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 检测装置及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检测装置及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1520954479.2 申请日 2015-11-26 公开(公告)号 CN205302898U 公开(公告)日 2016-06-08
申请人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发明人 仓泽隼人; 浅田圭介; 井手达也; 石崎刚司;
摘要 提供检测装置及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具备 基板 、检测 电极 、 端子 、 导线 、涂层、导电粘接层、布线基板。上述检测 电极形成 在上述基板的主面。上述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上述主面。上述导线形成在上述主面,将上述检测电极及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涂层 覆盖 上述检测电极、上述导线和上述端子的一部分。上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上述端子的从上述涂层露出的部分且覆盖上述涂层的一部分。上述布线基板经由上述导电粘接层而与上述端子电连接。至少在上述导电粘接层将上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上述端子的上述金属材料的面积相比于上述端子的其它区域较小。
权利要求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基板
检测电极,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主面,用于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所述基板的物体;
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主面;
导线,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主面,将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端子电连接;
涂层,覆盖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导线、以及所述端子的一部分;
导电粘接层,覆盖所述端子的从所述涂层露出的部分,并且覆盖所述涂层的一部分;以及
布线基板,经由所述导电粘接层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
至少在所述导电粘接层将所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的面积相比于所述端子的其它区域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至少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将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部分地除去而成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的线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部蜿蜒或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相互交叉的多个所述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多个线部,在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以及
连接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线部之间,将相邻的所述线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3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狭缝。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第1部分,被所述涂层覆盖;
第2部分,被所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以及
第3部分,具有所述线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重叠区域重合,将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线部的延长线上具有开口部。
11.一种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显示面板,具备显示元件、在显示区域按每像素配置的多个第1电极、和与所述多个第1电极对置的第2电极,选择性地在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驱动所述显示元件,将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区域;
检测电极,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用于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物体;
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外表面;
导线,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外表面,将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端子电连接;
涂层,覆盖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导线、以及所述端子的一部分;
导电粘接层,覆盖所述端子的从所述涂层露出的部分且覆盖所述涂层的一部分;
布线基板,经由所述导电粘接层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
检测电路,在用于所述物体的检测的第1信号被供给到所述第2电极时基于从所述检测电极经所述导线及所述端子向所述布线基板输出的第2信号检测所述物体;
至少在所述导电粘接层将所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的面积与所述端子的其它区域相比较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至少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将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部分地除去而成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的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部蜿蜒或弯曲。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相互交叉的多个所述线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多个线部,在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以及
连接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线部之间,将相邻的所述线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狭缝。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
第1部分,被所述涂层覆盖;
第2部分,被所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以及
第3部分,具有所述线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重叠区域重合,将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线部的延长线上具有开口部。

说明书全文

