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申请号 CN201610228493.3 申请日 2016-04-13 公开(公告)号 CN105700236A 公开(公告)日 2016-06-22
申请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明辉;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双面 液晶 显示装置及其 背光 模组,利用金属线栅的方向垂直设置的两个金属线栅偏光膜将一侧液晶面板的反射光作为另一侧液晶面板的入射光,两个液晶面板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补偿,大大地提高了光利用率,提高两液晶面板的显示 亮度 的同时使得两者的显示亮度均一化;另外,金属线栅偏光膜内置取代贴附在 基板 外侧的偏光板,能够减少制程和成本并确保偏光特征;通过蓝色LED和红、绿 量子点 形成白光 背 光源 ,可以提高双面显示装置的 色域 和亮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光源,邻近于所述入光面设置;
第一液晶面板,邻近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设置,所述第一液晶面板的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所述第一出光面;
第二液晶面板,邻近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设置,所述第二液晶面板的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所述第二出光面;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的金属线栅的方向与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的金属线栅的方向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蓝光LED和红光量子点、绿光量子点,所述蓝光LED发出的光、所述红光量子点发出的光以及绿光量子点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和所述绿光量子点分散于第一量子点膜和第二量子点膜中,所述第一量子点膜和所述第二量子点膜设置于所述蓝光LED和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和所述绿光量子点分散于同一量子点膜中,所述量子点膜设置于所述蓝光LED和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面板和所述第二液晶面板均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邻近于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所述第二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
7.一种用于双面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光源,邻近于所述入光面设置;
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设置;
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蓝光LED和红光量子点、绿光量子点,所述蓝光LED发出的光、所述红光量子点发出的光以及绿光量子点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和所述绿光量子点分散于一个或两个量子点膜中,所述量子点膜设置于所述蓝光LED和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所述第二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

说明书全文

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为了满足双方面对面确认屏幕显示的需求,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行、超市等交易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双面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设计中,两个背对设置的液晶面板共用一组背光模组,根据光源和导光板的位置关系,该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类型,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因其具有厚度薄等优点更是被广泛应用。
[0003] 背光源提供的光经过导光板后形成面光并经过偏光片后成为液晶面板所需的偏振光,其中偏光片分别贴附于液晶面板的上下两侧,这不仅增加了贴附所带来的成本,而且偏光片由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层、TAC(Tri-cellulose Acetate,三醋酸纤维素)层以及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组成,结构复杂,导致偏光片的光利用率不可靠。另外,导光板的反光面和出光面的光量不同,使得位于出光面一侧的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较高,而位于反光面一侧的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较暗,即同一背光源对应的两个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同,光利用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以提高光利用率,提高两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并使两者的显示亮度均一化。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分别与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光源,邻近于入光面设置;第一液晶面板,邻近于第一出光面设置,第一液晶面板的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第一出光面;第二液晶面板,邻近于第二出光面设置,第二液晶面板的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第二出光面;其中,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的金属线栅的方向与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的金属线栅的方向相垂直。
[0006] 其中,光源包括蓝光LED和红光量子点、绿光量子点,蓝光LED发出的光、红光量子点发出的光及绿光量子点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0007] 其中,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分散于第一量子点膜和第二量子点膜中,第一量子点膜和第二量子点膜设置于蓝光LED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0008] 其中,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分散于同一量子点膜中,量子点膜设置于蓝光LED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0009] 其中,第一液晶面板和第二液晶面板均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邻近于液晶层朝向导光板的一侧设置。
[0010] 其中,双面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和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第二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
[001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双面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分别与至少一个入光面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光源,邻近于入光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于第一出光面设置;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邻近于第二出光面设置。
[0012] 其中,光源包括蓝光LED和红光量子点、绿光量子点,蓝光LED发出的光、红光量子点发出的光及绿光量子点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0013] 其中,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分散于一个或两个量子点膜中,量子点膜设置于蓝光LED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或者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
[0014] 其中,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和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第二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之间。
[0015]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金属线栅的方向垂直设置的两个金属线栅偏光膜能够利用一侧液晶面板的反射光为另一侧液晶面板提供入射光,双面显示装置的两个液晶面板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补偿,使得光源发出的光能够被充分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光利用率,提高两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的同时使得两者的显示亮度均一化。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的金属线栅偏光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10、光源20、第一液晶面板30以及第二液晶面板40。
[0020] 导光板10包括一个入光面11以及分别与入光面11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12和第二出光面13。其中,第一出光面12为导光板10的上表面,第二出光面13为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入光面11为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表面。应该理解到,导光板10还可以包括两个入光面11,即另一个入光面是与图1所示的入光面11相对的侧表面。
