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1621491158.4 申请日 2016-12-30 公开(公告)号 CN206523700U 公开(公告)日 2017-09-26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镰仓和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稳定地安装不同的穿戴部件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所述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部,其显示图像; 框架 部件,其支承显示部;以及穿戴部件,其支承于框架部件的一端,使框架部件穿戴于用户的头部,框架部件在一端具有:第一支承部,其支承穿戴部件;和第二支承部,其以与第一支承部不同的支承形式支承穿戴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部,其显示图像;
框架部件,其支承所述显示部;以及
穿戴部件,其支承于所述框架部件的一端,使所述框架部件穿戴于用户的头部,所述框架部件在所述一端具有: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穿戴部件;和
第二支承部,其以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不同的支承形式支承所述穿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将所述穿戴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
所述穿戴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安装所述穿戴部件的第一安装部沿第一方向被固定的方式支承所述穿戴部件,
所述第二支承部以安装所述穿戴部件的第二安装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被固定的方式支承所述穿戴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向是沿着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穿戴部件的从所述框架部件的延伸突出方向的方向,
所述第二支承部分别位于所述框架部件中在与所述延伸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中的所述一端的一侧的壳体部件,
所述壳体部件具有:
上部壳体,其位于上方;和
下部壳体,其位于下方,与所述上部壳体组合,
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上部壳体及所述下部壳体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穿戴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承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通所述穿戴部件并将所述穿戴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所述第二安装部是沿所述第二方向插通所述穿戴部件并将所述穿戴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中的所述一端的一侧的壳体部件,
所述第一安装部是沿相对于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穿戴部件的从所述框架部件的延伸突出方向的正交方向插通所述穿戴部件并将所述穿戴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所述壳体部件的内侧,
所述第二安装部是沿所述延伸突出方向插通所述穿戴部件以及所述壳体部件并将所述穿戴部件以及所述壳体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说明书全文

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公知有穿戴于用户的头部、并将图像显示为能够由该用户目视确认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即所谓的头戴式显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作为这样的头戴式显示器,公知有构成为能够更换镜腿的眼镜型可穿戴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眼镜型可穿戴装置具有前部、第一镜腿部、第二镜腿部以及显示装置。前部相当于眼镜中的边圈、鼻架,该可穿戴装置在穿戴时配置于用户的脸的前方。第一镜腿部以及第二镜腿部相当于眼镜中的“挂部”,该可穿戴装置在穿戴时,沿用户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的头部配置。在上述部件中,在第一镜腿部搭载有将显示图像放大为虚像供用户观察的显示装置,在第二镜腿部设置有电池
[0004] 此外,在该眼镜型可穿戴装置中,第一镜腿部以及第二镜腿部相对于前部可装卸,前部构成为能够更换第一镜腿部以及第二镜腿部。具体地说,前部具有能够供第一镜腿部以及第二镜腿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同样能够供第一镜腿部以及第二镜腿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上述连接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端子。而且,各镜腿部具有多个端子,由此,眼镜型可穿戴装置构成为能够根据各镜腿部的端子向连接部侧的端子的连接状态,辨别在哪个连接部连接着哪个镜腿部。
[0005] 因此,在第一镜腿部配置于右侧、第二镜腿部配置于左侧的情况以及第二镜腿部配置于右侧、第一镜腿部配置于左侧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显示装置以及电池与镜腿部均能够经由连接线连接,将显示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的配置侧。像这样,在上述眼镜型可穿戴装置中,能够根据用户的期望、喜好,变更显示图像的显示位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2421号公报
[0007] 近几年,HMD的用途、利用环境扩大,据此考虑更换镜腿部。
[0008] 然而,在像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眼镜型可穿戴装置那样、HMD具有将镜腿部从一方向与前部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若连接更大更重的镜腿部,则存在前部因籍由该镜腿部的连接而施加的载荷变形的可能性。因此,若加厚前部、提高强度,则存在前部变重、穿戴感降低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安装不同的穿戴部件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所涉及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其显示图像;框架部件,其支承上述显示部;以及穿戴部件,其支承于上述框架部件的一端,使上述框架部件穿戴于用户的头部,上述框架部件在上述一端具有:第一支承部,其支承上述穿戴部件;和第二支承部,其以与上述第一支承部不同的支承形式支承上述穿戴部件。
[0011] 此外,支承形式不同是指穿戴部件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的安装方向、安装部件、安装方法、以及基于上述支承部的对穿戴部件的支承状态(例如能够移动或者固定)等至少一方不同。
[001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穿戴部件的构造、重量,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选择并利用成为该穿戴部件的安装对象的支承部。据此,例如能够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选择并利用能够克服穿戴穿戴部件时施加的载荷的支承部等,将该穿戴部件稳定地安装于框架部件。因此,能够将稳定地安装各自不同的穿戴部件。除此之外,能够安装多种穿戴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通用性。
[0013] 另外,根据穿戴部件的形状、结构等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选择并利用该穿戴部件的安装比较容易的支承部,由此能够将该穿戴部件容易地安装于框架部件。因此,此时能够简化穿戴部件的安装。
[00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一支承部将上述穿戴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上述穿戴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
[0015] 此外,穿戴部件能够移动除能够例示穿戴部件的以第一支承部为中心的转动之外,还能够例示能够与该第一支承部一起实施的穿戴部件的滑动移动。
[0016]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不仅与穿戴部件的结构、而且与头部穿戴型显示装置的用途对应的支承部,安装与该用途对应的穿戴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头部穿戴型显示装置的通用性。
[001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二支承部位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附近。
[0018]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小供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配置的框架部件的部位。因此,能够实现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小型化。
[001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一支承部以安装上述穿戴部件的第一安装部沿第一方向被固定的方式支承上述穿戴部件,上述第二支承部以安装上述穿戴部件的第二安装部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被固定的方式支承上述穿戴部件。
