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

申请号 CN201611149543.5 申请日 2016-12-13 公开(公告)号 CN107259678A 公开(公告)日 2017-10-20
申请人 尚和手套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木亮; 丰国真子;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耐冲击性优异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的手套。本发明为一种手套,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具有伸缩性的 纤维 制手套主体、被覆该手套主体的外表面的至少指部及掌部且以 合成 树脂 或 橡胶 为主成分的涂层、附设在所述手套主体的背侧涂层的外表面侧中的至少一部分且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的1个或多个耐冲击垫,所述耐冲击垫缝合在所述手套主体上。所述手套主体适宜为无缝的。所述耐冲击垫适宜附设于指部。所述耐冲击垫的背面及涂层的外表面适宜为平滑。所述耐冲击垫适宜进一步含有 增塑剂 及颜料。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套,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具有伸缩性的纤维制手套主体、
被覆该手套主体的外表面的至少指部及掌部且以合成树脂橡胶为主成分的涂层、和附设在所述手套主体的背侧涂层的外表面侧中的至少一部分且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的1个或多个耐冲击垫,
所述耐冲击垫缝合在所述手套主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其中,所述手套主体是无缝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其中,所述耐冲击垫附设于指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其中,所述耐冲击垫的背面及涂层的外表面平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其中,所述耐冲击垫进一步含有增塑剂及颜料,所述增塑剂相对于作为主成分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为70质量%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其中,所述耐冲击垫具备重叠于所述涂层的基底层和在该基底层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套,其中,附设于所述耐冲击垫中的指部背侧的耐冲击垫的所述凸部由沿着手指长度方向的多个谷部及被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大量谷部划分的多个区构成。

说明书全文

手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套。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在土木、建设等作业中使用的手套,公知的为在外侧附设有高强度的防护部(耐冲击垫)的手套(参照日本特开2005-325456号公报)。
[0003] 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手套中,将由树脂等形成的防护部粘接于手套主体的伸缩性纤维材料来进行固定。但是,在这样将防护部粘接于伸缩性纤维的手套中,随着手套主体的伸缩而使防护部的粘接剥离,存在产生防护部的偏移或脱落的险。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5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鉴于这些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耐冲击性优异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的手套。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为一种手套,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具有伸缩性的纤维制手套主体、被覆该手套主体的外表面的至少指部及掌部且以合成树脂橡胶为主成分的涂层、附设在上述手套主体的背侧涂层的外表面侧中的至少一部分且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的1个或多个耐冲击垫,上述耐冲击垫缝合在上述手套主体上。
[0009] 在该手套中,在涂层的外表面侧附设缝合在手套主体上的耐冲击垫,因此既维持耐冲击垫对手套主体的固定,又利用耐冲击垫与涂层间的空间来提高冲击的吸收性。此外,通过将耐冲击垫隔着涂层缝合于手套主体上,从而抑制在手套主体伸缩时由手套主体的针眼、织眼的开度所致的缝合线移动,结果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另外,在对耐冲击垫施加较大冲击时,涂层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还能防止手套主体的断裂等。它们的结果使该手套耐冲击性优异,并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另外,在该手套中,由于在涂层的表面配置耐冲击垫,因此涂层不易剥离。
