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加速型顶盖和发动机

申请号 CN201621422587.6 申请日 2016-12-23 公开(公告)号 CN206845267U 公开(公告)日 2018-01-05
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尹硕浚; 柳炫旭; 高元焃; 李秉哲;
摘要 一种流动 加速 通 风 型顶盖,其可以包括: 挡板 ,其分隔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下部空间开放使得包含从 发动机 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收集在其中,上部空间封闭使得漏气流出到发动机的外部,并且挡板具有将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连通的挡板通道,使得漏气通过挡板通道从下部空间排出到上部空间;以及流动加速构件,其与挡板通道联接并且位于上部空间,以便加速通过挡板通道的漏气的流动速度,从而通过在上部空间中使油粒子彼此相撞的碰撞效应来分离油粒子。
权利要求

1.一种流动加速型顶盖,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分隔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所述下部空间开放,使得包含从发动机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收集在所述下部空间中,所述上部空间封闭,使得漏气流出到所述发动机的外部,并且所述挡板具有将所述下部空间和所述上部空间连通的挡板通道,使得漏气通过所述挡板通道从所述下部空间排出到所述上部空间;以及
流动加速构件,所述流动加速构件与所述挡板通道联接,并且位于所述上部空间,以便加速通过所述挡板通道的漏气的流动速度,从而通过在所述上部空间中使所述油粒子彼此相撞的碰撞效应来分离所述油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流动加速构件包括通过孔口加速漏气的喷嘴以及在与所述喷嘴分开设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上部空间联接以产生碰撞效应的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通过所述介质的碰撞效应分离的油粒子被配置为借助所述挡板进行收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喷嘴形成多个孔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介质由丝网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进一步包括冲击导向件,所述冲击导向件与所述挡板通道联接并且位于所述下部空间,从而通过漏气流入所述挡板通道之前在所述冲击导向件上进行冲击的冲击效应而分离所述油粒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冲击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覆盖所述挡板通道的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进一步包括突出到所述上部空间的冲击肋,从而通过漏气流出到所述发动机的外部之前在所述冲击肋上进行冲击的冲击效应而分离所述油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冲击肋分别形成在分割所述上部空间的整个长度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且与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相比,所述冲击肋的布置更密集地形成在所述中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挡板在所述挡板通道的相对侧设有出油口,并且形成从所述挡板通道延伸到出油口的排油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排油通道在所述出油口处形成为漏斗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下部空间利用下端盖形成,所述上部空间利用上端盖形成,并且所述挡板定位为联接所述下端盖和所述上端盖的部分,以分隔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下端盖和所述上端盖通过螺栓连接构件联接,并且所述挡板通过从所述上端盖突出的凸台联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其中所述上端盖设有出口喷嘴,并且所述出口喷嘴是漏气通过其流出到所述发动机外部的通道。
15.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顶盖,所述顶盖两次形成冲击效应以使得包含由燃烧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受到冲击,并且一次形成碰撞效应,从而从漏气中去除所述油粒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动机,其进一步包括:
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与所述顶盖联接,并且收集包含所述油粒子的漏气;
气缸体,在所述气缸体中执行燃烧,并且所述气缸盖联接到所述气缸体的上部;以及油盘,所述油盘与所述气缸体的下部联接,其中从漏气中去除的油粒子收集在所述油盘中。

说明书全文

流动加速型顶盖和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盖,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流动加速型通风结构的顶盖和发动机,以通过提高去除包含在漏气中的油粒子的效率来降低发动机油耗。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内燃机经配置使得其上部包括与形成燃烧室气缸体联接的气缸盖,凸轮轴和打开/关闭设备安装在气缸盖的内部空间中,并且发动机进气系统和发动机排气系
统分别与气缸盖的两侧部分连接。
[0003] 具体地,内燃机进一步包括漏气(blow-by gas)排气系统,并且漏气排气系统在从燃烧期间必然产生的漏气中过滤油粒子之后,将油粒子收集到气缸盖,以便将油粒子传递
到缓冲罐(或进气系统)。在这里,漏气是在燃烧室中未彻底燃烧,然后通过活塞和气缸之间
的细缝流入气缸体下部的曲轴箱中的气体,漏气包含的主要成分诸如氢化合物和一
碳的气体和发动机油的油粒子。
[0004] 因此,气缸盖与顶盖联接,以便从外部阻挡内部空间,并且顶盖设有用于漏气的通风结构。通风结构被配置为使得形成肋结构,同时形成漏气通道,并且设置挡板,在所述肋
结构上漏气受到冲击,漏气流动通过所述漏气通道,包含在漏气中的油粒子被过滤到所述
挡板上。
[0005] 例如,包含废气和油粒子的漏气形成从气缸体经由气缸盖朝向顶盖上升的气体流路,并且通过对肋的进气口和顶盖挡板的冲击,将上升到顶盖的漏气转换成过滤油粒子的
漏气。然后,过滤油粒子的漏气流入挡板的进气口,通过漏气通道,并朝向缓冲罐(或进气系
统)流出。因此,由于从漏气中去除的油粒子通过顶盖的肋和挡板被再收集到油盘以便回
收,因此可以减少发动机油耗。
[0006] 上述具有通过将漏气冲击到冲击型挡板上来过滤油粒子类型的通风结构被称为所谓冲击型通风结构。
[0007] 然而,由于油粒子的去除完全取决于漏气的冲击,因此冲击型通风结构确实具有低的油分离效率。
[0008] 因此,由于低的油分离效率而增加了发动机油耗,并且发动机油耗的增加导致发送机的缺油,使得补充发动机油的周期应该短。
[0009] 在该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能包含不形成在该国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旨在提供一种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和发动机,其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通过将由流动加速构件产生的一个冲击效应增加到由肋和挡板产生的两个冲击效
应,并且进一步增加流动加速构件的碰撞效应,大大提高分离包含在漏气中的油的效率,所
以增加了发动机油循环并降低了发动机油耗。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可以包括:挡板,其分隔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下部空间开放使得包含从发动机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收集在其中,
上部空间封闭使得漏气流出到发动机的外部,并且挡板具有将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连通的
挡板通道,使得漏气通过挡板通道从下部空间排出到上部空间;冲击导向件,其与挡板通道
联接并且位于下部空间,从而通过漏气流入挡板通道之前在所述冲击导向件上进行冲击的
冲击效应而分离油粒子;冲击肋,其突出到上部空间,从而通过漏气流出到发动机的外部之
前在所述冲击肋上进行冲击的冲击效应而分离油粒子;以及流动加速构件,其与挡板通道
联接,并且位于上部空间,以加速通过挡板通道的漏气的流动速度,从而通过在上部空间中
使油粒子彼此相撞的碰撞效应来分离油粒子。
[0012]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流动加速构件可以包括喷嘴和介质,喷嘴上钻有多个孔口以通过孔口加速漏气,介质与上部空间联接以与喷嘴分开设置,并且由产生碰撞效应
的丝网形成。
[0013]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通过介质的碰撞效应分离的油粒子被配置为借助挡板进行收集。
[0014]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进一步包括冲击导向件,冲击导向件与挡板通道联接并且位于下部空间,从而通过漏气流入挡板通道之前在冲击导向件上
进行冲击的冲击效应而分离油粒子。
[0015]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冲击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覆盖挡板通道的周围。
[0016]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冲击肋分别形成在分割上部空间的整个长度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且与前部和后部相比,冲击肋的布置更密集地形成在中部中。