检测装置及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0001]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申请日为2014年10月26日的在先日本申请2014-238746,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0002]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及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检测与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检测装置和具备这种检测功能的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正在实用化。
[0004] 在这些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中,例如在基板上形成有用于检测物体的检测电极、用于与柔性布线基板连接的安装端子、以及将这些检测电极及安装端子电连接的导线。柔性布线基板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等导电粘接层而与安装端子电连接。
[0005] 如果用金属材料形成导线、安装端子以及检测电极则在低电阻化等方面有利。但是,金属材料与铟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等相比容易损伤且耐性差。因此,需要用例如有机材料的外敷层覆盖检测电极、导线及安装端子的一部分以防止金属材料的损伤和腐蚀
[0006] 通常,金属材料与外敷层的密接性低于玻璃等的基板与外敷层的密接性。因此,在如上述那样设有外敷层的检测装置或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中,可能发生外敷层的剥离。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目的在于,防止将形成于基板的安装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外敷层的剥离。
[0008] 一种检测装置,具备:基板;检测电极,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主面,用于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所述基板的物体;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主面;导线,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主面,将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端子电连接;涂层,覆盖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导线和所述端子的一部分;导电粘接层,覆盖所述端子的从所述涂层露出的部分,并且覆盖所述涂层的一部分;以及布线基板,经由所述导电粘接层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至少在所述导电粘接层将所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的面积相比于所述端子的其它区域较小。
[0009]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具有至少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将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部分地除去而成的形状。
[0010]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的线部。
[0011]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线部蜿蜒或弯曲。
[0012]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相互交叉的多个所述线部。
[0013]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多个线部,在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以及连接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线部之间,将相邻的所述线部连接。
[0014]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连接部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3宽度。
[0015]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狭缝。
[0016]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第1部分,被所述涂层覆盖;第2部分,被所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以及第3部分,具有所述线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重叠区域重合,将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连接。
[0017] 也可以是,上述检测装置中,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线部的延长线上具有开口部。
[0018] 一种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具备显示元件、在显示区域按每像素配置的多个第1电极、和与所述多个第1电极对置的第2电极,选择性地在所述第1电极及所述第2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驱动所述显示元件,将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区域;检测电极,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用于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物体;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外表面;导线,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外表面,将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端子电连接;涂层,覆盖所述检测电极、所述导线、所述端子的一部分;导电粘接层,覆盖所述端子的从所述涂层露出的部分且覆盖所述涂层的一部分;布线基板,经由所述导电粘接层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检测电路,在用于所述物体的检测的第1信号被供给到所述第2电极时基于从所述检测电极经所述导线及所述端子向所述布线基板输出的第2信号检测所述物体;至少在所述导电粘接层将所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的面积与所述端子的其它区域相比较小。
[0019]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具有至少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将构成所述端子的所述金属材料部分地除去而成的形状。
[0020]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的线部。
[0021]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线部蜿蜒或弯曲。
[0022]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相互交叉的多个所述线部。
[0023]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多个线部,在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以及连接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线部之间,将相邻的所述线部连接。
[0024]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连接部具有比所述导线的第1宽度小的第2宽度。
