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

申请号 CN201611015694.1 申请日 2016-11-18 公开(公告)号 CN106491281A 公开(公告)日 2017-03-15
申请人 李嘉辉; 发明人 李嘉辉;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包括床身、床架、前抬杆和后抬杆,床架包括矩形 框架 和 支撑 杆,支撑杆的上下两端设置有 滑轮 ;床身包括第一床体、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之间并排连接有尼龙带,前抬杆分别位于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的前端,后抬杆分别位于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的后端;前抬杆和后抬杆均由相互配合的第一空心套筒和第二空心套筒组合套接在一起,第一空心套筒和第二空心套筒的连接处上还设有调节器;中间床体还开有矩形槽,矩形槽与支撑杆上端的滑轮相配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不需要医护人员将急救患者换到其他的病床上、手术台上,实现了担架与病床的无缝连接。
权利要求

1.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包括床身、床架、前抬杆(3)和后抬杆(4),所述床身安装在床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包括平设置矩形框架(21)和四根竖直设置在矩形框架(21)四个拐处的支撑杆(22),所述每根支撑杆(2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滑轮(221);
所述床身包括第一床体(13)以及活动连接在第一床体(13)的两侧的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所述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之间并排连接有尼龙带(14),所述尼龙带(14)位于第一床体(13)的上表面上,所述前抬杆(3)分别位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的前端,所述后抬杆(4)分别位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的后端,所述前抬杆(3)和后抬杆(4)均由相互配合的第一空心套筒(51)和第二空心套筒(52)组合套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空心套筒(51)和第二空心套筒(52)的连接处上还设有调节两根空心套筒组合长度的调节器(53);
所述左侧床体(11)左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左侧把手(61),所述右侧床体(12)右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右侧把手(62),所述左侧把手(61)上设置有安全带(63),所述右侧把手(62)设置有安全扣(64),所述安全带(63)与安全锁扣(64)相互配合;
所述第一床体(13)的底面还开有矩形槽(9),其中矩形槽(9)的长边长度大于所述矩形框架(21)的长边长度,矩形槽(9)的宽边长度等于所述矩形框架(21)的宽边长度,所述四根支撑杆(22)上端的滑轮(221)活动地顶设在矩形槽(9)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21)的左右两个侧边架上均铰链连接有支杆(211),所述第一床体(13)底面上矩形槽(9)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92),所述矩形框架(21)通过支杆(211)顶设在凹槽(92)内而与所述矩形框架(2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床体(11)与第一床体(13)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左侧床体(11)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所述右侧床体(12)与第一床体(13)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右侧床体(12)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身的底面上设置有锁扣,锁扣包括扣头(71)和卡子(72),其中扣头(71)设置在第一床体(13)的两侧表面边缘处,卡子(72)则分别设置在左侧床体(11)的右侧表面边缘处和右侧床体(12)的左侧表面边缘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根支撑杆(22)均与所述矩形框架(21)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床体(11)的底面上,沿左侧边缘处开有左开口(111),所述左开口(111)内铰链连接有左侧活动支撑杆(112);
所述右侧床体(12)的底面上,沿右侧边缘处开有右开口(121),所述右开口(121)内铰链连接有右侧活动支撑杆(122)。

说明书全文

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
[0002]

