央部位527的中央侧(在宽度方向上靠中央)设置五个以上的多个的结构。
[0238] 另外,导向部件509具备上述的中央部位527、板状的第一侧方部位(左侧的侧方部位)541、以及板状的第二侧方部位(右侧的侧方部位)543而构成。第一侧方部位541在中央部位527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左侧)且中央部位527的下侧,与中央部位527一体地设置。第二侧方部位543在中央部位527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右侧)且中央部位527的下侧,与中央部位527一体地设置。
[0239] 并且,构成为,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561(参照图39(b)等)与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参照图36(c))配合,左侧的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参照图39(a))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参照图36(c))配合,右侧的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参照图39(a))与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参照图36(c))配合,导向部件509与帽体507一体地设置。
[0240] 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561在各侧方部位541、543的附近并形成于中央部位527上,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设在帽体507的侧方。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设在第一侧方部位541上,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设在帽体507的左斜后侧。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设在第二侧方部位543上,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设在帽体507的右斜后侧。
[0241] 若更加详细地说明,则第一侧方部位541以与中央部位527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为短带状。并且,第一侧方部位54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一半圆状端部曲线529的下端部侧(左下端部侧)连接。另外,第二侧方部位543相对于通过导向部件509的中心并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与第一侧方部位541对称地设置。由此,第一侧方部位54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下端部)位于中央部位527的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左侧的大致延长线上,第二侧方部位54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下端部)位于中央部位527的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右侧的大致延长线上。
[0242] 导向部件509相对于帽体507装卸自如,通过形成于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上的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561与设在帽体507上的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从而设置在帽体507上的导向部件509不容易从帽体507分离。
[0243] 例如,中央部位配合部561由看作刚体的第一中央部位配合部(从中央部位527稍微向外侧突出的突起)573(参照图39(a))和具备弹性的第二中央部位配合部575(参照图39(a))构成。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由看作刚体的部位(从帽体507的内壁稍微向帽体507的内侧突出的突起,参照图36(c)、图38)577构成。此外,图38(a)是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的侧视图,图38(b)是图38(a)中的XXXVIIIB向视图。
[0244] 并且,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时(使第一中央部位配合部573与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时),第二中央部位配合部575与帽体507(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或其周边)抵接并弹性变形,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时(使第一中央部位配合部573与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结束时),第二中央部位配合部575复原。利用该复原的第二中央部位配合部575,暂时设置在帽体507上的导向部件509不容易从帽体507分离。
[0245] 即、在移动保护板503时等,即使在帽体507或导向部件509或保护板503上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导向部件509也不容易从帽体507分离。还有,中央部位配合部561或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设置在不与保护板503干涉的位置上。
[0246] 此外,图32(a)是表示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配合部561与帽体507的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的状态的图,是表示图31所示的XXXIIA-XXXIIA的部分截面的图。
[0247] 带状的第一侧方部位541或带状的第二侧方部位543的长度值比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长度的一半值稍小。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由在厚度方向贯通第一侧方部位541的两个贯通孔579、581构成。
