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结构

申请号 CN201410614267.X 申请日 2014-11-04 公开(公告)号 CN104621795B 公开(公告)日 2017-11-07
申请人 上海金枫裕手套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文岚; 李志斌; 李宁;
摘要 本 发明 的手套结构具有第一、第二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其中,该第二内表面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本发明的手套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且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手套品质,并可利用简单黏合方式降低人工缝纫的成本,以及缩短人员学习曲线及降低操作变异。
权利要求

1.一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有:
一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
一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
一第三手套部件,位于该第一手套部件及第二手套部件之间;
其中,该第三手套部件二侧分别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和第二手套部件;该第三手套部件一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第一手套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而该第三手套部件的另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第二手套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且该边缘形成竖立状;
其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
2.一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有:
一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
一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
一第三手套部件,位于该第一手套部件及第二手套部件之间;
其中,该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与第三手套部件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三手套部件二侧分别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和第二手套部件;该第三手套部件一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第一手套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而该第三手套部件的另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第二手套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且该边缘形成竖立状;
其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手套部件与第二手套部件间以一连接部连成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或者,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掌背具有一背部及位于该背部一侧的第二手指部,该掌面具有一掌部及位于该掌部一侧的第一手指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区域设有黏合层。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区域以高周波或压合将该第一手套部件与该第二手套部件结合。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手套结构黏合于一手套芯。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手套结构表面设置至少一装饰部。

说明书全文

手套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一种手套结构,尤指一种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且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手套品质,并可利用简单黏合方式降低人工缝纫的成本,以及缩短人员学习曲线及降低操作变异。