[0020]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沿第一方向被固定的第一安装部,在第一支承部支承穿戴部件,另外,利用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被固定的第二安装部,在第二支承部支承穿戴部件。据此,能够利用分别沿不同的方向被固定的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中的任一方,使对应的支承部支承穿戴部件。因此,能够根据穿戴部件的构造等将该穿戴部件可靠地安装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中的任一方。
[00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二方向是沿着安装于上述框架部件的上述穿戴部件的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延伸突出方向的方向,上述第二支承部分别位于上述框架部件中在与上述延伸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
[0022]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二支承部分别位于隔着第一支承部的位置,由此能够紧密地配置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因此,能够可靠地缩小上述支承部所占据的框架部件的部位。因此,能够实现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小型化。
[0023] 这里,在第二安装部为螺钉的情况下,若第二支承部为一个,则穿戴部件相对于框架部件在安装时存在该穿戴部件转动的可能性。与此相对,第二支承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穿戴部件的转动产生。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安装穿戴部件。
[00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具备安装于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上述一端侧的壳体部件,上述壳体部件具有:上部壳体,其位于上方;下部壳体,其位于下方,与上述上部壳体组合,上述第二安装部将上述上部壳体以及上述下部壳体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穿戴部件安装至上述第二支承部。
[0025]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上部壳体以及下部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安装至框架部件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框架部件以及壳体部件的结构复杂化。
[0026] 另外,在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承部的情况下,能够将至少一个第二支承部利用为用于固定上部壳体的结构,能够将其他第二支承部利用为用于固定下部壳体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供壳体部件安装的框架部件的结构复杂化。
[002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一安装部是沿上述第一方向插通上述穿戴部件并将上述穿戴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固定器具,上述第二安装部是沿上述第二方向插通上述穿戴部件并将上述穿戴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0028] 作为上述固定器具,能够例示螺钉。
[0029]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是插通穿戴部件并将该穿戴部件安装于第一支承部或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因此能够将穿戴部件可靠地安装至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将穿戴部件可靠地安装至框架部件。
[003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具备安装于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上述一端侧的壳体部件,上述第一安装部是沿相对于安装于上述框架部件的上述穿戴部件的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延伸突出方向的正交方向插通上述穿戴部件并将上述穿戴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固定器具,上述第二支承部位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侧,上述第二安装部是沿上述延伸突出方向插通上述穿戴部件以及上述壳体部件并将上述穿戴部件以及上述壳体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
[0031] 根据这样的结构,供沿上述延伸突出方向插通穿戴部件以及壳体部件的固定器具安装的第二支承部位于壳体部件的内侧。据此,除能够使该第二支承部不显眼之外,还能够像上述那样,利用第二支承部以及安装于该第二支承部的固定器具,不仅将穿戴部件、还将壳体部件安装至框架部件。因此,不需要在该框架部件另外设置将该壳体部件安装至框架部件的结构,因此能够简化框架部件的结构。
[0032] 而且,作为第一安装部的固定器具向穿戴部件的插入方向是沿着相对于上述延伸突出方向的正交方向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穿戴部件按照能够以该插入方向为中心轴转动的方式安装至第一支承部。因此,例如在该正交方向为对穿戴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用户而言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将穿戴部件向用户侧折叠。因此,能够使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的操作容易。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D的立体图。
[0034]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HMD的立体图。
[0035] 图3是表示装上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透镜支架以及遮挡部件的HMD的立体图。
[0036] 图4是表示装上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鼻垫以及遮挡部件的HMD的立体图。
[0037] 图5是表示取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壳体以及下部壳体的HMD的立体图。
[0038] 图6是表示取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壳体以及下部壳体的HMD的立体图。
[0039]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投射部的立体图。
[0040]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投射部的立体图。
[0041]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的立体图。
[0042]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的立体图。
[0043]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壳体的立体图。
[0044]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板支架的立体图。
[0045]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板支架的立体图。
[0046]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壳体的立体图。
[0047] 图15是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投射部、控制部以及壳体部件相对于框架主体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48]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49] 图1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0]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收纳部以及穿戴部件的剖视图。
[0051] 图1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2]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3]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4] 图2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5] 图2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0056]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框架主体以及穿戴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8] [HMD的外观结构]
[0059] 图1~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的外观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1以及图3是从前表面侧上方观察该HMD1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侧下方观察该HMD1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该HMD1的立体图。此外,在图3中,图示装上了透镜支架LH以及遮挡部件SD的HMD1,另外,在图4中,图示装上了鼻垫NP以及遮挡部件SD的HMD。