[0248] 构成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的两个贯通孔579、581中的一个贯通孔(后方贯通孔)581设在第一侧方部位541的前端部(在第一侧方部位541的长度方向与中央部位527相反侧的端部)附近,构成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的两个贯通孔579、581中的另一个贯通孔(前方贯通孔)579在第一侧方部位54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中央部位配合部561和后方贯通孔581之间(例如大致中央部)。
[0249] 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也与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的情况相同,由后方贯通孔581和前方贯通孔579构成,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的各贯通孔579、581相对于通过导向部件509的中心并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与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的各贯通孔579、581对称地设置。
[0250] 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如图36(c)或图37所示,由在帽体507的开口部(下端部的缘部)附近从帽体507的内壁稍微向帽体507的内侧突出的两个突起(前侧突起和后侧突起)583构成。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相对于通过帽体507的中心并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对称地设置。即、各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571由两个前侧突起583和两个后侧突起583构成。
[0251] 此外,图37(a)是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571及后述的帽体卡定部585的侧视图,图37(c)是图37(a)中的XXXVIIC向视图,图37(b)是图37(c)中的XXXVIIB向视图,图37(d)是表示图37(b)中的XXXVIID-XXXV11D截面的图。
[0252] 在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配合的状态下,第一侧方部位541与帽体507的内壁抵接。而且,在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配合的状态下,导向部件509(第一侧方部位541)相对于帽体507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相对于帽体507,能够在帽体507的前后方向(帽体507的内周方向)稍微移动,在帽体507的厚度方向,能够在帽体507的内侧移动。而且构成为,在帽体507的厚度方向的移动通过在帽体507上设置吊带517而被限制。即使在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与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配合的状态下,也和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配合的状态相同。
[0253] 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的状态下,第一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与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配合,第二侧方部位配合部569与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配合,中央部位配合部561与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并且,导向部件509牢固地设置在帽体507上。
[0254] 另外,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的状态下,导向部件509的下侧的缘部(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和各侧方部位541、543的下端部)在帽体507的缘部(开口部)的内侧附近沿着帽体507的缘部延伸。再有,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的状态下,从上侧向下侧观察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时,帽体507的缘部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前后方向的直径比宽度方向的直径大的圆环状)。相对于此,导向部件509形成为仅用后方的一点点部位连接的(各侧方部位541、543的前端部彼此稍微分离)形状。还有,导向部件509与帽体507的缘部同样,也可以是成为圆环状的结构。
[0255] 在第一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处和第二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71处形成有卡定部(由四个突起构成的帽体卡定部)585,该卡定部585由突出量(向帽体507内侧的突出量)比构成这些被配合部567、571的突起583大的突起构成(参照图36(c)、图37)。帽体卡定部585是用于卡定吊带517的部位。
[0256] 在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的内侧且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附近,形成有与帽体卡定部585同样地构成的卡定部(由四个突起构成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参照图39(b)、图41)。导向部件卡定部587也是用于卡定吊带517的部位。
[0257] 还有,图41(a)是导向部件卡定部中位于前方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的侧视图,图41(c)是图41(a)中的XLIC向视图,图41(b)是图41(c)中的XLIB向视图,图41(d)是表示图41(b)中的XLID-XLID截面的图。
