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播种单体

申请号 CN201511006737.5 申请日 2015-12-29 公开(公告)号 CN106489375A 公开(公告)日 2017-03-15
申请人 程向清; 发明人 程向清;
摘要 一种 播种 单体 ,由壳体,驱动 支撑 轴构成;壳体为一旋转体,壳体上有 种子 装入口,种子装入口上有配套的盖板,壳体壁上有漏种孔;驱动支撑轴轴线壳体的中 心轴 线重合,漏种孔两侧有阻碍种子滑动的阻滑壁。壳体上有箍套在壳体上的播量调节箍,播量调节箍与壳体可相对转动;壳体壁和播量调节籛上分布有相互匹配的漏种孔,所有漏种孔位于同一周缘上。一种播种单体结构简单,重量轻,播量大小可无极调节,播种株距可三档调节,且播种 精度 高,成穴性好,播量稳定,即能播 水 稻、小麦等较大的种子、又能播油菜、芝麻、谷子等较小的种子。
权利要求

1.一种播种单体,由壳体(2),驱动支撑轴(1)和调节箍(8)构成;壳体为一旋转体,壳体上有种子装入口(3),种子装入口上有配套的盖板(4),驱动支撑轴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壳体壁上有漏种孔(6),所有漏种孔位于壳体壁的同一周缘上;调节箍上有与壳体壁上漏种孔匹配的漏种孔,调节箍匹配箍套在壳体壁有漏种孔的周缘上;其特征是漏种孔两侧有阻滑壁(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播种单体,其特征是所述漏种孔两侧阻滑壁与壳体的周壁围成一环形狭槽(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播种单体,其特征是所述环形狭槽(7)的宽度是所播种子尺寸的1.5倍到2倍,深度是环形狭槽半径的三分之一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播种单体,其特征是所述环形狭槽(7)由壳体内向外凸出,壳体壁与狭槽口相连,壳体内空间是台体状,其半径由驱动支撑轴向狭槽口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播种单体,其特征是所述环形狭槽(7)位于壳体内,壳体为一筒体,筒体半径与狭槽底部半径相同;阻滑壁上有连通壳体与狭槽的种子通道口(9),筒体内壁上有向狭槽倾斜的种子导向坝(12),种子导向坝一端与种子通道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播种单体,其特征是所述漏种孔按以下规则分布:调节箍上有两组漏种孔:一组是6个漏种孔,本组是这样分布的:从底部(11)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旋转60度一个漏种孔均匀分布;二组是9个漏种孔,本组是这样分布的:从底部开始,逆时针方向每旋转40度角一个漏种孔均匀分布;壳体上有三组漏种孔:其中一组和二组分别与调节箍上的分布一样,另一组有3个漏种孔,第一个位于从底部开始,逆时针旋转13.33度角处,其余2个按从第一个开始,每逆时针旋转120度一个,均匀分布。

