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

申请号 CN201610050503.9 申请日 2016-01-26 公开(公告)号 CN105708629A 公开(公告)日 2016-06-29
申请人 孙汉军; 发明人 孙汉军;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卫生列车部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 重症监护 车厢的 负压 舱,所述负压舱主要由车厢的 车顶 、车底、两相邻车厢侧板和两扇隔墙构成密闭腔室;其中一扇隔墙上设有便于担架车进入密闭腔室的隔离 门 ,所述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监护床和进气过滤装置,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位于监护床正上方。本 专利 ,一方面能将车厢中的传染病伤员隔离,避免传染病对其他伤员进行传染;另一方面对传染病伤员进行及时医治。
权利要求

1.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的车顶、车底、两相邻车厢的侧板和两扇隔墙;所述车顶、车底、侧板和隔墙形成密闭腔室;其中一扇隔墙上设有便于担架车进入密闭腔室的隔离,所述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监护床和进气过滤装置,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位于监护床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门设有观察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门为外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空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输液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包括:不锈矩形管、木工板和塑板,木工板和铝塑板形成墙板,不锈钢矩形管位于墙板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其特征在于,没有安装隔离门的隔墙上设有供护理人员临时进入密闭腔室内的侧门。

说明书全文

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卫生列车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

背景技术

[0002] 批量伤病员运输设备可与轻型方舱医院、手术救护车一起形成全程、连续、完整的救治链,为自然灾害发生时大批量伤病员的医疗救援提供大型关键装备,成为构建和完善现代医疗救援体系的关键环节。
[0003]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目前的伤员运输列车主要是将常规的火车车厢改为卧铺车厢运输伤员,然而此种伤员运输列车存在着以下不足:1)缺乏专业重症监护车厢以及相应设施设备,不具备批量重症伤病员后送及后送途中监护的能
2)缺乏重症伤员的上乘下载和安置周转辅助装置;
3)缺乏重症伤员持续供、不间断供电和特殊感染隔离设施。
[0004] 综合现有技术分析可知,由于目前的伤员运输列车是将多节卧铺车厢连接在一起,其中一节车厢内安装有手术台,以方便对需要急救的伤员进行临时手术。然而由于车厢内的设备和仪器都比较有限,对伤员只能做临时处理,手术结束后的患者被送往普通病床进行观察。
[0005] 对于自然灾害时期,伤员易发生交叉感染,以及传染性疾病传播,就目前的伤员运输列车而言,若有传染性伤员在列车上时,极易造成病情传播,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0006] 由此可见对于如何解决卫生列车上传染性伤员救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卫生列车中的传染病伤员隔离,且对传染病伤员进行医治的负压舱。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包括车厢的车顶、车底、两相邻车厢的侧板和两扇隔墙;所述车顶、车底、侧板和隔墙形成密闭腔室;其中一扇隔墙上设有便于担架车进入密闭腔室的隔离,所述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监护床和进气过滤装置,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位于监护床正上方。
[0009] 本方案的工作过程及优点在于:具体使用本负压舱时,首先将传染病伤员通过担架车等工具运送到密闭腔室内,然后将伤员安置在监护床上,再启动负压装置。由于负压装置位于舱顶部,负压装置工作时,使负压舱内建立梯度压差,实现内部空气的定向流动,以避免有害病毒的传播。另外,病人口鼻处的感染空气能迅速被负压装置抽走,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密闭腔室内的洁净区域,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不被传染病源感染。该负压舱,一方面将重症监护车厢上的传染病伤员进行隔离,避免其他伤员被传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在监护床上对传染病伤员进行救治,使传染病伤员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克服了传统运输伤员的车厢由于隔离措施不完善,导致手术室只能供一般伤员使用,不能供传染病伤员使用,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导致传染病伤员不能得到及时医治。