[0025]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在所述重叠区域中包含狭缝。
[0026]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端子具备:第1部分,被所述涂层覆盖;第2部分,被所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以及第3部分,具有所述线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重叠区域重合,将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连接。
[0027] 也可以是,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线部的延长线上具有开口部。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概略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0029] 图2为示意地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主面设置的要素的一例的剖视图。
[0030] 图3为用于说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图。
[0031] 图4为示意地表示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的绝缘基板的主面设置的各要素的一例的平面图。
[0032] 图5为将在上述主面形成的安装端子以及柔性布线基板的连接位置的附近放大表示的图。
[0033] 图6为示意地表示沿图5的VI-VI线的剖面的图。
[0034] 图7为用于说明在上述主面形成的外敷层的端部形状异常的一例的图。
[0035] 图8为用于说明上述安装端子的形状的概要的图。
[0036] 图9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37] 图10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38] 图11为表示第3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39] 图12为表示第4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40] 图13为表示第5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41] 图14为表示第6实施例的安装端子的形状的图。
[0042] 图15为用于说明与第1实施例的安装端子具有的线部的宽度相关的验证的概要的图。
[0043] 图16为表示对在第1实施例的安装端子具有的线部之上突出的外敷层的长度进行计测的结果的表。
[0044] 图17为用于说明与第4实施例的安装端子具有的连接部的宽度相关的验证的概要的图。
[0045] 图18为表示对在第4实施例的安装端子具有的连接部之上突出的外敷层的长度进行计测的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具备基板、检测电极、端子、导线、涂层、导电粘接层、布线基板。上述检测电极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主面。上述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主面。上述导线形成在上述基板的上述主面,将上述检测电极及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涂层覆盖上述检测电极、上述导线、和上述端子的一部分。上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上述端子的从上述涂层露出的部分且覆盖上述涂层的一部分。上述布线基板经由上述导电粘接层而与上述端子电连接。至少在上述导电粘接层将上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上述端子的上述金属材料的面积相比于上述端子的其它区域较小。
[0047] 一实施方式的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检测电极、端子、导线、涂层、导电粘接层、布线基板、检测电路。上述显示面板具备显示元件、在显示区域按每像素配置的多个第1电极、以及与上述多个第1电极对置的第2电极,选择性地在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2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来驱动上述显示元件,将图像显示于上述显示区域。上述检测电极形成在上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上述端子由金属材料形成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外表面。上述导线形成在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外表面,将上述检测电极及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涂层覆盖上述检测电极、上述导线、以及上述端子的一部分。上述导电粘接层覆盖上述端子的从上述涂层露出的部分且覆盖上述涂层的一部分。上述布线基板经由上述导电粘接层而与上述端子电连接。上述检测电路在用于上述物体的检测的第1信号被供给到上述第2电极时基于从上述检测电极经上述导线及上述端子向上述布线基板输出的第2信号检测上述物体。并且,至少在上述导电粘接层将上述涂层覆盖的重叠区域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构成上述端子的上述金属材料的面积相比于上述端子的其它区域较小。
[0048] 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公开内容仅为一例,本领域人员保持实用新型主旨而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且,有时附图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而与实际情况相比示意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其仅为一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进行限定。在各图中,有对连续地配置的相同或类似的要素省略标号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发挥与在已有附图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公开了带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可以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个人电脑、电视显像装置、车载装置、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并且,带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具备的显示面板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适用具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的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或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的显示面板等具有其它种类的显示元件的显示面板。
[0050] 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结构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PNL、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1、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驱动传感器SE的驱动IC芯片IC2、对液晶显示面板PNL进行照明的背光单元BL、控制模CM、柔性布线基板FPC1、FPC2、FPC3等。
[0051] 传感器SE具备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面上形成的多个检测电极RX。