[0010] 上述手套主体适宜为无缝的。通过这样在无缝的手套主体被覆涂层,从而可以防止因手套主体的缝制而使涂层等产生缺损。
[0011] 上述耐冲击垫适宜附设于指部。在手的部位中,尤其手指在作业中受到冲击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将耐冲击垫设置在指部,来提高作为作业用手套的功能。
[0012] 上述耐冲击垫的背面及涂层的外表面适宜为平滑。通过这样使抵接的耐冲击垫的背面及涂层的外表面分别平滑,从而这些构件形成容易紧密无间隙地抵接的部分,因此可以提高防性、耐油性等。
[0013] 上述耐冲击垫适宜进一步含有增塑剂及颜料,上述增塑剂相对于作为主成分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优选为70质量%以上。通过这样使耐冲击垫含有一定量的增塑剂和颜料,从而容易成形耐冲击垫,并且耐冲击垫的弯曲柔软性提高。进而,可以提高基于着色的耐冲击垫的能见性以至安全性。
[0014] 上述耐冲击垫适宜具备重叠于上述涂层的基底层和在该基底层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凸部。通过这样使耐冲击垫具有基底层和凸部,从而可以提高成形及缝合的容易性、耐冲击性等。
[0015] 附设于上述耐冲击垫中的指部背侧的耐冲击垫的上述凸部,适宜由沿着手指长度方向的多个谷部及被与上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大量谷部划分的多个区构成。通过将上述凸部设为此种构成,从而可以既提高设计性又进一步提高耐冲击性。
[0016] 在此,“主成分”为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成分。
[0017] 发明效果
[0018]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可以提供耐冲击性优异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的手套。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从指甲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套的示意图。
[0020] 图2为将附设于图1的手套的指部的耐冲击垫放大后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2的耐冲击垫的沿着A-A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2] 图4为从指甲侧观察与图1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手套的示意图。
[0023] 图中:1-手套主体,2-涂层,2a-第一涂层,2b-第二涂层,3、23-耐冲击垫,3a、23a-基底层,3b、23b-凸部,4-缝合线,10、20-手套,V1、V2-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0025] [第1实施方式]
[0026] 图1的该手套10具备:具有伸缩性的纤维制的手套主体1、被覆该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的至少指部及掌部的涂层2、附设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背侧涂层2的外表面侧中的指部的多个耐冲击垫3。
[0027] <手套主体>
[0028] 手套主体1为将纤维制的线编造或织成手套状的编织物,其具有伸缩性。作为手套主体1,优选无缝编造的手套主体。若将预先配设有耐冲击垫的涂层布料缝制成手套状,则需要进行用于形成手套状的缝制。即,在手套主体1无缝的情况下,将2片以上的布料缝合而制作手套主体。例如,为了容易安装耐冲击垫,考虑在布料单体或涂布了树脂的布料上缝制耐冲击垫后缝合成手套形状。此时,通常在手套侧面或比侧面更靠近掌侧制成接缝,由于该接缝而存在在使用时在容易受到水压的手套的侧面、掌面等涂层布料开设孔而损害防水性的风险。与此相对,将手套主体1制成无缝,并在手套主体1被覆涂层2,由此防止由于用于形成手套状的缝制而使涂层产生缺损的情况。
[0029] 手套主体1具有以覆盖使用者的手的指甲及手掌的方式形成为袋状的主体部、以覆盖使用者的手指的方式从上述主体部延设的指部、以覆盖使用者的手腕的方式从主体部向与指部相反方向延设的筒状的下摆部。上述主体部具有掌部及指甲部,上述指部具有分别覆盖使用者的第一指(母指)、第二指(食指)、第三指(中指)、第四指(无名指)及第五指(小指)的第一指部、第二指部、第三指部、第四指部及第五指部。从该第一指部至第五指部形成为指尖闭塞的筒状。另外,上述下摆部具有使用者能够插入手的开口。