[006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D(Head Mounted Display)1是穿戴于用户的头部来使用、将图像显示为能够由该用户目视确认并且能够使外光透过来观察外界的透明型的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如图1~图4所示,该HMD1具备框架2、分别支承于框架2的拍摄装置8(图1)以及两个光学装置9R、9L。除此之外,HMD1构成为鼻垫NP(图4)、透镜支架LH(图3)以及遮挡部件SD(图3)相对于框架2可装卸。
[0061]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的详细后述,但特征之一在于构成为能够装上多种穿戴部件这点。
[0062]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正面观察穿戴HMD1的用户的情况下,以HMD1中被观察到的一侧为前表面侧(或前方),以相反侧为背面侧(或后方)。另外,HMD1中的上侧以及下侧与该用户的上侧以及下侧对应,HMD1中的右侧以及左侧与穿戴该HMD1的用户的右侧以及左侧对应。
[0063] 而且,在以下所示的图以及说明中,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Z方向为从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向,+Y方向记作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X方向为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而且,为了便于说明,+Z方向的相反方向为-Z方向。-Y方向以及-X方向也同样。
[0064] [鼻垫的结构]
[0065] 如图4所示,鼻垫NP从背面侧可插拔地设置于安装部311,该安装部311位于框架主体3中后述的导光部件97R、97L之间。该鼻垫NP在HMD1穿戴时从左右夹着用户的鼻子(与鼻翼对应的部位),由此,能够抑制该HMD1向左右偏移、或向下方偏移的情况。
[0066] [透镜支架的结构]
[0067] 如图3所示,透镜支架LH具有无镜腿的眼镜那样的结构。该透镜支架LH保持视矫正用的左右的透镜(省略图示),从背面侧可插拔地设置于上述安装部311。
[0068] [遮挡部件的结构]
[0069] 如图3所示,遮挡部件SD隔着导光部件97R、97L在与上述鼻垫NP以及透镜支架LH相反的一侧即正面侧以覆盖该导光部件97R、97L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安装部311。该遮挡部件SD遮挡入射于导光部件97R、97L的外光的至少一部分,难以观察外界,由此,使显示的图像的可视性提高。
[0070] [框架的简要结构]
[0071] 如图1~图4所示,框架2具有眼镜的框架那样的结构,像上述那样,除了支承拍摄装置8以及光学装置9R、9L之外,还供上述鼻垫NP、透镜支架LH以及遮挡部件SD装上。该框架2具有:框架主体3,从上方观察具有大致U字形;壳体部件4R、4L,安装于该框架主体3;以及穿戴部件T1R、T1L,分别设置于该框架主体3。
[0072] 右侧的穿戴部件T1R以及左侧的穿戴部件T1L是悬挂于用户的耳朵来支承HMD1、使该HMD1穿戴于用户的头部的镜腿。上述穿戴部件T1R、T1L以能够向用户侧屈曲的方式连接于设置在框架主体3的支承部35R、35L。通过使上述穿戴部件T1R、T1L沿于对应的侧面部32R、32L大致平行地延伸,能够将该穿戴部件T1R、T1L搭在用户的左右的耳朵,能够将HMD1穿戴于头部。另一方面,在用户不穿带HMD1的情况下,通过使穿戴部件T1R、T1L向内侧屈曲,能够将该穿戴部件T1R、T1L折叠。
[0073] 此外,穿戴部件T1R、T1L由嵌入有在用户侧的面以及与用户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露出且剖面呈H型的橡胶等弹性部件的板材构成。这样的板材能够由合成树脂等金属形成。此外,弹性部件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可以与板材中的用户侧的面以及和用户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粘合或嵌合,也可以仅设置于上述面中的任一个。
[0074] 框架主体3具有沿着用户的额头的前部31、和从该前部31的左右的两端向与该前部31交叉的背面侧(用户的后方)延伸突出,并沿着用户的左右的鬓的侧面部32R、32L。该框架主体3是前部31以及侧面部32R、32L一体地形成的金属制的一体成型件。
[0075] 前部31是框架主体3中沿着左右方向的部位。该前部3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除了支承作为配置于用户的左右的眼前的显示部的导光部件97R、97L之外,还在位于被支承的导光部件97R、97L之间的上述安装部311支承鼻垫NP、透镜支架LH以及遮挡部件SD。另外,前部31中的左侧端部31L以及右侧端部31R从上方观察向后方侧呈圆弧状地弯曲,在右侧端部31R配置有后述的拍摄装置8。而且,侧面部32R从右侧端部31R向后方延伸突出,侧面部32L从左侧端部31L向后方延伸突出。
[0076] 侧面部32R与壳体部件4R组合,构成具有收纳空间S(图7以及图8)的收纳部HPR,在该收纳空间S的内部收纳构成光学装置9R的右侧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
[0077] 同样,侧面部32L与壳体部件4L组合,构成具有收纳空间S的收纳部HPL,在该收纳空间S的内部收纳构成光学装置9L的左侧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
[0078] 在后面对上述侧面部32R、32L以及壳体部件4R、4L进行详述。
[0079] [拍摄装置的结构]
[0080] 如图1~图4所示,拍摄装置8设置于框架主体3。具体地说,拍摄装置8设置于前部31中的右侧端部31R。该拍摄装置8具有:嵌入于该右侧端部31R的拍摄部以及发光部;和罩
81,其覆盖拍摄部以及发光部并安装于框架主体3的外表面。
[0081] 罩81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形成为在上述右侧端部31R埋入有立方体形状的罩81那样的形状,能够目视确认。
[0082] 拍摄部以拍摄方向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经由安装于罩81的透光性部件82拍摄用户的前方的区域。
[0083] 发光部以光的出射方向朝向右方的方式配置。该发光部报告拍摄装置8的动作状态,在进行基于拍摄部的拍摄的情况下点亮。在这样的发光部的点亮时,从该发光部出射的光能够经由罩81从外部确认。
[0084] 这样的拍摄装置8由配置于收纳部HPR内的控制部96控制,除了向该控制部96输出拍摄图像之外,还控制发光部的点亮状态。
[0085] 这里,若作为保护罩发挥功能的透光性部件82为圆形状,则拍摄装置8的外观确实成为摄像头的外观,例如存在即便拍摄部未动作也给周围带来“摄像头朝向自身”的不安感的可能性。为了缓和这样的不安感,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透光性部件82形成为矩形状,从而使拍摄装置8难以被理解为摄像头。此外,作为透光性部件82,只要能够实现拍摄装置8的防以及防尘、并且在表面难以造成损伤等,也可以形成为作为透镜发挥功能的结构。
[0086] [光学装置的结构]
[0087] 图5以及图6是从背面侧上方以及背面侧下方分别观察取下了构成壳体部件4R的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的HMD1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以及图6中,省略穿戴部件T1R、T1L的图示。
[0088] 光学装置9R在框架2中位于右侧,光学装置9L位于左侧。上述光学装置9R、9L将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能够目视确认地显示给用户。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上述部件中,光学装置9R具有:分别配置于侧面部32R与壳体部件4R组合构成的收纳部HPR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支承于上述前部31的导光部件97R。
[0089]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光学装置9R进行说明,但光学装置9L也与光学装置9R为镜面对称,具有与该光学装置9R同样的图像投射部91、控制部96以及导光部件97L。
[0090] [图像投射部的结构]
[0091] 图7是从与图像光的投射侧相反的一侧(背面侧)中的上方观察图像投射部91的立体图,图8是从图像光的投射侧(正面侧)中的下方观察图像投射部91的立体图。此外,在图7以及图8中,图示图像形成装置92的框体,省略显示面板的图示。
[0092] 各光学装置9R、9L的图像投射部91向对应的导光部件97R、97L投射图像光(形成图像的光),分别是收纳于对应的收纳部HPR、HPL的被收纳部件之一。如图7以及图8所示,该图像投射部91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92以及投射光学装置93相互组合并一体化的单元。
[0093] 图像形成装置92是在基于控制部96的控制之下、形成与从外部经由电缆CB输入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光的图像形成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图像形成装置92由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面板等自发光型显示面板构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92也可以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与透射式或反射型的液晶面板、使用MEMS反射镜等微反射镜的器件等的光调制装置的组合构成。
[0094] 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92与框架主体3(后述的固定部320或侧面部32R、32L)被未图示的热传导部件连接。由此,能够将在图像形成装置92产生的热传导至露出在外部的金属制部件即框架主体3,能够利用该框架主体3向外部散热
[0095] 投射光学装置93将由图像形成装置92形成的图像光出射至对应的导光部件97R、97L。该投射光学装置93构成为具备多个透镜94和收纳该多个透镜94的镜筒95的组透镜。此外,只要能够将从图像形成装置92入射的图像光引导至导光部件97R、97L,也可以取代该多个透镜的至少一个而采用棱镜(投射棱镜)。
