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装置

申请号 CN200780007783.4 申请日 2007-01-05 公开(公告)号 CN101394883A 公开(公告)日 2009-03-25
申请人 D·K·汤普森; P·D·汤普森; 发明人 D·K·汤普森; P·D·汤普森;
摘要 一种 心 肺 复苏 装置,其将对患者肺的换气与在患者胸骨区域上的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所述装置包括具有出口的自充气袋,当袋得到按压时,迫使袋的内容物穿过所述出口排出;在袋上的目标标记,其指示袋在患者胸骨区域上的准确 位置 并在袋上指示用于向其顶侧施加 力 的准确 定位 ;用于布置在患者嘴和鼻子上的面罩;以及从袋延伸到面罩的管。所述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指示施加在自充气袋上的压力大小的指示器以及 底板 ,其包括用于提供反复和快速心外按压以及向患者肺的强制换气的皮带/动力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复苏装置,其将对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与在患者胸骨区 域上的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所述心肺复苏装置包括:
(a)自充气袋,其具有顶侧、底侧以及出口,当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 顶侧被推向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底侧时迫使所述自充气袋的内容物穿过所 述出口排出;
(b)用于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的面罩;
(c)从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出口延伸到所述面罩的管;以及
(d)在所述自充气袋上的目标标记,其指示所述自充气袋在患者胸骨 区域上的准确位置,并在所述自充气袋上指示用于向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 顶侧施加的准确定位,以首先迫使来自所述自充气袋的空气穿过所述管 和所述面罩进入患者肺内以对患者肺换气并随后按压患者胸骨区域;所述 目标标记包括在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底侧上以指示所述自充气袋在患者胸 骨区域上的准确位置的底部目标标记,并包括在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顶侧 上以在所述自充气袋上指示用于向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顶侧施加力的准确 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是细长并 且柔性的,用于使所述自充气袋可以定位在患者胸骨区域上,同时所述面 罩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充气袋包 括一定量的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充气袋包 括药用成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示装置, 其用于指示作用在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顶侧上的力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承至 少患者上躯体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用于以患者头部向后靠并且气道开放 的方式定位患者的定位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承至 少患者上躯体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用于布置在所述自充气袋和患者胸部 上的皮带,并包括用于反复拉紧和放松所述皮带以提供反复和快速心外按 压以及强制换气的机动装置。
8.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将向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与在患者胸骨区 域上的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所述心肺复苏装置包括:
(a)自充气袋,其具有顶侧、底侧以及出口,当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 顶侧被推向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底侧时,迫使所述自充气袋的内容物穿过 所述出口排出;
(b)用于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的面罩;
(c)从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出口延伸到所述面罩的管;以及
(d)用于指示施加在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顶侧上的力的大小的指示装 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心肺复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装置包 括包含一定量流体的主体元件,以及从所述主体元件延伸的管元件,使得 当向所述主体元件施加力时,流体被迫从所述主体元件沿所述管元件向上 移动的距离与施加在所述主体元件上的力的大小成比例。