[0030] 作为构成手套主体1的纤维,可列举:、麻等天然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人造丝纤维、丙烯酸类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高强力聚乙烯纤维、聚酯纤维、超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等合成纤维;不锈等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等无机纤维;导电性纤维等。这些纤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例如,作为混合使用2种的纤维,可列举将不锈钢纤维用尼龙等覆盖而成的复合线。上述纤维根据保温性、绝热性、防割性、保湿性、缓冲性等功能进行选择。例如,为了得到防割性,可以选择不锈钢纤维等金属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等。另外,作为由上述纤维形成的线,并无特别限定,可以利用纺织线、经卷缩加工后的长丝、圈纱、绳绒线纱等花式纱、直长丝等。
[0031] 作为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1mm,更优选为0.2mm。另一方面,作为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4mm,更优选为3mm。在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该手套10的耐久性降低的风险。相反,在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该手套10的厚度变大,从而使柔软性降低,因此存在在穿戴时的操作性降低的风险。在此,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是指:在手套的手指区域中,在与手指长度方向大致成45度的度引入20mm的切缝,使用数字显微镜(例如KEYENCE株式会社的“VHX-900”)观察该切缝的剖面,关于从纤维层的内表面到外表面的距离,为每隔2mm测定10个部位的值的平均值。
[0032] (3)涂层
[0033] 涂层2被覆于包含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的指部及掌部的区域。具体而言,涂层2具有:被覆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的掌部、指甲部及指部的第一涂层2a;和被覆该第一涂层2a的外表面的掌部及指部的第二涂层2b。予以说明,涂层2不限于上述二层结构,也可以为单层或三层以上的多层。另外,涂层2只要被覆至少指部及掌部即可,也可以不形成在指甲部上。另外,“被覆于指部”并不限于被覆于指部整体,其概念也包含被覆于除指部的一部分(例如与指甲部的连接区域附近以及指根的附近区域)之外的部分(指部的大致整体)的情况。
[0034] 涂层2以合成树脂或橡胶为主成分。作为上述合成树脂,可列举例如聚氯乙烯、聚氨酯、聚偏氯乙烯、聚乙烯醇、氯化聚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将它们混合的混合物等。其中,优选聚氯乙烯及聚氨酯,在加工方面,特别优选聚氯乙烯。另外,作为上述橡胶,可列举例如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丙烯酸类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丁二烯橡胶、氟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环氯丙烷橡胶、聚氨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橡胶、将它们混合的混合物等。其中,优选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及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在经济方面、加工方面、弹性、耐久性、耐候性等方面,特别优选天然橡胶及丙烯腈-丁二烯橡胶。进而,在耐油性方面,特别优选丙烯腈-丁二烯橡胶。
[0035] 在涂层2中可以添加例如柔软剂、抗菌剂、交联剂、硫化促进剂、抗老化剂、增稠剂、增塑剂、颜料、起泡剂、整泡剂等。
[0036] 另外,第一涂层2a与第二涂层2b的材质可以相同,但是通过使这些层的材质不同,从而可以使局部的该手套10的特性不同。进而,通过改变第一涂层2a和第二涂层2b的颜色,从而可以提高设计性。
[0037] 作为第一涂层2a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2mm,更优选为0.3mm。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涂层2a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2mm,更优选为1.5mm。另外,作为第二涂层2b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0.1mm,更优选为0.2mm。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涂层2b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2mm,更优选为1.5mm。在第一涂层2a或第二涂层2b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使涂层2的强度不足的风险。相反,在第一涂层2a或第二涂层2b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使该手套10的柔软性不充分的风险。在此,涂层的平均厚度是指:在手套的手指区域的背面侧中,在与手指长度方向大致成45度的角度引入20mm的切缝,使用数字显微镜(例如KEYENCE株式会社的“VHX-900”)观察该切缝的剖面,关于从各涂层的内表面到外表面的距离,为每隔2mm测定10个部位的值的平均值。
