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感温织物

申请号 CN201110462527.2 申请日 2011-10-17 公开(公告)号 CN102691162B 公开(公告)日 2015-08-26
申请人 MMI-IPCO有限责任公司; 米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M·洛克; V·亨特; B·杜兰特; D·吉尔伯特;
摘要 纺织品具有至少一个采用了含有并列设置的至少一种第一 聚合物 和第二聚合物制成的多组分 纤维 的起绒表面。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显示出不同的热伸长,这使得多组分纤维弯曲或卷曲且根据 温度 变化可逆地回复,进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纺织品的绝缘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的纺织品,所述起绒表面采用包含由并列设置的至少聚丙烯和聚乙烯形成的多组分纤维纱线,聚丙烯和聚乙烯展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从而导致多组分纤维弯曲或卷曲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纺织品的绝缘特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聚乙烯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的纺织品,所述起绒表面采用包含由并列设置的至少第一聚丙烯和不同于第一聚丙烯的第二聚丙烯形成的多组分纤维的纱线,第一聚丙烯和第二聚丙烯展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从而导致多组分纤维弯曲或卷曲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纺织品的绝缘特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第一聚丙烯是等规聚丙烯,第二聚丙烯是间规聚丙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进一步包括与第一聚丙烯和第二聚丙烯不同的第三聚丙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具有90到500的旦尼尔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具有160的旦尼尔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具有0.5克每旦尼尔到5.0克力每旦尼尔的比强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具有2.3克力每旦尼尔的比强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具有36到144的丝根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织品,其中纱线是72丝纱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圆形截面,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并列构型排列。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矩形截面,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并列构型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前后构型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左右构型排列。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截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在-22℉(-30℃)到95℉(+35℃)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5%到-60%的整体平均移距。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在-22℉(-30℃)到95℉(+35℃)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20%到-40%的整体平均移距。
20.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的纺织品,起绒表面采用了包含由并列设置的至少聚丙烯和聚乙烯形成的多组分纤维的纱线,聚丙烯和聚乙烯展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以使得多组分纤维弯曲或卷曲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纺织品的绝缘特性,其中纱线具有150到160的旦尼尔数,且
其中多组分纤维在-22℉(-30℃)到95℉(+35℃)的温度范围内展现出-5%到-60%的整体平均移距。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在-22℉(-30℃)到95℉(+35℃)的温度范围内展现出-20%到-40%的整体平均移距。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前后构型排列。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纺织品,其中多组分纤维含有50%的聚丙烯和50%的聚乙烯。
24.一种感温纺织衣物,包含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0的纺织品。

说明书全文

智能感温织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尤其涉及一种对环境温度变化作出响应的织物。