[0258] 另外,图41(e)是导向部件卡定部中位于后方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的侧视图,图41(g)是图41(e)中的XLIG向视图,图41(f)是图41(g)中的XLIF向视图,图41(h)是表示图41(f)中的XLIH-XLIH截面的图。
[0259] 导向部件509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相对于通过导向部件509的中心并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对称地设置。由此,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的状态下,卡定部585、587总共设在八个部位。
[0260] 并且,在帽体507上设置导向部件509结束的状态下,将吊带517的被卡定部589卡定在帽体卡定部585和导向部件卡定部587上,在帽体507上设置吊带517结束时,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被帽体507和吊带517的被卡定部589夹住,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与帽体507的内壁相接,如上所述,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相对于帽体507设置成大致固定(参照图32(b)、图32(c))。还有,图32(b)是表示图
31中的XXXIIB-XXXIIB截面的图,图32(c)是表示图31中的XXXIIC-XXXIIC截面的图。
[0261] 各侧方部位541、543的角部形成为圆角。即、从侧方部位541、543的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侧方部位541及第二侧方部位543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与中央部位527相反侧的端部)的两个部位的角部(就上下方向而言,位于两端部的角部)的外形线形成为1/4圆弧状(参照图39(a)的参照符号591)。并且,在侧方部位541、543的另一部位(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就上下方向而言,下端部),角部形成为圆角(参照图39(a)的参照符号
593)。
[0262] 通过各侧方部位541、543的角部形成为圆角,从而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引起的导向部件509的破损,而且能够防止由导向部件509造成的对帽体507或保护板503或安全帽501的佩戴者的损伤。
[0263] 另外,导向部件509的导向部523如上所述,由例如三个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构成。根据该结构,保护板503的配合部525由三个圆柱状部位595构成(参照图35)。
[0264] 并且,通过构成配合部525的圆柱状部位595的各个与构成导向部件509的导向部523的三个贯通孔535、537、539的各个进行配合(圆柱状部位595进入贯通孔535、537、539),保护板503被引导而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移动。
[0265] 若详细地说明,则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的幅度B501比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D501稍大(参照图35(b))。另外,通过在圆柱状部位595的两端部一体设置外径比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大的圆板状凸缘部599、601,从而形成配合部件597(参照图35(a))。
[0266] 如图42(a)所示,在保护板503的上端部一体地设有用于设置配合部件597的半圆板状的设置部603。在半圆板状设置部603的中央部,形成有在该厚度方向贯通半圆板状设置部603的贯通孔(内径比配合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D501稍大的贯通孔)605。还有,设置部603及贯通孔605与导向部件509的三个贯通孔535、537、539对应地设在三个部位。
[0267] 并且,保护板503的设置部603和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进入设在圆柱状部位595的两端部的各凸缘部599、601之间,由各凸缘部599、601夹住保护板503的设置部603和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圆柱状部位595贯通导向部523的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和设置部603的圆形贯通孔605。由此,在保护板503相对于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移动时,保护板503仅在构成导向部523的贯通孔535、537、539的大致长度方向移动。
[0268] 此外,由圆柱状部位595和各凸缘部599、601构成的配合部件(带凸缘部件)597包括:在一个端部具备凸缘部599的第一筒状部件607;在另一个端部具备凸缘部601的第二筒状部件609;以及沿着各筒状部件607、609的中心轴贯通并通过铆接而将各筒状部件607、609一体化的铆钉611。
[0269] 在保护板503位于收放位置P501的状态下,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与各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的上端部抵接。另一方面,在保护板503位于覆盖位置P503的状态下,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与各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的下端部抵接。
[0270] 另外,安全帽501与安全帽1、201同样,设有用于保持保护板503位于收放位置P501或覆盖位置P503的状态的保持机构613。在此,对保持机构613进行详细说明。
[0271] 形成导向部523的三个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中位于左右侧的两个长圆状贯通孔537、539幅度为一定。另一方面,形成导向部523的三个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中位于中央的长圆状贯通孔535在该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宽度稍小(参照图35(b))。由此,保护板503能够在收放位置P501或覆盖位置P503维持该位置。