背景技术

[0002] 按,现有的手套依其制造方法的不同而概分为注塑手套、缝制手套等等,而本发明主要是针对其中的缝制手套加以改良。
[0003] 一般缝制手套制作时,需先制作复数手套裁片,再将各个手套裁片一一利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车缝缝制,以完成一手套结构;然,以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缝制其工时较长、生产效率较差,且进行缝制时常因为人工的疏失或操作上的变异,而影响手套的质量,降低手套的良率,故欲降低人工的疏失或操作变异,需要加强人员训练,增加了人员学习曲线,进而增加人工缝制的成本。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在提供一种手套结构,尤指一种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且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手套质量,并可利用简单黏合方式降低人工缝纫的成本,以及缩短人员学习曲线及降低操作变异。
[0005] 为达上揭目的,本发明的手套具有第一、第二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其中,该第二内表面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者,该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内表面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内表面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本发明的手套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且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手套品质,并可利用简单黏合方式降低人工缝纫的成本,以及缩短人员学习曲线及降低操作变异。
[0006]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与第二手套部件间以一连接部连成一体。
[0007]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手套结构,其至少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其中,该第三手套部件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或第二手套部件。或者,该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内表面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三手套部件以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或第二手套部件。
[0008]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或者,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背,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面。
[0009]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或者,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
[0010]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掌背具有背部及位于该背部一侧的第二手指部,该掌面具有掌部及位于该掌部一侧的第一手指部,该结合区域位于该第二手套部件。
[0011]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结合区域设有黏合层。
[0012]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结合区域以高周波或压合将该第一手套部件与该第二手套部件结合。附图说明
[0013] 图1A 1C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A 6B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9] 图7A 7C为本发明中手套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0020] 图8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1] 图9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2] 图号说明:
[0023] 容置空间S
[0024] 掌面10
[0025] 裁片10a
[0026] 第一内表面101
[0027] 第一外表面102
[0028] 第一截面103
[0029] 掌部11
[0030] 拇指12
[0031] 食指13
[0032] 中指14
[0033] 无名指15
[0034] 小指16
[0035] 掌背20
[0036] 裁片20b
[0037] 第二内表面201
[0038] 第二外表面202
[0039] 第二截面203
[0040] 背部21
[0041] 背拇指22
[0042] 背食指23
[0043] 背中指24
[0044] 结合区域27
[0045] 连接部28
[0046] 边条40
[0047] 结合区域41
[0048] 部件模具51
[0049] 第二固定件511
[0050] 部件底座52
[0051] 容置部521
[0052] 第三固定件522
[0053] 手型模具53
[0054] ㄚ位部531
[0055] 手型模具底座54。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如图1A、1B为本发明手套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示,本发明的手套具有第一、第二手套部件,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举例为掌面10,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20,该掌面10具有掌部11及位于该掌部11一侧的第一手指部,其中该第一手指部包含有拇指12、食指13、中指14、无名指15及小指16,且由该掌部11一侧一体延伸而成,亦即第一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构成,而该掌背20具有背部21及位于该背部21一侧的第二手指部,其中该第二手指部包含有背拇指22、背食指23、背中指24、背无名指25及背小指26,且由该掌部21一侧一体延伸而成,亦即第二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构成,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第二手指部为全指型,当然亦可为半指型。
[0057] 其中,请同时参阅图1C所示,该掌背20重叠于该掌面10一侧,该第一手套部件的掌面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101、102,该第二手套部件的掌背20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201、202,且该第一内表面101与第二内表面201形成一容置空间S,该第二内表面201至少一部份以一结合区域27黏合于该第一外表面102,其中,该结合区域27可位于该第二手套部件掌背20的边缘处,举例来说,该边缘与该第二手套部件掌背20端面距离大于0cm小于或等于5cm。并以结合区域27让第一手套部件的掌面10及第二手套部件的掌背20黏合,并形成立体构型以符合人体工学。上述的结合区域可设有黏合层(图未示),该黏合层可为聚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酸酯(acrylate)等黏性介面材质,可以贴胶膜或刷胶方式附着,由该黏合层构成该掌背20与该掌面10的黏合固定;当然,亦可藉由高周波、热压压合或冷压压合方式构成黏合固定。
[0058] 上述的第一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或者,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至少一裁片,如图2的第二实施例所示,该掌面10具有掌部11及位于该掌部11一侧的第一手指部,其中该第一手指部包含有拇指12、食指13、中指14、无名指15及小指16,且由该掌部11一侧一体延伸而成,亦即该第一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10a构成,而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二个裁片20b。