[0096] 该镜筒95除如图7所示,在上端面95A具有作为螺纹孔的固定部951之外,还如图8所示,在下端面95B具有作为螺纹孔的固定部952。而且,如图5所示,镜筒95利用固定部951固定于框架主体3的固定部320。如图6所示,在镜筒95的固定部952安装有基板支架6R。即,包括镜筒95的图像投射部91被基板支架6R从下方侧覆盖。虽省略图示,但光学装置9L的图像投射部91也被同样的基板支架从下方侧覆盖。
[0097] 构成光学装置9L的控制部96根据经由与左侧的收纳部HPL连接的电缆CB从外部供给的图像信号,使同样也构成光学装置9L的图像形成装置92动作。另外,构成光学装置9R的控制部96根据经由通过上述前部31与导光部件97R、97L之间的信号线(图示省略)从光学装置9L的控制部96输入的图像信号,是同样也构成光学装置9R的图像形成装置92动作。上述控制部96也是分别收纳于上述收纳部HPR、HPL的被收纳部件之一。
[0098] 此外,在光学装置9R的控制部96安装有控制上述拍摄装置8的控制电路
[0099] 右侧的导光部件97R以及左侧的导光部件97L分别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部。上述导光部件97R、97L配置于用户的左右的眼前,将从对应的图像投射部91出射的图像光引导至用户的左眼以及右眼。
[0100] 具体地说,导光部件97R使从光学装置9R的图像投射部91投射的右眼用的图像光在界面进行内面发射并向中央侧行进,利用设置在与用户的右眼对应的位置的半透过层引导至右眼。将左眼用的图像光引导至左眼的导光部件97L也同样。
[0101] 上述导光部件97L、97R分别由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高的透光性的树脂(例如环烯聚合物)形成。因此,经由配置于左右的眼前的导光部件97R、97L,用户能够观察到外界。
[0102] [侧面部的结构]
[0103] 图9以及图10是表示框架主体3的立体图。具体地说,图9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构成框架主体3的侧面部32R的内表面32A的立体图,图10是从背面侧下方观察该侧面部32R的立体图。
[0104] 框架主体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框架部件。像上述那样,该框架主体3具有前部31以及左右的侧面部32R、32L。
[0105]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侧面部32R具有:固定部320,从用户侧的内表面32A立起并与上述右侧端部31R的上表面连接;凸缘321~325,同样从内表面32A分别立起;以及防水部件34。
[0106] 固定部320位于从上述前部31的右侧端部31R向背面侧后退且从该前部31的上端面31A向下方下降的部位。该固定部320是沿着左右方向的平面部(沿着XZ平面的平面部)。
[0107] 该固定部320除具有供与配置于该固定部320的下方的镜筒95的固定部951螺合的螺钉从上方插通的孔部3201之外,还在固定部320中的前表面侧的缘部具有用于定位上部壳体5R的突出部3202。
[0108] 这样的固定部320从侧面部32R的内表面32A突出,因此也能够称为突出量大的凸缘。
[0109]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侧面部32L也具有同样的固定部320。
[0110] 凸缘321、322沿侧面部32R的从前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延伸突出。具体地说,凸缘321在侧面部32R中的上端附近的位置与上述固定部320连续并延伸突出至背面侧的端部附近的位置。即,该凸缘321与固定部320配合,沿侧面部32R的从前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从该侧面部32R中的前表面侧的端部向背面侧延伸突出。
[0111] 凸缘322形成于侧面部32R中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且背面侧的位置。
[0112] 凸缘323~325沿与侧面部32R的从前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突出。具体地说,凸缘323将凸缘321中的背面侧的端部与凸缘322中的前表面侧的端部连接。凸缘324从凸缘322的背面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突出,凸缘325从该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上述凸缘324、325与将穿戴部件T1R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部35R连接。即,支承部35R与侧面部32R一体地形成。
[0113] 这样的凸缘321~325具有提高侧面部32R的强度的功能。
[0114] 上述部件中,凸缘322、324、325具有固定壳体部件4R的壳体固定部。
[0115] 具体地说,凸缘322所具有的壳体固定部3221是供插通基板支架6R并与上部壳体5R的螺纹孔516(图11)螺合的螺钉插通的孔部。
[0116] 凸缘324所具有的壳体固定部3241是供插通上部壳体5R的螺钉从背面侧螺合的螺纹孔。
[0117] 凸缘325所具有的壳体固定部3251是供插通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的螺钉螺合的螺纹孔。
[0118] 像这样,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壳体7R各自的背面侧端部被侧面部32R中位于背面侧的凸缘322、324、325固定。
[0119]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上述凸缘321~325中的相互连接的凸缘321~324与固定部320形成有槽部GR。详细而言,在上述固定部320以及与该固定部320连接并到达侧面部32R的背面侧端部的凸缘321~324的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侧面部32R的从前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的槽部GR,该槽部GR以内表面32A与该槽部GR的内表面连接的方式形成。即,槽部GR遍及侧面部32R中的从前部31侧的端部至与该前部3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此外,槽部GR的前方侧的基端部是固定部320的突出部3202附近的位置。
[0120] 在上述内表面32A的大致中央突设有卡合部326,该卡合部326被基板支架6R所具有的钩状部613(图12)卡止。另外,在前部31的右侧端部31R中的内表面形成有卡合部312,该卡合部312同样被基板支架6R所具有的钩状部64(图12)卡止。
[0121]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具有与侧面部32R镜面对称的构造的侧面部32L也具有上述固定部320、凸缘321~325以及卡合部326,在左侧端部31L中的内表面突设有与卡合部312同样的卡合部。
[0122] 防水部件34形成为包围支承于前部31的导光部件97R中的右侧的端部的周围的框状,安装于该端部,从右侧端部31R配置于前部31的靠近中央的位置。该防水部件34抑制在导光部件97R与框架主体3之间产生尘埃、液体侵入的间隙。
[0123] 此外,如图2所示,在导光部件97L的左侧的端部的周围也设置有框状的防水部件34。
[0124] [壳体部件的结构]
[0125]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与侧面部32R组合构成收纳部HPR的壳体部件4R具有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壳体7R。
[0126] 另外,与侧面部32L组合构成收纳部HPL的壳体部件4L也具有上部壳体5L、基板支架(图示省略)以及下部壳体7L,上述的上部壳体5L、基板支架(图示省略)以及下部壳体7L具有与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壳体7R分别镜面对称的构造。
[0127] [上部壳体的结构]
[0128] 图11是在侧面部32R侧从下方观察上部壳体5R的立体图。
[0129] 上部壳体5R是从上方覆盖图像投射部91的部件。如图11所示,该上部壳体5R具有:与侧面部32R连接的上表面部51;从该上表面部51中的用户侧的端部垂下并与侧面部32R对置的侧面部52;以及与上述的上表面部51以及侧面部52交叉的背面部53。
[0130] 上表面部51在与侧面部5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具有沿该端缘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1。另外,上表面部51在该端缘中的背面侧的部位具有比突出部511更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2。上述部件中,突出部511的前端面在上部壳体5R与侧面部32R组合时,插入至分别形成于上述固定部320以及凸缘321的槽部GR内,与该槽部GR的底部抵接。另外,突出部512插入至形成于上述凸缘323、322的槽部GR内,该突出部512中的正面侧的端缘513以及下方侧的端缘514与形成于上述凸缘323、322的槽部GR的底部抵接。即,上述突出部511、512是向下方成为一体地突出的突条,插入至形成于固定部320以及凸缘321~324的槽部GR,与该槽部GR的底部抵接。此外,沿上下方向的端缘513可以不与槽部GR中对置的部位的底面抵接。
[0131] 在上表面部51的内表面(朝向下方的内表面)形成有从该内表面突出的凸台515,在该凸台515形成有螺纹孔516。
[0132] 在上表面部51中的前表面侧的端缘形成有凹部517。在上部壳体5R与框架主体3组合时,上述固定部320的突出部3202嵌入该凹部517,由此,对上部壳体5R进行定位。
[0133] 侧面部52具有钩状部521、突出部522、523以及孔部524。
[0134] 钩状部521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于侧面部52的内表面52A(与侧面部32R对置的内表面52A)。该钩状部521与基板支架6R卡合。
[0135] 突出部522以从侧面部52的正面侧下端部向正面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0136] 突出部523从该突出部522的前端部向侧面部32R侧突出。该突出部523是与下部壳体7R组合的部位。
[0137] 孔部524形成于该突出部523,供插通下部壳体7R并与基板支架6R螺合的螺钉从下方插通。
[0138] 这样的侧面部52的下端部525在上部壳体5R与下部壳体7R组合时,与该下部壳体7R的外侧台阶部73的上表面73A(图14)抵接。
[0139] 背面部53在上部壳体5R与侧面部32R组合时,相对于上述凸缘324、325位于背面侧。该背面部53除在大致中央具有凹部531之外,还在上下隔着该凹部531的位置具有两个孔部532、533。