背景技术

[0002] 标准织物具有在织物构造时设定的即使环境条件变化和/或进行体育活动也会维持的特性。这些普通织物非常有效,特别是与其它织物形成层时能够获得协同效果和舒适性的提升。

发明内容

[0003] 具有起绒表面的织物,例如绒毛织物,不管是单面绒还是双面绒,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活动具有不同的绒毛高度和不同的绒毛密度
[0004]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纺织品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采用含有由并列设置的至少一种第一聚合物和一种第二聚合物形成的多组分纤维(例如,双组分纤维,三组分纤维等)的纱线。所述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呈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例如,膨胀性和/或收缩性),这会导致所述多组分纤维弯曲或者打卷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从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织物的绝缘特性。
[0005] 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包含一种或多种下述的附加特征。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其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具有低玻璃转化温度的热塑性聚合物。所述第一聚合物是聚丙烯且所述第二聚合物是聚乙烯(例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所述第一聚合物采用第一聚丙烯(如,等规聚丙烯)且第二聚合物采用不同于所述第一聚丙烯的第二聚丙烯(如,间规聚丙烯)。所述多组分纤维还可以包含与第一聚丙烯和第二聚丙烯都不同的第三聚丙烯。所述纱线具有约90旦尼尔到150旦尼尔的线密度,例如,约150到约360,例如,约160。所述纱线具有约0.5克每旦尼尔到约5.0克力每旦尼尔的比强度,例如,约0.9克力每旦尼尔到约2.4克力每旦尼尔,例如,约2.3克力每旦尼尔。所述纱线具有36到144的长丝根数。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纱线是72丝的纱线。所述多组分纤维可具有圆形截面且所述第一聚合物和所述第二聚合物以并列结构设置。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且所述第一聚合物和所述第二聚合物以前后构型设置。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且所述第一聚合物和所述第二聚合物以左右构型设置。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截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组分纤维在-22°F(-30℃)到95°F(+35℃)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约-5%到约-60%的整体平均移距,例如,在-22°F(-30℃)到95°F(+35℃)的温度范围内为约-11%到约-40%,例如,在-22°F(-30℃)到95°F(+35℃)的温度范围内为约-20%到约-40%。所述多组分纤维包括挤出纤维(例如,一对共挤出纤维)。所述至少一个起绒表面由一种形式来实现,所述形式选自包含:绒头织物,拉绒织物,剪绒织物,割绒织物和毛圈织物的组。所述织物具有针织结构(例如,圆筒形针织结构,单面针织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纬编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织物是具有机织或者双梳栉拉歇尔经编针织结构的割绒织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与第一聚合物是相容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与第一聚合物不相容。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其中的至少一个是选自聚酯、聚酯、聚丙烯、聚乙烯和尼龙的热塑性聚合物。所述第一聚合物是尼龙且第二聚合物是聚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组分纤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聚合物间的第三聚合物。所述第三聚合物与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两者的相容性比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彼此之间更兼容。所述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可包括相辅相成的互表面特征以抑制第一和第二材料的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织物具有绣花线形成的实用表面及起圈花线或者绒头纱线形成的实用背面。所述起圈或者绒头纱线包括多组分纤维。所述绣花线可以包含弹性体纱线(例如氨纶)以提高拉伸和形体恢复性能。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不同的热伸长基本上稍滞后地可逆。对织物绝缘特性的调节基本上相对低迟滞地可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织物用在感温纺织衣物中。
