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和片材处理系统

申请号 CN201010574546.X 申请日 2010-12-06 公开(公告)号 CN102205916A 公开(公告)日 2011-10-05
申请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发明人 白石隆一; 佐藤龙一;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片材处理装置和片材处理系统,片材处理装置包括: 支撑 单元,其上堆叠多个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第一缘部不同的第二缘部,片材在一起堆叠为片材堆从而使片材的第一和第二缘部对齐;对向部件,其布置成面向堆叠在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第一缘部;按压部件,其将堆叠在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第一缘部按压在对向部件上;第一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一装订处理将片材的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第一缘部被按压部件按压在对向部件上;以及第二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二装订处理将片材的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第一缘部被按压部件按压在对向部件上,与利用第一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相比,利用第二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更容易被破坏。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
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堆叠多个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不同的第二缘部,片材在一起堆叠为片材堆从而使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对齐;
对向部件,其布置成面向堆叠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
按压部件,其将堆叠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
第一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一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以及第二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二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与利用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相比,利用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更容易被破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装订单元通过将订书钉穿透片材堆插入来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并且所述第二装订单元通过形成突起部和凹部来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凹部沿包含于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堆叠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在包含于片材堆中的各个片材的第一侧或者相邻两侧之间的第一部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所述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角部用作所述第一缘部,并且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或者与所述第一角部相对的第二角部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所述第二侧或者所述第二角部用作所述第二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还包括:
传送单元,其朝向所述支撑单元连续地传送片材,
其中,各个片材包括第一侧缘、第二侧缘、以及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缘和后缘,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相交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缘部包括所述前缘和所述第一侧缘,并且所述第二缘部包括所述后缘和所述第二侧缘,
所述对向部件包括面向所述前缘的前缘对向部和面向所述第一侧缘的侧缘对向部,并且
所述按压部件包括:前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前缘按压在前缘对向部上;以及侧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侧缘按压在所述侧缘对向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还包括:
传送单元,其朝向所述支撑单元连续地传送片材,
其中,各个片材包括第一侧缘、第二侧缘、以及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缘和后缘,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相交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缘部包括所述前缘和所述第一侧缘,并且所述第二缘部包括所述后缘和所述第二侧缘,
所述对向部件包括面向所述前缘的前缘对向部和面向所述第一侧缘的侧缘对向部,并且
所述按压部件包括:前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前缘按压在前缘对向部上;以及侧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侧缘按压在所述侧缘对向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在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执行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在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执行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在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执行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
