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申请号 CN201380049114.9 申请日 2013-09-20 公开(公告)号 CN104736120B 公开(公告)日 2017-05-17
申请人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森崇稔; 志方宣之;
摘要 本 发明 的 底板 控制方法控制仰卧台。仰卧台具备承受用户的脊背的背部底板以及承受用户的膝部的膝部底板。仰卧台通过背部底板以及膝部底板的起倒来进行用户的背部上升以及膝部上升。对背部底板以及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进行控制的控制 电路 ,在受到上述背部底板或者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的指示时进行控制,以使仰卧台具有使背部底板侧比膝部底板侧更高或者更低的倾斜。
权利要求

1.一种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该仰卧台具备:承受用户的脊背的背部底板、承受用户的膝部的膝部底板及安装有上述背部底板和上述膝部底板的可动框,并且通过上述背部底板以及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来进行用户的背部上升以及膝部上升,
所述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上述背部底板、上述膝部底板以及上述可动框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在受到上述背部底板的起倒的指示时,通过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仰卧台具有使上述背部底板侧比上述膝部底板侧更高或者更低的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上述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上述控制电路使上述膝部底板立起并且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上述背部底板侧比上述膝部底板侧高,并在以此状态使上述背部底板立起后,上述控制电路将上述膝部底板放倒并且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从背部上升状态使上述背部底板返回而进行背部下降时,上述控制电路使上述膝部底板立起并且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上述背部底板侧比上述膝部底板侧低,并以此状态将上述背部底板放倒,进而将上述膝部底板放倒并且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框使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的高低差可变。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可动框以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存在高低差的状态下受到上述背部底板或者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的指示时,上述控制电路使上述可动框动作而消除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的高低差后,进行上述起倒动作。
6.一种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承受用户的脊背的背部底板;
承受用户的膝部的膝部底板;
安装有上述背部底板和上述膝部底板的可动框;
使上述背部底板起倒的第1促动器;
使上述膝部底板起倒的第2促动器;
使上述可动框动作,来使仰卧台具有在上述背部底板侧与上述膝部底板侧产生高低差的倾斜的第3促动器;以及
控制电路,使上述第1促动器、上述第2促动器以及上述第3促动器连动地动作,上述控制电路构成为:
在通过对上述第1促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上述第2促动器以及上述第3促动器连动,
使上述第2促动器动作以使得上述膝部底板立起,
使上述可动框倾斜以使得上述背部底板侧比上述膝部底板侧高,使上述第1促动器动作以使得上述背部底板立起,并且使上述第2促动器动作以使得上述膝部底板下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电路具备解除机构,该解除机构用于在通过对上述第1促动器进行驱动使上述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上述第2促动器或者上述第3促动器的连动关闭。

说明书全文

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一般涉及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及其装置,更详细地涉及能够使背部底板与膝部底板分别上下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被称为升降床的仰卧台,通过使背部底板立起而能够使用户的背部上升,通过使膝部底板立起而能够使用户的膝部上升,但在使背部底板立起时,用户的身体向脚侧偏移。这样会压迫用户的腰椎及下腹部。
[0003] 为了消除该情况,在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04-000557号中,提出了在进行背部上升时也同时进行膝部上升的床。该床如图4所示,在使膝部底板33稍微上升的状态下使背部底板31立起,然后,通过使膝部底板33下降来进行背部上升,以避免用户的身体发生偏移。
[0004] 但是,在该以往的床中,在使膝部底板立起的时刻身体向头侧偏移,通过使背部底板立起而身体向反方向偏移,不足以消除对腰椎、下腹部的压迫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身体不会伴随背部上升而偏移从而能够抑制对身体带来压迫感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0006]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的仰卧台具备背部底板及膝部底板。背部底板承受用户的脊背。膝部底板承受用户的膝部。仰卧台通过背部底板以及膝部底板的起倒来进行用户的背部上升以及膝部上升。对上述背部底板以及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在受到上述背部底板或者上述膝部底板的起倒的指示时进行控制,以使仰卧台具有使背部底板侧比膝部底板侧更高或者更低的倾斜。