[0017]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冲击导向件可以包括覆盖挡板通道的周围的左导向件和右导向件。冲击肋可以分别形成在分割上部空间的整个长度的前部、中部和后部,以在各
个部分中以不同的布置间隔突出。
[0018]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挡板可以在挡板通道的相对侧设有出油口并且形成排油通道,排油通道从挡板通道延伸到出油口并在出油口处形成为漏斗形状。
[0019]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部空间可以利用下端盖形成,上部空间可以利用上端盖形成,并且挡板可以定位为联接下端盖和上端盖的部分,下端盖和上端盖通过螺栓
接构件联接,并且通过从上端盖突出的凸台固定,以分隔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用作漏气通
过其流出到发动机外部的通道的出口喷嘴可以设置到上端盖。
[0020]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动机可以包括:气缸体,其中执行燃烧;气缸盖,其与气缸体的上部联接,使得包含从发动机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收集在其中;
油盘,其与气缸体的下部联接,使得从漏气中去除的油粒子收集在其中;以及顶盖,其与气
缸盖联接,顶盖两次形成冲击效应以使得包含由燃烧产生的油粒子的漏气受到冲击,并且
一次形成碰撞效应,从而从漏气中去除油粒子。
[0021] 作为期望的示例性实施例,顶盖可以包括:下端盖,其形成有形成两个侧开口空间的边缘框架;上端盖,其形成有形成一个侧开口空间的边缘框架,以通过螺栓连接构件与下
端盖联接;挡板,其定位为下端盖和上端盖的联接部分,以将内部空间分隔为下端盖的下部
空间和上端盖的上部空间;冲击导向件,其围绕挡板的挡板通道以通过在其上冲击漏气产
生冲击效应;冲击肋,其形成在上端盖的底表面处,以通过在其上冲击通过出口喷嘴流出的
漏气产生冲击效应;喷嘴,其加速通过挡板的挡板通道的漏气;以及介质,其通过使经由喷
嘴流出的漏气彼此相撞而产生碰撞效应。
[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应用流动加速型通风结构的顶盖,使得与普通冲击型通风结构相比,通过冲击效应和碰撞效应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油分
离效率,并且其作用和效果实现了以下优点。
[0023] 第一,通过提高的油分离效率,可以增加发动机油收集并且可以减少发动机油耗。第二,作为碰撞效应,根据通过使用喷嘴的漏气流动速度的加速度实现提高油分离效率,提
高了通风结构的性能,同时与普通冲击型通风结构相比,保持了相同平的生成成本,并且
实现了应用通风结构的顶盖的低价格。第三,因为通过位于通过喷嘴的漏气的流路上的丝
网型介质,增加了碰撞效应,因此易于使用挡板进行排油。第四,可以通过仅根据简单的结
构变化增加冲击效应来进一步提高油分离效率,以改变顶盖的肋布置并且安装挡板的入口
导向件。第五,由于不包含油粒子的漏气通过油分离效率,再供应到发动机,因此可以提高
燃烧性能并且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第六,可以通过提高的油分离效率,来满足与普通
发动机相比提高性能的下一代发动机所需的关于发动机油的期望条件。
[0024] 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从合并到本文的附图和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原理的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将更加明显或更详细地
阐述。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应用流动加速型通风结构的顶盖的示意图。
[0026]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挡板的冲击导向件的详细结构。
[0027]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冲击肋的详细结构。
[0028]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流动加速构件的详细结构。
[0029]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应用顶盖的发动机中的流动加速型通风结构排出漏气的状态。
[0030]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冲击挡板和冲击肋分离油的状态。
[0031]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通过流动加速构件分离油之后将油排到油盘的状态。
[0032] 应该理解,附图不必按照比例绘制,只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稍微简化的示意。如本文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