[0006] 另一方面,织物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所述起绒表面包括含有由并列设置的至少聚丙烯和聚乙烯(例如,约50%的聚丙烯和约50%的聚乙烯)形成的多组分纤维的纱线。所述聚丙烯和所述聚乙烯呈现出不同的热拉伸性能,这使得多组分纤维弯曲或打卷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从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织物的绝缘性能。所述纱线有约150到约160旦尼尔。所述多组分纤维在-22°F(-30℃)到95°F(+35℃)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约-15%到约-40%(例如,约-40%)的整体平均移距。
[0007] 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下述附加特征。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三叶形截面且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前后构型设置。
[0008] 在另一方面,织物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所述起绒表面包括由并列关系设置(例如挤出,例如共挤出)的至少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形成的多组分纤维(例如,双组分纤维,三组分纤维,等等)。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例如,膨胀性和/或收缩性),这会导致所述多组分纤维弯曲或者打卷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地恢复,从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织物的绝缘性能。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下述附加特征。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根据特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优选地,所述预定温度范围是32°F(0℃)到120°F(49℃)。更优选地,所述预定温度范围是50°F(10℃)到100°F(38℃)。所述起绒表面由一种选自包含:绒头织物,拉绒织物,剪绒织物,割绒织物和毛圈织物的组的形式来实现。所述织物具有选自包含圆筒形针织结构,单面针织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纬编针织结构和经编针织结构的组的针织结构。所述织物是具有机织或者双梳栉拉歇尔经编针织结构的绒头织物。所述多组分纤维包括双组分和/或三组分纤维。所述第一材料是第一聚合物,且第二种材料是与第一聚合物相容的第二聚合物。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材料包括选自含有聚酯、聚氨酯,和/或尼龙的组的热塑性聚合物。所述第一材料是第一聚合物(例如,尼龙),且第二材料是与第一聚合物不相容的第二聚合物(例如,聚酯)。多组分纤维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之间的第三聚合物。所述第三聚合物与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两者的相容性比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彼此之间更兼容。所述第一和第二材料可以包括相辅相成的互锁表面特征,以防止第一和第二材料的分离。织物体具有绣花线形成的实用表面以及包含多组分纤维的起圈花线或者绒头纱线形成的实用背面。热性能织物可以包含弹性体纱线(例如,如 的氨纶)用作绣花线以提高拉伸和形体恢复性能。第一和第二材料不同的热伸长基本上稍滞后可逆。对织物绝缘性的调节基本上相对低迟滞地可逆。
[0009] 根据另一方面,感温纺织衣物包括具有第一起绒表面的针织热性能织物,所述第一起绒表面朝向穿着者肌肤由一种或多种由多组分纤维制成的纱线构成。所述多组分纤维包括并列结构设置的第一纤维组分和第二纤维组分。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不同的热性能,这会导致所述多组分纤维弯曲或者打卷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向恢复,从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纺织衣物的绝缘性。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下述附加特征。针织热性能织物包括一个内表面,朝向穿着者肌肤,其具有一个或多个起绒线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所述起绒线圈和/或绒头纱线在约32°F(0℃)到约120°F(49℃)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约5%到约50%的松密度变化。优选地,作为环境温度变化的函数的松密度变化的属性是相对低迟滞地可逆的。多组分纤维截面积在约32°F(0℃)到约120°F(49℃)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约5%到约50%的变化。第一和/或第二纤维组分可以是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通过物理锚接固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可以包括相辅相成的互锁表面特征,以抑制第一和第二材料的分离。所述多组分纤维包括双组分和/或三组分纤维。第一纤维组分包括一个第一聚合物,第二纤维组分包括与第一聚合物相容的第二聚合物。第一纤维组分包括一种第一聚合物(例如,聚酯),第二现为组分包括与第一聚合物不相容的第二聚合物(例如,尼龙)。所述多组分纤维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之间的第三聚合物。第三聚合物与第一和第二聚合物都相容。所述多组分纤维包括将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物理锚接在一起的助剂(例如,酸盐,沸石,二,等等)。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锯齿形的表面。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一个或多个锯齿形表面。所述多组分纤维具有基本矩形的截面形状。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具有基本圆形的截面形状。所述针织热性能织物具有第二起绒表面,与第一起绒表面相对,包括一个或多个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所述第二起绒表面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多组分纤维制成的纱线。