[0052] 驱动IC芯片IC1搭载于液晶显示面板PNL。柔性布线基板FPC1将液晶显示面板PNL与控制模块CM连接。柔性布线基板FPC2将传感器SE的至少一部分的要素与控制模块CM连接。驱动IC芯片IC2搭载于柔性布线基板FPC2上。柔性布线基板FPC3将背光单元BL与控制模块CM连接。
[0053]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与第1基板SUB1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SUB2、以及夹持于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C)。
[0054]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在图1的例子中,多个检测电极RX设于显示区域DA。这些检测电极RX例如沿第1方向X延伸,并且沿与第1方向X交叉的第2方向Y排列。例如,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但是,也可以采用这些方向在相互正交以外的状态下交叉的结构。
[0055] 背光单元BL配置于第1基板SUB1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背光单元BL,可以适用各种形态。作为一例,背光单元BL具备与第1基板SUB1对置的导光板、和沿该导光板的端部配置的发光二极管(LED)等光源
[0056] 图2为示意地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以及在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主面设置的要素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单位像素(单位像素区域)PX。单位像素PX是构成在显示区域DA上显示的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
[0057] 在图2的例子中,示出了与红、绿、蓝分别对应的副像素(副像素区域)PXR、PXG、PXB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单位像素PX的构造。这样的单位像素PX在显示区域DA中呈矩阵状大量配置。另外,构成单位像素PX的副像素PXR、PXG、PXB的布局不限于图2的例子,也可以不是3个副像素PXR、PXG、PXB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单位像素PX也可以含有例如与白对应的副像素等红、绿、蓝以外的颜色的副像素。
[0058] 如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与第1基板SUB1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SUB2、以及保持在这些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C。
[0059] 第1基板SUB1具备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第1绝缘基板10。该第1绝缘基板10具有面向第2基板SUB2的第1主面10A、和第1主面10A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10B。
[0060] 并且,第1基板SUB1具备将第1绝缘基板10的第1主面10A覆盖的第1绝缘层11、在第1绝缘层11之上配置的共通电极CE、以及将共通电极CE覆盖的第2绝缘层12。
[0061] 另外,第1基板SUB1具备与副像素PXR、PXG、PXB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PER、PEG、PEB、以及将这些像素电极PER、PEG、PEB及第2绝缘层12覆盖且与液晶层LC相接的第1取向膜AL1。共通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R、PEG、PEB隔着第2绝缘层12对置。在图2的例子中,像素电极PER、PEG、PEB具有狭缝PSL。
[0062] 共通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R、PEG、PEB例如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0063] 另一方面,第2基板SUB2具备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第2绝缘基板20。该第2绝缘基板20具有面向第1基板SUB1的第1主面20A、和第1主面20A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20B。并且,第2基板SUB2具备在第2绝缘基板20的第1主面20A设置的滤色器CFR、CFG、CFB及布拉格(Bragg)矩阵21。
[0064] 滤色器CFR例如由着色为红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于红色的副像素PXR。滤色器CFG例如由着色为绿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于绿色的副像素PXG。滤色器CFB例如由着色为蓝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于蓝色的副像素PXB。
[0065] 布拉格矩阵21将副像素PXR、PXG、PXB进行划分。滤色器CFR、CFG、CFB的边界位于布拉格矩阵21上。
[0066] 另外,第2基板SUB2具备将滤色器CFR、CFG、CFB及布拉格矩阵21覆盖的第3绝缘层22、和将第3绝缘层22覆盖且与液晶层LC相接的第2取向膜AL2。
[0067] 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1绝缘基板10的第2主面10B,配置有第1偏光板PL1和第1粘接层GL1。第1偏光板PL1经由第1粘接层GL1粘接于第2主面10B。
[0068] 并且,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2绝缘基板20的第2主面20B,配置有上述的检测电极RX、外敷层OC(保护膜)、第2偏光板PL2、第2粘接层GL2。并且,也可以在第1偏光板PL1与第1绝缘基板10之间、以及第2偏光板PL2与第2绝缘基板20之间配置相位差板。
[0069] 外敷层OC覆盖检测电极RX。作为外敷层OC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等有机材料。
[0070] 第2偏光板PL2经由第2粘接层GL2粘接于外敷层OC。第1偏光板PL1的第1偏光轴与第2偏光板PL2的第2偏光轴存在彼此的偏光轴(吸收轴)在X-Y平面正交的正交尼科尔的位置关系。
[0071] 另外,作为一例,图2所示的构造能够适用于在液晶分子的切换(switching)中利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横电场的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但是,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模式不限于利用横电场的模式,也可以是如TN(Twisted Nematic)模式或VA(Vertical Aligned)模式那样在液晶分子的切换中利用与基板主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纵电场的模式。
[0072] 上述的传感器SE例如构成为具备检测电极RX及共通电极CE。该情况下,共通电极CE作为显示用电极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传感(sensing)用驱动电极发挥功能。以下对这样的传感器SE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0073] 图3是用于说明传感器SE的图,示意地表示了检测电极RX与共通电极CE的平面位置关系。在该图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是具有与第1方向X平行的短边和与第2方向Y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沿第1方向X呈带状延伸,并且沿第2方向Y以一定的间距排列。另一方面,共通电极CE沿第2方向Y呈带状延伸,并且沿第1方向X以一定的间距排列。
[0074] 检测电极RX与检测电路RC电连接。该检测电路RC例如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2。检测电路RC也可以设于控制模块CM等。