说明书全文

一种播种单体

技术领域

[0001] 一种播种单体涉及播种机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的转筒式播种器都存在播种精度不高,成穴性差,播量不稳定,播量调节和株距调节不便的缺陷。播种精度差,其原因是播种器转动时,种子在壳体内壁上沿周向滑动,导致位于壳体壁上的漏种孔不间断漏出种子。株距调节不便,是因为漏种孔的个数不便变换,播量调节不便是由于播种孔大小调节不方便。发明内容
[0003] 改变壳体形状和漏种孔的分布,提高播种器的性能。
[0004] 技术方案:一种播种单体(图1),由壳体(2),驱动支撑轴(1)和调节箍(图5)(8)构成;壳体为一旋转体,壳体上有种子装入口(3),种子装入口上有配套的盖板(4),驱动支撑轴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壳体壁上有漏种孔(6),所有漏种孔位于壳体壁的同一周缘上(图3);调节箍(8)上有与壳体壁上漏种孔匹配的漏种孔,调节箍匹配箍套在壳体壁有漏种孔的周缘上(图
2、图4)。
[0005] 在漏种孔两侧设置阻滑壁(5),阻滑壁与壳体的周壁围成一环形狭槽(7)。
[0006] 以下为环形狭槽的优选设置:环形狭槽(7)的宽度设置为所播种子尺寸的1.5倍到2倍,深度设置为环形狭槽半径的三分之一以上。
[0007] 环形狭槽(7)由壳体内向外凸出(图1、图2。),壳体壁与狭槽口相连,壳体是台体状,其半径由驱动支撑轴向狭槽口逐渐增大。这种形状,可保证播种时,台体中的种子能全部进入狭槽中。
[0008] 环形狭槽(7)位于壳体内(图4、图6),壳体是筒体状,筒体半径与狭槽底部半径相同;阻滑壁上有连通壳体与狭槽的种子通道口(9)(图6),筒体内壁上有向狭槽倾斜的种子导向坝(12)(图6、图7),种子导向坝一端与种子通道口相连。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环形狭槽向外凸出的播种单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环形狭槽向外凸出的播种单体过轴线的剖切示意图;
图3是环形狭槽位于壳体内的播种单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环形狭槽位于壳体内的播种单体过轴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是调节箍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环形狭槽位于壳体内的播种单体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环形狭槽位于壳体内的播种单体局部剖视图;
图8是调节箍相对壳体转动,能分别形成3个漏种孔相通、6个漏种孔相通和9个漏种孔相通的株距时,壳体及调节箍上漏种孔分布示意图;
图9是是调节箍与壳体有6个漏种孔相通示意图;
图10是调节箍与壳体有3个漏种孔相通示意图;
图11是调节箍与壳体有9个漏种孔相通示意图;
图12是漏种孔形状示意图。
[0010] 图中1—驱动支撑轴 2-壳体 3-种子装入口 4—盖板 5—阻滑壁 6—漏种孔7—狭槽 8—调节箍 9—种子通道口 11—底部 12—种子导向坝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一种播种单体的结构。
[0011] 实施方式一一种播种单体(图1),由壳体(2),驱动支撑轴(1)和调节箍(图5)(8)构成;壳体为一旋转体,壳体上有种子装入口(3),种子装入口上有配套的盖板(4),驱动支撑轴与壳体固连,其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壳体壁上有漏种孔(6),所有漏种孔位于壳体壁的同一周缘上(图3);调节箍(8)上有与壳体壁上漏种孔匹配的漏种孔,调节箍匹配箍套在壳体壁有漏种孔的周缘上(图2、图4)。
[0012] 在漏种孔两侧设置阻滑壁(5),阻滑壁与壳体的周壁围成一环形狭槽(7)。
[0013] 环形狭槽(7)的宽度设置为所播种子尺寸的1.5到2倍,深度设置为环形狭槽半径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尺寸,只要狭槽中充满种子,窄槽中的种子就不能沿着壳体壁滑动。
[0014] 环形狭槽(7)由壳体内向外凸出(图1、图2。),壳体壁与狭槽口相连,壳体是台体状,其半径由驱动支撑轴向狭槽口逐渐增大。
[0015] 调节箍上的漏种孔按以下规则分布(图8): 调节箍上有两组漏种孔,一组是6个漏种孔,从底部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旋转60度一个漏种孔,均匀分布,二组是9个漏种孔, 从底部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旋转40度一个漏种孔,均匀分布;壳体上有三组漏种孔,其中一组和二组分别与调节箍上的分布一样,另一组有3个漏种孔,第一个位于从底部开始,逆时针旋转13.33度处,其余2个按从第一个开始,每逆时针旋转120度一个,均匀分布在壳体上。
[0016] 漏种孔的以上分布,相对转动调节箍和壳体壁,可分别得到沿壳体壁均匀分布的3通孔、6通孔、9通孔三种株距:在图8状态,将壳体沿逆时针方向旋转60度,可得到6个通孔(图9),再继续逆时针旋转6.77度角,可得到3个通孔(图10),再继续逆时针旋转13.33度角,可得到9个通孔(图11),再回转13.33度角、6.77度角,又可还原到3通孔和6通孔。
[0017] 在通孔状态下,壳体内的种子可经其漏出,错开时,漏种孔处于封闭状态,种子不能漏出。当调节箍相对壳体转动时,可以改变通孔的个数,这就能改变株距,转动时还可改变通孔的长度,从而改变每穴播种的粒数。
[0018] 播种单体的工作过程:向壳体中装入适量种子(种子量不超过壳体容积的一半),部分种子进入位于低处的窄槽中,封堵住位于窄槽下面的漏种孔,当壳体转动时,向上转动的壳体壁将附近的种子带到高处,向下转动的壳体壁将附近的种子带到低处,种子表面形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高处的种子冲向低处,当碰到运行到低处的通孔时,冲出部分种子后堵住通孔,拥挤在窄槽中,从而产生足够大的摩擦阻,使得窄槽中的种子不能相对于壳体壁滑动,这就防止了被堵住的漏种孔因周围种子滑动而漏出种子。这样每个通孔每转一周,只能漏出一次种子,这就提高了播种的成穴性能和精度。
[0019] 实施方式二:本方式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环形狭槽(7)位于壳体内(图4、图6),壳体是筒体状,筒体半径与狭槽底部半径相同;由于狭槽口的半径小于壳体的半径(图4),狭槽口高于处于低处的壳体壁,为了能将壳体内的种子全部播完,需将壳体中低处的种子运到狭槽内,在阻滑壁上开连通壳体与狭槽的种子通道口(9)(图6),在筒体内壁上设向狭槽倾斜的种子导向坝(12)(图6、图7),使种子导向坝一端与种子通道口相连。当壳体转动时,导向坝将壳体内低处的种子带到高处,经种子通道口流入狭槽内。
[0020]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相比,优点是减小了播种单体的外形尺寸,缺点是结构变复杂了。
[0021] 按以上原理将漏种孔安其它规则分布,可得到相应的株距变换,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0022] 漏种孔由大小两个矩形孔组合而成(图),大孔可用来播稻、小麦等大粒种子,小孔用来播油菜等小粒种子。
[0023] 本播种单体结构简单,重量轻,播量大小、播种株距都可方便调节,且播量稳定,播种精度高,成穴性好,即能播水稻、小麦等较大的种子、又能播油菜、芝麻、谷子等较小的种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