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系统

申请号 CN200610081544.0 申请日 2006-05-26 公开(公告)号 CN1979294A 公开(公告)日 2007-06-13
申请人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佳怡; 庄立圣; 翁逸君;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一第一 基板 、一第二基板及一 液晶 层夹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光学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与第一基板之间,以及一第二光学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第一光学补偿膜与第二光学补偿膜具有不同极性的双折射性质。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
液晶显示器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液晶层,夹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光学补偿膜,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外侧;以及
第二光学补偿膜,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外侧;
其中该第一光学补偿膜与该第二光学补偿膜具有不同的双折射极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液晶层包括电场控制双折 射液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第一光学补偿膜的双折射 Δn为负的极性,且该第二光学补偿膜的双折射Δn为正的极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第一光学补偿膜的双折射 Δn为正的极性,且该第二光学补偿膜的双折射Δn为负的极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还包括:
第一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以及
第二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还包括:
1/4λ补偿膜与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第一光学补偿 膜之间;以及
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第二光学补偿膜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还包括:
1/4λ补偿膜与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第二光学补偿 膜之间;以及
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第一光学补偿膜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第一光学补偿膜包括碟状 液晶分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第二光学补偿膜包括棒状 液晶分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耦接至该液晶显示器面板,且根据输入信号控制该液晶显示器 面板使之产生图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还包括:
输入装置,耦接至该控制器,以提供该液晶显示器面板显示图像的依据。
12.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液晶层,夹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
第二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
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1/4λ补偿膜与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负极性双折射 补偿膜之间;以及
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液晶层包括电场控制双 折射液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包 括碟状液晶分子。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包 括棒状液晶分子。
16.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液晶层,夹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
第二偏光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相对于该液晶层的外侧;
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1/4λ补偿膜与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二偏光板与该负极性双折射 补偿膜之间;以及
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该第一偏光板与该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液晶层包括电场控制双 折射液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包 括碟状液晶分子。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该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包 括棒状液晶分子。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液晶显示(LCD)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多重补偿膜的液 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已广泛地使用于信息显示领域。由于液晶材料本身的 光学各向异性(anisotropy),在不同方向观看时,造成入射光看到不同的有效 双折射(birefringence)。因此,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视并不如自发光显示器, 例如阴极射线管(CRT)、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及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的视角广。
为使液晶显示器具有广视角,数种使用横向电场(lateral electric field)驱 动液晶分子类型的显示器已被提出,例如共面电场驱动(in-plane switching-IPS)型及边缘电场驱动(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上述二者类型 的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层,在电压关(voltage-off)状态时,皆均质地配向于玻璃 基板或塑料基板之间。上述基板的表面涂布薄化铟(ITO)层,其上再布 以聚酰亚胺(polyimide)配向膜。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经过反平行(anti-parallel) 方向研磨以形成均质的配向。显示器面板夹置于两交错偏光膜之间,且液晶 分子的长轴平行或垂直于其邻近的偏光膜的透射轴。在电压开(voltage-on)的 状态下,液晶分子由梳形电极所产生的电场驱动而扭转于平行基板的平面 中。因此从显示器面板的另一方向观之,入射光经历几近相同的双折射以及 由此可获得一相对广视角且对称的图像。
然而,光线穿透液晶显示器元件的效率与光线在显示器元件中所经历的 双折射(birefringence)变化总和相关。上述双折射(birefringence)变化总和乃(1) 液晶分子的双折射Δn与(2)入射光经历液晶层的总长度d的乘积结果。图1 为显示传统多重膜补偿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一液晶 显示器1包括一第一基板10、一第二基板20及一液晶层30夹置于第一基板 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一第一偏光板40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上,相对于液 晶层30的外侧。一第二偏光板50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相对于液晶层30 的外侧。一第一光学补偿膜15夹置于第一偏光板40与第一基板10之间。 一第二光学补偿膜25夹置于第二偏光板50与第二基板20之间。
