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申请号 CN201310072539.3 申请日 2013-03-07 公开(公告)号 CN103676584B 公开(公告)日 2017-10-17
申请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有川树一郎; 石野正浩; 古坚浩子; 内山淳一;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 支撑 部件;第一清洁辊,其与待清洁的部件 接触 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的任何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待清洁的部件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所述待清洁的部件旋转或者循环移动;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一对第一 轴承 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以及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支撑部件;
第一清洁辊,其与待清洁的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的任何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待清洁的部件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所述待清洁的部件旋转或者循环移动;
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
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第一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施加以将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推压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推压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其中,所述第二推压部件不与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件这样支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使所述第一轴承部件能够沿着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与所述待清洁的部件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轴承部件这样支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使所述第二轴承部件能够沿着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动。
3.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一对定影部件,其彼此接触并且旋转或循环移动,并且对在承载有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被传送并且置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之间的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是待清洁的;以及清洁装置,其设置成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对应,所述清洁装置通过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去除任何残余色调剂来清洁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
其中,所述清洁装置包括:
支撑部件;
第一清洁辊,其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
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第一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推压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推压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其中,所述第二推压部件不与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接触。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色调剂图像形成部,其在正被传送的纸张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
定影装置,其沿纸张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色调剂图像形成部的下游,所述定影装置将在已形成色调剂图像之后被传送的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一对定影部件,其彼此接触并且旋转或循环移动,并且对在承载有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被传送并且置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之间的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是待清洁的;以及清洁装置,其设置成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对应,所述清洁装置通过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去除任何残余色调剂来清洁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
其中,所述清洁装置包括:
支撑部件;
第一清洁辊,其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
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第一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推压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推压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其中,所述第二推压部件不与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接触。

说明书全文

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例如用于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的技术中,已知的是包括两个辊并且执行清洁的装置。
[0003] 例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122458披露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第一清洁辊接触定影辊,第二清洁辊接触第一清洁辊,并且刮板接触第二清洁辊。
[0004]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8-248802披露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第一清洁辊设置为接触定影辊,第二清洁辊设置为接触第一清洁辊,并且压缩弹簧推压第二清洁辊以便将第一清洁辊推压在定影辊上。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清洁装置具有使两个辊的尺寸减小的轴承结构。
[000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支撑部件;第一清洁辊,其与待清洁的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的任何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待清洁的部件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所述待清洁的部件旋转或者循环移动;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待去除的物质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待去除的物质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以及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0007]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所述支撑部件这样支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使所述第一轴承部件能够沿着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与所述待清洁的部件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轴承部件这样支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使所述第二轴承部件能够沿着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动。