[0075] 共通电极CE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电连接。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例如在显示区域DA的外部形成于第1基板SUB1。
[0076] 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选择性地对共通电极CE供给用于驱动各单位像素PX所含的副像素的公共驱动信号、以及用于驱动传感器SE的传感器驱动信号。例如,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在将图像显示在显示区域DA上的显示期间中向各共通电极CE顺次供给公共驱动信号,在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显示区域DA的物体的传感期间中向各共通电极CE顺次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
[0077] 在被供给了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共通电极CE与检测电极RX之间,产生第1电容。当作为导体的物体存在于显示区域DA的附近时,在该物体与检测电极RX之间产生第2电容。受该第2电容影响,物体附近的检测电极RX与共通电极CE之间的第1电容变化。因此,从物体附近的检测电极RX得到的传感器输出信号表示与从其它检测电极RX得到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不同的值。
[0078] 检测电路RC基于这样的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检测接触或接近于显示区域DA的物体。进而,检测电路RC还能够检测在显示区域DA中物体接触或接近的位置。
[0079] 接下来,对在第2绝缘基板20的第2主面20B设置的各要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该第2主面20B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包含显示区域DA的一主面。
[0080] 图4是示意地表示在第2绝缘基板20的第2主面20B设置的各要素的一例的平面图。在该图的例子中,检测电极RX具备多个检测线LN1和将这些检测线LN1连接的连接线LN2。被连接线LN2连接的各检测线LN1在显示区域DA中重复弯曲呈波形(具体而言是三波形)而沿第1方向X延伸,并且沿第2方向Y以一定的间距排列。
[0081] 另外,检测电极RX的构造不限于图4的示例。例如,检测电极RX也可以具备金属线呈网状交叉的构造等。并且,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之间,还可以设有电浮置的伪电极。这样的伪电极例如可以由在适当的位置断开的检测线构成为与检测电极RX类似的形状。
[0082] 在第2主面20B,存在在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且将该显示区域DA包围的边框区域FA。在该边框区域FA,形成有多个第1安装端子T1、以及将检测电极RX与第1安装端子T1一对一地电连接的多个导线LN3。在图4的例子中,各第1安装端子T1沿第1方向X空出一定间隔地排列。各第1安装端子T1与柔性布线基板FPC2电连接。另外,第1安装端子T1有时也称为焊盘(pad)。
[0083] 检测线LN1、连接线LN2、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例如在同一制造工序中由同一金属材料在第2主面20B之上一体形成。作为该金属材料,可以采用例如(Al)、钼(MO)或包含其中一方的合金等。并且,检测线LN1、连接线LN2、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也可以构成为多个金属材料的层叠体。作为一例,检测线LN1、连接线LN2、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能够采用将铝系合金用作为钼系合金的阻挡金属(barrier metal)夹入、并在其上层叠了折射率不同的3种膜而得到的6层构造。但是,金属材料的层叠数也可以更少或更多。
[0084] 第2偏光板PL2、第2粘接层GL2及外敷层OC例如都是将显示区域DA覆盖的长方形状。在图4的例子中,第2偏光板PL2及第2粘接层GL2是相同形状,在第2主面20B对齐周缘部而配置。外敷层OC的周缘部除了配置有第1安装端子T1的一侧的边部R1之外,与第2绝缘基板20的周缘部大致对齐。
[0085] 在图4的例子中,外敷层OC设置为不仅覆盖显示区域DA而且覆盖边框区域FA的大部分,并覆盖构成检测电极RX的检测线LN1和连接线LN2、以及导线LN3。并且,外敷层OC覆盖各第1安装端子T1的一部分。即,各第1安装端子T1沿外敷层OC的一边(边部R1)配置于第2主面20B。
[0086] 图5是将第1安装端子T1及柔性布线基板FPC2的连接位置的附近放大表示的图。在该图中,示出了8个第1安装端子T1沿第1方向X以一定间隔排列的例子。各第1安装端子T1沿第2方向Y呈带状延伸。各个第1安装端子T1分别连接有导线LN3。
[0087] 在各第1安装端子T1的附近配置有对准标记M,该对准标记M成为安装柔性布线基板FPC2时的对位的记号。在图5的例子中,从8个第1安装端子T1中的配置于两端的2个第1安装端子T1,沿第1方向X空出规定的间隔,分别各配置有2个L字型的对准标记M。这样的对准标记M例如在与检测线LN1、连接线LN2、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相同的制造工序中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第2主面20B之上。
[0088] 外敷层OC具有从边部R1向第2方向Y突出的突出部R1a。该突出部R1a延伸至各第1安装端子T1的中段附近,覆盖各第1安装端子T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R1a未覆盖各对准标记M。
[0089] 柔性布线基板FPC2具有与各第1安装端子T1分别电连接的多个第2安装端子T2。各第2安装端子T2沿第1方向X以与各第1安装端子T1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且沿第2方向Y呈带状延伸。在柔性布线基板FPC2与各第1安装端子T1之间,配置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各向异性导电膜ACF是导电粘接层的一例。各个第2安装端子T2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与各第1安装端子T1中相对应的1个对置。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将柔性布线基板FPC2与各第1安装端子T1及第2主面20B粘接,并且将对置的一对第1安装端子T1及第2安装端子T2电连接。
[0090] 各向异性导电膜ACF覆盖外敷层OC的突出部R1a的一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向异性导电膜ACF覆盖外敷层OC的区域称为重叠区域OL。并且,在第2主面20B中,将被外敷层OC覆盖且在俯视时不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重合的区域称为第1区域A1,将被各向异性导电膜ACF覆盖且在俯视时不与外敷层OC重合的区域称为第2区域A2。在图5的例子中,重叠区域OL在第2方向Y上的宽度大致一定,并沿第1方向X较长地延伸。各第1安装端子T1中,与重叠区域OL对置的面积及位置大致相同。
[0091] 图6为示意地表示沿图5的VI-VI线的剖面的图。在第2绝缘基板20的第2主面20B形成的第1安装端子T1,其显示区域DA的一侧(图中左侧)被外敷层OC覆盖,顶端侧(图中右侧)从外敷层OC露出。第1安装端子T1的从外敷层OC露出的部分,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ACF而与柔性布线基板FPC2的第2安装端子T2对置。
[0092] 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含有大量各向异性导电粒子R。各向异性导电粒子R例如是以绝缘层覆盖金属材料的球体。在安装柔性布线基板FPC2时,将柔性布线基板FPC2配置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之上,并一边进行加热一边对柔性布线基板FPC2加压。此时,处于第1安装端子T1与第2安装端子T2之间的各向异性导电粒子R破裂,内部的金属材料从该粒子R的绝缘层露出,第1安装端子T1与第2安装端子T2经由该破裂的粒子R导通。并且,俯视时横置的第1安装端子T1与第2安装端子T2、第1安装端子T1彼此、第2安装端子T2彼此的绝缘性都能保持。