10.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将向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与在患者胸骨区 域上的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所述心肺复苏装置包括:
(a)自充气袋,其具有顶侧、底侧以及出口,当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 顶侧被推向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底侧时,迫使所述自充气袋的内容物穿过 所述出口排出;
(b)用于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的面罩;
(c)从所述自充气袋的所述出口延伸到所述面罩的管;以及
(d)用于支承至少患者上躯体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用于布置在所述 自充气袋和患者胸部上的皮带,并包括用于反复拉紧和放开所述皮带以提 供反复和快速心外按压以及强制换气的机动装置。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总体涉及一种以组合复苏(CPR)型心外按压的方式来使 用挤压袋式复苏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当患者正常呼吸已经终止时所采用的两个通常的应急措施是采用自充 气挤压袋复苏器和心肺复苏(CPR)。
自充气挤压袋复苏器通常被用于在正常呼吸已经终止,但患者的心脏 仍然跳动时向患者的肺进行人工应急换气以使病人复苏。几种类型的这种 自充气挤压袋复苏器得到广泛采用,并有时被称为呼吸器。典型的自充气 挤压袋复苏器大体上包括装配在患者鼻子和嘴上的气密性面罩、以及与面 罩相连的自充气袋。当袋受到挤压时,空气或气被迫从袋中进入患者肺 内。当释放时袋自动重新充气,穿过袋填充将空气等吸入袋内,所述袋 填充阀(单向、向内流动的止回阀)通常位于袋与面罩之间或者在袋的与 面罩相反的端部。来自肺的空气在不返回袋中的情况下通过某种类型的排 气阀(通常被称为非重复呼吸或NRB阀)离开面罩。
当患者因心搏停止或类似原因停止呼吸并且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时, 执行心肺复苏(CPR)。CPR包括嘴对嘴的呼吸以及心外按压。为了完成嘴 对嘴的呼吸,患者的鼻子被捏住并且救助者直接向患者的嘴内吹气。在嘴 对嘴呼吸之后,救助者通过正好在乳头(也就是胸骨区域)之间下压患者 胸部来实现心外按压。
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并未单独或组合地公开或暗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挤压袋式复苏器的装置,其使救助者可以将对 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与心肺复苏(CPR)式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将挤压袋式复苏器与心肺 复苏(CPR)式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将向患者肺内 送纯氧与挤压袋式复苏器的第一挤压结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将向患者肺内泵 送药物与挤压袋式复苏器的第一挤压结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包括用于对向患 者心外施加的的大小进行监控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包括用于在心外 按压和换气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向后靠并且气道开放的底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其中底板包括被设 置成反复和快速地进行心外按压和强制换气的机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面罩中布置在 患者嘴和鼻子上,自充气袋布置在患者胸部上,同时自充气袋上的目标标 记位于患者胸骨区域上方。
图2是与图1类似的示意图,但示出救助者正按压自充气袋以对患者 肺换气并按压患者胸骨区域。
图3是图1所示的心肺复苏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心肺复苏装置的自充气袋以及出口的一部分的顶视 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心肺复苏装置的自充气袋以及出口的一部分的底视 图。
图6是与图4类似的顶视图,但自充气袋的一部分被剖开以示出其内 部具有位于充气袋内的某些光学元件。
图7是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面罩布置在 患者嘴和鼻子上,自充气袋布置在患者胸部上,同时自充气袋上的目标标 记位于患者胸骨区域上方。
图8是与图7类似的示意图,但示出救助者正按压自充气袋以对患者 的肺换气并按压患者胸骨区域。
图9是图7所示的心肺复苏装置的自充气袋的侧视图,其一部分被剖 开以示出内部结构。
图10与图9类似,但示出了处已按压状态的自充气袋。
图11是用于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的底板的侧视图,其移动部分以虚线 示出。
图12是图11的顶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中面罩布置在 患者嘴和鼻子上,自充气袋布置在患者胸部上,患者的头部和胸部支承在 图11所示底板上,并组合有机动按压装置。