[0007]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在第1方式中,上述控制电路在使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进行控制,以使膝部底板立起并且使背部底板侧比膝部底板侧高,并在以此状态使背部底板立起后,将膝部底板放倒并且使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0008]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在第1方式中,上述控制电路在从背部上升状态使背部底板返回而进行背部下降时进行控制,以使膝部底板立起并且使背部底板侧比膝部底板侧低,并以此状态将背部底板放倒,进而将膝部底板放倒并且使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0009]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在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使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的高低差可变。
[0010]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中的任一项中,当在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存在高低差的状态下受到背部底板或者膝部底板的起倒的指示时,上述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以在消除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的高低差后进行上述起倒动作。
[0011]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具备:承受用户的脊背的背部底板;承受用户的膝部的膝部底板;使背部底板以及膝部底板个别地起倒的促动器;使仰卧台具有在背部底板侧与膝部底板侧产生高低差的倾斜的促动器;以及控制电路,在通过对背部底板用促动器进行驱动使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膝部底板用的上述促动器以及倾斜生成用的上述促动器连动地动作。
[0012]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在第6方式中,上述控制电路具备解除机构,该解除机构用于在通过对背部底板用促动器进行驱动使背部底板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膝部底板用的上述促动器或者倾斜生成用的上述促动器的连动关闭(off)。
[0013]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在第6方式或第7方式中,还具备安装上述背部底板及上述膝部底板的可动框,上述可动框可动,以使背部底板侧比膝部底板侧更高或者更低。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动作说明图。
[0015] 图2A及图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0016]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其他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0017] 图4是以往的仰卧台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在图2中,1是基础框,在该基础框1上经由二个弯曲连杆11、12安装有可动框2。各弯曲连杆11、12在其节点部41具备达驱动的旋转型促动器4(第3促动器),通过这些促动器4、4的驱动,能够使可动框2相对于基础框1升降。另外,通过促动器4、4的个别驱动(使促动器4、4独立地驱动),能够使可动框2倾斜。
[0019] 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具备基础框1、弯曲连杆11、12、可动框2、背部底板31、腰部底板32、膝部底板33及腿部底板34。在位于上述基础框1上的可动框2上,按顺序配置有背部底板31、腰部底板32、膝部底板33、腿部底板34。背部底板31的膝部底板33侧的端部(腰部底板32侧的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可动框2。另外,在背部底板31与可动框2之间,配置有马达驱动的伸缩型促动器5(第1促动器)。通过使促动器5伸展,背部底板31以上述转动连结点为中心而升起。
[0020] 腰部底板32固定于可动框2,与之相对,膝部底板33的背部底板31侧的端部(腰部底板32侧的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可动框2。在膝部底板33与可动框2之间,设置有马达驱动的伸缩型促动器6(第2促动器)。并且,腿部底板34的膝部底板33侧的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膝部底板33的腿部底板34侧的端部。如果使促动器6伸展,则膝部底板33将腿部底板34拉近并升起。
[0021] 如果使隔着床垫(未图示)承受用户的身体的上述背部底板31、腰部底板32、膝部底板33及腿部底板34中的、背部底板31立起,则能够进行用户的背部上升,如果使膝部底板33立起,则能够进行用户的膝部上升,并且如果使促动器4、4转动,则能够使可动框2以及各底板31~34升降。另外,通过对促动器4、4的动作进行个别地控制,能够使可动框2具有使用户的头侧高或者足侧高的倾斜。
[0022] 上述的各促动器4、4、5、6由控制电路7控制。按照从由用户操作的操作器8输入的信号,控制电路7使各促动器4、4、5、6动作,从而进行上述背部上升、膝部上升、升降或倾斜。
[0023] 这里,在用户或者护理者操作操作器8从而进行了背部上升的指示时,上述控制电路7不仅驱动背部底板31用的促动器5,还驱动膝部底板33用的促动器6以及可动框2用的促动器4、4。
[0024] 即,在有背部上升的指示时,上述控制电路7如图1所示那样,首先,使膝部底板33稍微立起,并且对处于背部底板31侧的弯曲连杆11的促动器4进行驱动而使可动框2的背部底板31侧稍微升高。通过与可动框2连同的倾斜(通过使可动框2倾斜来使背部底板31以及膝部底板33倾斜)来消除由于使膝部底板33立起而产生的身体的偏移。另外,当然可以通过使可动框2的膝部底板33以及腿部底板34侧下降来进行使可动框2倾斜的动作。
[0025] 接下来,上述控制电路7通过在使背部底板31立起时还同时使膝部底板33立起,从而防止使背部底板31立起时身体向下方侧偏移。并且,如果使背部底板31立起的动作完毕,则控制电路7使膝部底板33返回原样,并且使可动框2也返回到平状态。
[0026] 如果在处于背部上升状态时从操作器8有使背部底板31返回到水平状态的指示,则控制电路7如图3所示那样,首先,进行使膝部底板33稍微上升同时使可动框2的背部底板31侧下降的动作(或者使膝部底板33以及腿部底板34侧上升的动作)。然后,将背部底板31放倒,进行使膝部底板33也返回原样的动作,最终可动框2也返回到水平状态。
[0027] 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以及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通过由控制电路7使载有上述背部底板31及膝部底板33的可动框2倾斜,来防止在使背部底板31立起或使膝部底板33立起时产生的用户的身体的偏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以及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能够适当地防止仅仅使背部底板31与膝部底板33协调动作无法防止的身体的偏移。