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在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执行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10.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
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堆叠多个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不同的第二缘部,片材在一起堆叠为片材堆从而使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对齐;
定位单元,其使用包含于片材堆中的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作为基准来将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定位;
第一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一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由所述定位单元定位;以及
第二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二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由所述定位单元定位,与利用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相比,利用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更容易被破坏。
11.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2.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3.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4.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5.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6.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7.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18.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说明书全文

片材处理装置和片材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和片材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一种用于装订片材堆的片材处理装置(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0-318918),该装置包括多个装订单元,诸如粘接剂涂布单元、半成品装订单元、订书钉装订单元和临时装订单元等。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减小包含于经过多种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对齐度变差。
[0004]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堆叠多个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不同的第二缘部,片材在一起堆叠为片材堆从而使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对齐;对向部件,其布置成面向堆叠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按压部件,其将堆叠在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第一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一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以及第二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二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在所述对向部件上,与利用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相比,利用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更容易被破坏。
[000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装订单元通过将订书钉穿透片材堆插入来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并且所述第二装订单元通过形成突起部和凹部来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凹部沿包含于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堆叠方向延伸。
[000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在包含于片材堆中的各个片材的第一侧或者相邻两侧之间的第一部执行所述第一装订处理,所述第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角部用作所述第一缘部,并且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或者与所述第一角部相对的第二角部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所述第二侧或者所述第二角部用作所述第二缘部。