[0140] 凹部531是用于供与侧面部32R的凸缘324、325连接的支承部35R向外部露出的凹部。
[0141] 孔部532、533中,位于上方的孔部532是供固定于上述壳体固定部3241的螺钉插通的孔部,该螺钉固定于壳体固定部3241,由此上部壳体5R固定于侧面部32R。
[0142] 位于下方的孔部533是供固定于上述壳体固定部3251的螺钉插通的孔部,该螺钉除插通孔部533之外,还插通下部壳体7R的孔部78(图14)。
[0143] [基板支架的结构]
[0144] 图12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基板支架6R的立体图,图13是从背面侧下方观察该基板支架6R的立体图。
[0145] 基板支架6R是固定于镜筒95并从下方覆盖该镜筒95的内部壳体。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该基板支架6R形成为右侧的端缘沿着侧面部32R、左侧以及背面侧的端缘沿着上部壳体5R中的左侧以及背面侧的端缘、周缘向上方立起的框状。该基板支架6R的宽度尺寸(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尺寸)比上述上部壳体5R中的该方向的宽度尺寸小,该基板支架6R配置于由上部壳体5R与侧面部32R围起的空间内。
[0146] 这样的基板支架6R具有固定部61、开口部62、63、钩状部64、螺纹孔65、凹部66、突出部67、孔部68以及下端部69。
[0147] 固定部61平板状地形成于基板支架6R的大致中央,是除在上表面61A侧固定于上述镜筒95之外、还在下表面61B侧配置有控制部96的部位。在该上表面61A的大致中央,朝向上方突设有具有孔部612的凸台611。从下方插通该孔部612的螺钉固定于上述镜筒95的固定部952,由此基板支架6R固定于镜筒95。
[0148] 另外,在上表面61A突设有作为定位部的钩状部613。该钩状部613卡止框架主体3的上述卡合部326。
[0149] 开口部62相对于固定部61位于正面侧。在该开口部62插通有与配置于固定部61的下方的控制部96连接的上述信号线以及包括从拍摄装置8延伸突出的信号线的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FPC(图15)。
[0150] 开口部63相对于固定部61位于背面侧。在该开口部63插通有信号线(图示省略),该信号线从与上述镜筒95一体化的图像形成装置92延伸突出并与控制部96连接。
[0151] 钩状部64是基板支架6R中的位于正面侧端部的定位部。该钩状部64卡止上述卡合部312(图9以及图10)。
[0152] 螺纹孔65形成于该钩状部64附近。在该螺纹孔65固定有从下方插通下部壳体7R的孔部76(图14)以及上部壳体5R的孔部524(图11)的螺钉。
[0153] 凹部66形成于形成有该螺纹孔65的部位的下表面侧。在该凹部66嵌入上部壳体5R的突出部523(图11)。
[0154] 突出部67位于基板支架6R中的背面侧,比形成于基板支架6R的周边的立起部更向上方突出。该突出部67在基板支架6R与侧面部32R组合时,与上述凸缘322的下表面(图9以及图10)抵接。
[0155] 孔部68形成于突出部67。在该孔部68,从下方插通有插通上述壳体固定部3221(图9以及图10)并固定于上部壳体5R的螺纹孔516(图11)的螺钉。
[0156] 下端部69从比基板支架6R的周边稍靠内侧的部位向下方突出,如图6所示,包围配置于上述固定部61的下方的控制部96的周围(±X方向以及±Z方向的周围)。该下端部69位于比供控制部96配置的下表面61B更靠下方,该下端部69的前端面69A(下端部69中朝向下方的面)与下部壳体7R中后述的内侧台阶部72(图14)抵接。
[0157] [下部壳体的结构]
[0158] 图14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下部壳体7R的立体图。
[0159] 下部壳体7R是从下方覆盖基板支架6R并且与上部壳体5R以及侧面部32R组合构成收纳部HPR的外缘的部件。
[0160] 如图14所示,下部壳体7R与基板支架6R的外形形状同样地形成为右侧的端缘沿着侧面部32R、左侧以及背面侧的端缘沿着上部壳体5R中的左侧以及背面侧的端缘的形状。除此之外,下部壳体7R中的背面侧的端部以朝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0161] 这样的下部壳体7R具有立起部71、内侧台阶部72、外侧台阶部73、切口74、平坦部75、孔部76、立起部77以及孔部78。
[0162] 立起部71从下部壳体7R的底面7A(与基板支架6R对置的对置面)中的周边向上方立起。该立起部71形成为与从上方观察上述基板支架6R的外缘形状大致一致的外缘形状。此外,该下部壳体7R与侧面部32R卡合时,下部壳体7R中右侧(+X方向侧)的立起部71中的外侧的侧面与该侧面部32R的内表面32A中的下端部抵接。
[0163] 内侧台阶部72在立起部71的内侧以上表面位于比该立起部71的上端更靠下侧并且比下部壳体7R的底面7A(朝向上侧的面)更靠上侧的方式形成。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图12以及图13)的下端面与该内侧台阶部72的上表面抵接,由此,在基板支架6R中的固定部61的下表面61B与下部壳体7R的底面7A之间形成供上述控制部96配置的配置空间。即,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收纳于立起部71内,由此,不仅该控制部96的周围被包围,而且该控制部96被固定部61(图12以及图13)从上方覆盖、被底面7A从下方覆盖。
[0164] 外侧台阶部73在下部壳体7R中的立起部71的外侧以上表面位于比该立起部71的上端更靠下侧并且比下部壳体7R的下表面7B(朝向下侧的面)更靠上侧的方式形成。上部壳体5R中的侧面部52的下端部525(图11)与该外侧台阶部73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除能够使下部壳体7R与上部壳体5R以及侧面部32R的接缝不显眼之外,还能够抑制在它们之间产生间隙。
[0165] 切口74是在下部壳体7R中的正面侧端部切掉立起部71的一部分而形成的。
[0166] 平坦部75位于下部壳体7R的相对于该切口74的内侧。在该平坦部75与基板支架6R的凹部66(图13)之间配置有经由切口74插入的上部壳体5R的突出部523(图11)。
[0167] 孔部76形成于平坦部75,从下方插通该孔部76的螺钉插通形成于突出部523的孔部524,并固定在形成于基板支架6R的螺纹孔65(图13)。由此,在前表面侧,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壳体7R被固定。
[0168] 立起部77从下部壳体7R的背面侧端部向上方立起。
[0169] 孔部78形成于该立起部77。在该孔部78插通有插通上部壳体5R的孔部533(图11)的螺钉,该螺钉固定在位于上述凸缘325的壳体固定部3251(图9以及图10)。
[0170] [图像投射部、控制部以及壳体部件相对于框架主体的安装]
[0171] 图15是对光学装置9R所具有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壳体部件4R相对于框架主体3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172] 在上述的框架主体3安装光学装置9R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壳体部件4R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首先,将从上方插通侧面部32R的固定部320的孔部3201的螺钉固定于镜筒95的固定部951。由此,图像投射部91固定于该固定部320。
[0173] 接下来,相对于图像投射部91(镜筒95)从下侧固定基板支架6R。具体地说,以作为定位部的钩状部613、64卡止框架主体3的卡合部326、312的方式将基板支架6R安装于框架主体3。在该状态下,突出部67的上端与凸缘322的下表面抵接。在这样的状态下,将从下方插入至孔部612的螺钉固定于镜筒95的固定部952。由此,以从下方覆盖图像投射部91的方式将基板支架6R固定于该图像投射部91,并且相对于框架主体3对基板支架6R进行临时固定(定位)。
[0174] 此后,在基板支架6R中的固定部61的下表面61B配置控制部96。此时,将插通开口部62的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FPC与该控制部96连接,并且将插通开口部63的图像形成装置92的信号线(图示省略)与控制部96连接。
[0175] 然后,以从上侧覆盖图像投射部91的方式安装上部壳体5R,并且以从下侧覆盖基板支架6R的方式安装下部壳体7R,从而将上述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相互组合,除此之外,固定至侧面部32R。
[0176] 此时,以上部壳体5R的突出部511、512与形成于侧面部32R的固定部320以及凸缘321~323的槽部GR的底部抵接的方式将该上部壳体5R从用户侧组合至侧面部32R。由此,支承部35R的基端部(与凸缘324连接的连接部分)位于凹部531内,另外,突出部523位于基板支架6R的凹部66内。
[0177] 在该状态下,在基板支架6R的孔部68与壳体固定部3221(图9以及图10)从下方插通螺钉,并将该螺钉固定于上部壳体5R的螺纹孔516(图11)。由此,在背面侧,侧面部32R与上部壳体5R以及基板支架6R被固定。
[0178] 另外,将插入至上部壳体5R的孔部532的螺钉固定至凸缘324的壳体固定部3241,由此上部壳体5R固定于侧面部32R。
[0179] 另一方面,以使下部壳体7R的内侧台阶部72的上表面与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的下端面抵接、并且使上部壳体5R的下端部525的下端缘与外侧台阶部73抵接的方式,将下部壳体7R组合至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侧面部32R。
[0180] 在该状态下,在下部壳体7R的孔部76从下方插入螺钉,在使该螺钉插通于上部壳体5R的孔部524之后,将该螺钉固定至基板支架6R的螺纹孔65,由此在框架主体3的前表面侧,将上部壳体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壳体7R一体化。
[0181] 另外,在上部壳体5R的孔部533插入螺钉,在使该螺钉插通于下部壳体7R的孔部78之后,将该螺钉固定至凸缘325的壳体固定部3251。由此,在背面侧,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固定于侧面部32R。
[0182] 通过这样的工序,能够在框架主体3安装光学装置9R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与壳体部件4R。
[0183] 此外,在框架主体3安装光学装置9L的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与壳体部件4L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同样的工序实施。