寸、取向、位置和形状,该特定设计特征将部分地通过具体的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0033] 在附图中,贯通附图的若干图,附图标记指代本实用新型的相同的或等效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的参照,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文进行描述。虽然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
不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仅覆盖示例性实
施例,而且覆盖可以包括在如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替
代、修改、等同物以及其他实施例。
[0035] 参考图1,顶盖1包括下端盖10、上端盖20、挡板30、冲击导向件40、冲击肋50以及流动加速构件60,并且形成由挡板30分离成下部空间和上部空间的内部空间,使得从发动机
产生然后上升的漏气被收集在其中。
[0036] 具体地,下端盖10和上端盖20由螺栓连接构件1-1联接,以形成其中一个表面(即,与气缸体联接的表面)开放的内部空间。下端盖 10形成有侧边缘部分,以形成两侧开放空
间。上端盖20形成有底表面,以形成一侧开放空间,并且经配置使得内部空间分隔成前部
20-1、中部20-2以及后部20-3,并且联接有挡板30的前凸台21-1在前部20-1 和中部20-2之
间的边界部分中突出,并且联接有挡板30的后凸台21-2 在中部20-2和后部20-3之间的边
界部分中突出,并且漏气通过其流出的出口喷嘴23形成在后部20-3处。前部20-1形成挡板
室,该挡板室设置为用于定位挡板30的挡板通道31并联接流动加速构件60的位置。
[0037] 具体地,挡板30形成其中挡板通道31和出油口32设置在两端部处的排油通道33,并且通过定位为下端盖10和上端盖20的联接部分,将顶盖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下端盖10的
内部和上端盖20的内部。挡板通道31形成为四边形或矩形形状,并且出油口32形成有管子
或管道,并且排油通道33在出油口32处形成为漏斗形状,以容易地排出收集的油。
[0038] 具体地,冲击导向件40在挡板30的下表面部分(即,形成有排油通道33的上表面部分的相对表面)中,覆盖挡板通道31的前方向和后方向。在当前的情况下,当发动机的前侧
被限定为前面,并且发动机的后侧被限定为后面时,挡板通道31的前方向表示发动机的前
侧,挡板通道31的后方向表示发动机的后侧。冲击肋50从上端盖20的底表面以预定高度突
出,以形成在前部20-1、中部20-2以及后部20-3 处。
[0039] 具体地,流动加速构件60包括喷嘴61和介质63,并且喷嘴61 在包围挡板30的上表面部分(即,设置冲击导向件40的下表面部分的相对表面)中的挡板通道31的周围的状态
下,加速通过挡板通道31 流出的漏气的流动速度。介质63与上端盖20的前部20-1的底表面
联接,使得漏气的流路在由加速的流动速度对其冲击之后发生改变,并且因此在与喷嘴61
分开定位的状态下设置为面向喷嘴61。
[0040] 同时,图2至图4分别表示冲击导向件40、冲击肋50、喷嘴61 以及介质63的详细组成。
[0041] 参考图2,冲击导向件40包括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左导向件41和右导向件43,并且左导向件41覆盖挡板通道31的前侧部分,右导向件 43覆盖挡板通道31的后侧部分。因为左导
向件41和右导向件43具有大约15mm的相等高度,所以防止由凸轮产生的飞油直接流入挡板
通道31中。因此,左导向件41和右导向件43安装在挡板通道31的四个表面的前表面和后表
面上,以与漏气的流动方向相对应,使得通过在其上冲击漏气使油粒子的分离最大化,并且
当除四个表面的前后表面之外两个表面不被覆盖时,漏气可以容易地流入挡板通道31中。
[0042] 安装左导向件41和右导向件43的安装位置L定位成毗邻挡板30 的前方向,并且此外,预定在一定距离处,从而通过挡板通道31的漏气的油粒子可以被过滤大约90%。因此,
通过实验优化安装位置L。
[0043] 参考图3,冲击肋50分成前肋50-1、中心肋50-2以及后肋50-3,前肋50-1在上端盖20的前部20-1处突出预定高度,中心肋50-2在上端盖20的中部20-2处突出预定高度,后肋
50-3在上端盖20的后部 20-3处突出预定高度。相应的前部50-1、中心肋50-2以及后肋50-3 
通过结合多个肋而布置,此外布置间隔彼此不同。
[0044] 例如,前肋50-1经配置使得彼此相邻的两个肋之间的间隔形成有第一间隔a和第二间隔a-1,中心肋50-2经配置使得彼此相邻的两个肋之间的间隔形成有第三间隔b和第四
间隔b-1,并且后肋50-3经配置使得彼此相邻的两个肋之间的间隔形成有第五间隔c和第六
间隔c-1。在当前情况下,中心肋50-2的第三间隔b和第四间隔b-1形成为比前肋50-1的第一
间隔a和第二间隔a-1以及后肋50-3的第五间隔c和第六间隔c-1短,以形成密集的肋布置。
因此,前肋50-1和后肋50-3经配置使得通过最小化肋的数量来容易地排出漏气,而中心肋
50-2经配置使得在其上冲击漏气的肋的数量大,以提高油粒子分离效率。
[0045] 参考图4,喷嘴61形成有具有预定高度的喷嘴主体,以通过单向开放型内部空间围绕挡板通道31,并且喷嘴61形成作为圆形孔的孔口,使得流入内部空间的漏气加速。孔口包
括在喷嘴主体的左侧部分钻孔的左孔口列6-1,和在喷嘴主体的右侧部分钻孔的右孔口列
6-2,以形成在喷嘴主体处。介质63形成有丝网63-1,并且当通过穿过左孔口列6-1和右孔口