[0007]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包括:传送单元,其朝向所述支撑单元连续地传送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侧缘、第二侧缘、以及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缘和后缘,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相交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缘部包括所述前缘和所述第一侧缘,并且所述第二缘部包括所述后缘和所述第二侧缘。所述对向部件包括面向所述前缘的前缘对向部和面向所述第一侧缘的侧缘对向部。所述按压部件包括:前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前缘按压在前缘对向部上;以及侧缘按压部,其将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侧缘按压在所述侧缘对向部上。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中,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所述片材堆在由所述第一装订单元执行过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之后,由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执行所述第二装订处理。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堆叠多个片材,各个片材包括第一缘部和与所述第一缘部不同的第二缘部,片材在一起堆叠为片材堆从而使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对齐;定位单元,其使用包含于片材堆中的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作为基准来将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片材堆定位;第一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一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由所述定位单元定位;以及第二装订单元,其利用第二装订处理将片材堆中的片材的所述第二缘部装订在一起,各个片材的所述第一缘部由所述定位单元定位,与利用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相比,利用所述第二装订单元形成的结合部更容易被破坏。
[001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片材处理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将所述片材供应至所述片材处理装置。
[0011] 与未采用第一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包含于经过多种装订处理的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对齐度变差。
[0012] 与未采用第二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情况下,包含于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一缘部不容易彼此松开,而其第二缘部较容易彼此松开。
[0013] 与未采用第三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情况下,布置在片材堆内部的片材表面不容易露出。
[0014] 与未采用第四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包含于片材堆中的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和与片材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对齐度变差。
[0015] 与未采用第五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包含于经过多种装订处理的片材堆中的片材的第一缘部的对齐度变差。
[0016] 与未采用第六方面结构的装置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包含于经过多种装订处理的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对齐度变差。
[0017] 与未采用第七方面结构的系统相比,在采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包含于经过多种装订处理的片材堆中的片材的对齐度变差。附图说明
[0018]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19]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2是示出收集支撑单元周围区域的示意图;
[0021] 图3是示出沿图2中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收集支撑单元周围区域的示意图;
[0022] 图4是示出纸张缘部的概念性视图;
[0023] 图5A是示出无钉装订装置的示意图;
[0024] 图5B是示出由无钉装订装置形成的压印标记的概念性视图;
[0025] 图6A至图6E是示出经过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的纸张堆的概念性视图;
[0026] 图7是示出对纸张进行的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的时序图;以及[0027] 图8A至图8D是示出无钉装订装置的结构的另一个实例和经过无钉装订装置处理的纸张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
[0029] <图像形成系统1>
[0030]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纸张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是例如利用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图像的打印机或复印机。纸张处理装置3作为片材处理装置的实例,对纸张S执行后处理。纸张S是供图像形成装置2在上面形成例如色调剂图像的片材实例。
[0031]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图像形成单元5,其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纸张反转装置7,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5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反转;以及排纸辊9,其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排出。
[0032] 纸张处理装置3包括传送装置10和后处理装置30。传送装置10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S,并且将纸张S进一步向下游传送。后处理装置30包括:收集支撑单元35,其上收集并叠置有多页纸张S;以及订书机40,其将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纸张处理装置3还包括控制器20,该控制器20控制纸张处理装置3的全部操作。
[0033] <纸张处理装置3>