[0028] 在升降床上没有用户的状态下使背部底板31起倒时,不需要膝部底板33及可动框2连动运动。还存在用户自身觉得不需要连动动作的情况。因此,希望能够通过操作器8的操作来解除使上述背部底板31立起的背部上升及其复原时的膝部底板33以及可动框2的连动动作、或者膝部上升时的可动框2的连动动作。即,希望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7具备解除机构,该解除机构在驱动促动器5(第1促动器)时将促动器5(第1促动器)与促动器6(第2促动器)的连动或促动器5(第1促动器)与促动器4(第3促动器)的连动关闭。另外,作为解除机构,也可以使用能够在驱动促动器6(第2促动器)时将促动器6(第2促动器)与促动器4(第3促动器)的连动关闭的机构。
[0029] 另外,期望的是,在进行背部上升、膝部上升时,控制电路7使可动框2倾斜的度(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的高低差)通过基于操作器8的设定而可变。
[0030] 另外,当在可动框2处于倾斜的状态时从操作器8有使背部底板31起倒的动作的指示、或使膝部底板33起倒的动作的指示、或者使可动框2升降的动作的指示时,控制电路7在使可动框2返回到水平状态后,执行所指示的动作。
[0031]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具有以下的第1特征。
[0032] 第1特征是,仰卧台具备承受用户的脊背的背部底板31和承受用户的膝部的膝部底板33。另外,仰卧台通过背部底板31以及膝部底板33的起倒,来进行用户的背部上升以及膝部上升。仰卧台具备对背部底板31以及上述膝部底板33的起倒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7。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的第1特征是,控制电路7在受到背部底板31或者膝部底板33的起倒的指示时,使仰卧台具有使背部底板31侧比膝部底板33侧更高或者更低的倾斜。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使可动框2倾斜。
[003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第2~第5特征。另外,第2~第5特征是任意的特征。
[0034] 第2特征是,在第1特征中,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在使背部底板31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膝部底板33立起并且(与立起同时地)使背部底板31侧比膝部底板33侧高。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在该状态下使背部底板31立起后,使膝部底板33放倒并且(与放倒同时地)使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0035] 第3特征是,在第1特征中,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在从背部上升状态起使背部底板31返回而进行背部下降时,使膝部底板33立起并且(与立起同时地)使背部底板31侧比膝部底板33侧低。控制电路7进行控制,以在该状态下使背部底板31放倒,并使膝部底板33放倒并且(与放倒同时地)使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返回到相同的高度。
[0036] 另外,在第2特征以及第3特征中所说的“同时地”,不仅仅是动作严格一致,即使是稍微错开而进行动作的情况,如果是在能够看作同时的范围内,则包含于“同时地”。
[0037] 第4特征是,在第2特征或第3特征中,使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的高低差可变。即,关于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的高低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用户期望的高低差。
[0038] 第5特征是,在第1特征~第3特征的任一项的特征中,控制电路7当在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有高低差的状态下受到背部底板31或膝部底板33的起倒的指示时进行控制,以消除仰卧台上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的高低差(具体地、使可动框2为水平)。控制电路7然后进行控制,以进行背部底板31或膝部底板33的起倒动作。
[0039]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具有以下的第6特征。
[0040] 第6特征是,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具备背部底板31、膝部底板33、促动器5、6(第1促动器以及第2促动器)、促动器4(第3促动器)及控制电路7。背部底板31承受用户的脊背。膝部底板33承受用户的膝部。促动器5、6(第1促动器以及第2促动器)使背部底板31以及膝部底板33个别地起倒。促动器4(第3促动器)使仰卧台产生在背部底板31侧与膝部底板33侧产生高低差的倾斜。控制电路7在通过对背部底板31用促动器5(第1促动器)进行驱动使背部底板31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膝部底板33用的上述促动器6(第2促动器)以及倾斜生成用的上述促动器4(第3促动器)连动地动作。
[004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第7、8特征。另外,第7、8特征是任意的特征。
[0042] 第7特征是,在第6特征中,控制电路7具备解除机构,在通过对背部底板31用促动器5(第1促动器)进行驱动使背部底板31立起而进行背部上升时,使膝部底板33用的促动器6(第2促动器)或者倾斜生成用的促动器4(第3促动器)的连动关闭。
[0043] 第8特征是,在第6特征或第7特征中,还具备供上述背部底板31以及膝部底板33安装的可动框2。可动框2可动,以使背部底板31侧比膝部底板33侧更高或者更低。
[004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的底板控制装置以及仰卧台的底板控制方法,是通过设置可动框2来实现使背部底板31侧具有比膝部底板33侧更高或者更低的倾斜的例子。但是,该可动框2的存在不是必须的。作为不设置可动框2的例子,列举以下的例子。作为对背部底板31及膝部底板33(以及腿部底板34)进行驱动的机构,考虑使用了变更其高度位置、或者具有能够相比于转动支点侧而使另一端侧(该转动支点的相反侧的端部)更低的角度调节范围的机构的构造。通过在基础框1经由上述任一种构造来配置各底板31~34,能够进行图1以及图3所示的动作。
[0045]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仰卧台具备基础框1、弯曲连杆11、12、可动框2、背部底板31、腰部底板32、膝部底板33及腿部底板34,但只要至少具备背部底板31和膝部底板33即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