[0059] 如图3的第三实施例所示,该第一手套部件由二个裁片10a构成,而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二个裁片20b。
[0060] 如图4的第四实施例所示,该手套具有第一、第二手套部件,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该第一手套部件与第二手套部件间以一连接部28连成一体,该第一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10a构成,而该第二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20b构成,可由结合区段构成该掌背与该掌面的黏合固定,而形成如图1B 的手套结构。
[0061] 如图5的第五实施例所示,本发明的手套具有第一、第二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举例为掌面10,该第二手套部件举例为掌背20,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第一外表面101、102,以及位于该第一内、第一外表面101、102之间的第一截面103,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第二外表面201、202,以及位于该第二内、第二外表面201、202之间的第二截面203,该第一截面103以一结合区域27黏合于该第二截面203。上述的结合区域可设有黏合层(图未示),该黏合层可为聚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酸酯(acrylate)等黏性介面材质,可以贴胶膜或刷胶水方式附着,由该黏合层构成该第一、第二手套部件的黏合固定;当然,亦可藉由高周波、热压压合或冷压压合方式构成黏合固定。
[0062] 如图6A的第六实施例所示,该手套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一第二手套部件及至少一第三手套部件, 在此举例为边条40,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10,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20,且具有三个边条40,分别位于该掌面10及掌背20之间,请同时参阅图6B所示,该第一手套部件的第一内表面101与第二手套部件的第二内表面201形成一容置空间S,该至少一边条40二侧分别以一结合区域41黏合于该第一、第二手套部件;举例来说,该边条40一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掌面10的至少一部分(图中以第一外表面102为例),而该边条40的另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掌背20的至少一部分(图中以第二外表面202为例)。该边缘与该边条的端面距离大于0cm小于或等于5cm。当然,该边条一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掌面的第一内表面,而该边条的另侧边缘藉由黏合方式连接该掌背的第二内表面。
[0063] 其中,该第一手指部的拇指12、食指13、中指14、无名指15及小指16由该掌部11一侧一体延伸,亦即第一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10a构成;而该掌背20具有背部21及位于该背部21一侧的第二手指部,其中该第二手指部包含有背拇指22、背食指23、背中指24、背无名指
25及背小指26,且由该掌部21一侧一体延伸而成,亦即第二手套部件由单一裁片20b构成。
当然,第五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亦可设有至少一裁片,或者,该第二手套部件亦可设有至少一裁片。
[0064] 再者,上述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背;亦可更改为该第一手套部件为掌背,该第二手套部件为掌面,而该结合区域亦位于该掌面,同样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及功效。
[0065] 而以下并提供各种可供制造本发明手套结构的制造方法。
[0066] 第一种制造方法,以制成第六实施例的手套结构为例,其至少包含下列步骤。
[0067]  (a)提供至少一部件模具51,如图7A所示,该部件模具51并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件(图未示)可供固定该边条,于该边条边缘处设置黏性介面材质(例如贴胶膜或刷胶水方式附着),以及该部件模具51设有至少第二固定件511。其中,该第一固定件可以为磁吸件(例如磁)、挂钉、滑弹簧
[0068]  (b)提供掌面10,如图6A所示,该第一手指部的拇指12、食指13、中指14、无名指15及小指16由该掌部11一侧一体延伸。
[0069]  (c)提供至少一部件底座52,如图7B所示,该部件底座52的一侧具有一容置部521可容置该掌背,该容置部521具有与该掌背相对应的外形结构,其中,举例来说,该部件底座分别黏合各边条与掌背的第二手指部,故该容置部可分别为背食指及背中指的外型、背中指及背无名指的外型以及背无名指及背小指的外型,且该容置部521可以为凹入于该部件底座52的结构体,亦可以为突出于该模具底座的结构体,且该部件底座52并设有至少一第三固定件522,可供与该部件模具的第二固定件相互对位。
[0070]  (d) 结合掌面与各边条,将掌背放置于该部件底座上,并将欲黏合边条的部位相对于容置部处,再将固定有欲黏合边条的部件模具放置于该部件底座上,再通过压合方式将该掌背与边条相互结合。利用步骤d分别为成三个边条与掌背的黏合固定。
[0071]  (e) 结合该掌面及掌背,提供一手型模具53以及手型模具底座54,如图7C所示,该手型模具53具有与该掌背相对应的外型,且具有位于第二手指部的ㄚ位部531,而该手型模具底座54具有与掌面相对应的外型,将上述完成的掌背放置于该手型模具53之下,由该些ㄚ位部531将边条的边缘形成竖立状,以及将该掌面放置于该手型模具底座54上,再将套设有边条的掌背叠置于该手型模具底座54上,由该ㄚ位部531将该边条的边缘形成竖立,而可将该些边条的竖立区段黏合固定于该掌面,最后脱模则完成本发明的手套结构。
[0072] 第二种制造方法其步骤大致与第一种制造方法相同,差别在于第二种制造方法进一步提供一自动输送装置可供输送该些预先成型的掌面及掌背或边条,并于该自动输送装置设置第一工作站为进行设置黏性介面材质,例如贴胶膜刷胶水方式,或是设置喷胶机进行喷胶,可形成厚度为0.5 0.9mm以及宽度为2 8mm的黏胶层,再于第一工作站后设置第二~ ~工作站,该第二工作站为加热制程,对设置有黏性介面材质的复数手套部件进行加热,其中可利用烘箱方式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可以为摄氏50 70度,其中以摄氏60度为佳。
~
[0073] 再于该第二工作站后设置第三工作站,该第三工作站为进行上述步骤(d)将掌面与各边条相互黏合,黏合时仅需简单压合即可完成,例如藉由压机进行约5 15秒的压合,再~依序进行上述步骤(e)完成掌背及(f)结合该掌面及掌背,最后脱模则完成本发明的手套结构。
[0074] 第三种制造方法以制造第一实施例的手套结构为例,其至少包含:提供一手型模具以及一手型模具底座,其具有与掌面及掌背的外型,将掌面放置于该手型模具底座之上,以及将该掌背放置于该手型模具之下,让掌背边缘的结合区域可由手型模具的侧面而形成竖立状,于欲黏合部位设置黏性介面材质(例如贴胶膜或刷胶水方式附着),进行压合贴合让掌面及掌背相互黏合固定。
[0075]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手套部件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二手套部件的第二内表面形成一容置空间为例,而形成一可供使用者手部套入的容置空间;当然,亦可利用本发明来制作手套结构的半成品,如图8所示,同样利用该第一手套部件的第一外表面102以一结合区域27黏合于该第二手套部件的第二内表面201,但第一内表面101与第二内表面201并未形成一容置空间为限。或者,如图9所示,利用该第三手套部件的边条40以一结合区域27黏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10或第二手套部件20。
[0076] 再者,上述实施例中,利用至少一第一、第二手套部件相互黏合形成的手套结构,可进一步以一另一结合区域黏合于一手套芯外;当然,该手套结构可以回包的形式由手套芯一侧涵盖至手套芯另一侧,而形成立体构型以符合人体工学。而上述的另一结合区域可设有黏合层(图未示),该黏合层可为聚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酸酯(acrylate)等黏性介面材质,可以贴胶膜或刷胶水方式附着,由该黏合层构成该手套结构与该手套芯的黏合固定;当然,亦可藉由高周波、热压压合或冷压压合方式构成黏合固定。另外,上述实施例中,该手套结构表面设置至少一装饰部,例如利用装饰线作为装饰部设置于手套结构表面至少一边缘处,该装饰线给用户一种缝制过的感觉。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