[0034]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纸张处理装置3的结构。包含于纸张处理装置3中的传送装置10包括:入口辊11,其是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2经由排纸辊9输出的纸张S的一对辊;以及打孔机12,其在由入口辊11接收的纸张S上打孔。传送装置10还包括布置在打孔机
12的下游处的第一传送辊13和第二传送辊14。第一传送辊13是进一步向下游传送纸张S的一对辊,并且第二传送辊14是朝向后处理装置30传送纸张S的一对辊。
[0035] 包含于纸张处理装置3中的后处理装置30包括接收辊31,该接收辊是接收来自传送装置10的纸张S的一对辊。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排出传感器33、收集支撑单元35和排出辊34。排出传感器33布置在接收辊31的下游并且检测纸张S。收集支撑单元35是支撑单元的实例,多页纸张S收集并且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排出辊34是布置在排出传感器33对各个纸张S进行检测的位置的下游的一对辊,并且排出辊34将纸张S排出到收集支撑单元35。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桨叶单元37,该桨叶单元37是按压部件、前缘按压部、定位单元和传送单元的实例,并且旋转以便朝向收集支撑单元35的端导件35b(将在下文中描述)推动各页纸张S。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捣压器38,该捣压器是按压部件、侧缘按压部和定位单元的实例,并且朝向收集支撑单元35的侧导件35c(将在下文中描述)推动各页纸张S。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排纸辊39,该排纸辊按压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并且朝向下游侧传送处于被装订状态的纸张S堆。
[0036] 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订书机40是第一装订单元的实例,并且使用订书钉将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无钉装订装置50是第二装订单元的实例,并且在不使用订书钉的情况下将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开口69,其供纸张S堆排出;以及堆叠器70,经过后处理的纸张S堆被堆叠在该堆叠器上,从而用户可以容易地取走纸张S堆。
[0037] <装订单元周围的结构>
[0038] 下面,将参考图2和图3描述收集支撑单元35、以及诸如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等布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装置。图2是示出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区域的示意图,并且图3是示出沿图2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区域的示意图。在图3中,下侧与图像形成系统1中面向用户的一侧对应,即,图1中的前侧。
[0039] 为了简单起见,图3中未示出诸如排纸辊39等一些部件。
[0040] 收集支撑单元35包括底部35a、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所述底部35a具有供纸张S堆叠在上面的上表面。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是对向部件和定位单元的实例,并且布置在底部35a的周边处。
[0041] 在收集支撑单元35周围的区域,各个纸张S被朝向收集支撑单元35(沿图2中的第一移动方向S1)传送,然后纸张S的移动方向反转成纸张S沿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向下(沿图2中的第二移动方向S2)滑动。然后,纸张S的移动方向再次反转成纸张S沿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向上(沿图2中的第三移动方向S3)移动。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纸张S的移动。
[0042] 下面,将根据端导件35b(前缘对向部实例)和侧导件35c(侧缘对向部实例)与纸张S的位置关系来描述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的结构。
[0043] 端导件35b包括如下表面,该表面是在沿底部35a的上表面向下滑动的各页纸张S的移动方向上位于底部35a的前端(在图2中第二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处与底部35a大致垂直的表面。从而,端导件35b将沿底部35a向下滑动的各页纸张S的缘部在纸张S沿移动方向的前端处对齐。侧导件35c包括如下的表面:该表面与底部35a大致垂直并且与各页纸张S沿底部35a向下滑动的方向(图2中的第二移动方向S2)大致平行地延伸。从而,侧导件35c将纸张S的缘部在与纸张S沿底部35a向下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侧部处对齐。
[0044] 桨叶单元37布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上方,并且在各页纸张S的第一移动方向S1上位于排出辊34的下游。桨叶单元37受电动机等驱动,从而改变桨叶单元37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之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桨叶单元37可沿图2中的箭头U1和U2所示的方向移动。桨叶单元37朝箭头U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附近的位置(由实线画出的桨叶单元37所处的位置Pb),并且朝箭头U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远离的位置(由虚线画出的桨叶单元37所处的位置Pa)。在沿第一移动方向S1传送纸张S之后,桨叶单元37通过朝图2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而沿图2中的第二移动方向S2顺着收集支撑单元35推动各页纸张S。
[0045] 捣压器38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两侧中的一侧处,更具体而言,设置在与设置有侧导件35c的一侧相对的侧处。捣压器38受电动机等驱动,从而改变收集支撑单元35的捣压器38与侧导件35c之间的距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捣压器38布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的与图2中所示的侧相对的一侧处,即,图3中的上侧处。捣压器38朝图3中箭头C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收集支撑单元35附近的位置(由实线画出的捣压器38所处的位置Px)。捣压器38朝图3中箭头C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与收集支撑单元35远离的位置(由虚线画出的捣压器38所处的位置Py)。从而,捣压器38通过朝箭头C1所示方向移动来朝箭头C1所示的方向推动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捣压器38的位置Px和Py可以根据供应至收集支撑单元35的纸张S的尺寸和取向来改变。