[0184] [穿戴部件的安装构造]
[0185] 图16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分离了穿戴部件T1R、T1L中的穿戴部件T1R的HMD1的立体图。
[0186] 像上述那样,穿戴部件T1R、T1L与凸缘324、325一体地形成,并且以能够向用户侧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从壳体部件4R、4L向背面侧突出的支承部35R、35L。
[0187] 如图16所示,上述穿戴部件T1R、T1L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尺寸随着沿着侧面部32R、32L的侧面形状朝向背面侧变小的锥状,并且从上方观察,形成为沿着穿戴HMD1的用户的侧头部的形状的弯曲形状。
[0188] 上述部件中,在穿戴部件T1R的正面侧端部(框架主体3侧的端部)设置有向用户侧(左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突出部T11、T13。上述突出部T11、T13中,在位于上侧的突出部T11形成有能够供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安装部的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SC向下方(第一方向)插通的孔部T12,在位于下侧的突出部T13形成有能够供插通孔部T12的螺钉SC螺合的螺纹孔T14。
[0189]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具有与穿戴部件T1R镜面对称的构造的穿戴部件T1L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0190] 另一方面,支承部35R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承部,中心轴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圆筒状。该支承部35R具有供插通孔部T12的螺钉SC插通的孔部351。此外,虽省略图示,但作为相对于穿戴部件T1L的第一支承部的支承部35L也同样形成为具有孔部351的圆筒状。
[0191] 而且,在上述穿戴部件T1R安装于支承部35R时,以隔着支承部35R的方式配置突出部T11、T13。而且,在将上述螺钉SC朝向下方插入至孔部T12之后,将该螺钉SC插入至孔部351,进而使该螺钉SC与螺纹孔T14螺合。由此,能够将穿戴部件T1R可转动地安装至支承部
35R。此外,穿戴部件T1L相对于支承部35L的安装也同样。
[0192] [其他穿戴部件的安装构造]
[0193] 图17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框架主体3与穿戴部件T2R、T2L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7中,省略导光部件97R、97L等的图示。
[0194] 如图17所示,在框架主体3能够安装与穿戴部件T1R、T1L不同的穿戴部件T2R、T2L。上述穿戴部件T2R、T2L具有与穿戴部件T1R、T1L大致相同的形状,但相对于框架主体3的安装构造不同。
[0195] 具体地说,穿戴部件T2R在前表面侧端部具有向左侧屈曲的屈曲部T21、T23,在该屈曲部T21、T23形成有孔部T22、T24,该孔部T22、T24供相当于将穿戴部件T2R安装于支承部36R的第二安装部的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SC1、SC2(图18)从背面侧插通。上述屈曲部T21、T23的正面侧的端面T21A、T23A是沿着XY平面的端面,该端面T21A、T23A是在穿戴部件T2R安装于框架主体3时与上述上部壳体5R的背面部53抵接的抵接面。
[0196] 在上述屈曲部T21、T23之间形成有凹部T25,穿戴部件T2R安装于框架2时,上述支承部35R插通在该凹部25。
[0197] 此外,虽省略详细图示,但穿戴部件T2L也具有与具有镜面对称构造的穿戴部件T2R同样的结构。另外,上述穿戴部件T2R、T2L也与上述穿戴部件T1R、T1L同样,由在用户侧的面以及与用户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粘贴有橡胶等弹性部件的板材构成。这样的板材能够由合成树脂、钛等金属形成。
[0198] 图18是安装有穿戴部件T2R的框架主体3的收纳部HPR的纵剖视图。
[0199] 在上述穿戴部件T2R安装于框架主体3的情况下,不使用支承部35R,而使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承部的支承部36R。
[0200] 如图18所示,该支承部36R包括侧面部32R中被上部壳体5R覆盖的凸缘324、325的壳体固定部3241、3251而构成。详细而言,支承部36R由在上下隔着支承部35R的两个支承部构成,相对于支承部35R位于上侧的支承部是壳体固定部3241,相对于支承部35R位于下侧的支承部是壳体固定部3251。而且,像上述那样,包括上述壳体固定部3241、3251的支承部36R位于上部壳体5R内,在作为一方的支承部36R的壳体固定部3241安装有插通上部壳体5R的孔部532的螺钉SC1,在作为另一方的支承部36R的壳体固定部3251安装有插通上部壳体
5R的孔部533的螺钉SC2。
[0201] 像这样,支承部36R在框架主体3中位于支承部35R的附近,详细地说,位于在上下方向上隔着该支承部35R的部位。
[0202] 而且,在将穿戴部件T2R安装至支承部36R时,以上部壳体5R的孔部532、533的位置与孔部T22、T24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使端面T21A、T23A与背面部53抵接。在该状态下,将螺钉SC1从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沿与穿戴部件T2R的从框架主体3的延伸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且与上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插入至孔部T22、532,并使该螺钉SC1与壳体固定部3241螺合。进而,将螺钉SC2从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沿上述第二方向插入孔部T24、533,并在使该螺钉SC2插通下部壳体7R的孔部78之后,使该螺钉SC2与壳体固定部3251螺合。由此,穿戴部件T2R不会以+Z方向为中心转动,而固定于支承部36R,进一步固定于框架主体3。
[0203]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包括侧面部32L所具有的壳体固定部3241、3251而构成的支承部36L也能够通过与该穿戴部件T2R同样的安装顺序安装穿戴部件T2L。
[0204] [穿戴部件的变形]
[0205] 对于上述HMD1,不仅悬挂于用户的耳朵的上述穿戴部件T1R、T1L、T2R、T2L,以与该用户的后头部、侧头部以及前额部等其他部位抵接的方式穿戴HMD1的其他穿戴部件也能够安装至框架主体3。
[0206] 作为这样的穿戴部件,能够例示以下的穿戴部件。
[0207] [穿戴部件的第一变形例]
[0208] 图19以及图20是从正面侧上方以及背面侧下方观察框架主体3以及穿戴部件T3R、T3L的立体图。
[0209] 在框架主体3能够安装图19以及图20所示的穿戴部件T3R、T3L。
[0210] 上述穿戴部件T3R、T3L是由甲酸乙酯等树脂形成的具有挠性的带,正面侧的端部T3R1、T3L1与收纳部HPR、HPL的背面侧端部(上部壳体5R、5L的背面部53)连接。该端部T3R1能够安装于支承部35R、36R中的任一方,端部T3L1能够安装于支承部35L、36L中的任一方。而且,上述穿戴部件T3R、T3L从收纳部HPR、HPL的背面侧端部向背面侧延伸突出,HMD1穿戴于用户的头部时,以沿着该用户的侧头部以及后头部(外后头隆起附近的部位)的方式配置。
[0211] 在穿戴部件T3R中与端部T3R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T3R2以及穿戴部件T3L中与端部T3L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T3L2分别设置有磁MG。上述磁铁MG在用户将HMD1穿戴至头部时,通过使各端部T3R2、T3L2接近来相互吸引。由此,能够将穿戴部件T3R、T3L在用户的后头部附近容易地连接,进一步能够将HMD1容易地穿戴于用户的头部。此外,穿戴部件T3R、T3L的长度可以各自不相同,例如,可以是能够在用户的侧头部附近连接穿戴部件T3R、T3L的长度。
[0212] 位于左侧的穿戴部件T3L具有对从壳体部件4L延伸突出的电缆CB进行支承的电缆支承部T3L3,该电缆支承部T3L3在穿戴部件T3L内支承电缆CB。而且,该电缆CB在HMD1穿戴于头部时从与侧头部中的后头部侧的部位对应的穿戴部件T3L的部位向外部露出。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电缆支承部T3L3可以为在穿戴部件T3L的外侧进行支承的结构。另外,在穿戴部件T3L可以不存在电缆支承部。
[0213] 另外,穿戴部件T3R、T3L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树脂形成,但只要具有在沿头部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端部T3R2、T3L2彼此接离的程度的挠性,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
[0214] [穿戴部件的第二变形例]
[0215] 图21以及图22是从正面侧上方以及背面侧下方观察框架主体3以及穿戴部件T4R、T4L的立体图。
[0216] 在框架主体3能够安装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穿戴部件T4R、T4L。
[0217] 上述穿戴部件T4R、T4L分别在正面侧的端部T4R1、T4L1与收纳部HPR、HPL的背面侧端部连接。上述部件中,端部T4R1与上述穿戴部件T3R同样,安装于支承部35R、36R中的任一方,端部T4L1与上述穿戴部件T3L同样,安装于支承部35L、36L中的任一方。
[0218] 上述穿戴部件T4R、T4L中,穿戴部件T4R具有组合穿戴部件T1R或穿戴部件T2R与上述穿戴部件T3R那样的结构。
[0219] 具体地说,穿戴部件T4R具有:臂部T4R2,其沿侧面部32R的从框架主体3的前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从端部T4R1延伸突出,能够悬挂于用户的耳朵;和带部T4R3,其从该臂部T4R2中的端部T4R1附近的位置向背面侧下方延伸突出。而且,在该带部T4R3中的与臂部T4R2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T4R4设置有上述磁铁MG。