[0093] 通常,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第1安装端子T1与外敷层OC的密接性低于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第2绝缘基板20与外敷层OC的密接性。因此,在第1安装端子T1的附近,存在外敷层OC剥离的问题。例如在制造时或修理时等,在需要剥离柔性布线基板FPC2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剥离。即,为了剥离柔性布线基板FPC2而对柔性布线基板FPC2施加向第2主面20B的法线方向的时,在重叠区域OL中,因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粘接力而对外敷层OC也会作用向该法线方向的力。此时,由于第1安装端子T1与外敷层OC之间的密接性较弱,因此在第1安装端子T1附近,外敷层OC会从第2主面20B或第1安装端子T1剥离。
[0094] 另外,外敷层OC剥离的问题也起因于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外表面(第2绝缘基板20的第2主面20B)形成检测电极RX。即,外敷层OC例如是通过以喷墨方式(液滴吐出方式)等的印刷涂布将树脂材料涂布到第2主面20B之后、经加热工序使该树脂材料固化而形成,但是加热工序的热可能对液晶层LC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无法使温度充分地提高。经低温(例如120℃程度)的加热工序形成的外敷层OC,与经高温的加热工序(例如220℃程度)形成的外敷层OC相比,与第2主面20B及第2主面20B上的金属材料的密接性通常较低。
[0095] 在通过上述的印刷涂布形成外敷层OC的情况下,由于第2主面20B及金属材料的沾润性不同,也有在第1安装端子T1的附近还会发生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的问题。
[0096] 图7是用于说明该端部形状异常的一例的图,平面地表示了多个第1安装端子T1和覆盖这些第1安装端子T1的外敷层OC(突出部R1a)。外敷层OC的端部附近所示的单点划线是使该端部对准的设计上的目标位置TG。形成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在刚刚被涂布到第2主面20B之后的液体状态下,在没有设置第1安装端子T1的区域停止于目标位置TG附近,而在第1安装端子T1之上则由于金属材料的沾润性高而超越目标位置TG流向第1安装端子T1的顶端侧。因此,外敷层OC在第1安装端子T1之上突出而端部形状杂乱。这样的杂乱会妨碍第1安装端子T1与第2安装端子T2的电连接。
[0097]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研究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来防止外敷层OC的剥离和端部形状异常。使用图8对这样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概要进行说明。第1安装端子T1具有至少在与重叠区域OL重合的部分(阴影部分)将构成第1安装端子T1的金属材料部分地除去得到的图案形状。
[0098] 从其它观点来说,第1安装端子T1在重叠区域OL中每单位面积所含的金属材料的面积(面积配置率)小于其它区域。这里,第1区域A1中的第1安装端子T1沿第2方向Y的长度设为L1,重叠区域OL中的第1安装端子T1沿第2方向Y的长度设为L2,第2区域A2中的第1安装端子T1沿第2方向Y的长度设为L3。并且,第1安装端子T1在第1方向X上的宽度设为W。另外,在第1区域A1中配置有构成第1安装端子T1的金属材料的面积设为S1,在重叠区域OL中配置有构成第1安装端子T1的金属材料的面积设为S2,在第2区域A2中配置有构成第1安装端子T1的金属材料的面积设为S3。该情况下,上述面积配置率例如可以定义为S1/(L1·W)、S2/(L2·W)、S3/(L3·W),S2/(L2·W)<S1/(L1·W)、S3/(L3·W)成立。并且,在宽度W不固定等情况下,也可以将面积配置率定义为S1/L1、S2/L2、S3/L3。该情况下,S2/L2<S1/L1、S3/L3成立。
[0099] 如果采用以上这样的结构的第1安装端子T1,则在剥离柔性布线基板FPC2时在对外敷层OC作用力的重叠区域OL中,能够增加与外敷层OC的密接性高的第2主面20B与外敷层OC的接触面积。因此,外敷层OC难以剥离。并且,在第1安装端子T1之上涂布的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在构成第1安装端子T1的金属材料被部分地除去的区域中,与金属材料的接触面积小而难以流动,能够防止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
[0100] 以下公开能够适用于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若干实施例。在各实施例中,对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记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0101] (第1实施例)
[0102] 图9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具备:被外敷层OC覆盖且在俯视时不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重合的第1部分P1;被各向异性导电膜ACF覆盖且在俯视时不与外敷层OC重合的第2部分P2;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重叠区域OL重合并将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的第3部分P3。在图9的例子中,第1部分P1位于第1区域A1,第2部分P2位于第2区域A2,第3部分P3涉及第1区域A1、重叠区域OL及第2区域A2。
[0103]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第1方向X上的宽度比第1部分P1、第2部分P2及导线LN3都小的线部30。在图9的例子中,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的宽度相同,并且比线部30的宽度大。线部30沿第2方向Y延伸,并将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具有这样的线部30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04] 第2部分P2在线部30的延长线上具有开口部40。并且,第2部分P2在第1方向X上的两端部具有切口部41。在图9的例子中,开口部40及切口部41在第2方向Y上连续地设有2个。这些开口部40及切口部41用于防止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流动而浸入到第2部分P2。即,即使第2主面20B上涂布的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沿线部30流向第2部分P2,该树脂材料也会被处于线部30的延长线上的开口部40和处于第2部分P2的两端部的切口部41阻挡。因此,在第2部分P2中,能够确保与柔性布线基板FPC2的良好的导通性。
[0105] 关于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的尺寸,考虑到外敷层OC及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公差等而确定为适当值。作为一例,外敷层OC的端部位置的公差是约±0.1mm,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端部位置的公差是约±0.225mm,第1部分P1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La是约0.2mm,从第1部分P1与第3部分P3的边界起到开口部40及切口部41的端部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Lb是约0.25mm,从开口部40及切口部41的端部起到第2部分P2的第2方向Y上的端部为止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Lc是约0.6mm。
[0106] (第2实施例)
[0107]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备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