传统的半反射半透射液晶显示器使用单一补偿膜,以补偿液晶层的双折 射。另一方面,部分液晶显示元件使用两片具有相同双折射极性的光学补偿 膜,以补偿液晶层的双折射。
图2A为显示传统负极性(Δn<0)双折射补偿膜的示意图。传统的负极性 (Δn<0)双折射补偿膜包括碟状(disk-like)液晶分子22。图2B为显示传统正极 性(Δn>0)双折射补偿膜的示意图。传统的正极性(Δn>0)双折射补偿膜包括棒 状(rod-like)液晶分子24。在现有技术中,仅使用单一种极性的双折射补偿膜 补偿液晶层的双折射。由于第一补偿膜与第二补偿膜具有相同极性的双折 射,因此补偿膜虽可补偿液晶层,但并无法补偿彼此之间的双折射变化,致 使降低显示器在白底模式(normally white)下的视角。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实 施例,一图像显示系统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及一液晶层夹置于第一 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光学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与第一基板之 间,以及一第二光学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第一光 学补偿膜与第二光学补偿膜具有不同极性的双折射性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样态,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一 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夹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 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相对于液晶层的外侧;一第二偏光板设置于第二 基板上,相对于液晶层的外侧;一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与 第一基板之间;一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一1/4λ补偿膜与一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与负极性双折射补偿 膜之间;以及一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之 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样态,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包括: 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夹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一第 一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相对于液晶层的外侧;一第二偏光板设置于第 二基板上,相对于液晶层的外侧;一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 与第一基板之间;一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第二基板之 间;一1/4λ补偿膜与一第一1/2λ补偿膜夹置于第二偏光板与该负极性双折 射补偿膜之间;以及一第二1/2λ补偿膜夹置于第一偏光板与正极性双折射补 偿膜之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附图以及 优选实施例,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传统多重膜补偿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显示传统负极性(Δn<0)双折射补偿膜的示意图;
图2B为显示传统正极性(Δn>0)双折射补偿膜的示意图;
图3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元件的 分解展开图;
图3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补偿膜与液晶层间的极性关系 图;
图4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元件的 分解展开图;
图4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各补偿膜与液晶层间的极性关系 图;
图5为显示传统的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场域图;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场域 图;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系统的方示意图,其包含一显示 器元件,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
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包含显示器元件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 图。
简单符号说明
现有部分(图1~2B)
1~液晶显示器;10~第一基板;15~第一光学补偿膜;20~第二基板;22~ 碟状(disk-like)液晶分子;24~棒状(rod-like)液晶分子;25~第二光学补偿膜; 30~液晶层;40~第一偏光板;50~第二偏光板。
本发明部分(图3A-8)
100a、100b~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110~液晶显示面板;112~第一 基板;115~液晶层;116~第二基板;120~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5~碟状 (disk-like)液晶分子;130~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5~棒状(rod-like)液晶分子; 140~1/4λ补偿膜;145~1/2λ补偿膜;150~1/2λ补偿膜;160~第一偏光板;170~ 第二偏光板;L1~入射光;200~控制器;300~显示器元件;400~输入元件; 500~电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系统,能有效地解决降低显示器在白底模式 (normally white)下的漏光(light leakage)问题,进而提升在该白底模式 (normally white)下的视角。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图像显示系统包括一液 晶显示器面板结合两片具有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膜。以下针对本发明 实施例样态,详细描述如下:
图3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元件的 分解展开图。一液晶显示器100a包括一液晶显示器面板110,其具有一第一 基板112、一第二基板116以及一液晶层115夹置于第一基板112与第二基 板116之间。一第一偏光板160设置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的外侧。一第二 偏光板170设置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的外侧。一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0 夹置于第一偏光板160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之间。一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 130夹置于第二偏光板170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之间。一1/4λ补偿膜140 以及一1/2λ补偿膜145设置于第一偏光板160与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0 之间。一1/2λ补偿膜150设置于第二偏光板170与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 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液晶显示器100a可以是一透射式液晶显示器,具 有两片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膜。上述两片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 膜彼此之间可相互补偿。更明确地说,一入射光L1,例如源自背光模块(BLU), 依序穿过第一偏光板160、1/2λ补偿膜145、1/4λ补偿膜140、负极性双折射 补偿膜120、液晶显示器面板110、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1/2λ补偿膜 150以及第二偏光板170后,而到达观看者。在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中,具 有一液晶层115包括电场控制双折射(electrical control birefringence,简称 ECB)液晶,或者是扭转向列型(twisted nematic,简称TN)液晶。上述液晶显 示器面板110中还包括两配向层(未图示),分别位于液晶层115与第一基板 112的界面处,以及液晶层115与第二基板116的界面。液晶分子依配向层 而排列,使其具一连续的预倾角(pre-tilt angle),介于范围大约在5度至10 度之间。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液晶层的间隙厚度范围大约为4.15微米 (μm)。