[0046] 排纸辊39包括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第一排纸辊39a与第二排纸辊39b彼此相对置且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位于第一排纸辊39a与第二排纸辊39b之间。第一排纸辊39a设置成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的堆叠有纸张S的一侧相邻。第一排纸辊39a受电动机等驱动,以便第一排纸辊39a朝向或远离第二排纸辊39b移动。换句话说,第一排纸辊39a与纸张S堆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改变的,上述纸张S堆置于第一排纸辊39a与第二排纸辊39b之间。第二排纸辊39b布置成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的与堆叠有纸张S的一侧相对的侧相邻。第二排纸辊39b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第二排纸辊
39b仅仅做旋转。
[0047] 第一排纸辊39a朝箭头Q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第一排纸辊39a位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附近的位置(由虚线画出的第一排纸辊39a的位置P2)。第一排纸辊39a朝箭头Q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第一排纸辊39a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远离的位置(由实线画出的第一排纸辊39a的位置P1)。
[0048] 第一排纸辊39a受电动机(未示出)等驱动,从而第一排纸辊39a在与纸张S堆接触时,沿箭头T1所示的方向旋转。从而,向下游(沿第三移动方向S3)传送纸张S堆。
[0049] 第一排纸辊39a的位置P1和P2可以根据供应至收集支撑单元35的纸张S的数量和纸张S的厚度来改变。
[0050] 下面,将参考图4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供应至收集支撑单元35的各页纸张S的缘部的定义。图4是示出纸张S的缘部的概念性视图。
[0051]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纸张S的各个缘部与第二移动方向S2的关系来定义各个缘部,所述第二移动方向是纸张S沿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的上表面向下滑动的方向。在第二移动方向S2上位于纸张S的前端处的缘部被称为端导件缘部Sa。端导件缘部Sa与端导件35b接触。
[0052] 位于与端导件缘部Sa相对的端部处的缘部,即,在第二移动方向S2上位于纸张S的后端处的缘部被称为无端导件缘部Sc。
[0053] 纸张S的在设置有侧导件35c的一侧沿第二移动方向S2延伸的缘部被称为侧导件缘部Sb。该侧导件缘部Sb与侧导件35c接触。
[0054] 位于与侧导件缘部Sb相对的一侧的缘部,即,纸张S的在与设置有侧导件35c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与纸张S向下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缘部被称为无侧导件缘部Sd。
[0055] 端导件缘部Sa与侧导件缘部Sb之间的角部称为导件角部Se。无端导件缘部Sc与无侧导件缘部Sd之间的角部称为无导件角部Sf。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大致垂直”的意思包括垂直,并且“大致平行”的意思包括平行。
[0056] 下面将参考图2和图3进行详细的描述。
[0057] <订书机40>
[0058] 订书机40通过将订书钉逐个压入纸张S中来将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订书机40可沿收集支撑单元35的周边移动。更具体而言,订书机40可沿订书机导轨(未示出)移动,该导轨沿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顺着收集支撑单元
35的周边设置。设置订书机电动机(未示出)作为使订书机40沿订书机轨道移动的驱动源。订书机40可以布置在面向用户的一侧(图3中的下侧),以便能够容易地对订书机40执行诸如用订书钉重新装填订书机40等处理。
[0059] 订书机导轨包括:与设置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端导件35b的纵向(图3中的竖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与侧导件35c的纵向(图3中的平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以及将上述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角部。因此,如图3中所示,可以在各页纸张S的端导件缘部Sa、侧导件缘部Sb和导件角部Se中任意处将纸张S装订起来。另外,纸张S被装订的位置可以在缘部和角部(参见图3中的40a至40d)处改变。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导轨的位置相对于收集支撑单元35是固定的。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40的初始位置是可以将订书钉压入纸张S的导件角部Se中的位置(参见图3中的40c)。
[0060] <无钉装订装置50>
[0061] 如下文中所述,无钉装订装置50在不使用订书钉的情况下将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无钉装订装置50可沿收集支撑单元35的周边移动。更具体而言,无钉装订装置50可沿无钉装订装置导轨(未示出)移动,该导轨沿图3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顺着收集支撑单元35的周边设置。设置无钉装订装置电动机(未示出)作为使无钉装订装置50沿无钉装订装置导轨移动的驱动源。虽然根据需要用订书钉将订书机40重新装填,但无钉装订装置50不需要进行这种处理。