[0038] 涂层2的外表面优选在至少包含后述的耐冲击垫3的附设部位的区域具有平滑的区域。具体而言,作为涂层2的外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0.5μm,更优选为0.3μm。另外,作为涂层2的外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例如为0.01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上述上限,则涂层2与耐冲击垫3的密合性降低,存在使防水性、耐油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该手套10的制造成本过大的风险。予以说明,“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从使用光干涉式表面形状测定机(例如Taylor-Hobson公司的“Talysurf CCI Lite”、20倍透镜)且将截距设为0.08mm而得的粗糙度曲线抽取在该平均线的方向为基准长度(0.83mm)的部分,将从该抽取部分的平均线到测定曲线的偏差的绝对值加和得到的值。
[0039] 进而,涂层2的外表面适宜使至少包含后述的耐冲击垫3的附设部位的区域具有粘性。通过粘性而使涂层2与耐冲击垫3容易紧密无间隙地抵接,可以提高防水性、耐油性等。予以说明,粘性是指:在将二层以彼此表面接触的方式重合时产生紧密贴合(粘着)。
[0040] <耐冲击垫>
[0041] 多个耐冲击垫3直接(不隔着其他层)附设在手套主体1的背侧的涂层2的外表面中的指部。具体而言,在各指部(第一指部、第二指部、第三指部、第四指部及第五指部)分别附设1个耐冲击垫3。
[0042] 如图2、3所示,耐冲击垫3具备重叠于涂层2的基底层3a和在该基底层3a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凸部3b。
[0043] 耐冲击垫3可以根据该手套10的作业用途适当设计其附设部位。即,耐冲击垫3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附设于各指部的长度方向整体,可以以仅被覆各指部的第一关节、第二关节或它们的组合部分的方式进行附设,也可以以仅被覆手指的前端与第一关节之间、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之间、第二关节与第三关节之间、或者它们的组合部分的方式进行附设。在耐冲击垫3被覆彼此分离的多个部分的情况下,耐冲击垫3由与被覆部分对应分割为多个的块区(分割的基底层3a及凸部3b)形成。
[0044] 耐冲击垫3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作为该合成树脂,可列举例如聚氯乙烯、聚氨酯、聚偏氯乙烯、聚乙烯醇、氯化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将它们混合后的混合物等。其中,优选聚氯乙烯及聚氨酯,在加工方面,特别优选聚氯乙烯。
[0045] 另外,在耐冲击垫3中可以添加柔软剂、抗菌剂、抗老化剂、增稠剂、增塑剂、颜料等。尤其从提高成形性的观点出发,耐冲击垫3优选含有增塑剂。作为该增塑剂,可以使用例如非邻苯二甲酸增塑剂。另外,从提高能见性的观点出发,耐冲击垫3优选含有颜料。
[0046] 作为增塑剂的含量的下限,相对于作为主成分的合成树脂,优选为70质量%,更优选为8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增塑剂的含量的上限,例如为250质量%。若增塑剂的含量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提高成形性及提高弯曲柔软性的效果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增塑剂的含量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耐冲击垫3的硬度不充分的风险或发生增塑剂渗出的风险。
[0047] 予以说明,就基底层3a及凸部3b而言,各自的材质可以不同,但是通过使至少主成分的树脂相同,从而容易一体成型。另外,通过使基底层3a和凸部3b中所含有的颜料的种类不同,从而可以提高该手套10的设计性。进而,通过使凸部3b的硬度小于基底层3a,从而可以既维持耐冲击性垫3的强度又提高耐冲击性。
[0048] 在此,涂层2的外表面的接触角和/或耐冲击垫3的外表面的接触角优选为70度以上。通过使涂层2的外表面和/或耐冲击垫3的外表面的接触角为70度以上,从而使它们的表面的斥水性提高。其结果为:防止水从将耐冲击垫3缝合于手套主体1的缝合孔浸入到内部,从而可以提高该手套10的防水性。予以说明,接触角是指依据JIS-R-3257(1999年)测定的静态接触角。
[0049] (基底层)
[0050] 基底层3a为带板状,其长度方向与该手套10的手指的长度方向一致。基底层3a的平面形状具有使角部圆滑且手指的前端侧向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膨出圆弧状的形状。该膨出部分被覆指甲整体。另外,在沿着基底层3a的边缘且从边缘偏移一定距离的位置,将基底层3a利用缝合线4缝合于涂层2及手套主体1上。予以说明,在基底层3a的缝合缝合线4的位置形成缝合用的槽。另外,作为上述缝合位置从基底层3a边缘偏移的量,可以为例如0.5mm以上且3mm以下。