另外,在第二方面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推压部件,其向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施加以将由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一清洁辊推压在所述待清洁的部件上;以及第二推压部件,其通过向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施加力以将由所述第二轴承部件支撑的所述第二清洁辊推压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一对定影部件,其彼此接触并且旋转或循环移动,并且对在承载有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被传送并且置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之间的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是待清洁的;以及清洁装置,其设置成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对应,所述清洁装置通过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去除任何残余色调剂来清洁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支撑部件;第一清洁辊,其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以及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部,其在正被传送的纸张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其沿纸张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色调剂图像形成部的下游,所述定影装置将在已形成色调剂图像之后被传送的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一对定影部件,其彼此接触并且旋转或循环移动,并且对在承载有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被传送并且置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之间的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便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是待清洁的;以及清洁装置,其设置成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对应,所述清洁装置通过从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去除任何残余色调剂来清洁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支撑部件;第一清洁辊,其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待清洁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第二清洁辊,其与所述第一清洁辊接触并且旋转,使粘附在所述第一清洁辊上的残余色调剂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所述第二清洁辊上;一对第一轴承部件,其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清洁辊的相应端部;以及一对第二轴承部件,其被所述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清洁辊的相应端部。
[0010] 与具有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独立地受支撑的结构的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相比,根据第一方面的清洁装置、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及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更小。
[0011] 凭借根据第二方面的清洁装置,可以精确地引导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的推压方向。附图说明
[0012]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13]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0014] 图2是从定影单元的斜上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0015] 图3是从定影单元的斜上方的与图2中观察定影单元的观察点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0016] 图4是从定影单元的斜下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0017] 图5是从定影单元的斜下方的与图4中观察定影单元的观察点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0018] 图6是从定影单元的后方(图1中的左侧)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后视图;
[0019] 图7是沿图6所示的箭头VII-VII截取的定影单元的剖视图;
[0020] 图8是定影单元的包括定影带和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
[0021] 图9是从与图8中的观察点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包括定影带和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
[0022] 图10是从与图8和图9中的观察点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包括定影带和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
[0023] 图11是在移除了加热辊之后的包括定影带的组件的透视图;
[0024] 图12是在移除了定影带而未移除加热辊的情况下的包括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
[0025] 图13是每个清洁装置的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的示意图;
[0026] 图14是示出第一清洁辊与加热辊接触并且第二清洁辊与相应的第一清洁辊接触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7] 图15是用于加热辊的清洁装置的正视图;
[0028] 图16是第一清洁辊的端部和第二清洁辊的端部的正视图;
[0029] 图17是支撑框架的一部分、第一轴承部件(用作第一清洁辊的轴承)和第二轴承部件(用作第二清洁辊的轴承)的分解透视图;
[0030] 图18是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分解侧视图;
[0031] 图19是示出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2] 图20示出了从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彼此配合的部分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与第二轴承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状态;
[0033] 图21是沿图15中的箭头XXI-XXI截取的剖视图;
[0034] 图22是沿图15中的箭头XXII-XXII截取的剖视图;
[0035] 图23是用于定影带的清洁装置的轴承部件的透视图;
[0036] 图24是在从图2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除了例如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之后的支撑框架的一部分、第一轴承部件(用作第一清洁辊的轴承)和第二轴承部件(用作第二清洁辊的轴承)的分解透视图;
[0037] 图25是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分解侧视图;
[0038] 图26是示出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9] 图27是与图23所示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的正视图;
[0040] 图28是沿图27所示的箭头XXVIII-XXVIII截取的剖视图;
[0041] 图29是沿图27所示的箭头XXIX-XXIX截取的剖视图;
[0042] 图30是图7的剖视图所示的按压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0043] 图31是在仅留下定影带的两侧部分而切除定影带的其余部分之后的按压装置的内部的透视图;
[0044] 图32示出了在移除了包括定影带的两侧部分在内的定影带之后的按压装置的位于定影带内侧的部分;
[0045] 图33是引导部件的正视图;
[0046] 图34是沿图33所示的箭头XXXIV-XXXIV截取的剖视图;
[0047] 图35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从引导部件上移除之后从与图33中观察引导部件的观察点相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仅板部件的正视图;
[0048] 图36是纸张接收部件的正视图;
[0049] 图37是纸张接收部件的侧视图;
[0050] 图38是纸张接收部件的透视图;