[0062] 无钉装订装置导轨包括:在与端导件35b相对的端部处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边缘的纵向(图3中的竖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在与侧导件35c相对的一侧处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边缘的纵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以及将上述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角部。因此,如图3中所示,可以在各页纸张S的无端导件缘部Sc、无侧导件缘部Sd和无导件角部Sf中任意处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另外,纸张S被装订在一起的位置可以在缘部和角部(参见图3中的50a至50d)中任意改变。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无钉装订装置50的初始位置是可以将纸张S的无导件角部Sf(参见图3中的50c)装订在一起的位置。无钉装订装置50的初始位置不限于图3中50c所示的位置,只要在传送纸张S堆时无钉装订装置50不干涉纸张S堆即可。例如,无钉装订装置50的初始位置可以是无钉装订装置50与侧导件35c相对的位置(参见图3中的50d)。
[0063] 无钉装订装置导轨(未示出)的位置可以根据供应至收集支撑单元35的纸张S的尺寸和取向来改变。更具体而言,无钉装订导轨可移动从而可以改变无钉装订装置导轨与端导件35b之间的距离和无钉装订装置导轨与侧导件35c之间的距离(参见图3中的箭头B 1和B2)。
[0064] 下面,将参考图5A和图5B详细地描述无钉装订装置50的结构。图5A是无钉装订装置50的示意性透视图,并且图5B示出了缘部,更具体而言,示出了由无钉装订装置50进行过处理的纸张S的无导件角部Sf。
[0065] 无钉装订装置50包括按压部52和压印标记形成部53。按压部52朝向彼此移动,从而施加压以对纸张S的缘部进行处理。压印标记形成部53接受按压部52所施加的压力并且对纸张S进行处理,从而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066] 按压部52包括上按压部52a和下按压部52b。借助于上按压部电动机(未示出),上按压部52a可以朝向或远离下按压部52b移动(参见图5A中的箭头D 1和箭头D2),并且上按压部52a向置于上按压部52a与下按压部52b之间的纸张S施加压力。
[0067] 压印标记形成部53包括突出部53a和接受部53b。突出部53a设置在上按压部52a上并且接受部53b设置在下按压部52b上。突出部53a和接受部53b对置于突出部53a与接受部53b之间的纸张S进行处理。
[0068] 更具体而言,突出部53a包括具有突起部和凹部并且面向接受部53b的表面,并且接受部53b包括具有突起部和凹部并且面向突出部53a的表面。突出部53a的具有突起部和凹部的表面和接受部53b的具有突起部和凹部的表面彼此大致平行,并且布置成突出部53a上的突起部与接受部53b上的凹部咬合。在按压部52施加压力时,突出部53a和接受部53b彼此咬合,从而,对纸张S进行处理。参考图5B,在纸张S的已处理部分上形成有压印标记51,并且已处理部分的形状与突出部53a和接受部53b的形状对应。压印标记51是沿纸张S的堆叠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和凹部的实例,并且用于在不使用订书钉的情况下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069] 下面,将参考图6A至图6E描述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装置30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的方式。图6A至图6E是示出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后的纸张S堆实例的概念性视图。
[0070] 参考图6A至图6E,如黑色矩形所示的订书钉411至413表示纸张S被订书机40装订在一起的位置,并且如白色矩形所示的压印标记511至514表示纸张S被无钉装订装置50装订在一起的位置。
[0071] 首先,将描述图6A中所示的纸张S堆。在该纸张S堆中,设置三个订书钉411至413,以便将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并且设置两个压印标记511和512,以便将无侧导件缘部Sd装订在一起。从而,订书钉411至413、以及压印标记511和512设置在各页纸张S的彼此相对的缘部。
[0072] 下面,将描述图6B所示的纸张S堆。在该纸张S堆中,设置两个订书钉411和412,以便将端导件缘部Sa装订在一起,并且设置两个压印标记511和512,以便将无端导件缘部Sc装订在一起。从而,订书钉411和412、以及压印标记511和512设置在各页纸张S的彼此相对的缘部上。
[0073] 下面,将描述图6C所示的纸张S堆。设置单个订书钉411,以便将导件角部Se装订在一起,并且设置单个压印标记511,以便将无导件角部Sf装订在一起。从而,订书钉411和压印标记511设置在各页纸张S的彼此相对的角部。
[0074] 下面,将描述图6D所示的纸张S堆。在该纸张S堆中,设置三个订书钉411至413,以便将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另外,设置四个压印标记511至514,以便将无侧导件缘部Sd和无端导件缘部Sc装订在一起。
[0075] 下面,将描述图6E所示的纸张S堆。在该纸张S堆中,设置三个订书钉411至413,以便将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另外,设置两个压印标记511和512,以便将无端导件缘部Sc装订在一起。在图6E所示的纸张S堆中,与图6A至图6D所示的纸张S堆不同,在各页纸张S的相邻缘部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076] 虽然在上面描述了图6A至图6E所示的纸张S堆,但这些纸张S堆仅仅是实例,并且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装置30可以用于以不同于上述实例的方式装订纸张S。例如,可以改变纸张S堆中的纸张S被装订在一起的部分的位置和数量。另外,可以仅用订书钉或者仅用压印法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077]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5B、以及图7来描述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图7是示出如图6A所示将三页纸张S装订成纸张S堆的处理的时序图。在关于图7的以下描述中,将三页纸张S按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顺序称为第一页纸张S、第二页纸张S和第三页纸张S。
[0078] 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图像形成单元5在第一页纸张S上形成图像色调剂图像之前,控制器20驱动订书机电动机(未示出),从而将订书机40移动到初始位置(图3中40c所示的位置)。类似地,控制器20驱动无钉装订装置电动机(未示出),从而将无钉装订装置50移动到其初始位置(图3中50c所示的位置)。第一排纸辊39a位于位置P1,桨叶单元37位于位置Pa,并且捣压器38位于位置Py。