[0051] 基底层3a仅缝合边缘(外周),在中央部分具有未与涂层2固定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在基底层3a(耐冲击垫3)与涂层2之间形成空间,由此提高耐冲击性。
[0052] 予以说明,如图2那样,基底层3a(耐冲击垫3)无需使边缘整体(整个周围)与手套主体1缝合,在外周的一部分可以具有未缝合的区域。另外,除边缘以外的内部区域也可以与手套主体1缝合。进而,如图2所示,1个基底层3a中的缝合线的数量并不限定为1根,也可以将多根缝合线形成于1个基底层3a上。
[0053] 作为基底层3a的缝合部分的平均厚度T1的下限,优选为0.3mm,更优选为0.5mm。另一方面,作为基底层3a的缝合部分的平均厚度T1的上限,优选为4mm,更优选为3mm。若基底层3a的缝合部分的平均厚度T1小于上述下限,则基底层3a的强度变得不充分,存在产生基底层3a的破损或脱落的风险。相反,若基底层3a的缝合部分的平均厚度T1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耐冲击垫3无用地变大的风险。在此,基底层的缝合部分的平均厚度为:使用数字显微镜(例如KEYENCE株式会社的“VHX-900”)观察基底层的缝合用槽部分的剖面,关于从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距离,是对10个部位测定的值的平均值。
[0054] 作为基底层3a的硬度的下限,优选为A30,更优选为A40。另一方面,作为基底层3a的硬度的上限,优选为A80,更优选为A70。若基底层3a的硬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耐冲击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基底层3a的硬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该手套10的柔软性降低的风险。予以说明,上述硬度是指依据JIS-K6253-3(2012年)及ISO7619(2010)使用类型A硬度计测定的硬度。
[0055] 基底层3a的背面(手套主体1侧的面)优选为平滑。具体而言,作为基底层3a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0.15μm,更优选为0.1μm。另外,作为基底层3a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例如为0.005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上述上限,则涂层2与耐冲击垫3的密合性降低,存在使防水性、耐油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该手套10的制造成本变得过大的风险。
[0056] 进而,基底层3a的背面适宜具有粘性。利用粘性使涂层2和耐冲击垫3形成容易紧密无间隙地抵接的部分,因此可以提高防水性、耐油性等。
[0057] (凸部)
[0058] 在基底层3a的外表面(与手套主体1相反侧的面)突出设置有凸部3b。另外,凸部3b由被沿着手指长度方向的多个V字状或U字状的第一谷部V1及与上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多个V字状或U字状的第二谷部V2划分的多个块区构成。若进行具体的说明,则凸部3b具有被2个第一谷部V1和俯视下与该2个第一谷部V1垂直交叉的多个第二谷部V2分割的俯视长方形状的多个块区。进而,凸部3b分别形成为俯视U字状,在手指长度方向外侧形成凸起,且在前端侧和后端侧(掌侧)具有以夹持其他多个块区的方式对置配设的块区。这些块区以外的俯视长方形状的块区在长度方向以3列且等间隔地进行配设。
[0059] 在此,就基底层3a的形成第一谷部V1及第二谷部V2的底的部分的厚度T2而言,优选使形成第二谷部V2的底的部分的厚度T2小于形成第一谷部V1的底的部分的厚度T2。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耐冲击垫3的弯曲柔软性。
[0060] 在构成凸部3b的块区中,被2个第一谷部V1夹持的中央列的块区的厚度(突出量)大于两端列(左右的列)的块区的厚度(突出量)。另外,中央列的块区的与手指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为梯形状,两端列的块区的上述剖面为三角形状。
[0061] 作为凸部3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最前端侧的块区的前端与最后端侧的块区的后端的距离),例如为手指部长度的50%以上且90%以下。另外,作为凸部3b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左侧列的块区的左端与右侧列的块区的右端的距离),例如为指部宽度的5%以上且50%以下。进而,俯视长方形状的块区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为例如1mm以上且10mm以下,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为例如0.1mm以上且3mm以下。