[0010] 在另一个方面,一种形成用在工程热性能纺织衣物中的感温织物组件的方法包括形成连续的包含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卷筒。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一个连续卷筒的第一表面以构成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的绒头高度且包含一个或多个多组分纤维的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所述多组分纤维由并列设置的至少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形成。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热伸长,这使得所述多组分纤维弯曲或者打卷且根据温度变化可逆向恢复,从而根据环境条件调节织物的绝缘性。
[0011] 优选的实施方式包括一种或多种下述附加特征。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一个连续卷筒的第二表面以构成一个或多个包含多组分纤维的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形成连续纱线和/或纤维卷筒的步骤包括用电子选针或者电子选沉降片将纱线和/或纤维联结在一起。形成连续卷筒的第一表面以构成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绒头高度的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的步骤包括在织物组件的实用背面形成毛圈。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筒状圆型针织的方式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交换添纱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形成第一表面的步骤包括形成构成单面绒头织物的第一表面。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形成连续卷筒的第二表面以构成双面绒头织物。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添纱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正则添纱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其中形成第一表面还包括形成单面绒头织物的第一表面。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经编(例如,双梳栉经编,例如,拉歇尔经编)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拉歇尔经编的方式联结纱线和/或纤维且所述方法包括剪切相互连接的绒头,从而形成单面剪绒织物。在此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使剪绒织物的实用表面起绒,从而形成双面织物。形成纱线和/或纤维连续卷筒的步骤包括通过线编织的方式联结含有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的纱线和/或纤维。形成连续卷筒的第一表面以构成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绒头高度的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的步骤包括使第一表面起绒。所述方法包括使连续卷筒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起绒。所述方法还包括剪切一个或多个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的毛圈,并剪切毛圈到通常的绒头高度。所述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根据特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热伸长,例如,膨胀和/或收缩。优选,特定温度范围是32°F(0℃)到120°F(49℃),更优选,是50°F(10℃)到约100°F(38℃)。所述方法还包括联结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以形成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联结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包括共挤出第一和第二材料。所述第一和第二材料是非相容性聚合物,且联结第一和第二材料包括与第三种聚合物一起共挤出第一和第二材料,第三聚合物设置在多组分纤维中的第一和第二材料之间。所述第三聚合物与第一和第二材料都相容。联结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包括将第一材料物理锚接到第二材料上。将第一材料物理锚接在第二材料上包括在第一和第二材料的其中之一或两者上都添加助剂,例如硅酸盐,沸石,二氧化钛,等等,其中助剂是第一和第二材料之间可物理或化学操作的桥梁。第一和/或第二材料可选自包含:聚酯,聚氨酯,和尼龙的组。所述一个或多个毛圈和/或绒头纱线区域在约50°F(10℃)到约100°F(38℃)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约5%到约50%的松密度变化。一种或多种多组分纤维在约50°F(10℃)到约