[0051] 图39是示出当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切除并且从引导表面的背面观察引导部件时的下述第一阶段的透视图,该第一阶段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安装于板部件期间的阶段,即在将纸张接收部件的插入部分插入到板部件的孔中之后、沿着引导表面移动插入部分之前的阶段;
[0052] 图40是图39所示的第一阶段中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
[0053] 图41示出了当沿图40所示的箭头XLI-XLI的方向观察第一阶段中的引导部件时所观察到的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0054] 图42是示出当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切除并且从引导表面的背面观察引导部件时的下述第二阶段的透视图:该第二阶段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的插入部分插入到板部件的孔中并使插入部分沿着引导表面移动之后的阶段,即,该第二阶段是安装已完成的阶段;
[0055] 图43是图42所示的第二阶段中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以及
[0056] 图44示出了当沿图43所示的箭头XLIV-XLIV的方向观察第二阶段中的引导部件时所观察到的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0058]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0的结构的示意图。
[0059] 在打印机100的下部设置有纸张托盘120,纸张P彼此叠加地放置在纸张托盘120上。如图1所示,纸张托盘120在朝向打印机100的后表面侧(R侧)突伸超过壳体110的状态下设置在打印机100中。
[0060] 为了向纸张托盘120补充纸张P,纸张托盘120可以朝前表面侧(F侧)抽出。
[0061] 当拾取辊131将彼此叠加地放置在纸张托盘120中的纸张P取出,并且在取出的纸张P中两页或多页纸张P保持为彼此叠加时,由分离辊132分离出仅一页纸张P。传送分离的纸张P,直至纸张P的前边缘到达调节辊133。调节辊133调节被传送的纸张P的取向,并且根据图像形成定时(将在下文中描述)将被传送的纸张P向下游进一步传送。
[0062] 在调节辊133的上方设置有纸张传送带140。纸张传送带140放置在辊141的周围,沿着箭头A的方向循环移动,并且将已从调节辊133被进一步向下游(在图1中向上)传送的纸张P向上方进行传送。
[0063] 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的四个鼓状感光体部件150中的每一个布置为与纸张传送带140相对。围绕每个感光体部件150设置有充电单元151、显影单元152和清洁器153。每个转印单元154设置在使纸张传送带140置于该转印单元154与相应的感光体部件150之间的位置处。此外,在感光体部件150的后方(即图1中感光体部件150的左侧)设置有曝光单元160。
[0064] 感光体部件150被相应的充电单元151充电,通过受到基于图像信号而调制并从曝光单元160发射出的曝光光束160a照射而被曝光,从而在相应的感光体部件150上形成静电潜像。由相应的显影单元152使用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对相应的感光体部件150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体部件150上形成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0065] 这里,每个感光体部件150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即,与图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大于纸张的沿同一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色调剂图像几乎形成到纸张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上。这同样适用于纸张的竖直方向(传送方向),并且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体部件150上从紧邻纸张的前边缘的部位到紧邻纸张的后边缘的部位。
[0066] 前述色调剂图像形成周期与纸张被调节辊133送出并被纸张传送带140传送的传送定时同步地实施。通过转印单元154对形成在相应的感光体部件150上的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进行转印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地转印到纸张上。
[0067] 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被进一步向上传送,受到定影单元170的加热和加压,从而使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结果,在纸张上形成由已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图像。通过排纸辊组件180将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111上。
[0068] 排纸辊组件180包括排纸辊173和排纸辊181。排纸辊173、定影带171(将在下文中描述)和加热辊172(将在下文中描述)构成定影单元170。排纸辊181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上。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上的排纸辊181是受定影单元170的排纸辊173的旋转所驱动而旋转的从动辊。打印机100设置成这样:壳体110的位于定影单元170上方的部分和打印机100的前表面侧的一部分围绕旋转轴112沿箭头C的方向打开,从而在传送期间卡塞的纸张能够被手动地取出。
[0069]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70包括循环移动的环状定影带171和驱动定影带171并加热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加热辊172。已由纸张传送带140向上传送的纸张的前边缘与引导部件174接触。然后,引导部件174将纸张引导至置于定影带171与加热辊172之间的定影区域。引导部件174是也构成定影单元170的一部分的部件。
[0070] 在打印机100中,如上所述,图像几乎形成到纸张的前边缘、后边缘和两侧边缘上。因此,色调剂可能从纸张的边缘落到纸张传送带140上。如果已溢出到纸张传送带140上的色调剂留在纸张传送带140上,则溢出的色调剂可能通过附着到例如纸张的背面而将纸张污染。因此,在该位置处设置有将已溢出到纸张传送带140上的色调剂刮除的清洁刮板142。
已由清洁刮板142刮除的色调剂被收集到收集壳体(未示出)内。
[0071] 当要在纸张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如上文所述地在纸张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排纸辊组件180将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111上,直到纸张的后边缘置于排纸辊组件180之间为止。在这一时刻,排纸辊组件180反向旋转。结果,纸张再次受到拉拽,并且沿着纸张传送路径191被向下传送,从而纸张的前边缘(即,当在第一面形成图像时纸张的沿纸张传送方向的后边缘)到达调节辊133。此时,当图像已形成在第一面上时,正反面翻转。然后,调节辊133再次传送纸张,并且与在第一面上形成图像类似地在纸张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由排纸辊组件180将第二面上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111上。
[0072] 图2和图3分别是从打印机的定影单元的斜上方的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图4和图5分别是从定影单元的斜下方的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图2和图3所示的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0073] 已由图1所示的纸张传送带140向上传送的纸张的前边缘触碰图4和图5所示的引导部件174(还参见图1)。然后,纸张被引导至置于图1所示定影带171与加热辊172之间的定影区域。图5中也示出了加热辊172。
[0074] 已经经过定影区域的纸张向上推压纸张路径切换部件175,从排纸辊173与打印机主体中的排纸辊181(见图1)之间通过,并且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11上。
[0075] 在将图像形成在纸张的双面的模式下,当在排纸辊组件将纸张传送到排纸托盘111上的同时纸张的后边缘通过纸张路径切换部件175,并且已被向上推压的纸张路径切换部件175此刻返回其初始位置时,排纸辊173反向旋转。结果,这一次,纸张从纸张路径切换部件175通过,并且沿着图1所示的纸张传送路径191进行传送。接下来传送纸张的路径如上文所述。
[0076] 图2至图5中示出了操作杆176。每个操作杆176是当纸张卡塞在定影带171与加热辊172之间时,通过在纸张卡塞的区域将纸张松开来辅助移除卡塞纸张的操作杆。
[0077] 图4中示出了齿轮177。齿轮177接收来自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上的驱动源(未示出)的驱动力,并且将驱动力传递给加热辊172和排纸辊173。在齿轮177与排纸辊173之间设置有离合器(未示出)。当排纸辊173反向旋转时,齿轮177接收到的驱动力不传递给排纸辊173。
[0078] 图5中示出了另一个齿轮178。齿轮178是当排纸辊173反向旋转时接收来自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上的另一个驱动源(未示出)的驱动力的齿轮。齿轮178接收驱动力,将驱动力传递给图2至图4所示的与排纸辊173直接连接的齿轮179,从而使排纸辊173反向旋转。