[0062] 作为形成第一谷部V1或第二谷部V2的底的部分的厚度T2与凸部3b的最大厚度T3(最大突出量)的合计厚度(T2+T3)的下限,优选为1mm,更优选为3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合计厚度(T2+T3)的上限,优选为9mm,更优选为7mm。若上述合计厚度(T2+T3)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耐冲击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合计厚度(T2+T3)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耐冲击垫3无用地变大的风险。在此,凸部的最大厚度为:使用数字显微镜(例如KEYENCE株式会社的“VHX-900”)观察凸部的剖面,关于从凸部的最大突出部到基底层的上表面的距离,是对10个部位测定的值的平均值。
[0063] 作为凸部3b的硬度的下限,优选为A30,更优选为A40。另一方面,作为凸部3b的硬度的上限,优选为A70,更优选为A60。若凸部3b的硬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强度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凸部3b的硬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冲击吸收性降低的风险。予以说明,凸部3b的硬度可以与基底层3a的硬度相同。
[0064] <缝合线>
[0065] 缝合线4将耐冲击垫3的基底层3a缝合于手套主体1。即,缝合线4贯穿耐冲击垫3(基底层3a)、涂层2及手套主体1。作为该缝合线4的粗度,可以为例如150dtex以上且800dtex以下。另外,作为该缝合线4的材质,可列举例如聚酯等。另外,缝合线优选被实施斥水加工、斥油加工。
[0066] <手套的制造方法>
[0067] 该手套10可以利用例如具备在手套主体1被覆涂层2的工序、成形耐冲击垫3的工序和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背侧的涂层2的外表面侧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向手套主体1上的缝合而附设上述耐冲击垫3的工序的制造方法来得到。
[0068] (被覆工序)
[0069] 被覆工序中,将手套主体1套在手模上,将用于形成涂层的组合物涂敷在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再进行干燥,由此将涂层2被覆于手套主体1上。作为上述组合物的涂敷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可列举例如将手套主体1浸渍到上述组合物中的方法。予以说明,在涂层2如图1那样为多层的情况下,变换组合物进行多次涂敷及干燥。
[0070] (耐冲击垫成形工序)
[0071] 耐冲击垫成形工序中,利用包含合成树脂的组合物成形耐冲击垫3。作为具体的成形方法,可列举例如将上述组合物流入模具中并进行固化的方法。予以说明,在耐冲击垫3如图1那样具有多个部件(基底层3a及凸部3b)时,可以将这些部件一体成形,也可以将这些部件分别成形后进行接合。
[0072] (附设工序)
[0073] 附设工序中,隔着涂层2将耐冲击垫3缝合于手套主体1上。
[0074] <优点>
[0075] 该手套10中,在涂层2的外表面通过缝合于手套主体上来附设耐冲击垫3,因此既维持耐冲击垫3对手套主体1的固定力,又利用耐冲击垫3与涂层2间的空间提高冲击的吸收性。此外,通过隔着涂层2将耐冲击垫3缝合于手套主体1上,从而抑制在手套主体1伸缩时由手套主体1的针眼、织眼的开度所致的缝合线4的移动,结果防止耐冲击垫3的偏移。另外,在对耐冲击垫3施加较大冲击时,涂层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还能防止手套主体1的断裂等。它们的结果使该手套10耐冲击性优异,并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3的偏移或脱落。
[0076] 另外,若在手套主体安装耐冲击垫后形成涂层,则耐冲击垫的表面的涂层容易剥离,但是,在该手套10中,由于在涂层2的表面配置耐冲击垫3,因此涂层2不易剥离。
[0077] 进而,在该手套10中,通过在对涂层2施加微小张力的状态下缝合耐冲击垫3,从而可以制成手指部向手指弯曲方向弯曲的手套。由此,手套的贴合性及弯曲性提高,作业效率提高。
[0078] [第2实施方式]
[0079] 图4的该手套20具备:具有伸缩性的纤维制的手套主体1、被覆该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的至少指部及掌部的涂层2、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背侧的涂层2的外表面侧中的指部附设的多个手指部耐冲击垫3和在上述涂层2的外表面侧中的指甲部附设的1个指甲部耐冲击垫23。该手套20的手套主体1、涂层2及指部耐冲击垫3与图1的手套10的手套主体1、涂层2及耐冲击垫3同样,因此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0080] <指甲部耐冲击垫>
[0081] 指甲部耐冲击垫23附设于手套主体1的背侧的涂层2的外表面侧中的指甲部,与指部耐冲击垫3同样地缝合在手套主体1上。