100°F(38℃)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约5%到约50%的截面积变化。
[0012]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细节在随后的附图和下面的详述中阐明。其它特征,目的,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将从详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体现。

附图说明

[0013] 图1A-1C是感温双组分纤维的详细视图。
[0014] 图2A-2B是感温智能织物的截面图。
[0015] 图3是感温智能纺织衣物的透视图。
[0016] 图3A-3C是感温智能纺织衣物的详细截面图。
[0017] 图4A和4B是具有基本矩形截面形状的感温双组分纤维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详细视图。
[0018] 图5是具有锯齿形表面的感温双组分纤维的详细视图。
[0019] 图6-9显示了将多组分纤维的各纤维组分固接在一起的各种方法。
[0020] 图10是第一样本纱的截面,样本纱1,由圆形,含有并列结构排列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双组分纤维构成144丝。
[0021] 图11显示了经热移距测试的多组分纤维的照片。
[0022] 图12是测试样本纱线1的纤维获得的热移距测试结果的图形描述。
[0023] 图13是第二样本纱线的截面图,样本纱线2,由三叶形,含有前后结构排列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双组分纤维构成72丝纱线。
[0024] 图14是测试样本纱线2的纤维获得的热移距测试结果的图形描述。
[0025] 图15是测试样本纱线3的纤维获得的热移距测试结果的图形描述,样本纱线3,由三叶形,含有前后结构排列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双组分纤维构成144丝纱线。
[0026] 图16是含有左右结构排列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的三叶形,双组分纤维构成的72根丝纱线的截面图。
[0027] 图17是具有矩形截面形状且含有并列结构排列的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双组分纤维形成的72根丝纱线的截面图。
[0028] 图18是感温双组分纤维的详细视图。
[0029] 各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图1A是双组分纤维10的详细视图。纤维组分10包括两种感温材料,即,并列关系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A,B。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A,B根据温度变化显示出不同的热伸长,例如膨胀和/或收缩。因此,纤维具有根据环境条件弯曲和/或卷曲的趋势。适合做第一和/或第二纤维组分A、B的材料包括聚酯,聚氨酯,和尼龙。
[0031] 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纤维组分A比第二纤维组分B具有相对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即,随着温度增加更长和/或更膨胀的倾向)。当纤维10处于临界温度范围内受热时,第一纤维组分A以比第二纤维组分B相对较大的速率膨胀从而使得纤维弯曲(参见,例如,图1B)。如果不同的伸长(如,膨胀和/或收缩)超过一定的界限,标准纤维10将产生卷曲(参见,例如,图1C)。这个过程也是低迟滞可逆的;即,一旦温度回复到临界温度范围以下纤维10将朝着其原始三维构型回复。合适的这种类型的双组分纤维产自美国萨诸塞州的梅德福的Mid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0032] 图2A显示了包含上面所述类型的双组分纤维10的起绒表面的感温纺织品20。纺织品20包括大体片状基底22,优选是针织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含有双组分纤维10(如,作为沉降毛圈纱,或绒头)的起绒表面24(如,经编或者特殊圆型编织的绒头纱线)。由纤维10制成的纱线可具有约90到约500旦尼尔,如,约150到约360旦尼尔。由纤维10制成的纱线具有约0.5克力每旦尼尔到约5.0克力每旦尼尔的强度,如,约2.3克力每旦尼尔。纺织品20热绝缘性的变化是由于当形成起绒表面的绒头纱线由双组分纤维10制成且处于不同温度时松密度/厚度变化的结果。
[0033] 在任何前述的针织结构中,可以将弹性体纱线(如,例如 的氨纶)添加到,例如绣花线中。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氨纶添加到绣花线中以提高拉伸和形态回复性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起绒表面的纤维开始朝向表面弯曲和/或卷曲,改变纺织品的蓬松度和密度,并因此,调节纺织品20的绝缘性能。图2B显示了双面感温纺织品的行为反应。
[0034]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感温纺织品20可结合在纺织品衣物30中。如图3A中所示,起绒表面24,包含双组分纤维10,与使用者皮肤S接触提供增强的舒适性,分管理,以及增强的空气流动和流通性。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起绒表面的纤维开始弯曲(图