[0272] 若进一步详细说明,则如图35(b)所示,位于导向部件509中央的长圆状贯通孔(中央贯通孔)535的上端部位615形成为圆弧且马蹄形状。形成为圆弧状且马蹄形状的上端部位615的圆弧的直径D503与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D501相等或稍大。
[0273] 上端部位615的两端部617彼此的距离(圆弧状且马蹄形状的上端部位615的出口中的宽度方向的距离)L501比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D501稍小。并且,构成为,位于长圆状中央贯通孔53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带凸缘部件597移动到长圆状中央贯通孔535的上端部位615时,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与上端部位615的两端部617接触,导向部件509的一部分弹性变形,两端部617间的距离L501变大到圆柱状部位595的外径D501的值。再有,在移动带凸缘部件597,且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位于上端部位615时,各两端部617复原,保持带凸缘部件597的位置。
[0274] 在两端部617、和从两端部617向长圆状贯通孔535的下端侧离开规定距离的分离部位619之间,随着从该分离部位619朝向两端部617,长圆状贯通孔535的宽度逐渐变得狭窄。即、在分离部位619和两端部617之间形成锥形部621。由此,在将保护板503从覆盖位置P503向收放位置P501移动时,带凸缘部件597的圆柱状部位595不会与马蹄形状的上端部位615的两端部617突然抵接,能够防止上端部位615的两端部617的损伤。
[0275] 此外,长圆状贯通孔535的下端部侧也形成为具备与上端部侧同样的锥形部等。而且,为了使马蹄形状的两端部617容易弹性变形,在马蹄形状两端部617的外侧附近设有一对贯通孔(在该厚度方向贯通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的圆形状的两个贯通孔)623。
[0276] 此外,也可以取代将上述贯通孔623设在长圆状贯通孔535的上端部侧,或者在此基础上,将上述贯通孔623设在长圆状贯通孔535的下端部侧。
[0277] 再有,也可以是取代将上述的保持机构613等设在中央的长圆状贯通孔535中,或者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的保持机构613设置在左右的长圆状贯通孔537、539中的结构。
[0278] 另外,在设于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上的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的周边,设有稍微向中央部位527的内侧凹陷的凹部625。该凹部625设置成具备规定的宽度,并包围各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另外,如上所述,设在保护板503的上端部的设置部603也设置成稍微向保护板503的内侧凹陷(参照图42(b)、图43)。在这三个凹部625附近,且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的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处设有三个突起627。这三个突起627在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的厚度方向向中央部位527的前侧(外侧)突出。
[0279] 在使用与三个贯通孔535、537、539对应设置的三个带凸缘部件597在导向部件509上设置了保护板503的状态下,保护板503的上端部的三个部位通过带凸缘部件597支撑在导向部件509上,设置在保护板503的上端部上的设置部603进入中央部位527所设的凹部625,并且保护板503内侧的面与中央部位527的各突起627隔着例如将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密封件631间接地抵接。
[0280] 再有,在将设置有保护板503的导向部件509设置在帽体507上的状态下,在保护板503外侧的面与帽体507前侧的半圆弧状的缘部之间形成有极小的间隙629(参照图29)。
[0281] 由此,在正常状态(直立的佩戴者仅戴上安全帽501的状态)下,保护板503上端部的三个部位通过带凸缘部件597被支撑在导向部件509上,并且,保护板503内侧的面与中央部位527的突起627隔着例如将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密封件631间接地抵接,保护板503被支撑在导向部件509上,保护板503将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进行圆弧状的移动。
[0282] 另外,在将设置有保护板503的导向部件509设置在帽体507上的状态下,在抬起保护板503的下端的方向或者使保护板503从佩戴者的面部离开的方向的外力施加在保护板503上的情况下,在保护板503外侧的面与帽体507前侧的圆弧状的缘部之间极小的间隙629消失,保护板503外侧的面与帽体507前侧的圆弧状的缘部隔着例如将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密封件631间接地抵接,限制由上述外力引起的保护板503的转动。
[0283] 即、保护板503在该上端部的设置部603与导向部件509配合。另外,保护板503在该下侧的部位(帽体507的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部位)被突起627和帽体507前侧的半圆弧状的缘部夹住,并与突起627和帽体507前侧的半圆弧状的缘部的任一个配合。并且,防止保护板503较大的晃动。
[0284] 还有,上述的配合的部位以外的保护板503的部位隔着极小的间隙与导向部件509及帽体507相对。
[0285] 在设于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上的三个突起627及其周边、和形成间隙629的帽体507的缘部及其附近,粘贴例如板状的密封件(低摩擦部件;防止损伤材料)631(参照图34(a)、图36(c))。由此,保护板503(除了设置部603及檐217)不会与导向部件509及帽体507接触,保护板503能够以较小的摩擦阻力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移动,并且,防止损伤进入帽体507的佩戴者的视野的保护板503的部位(图42(a)等所示的ANSI规格的光学特性范围510)。
[0286] 设在导向部件509中央部的密封件631A形成为“コ”字状,从导向部件509的下端朝向上端,且比另一密封件631设置得长,以夹住中央的长圆状贯通孔535。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对保护板503的损伤。