[0079] 图6是从定影单元的后方(图1中的左侧)观察到的定影单元的后视图。图7是沿图6所示的箭头VII-VII截取的定影单元的剖视图。
[0080] 如上所述,定影单元170例如包括定影带171、加热辊172、排纸辊173、引导部件174、纸张路径切换部件175、操作杆176和齿轮179。加热辊172包括可旋转的圆筒形主体
172a和设置在圆筒形主体内并加热圆筒形主体的加热源172b。定影带171构成将已朝向定影带171与加热辊172彼此接触的定影区域传送的纸张压在加热辊172上的按压装置400。尽管将在下文中详述,在按压装置400中,金属内框架410、按压部件420和430以及毡部件440和441设置在定影带171的内侧。
[0081] 定影单元170还包括:清洁装置200,其清洁定影带171;以及清洁装置300,其清洁加热辊172。
[0082] 如上所述,打印机100是形成几乎延伸到纸张边缘的图像的打印机,并且色调剂可能从纸张的边缘溢出。因此,即便定影单元170也包括清洁定影带171的清洁装置200和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
[0083] 清洁装置200包括与定影带171接触的第一清洁辊210和与第一清洁辊210接触的第二清洁辊220。清洁装置300包括与加热辊172接触的第一清洁辊310和与第一清洁辊310接触的第二清洁辊320。
[0084] 尽管将在下文中详述,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分别受到弹簧朝向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施加的推力,并且第二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分别受到弹簧朝向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施加的推力。这里,施加在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的弹簧推力的矢量与施加在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上的弹簧推力的矢量相叠加。
以这种方式,通过沿两个推力的矢量彼此叠加的方向推压清洁辊,整体推力为小,从而可以使用小的弹簧获得足够的推力。这有助于尺寸的减小。
[0085] 图8至图10分别为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包括定影单元的定影带和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图11是在移除了加热辊之后的包括定影带的组件的透视图。图12是在移除了定影带而未移除加热辊的情况下的包括加热辊的组件的透视图。
[0086] 图8示出了金属支撑框架510、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定影带171在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处可旋转地由支撑框架510支撑。加热辊172也可旋转地由支撑框架510支撑。图8中示出了清洁定影带171的清洁装置200的第一清洁辊210。第一清洁辊210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到跨过定影带171的与纸张接触的整个区域的长度。图11除示出了定影带171和清洁装置200的第一清洁辊210以外还示出了清洁装置200的第二清洁辊220。
[0087] 第二清洁辊220的长度与第一清洁辊210的长度基本相同。第二清洁辊220在第一清洁辊210的沿第一清洁辊21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与第一清洁辊210接触。
[0088] 这里,第一清洁辊210是与定影带171的外表面接触的部件,第一清洁辊210随定影带171的循环移动而被驱动并旋转,使粘附在定影带171上的残余色调剂与定影带171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第一清洁辊210自身上面。
[0089] 第二清洁辊220是在使第一清洁辊210置于第二清洁辊220与定影带171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一清洁辊210接触的部件,第二清洁辊220随第一清洁辊210的旋转而被驱动并旋转,使粘附在第一清洁辊210上的残余色调剂与第一清洁辊210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第二清洁辊220自身上面。只要打印机100(见图1)能够使用,也就是说,直到打印机100的寿命终结,粘附在第二清洁辊220上的残余色调剂仍然粘附在第二清洁辊220上。
[0090] 图9和图10除了示出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之外,还分别示出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和第二清洁辊320。图12示出了在移除了定影带171之后加热辊172由支撑框架510支撑的状态。图12中还示出了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和第二清洁辊320。
[0091] 第一清洁辊310的材料和尺寸以及第二清洁辊320的材料和尺寸与清洁定影带171的清洁装置200的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二清洁辊220的材料和尺寸相同。
[0092] 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与加热辊172接触并且跨过加热辊172的沿加热辊17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而延伸。第二清洁辊320与第一清洁辊310接触,并且跨过第一清洁辊310的沿第一清洁辊31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而延伸。
[0093] 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和第二清洁辊320的作用分别与清洁定影带的清洁装置200的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二清洁辊220的作用相同。也就是说,与加热辊172接触的第一清洁辊310是与加热辊172接触的部件,第一清洁辊310随加热辊172的旋转而被驱动并旋转,使粘附在加热辊172上的残余色调剂与加热辊172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在第一清洁辊310自身上面。第二清洁辊320是在使第一清洁辊310置于第二清洁辊320与加热辊172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一清洁辊310接触的部件,第二清洁辊220随第一清洁辊310的旋转而被驱动并旋转,使粘附在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残余色调剂与第一清洁辊310分离,并且使残余色调剂附着到第二清洁辊220自身上面。粘附在第二清洁辊320上的残余色调剂仍然粘附在第二清洁辊320上,直到打印机100的寿命终结。
[0094] <清洁辊的形状和硬度>
[0095] 图13是每个清洁装置的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第一清洁辊与加热辊接触并且第二清洁辊与第一清洁辊接触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3和图14示意性地突显了在上文已描述的附图中相对于每个清洁装置来说不清楚的点。
[0096] 图13示出了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与相应的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彼此分离并且彼此邻近地设置的状态。
[0097] 如图13所突显,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每一个是沿着旋转轴线从第一清洁辊的中央朝向第一清洁辊的两端直径连续减小的所谓的凸面辊。与之对比,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中的每一个是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任何部位都具有相同的直径的直辊。
[0098] 然而,如参考图14所详细地示出,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是由相对软的材料形成的,从而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与相应的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在相应的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接触。
[0099] 如上所述,粘附在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上的残余色调剂仍然粘附在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上,直到打印机(见图1)的寿命终结。