[0021] 邻近于入光面11设置一光源20,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光源20包括蓝光LED 21和至少一个量子点膜22,该至少一个量子点膜22分散有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其中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可以分散于同一张量子点膜22中,也可以分布于两张量子点膜22中,即红光量子点分散于第一量子点膜中且绿光量子点分散于第二量子点膜中。
[0022] 以图1所示的一张量子点膜22为例,蓝光LED 21发出的蓝光经过量子点膜22和导光板10,量子点膜22中分散的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吸收一部分蓝光,然后该红光量子点发出红光、绿光量子点发出绿光,剩余部分的蓝光和红光量子点发出红光以及绿光量子点发出绿光混合形成白光。其中,量子点膜22中分散的红光量子点是具有完全分立的电子能级,绿光量子点也是具有完全分立的电子能级,红光、绿光量子点受到光照射时,其价带和导带上的电子来回跃迁从而发射光。
[0023] 基于此,在本实施例的光源20的结构设计中,蓝光LED 21和量子点膜22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且红光量子点发出红光为非常纯正的红单色光、绿光量子点发出绿光为非常纯正的绿单色光,因此可以实现很高的色域,并且量子点膜22发出的红光、绿光也不会受到蓝光LED 2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可以避免容易发生色变的问题。
[0024] 在本实施例中,量子点膜22只要设置于蓝光LED 21的光路上即可形成白光,具体地,量子点膜22(包括第一量子点膜和第二量子点膜)可以设置于蓝光LED 21和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之间,或者设置于导光板11的第一出光面12和第二出光面13上。
[0025] 第一液晶面板30邻近于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2设置,第二液晶面板40邻近于导光板10的第二出光面13设置。第一液晶面板30和第二液晶面板40的结构可以相同,以第一液晶面板30为例,其包括相对间隔的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其中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中的一个为彩膜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简称CF基板,又称彩色滤光片基板),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中的另一个为阵列基板(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简称TFT基板,又称薄膜晶体管基板或Array基板)以及填充于两基板之间的液晶层33,该液晶层33包括液晶分子并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叠加形成的液晶盒内。
[0026]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第一液晶面板30还包括内置的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即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设置于第一液晶面板30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设置于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2和液晶层33之间,具体邻近于液晶层33朝向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反映在图1所示,即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设置于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32的上表面。同理,第二液晶面板40包括内置的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设置于第二液晶面板40的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之间,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设置于导光板10的第二出光面13和液晶层43之间,具体邻近于液晶层43朝向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反映在图1所示,即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设置于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42的内表面。
[0027] 其中,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的金属线栅可直接形成于第一液晶面板30的第二基板32的玻璃基板上,即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和第一液晶面板30共用玻璃基板。同理,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的金属线栅可直接形成于第二液晶面板40的第二基板42的玻璃基板上,即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和第二液晶面板40共用玻璃基板。
[002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的金属线栅的方向与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的金属线栅的方向相垂直。请参阅图2所示的金属线栅偏光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垂直于金属线栅L的方向的光可以透过金属线栅偏光膜,而平行于金属线栅L的方向的光被反射。举例而言,Ia为入射光,而Ib和Ic为Ia的垂直分量和平行分量,所以Ib会透过金属线栅称为偏振光Tb,而入射光Ic只能被反射成为反射光Rc。
[0029] 进一步结合图1所示,光源20形成的白光经入光面11入射到导光板10,导光板10将光源20转换为面光源,从第一出光面12出射的光为进入第一液晶面板30的入射光I1,从第二出光面13出射的光为进入第二液晶面板40的入射光I2。
[0030] 在第一液晶面板30中,入射光I1进入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时,垂直于金属线栅的方向的光成为偏振光T1并透过第一液晶面板30,而平行于金属线栅方向的光被反射成为反射光R1。反射光R1经过第二液晶面板40的导光板10后重新形成面性光,之后垂直于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的金属线栅的方向的光成为偏振光并透过第二液晶面板40,而平行于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的金属线栅的方向的光被反射,并再次经过导光板10后成为第一液晶面板30的入射光。
[0031] 同理,在第二液晶面板40中,入射光I2进入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时,垂直于金属线栅的方向的光成为偏振光T2并透过第二液晶面板40,而平行于金属线栅方向的光被反射成为反射光R2。反射光R2经过第一液晶面板30的导光板10后重新形成面性光,之后垂直于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的金属线栅方向的光成为偏振光并透过第一液晶面板30,而平行于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的金属线栅方向的光被反射,并再次经过导光板10后成为第二液晶面板40的入射光。
[0032] 如此循环反复,光源20发出的白光能够被双面显示装置充分利用,双面显示装置的两个液晶面板30、40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补偿,使得光源20发出的光能够被充分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光利用率,提高两液晶面板30、40的显示亮度的同时使得两者的显示亮度均一化。
[0033]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面液晶显示装置还可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10和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之间,第二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10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之间。具体地,该第一扩散片可贴附于第一液晶面板30的第二基板32的外表面,用于将从导光板10出射的光进一步散射,使得光更加均匀地射向第一液晶面板30;第二扩散片可以贴附于第二液晶面板40的第二基板42的外表面,用于将从导光板10出射的光进一步散射,使得光更加均匀地射向第二液晶面板40。
[0034]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面板30和第二液晶面板40共用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和光源20,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不仅包括上述导光板10和光源20,当然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而且包括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其中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邻近于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2设置、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邻近于导光板10的第二出光面13设置。也就是说,本发明还可以将图1所示的第一金属线栅偏光膜34和第二金属线栅偏光膜44采用外贴附方式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两侧。
[0035]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利用金属线栅的方向垂直设置的两个金属线栅偏光膜将一侧液晶面板的反射光作为另一侧液晶面板的入射光,两个液晶面板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补偿,大大地提高了光利用率,提高两液晶面板的显示亮度的同时使得两者的显示亮度均一化;另外,金属线栅偏光膜内置取代贴附在基板外侧的偏光板,能够减少制程和成本并确保偏光特征;通过蓝色LED和红、绿量子点形成白光背光源,可以提高双面显示装置的色域和亮度。
[0036] 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