[0082] 指甲部耐冲击垫23具备重叠于涂层2的基底层23a和在该基底层23a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凸部23b。
[0083] 指甲部耐冲击垫23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作为该合成树脂,可以使用与指部耐冲击垫3同样的合成树脂。另外,添加到指甲部耐冲击垫23中的添加剂也可以使用与指部耐冲击垫3同样的添加剂。
[0084] (基底层)
[0085] 基底层23a为板状且以覆盖各指的第三关节和指甲部的一部分的方式直接附设于涂层2上。在沿着基底层23a的边缘且从边缘偏移一定距离的位置,将基底层23a利用缝合线(图示省略)缝合于涂层2及手套主体1上。予以说明,在基底层23a的缝合缝合线的位置形成有缝合用的槽,基底层23a以使从该槽向内侧的平均厚度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为凸状。予以说明,上述缝合位置从基底层23a的边缘偏移的量可以与指部耐冲击垫3同样。
[0086] 作为基底层23a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mm,更优为3mm。另一方面,作为基底层23a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为7mm,更优选为6mm。若基底层23a的平均厚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基底层23a的强度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基底层23a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指甲部耐冲击垫23无用地变大的风险。
[0087] 作为基底层23a的硬度的下限,优选为A40,更优选为A50。另一方面,作为基底层23a的硬度的上限,优选为A80,更优选为A70。若基底层23a的硬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耐冲击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基底层23a的硬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该手套20的柔软性降低的风险。
[0088] 基底层23a的背面优选为平滑。基底层23a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可以与指部耐冲击垫3的基底层同样。另外,基底层23a的背面适宜具有粘性。
[0089] 予以说明,在基底层23a可以形成手指长度方向的1个或多个狭缝。利用该狭缝,可以对指甲部耐冲击垫23赋予柔软性。
[0090] (凸部)
[0091] 凸部23b突出设置在基底层23a的外表面。
[0092] 作为基底层23a的平均厚度与凸部23b的最大厚度(最大突出量)的合计厚度的下限,优选为2mm,更优选为3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合计厚度的上限,优选为10mm,更优选为8mm。若上述合计厚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耐冲击性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合计厚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指甲部耐冲击垫23无用地变大的风险。
[0093] 作为凸部23b的硬度的下限,优选为A30,更优选为A40。另一方面,作为凸部23b的硬度的上限,优选为A70,更优选为A60。若凸部23b的硬度小于上述下限,则存在使强度变得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凸部23b的硬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冲击吸收性降低的风险。予以说明,凸部23b的硬度可以与基底层23a的硬度相同。
[0094] <优点>
[0095] 该手套20除指部耐冲击垫3外还具备指甲部耐冲击垫23,因此可以更可靠地保护使用者的手。
[0096] [其他实施方式]
[0097]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上述实施方式外,还能以加以各种变更、改良的实施方式来实施。
[0098] 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为至少在指部附设耐冲击垫的构成,但是,本发明的手套只要在手套主体的背侧的涂层的外表面侧中的至少一部分附设耐冲击垫即可,在指部未附设耐冲击垫的手套也为本发明所指的范围。另外,当在指部附设耐冲击垫时,可以在所有的指部附设耐冲击垫。进而,也可以在指甲部附设多个耐冲击垫。进而,该手套可以进一步具备附设在与上述指部耐冲击垫及指甲部耐冲击垫不同的位置的耐冲击垫。
[0099] 另外,耐冲击垫只要至少一部分附设于涂层的外表面侧即可,其一部分可以直接附设在手套主体上。即,耐冲击垫可以将一部分附设在手套主体的背侧不存在涂层的区域。
[0100] 进而,本发明的耐冲击垫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耐冲击垫的形状,可以进行任意的设计,未必需要具备基底层和凸部。另外,在耐冲击垫具有基底层和凸部的情况下,凸部也可以不由多个块区构成。