[0100] 由于在打印机100中,图像形成在纸张的沿其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因此沿纸张的宽度方向溢出的任何色调剂将附着到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上。打印机100能够使用多种尺寸的纸张而非只能使用一种尺寸的纸张。如图13所示意性地示出,最终仍然附着在粘附在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上的残余色调剂ST倾向于积累在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上。也就是说,当包含有残余色调剂时,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中的每一个的沿着旋转轴线而朝向两端的直径倾向于大于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中的每一个的沿着旋转轴线的中央处的直径。在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是凸面辊的情况下,在从打印机100为尚未粘附有残余色调剂ST的新打印机到打印机100为积累了可观量的残余色调剂ST并且非常接近其寿命终点的打印机的长时间段内,可以可靠地使粘附在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残余色调剂分别移到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上。
[0101] 由于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是凸面辊,因此归因于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与加热辊172的关系,下述作用是可预期的。
[0102] 如参考图7所描述的那样,加热辊172包括可旋转的圆筒形主体172a和设置在圆筒形主体内并加热圆筒形主体的加热源172b。加热源172b是沿着其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形的加热源,从而使加热辊172的沿加热辊17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被大致均匀地加热。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00中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纸张,仅利用加热辊172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区域(即,不使用加热辊172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的小的纸张包括在所述多种类型的纸张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纸张通过加热辊172时,加热辊172的中央部分处的热量容易被纸张带走,因此,加热辊172的中央部分的温度倾向于为相对低,并且加热辊172的两端处的温度倾向于为相对高。当产生了加热辊172的中央部分的温度为低而加热辊172的两端的温度为高的温度分布时,由于热膨胀的缘故,加热辊172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倾向于为小,而加热辊172的两端的直径倾向于为大。也就是说,加热辊172的这些倾向与凸面辊的倾向相反。因此,当与加热辊172接触的第一清洁辊310是凸面辊时,在跨过第一清洁辊的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上,第一清洁辊310与加热辊172的接触宽度保持为正常接触宽度,从而粘附在加热辊172上的任何残余色调剂更加可靠地移到第一清洁辊310上。
[0103] 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每一个是具有弹性外周表面的辊。更具体地说,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每一个是包括由耐热橡胶所包围的轴芯的橡胶辊。作为耐热橡胶,例如可以采用橡胶或氟橡胶,具有大致15度的硬度(JIS A)的橡胶适合作为耐热橡胶。
[0104] 如果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每一个都使用相对软的耐热橡胶,则可以保证第一清洁辊210与定影带171之间的接触面积、第一清洁辊310与加热辊172之间的接触面积、第一清洁辊210与第二清洁辊2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一清洁辊310与第二清洁辊320之间的接触面积。
[0105] 第二清洁辊220是具有下述外周表面的辊:该外周表面的硬度高于第一清洁辊210的外周表面的硬度。第二清洁辊320是具有下述外周表面的辊:该外周表面的硬度高于第一清洁辊310的外周表面的硬度。更具体地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中的每一个是外周表面经过喷丸处理(blasting)的金属辊。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每一个是橡胶辊。由于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是金属辊,因此,如果如图14所示地将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分别推压到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则凹陷区域变成第一清洁辊210与第二清洁辊220之间的接触区域以及第一清洁辊310与第二清洁辊320之间的接触区域。由于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分别在它们与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接触的区域凹陷,因此可有助于粘附在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残余色调剂与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分离。由于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因经过喷丸处理而具有粗糙的表面,因此可以可靠地将粘附在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残余色调剂去除。由于喷丸处理,第二清洁辊220和第二清洁辊320具有易于保持被去除的残余色调剂的表面性能。
[0106] 第一清洁辊210的硬度低于定影带171的硬度,并且第一清洁辊310的硬度低于加热辊172的硬度。因此,如图14中第一清洁辊210与加热辊172之间的关系所示,第一清洁辊210在其与加热辊172接触的区域挠曲,从而使接触区域具有沿旋转方向的较宽宽度,并且粘附在加热辊172上的残余色调剂可靠地移到第一清洁辊310上。这里,如果目的仅仅是提供在加热辊172与第一清洁辊310之间具有宽的宽度的接触区域,则可以将加热辊172和第一清洁辊310中的任意一个的硬度设定为低。这里,使第一清洁辊310的硬度为低以便减小当加热辊172与第一清洁辊310接触时引起的加热辊172的表面被刮伤的可能性。
[0107] 如果使用具有大致15度的硬度的橡胶辊作为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则橡胶辊的外周表面具有合适的粘性。因此,如果从这一方面考虑,则粘附在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上的残余色调剂分别更可靠地移动到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一清洁辊310上。
[0108] 清洁辊轴承和弹簧推力
[0109] 图15是用于加热辊的清洁装置的正视图。
[0110] 图15示出了支撑框架510、可旋转地由支撑框架510支撑的加热辊172以及用于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和第二清洁辊320。箭头XXI-XXI和箭头XXII-XXII表示剖视图中的截取位置(将在下文中描述)。在下文中描述沿着箭头XXI-XXI和箭头XXII-XXII截取的剖视图。
[0111] 图16是第一清洁辊的端部和第二清洁辊的端部(即,以图15中箭头XXI-XXI表示的一侧的端部和以图15中箭头XXII-XXII表示的一侧的端部)的正视图。
[0112] 图17是支撑框架的一部分、第一轴承部件(用作第一清洁辊的轴承)和第二轴承部件(用作第二清洁辊的轴承)的分解透视图。
[0113] 图18是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分解侧视图。图19是示出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0示出了从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彼此配合的部分的方向观察到的(也就是说,从在图19中观察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观察点偏转90度的观察点观察到的,即沿图19中的箭头XX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与第二轴承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状态。
[0114] 这里,尽管仅描述轴承部分的一个端部,但该描述也适用于轴承部分的另一个端部。
[0115] 第一轴承部件330具有半圆形凹槽331。第一清洁辊310的轴插入到半圆形凹槽331中,从而第一清洁辊310可旋转地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
[0116] 第二轴承部件340也具有半圆形凹槽341。第二清洁辊320的轴插入到第二轴承部件340的凹槽341中,从而第二清洁辊320可旋转地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
[0117]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金属支撑框架510中形成有置于沿双向箭头D-D的方向延伸的两条边511a之间的凹槽511。在第一轴承部件330的两侧上形成有凹槽332,支撑框架510的边511a插入凹槽332中。第一轴承部件330设置为当支撑框架510的边511a与第一轴承部件330的凹槽332配合时可以沿着支撑框架510的凹槽511沿双向箭头D-D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部件350(见图21,将在下文中描述)沿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被推压到加热辊172上的方向推压第一轴承部件330。
