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及衬衫袖叉

申请号 CN201610398782.8 申请日 2016-06-06 公开(公告)号 CN106072779A 公开(公告)日 2016-11-09
申请人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发明人 库万书; 黄忠雁; 张润明; 夏仲开;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衬衫袖叉及其制作方法。衬衫袖叉包括袖身裁片、第一袖叉条以及第一袖叉条。袖身裁片的一侧具有开口,袖身裁片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折叠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重叠部与第一袖身折叠部连接,第一袖叉条突出于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一袖叉条远离开口的一侧连接于袖身裁片。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第二袖叉折叠部连接于第二衫身折叠部,第二袖叉条远离开口的一侧连接于袖身裁片。该衬衫袖叉不易滑脱。
权利要求

1.一种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包括:
袖身裁片,所述袖身裁片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
第一袖叉条,通过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所述第一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合缝连接,所述第一袖叉条突出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侧边缘,且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以及
第二袖叉条,通过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所述第二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合缝连接于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所述第二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度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一袖叉条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度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二袖叉条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条对折重叠的两个侧边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重叠部的所述第一袖叉条的宽度较具有第二袖叉折叠部的第二袖叉条的宽度大,所述第一袖叉条覆盖于所述第二袖叉条。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边缘与所述袖身裁片合缝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具有呈突出的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的尺寸与所述第二袖身折叠部的尺寸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衬衫袖叉,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部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尺寸一致。
10.一种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袖身裁片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并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
将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将所述第一袖叉条放置在所述第一衫身折叠部上,且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第一袖叉条突出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侧边缘,将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合缝连接,将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上;
将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将所述第二袖叉条放置在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上,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将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合缝连接于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将所述第二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上。