[0101] 另外,手套主体可以由内衬手套和外手套构成。该内衬手套可以为例如将纤维制的线编成的内衬手套,外手套可以为例如具有如上述那样将纤维制的线编成的基材和层叠于该基材的外表面且以橡胶或树脂为主成分的被膜层的外手套。
[0102] 实施例
[0103] 以下,列举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该发明并不限定为以下的实施例。
[0104] <实施例1>
[0105] (手套主体)
[0106] 首先,使用岛精机公司的13G手套编机“N-SFG”,将2根仿毛尼龙双线(每1根的长丝数为24、粗度为77dtex)拉齐进行编造,制成手套主体。
[0107] (涂层)
[0108] 接着,将上述手套主体套在手模上,加温到60℃左右后,在相对于甲醇100质量份溶解有硝酸1质量份的凝固剂中浸渍至手腕,将其提起。接着,将附着有凝固剂的手套主体在表1所示配方1显示的混合物1中浸渍至掌部、指甲部及指部。将在上述混合物1中浸渍后的手套主体提起后,使其在温度80℃干燥10分钟,接着,在表1的配方2所示的混合物2中浸渍掌部及指部。予以说明,上述混合物2使用的是利用电动起泡器而使配方2包含30%空气的混合物。
[0109] 之后,使其在温度90℃下干燥20分钟,接着,在温度130℃下干燥45分钟,得到在手套主体的外表面形成有以橡胶为主成分的涂层的手套。
[0110] 表1
[0111]
[0112] (耐冲击垫)
[0113] 将相对于聚氯乙烯100质量份而混合非邻苯二甲酸增塑剂150质量份和颜料后的混合物流入模具中,在温度250℃下加热干燥1分钟,成形耐冲击垫的凸部。接着,将相对于聚氯乙烯100质量份而混合非邻苯二甲酸增塑剂150质量份和颜料后的混合物流入上述凸部的上方,在温度180℃加热干燥15分钟,一体成形耐冲击垫的基底层及凸部。冷却后,从模具脱模,得到耐冲击垫。
[0114] (缝合)
[0115] 在所得的手套的指部配设耐冲击垫,使用细筒圆筒形双线缝缝纫机(森本制作所公司的“SPX-211”),利用缝合线(501dtex的聚酯长丝)隔着涂层将耐冲击垫缝合到手套主体上。
[0116] <比较例1>
[0117] 在未实施涂层的与实施例1同样的手套主体上使用丙烯酸系粘接剂固定与实施例1同样的耐冲击垫。
[0118] <比较例2>
[0119] 在未实施涂层的与实施例1同样的手套主体上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缝合耐冲击垫。
[0120] <评价1>
[0121] 从缝合或粘接有耐冲击垫的指部切割包含耐冲击垫且在长度方向长度为100mm、宽度为30mm的试验片,重复进行50次使其在长度方向伸长30%的操作后,按照以下的指标评价有无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结果如表2所示。
[0122] A:无偏移及脱落。
[0123] B:有偏移但无脱落。
[0124] C:有脱落。
[0125] 表2
[0126]  有无偏移、脱落
实施例1 A
比较例1 C
比较例2 B
[0127] 由表2可知:在以涂层被覆的手套主体上缝合有耐冲击垫的实施例1中,无耐冲击垫的偏移及脱落。与此相对,在以粘接剂附设耐冲击垫的比较例1中,发生耐冲击垫的脱落,在未隔着涂层而在手套主体上直接缝合有耐冲击垫的比较例2中也发生耐冲击垫的偏移。由该结果可知:通过隔着涂层在手套主体上缝合耐冲击垫,从而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及脱落。
[0128] <实施例2~3>
[0129] 除了使用外表面比实施例1粗糙(凹凸大)的手套主体这一点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实施例2的手套。另外,除了使用与基底层背面对应的面比实施例1更粗糙的模具来形成耐冲击垫这一点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实施例3的手套。
[0130] 对实施例1~3的手套,测定了涂层外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基底层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结果如表3所示。
[0131] <评价2>
[0132] 让5名被试验者穿戴实施例1~3的手套进行油作业后,按照以下的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0133] A:油没有侵入到手套内部。
[0134] B:油略微侵入到手套内部。
[0135] C:油明显侵入到手套内部中。
[0136] 表3
[0137]
[0138] 由表3可知:涂层外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基底层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越小,即涂层外表面及基底层背面越平滑,则耐油性越优异。
[013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0]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手套耐冲击性优异,并且可以防止耐冲击垫的偏移或脱落。因此,可以适合用作在例如土木、建设等方面的作业中使用的手套。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