[0108]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2条线部31。在图10的例子中,2条线部31的第1方向X上的宽度相同,并且比导线LN3的宽度小。2条线部31都沿第2方向Y延伸,将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具有这样的2条线部31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09] 第2部分P2在各线部31的延长线上分别具有开口部40。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可以将这些开口部40沿第2方向Y设置多个。
[0110] 在如本实施例这样设有2条线部31的情况下,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由多个路径连接,因此在某一线部31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的导通。
[011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由2条线部31将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的情况,但也可以由3条以上的线部31将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
[0112] (第3实施例)
[0113]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备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
[0114]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弯曲了多次的线部32。在图11的例子中,线部32从与第1部分P1连接的位置起沿第2方向Y延伸,然后重复多次约90°的弯曲,最终地再次沿第2方向Y延伸而与第2部分P2连接。具有这样的线部32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15] 在图11的例子中,线部32的宽度在整个全长上大致一定,并且比导线LN3的宽度小。线部32及第1部分P1的连接位置C1与线部32及第2部分P2的连接位置C2在第1方向X上离开。
[0116] 第2部分P2在从连接位置C1起在第2方向Y上延伸的线部32的延长线上和朝向连接位置C2且在第2方向Y上延伸的线部32的延长线上分别具有开口部40。也可以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将这些开口部40沿第2方向Y设置多个。
[0117] 在如本实施例这样包含第2部分P2弯曲的线部32的情况下,能够使外敷层OC与第2主面20B相接触的部分在重叠区域OL附近分散地形成。由此,外敷层OC更加难以剥离。并且,即使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沿第2方向Y流动,也能够被该弯曲的线部32阻拦。进而,即使在该树脂材料在线部32上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弯曲部分阻止该流动。
[011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线部32弯曲约9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线部32也可以弯曲为锐角或钝角。并且,线部32也可以是呈圆弧状地蜿蜒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
[0119] (第4实施例)
[0120] 图12是表示第4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备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
[0121]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沿第1方向X延伸的多个线部33、和多个连接部34。连接部34配置在相邻的线部33之间,将这些线部33连接。并且,连接部34还配置在第1部分P1与最靠近第1部分P1的线部33之间、以及第2部分P2与最靠近第2部分P2的线部33之间,将这些线部33与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连接。具有这样的线部33及连接部34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22] 在图12的例子中,线部33在第2方向Y上的宽度及连接部34在第1方向X上的宽度小于导线LN3的宽度。
[0123] 在利用喷墨方式涂布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下,在线部33及连接部34所围的区域没有滴落有树脂材料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在该区域形成外敷层OC。因此,可以对线部33及连接部34的尺寸和配置间隔进行调整,以使线部33及连接部34所围的区域比从喷墨装置的喷墨头吐出的树脂材料的液滴的间距(分辨率)小。作为一例,上述间距在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上分别是约70μm。
[0124] 在图12的例子中,对于1条线部33,在第1部分P1侧连接的连接部34的数量与在第2部分P2侧连接的连接部34的数量不同(1个或2个)。并且,对于1条线部33,在第1部分P1侧连接的连接部34的位置与在第2部分P2侧连接的连接部34的位置在第1方向X上分开。
[0125] 第2部分P2在连接部34与第2部分P2连接的位置附近分别具有开口部40。也可以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将这些开口部40沿第2方向Y设置多个。
[0126] 在如本实施例这样由线部33及连接部34形成第3部分P3的情况下,能够将外敷层OC与第2主面20B相接触的部分在重叠区域OL附近分散地形成。由此,外敷层OC更加难以剥离。并且,即使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沿第2方向Y流动,也被由各线部33及各连接部34形成的开口部阻拦。另外,即使在该树脂材料在线部33及连接部34之上流动的情况下,也由于各连接部34的位置不在第2方向Y上连续,因此能够阻止该流动。
[0127] (第5实施例)
[0128]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备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
[0129]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多个第1线部35和与这些第1线部35交叉的多个第2线部36。第1线部35及第2线部36都在与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与第1部分P1、第2部分P2或这双方连接。具有这样的第1线部35及第2线部36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30] 在图13的例子中,第1线部35及第2线部36的宽度小于导线LN3的宽度。
[0131] 第2部分P2在第1线部35及第2线部36双方与第2部分P2连接的位置附近分别具有开口部40。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也可以将这些开口部40沿第2方向Y设置多个。
[0132] 如本实施例这样由多个第1线部35及多个第2线部36形成第3部分P3的情况下,能够将外敷层OC与第2主面20B相接触的部分在重叠区域OL附近分散地形成。由此,外敷层OC更加难以剥离。并且,即使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沿第2方向Y流动,也被由各第1线部35及各第2线部36形成的开口部阻拦。另外,由于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由多个路径连接,因此即使在某个第1线部35或第2线部36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第1部分P1及第2部分P2的导通。
[0133] (第6实施例)
[0134] 图14为表示第6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的图。该第1安装端子T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备第1部分P1、第2部分P2、第3部分P3。