[0118] 在第一轴承部件330中还形成有与第二轴承部件340配合的两个凹槽333。这些凹槽333沿着与用于配合支撑框架510的凹槽332相同的方向延伸。在第二轴承部件340上设置有突起342,突起342进入第一轴承部件330的两个凹槽333中。
[0119] 第二轴承部件340被支撑为当两个突起342插入第一轴承部件330的两个凹槽333中时(见图20),第二轴承部件340能够相对于第一轴承部件330而沿双向箭头D-D的方向移动。
[0120] 第二轴承部件340被由每个支撑框架510支撑的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第二弹簧部件360(见图22,将在下文中描述)沿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方向推压第二轴承部件340。
[0121] 此外,如图19所示,设置在第一轴承部件330中的用于第一清洁辊的轴承的凹槽331和设置在第二轴承部件340中的用于第二清洁辊的轴承的凹槽341还沿着双向箭头D-D的方向并排设置。
[0122] 相应地,由于第二轴承部件340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因此使打印机比具有下述结构的打印机更小:在该结构中,第一轴承部件330和第二轴承部件340分别由支撑框架510支撑。
[0123] 由于第一轴承部件330由支撑加热辊172的支撑框架510支撑,因此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被推压到加热辊172上的方向被精确地控制。类似地,由于第二轴承部件340由支撑第一清洁辊310的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因此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方向被精确地控制。
[0124] 图21是沿图15中的箭头XXI-XXI截取的剖视图。图22是沿图15中的箭头XXII-XXII截取的剖视图。
[0125] 如图21所示,包括压缩弹簧的第一弹簧部件350沿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被推压到加热辊172上的方向向第一轴承部件330施加力。
[0126] 如图22所示,包括扭转弹簧的第二弹簧部件360沿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方向向第二轴承部件340施加力。
[0127] 这里,第一轴承部件330被支撑框架510支撑为可以沿双向箭头D-D(见图17和图18)的方向移动。第二轴承部件340被支撑为可以沿与第一轴承部件330相同的方向(双向箭头D-D的方向)移动。此外,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的旋转轴线和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的旋转轴线也沿着双向箭头D-D的方向并排设置。
[0128] 因此,当图22所示的第二弹簧部件360向第二轴承部件340施加力时,第二弹簧部件360将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上。另外,如图21所示,第二弹簧部件360协同向第一轴承部件330施加力的第一弹簧部件350,将第一清洁辊310推压到加热辊172上。与之对比,第二清洁辊320仅借助向第二轴承部件340施加力的第二弹簧部件360而被推压到第一清洁辊310上。因此,由第一清洁辊310施加到加热辊172上的推力可靠地强于由第二清洁辊320施加到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推力。
[0129] 如果这些推力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生逆转,则由于第二清洁辊320被更强地推压到第一清洁辊310上,第二清洁辊320相对于第一清洁辊310的旋转的阻力变大。这使得第一清洁辊310难以从加热辊172接收到驱动力而被驱动并旋转。因此,这种关系可能会妨碍第一清洁辊310受到驱动和旋转。这里,第一清洁辊310施加到加热辊172上的推力被可靠地保持为大于第二清洁辊320施加到第一清洁辊310上的推力。因此,随着加热辊172旋转,第一清洁辊310被可靠地驱动并旋转,并且随着第一清洁辊310旋转,第二清洁辊320被可靠地驱动并旋转。这使得残余色调剂被可靠地转移。
[0130] 如上文所述,第一轴承部件330的移动方向和第二轴承部件340的移动方向为双向箭头D-D的方向(见图17和图18)。另外,由第一轴承部件3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310的旋转轴线和由第二轴承部件3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320的旋转轴线也沿着双向箭头D-D的方向并排设置。因此,由第二弹簧部件360施加的推力的矢量方向与由第一弹簧部件350施加的推力的矢量方向彼此重合。结果,当将第一清洁辊310推压到加热辊172上时,可以以最小的弹簧力获得所需要的推力。
[0131] 图23是用于定影带的清洁装置的轴承部件的透视图。
[0132] 图23示出了用于定影带的清洁装置200的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二清洁辊220中的每一个的沿其轴向的一个端部,其中第一清洁辊210和第二清洁辊220设置为被引导部件174(也见图1)所隐蔽。尽管仅示出和描述用于定影带的清洁装置的一个端部的轴承结构,然而另一个端部的轴承结构也是相同的。
[0133] 在图23中还示出了作为第一清洁辊210的轴承的第一轴承部件230。
[0134] 第一轴承部件230可移动地由支撑框架510支撑。尽管在图23中未示出,但是还设置有作为第二清洁辊220的轴承的第二轴承部件240(见图24至图26),并且第二轴承部件240可移动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此外,还设置有推压第一轴承部件23的第一弹簧部件250和推压第二轴承部件240的第二弹簧部件260。
[0135] 图24是在从图2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除了例如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之后的支撑框架的一部分、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0136] 图25是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分解侧视图。图26是示出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0137] 第一轴承部件230具有半圆形凹槽231。第一清洁辊210的轴插入到半圆形凹槽231中,从而第一清洁辊210可旋转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
[0138] 第二轴承部件240也具有半圆形凹槽241。第二清洁辊220的轴插入到第二轴承部件240的凹槽241中,从而第二清洁辊220可旋转地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
[0139] 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金属支撑框架510中形成有置于沿双向箭头E-E的方向延伸的两条边512a之间的凹槽512。在第一轴承部件230的两侧上形成有凹槽232,支撑框架510的边512a插入到凹槽232中。第一轴承部件230设置为当支撑框架510的边512a与第一轴承部件230的凹槽232配合时可以沿着支撑框架510的凹槽512沿双向箭头E-E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部件250(见图23和图28)沿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被推压到定影带171上的方向推压第一轴承部件230。
[0140] 在第一轴承部件230中还形成有与第二轴承部件240配合的两个凹槽233。这些凹槽233沿着与用于配合支撑框架510的凹槽232相同的方向延伸。在第二轴承部件240上设置有突起242,突起242进入第一轴承部件230的两个凹槽233中。
[0141] 第二轴承部件240被支撑为当两个突起242插入第一轴承部件230的两个凹槽233中时,第二轴承部件340能够相对于第一轴承部件230而沿双向箭头E-E的方向移动。
[0142] 第二轴承部件240被由每个支撑框架510支撑的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第二弹簧部件260(见图23和图29)沿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上的方向推压第二轴承部件240。
[0143] 此外,如图26所示,设置在第一轴承部件230中的用于第一清洁辊的轴承的凹槽231和设置在第二轴承部件240中的用于第二清洁辊的轴承的凹槽241还沿着双向箭头E-E的方向并排设置。
[0144] 相应地,由于第二轴承部件240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因此使打印机比具有下述结构的打印机更小:在该结构中,第一轴承部件230和第二轴承部件240分别由支撑框架510支撑。
[0145] 由于第一轴承部件230由支撑框架510支撑,因此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被推压到定影带171上的方向被精确地控制。类似地,由于第二轴承部件240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因此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上的方向被精确地控制。
[0146] 图27是与图23所示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的正视图。图28是沿图27所示的箭头XXVIII-XXVIII截取的剖视图。图29是沿图27所示的箭头XXIX-XXIX截取的剖视图。
[0147] 如图28所示,包括压缩弹簧的第一弹簧部件250沿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被推压到定影带171上的方向向第一轴承部件230施加力。