列6-2而加速的漏气冲击在丝网63-1上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油粒子分离效率。在当前的情况
下,分离的油粒子通过聚集在一起以沿挡板30的排油通道33朝向出油口32流动而变成油。
[0046] 同时,图5示出排出漏气的发动机的示例。
[0047] 如图所示,发动机经配置使得气缸盖100和顶盖1设置为其中执行燃烧的气缸体200的上部,并且其中填充发动机油的油盘300(参考图7)设置为气缸体200的下部。
[0048] 具体地,顶盖1与参考图1至图4所述的顶盖1相同。因此,顶盖1的通风结构形成有下端盖10和上端盖20、挡板30、挡板通道31、喷嘴61以及出口喷嘴23,并且其油分离结构形
成有冲击导向件40、冲击肋50、介质63、出油口32以及排油通道33。
[0049] 从发动机产生的漏气在从气缸体200朝向气缸盖100上升之后,被收集到气缸盖100中的顶盖1。因此,顶盖1的通风结构形成漏气流路,漏气流路是指从下端盖10流入挡板
通道31中的漏气由喷嘴61加速,以传递到上端盖20,然后经由前部20-1、中部20-2以及后部
20-3 流出到出口喷嘴23。同时地,顶盖1的油分离结构通过冲击冲击导向件40和漏气的冲
击效应,冲击冲击肋50和漏气的冲击效应以及冲击介质63和加速的漏气的碰撞效应,来分
离油粒子。
[0050] 因此,漏气被转换为去除油粒子的气体然后排出,并且收集从漏气去除的油粒子作为发动机油,然后在发动机中回收。在当前的情况下,作为实验证明油分离效率达到
95%。
[0051] 同时,图6和图7分别示出关于冲击导向件40、冲击肋50以及介质63的油粒子分离动作的各个示例。
[0052] 参考图6,冲击导向件40的左导向件41和右导向件43通过作用而产生冲击效应,使得沿挡板30的下表面部分流动的漏气在流入挡板通道31之前被冲击在其上。因此,当冲击
效应从漏气中去除油粒子时,漏气在下端盖10的内部空间中被转换为第一除油漏气。在当
前的情况下,从漏气中去除的油粒子通过聚集在一起以收集到油盘300而变成油。
[0053] 参考图7,介质63的丝网63-1通过作用产生碰撞效应,使得通过经由挡板通道31通过喷嘴61的左孔口列6-1和右孔口列6-2而加速的第一除油漏气在流到上端盖20之前被冲
击在其上。因此,由于碰撞效应再次从第一除油漏气中去除油粒子,第一除油漏气在上端盖
20的前部20-1(即,挡板室)中转换成第二除油漏气。在当前的情况下,从第一除油漏气去除
的油粒子通过聚集在一起以沿挡板30的排油通道 33朝向出油口32流动并然后收集到油盘
300而变成油。
[0054] 冲击肋50通过作用产生冲击效应,使得经由上端盖20的前部 20-1、中部20-2、后部20-3顺序地流动的第二除油漏气在冲击到介质63上之后,随着其方向改变而在通过出口
喷嘴23排出之前被冲击在其上。因此,当冲击效应再次从第二除油漏气中去除油粒子时,第
二除油漏气在上端盖20的内部空间中转换成第三除油漏气,以通过出口喷嘴23流出。在当
前的情况下,从第二除油漏气去除的油粒子通过聚集在一起以沿挡板30的排油通道33朝向
出油口32流动并然后收集到油盘300而变成油。
[0055] 如上所述,因为油粒子通过冲击导向件40、介质63以及冲击肋 50的作用从漏气中去除三次,所以作为实验证明有大约95%的油分离效率。
[0056]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流动加速通风型顶盖包括形成有上端盖10和下端盖20、挡板30以及喷嘴61的通风结构,和由产生冲击效应的冲击导向件40和冲击肋50以
及产生碰撞效应的介质63形成的油分离结构,并且当其与气缸盖100一起应用到发动机时,
通过两次冲击效应和一次碰撞效应来分离漏气中包含的油粒子。因此,根据在漏气从发动
机排出到外部之前达到大约95%的油分离效率,通过增加发动机油循环,大大降低了发动
机油耗。
[0057] 为了在所附权利要求中便于解释和准确定义,术语“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上”、“下”、“上面”、“下面”、“向上”、“向下”、“前面”、“后面”、“背面”、“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里面”、“外面”、“向前”以及“向后”用于参考附图中所示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这些特征。
[0058] 出于示例和描述的目的已经呈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它们并不旨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穷尽的描述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公开的明确形式,
并且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选择和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解释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作出和利用本实用新
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各种替代和修改。其本意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
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