[0287] 关于设在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527上的长圆状的各贯通孔535、537、539,形成于这些贯通孔535、537、539周围的凹部625,以及导向部件卡定部587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0288] 如上所述,而且如图33(b)所示,导向部件卡定部587设置在四个部位。位于最左侧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A在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延伸方向,位于左侧的中央部位配合部561A和左侧的贯通孔537之间的大致中央,下一个位于左侧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B在第二半圆状端部曲线531的延伸方向,与左侧的贯通孔537的凹部625邻接,位于左侧的贯通孔537和中央的贯通孔535之间。另外,位于右侧的两个导向部件卡定部587C、587D相对于通过导向部件509的中心并在上下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与右侧的导向部件卡定部587A、587B对称地设置。
[0289] 由于在这样的位置上设有导向部件卡定部587,因此能够避免导向部件卡定部587与导向部件509的导向部523的干涉,并且能够将吊带517设置在导向部件509的适当位置上,能够由吊带517适当地承受施加在帽体507上的外力。
[0290] 另外,使耳带(帽带)515的被卡定部633与帽体卡定部585中设在最左侧的卡定部585A或者下一个设在左侧的卡定部585B(参照图36(c))、导向部件卡定部587中设在最左侧的卡定部587A(参照图33(b))配合,并且,使另外的耳带(帽带)515的被卡定部633与帽体卡定部585中设在最右侧的卡定部585D或下一个设在右侧的卡定部585C(参照图36(c))、导向部件卡定部587中设在最右侧的卡定部587D(参照图33(b))配合,能够将各帽带515设置在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的适当位置上,安全帽501的佩戴者没有不适感地佩戴安全帽501并能够使用各帽带515将安全帽501固定在佩戴者的头部。
[0291] 此外,如已经理解的那样,由于帽体卡定部585设在帽体507的后侧,导向部件509设在帽体507的前侧,因此帽体卡定部585位于比导向部件卡定部587靠后侧。
[0292] 使帽带515的被卡定部633与帽体卡定部585及导向部件卡定部587配合后,使吊带517的被卡定部589与帽体卡定部585及导向部件卡定部587配合,从而帽带515(被卡定部633)及吊带517(被卡定部589)一体地设置在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上。此外,吊带517相对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容易自由装卸,暂时设置的吊带517不容易从帽体507及导向部件509脱落。
[0293] 再有,在安全帽501中,导向部件509的各侧方部位541、543和帽带515的被卡定部633由帽体507和吊带517的被卡定部589夹住,并一体地设置在帽体507上(参照图32(b))。
[0294] 根据安全帽501,导向部件509具备球面状的曲面,并具备形成为板状的中央部位527,导向部523形成于中央部位(例如在宽度方向靠中央部位527的中央)527,因此形成所谓的“窄导轨”,从而与将导向部523设在中央部位527的侧方侧(在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顺利地进行保护板503的出入(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的移动)。
[0295] 另外,根据安全帽501,导向部件509具备中央部位527和各侧方部位541、543而构成,在各侧方部位541、543的附近形成于中央部位527上的一对中央部位配合部561(561A、561B)与设在帽体507上的一对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形成于各侧方部位
541、543上的侧方部位配合部565、569与形成于帽体507上的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571配合,因此在使保护板503出入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导向部件509相对于帽体507的晃动。
[0296] 即、在使保护板503出入的情况下,由于用导向部件509引导保护板503,因此以在帽体507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C501为中心的旋转力矩施加在导向部件509上,虽然该旋转力矩从导向部件509向帽体507传递,但与帽体507的中央部位被配合部563配合的导向部件509的中央部位配合部561成为支点,与帽体507的侧方部位被配合部567、571配合的导向部件509的侧方部位配合部565、569承受旋转力矩,因此能够减少上述晃动。
[0297] 另外,由于将导向部件509的侧方部位配合部565、569在左侧设置两处、在右侧设置两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晃动。并且,左侧的两个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中的后侧的侧方部位配合部(贯通孔581)、右侧的两个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中的后侧的侧方部位配合部(贯通孔581)位于帽体507的后端部附近,因此成为支点的中央部位配合部561和后侧的侧方部位配合部565之间的距离变大,能够进一步减少晃动。
[0298] 再有,根据安全帽501,构成为,导向部件509的导向部523由三个长圆状贯通孔535、537、539构成,保护板503的配合部525由三个圆柱状的部位595构成,通过圆柱状的部位595的各个与三个贯通孔535、537、539的各个配合,从而保护板503被引导而在收放位置P501和覆盖位置P503之间移动,因此以简单的结构减少保护板503相对于导向部件
509的晃动的同时,保护板503相对于导向部件509顺利地移动。
[0299] 此外,作为保护板503,也可以采用仅覆盖佩戴者的脸的上半部分的半遮式保护板。而且也可以将保护板503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板相同。即、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图22及图23所示,随着从中央部朝向周边部,厚度逐渐变薄的形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