3B)和卷曲(图3C),改变了纺织品的三维构型,从而改变了衣物的热绝缘性;即,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纺织品变薄(不太蓬松),进而不太绝缘,产生了增强的整体舒适性。
[0035] 优选地,三维构型的改变发生在约32°F(0℃)到约120°F(49℃)之间的温度范围内,更优选地,在约50°F(10℃)到约100°F(38℃)之间。
[0036]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改进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例如,双组分纤维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截面形状。图4A,例如,显示了具有长边43,44以及短边45,46的基本矩形截面的双组分纤维40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双组分纤维40包括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即并列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41,42,其根据温度变化显示出不同的热伸长,如膨胀和/或收缩。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纤维组分41比第二纤维组分42具有相对更大的热膨胀系数。因此,由于含有上述的双组分纤维(如,关于图1A-1C),当纤维40处于临界温度范围内受热时,第一纤维组分41以比第二纤维组分42更大的比率膨胀,使得纤维弯曲(参见,如图4A),且,如果和/或当不同伸长(如,膨胀和/或缩短(收缩))超出一定界限时,纤维40将趋于卷曲(参见,如图4B)。由于其基本矩形的截面形状,双组分纤维40相对易于沿长边43,44(如图4A中箭头所指)弯曲,如,与短边45,46相比。这个过程也是低迟滞地可逆的;即,一旦温度回复到临界温度范围以下,纤维40将向其原始三维构型回复。
[0037] 双组分纤维具有平面和/或一个或多个锯齿形表面。例如,图5显示了含有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51,52的具有锯齿形表面53,54的双组分纤维50。锯齿形表面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外观,触觉属性,韧性,和/或光反射系数,如,与图1A和4A中显示的平面相比较。
[003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组分纤维包含两种不相容的聚合物(即,纤维组分)或如尼龙和聚酯的相容性差的聚合物。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双组分纤维包括并列关系的尼龙和聚酯纤维。不相容聚合物或者相容性差的聚合物形成的纤维可能有分裂的倾向;即,各纤维组分可具有分离的趋势,这会改变双组分响应温度变化的效果。
[0039] 图6和7显示了一种阻止多组分纤维的各组分分离的方法。图6显示了应用在包括具有基本圆形截面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61,62的三组分纤维60上的方法。如图6所示,第三聚合物63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即,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61,62)之间(如,一起共挤出)。第三聚合物63用作辅助固接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到一起的桥梁。第三“桥梁”聚合物63与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任一个的相容性都比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彼此之间更兼容,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聚合物结合力更强且降低了分离的可能性。
[0040] 图7显示了关于图6上述的方法,应用在包含具有基本矩形截面和锯齿形表面73,74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71,72的三组分纤维70上。如图7中所示,第三聚合物75用作固接不相容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71,72的桥梁。
[0041] 图8和9显示了另一种阻止多组分纤维中各纤维组分分离的方法,其中各纤维组分通过物理锚接固接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图7和8中的上述方法一起使用。所述物理锚接可以通过在纤维组分的分界面沿着啮合面使用不同的,互锁的形状来实现。例如,如图8中所示,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81,82的啮合面设置有相辅相成的互锁特征83,84,其将第一和第二聚合物锚接在一起。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如图9中所示,物理锚接可以通过添加助剂93(如硅酸盐,沸石,二氧化钛(TiO2),等等)来实现,这将物理地或者化学地在多组分纤维90的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91,92之间架设桥梁,从而将纤维组分91,92锚接在一起。
[004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温纺织品,例如图2A和2B中的感温智能织物,适于用在衣物中,例如附图3中的上述衣物,可以采用包括了含有聚丙烯和聚乙烯(如,低密度线性聚乙烯(LLDPE))的双组分纤维的纱线。双组分纤维形成的纱线具有约90到约500旦尼尔,如,约150到约360。双组分纤维形成的纱线具有约0.5克力每旦尼尔到约5.0克力每旦尼尔的强度,如,约2.3克力每旦尼尔。纺织品/衣物热绝缘性的变化是当绒头纱线由双组分纤维制成且处于不同温度时绒头纱线的松密度/厚度变化的结果。