[0148] 如图29所示,类似地包括压缩弹簧的第二弹簧部件260沿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被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20上的方向向第二轴承部件240施加力。
[0149] 这里,第一轴承部件230被支撑框架510支撑为可以沿双向箭头E-E(见图24和图25)的方向移动。第二轴承部件240被支撑为可以沿与第一轴承部件230相同的方向(双向箭头E-E的方向)移动。此外,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的旋转轴线和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的旋转轴线也沿着双向箭头E-E的方向并排设置。
[0150] 因此,当图29所示的第二弹簧部件260向第二轴承部件240施加力时,第二弹簧部件260将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推压到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上。另外,如图28所示,第二弹簧部件260协同向第一轴承部件230施加力的第一弹簧部件250,将第一清洁辊210推压到定影带171上。因此,由第一清洁辊210施加到定影带171上的推力可靠地强于由第二清洁辊220施加到第一清洁辊210上的推力。
[0151] 基于推力强度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与基于清洁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的第一清洁辊310和第二清洁辊320的推力强度之间的关系的作用相同。因此,将省略相同的描述。
[0152] 如上文所述,第一轴承部件230的移动方向和第二轴承部件240的移动方向为双向箭头E-E的方向(见图24和图25)。另外,由第一轴承部件230支撑的第一清洁辊210的旋转轴线和由第二轴承部件240支撑的第二清洁辊220的旋转轴线也沿着双向箭头E-E的方向并排设置。因此,与用于加热辊172的清洁装置300一样,由第二弹簧部件260施加的推力的矢量方向与由第一弹簧部件250施加的推力的矢量方向彼此重合。结果,当将第一清洁辊210推压到定影带171上时,可以以最小的弹簧力获得所需要的推力。
[0153] 按压装置的结构
[0154] 图30是图7的剖视图所示的按压装置400的外部透视图。图31是在仅留下按压装置400的定影带的两侧部分而切除定影带的其余部分之后的按压装置400的内部的透视图。图
32示出在移除了包括定影带的两侧部分在内的定影带之后的按压装置的位于定影带内侧的部分。
[0155] 按压装置400的外周被定影带171覆盖。金属内框架410在按压装置400的内侧沿轴向延伸。每个内框架410的端部固定在例如图8所示的各个支撑框架510上。定影带171的每侧部分由位于其相应的内框架410的侧面的支撑部分411支撑。定影带171接收加热辊172(见图7)的旋转驱动力并且沿箭头F的方向循环移动。
[0156] 由树脂形成并且沿轴向延伸的按压部件420固定在内框架410上。由橡胶形成并且类似地沿轴向延伸的按压部件430固定在由树脂形成的按压部件420上。
[0157] 加热辊172(例如见图8和图9)设置在加热辊172与按压部件420和430相对并且定影带171置于加热辊172与按压部件420和430之间的区域中。按压部件420和430朝向加热辊172从定影带171的内侧推压定影带171。定影带171的外表面与加热辊172彼此接触的定影区域形成在定影带171的外表面与加热辊172之间。
[0158] 由橡胶形成的按压部件430以适当的弹性朝向加热辊172推压定影带171。由树脂形成的按压部件420在纸张通过按压部件420时增加纸张的可分离性。按压部件420和430是示例性第二接触部件。
[0159] 用作沿轴向延伸的示例性第一接触部件的毡部件440也固定在按压装置400的内框架410上。毡部件440是比内框架410软并且隔着定影带171设置在与第一清洁辊210(见图7、图8和图11)相对的区域中的部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软的毡部件440设置在内框架410与定影带171的内表面之间,因此在定影带171的外表面与第一清洁辊210之间提供了足够宽的接触区域。这有助于可靠地去除定影带上的残余色调剂。
[0160] 毡部件440浸渍有润滑油。当定影带171循环移动时,毡部件440所浸渍的润滑油施涂在定影带171的内表面上。这减小了按压部件420与定影带171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按压部件430与定影带171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定影带171平稳地循环移动。尽管在图30至图32中未示出,按压装置400还包括另一个毡部件441(见图7)。毡部件441也浸渍有润滑油。两个毡部件440和441所浸渍的润滑油施涂在定影带171的内表面上。
[0161] 如果沿着定影带171从定影带171被按压部件420和430推压到加热辊172上的定影区域起追溯(trace)图31和图32所示的毡部件440以及隔着定影带与毡部件440相对的第一清洁辊210,则与当沿定影带171循环移动的方向朝向定影带171的下游侧(朝向图30和图31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追溯毡部件440和第一清洁辊210时相比,当沿定影带171循环移动的方向朝向定影带171的上游侧(朝向与图30和图31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追溯毡部件440和第一清洁辊210时,毡部件440和第一清洁辊210与定影区域具有更近的距离。也就是说,毡部件440和第一清洁辊210沿定影带171循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定影区域的上游。
[0162] 如上文所述,定影带171通过受与定影带171在定影区域接触的加热辊172的旋转的驱动而循环移动。第一清洁辊210通过受定影带171的循环移动的驱动而旋转。因此,如果例如第一清洁辊210设置在定影区域的下游,则第一清洁辊210被推压到定影带171的被加热辊172推挤的区域上并旋转。结果,定影带171的行为和第一清洁辊210的旋转可能变得不稳定。与之对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例如将第一清洁辊210设置在定影区域的上游,因此,定影带171的设置有第一清洁辊210的区域与定影带171受到加热辊172拉拽的区域对应,从而定影带171的取向是稳定的。相应地,设置在该区域中的第一清洁辊210也被稳定地驱动,从而定影带171上的任何残余色调剂都被可靠地转移到第一清洁辊210上。
[0163] 引导部件
[0164] 图33是引导部件的正视图。图34是沿图33所示的箭头XXXIV-XXXIV截取的剖视图。
[0165] 如参考图1所描述的那样,已被纸张传送带140向上传送的纸张的前边缘触碰引导部件174,被继续传送,并且被引导至置于定影带171与加热辊172之间的定影区域。
[0166] 引导部件174包括具有引导表面611的板部件610和布置在板部件610的引导表面611上的纸张接收部件620。例如如图12所示,板部件610固定在支撑框架510上。板部件610的引导表面611是面向朝向引导部件174传送的纸张的表面。如图1和图34所示,引导部件
174设置为使得其引导表面611面向斜下方。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板部件610由金属板制成。
[0167] 纸张接收部件620由树脂(诸如氟树脂等)形成,并且纸张接收部件620在板部件610的引导表面611上设置为沿与纸张的传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即图33中双向箭头G-G的方向)彼此间隔开。纸张接收部件620从引导表面611上突出。被传送的纸张的传送方向前边缘直接触碰这些纸张接收部件620。沿纸张的宽度方向(即图33中双向箭头G-G的方向),纸张接收部件620以能防止纸张与引导表面611的位于相邻纸张接收部件620之间的区域接触的间隔紧密地布置。
[0168] 已从引导部件174下方朝向引导部件174传送的纸张的传送方向前边缘触碰设置成从引导表面611突出的纸张接收部件620。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00(见图1)中,形成了从纸张的前边缘部分延伸到纸张的后边缘部分的图像。因此,色调剂可能粘附到已朝向引导部件174传送的纸张的前边缘上。当在色调剂粘附在纸张的前边缘上的情况下将纸张引导至定影区域时,粘附在前边缘上的色调剂有可能在定影区域中附着到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上,并且继而附着到纸张的下述部位:该部位位于纸张的从该纸张的前边缘向下(沿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与定影带171和加热辊172旋转一周的距离对应的距离的位置处。这可能会污染纸张或纸张背面的图像。
[0169]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朝向引导部件174传送的纸张的传送方向前边缘触碰纸张接收部件620;并且,通过纸张的前边缘触碰纸张接收部件620时所产生的冲击,粘附在纸张的前边缘上的色调剂与纸张的前边缘分离并且落到引导表面611上。具有引导表面611的板部件610设置在加热辊172附近,并且由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板部件610由金属板形成,因此该板部件610具有高的导热性。因此,板部件610的温度高到足以熔化色调剂,因此,落到引导表面611上的色调剂附着在引导表面611上。结果,尽管引导表面611设置成面向斜下方,但已与纸张的前边缘分离的色调剂掉落的概率非常小。这防止了打印机的内部不经意地被色调剂污染。
[0170] 纸张接收部件620由树脂材料形成,从而具有低的导热性。结果,防止了色调剂粘附在纸张接收部件620上。
[0171] 由金属板形成的板部件610相对于打印机100的壳体110(见图1)通过支撑板部件610的支撑框架510(见图12)而接地,从而板部件610具有零电位。布置在引导表面611上的纸张接收部件620在位于定影区域侧的前边缘区域611a的上游的位置处沿宽度方向(双向箭头G-G的方向)布置在引导表面611上。