[0135] 在本实施例中,第3部分P3具有狭缝37、38、39。狭缝37、38具有圆弧状的形状。狭缝39具有将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半圆弧状的2个狭缝连接的形状。具有这样的狭缝37、38、39的第3部分P3是上述的图案形状的一例。
[0136] 在图14的例子中,狭缝37、38、39的宽度比导线LN3的宽度小。
[0137] 第2部分P2在第1方向X上的中心附近具有开口部40。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可以将该开口部40沿第2方向Y设置多个。
[0138] 如本实施例所示那样在第3部分P3形成狭缝37、38、39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重叠区域OL中的金属材料的面积配置率较小,防止外敷层OC的剥离。并且,即使外敷层OC的树脂材料在第2方向Y上流动,该树脂材料也被狭缝37、38、39阻拦。在本实施例中,狭缝37、38、39为圆弧状,因此该树脂材料被狭缝37、38、39顺畅地改变流动方向而加以引导,因此不易到达第2部分P2。
[0139] 发明者对第1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从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的观点出发,对最适合的线部30的宽度进行了验证。图15为表示该验证的概要的图。在该验证中,在玻璃基板之上形成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并在其上形成外敷层OC,对在线部30之上突出的外敷层OC的长度LX1进行了计测。导线LN3的宽度W1及线部30的宽度W2变化为多种。
[0140] 图16是表示对长度LX1进行计测的结果的表。在导线LN3的宽度W1为100μm的情况下,当使线部30的宽度W2变化为120μm、105μm、95μm、50μm、25μm、18μm、10μm这7种时,长度LX1分别为约92μm、约85μm、约52μm、约30μm、约18μm、约2μm、约1μm。并且,在导线LN3的宽度W1为50μm的情况下,当使线部30的宽度W2变化为60μm、50μm、40μm、30μm、20μm、10μm、5μm这7种时,长度LX1分别为约71μm、约25μm、约19μm、约16μm、约12μm、约3μm、约1μm。由该结果可知,线部30的宽度W2越小则能够使长度LX1越小。特别是在宽度W1为100μm的情况下,通过使宽度W2从105μm减至95μm,长度LX1急剧地减小,在宽度W1为50μm的情况下,通过使宽度W2从60μm减至50μm,长度LX1急剧地减小,因此可知通过使宽度W2与宽度W1同等或小于宽度W1,能够使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大幅改善。
[0141] 另外可知,通过使宽度W2为宽度W1的约1/5以下(W2/W1≦1/5),长度LX1显著减小。因此,通过设定宽度W2以满足该条件,能够使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进一步得到改善。
[0142] 发明者对第4实施例的第1安装端子T1也进行了同样的验证。图17是表示该验证的概要的图。在该验证中,在玻璃基板之上形成导线LN3及第1安装端子T1,并在其上形成外敷层OC,计测了在连接部34之上突出的外敷层OC的长度LX2。导线LN3的宽度W1及连接部34的宽度W3变化为多种。
[0143] 图18是表示对长度LX2进行计测的结果的表。在导线LN3的宽度W1为120μm的情况下,当使连接部34的宽度W3变化为125μm、115μm、90μm、50μm、30μm、15μm、10μm这7种时,长度LX2分别为约89μm、约65μm、约40μm、约29μm、约7μm、约1μm、约0μm。并且,在导线LN3的宽度W1为60μm的情况下,当使连接部34的宽度W3变化为65μm、55μm、40μm、30μm、20μm、10μm、5μm这7种时,长度LX2分别为约59μm、约24μm、约21μm、约20μm、约9μm、约1μm、约0μm。由该结果可知,连接部34的宽度W3越小则能够使长度LX2越小。特别是在宽度W1为120μm的情况下,通过使宽度W3从125μm减为115μm,长度LX2急剧地减小,在宽度W1为60μm的情况下,通过使宽度W3从65μm减至55μm,长度LX2急剧地减小,因此可知通过使宽度W3与宽度W1同等或小于宽度W1,能够使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大幅改善。
[0144] 另外,通过使宽度W3为宽度W1的约1/5以下(W3/W1≦1/5),可知长度LX2显著减小。因此,通过设定宽度W3以满足该条件,能够使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进一步得到改善。
[0145] 并且,关于第2实施例中的线部31、第3实施例中的线部32、第5实施例中的第1线部35及第2线部36,也通过使其宽度与导线LN3的宽度W1同等或小于导线LN3的宽度W1,从而能够良好地改善外敷层OC的端部形状异常。
[0146]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可变形为各种形态。例如,第1安装端子T1的形状不限于第1至第6实施例公开的形状,能够使用各种形状的线部、狭缝或其组合来构成第3部分P3。
[0147] 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使用检测电极和驱动电极进行传感的方式(称为互容检测方式等)的传感器SE。但是,传感器SE例如也可以是利用检测电极自身具有的电容进行传感的方式(称为自容检测方式等)等其它方式的传感器。
[01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仅将检测电极设在第2基板SUB2的第2主面20B之上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在第2基板SUB2的第2主面20B之上不仅设置检测电极而且设置驱动电极的结构。该情况下,在边框区域FA形成的多个第1安装端子T1包含不仅与检测电极连接而且与驱动电极连接的第1安装端子T1。
[0149] 在自容检测方式中,向各检测电极RX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并且从各检测电极RX读出传感器输出信号。接触或接近于显示区域DA的物体由于对检测电极RX自身具有的电容带来影响,因此能够基于从检测电极RX得到的传感器输出信号,检测各检测电极RX的排列方向上的物体的位置。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也可以在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上排列成矩阵状。该情况下,能够以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的2维检测物体的位置。
[0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共通电极CE用于检测的所谓岛(インセル)型的传感器SE。但是,传感器SE也可以具备在液晶显示面板PNL外部配置的共通电极CE之外的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RX。该情况下,驱动电极及检测电极RX可以隔着绝缘层对置配置,也可以在同层中交替配置。
[0151]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检测电极RX及导线LN3与第1安装端子T1同样地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但是,检测电极RX及导线LN3的至少一方可以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导线LN3、第1安装端子T1也可以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层叠体构成。
[0152]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为例示而非对实用新型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它各种形态实施,在不偏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范围和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价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