[0079] 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图像形成单元5在第一页纸张S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如图1中所示,根据需要,纸张反转装置7将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第一页纸张S反转,并且经由排纸辊9将该纸张S供应至纸张处理装置3。
[0080] 在被供有第一页纸张S的纸张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中,入口辊11接收第一页纸张S并且打孔机12根据需要对该纸张S进行打孔处理。然后,第一传送辊13和第二传送辊14朝向位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30传送第一页纸张S。
[0081] 后处理装置30中的接收辊31接收第一页纸张S。第一页纸张S经过接收辊31,由图2中所示的排出传感器33检测(参见图7中的(1)),并且由排出辊34沿第一移动方向S1传送。此时,第一页纸张S被传送经过收集支撑单元35与第一排纸辊39a之间的空间、以及收集支撑单元35与桨叶单元37之间的空间。
[0082] 第一页纸张S在第一移动方向S1上的前端通过收集支撑单元35与桨叶单元37之间的空间之后,桨叶单元37从位置Pa向下(沿图2中箭头U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b。从而,桨叶单元37与第一页纸张S进行接触。然后,当桨叶单元37沿图2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沿图2中第二移动方向S2推动第一页纸张S,以便第一页纸张S的端导件缘部Sa与端导件35b接触。然后,桨叶单元37远离第一页纸张S向上(沿图2中箭头U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a。
[0083] 于是,第一页纸张S被接纳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中。在第一页纸张S的端导件缘部Sa到达端导件35b之后,控制器20驱动捣压器38,以使捣压器38从位置Py朝向侧导件35c(沿图3中箭头C 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x。相应地,捣压器38推动第一页纸张S的无侧导件缘部Sd,并且使第一页纸张S的侧导件缘部Sb与侧导件35c接触。然后,捣压器38沿远离侧导件35c的方向(沿图3中箭头C2所示的方向)移动,以使捣压器38远离第一页纸张S并且位于位置Py。
[0084] 继第一页纸张S之后依次向后处理装置30供应均由图像形成单元5形成色调剂图像的第二页纸张S(参见图7中的(2))和第三页纸张S(参见图7中的(3))。类似于上述操作,桨叶单元37和捣压器38将第二页纸张S和第三页纸张S的缘部对齐。更具体而言,在第一页纸张S对齐的状态下供应第二页纸张S,并且第二页纸张S相对于第一页纸张S对齐。对第三页纸张S执行类似的处理。从而,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以纸张S的缘部对齐的堆叠形式来放置预定数量的纸张S,即,在本实例中的三页纸张。
[0085] 下面,将堆叠在收集支撑单元35上的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
[0086] 更具体而言,第一排纸辊39a从位置P1向下(沿图2中箭头Q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2。相应地,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夹紧并保持处于对齐状态下的纸张S堆。
[0087] 然后,驱动订书机电动机(未示出),以便将订书机40从初始位置(图3中的40c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将订书钉411压入纸张S堆中的位置。在该位置处,订书钉411被压入纸张S堆中,以便将纸张S的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然后,订书机电动机将订书机40移动到将订书钉412压入纸张S堆中的位置处,并且在该位置,订书钉412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在将订书钉413压入纸张S堆的位置处执行类似处理。这样,从端导件缘部Sa侧到无端导件缘部Sc侧,将订书钉411至413按顺序压入纸张S堆中。
[0088] 在将订书钉411至413压入纸张S堆中之后,第一排纸辊39a从位置P2向上(图2中箭头Q2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1。
[0089] 此处,将纸张S堆保持在对齐状态的部件不限于第一排纸辊39a和第二排纸辊39b,并且作为替代,纸张S堆可以被夹紧在桨叶单元37与收集支撑单元35的底部35a之间。
[0090] 然后,驱动无钉装订装置电动机(未示出),以便将无钉装订装置50从初始位置(图3中50c所示位置)移动到待形成压印标记511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无钉装订装置50的上按压部52a和下按压部52b朝向彼此移动,以便在纸张S堆置于突出部53a与接受部53b之间的情况下使突出部53a与接受部53b彼此咬合。从而,在各页纸张S上形成压印标记511,并且将纸张S的无侧导件缘部Sd装订在一起。压印标记511形成于堆叠在一起的三页纸张S中的每一页纸张上,并且使纸张S彼此咬合。从而,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换句话说,纸张S彼此压力配合。
[0091] 然后,无钉装订装置电动机将无钉装订装置50移动到待形成压印标记512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通过形成压印标记512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从而,从端导件缘部Sa侧至无端导件缘部Sc侧按顺序形成压印标记511和512。
[0092] 然后,为了移动由订书钉411至413、以及压印标记511和512装订在一起的纸张S,第一排纸辊39a从位置P1向下(沿图2中箭头Q1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位置P2。在位置P2处,第一排纸辊39a沿图2中箭头T1所示方向旋转,以便将纸张S堆从收集支撑单元35移走并且经由开口69排出到堆叠器70。在本实例中,无钉装订装置50停在无钉装订装置50与侧导件35c相对的位置处。从而,当将经过装订处理的纸张S堆从收集支撑单元35传送到堆叠器70时,无钉装订装置50不会干涉所传送的纸张S堆。
[0093] 此处,将订书钉411至413提供的结合部破坏所需的力与将压印标记511和512提供的结合部破坏所需的力彼此进行比较时,用订书钉411至413将纸张S堆装订在一起的力大于用压印标记511和512将纸张S堆装订在一起的力。因此,在同时用订书钉411至413、以及压印标记511和512将单个纸张S堆装订在一起的情况下,纸张S可以例如,被订书钉411至413牢固地装订在一起,并且被压印标记511和512装订成可以相对容易地将结合部破坏(以便可以相对容易地将纸张S彼此分离)。纸张S在一起装订成彼此能够容易地分离的情况的实例为:纸张S的缘部被暂时装订在一起但期望纸张S能彼此脱离的情况,诸如纸张S堆为试卷小册的情况。另一个实例是需要表明纸张S堆还没有被打开的情况。