[0043] 表1显示了多个样本纱,每一个都是由含有50/50比率的第一聚合物(PH-835聚丙烯,由Basell Canada Inc.,Corunna,Ontario,Canada生产,以Basell的材料安全性数据印刷品PH835中描述的商标Pro-faxTMPH835销售,发行日期:03/28/2000,修订号:New MSDS)和第二聚合物(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如,可从The Dow Chemical Company,Midland,Michigan U.S.A获得的8335 NT-7 LLDPE且描述在Dow Chemical Company的材料安全性数据印刷品22539/1001中,发行日期:09/18/2008,版本:2.2)的双组分纤维制成。
[0044] 表1
[0045]
[0046] 关于表1,样本纱1是144丝的纱线。样本纱1具有320.3的平均旦尼尔数,显示出101%的平均伸长,且具有2.39克力每旦尼尔(gpd)的平均比强度。如图10中所示,样本纱1中的长丝具有圆形(RND)截面,其中第一和第二纤维组分是以并列(S/S)结构共同挤出的。
[0047] 对样本纱1的测试纤维总共进行了四次单纤维的热移距测试。图11显示了典型的热移距测试中进行测试的纤维照片。上面两个图是在-30℃(-22°F)的起始温度下进行测试的纤维的前视和侧视图(分别在纸页的左手边和右手边)。如图11中所示,在-30℃下,单根纤维基本是竖直方向。随着温度增加到0℃(32°F),顶面(即,竖直方向上纤维的高度)降低,如图11中间两幅图所示。测试下的纤维的顶面随着温度增加到+35℃(95°F)而不断降低,如图11中下部的两幅图所示。
[0048] 图12是对从样本纱1的测试纤维获得测试结果的图形描述。图12显示了作为保留温度(Dwell Temperature)函数的样本纱1的四根纤维热移距测试中平均移距百分值,以及计算出的整体平均值。移距平均值百分数是根据测试中纤维前视图中高度(顶面)H1的变化(参见,如图11)百分值以及测试中纤维侧视图中高度(顶面)H2的变化(参见,如图11)百分值计算而得的,然后取两值的平均。如图12中所示,样本纱1的纤维在-30℃(-22°F)到+35℃(95°F)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15%的整体平均移距。对样本纱2和3进行同样的测试。
[0049] 样本纱2是72根丝的纱线。样本纱2具有159.7的平均旦尼尔数,显示出111%的平均伸长,且具有2.28克力每旦尼尔(gpd)的平均比强度。如图13所示,样本纱2的长丝具有三叶形(TRI)截面,其中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分别为PH-835 PP和8335 NT-7 LLDPE)以前后(F/B)构型并列地共挤出。
[0050] 对样本纱2的测试纤维也总共进行了四个单根纤维的热移距测试。图14描述了获得的结果。图14显示了作为保留温度(Dwell Temperature)的函数的样本纱2的四个单根纤维热移距测试中各平均移距百分值,以及计算出的整体平均值。随着温度增加,样本纱2的纤维显示出高度的降低。如图14所示,样本纱2的纤维在-30℃(-22°F)到+35℃(95°F)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40%的整体平均移距。
[0051] 样本纱3是144丝纱线,具有三叶形截面,其中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分别为PH-835 PP和8335 NT-7 LLDPE)以前后(F/B)构型并列地共挤出。样本纱3具有317.7的平均旦尼尔数,显示出118%的平均伸长,且具有2.24克力每旦尼尔(gpd)的平均比强度。
[0052] 对样本纱3的单根长丝总共进行了四个单根纤维的热移距测试。图15描述了获得的结果。图15显示了作为保留温度(Dwell Temperature)的函数的样本纱3的四个单根纤维热移距测试中各平均移距百分值。随着温度增加,样本纱3的纤维也显示出高度的降低。如图15所示,样本纱3的纤维在-30℃(-22°F)到+35℃(95°F)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出-12%的整体平均移距。
[0053] 图16显示了具有三叶形截面丝的72丝纱线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图16中所示的各长丝中,第一和第二聚合物(分别为PH-835 PP和8335 NT-7 LLDPE)以左右(L/R)构型并列地共挤出。
[0054] 其他适合的聚丙烯包括360H PP,可从Braskem PP Americas,Inc获得且描述在Sunoco Chemical出版的材料安全性数据印刷品均聚聚丙烯CP360H中,修订日期:03/26/2008,其中引用了Sunoco Chemical出版的材料安全性数据编号C4001,日期:
01/25/06)。
[0055] 也可以是其他纤维截面。例如,图17显示了具有矩形截面双组分纤维(聚丙烯/聚乙烯)的成分纱。其他纤维可以是△截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纱线包含具有不同相对截面形状的纤维(如,多组分纤维)。例如,一些纱线包含圆形纤维和三叶形纤维。
[005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温纺织品,适于用在衣物中,可以采用包含了含有三种类型丙烯(如,等规聚丙烯(iPP),间规聚丙烯(sPP),和聚丙烯PP)的三组分纤维的纱线。
[0057] 而含有所述各种截面形状之外形状纤维的纱线也是可能的。例如,图18显示了具有△截面的普通纤维,其可以应用在复合丝纱线中。如图18所示,纤维100包括并列结构挤出的第一聚合物102和第二聚合物104。
[005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纺织品可通过任何适于联结纱线和/或纤维以制成具有至少一个起绒表面的成品织物的工艺来制备。多组分纤维的第一和第二材料根据相对湿度或者汗液量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伸长(如,当感温纺织品应用在衣物中时)。起绒表面可以制成毛状,天鹅绒,绒头和/或毛圈。感温纺织品可用在多层衣物的绝缘层。因此,其它实施方式也在随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