[0010]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离门设有观察窗,方便医护人员对负压舱内的伤员进行观察,在不打开负压舱的前提下,从观察窗看仪器设备上的数据即可获知伤员的身体状况。
[0011] 优选方案二:作为基础方案的又一优选方案:所述隔离门为外开门,由于卫生列车的整体空间比较有限,故负压舱的占地面积有限,外开门相对于内开门和滑门而言,更加方便伤员进入负压腔,特别是对于采用担架车等工具运送伤员时,外开门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门板对密闭腔室内人员或装置移动造成的干涉。
[0012] 优选方案三:作为基础方案的又一优选方案:所述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空调,便于调节密闭腔室内的温度,使密闭腔室内的温度处于人体适应的环境温度下,有助于伤员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避免伤员在救治过程中出现血液凝固等情况的发生。
[0013] 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的又一优选方案: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输液架。输液架安装在车顶,不需要地面支撑作为支点,减少了人员在过道中行走的阻碍。另外,支撑架安装在车顶,克服了传统输液架放置在车厢内,车厢突然加速或停车时,输液架易发生倾斜的难题。
[0014] 优选方案五:作为基础方案的又一优选方案:所述隔墙包括:不锈矩形管、木工板和塑板,木工板和铝塑板形成墙板,不锈钢矩形管位于墙板两侧。该隔墙以不锈钢矩形管作为支撑柱,木工板和铝塑板为挡板,在满足隔离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隔墙的重量,进而减小负压舱对车厢的负载。
[0015] 优选方案六:作为基础方案的又一优选方案:所述隔墙上设有供护理人员临时进入密闭腔室内的侧门。由于供担架车进入的隔离门通常与监护床是正对,当打开此门时,负压舱外界的空气会直接吹入到监护床,不利于伤员的救治,护理人员从侧门进入,能减少负压舱外空气对伤员救治的影响。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本发明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输液架10、负压装置20、空调内机30、隔墙40、外开门
41、侧门42、监护床50、进气过滤装置60。
[0018]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图2所示:用于重症监护车厢的负压舱,主要由车厢的车顶、车底、两相邻车厢侧板和两扇隔墙40构成密闭腔室。隔墙40主要由不锈钢矩形管、木工板和铝塑板组成。其中一扇隔墙40上安装有便于担架车进入密闭腔室的外开门41,另一扇隔墙40上安装有供护理人员临时进入密闭腔室内的侧门42。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监护床50和进气过滤装置60,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负压装置20,该负压装置20位于监护床50的正上方。外开门41的边缘安装有密封条,密闭腔室内安装有空调内机30。位于密闭腔室内的车顶上安装有输液架10。
[0019] 具体制作时:隔墙40采用优质不锈钢矩管20×30×1.5/1Cr13与车厢上下及侧面连接。隔墙40两侧贴木工板后贴铝塑板,总厚约为40mm。观察窗为5mm钢化玻璃,两侧用木质安装框固定到外开门41上。进气过滤装置60通过高强度自攻螺钉与隔墙40连接。监护床50主体由优质不锈钢矩管制作,通过四个安装脚板与地板连接。负压装置20通过螺栓与车顶连接。空调内机30挂在车厢侧板上,空调内机30上端用挡板固定。输液架10通过高强度自攻螺钉与车顶连接。
[0020] 进气过滤装置60主要由230VAC机、活性炭组成。负压装置20为德国品牌BDK。
[0021] 具体使用本负压舱时,首先将传染病伤员安置到监护床50上,然后启动负压装置20。由于负压装置20位于舱顶部,负压装置20工作时,使负压舱内建立梯度压差,实现内部空气的定向流动,以避免有害病毒的传播。另外,病人口鼻处的感染空气被负压装置20迅速抽走,最大限度地增加洁净区域面积,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不被病源感染。
[0022] 负压装置20开启后约20s(最多35s)负压舱达到负压值约-20Pa(在-10Pa至-30Pa之间),洁净区气压约4Pa,向负压-20Pa区逐步过渡,形成压力梯度。负压舱内气体流速平均约0.34m/s, 抽吸帽喇叭口处流速最大,约2.11m/s,排气抽吸筒直径100mm, 截面积为0.03 m²,所以排气流量为228 m³/h(主机中排风扇抽吸能力),负压舱体积约5.85m³,因此换气次数达39次/h。
[0023] 摇摆抽吸臂终端喇叭口处抽吸力较大,负压值相对较高,流量集中,排风能力达140 m3/h,前和后部各44 m³/h,总排风量为228 m³/h,抽吸臂联轴节处有直径100mm的节流,可调节流量大小。
[0024] 该负压舱,一方面将重症监护车厢上的传染病伤员进行隔离,避免其他伤员被传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在监护床上对传染病伤员进行救治,使传染病伤员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克服了传统运输伤员的车厢由于隔离措施不完善,导致手术室只能供一般伤员使用,不能供传染病伤员使用,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导致传染病伤员不能得到及时医治。
[002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