[0094] 如上所述,在订书机40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之后,第一排纸辊39a松开纸张S堆。因此,即使例如纸张S堆在订书钉411被压入纸张S堆中时会在订书机40与第一排纸辊
39a之间发生弯曲,纸张S堆也可以从弯曲状态恢复。从而,可以减小纸张S堆中一些纸张S起皱的险。
[0095] 关于将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的顺序,在使用订书钉411至413执行装订处理之后,进行形成压印标记511和512的装订处理。由于用订书钉411至413将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的时刻与用压印标记511和512将纸张S的缘部装订在一起的时刻彼此不同,因此可以防止例如在纸张S堆前侧的一些纸张S相对于其它纸张S抬起的情况下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096] 另外,由于在执行形成压印标记511和512的装订处理之前使用订书钉411至413执行装订处理,因此可以将纸张S一起装订成,与用压印标记511和512装订在一起且期望结合部被破坏的缘部相比,使用订书钉411至413装订在一起且基本上不期望结合部被破坏的缘部对齐得更整齐。
[0097] 即使将要被压印标记511和512装订在一起的缘部在装订过程中粗略地对齐并在粗略地对齐的状态下装订在一起,由订书钉411至413装订在一起的缘部也能处于整齐地对齐的状态。因此,可以通过破坏由压印标记511和512提供的结合部将由压印标记511和512装订的缘部重新对齐。
[0098] 关于装订在一起的纸张S的缘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订书机40将与侧导件35c接触的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而无钉装订装置50将位于与侧导件35c相对的一侧的无侧导件缘部Sd装订在一起。
[0099] 下面将描述采用上述位置关系的原因。通常,即使当提供相同尺寸(A4、B5等)的纸张S时,由于例如制造差异,纸张S不总是具有相同的尺寸。例如,当利用捣压器38将纸张S按压在侧导件35c上来将纸张S对齐时,与纸张S的无侧导件缘部Sd相比,纸张S上与侧导件35c接触的侧导件缘部Sb对齐地更准。
[0100] 如上所述,在将纸张S的缘部暂时装订在一起的情况下,期望由压印标记511和512提供的结合部被破坏(期望纸张S彼此分离)。在破坏结合部的处理中,存在使纸张S上的结合部被破坏的缘部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在破坏结合部的处理中,存在纸张S的缘部的对齐度变差的可能性。因此,期望结合部被破坏的缘部的对齐度变差的容限可以大于如下缘部的对齐度变差的容限:该缘部由订书钉411至413装订在一起且结合部被破坏的可能性较低。
[0101] 因此,为了用订书钉411至413将缘部在精确对齐的状态下装订在一起,设置订书钉411至413,以便将与侧导件35c接触的侧导件缘部Sb装订在一起,并且设置压印标记511和512,以便将位于与侧导件缘部Sb相对的一侧的无引导缘部Sd装订在一起。
[0102] 出于与上述情况(将纸张S装订成图6A中所示的纸张S堆)相似的原因和目的,在图6A至图6E中,设置订书钉411至413,以便将端导件缘部Sa或者导件角部Se装订在一起,并且设置压印标记511和512,以便将位于相对侧的无端导件缘部Sc或者无导件角部Sf装订在一起。
[0103] 在将纸张S装订成图6B至6E所示的纸张S堆中任意一者的情况下,将订书钉411至413也按顺序压入纸张S中,然后也按顺序形成压印标记511和512。其原因与上述原因相似,即为了防止在一些纸张S相对于其它纸张S抬起的情况下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104]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固定在底部35a上。然而,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可以例如根据纸张S的尺寸相对于底部35a移动。另外,侧导件35c可以构造成,当捣压器38沿箭头C 1所示的方向移动时,侧导件35c沿与捣压器38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即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另外,可以省略桨叶单元37和捣压器38,并且可以使纸张S依靠自身的重量与端导件35b和侧导件35c接触。
[0105] 另外,虽然以上描述了单独设置订书机导轨和无钉装订装置导轨的结构,但也可以将订书机导轨和无钉装订装置导轨设置成整体式导轨。当设置这种整体式导轨时,可以增加订书机40和无钉装订装置50的设置自由度
[0106] 虽然描述了订书机40作为第一装订单元的实例并且描述了无钉装订装置50作为第二装订单元的实例,但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不限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实例。例如,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可以是相同类型的装订单元。更具体而言,第一装订单元可以是使用第一订书钉将纸张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单元,并且第二装订单元可以是使用第二订书钉将纸张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单元,通过比破坏第一订书钉形成的结合部所需的力更小的力可以破坏该第二订书钉形成的结合部。类似地,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可以均是无钉装订单元,或者另一种类型的装订单元,诸如使用粘合剂的装订单元。
[0107] 无钉装订装置50可以采用如下构造。
[0108] 图8A至图8D是示出无钉装订装置的结构的另一实例和由无钉装订装置处理的纸张S堆的视图。如图8A中所示,在该无钉装订装置500中,在将纸张S堆置于基板501与底部部件502之间时,沿图8A中箭头F1所示的方向向下推动基部部件503,以便借助以下机构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
[0109] 也就是说,首先,将刀片504和打孔部件505穿透纸张S堆,以便如图8B所示在纸张S堆中形成狭缝521和舌形件522。舌形件522通过切割纸张S堆而不切割舌形件522的端部522a的左侧来形成。然后,当进一步向下推动基部部件503时,打孔部件505的上端部505a与和基板501形成一体的突出部506进行接触,以使打孔部件505沿图8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图8C中所示,利用设置在打孔部件505的端部处的突起部505b将舌形件522沿图8C中箭头F2所示的方向推入形成在刀片504上的孔眼504a内。在图8C中,未示出打孔部件505。当基部部件503从该状态沿图8C中箭头F3所示的方向向上移动时,刀片504向上移动,此时舌形件522钩在形成在刀片504上的孔眼504a中。从而,如图8D中所示,将舌形件522插在狭缝521中,从而将纸张S装订在一起。在该状态下,装订孔52形成在纸张S上的切割出舌形件522的位置。
[0110]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