图14是基本上沿图13中的线14-14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与图13类似的侧视图,但示出了机动按压装置正按压自充气 袋以对患者的肺换气并按压患者胸骨区域。
图16是基本上沿图15中的线16-16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6中总体示出并由附图标记11表示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的第一 实施方式。装置11采用改进的挤压袋式复苏器13,其使使用者/救助者R 通过将对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与在患者胸骨区域SA上执行心肺复苏 (CPR)式心外按压组合在一起来帮助或救助患者P。
挤压袋式复苏器13优选包括常规自充气挤压袋15,其被构造成使得当 袋15得到挤压或通过其它方式得到按压时,迫使空气或氧气从袋15的内 部通过可以使挤压袋15与复苏器13的其它部件例如与用于布置在患者嘴 和鼻子上的面罩19相连的某种类型的出口或连接件排出。面罩19(有时被 称为面具)通常包括用于与挤压袋15或类似部件相连的安装件21以及主 体23,所述主体23具有绕其边缘从而可以在面罩19与患者的脸之间形成 基本上气密性密封的密封元件25。面罩19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其主体23固 定在患者脸上的弹性头带或类似部件(未示出)。复苏器13通常包括安装 在袋15的出口或连接件17与面罩19之间的某种类型的排气阀27(经常被 称为非重复呼吸或NRB阀),使得在面罩19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之后, 来自患者的肺的空气将会穿过排气阀27离开面罩19,而不会回到袋13。 当袋15得到释放时,其将会自动重新充气,通过袋填充阀29(也就是单向、 向内流动的止回阀)将空气等吸入袋内,所述袋填充阀29与袋15组合, 通过经常在袋15的直接与连接件17相对的端部与连接件17相连或直接连 接在袋15上而与其内部连通。尽管现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袋15 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改变,但大体上袋15的一侧可以被指示为顶侧31而另 一侧可以被指示为底侧33。
本发明的装置11在自充气袋13上包括目标标记35以指示自充气袋15 在患者胸骨区域SA上的准确位置,并指示在自充气袋15上的用于向自充 气袋15的顶侧31施加力的准确定位,以在完成对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 之后执行在患者胸骨区域SA的心肺复苏(CPR)式心外按压。目标标记 35优选包括在自充气袋15的底侧33上的底部目标标记37以指示自充气袋 15在患者胸骨区域SA上的准确位置,并优选包括在自充气袋15的顶侧 31上的顶部目标标记39以指示在自充气袋15上的用于向自充气袋15的顶 侧31施加力的准确定位,以在完成对患者肺的人工应急换气之后执行在患 者胸骨区域SA的心肺复苏(CPR)式心外按压。尽管现在本领域技术人员 显而易见的是底部和顶部目标标记37,39的具体构造、形状和尺寸可以改 变,但每个底部和顶部目标标记37,39可以仅包括连接在袋15的适当表 面上的视觉和/或触觉上与众不同的圆形贴花、带片等等。
本发明的装置11包括从自充气袋15的出口17延伸到面罩19的管41, 使得当面罩19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时,穿过出口17被迫排出袋15的 空气将经过面罩19并进入患者的肺内。管41优选是细长且柔性的以使自 充气袋15可以位于患者胸骨区域SA上,同时面罩19布置在患者的嘴和 鼻子上。尽管现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管41的确切尺寸、长度和 构造可以改变,但管41可以由典型的医用柔性塑料管制成,其尺寸被设计 成装配面罩19的安装件21以及排气阀27,并且足够长以在患者胸骨区域 SA与脸之间延伸,同时使袋15可以准确定位在患者胸骨区域SA上,面 罩19同时准确定位在患者的鼻子和嘴上。管41优选被设计成经过适配连 接件使任何标准气管支气管树或支气管内窥管改型。这样使使用者/救助者 R可以在无需面罩19的情况下利用相同的心肺复苏方法向已经插入气管支 气管树或支气管内窥管的患者P施救。
装置11可以在袋15内包含一定量的纯氧43或高含氧量的空气,使得 这些量的纯氧43在面罩19定位于患者的鼻子和嘴上之后、袋15第一次得 到挤压时被迫进入患者肺内。
装置11可以在袋15内包括药用成分45,使得在面罩19定位于患者的 鼻子和嘴上之后袋15第一次得到挤压时,药用成分45被迫进入患者的肺 内。药用成分45可以包括单一药物或化学制品,或者药物或化学制品的组 合。
装置11可以包括释放阀或密封件(未示出)以防止所述量的纯氧43 和/或药用成分45从自充气袋15泄漏或排出,直至由使用者/救助者R致动。
使用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1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心肺复苏 装置11,其包括自充气袋15、在自充气袋15上指示自充气袋在患者胸骨 区域SA上的准确位置并指示在自充气袋15上用于向自充气袋15的顶侧 31施加力的准确定位的目标标记35、用于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的面罩 19、以及从自充气袋15的出口17延伸到面罩19的管41。患者P被放置 在常规心肺复苏位置,优选仰卧具有颈部支承NS,以在复苏过程中保持患 者气道开放。心肺复苏装置11的面罩19布置在患者的嘴和鼻子上,并且 心肺复苏装置11的自充气袋15布置在患者的胸部上,同时自充气袋15上 的目标标记35位于患者胸骨区域SA上。