[0220] 另一方面,穿戴部件T4L也具有组合穿戴部件T1L或穿戴部件T2L与上述穿戴部件T3L那样的结构,具有与臂部T4R2同样的臂部T4L2、与带部T4R3同样的带部T4L3、以及设置有磁铁MG的端部T4L4。上述带部T4R3、T4L3的长度与上述穿戴部件T3R、T3L的长度同样,也可以各自不相同,例如,可以是能够在用户的侧头部附近连接带部T4R3、T4L3的长度。
[0221] 在这样的穿戴部件T4R、T4L穿戴于用户的头部的情况下,在将臂部T4R2、T4L2挂于耳朵、使带部T4R3、T4L3沿着侧头部以及后头部之后,利用上述磁铁MG将端部T4R4、T4L4彼此连接。
[0222] 此外,臂部T4R2、T4L2是悬挂于耳朵并支承HMD1的部位,因而需要某种程度的刚性,另一方面,带部T4R3、T4L3需要沿着头部,因而需要某种程度的挠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T4R2、T4L2与带部T4R3、T4L3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穿戴部件T4R也可以是臂部T4R2以及带部T4R3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一体件。穿戴部件T4L也同样。
[0223] [穿戴部件的第三变形例]
[0224] 图23以及图24是从正面侧上方以及背面侧下方观察框架主体3以及穿戴部件T5的立体图。
[0225] 在框架主体3能够安装图23以及图24所示的穿戴部件T5。
[0226] 该穿戴部件T5是使框架主体3穿戴于用户的头部的穿戴部件。该穿戴部件T5具有位于左右的臂部T51R、T51L、和将上述臂部T51R、T51L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隔持该头部的隔持部T52。
[0227] 右侧的臂部T51R中的正面侧的端部T511安装于支承部35R、36R中的任一方,左侧的臂部T51L中的正面侧的端部T511安装于支承部35L、36L中的任一方。上述臂部T51R、T51L与上述臂部T4R2、T4L2同样,在HMD1穿戴于头部时,能够悬挂于用户的耳朵。
[0228] 隔持部T52是形成为除后头部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之外包围用户的头部的圆弧状并隔持该头部的头带部,具有能够扩大后述的端部T55R、T55L间的尺寸的程度的挠性。该隔持部T52在与用户的侧头部中的后头部侧的位置对应的部位具有连结部T53R、T53L,该连结部T53R、T53L将臂部T51R、T51L连结为能够转动。利用上述连结部T53R、T53L将臂部T51R、T51L与隔持部T52一体化。
[0229] 这样的隔持部T52中的正面侧的部位T54与用户的前额部对置,背面侧的左右的端部T55R、T55L与在后头部左右隔着外后头隆起的部位对置。在上述部位T54以及端部T55R、T55L中的内侧的面,设置有与用户的头部接触的缓冲件等弹性部件EM。
[0230] 在将具有这样的穿戴部件T5的HMD1穿戴于头部的情况下,以夹盖住隔持部T52的方式将该穿戴部件T5穿戴于头部。此时,将上述臂部T51R、T51L挂在右耳以及左耳,且使部位T54的弹性部件EM与前额部抵接、使端部T55R、T55L的弹性部件EM与外后头隆起的右侧以及左侧的部位抵接。在该状态下,借助隔持部T52的恢复力,端部T55R、T55L以及部位T54隔持头部。由此,能够将HMD1穿戴于头部。
[0231] 此外,与上述穿戴部件T4R、T4L同样,臂部T51R、51L与隔持部T52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0232] [实施方式的效果]
[0233]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0234] 穿戴部件T1R、T2R、T3R、T4R、T5中,能够根据安装于框架主体3的穿戴部件的构造、重量等,从作为第一支承部的支承部35R和作为第二支承部的36R选择成为该穿戴部件的安装对象的支承部来利用。因此,能够将各自不同的穿戴部件稳定地安装至框架主体3。除此之外,能够将多种穿戴部件安装至框架主体3来利用,因此能够提高HMD1的通用性。
[0235] 另外,根据穿戴部件的形状、结构等从支承部35R、36R选择该穿戴部件的安装比较容易的支承部来利用,由此能够将该穿戴部件容易地安装至框架主体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简化穿戴部件的安装。
[0236] 利用能够安装穿戴部件T1L、T2L、T3L、T4L、T5的支承部35L、36L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0237] 支承部35R、35L将穿戴部件T1R、T1L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支承部36R、36L固定穿戴部件T2R、T2L。据此,能够在不仅与穿戴部件的结构、而且与HMD1的用途对应的支承部,安装与该用途对应的穿戴部件。因此,能够提高HMD1的通用性。
[0238] 支承部36R位于支承部35R的附近。据此,能够缩小供支承部35R、35L配置的框架主体3的部位。因此,能够实现HMD1的小型化。通过支承部36L位于支承部35L的附近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0239] 支承部35R、35L通过作为第一安装部的螺钉SC沿第一方向(-Y方向)被固定来支承穿戴部件T1R、T1L,支承部36R、36L通过作为第二安装部的螺钉SC1、SC2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Z方向)被固定来支承穿戴部件T2R、T2L。据此,能够利用分别沿不同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固定的螺钉SC以及螺钉SC1、SC2中的任一方,使对应的支承部支承穿戴部件。因此,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穿戴部件的构造等,将该穿戴部件可靠地安装至支承部35R、35L以及支承部36R、36L中的任一方。
[0240] 支承部36R分别位于框架主体3中在与穿戴部件T1R、T2R的从该框架主体3的延伸突出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隔着支承部35R的部位。据此,能够在框架主体3中紧密地配置各支承部35R、36R。因此,能够构成为可靠地缩小上述支承部35R、36R所占据的框架主体3(收纳部HPR)的部位。因此,能够实现HMD1的小型化。
[0241] 这里,若利用沿与上述延伸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插入的螺钉安装穿戴部件T2R的支承部36R为一个,则穿戴部件T2R相对于框架主体3的安装时,存在该穿戴部件T2R以该延伸突出方向为中心转动的可能性。与此相对,支承部36R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在各自固定螺钉SC1、SC2,因此能够抑制穿戴部件T2R的转动产生。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安装穿戴部件T2R。
[0242] 利用供穿戴部件T2L安装的支承部36L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0243] 框架2具备安装于框架主体3的侧面部32R的壳体部件4R。该壳体部件4R具有:上部壳体5R,其位于上方;下部壳体7R,其位于下方并与上部壳体5R组合。而且,作为第二安装部的螺钉SC1将上部壳体5R与穿戴部件T2R固定至支承部36R(壳体固定部3241)。同样,作为第二安装部的螺钉SC2将上部壳体5R、下部壳体7R与穿戴部件T2R固定至支承部36R(壳体固定部3251)。据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安装至框架主体3的结构,能够使用上述支承部36R,将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安装至框架主体3(侧面部32R)。因此,能够抑制框架主体3的结构复杂化。
[0244] 利用包括侧面部32L所具有的壳体固定部3241、3251而构成的支承部36L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0245] 第一安装部亦即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SC向与上述延伸突出方向正交的下方(第一方向)插通穿戴部件T1R的孔部351,将该穿戴部件T1R安装于支承部35R。另外,第二安装部亦即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SC1、SC2沿穿戴部件T2R的从框架主体3的延伸突出方向,向与该延伸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插通穿戴部件T2R的孔部T22、T24,将该穿戴部件T2R安装于支承部36R。据此,能够利用该螺钉SC,将穿戴部件T1R可靠地安装至支承部35R,另外,能够利用该螺钉SC1、SC2将穿戴部件T2R安装至支承部36R。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将穿戴部件T1R、T2R可靠地安装至框架主体3。
[0246] 与穿戴部件T1R、T2R同样,利用通过螺钉安装穿戴部件T1L、T2L的支承部35L、36L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0247] 供沿穿戴部件T2R的从框架主体3的延伸突出方向插通该穿戴部件T2R以及壳体部件4R(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的螺钉SC1、SC2安装的支承部36R(壳体固定部3241、3251)位于壳体部件4R的内侧。据此,除能够使该支承部36R不显眼之外,还能够像上述那样,不仅将穿戴部件T2R、还将壳体部件4R利用支承部36R固定至框架主体3。因此,不需要在该框架主体3另外设置将壳体部件4R固定至框架主体3的结构,因此能够简化框架主体3的结构。
[0248] 而且,在支承部35R安装穿戴部件T1R的螺钉SC向穿戴部件T1R的插入方向是沿着相对于上述延伸突出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上下方向,因此能够以该插入方向为中心轴将穿戴部件T1R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承部35R。因此,在不使用HMD1的情况下,能够将穿戴部件T1R向用户侧折叠。因此,能够使HMD1的操作容易。
[0249] 利用穿戴部件T1L通过螺钉SC安装的支承部35L、以及穿戴部件T2L以及壳体部件4L通过螺钉SC1、SC2安装的支承部36L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0250] [实施方式的变形]