背景技术

[0003] 担架在病人发生重大事故、现场治疗和运转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将患者接送至医院及在途中应对患者在担架上进行简单处置,入院后需转移至病床。
[0004] 目前,广泛被医疗救助所用的担架大多结构简单,只有前、后抬杆和主体框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能作为工具搬运患者到救护车上,而到达医院以后还需转换其它病床进行继续治疗,转移搬运的过程会给患者带来二次痛苦。
[0005]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解决现有病床功能单一,结构复杂,且患者需要担架与病床间转移、搬动时,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病痛的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包括床身、床架、前抬杆和后抬杆,床身安装在床架上,床架包括平设置矩形框架和四根竖直设置在矩形框架四个拐处的支撑杆,每根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滑轮,床身通过床架上支撑杆下端的滑轮能移动,同时床身也能通过支撑杆上端的滑轮与床架分离;
床身包括第一床体以及活动连接在第一床体的两侧的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之间并排连接有尼龙带,尼龙带位于第一床体的上表面上,前抬杆分别位于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的前端,后抬杆分别位于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的后端,前抬杆和后抬杆均由相互配合的第一空心套筒和第二空心套筒组合套接在一起,第一空心套筒和第二空心套筒的连接处上还设有调节两根空心套筒组合长度的调节器,前抬杆和后抬杆均可调节长度,在本装置当病床使用时,前抬杆和后抬杆可以收缩,从而不影响床体外观,当本装置当担架使用时,调节调节器使前抬杆和后抬杆伸长,然后通过前抬杆和后抬杆抬动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并通过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之间的尼龙带搬动病人,这样方便医护人员使用,同时用尼龙带代替第一床体大大减轻了搬运的重量,从而减轻了医疗工作者的负担,也可以直接用第一床体和床架当担架车快速搬运患者;
左侧床体左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左侧把手,右侧床体右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右侧把手,左侧把手上设置有安全带,右侧把手设置有安全扣,安全带与安全锁扣相互配合,能将患者稳定的固定在担架上;
第一床体的底面还开有矩形槽,其中矩形槽的长边长度大于矩形框架的长边长度,矩形槽的宽边长度等于矩形框架的宽边长度,四根支撑杆上端的滑轮活动地顶设在矩形槽内,医护人员通过滑轮和滑槽的配合,更加方便、省的通过第一床体将患者移出。
[0008]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矩形框架的左右两个侧边架上均铰链连接有支杆,第一床体底面上矩形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矩形框架通过支杆顶设在凹槽内而与矩形框架固定连接。
[0009]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左侧床体与第一床体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左侧床体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右侧床体与第一床体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右侧床体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这样增加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与第一床体的接触面积,使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更稳定的设置在第一床体上。
[0010]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床体的底面上设置有锁扣,锁扣包括扣头和卡子,扣头设置在第一床体的两侧表面边缘处,锁扣的卡子分别设置在左侧床体的右侧表面边缘处和右侧床体的左侧表面边缘处。
[0011]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每根支撑杆均与所述矩形框架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
[0012]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左侧床体的底面上,沿左侧边缘处开有左开口,左开口内铰链连接有左侧活动支撑杆;右侧床体的底面上,沿右侧边缘处开有右开口,右开口内铰链连接有右侧活动支撑杆。
[0013] 在本装置当病床使用时,左侧活动支撑杆和右侧活动支撑杆可以支撑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使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1、本发明在使用时不需要医护人员将急救患者换到其他的病床上、手术台上,实现了担架与病床的无缝连接。
[0015] 2、凹槽进一步将第一床体和床架稳固的连接在一起,防止出现晃动而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增加了第一床体的承重能。
[0016] 3、增大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与所述第一床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整个床体的稳定性
[0017] 4、锁扣使右侧床体和左侧床体与第一床体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防止右侧床体和左侧床体活动,对患者造成不便。
[0018] 5、加强杆提高了装置的强度。
[0019] 6、左侧活动支撑杆和右侧活动支撑杆分别使左侧床体和右侧床体更加稳固的固定在第一床体的两侧,增加了右侧床体和左侧床体的承重能力。
[0020]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担架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床身结构示意仰视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前抬杆或后抬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发明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00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8] 实施例1如图1、2、3、4和5所示,病床与救护担架相组合的医疗辅助设备,包括床身、床架、前抬杆3和后抬杆4,床身安装在床架上,床架包括水平设置矩形框架21和四根竖直设置在矩形框架21四个拐角处的支撑杆22,每根支撑杆2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滑轮221;床身包括第一床体13以及活动连接在第一床体13的两侧的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之间并排连接有尼龙带14,尼龙带14位于第一床体13的上表面上,前抬杆3分别位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的前端,后抬杆4分别位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的后端,前抬杆3和后抬杆4均由相互配合的第一空心套筒51和第二空心套筒52组合套接在一起,第一空心套筒51和第二空心套筒52的连接处上还设有调节两根空心套筒组合长度的调节器53;左侧床体11左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左侧把手61,右侧床体12右侧边缘处上还竖直设置有右侧把手62,左侧把手61上设置有安全带63,右侧把手62设置有安全锁扣64,安全带63与安全锁扣64相互配合;第一床体13的底面还开有矩形槽9,其中矩形槽9的长边长度大于矩形框架21的长边长度,矩形槽9的宽边长度等于所述矩形框架21的宽边长度,四根支撑杆22上端的滑轮221活动地顶设在矩形槽9内,本实施例在使用时不需要医护人员将急救患者换到其他的病床上、手术台上,实现了担架与病床的无缝连接。
[0029] 实施例2如图1和3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优化了矩形框架21,矩形框架21的左右两个侧边架上均铰链连接有支杆211,第一床体13底面上矩形槽9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92,矩形框架21通过支杆211顶设在凹槽92内而与矩形框架2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凹槽92进一步将第一床体13和床架稳固的连接在一起,防止出现晃动而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增加了第一床体13的承重能力。
[0030] 实施例3如图1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优化了了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左侧床体11与第一床体13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左侧床体11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右侧床体12与第一床体13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且右侧床体12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钝角,本实施例增大侧床体和右侧床体与第一床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整个床体的稳定性。
[0031] 实施例4如图3所示,对比于实施例2,本实施例增设了锁扣,锁扣设置在床身的底面上,锁扣包括扣头71和卡子72,其中扣头71设置在第一床体13的两侧表面边缘处,卡子72则分别设置在左侧床体11的右侧表面边缘处和右侧床体12的左侧表面边缘处,当将第一床体13分别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分离时,将扣头71和卡子72分开即可,将第一床体13分别与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组合式,将扣头71和卡子72扣在一起,从而固定,本实施例锁扣使右侧床体12和左侧床体11与第一床体13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防止右侧床体12和左侧床体11活动,对患者造成不便。
[0032] 实施例5如图1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增设了加强杆8,每根支撑杆22均与矩形框架21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8,本实施例加强杆8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强度。
[0033] 实施例6如图2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优化了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左侧床体11的底面上,沿左侧边缘处开有左开口111,左开口111内铰链连接有左侧活动支撑杆112;右侧床体12的底面上,沿右侧边缘处开有右开口121,右开口121内铰链连接有右侧活动支撑杆
122,在当病床使用时,只需要将左侧活动支撑杆112和右侧活动支撑杆122的底端支撑在地面上,左侧活动支撑杆112和右侧活动支撑杆122分别使左侧床体11和右侧床体12更加稳固的固定在第一床体13的两侧,增加了右侧床体12和左侧床体11的承重能力。
[0034]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