使用者/救助者R随后可以向心肺 复苏装置11的自充气袋15上的目标标记35施加力,从而首先迫使来自自 充气袋15的空气穿过管41和面罩19进入患者肺内以对患者的肺换气(经 常被称为人工呼吸),并随后按压患者胸骨区域SA(经常被称为心外按压)。 当自充气袋15包括一定量的纯氧43时,向目标标记35施加力以首先迫使 来自自充气袋15的空气进入患者的肺内并对患者肺换气的步骤还促使所述 量的纯氧进入患者肺内。当袋15包括药用成分45时,向目标标记35施加 力以首先迫使来自自充气袋15的空气进入患者的肺内并对患者肺换气的步 骤还促使药用成分45被迫进入患者肺内。因而在向心肺复苏装置11的自 充气袋15上的目标标记35施加力之后,使用者/救助者R释放自充气袋15, 并且通过穿过袋填充阀29将空气吸入袋15内而对袋15重新充气,同时来 自患者肺内的空气将穿过排气阀27到达大气中。如果需要,这些心肺复苏 步骤可以重复执行。通常,使用者/救助者R通过在完全释放自充气袋15 之前施加多次心外按压来完成在单次强制换气(人工呼吸)之后施加多次 心外按压,使得心外按压与强制换气的比率等于所需值(例如在一分钟 80-100次按压的速率下每两次强制换气进行15-30次心外按压)。心肺复苏 装置11可以包括监控心外按压的压力传感器(未示出)以及口授使用者/ 救助者R使用装置执行CPR步骤的音响装置(未示出)。
在图7-10中总体示出并由附图标记2.11表示本发明心肺复苏装置的第 二实施方式或改进方案。心肺复苏装置2.11基本上与心肺复苏装置11相同 并且心肺复苏装置11的以上内容应该被参照详细理解心肺复苏装置2.11 的构造和操作,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被用于表示心肺复苏装置2.11与在 此采用的用于心肺复苏装置11相同的部件。然而,如图7-10清楚所示, 心肺复苏装置2.11包括用于向使用者/救助者R指示当在CPR过程中向心 肺复苏装置2.11的自充气袋15上的目标标记35施加力时作用在患者P胸 骨区域SA上力的大小的指示装置2.51。指示装置2.51优选包括包含一定 量流体2.55的主体或储存元件2.53、以及从主体元件2.53延伸的管元件 2.57,使得当向主体元件2.53施加力时(也就是当使用者/救助者R按下或 通过其它方式向心肺复苏装置2.11的自充气袋15上的目标标记35施加力 时),流体2.55从主体元件2.53沿管元件2.57被迫向上的距离与施加在主 体元件2.53上的力的大小以及患者胸骨区域SA受到按压的距离成比例。 管元件2.57的远端可以包括用于在完全按压过程中容纳过量流体2.55的球 体2.59。管元件2.57和/或球体2.59的至少一部分优选是透明的,从而可 以很容易透过它们看到流体2.55。现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主 体元件2.53可以布置在自充气袋15的顶侧31上的目标标记35的顶部目标 标记39或者实际上可以形成该顶部目标标记39。装置2.11在主体元件2.53 或袋15上可以包括手持带或条(未示出)以使使用者/救助者R可以很容 易地握持和控制主体元件2.53和袋15以及控制手在顶部标记35上的定位, 并且还防止袋15转出离开使用者/救助者R或远离患者胸骨区域SA等。
在图11-16中总体上示出并由附图标记3.11表示的本发明心肺复苏装 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或改进方案。心肺复苏装置3.11与心肺复苏装置11基本 上相同并且以上对于心肺复苏装置11的公开内容应该被参考用于详细理解 心肺复苏装置3.11的构造和操作,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被用于表示心肺 复苏装置3.11与在此采用的用于心肺复苏装置11相同的部件。然而,如图 11-16清楚所示,心肺复苏装置3.11包括用于支承至少患者P的上躯干T 的底板3.75。定位装置3.77可以设置在底板3.75的上表面上,用于准确定 位患者的头部H、颈部N和上躯干T以在心外按压和换气过程中保持患者 头部向后靠并且气道开放。定位装置3.77可以包括安装在底板3.75的顶部 或上表面上的枕状元件。底板3.75尺寸被设计成可以仅布置在患者头部H、 颈部N以及上躯体T下方,或者可以包括用于被拉出以容纳患者下体的延 伸部3.79。底板3.75可以具有从中穿过的开口3.80以提供手持并且使底板 3.75很容易在患者P支承于其上时被手持和提升。底板3.75包括用于布置 在自充气挤压袋15上和患者胸部或胸骨区域SA上的皮带3.81,并包括用 于反复拉紧和松开皮带3.81以提供反复和快速心外按压以及强制换气的机 动装置3.83。皮带3.81优选包括用于连接在机动装置3.83的轴或卷轴上使 得轴或卷轴的旋转将缠绕或放开皮带3.83的第一端3.85,以及用于在袋15 上延伸并钩挂或通过其它方式连接在与底板3.75相连的锚件3.89上与机动 装置3.83相对的第二端3.87,使得当皮带3.81缠绕时,其将按压袋15,从 而在心外按压之前执行强制换气。机动装置3.83可以利用电或弹簧等进行 操作并优选包括用于控制皮带3.81缠绕和放开的控制装置3.91。控制装置 3.91可以是简单的手动操作的开关或计算机操作的控制器,等等。装置3.11 可以包括用于在患者整个胸腔上均匀施加力的第二皮带(未示出)。机动装 置3.83被设计成使得两个皮带不会同时致动。可以通过使用者/救助者R利 用开关手动控制或者通过计算机芯片或计算机系统等控制。机动装置3.83 可以被设计成使得皮带3.81首先对袋15进行放气以进行强制换气并随后将 袋15压靠在患者胸骨区域SA上以提供设计按压,随后部分释放以及重新 按压袋15以提供所需的按压与换气的比率。此外,如图13和15清楚所示, 心肺复苏装置3.11可以包括用于将面罩19固定在患者嘴和鼻子等周围的弹 性宽条3.93。条3.93可以为大约1英寸到3英寸(2.54厘米到7.62厘米) 宽(也就是大约为患者朵的宽度)。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和优选使用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和图示,但本发明决不局限于此,因为在本发明整个范围内可以对其做出 改进和变化。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