说明书全文

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及衬衫袖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服装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及衬衫袖叉。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服装生产加工领域,梭织衬衫的袖叉结构主要以夹车为主,即三明治结构,该三明治结构的袖叉条与袖身因所吃止口的面积相对较小,消费者在穿戴时易产生袖叉条与袖身之间的滑脱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使得袖叉条与袖身之间不易滑脱的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
[0004] 一种衬衫袖叉,包括:
[0005] 袖身裁片,所述袖身裁片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
[0006] 第一袖叉条,通过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所述第一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合缝连接,所述第一袖叉条突出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侧边缘,且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以及
[0007] 第二袖叉条,通过所述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所述第二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合缝连接于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所述第二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度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一袖叉条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对齐。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度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二袖叉条与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对齐。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条对折重叠的两个侧边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对齐。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具有所述重叠部的所述第一袖叉条的宽度较具有第二袖叉折叠部的第二袖叉条的宽度大,所述第一袖叉条覆盖于所述第二袖叉条。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边缘与所述袖身裁片合缝连接。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具有呈突出的尖部。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的尺寸与所述第二袖身折叠部的尺寸一致。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重叠部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尺寸一致。
[001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
[0017] 一种衬衫袖叉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 将袖身裁片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并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
[0019] 将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将所述第一袖叉条放置在所述第一衫身折叠部上,且所述第一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所述第一袖叉条突出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的侧边缘,将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袖身折叠部合缝连接,将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上;
[0020] 将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将所述第二袖叉条放置在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上,所述第二袖叉条的长轴与所述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将所述第二袖叉折叠部合缝连接于所述第二衫身折叠部,将所述第二袖叉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上。
[0021]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衬衫袖叉,包括袖身裁片、第一袖叉裁片以及第二袖叉裁片。袖身裁片的一侧具有开口,袖身裁片位于所述开口两侧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第二袖身折叠部。第一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将重叠部与第一袖身折叠部合缝连接,且所述第一袖叉条远离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上。第一袖叉条能够加强袖身裁片开口处的强度,且将第一袖叉条折叠、袖身裁片开口处折叠使得第一袖叉条与袖身裁片开口处的接口加厚,两者之间不易滑脱。第二袖叉裁片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且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第二袖叉折叠部合缝连接于第二衫身折叠部,第二袖叉条远离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第二袖叉裁片经过两次折叠后与袖身裁片合缝连接,连接处的厚度加厚,使得第二袖叉裁片与袖身裁片之间不易滑脱。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衬衫袖叉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中所示衬衫袖叉正面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1中所示衬衫袖叉底面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1中所示衬衫袖叉的袖身裁片折叠后的侧面示意图;
[0026] 图5为第一袖叉裁片折叠成图1中所示衬衫袖叉的第一袖叉条侧面示意图;
[0027] 图6为第二袖叉裁片折叠成图1中所示衬衫袖叉的第二袖叉条侧面示意图;
[0028] 图7为袖身裁片、第一袖叉条配合时侧面示意图;
[0029] 图8为袖身裁片、第一袖叉条以及第二袖叉条配合时的侧面示意图。
[0030] 附图标记说明
[0031] 10、衬衫袖叉;100、袖身裁片;110、第一袖身折叠部;120、第二袖身折叠部;200、第一袖叉裁片;210、第一袖叉条;211、重叠部;300、第二袖叉裁片;310、第二袖叉条;311、第二袖叉折叠部;20、车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4]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5]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了一种衬衫袖叉10。该衬衫袖叉10包括袖身裁片100、第一袖叉裁片200以及第二袖叉裁片300。
[0036] 参见图4所示,袖身裁片100的一侧具有开口,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并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110、第二袖身折叠部120。
[0037] 参见图4所示,第一袖叉裁片200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210,且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211。重叠部211的尺寸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的尺寸一致。
[0038] 参见图5所示,第一袖叉条210的长轴与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重叠部211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合缝连接。第一袖叉条210突出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且第一袖叉条210远离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
[0039] 第一袖叉条210的长度与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两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110的长度一致,第一袖叉条210与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侧的第一袖身折叠部110对齐。第一袖叉条210对折重叠的两个侧边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对齐。
[0040] 第一袖叉条210远离开口的一端边缘与袖身裁片合缝连接。第一袖叉条210远离开口的一端具有呈突出的尖部。
[0041] 参见图6所示,第二袖叉裁片300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310,且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311。第二袖叉条310的长轴与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第二袖叉折叠部311通过车缝线20合缝连接于第二衫身折叠部。第二袖叉条310远离开口的一侧还通过车缝线20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
[0042] 第二袖叉条310的长度与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两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120的长度一致。第二袖叉条310与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侧的第二袖身折叠部120对齐。第二袖叉折叠部311的尺寸与第二袖身折叠部120的尺寸一致。
[0043] 参见图7、8所示,具有重叠部211的第一袖叉条210的宽度较具有第二袖叉折叠部311的第二袖叉条310的宽度大,当第一袖叉条210、第二袖叉条310连接在袖身裁片上时,第一袖叉条210覆盖于第二袖叉条310。
[0044]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衬衫袖叉10在制作时,涉及了一种衬衫袖叉10的制作方法。该衬衫袖叉10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5] 参见图4所示,将袖身裁片100开口两侧的两个侧边180°反向折叠,并分别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110、第二袖身折叠部120。
[0046] 参见图5所示,将第一袖叉裁片200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210,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211,将第一袖叉条210放置在第一衫身折叠部上,且第一袖叉条210的长轴与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
[0047] 参见图7所示,第一袖叉条210突出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将重叠部211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通过车缝线20合缝连接,将第一袖叉条210远离开口的一侧通过车缝线20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上。
[0048] 参见图6所示,将第二袖叉裁片300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310,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311。将第二袖叉条310放置在第二衫身折叠部上。第二袖叉条310的长轴与开口的侧边边缘平行。
[0049] 参见图8所示,将第二袖叉折叠部311合缝连接于第二衫身折叠部,将第二袖叉条310远离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上。
[0050] 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衬衫袖叉10,包括袖身裁片100、第一袖叉裁片200以及第二袖叉裁片300。袖身裁片100的一侧具有开口,袖身裁片100位于开口两侧形成第一袖身折叠部110、第二袖身折叠部120。第一袖叉裁片200较长的两侧边对折形成第一袖叉条210,且该两个侧边重叠形成重叠部211,将重叠部211与第一袖身折叠部110合缝连接,且第一袖叉条210远离开口的一侧还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上。第一袖叉条210能够加强袖身裁片100开口处的强度,且将第一袖叉条210折叠、袖身裁片100开口处折叠使得第一袖叉条210与袖身裁片100开口处的接口加厚,两者之间不易滑脱。
[0051] 第二袖叉裁片300较长的两个侧边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对折形成第二袖叉条310,且该两个侧边朝向同一个方向折叠形成第二袖叉折叠部311,第二袖叉折叠部311合缝连接于第二衫身折叠部,第二袖叉条310远离开口的一侧合缝连接于袖身裁片100。
第二袖叉裁片300经过两次折叠后与袖身裁片100合缝连接,连接处的厚度加厚,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与袖身裁片100之间不易滑脱。
[005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