[0251]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0252] 穿戴部件T1R、T2R利用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SC、SC1、SC2安装于支承部35R、36R。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穿戴部件也可以利用其他固定器具或该穿戴部件自身所具有的安装部安装于支承部。例如,穿戴部件T1R可以具有插入于支承部35R的孔部351来安装的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穿戴部件T2R可以具有插入于支承部36R(壳体固定部3241、3251)来固定的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在支承部35L、36L以及穿戴部件T1L、T2L中也同样,在其他穿戴部件T3R、T3L、T4R、T4L、T5中也同样。
[0253] 在HMD1中,作为穿戴部件,举出具有眼镜的镜腿那样的结构的穿戴部件T1R、T1L、T2R、T2L、具有带那样的结构的穿戴部件T3R、T3L、具有组合镜腿以及带那样的结构的穿戴部件T4R、T4L、以及具有头带那样的结构的穿戴部件T5。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安装于框架主体3并使HMD1穿戴于用户的头部,穿戴部件的结构以及形状任意。
[0254] 支承部36R位于支承部35R的附近。而且,该支承部36R设置于上下隔着支承部35R的位置。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支承部35R、36R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即,支承部35R、36R可以分离地配置,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隔着支承部35R的位置设置支承部36R。另外,支承部36R是具有供固定侧面部32R与壳体部件4R的螺钉SC1、SC2螺合的壳体固定部3241、3251的结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支承部36R可以与该壳体固定部3241、3251单独设置。而且,安装对穿戴部件进行固定的螺钉SC1、SC2等固定器具的支承部36R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像上述那样,可以以包围支承部35R的方式配置支承部36R,多个支承部36R中的两个可以以隔着支承部35R的方式配置,可以在与该支承部35R不同的位置配置支承部36R。
[0255] 另外,支承部35R、36R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能够适当地变更。在支承部35L、36L中也同样。
[0256] 框架2具有安装于侧面部32R并构成收纳部HPR的壳体部件4R。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这样的壳体部件4R可以取消。另外,壳体部件4R除具有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之外,还具有基板支架6R。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基板支架6R可以取消。而且,上述上部壳体5R以及下部壳体7R利用能够安装穿戴部件T2R的支承部36R安装于侧面部32R。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框架主体3另外设置安装壳体部件4R的结构。
[0257] 在壳体部件4L以及支承部36L中也同样。
[0258] 在上述HMD1中,穿戴部件T1R、T1L安装于支承部35R、35L,穿戴部件T2R、T2L安装于支承部36R、36L。另外,穿戴部件T3R、T3L、T4R、T4L、T5安装于支承部35R、35L以及支承部36R、36L中的任一方。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使用右侧的支承部35R、36R各自中与左侧的支承部35L、36L各自中的至少任一方将一个穿戴部件安装至框架主体3。
[0259] 例如,在具有与支承部35R、35L同样的结构的左右的第一支承部和具有与支承部36R、36L同样的结构的左右的第二支承部相互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下等,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具有与穿戴部件T4R、T4L的臂部T4R2、T4L2同样的臂部的穿戴部件安装于左右的第一支承部,可以采用具有与带部T4R3、T4L3同样的带部的穿戴部件安装于左右的第二支承部的穿戴部件。而且,分别使用这样的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来穿戴的穿戴部件可以与上述穿戴部件T5同样,是一个穿戴部件。即,可以使支承部35R、35L与支承部36R、36L分别支承穿戴部件。而且,在该情况下,在上述的例子中,能够将安装于第一支承部的穿戴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
[0260] 而且,穿戴部件安装于右侧的支承部35R、36R中的任一方与左侧的支承部35L、36L中的任一方。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仅安装于右侧的支承部,也可以仅安装于左侧的支承部。
[0261] 在上述HMD1中,作为第一支承部的支承部35R、35L与作为第二支承部的支承部36R、36L分别利用沿不同的方向被固定的螺钉固定穿戴部件,由此支承该穿戴部件。而且,支承部35R、35L将穿戴部件T1R、T1L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支承部36R、36L固定穿戴部件T2R、T2L。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基于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的穿戴部件的支承形式不同,上述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的结构任意。例如,作为该支承形式,除能够举出在支承部安装穿戴部件的安装工具的种类、安装方向以及安装方法之外,还能够举出安装状态以及支承状态。作为安装状态以及支承状态,例如,能够举出在一方的支承部以能够实现转动、滑动以及摆动等移动的方式支承穿戴部件、在另一方的支承部以不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穿戴部件的状态。即,只要基于第一支承部的穿戴部件的支承形式与基于第二支承部的穿戴部件的支承形式不同,上述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的结构、以及基于它们的支承形式任意。
[0262] 在上述HMD1中,拍摄装置8在框架主体3中的右侧端部31R设置有一个。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拍摄装置8的位置以及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拍摄装置8可以设置于左侧端部31L,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左侧端部31L以及右侧端部31R。而且,拍摄装置可以不在右侧端部31R以及左侧端部31L中的任一方,而例如在框架主体3的中央、侧面部32R、32L、或者壳体部件4R、4L设置有至少一个。
[0263] 在上述HMD1中,作为显示部,采用将从收纳于收纳部HPR、HPL的图像投射部91投射的图像光引导至用户的眼睛的导光部件97R、97L。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该显示部可以是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等显示面板。即,还能够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闭合型的HMD,除此之外,只要能够显示用户能够目视确认的图像,该图像的显示形式任意。另外,也可以取代导光部件97R、97L,而将使由图像投射部91投射的图像反射至用户的眼睛的反射部件采用为显示部。
[0264] 另外,收纳于收纳部HPR、HPL内的部件可以不是图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可以仅是它们中的任一方。而且,例如可以是显示部的动作所需的控制电路、电源等其他部件。
[0265] 而且,在HMD1中,构成为对应用户的左眼以及右眼地具备光学装置9R、9L,该光学装置9R、9L具有与该用户的眼睛对应地配置的导光部件97R、97L。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仅具备光学装置9R、9L中任一方的HMD。
[0266] 在上述HMD1中,构成光学装置9L、9R的控制部96对图像投射部91的动作即基于图像形成装置92的图像形成进行控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像构成上述光学装置9R的控制部96那样,可以执行拍摄装置8的动作控制(包含发光部的点亮),可以使用从外部供给的电力实施保持于框架2的电池的充电控制,而且,可以对与其他HMD1等图像显示装置或图像供给装置等电子设备的通信。即,收纳于收纳部HPR、HPL内的控制部96所执行的处理可以是其他处理。在该情况下,对图像形成装置9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也可以设置于其他场所。
[0267] 而且,控制部96并不局限于印刷电路基板,可以是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也可以是具有运算处理电路等电路元件的控制单元。即,只要是执行规定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的结构任意。
[0268] 附图标记说明:
[0269] 1…HMD(头部穿戴型图像显示装置);2…框架;3…框架主体(框架部件);31…前部;32L、32R…侧面部;4L、4R…壳体部件;5L、5R…上部壳体;53…背面部;532、533…孔部;7L、7R…下部壳体;35L、35R…支承部(第一支承部);36L、36R…支承部(第二支承部);97L、
97R…导光部件(显示部);SC…螺钉(第一安装部、固定器具);SC1、SC2…螺钉(第二安装部、固定器具);T1L、T1R、T2L、T2R、T3L、T3R、T4L、T4R、T5…穿戴部件;T21、T23…屈曲部;T21A、T23A…端面;T22、T24…孔部;T25…凹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