[0172] 因此,在已朝向引导部件174向上传送的纸张的前边缘触碰引导部件174的纸张接收部件620之后,在纸张与引导表面611的前边缘区域611a接触的情况下,将纸张向定影区域引导。当纸张与引导表面611接触时,该时刻之前已带电的纸张通过板部件610而被放电。相应地,在放电之后,纸张被引导至定影区域,从而可以防止当带电的纸张进入定影区域时可能发生的图像缺陷或纸张受污的发生。
[0173] 接下来,将描述引导部件174中的纸张接收部件620的结构和将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到板部件610上的方法。
[0174] 图35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620从引导部件174上移除之后从与图33中观察引导部件174的观察点相同的观察点观察到的仅板部件610的正视图。
[0175] 板部件610设置有引导表面611和孔630,以引导表面611为正面,则孔630贯通至板部件610的背面,并且孔630用于安装纸张接收部件620。这些孔630是用于每一个孔安装一个纸张接收部件620的孔。孔630形成为沿纸张的宽度方向(即,双向箭头G-G的方向)间隔开。
[0176] 图36、37和38分别为纸张接收部件的正视图、侧视图和透视图。
[0177] 每个纸张接收部件620具有主体621和插入部分622。每个主体621是当相应的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在板部件610上时从引导表面611突出的部分。每个插入部分622是从相应的主体部分621朝向板部件610突出并且插入到图35所示的相应的孔630中的部分。
[0178] 在将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到板部件610上的过程中,将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插入到板部件610的孔中,并且沿着引导表面611移动插入部分622。这使得纸张接收部件620被安装到板部件610上,同时纸张接收部件620的主体621从引导表面611突出。
[0179] 相应地,用于将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到板部件610上的结构是在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插入到板部件610的孔630中之后,使纸张接收部件620沿着该结构中的板部件610的引导表面611移动,从而将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到板部件610上。因此,与仅通过将插入部分插入孔内使纸张接收部件安装到板部件上的结构相比,该结构在减小纸张接收部件620朝背面突出的量的同时使纸张接收部件620能够牢固地安装在板部件610上。用于清洁定影带171的清洁装置200设置为非常接近板部件610的引导表面611的背面(参见图
7)。当使纸张接收部件620从引导表面611的背面突出的量为小时,打印机100的尺寸减小。
[0180] 这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将插入部分622插入板部件610中的孔630中并使插入部分622沿着引导表面611沿插入部分622接近定影区域的方向(图35所示的箭头H的方向)移动,使纸张接收部件620安装到板部件610上。
[0181] 箭头H的方向与被传送的纸张推压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方向相对应。因此,在打印机100的使用期间,纸张接收部件620被更牢固地固定在板部件610上,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在打印机100的使用期间纸张接收部件620与板部件610脱离的可能性。
[0182] 每个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包括第一翼状突起641和第二翼状突起642。沿插入部分622在插入到板部件610中的孔630中之后沿着引导表面611移动的方向,每个第一翼状突起641设置在插入部分622的后部。沿插入部分622在插入到板部件610中的孔630中之后沿着引导表面611移动的方向,每个第二翼状突起642设置在插入部分622的前部。
[0183] 如图37所示,每个第一翼状突起641包括第一突起部分641a和爪部641b。每个第一突起部分641a沿与其相应的插入部分622向孔630中插入的方向突出。爪部641b与相应的主体621间隔开允许板部件610夹设在该爪部641b与相应的主体621之间的量,并且爪部641b从相应的第一突起部分641a向与插入方向和移动方向均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侧延伸。
[0184] 与每个第一翼状突起641类似地,每个第二翼状突起642包括第一突起部分642a和爪部642b。每个第一突起部分642a沿与其相应的插入部分622向孔630中插入的方向突出。爪部642b与相应的主体621间隔开允许板部件610夹设在该爪部642b与相应的主体621之间的量,并且爪部642b从相应的第一突起部分642a向与插入方向和移动方向均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侧延伸。
[0185] 每个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包括第二突起部分643,第二突起部分643位于第一翼状突起641和第二翼状突起642之间并且沿插入部分622插入相应的孔630中的方向突出(还见图41和图44(将在后文中描述))。
[0186] 图39是示出当将板部件610的一部分切除并且从引导表面的背面观察引导部件时的下述第一阶段的透视图,该第一阶段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安装于板部件的期间的阶段,即,该第一阶段是在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插入到板部件610的孔中之后、沿着引导表面移动插入部分622之前的阶段。
[0187] 图40是图39所示的第一阶段中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图41示出了从沿图40所示的箭头XLI-XLI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一阶段中的引导部件。
[0188] 图42是示出当将板部件610的一部分切除并且从引导表面的背面观察引导部件时的下述第二阶段的透视图:该第二阶段是在将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插入到板部件610的孔中并使插入部分622沿着引导表面移动之后的阶段,即,该第二阶段是安装完成之后的阶段。
[0189] 图43是图42所示的第二阶段中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图44示出了当沿图43所示的箭头XLIV-XLIV的方向观察第二阶段中的引导部件时所观察到的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0190] 如图41和图44所示,板部件610中的每个孔630均由第一部分631、第二部分632、第三部分633和第四部分634所限定。
[0191] 每个第一部分631和每个第二部分632是宽度足以接纳相应的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的相应的第一翼状突起641和相应的第二翼状突起642的部分。
[0192] 每个第三部分633是沿着下述方向延伸并且与相应的第一部分631和相应的第二部分632连接的部分:即,与每个第三部分633相应的纸张接收部件620的插入部分622在插入相应的孔630中之后沿着引导表面611移动的方向。在每个第一部分631和每个第二部分632接纳相应的第一翼状突起641和相应的第二翼状突起642的第一阶段中,每个第三部分
633接纳相应的第二突起部分643。在纸张接纳部件620沿着前述移动方向移动的第二阶段中,每个第三部分633接纳相应的第一翼状突起641的第一突起部分641a(见图37)并沿宽度方向将相应的第一翼状突起部分641a夹在中间。此时,板部件610沿板厚方向置于主体621和每个第一翼状突起641的爪部641b之间(见图36至图38)。
[0193] 如以图41所示的位置关系所表示的那样,每个限定了相应的孔630的第三部分633在相应的第二突起部分643在第一阶段中的移动方向的前侧具有窄宽度部分633a,每个窄宽度部分633a具有窄于相应的第二突起部分643的宽度的宽度。每个窄宽度部分633a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仅当在第一阶段中沿相应的第二突起部分643的移动方向朝向前方作用的力施加在相应的纸张接收部件620上时,才允许相应的第二突起部分643沿该第二突起部分643的移动方向向前方通过。
[0194] 如图44所示,在第二阶段中,每个第二突起部分643被定位在该第二突起部分643在通过相应的窄宽度部分633a的沿该第二突起部分643的移动方向的前侧之后所到达的位置处。每个窄宽度部分633a提供阻力,以使每个纸张接收部件620不容易沿该纸张接收部件620的移动方向向后移动。结果,防止了每个纸张接纳部件620与板部件610脱离。
[0195] 限定相应的孔630的每个第四部分634在第二阶段(见图37)中接纳相应的第二翼状突起642的第一突起部分642a,并且沿宽度方向将相应的第一突起部分642a夹在中间并支撑该第一突起部分642a。在该第二阶段中,与每个第一翼状突起641的爪部641b类似地,每个第二翼状突起642的爪部642b也与相应的纸张接收部件620的主体621将板部件610夹在中间。
[0196]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纸张接收部件620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插入部分622。板部件610的每个孔630具有上述形式。插入部分622和孔630使得纸张接收部件620能够简单并且牢固地安装到板部件610上。
[0197] 尽管在这里将本发明应用在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的打印机100上,然而本发明广泛地适用于使用色调剂形成图像的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0198]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