第一光学补偿膜,例如具负极性双折射(Δn<0)的补偿膜,包括碟状 (disk-like)液晶分子125。优选的负极性双折射(Δn<0)补偿膜的光轴范围大约 介于24度至79度之间。第二光学补偿膜,例如具正极性双折射(Δn>0)的补 偿膜,包括棒状(rod-like)液晶分子135。优选的正极性双折射(Δn>0)补偿膜 的光轴范围大约介于2度至52度之间。
图3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补偿膜与液晶层间的极性关系 图。经补偿后的液晶显示器100a利用不同极性的双折射补偿膜120与130, 补偿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中液晶层的双折射变化。由于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 120与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具不同的双折射补偿效果,因此双折射补偿 膜120与130之间的双折射变化亦得以补偿,进而使得该液晶显示器在白底 模式(normally white)下,得到较宽广的视角。
图4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元件的 分解展开图。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样态,一液晶显示器100b包括一液晶 显示器面板110,其具有一第一基板112、一第二基板116以及一液晶层115 夹置于第一基板112与第二基板116之间。一第一偏光板170设置于液晶显 示器面板110的外侧。一第二偏光板160设置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的外侧。 一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夹置于第一偏光板170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之 间。一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0夹置于第二偏光板160与液晶显示器面板110 之间。一1/4λ补偿膜140以及一1/2λ补偿膜145设置于第二偏光板160与 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0之间。一1/2λ补偿膜150设置于第一偏光板170 与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液晶显示器100b可以是透射式液晶显示器,具有 两片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膜。上述两片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 膜,彼此之间可相互补偿。更明确地说,一入射光L1,例如源自背光模块 (BLU),依序穿过第二偏光板160、1/2λ补偿膜150、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 130、液晶显示器面板110、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20、1/4λ补偿膜140、1/2λ 补偿膜145以及第一偏光板170后,而到达观看者。在液晶显示器面板110 中,具有一液晶层115包括电场控制双折射(electrical control birefringence, 简称ECB)液晶,或者是扭转向列型(twisted nematic,简称TN)液晶。上述液 晶显示器面板110中还包括两配向层(未图示),分别位于液晶层115与第一 基板112的界面处,以及液晶层115与第二基板116的界面。液晶分子依配 向层而排列,使其具一连续的预倾角(pre-tilt angle),介于范围大约在5度至 10度之间。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液晶层的间隙厚度范围大约为4.15 微米(μm)。
第一光学补偿膜,例如具负极性双折射(Δn<0)的补偿膜,包括碟状 (disk-like)液晶分子125。优选的负极性双折射(Δn<0)补偿膜的光轴范围大约 介于24度至79度之间。第二光学补偿膜,例如具正极性双折射(Δn>0)的补 偿膜,包括棒状(rod-like)液晶分子135。优选的正极性双折射(Δn>0)补偿膜 的光轴范围大约介于2度至52度之间。
图4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各补偿膜与液晶层间的极性关系 图。经补偿后的液晶显示器100b利用不同极性的双折射补偿膜120与130, 补偿液晶显示器面板110中液晶层的双折射变化。由于负极性双折射补偿膜 120与正极性双折射补偿膜130具不同的双折射补偿效果,因此双折射补偿 膜120与130之间的双折射变化亦得以补偿,进而使得该液晶显示器在白底 模式(normally white)下,得到较宽广的视角。
图5为显示传统的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场域图。图6为显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场域图。根据图5与6 之间的比较结果得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器通过不同极 性的双折射补偿膜,不仅补偿液晶显示器面板中液晶层的双折射变化,也补 偿了双折射补偿膜之间的双折射变化,进而降低漏光(light leakage)且增加高 对比(CR)场域的面积。例如,在图6中对比等于100(CR=100)的场域面积大 于图5中对比等于100的场域面积,亦即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在白底模式 (normally white)下,具较宽广的视角。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系统,其包含一显示器元件300, 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面板。一多重补偿膜的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0a 或100b耦接至一控制器200,以构成一显示器元件300。在图7中,显示器 元件300包括一源极(source)与栅极(gate)的驱动电路(未图标),以控制多重补 偿膜的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0a或100b。控制器200包括一信号转换器 (converter),可将输出信号传送至多重补偿膜的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0a或 100b,使其显示图像。
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包含显示器元件300的电子装置500的方 块示意图。一输入元件400耦接至显示器元件300的控制器200。输入元件 400包括一微处理器,以将信号输入至控制器200,经处理后显示图像。电 子装置500包括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mobile phone)、笔记型 计算机、手提电脑或其它可携式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特征与优点]
本发明的特征与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具多重补偿膜的液晶显示面板,通过 两片不同极性双折射的光学补偿膜彼此间相互补偿,能有效地解决降低显示 器在白底模式(normally white)下的漏光(light leakage)问题,进而提升在该白 底模式(normally white)下的视角。更有甚者,由于降低漏光(light leakage)问 题,因此可增加显示器高对比(CR)的视野
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