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光刺目装置

申请号 CN90104564.0 申请日 1990-07-10 公开(公告)号 CN1020571C 公开(公告)日 1993-05-12
申请人 杨镇原; 发明人 杨镇原;
摘要 一种涉及保护在夜间行驶的驾驶员的眼睛的防 眩光 刺目装置,它由固定装置、遮光板和连接装置组成。其中固定装置松紧可调地固定于使用者头部,连接装置从固定装置向前伸展,遮光板通过连接装置与固定装置相连,并被置于使用者眼睛左前侧或右前侧,其远离眼睛的一头偏向中心线。遮光板由透明的有色材料制成,它既遮住对面驶来车辆斜射的强光,又不妨碍驾驶员正常视线。还附设有前遮光板。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廉。
权利要求

1、一种涉及保护眼睛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包括可固定在使用者头上的固定装置(1)、遮光装置(3)以及将遮光装置(3)和固定装置(1)连接在一起的连接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具有一弧形的底(24)、一左侧杆(4)和一转动板(10),左侧杆(4)从弧形底(24)的左端向前偏向固定装置(1)的中心线X-X伸展,转动板(10)通过轴(5)可转动地紧贴在左侧杆(4)的外侧面上;遮光装置(3)具有一侧遮光板(11),侧遮光板(11)通过连接结构位置可调整地紧贴在转动板(10)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还具有一右侧杆(18)和一转动杆(14),右侧杆(18)从弧形底(24)的右端向前与中心线X-X平行地伸展出去,右侧杆(18)上有孔(17)和定位凹坑(15),左侧杆(4)上有凸台(12)和沉孔(9),沉孔(9)内有压缩弹簧(8),转动杆(14)通过转动轴(7、16)装入在沉孔(9)和孔(17)内,转动杆(14)的右端面有与定位凹坑(15)相配合的定位凸起(40),遮光装置(3)还具有一前遮光板(13),前遮光板(13)通过连接结构可调整位置地紧贴在转动杆(14)的外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是绒毛倒勾搭扣的结构形式(25、26)或凸起卡入孔的形式(27、28)。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转动板(10)和/或转动杆(14)上的固定带(38)以及用以夹持固定带(38)的、位于侧遮光板(11)和/或前遮光板(13)上的倒勾夹子(39)或仰勾夹子(42)。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侧遮光板(11)和/或前遮光板(13)上部的磁性材料和转动板(10)和/或转动杆(14)上的磁性材料,两种磁性材料相吸,从而将侧遮光板(11)与转动板(10)和/或前遮光板(13)与转动杆(14)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遮光板(11)和/或前遮光板(13)是由透明的有色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装置上连接有一个顶盖(35)。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杆(4)和中心线X-X的夹为11°左右。
9、一种涉及保护眼睛领域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具有一个直径可调整的头箍(29),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头箍的一侧有连接杆(32)的向前偏头箍(29)的中心线X’-X’地伸展出去,侧遮光板(33)利用连接结构位置可调整地贴在连接杆(32)的侧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杆(32)和中心线X’-X’的夹角为11°左右。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为绒毛倒勾搭扣式结构(25、26)或凸起卡入孔式的结构(27、28)。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头箍上还带有一个顶盖(34)。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遮光板(33)由有色透明材料制成。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杆(32)上的固定带(38)以及用以夹持固定带(38)的、位于侧遮光板(33)上的倒勾夹子(39)或仰勾夹子(42)。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侧遮光板(33)上部的磁性材料和连接杆(32)上的磁性材料、两种磁性材料相吸,从而将侧遮光板(33)与连接杆(32)固定连接。
16、一种涉及保护眼睛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带有帽沿的帽子和一固定有夹子(37)的侧遮光板(41),所述的侧遮光板夹在帽子上,斜置于使用者眼睛的一侧;也可夹在前面的帽沿上,即成为前遮光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遮光板(41)由有色透明材料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遮光板(41)和帽子的中心线X″-X″的夹角为11°左右。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保护眼睛的装置,更为具体地涉及保护在夜间行驶的驾驶员或乘客免受对面开来车辆的眩光刺目的装置。

夜间在路上驾驶,对面来的汽车车头灯的光线非常眩目,对驾驶员和乘客的眼睛刺激强烈。虽然汽车的大光灯可以转换成低光灯,但是这种光线还是很强烈,特别在夜间交通繁忙时,对面过来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在不断的强光刺激下,驾驶员和乘客的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若驾驶员戴上有色的护目镜来保护眼睛,则因夜间的光线很暗,加之有色护目镜又减弱了光线,而使驾驶员看不清路面情况,非常容易出交通事故。为了解决上述的困难,美国专利4,541,125、3,049,716、3,212,102、3,383,707提出了一些保护眼睛的遮光装置。他们共同的构思是设计一种遮光装置,既能很方便地将遮光板置于眼前,又能很方便地将遮光板移开,当汽车交会时就将遮光板置于眼前,当汽车交会后,立即将遮光板移开。这种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当汽车交会时将遮光板置于驾驶员的眼前,虽说防止了对面眩光的刺激,但也减弱了驾驶员的视而不能看清路面情况,容易出交通事故。再说根据驾驶汽车的法规是夜间在路上驾驶,当对面有汽车驶来时,应立即要把大光灯转换成低光灯,然而这时还要将遮光板置于眼前;而当汽车交会后,立即要把低光灯换做大光灯,然而这时又要将遮光板立即移开。这样驾驶员要频繁地操作,增添了很多麻烦,也分散了驾驶员的注意力,有发生车祸的危险,所以这些装置无法实际应用于夜间驾驶的防眩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眩光装置,它既能使使用者避免对面 来的车辆的眩光刺激,又不影响使用者的视力。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防眩光装置,它不但使用方便,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

发明者经过长期仔细观察和实验,发现在夜间驾驶,构成对驾驶员或乘客的眩光刺激是在两辆车辆交会时对方的车头灯(前灯)的眩光,而这种眩光是从左前侧,而不是从正面射向驾驶员或乘客(这是对于靠右边行驶的交通规则来说;反之,则为右侧)。所以只要在驾驶员或乘客的眼睛左侧斜放一遮光板,板的前端偏向中间,就能达到既阻挡前面驶来的车辆的眩光,又不影响驾驶员的视力的目的。因正前面不设置遮光板,所以不需要频繁操作遮光板。

本发明是通过这样的构思来实现的。一种防眩光刺目装置,包括有将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固定在使用者头上的固定装置、透明的有色侧遮光板和将透明的有色侧遮光板和所述的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并将透明有色侧遮光板置于使用者眼睛一侧的连接装置。作为一种变换形式,所述的防眩光刺目装置还具有一块能置于使用者眼睛前面的透明的有色前遮光板,以及所述的连接装置具有固定前遮光板的结构。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优点是明显的,它达到了夜间驾车防眩光刺目的目的,又不阻挡使用者的正常视线。前遮光板,在夜间行驶时能防止由后面驶来车辆的强光照射到车内的后视镜而反射到驾驶员的眼中而刺目,又可防止前车的煞车灯光刺目,又白天可代替太阳眼镜使用。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方便。

图1是本发明的防眩光刺目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防眩光刺目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防眩光刺目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图1所示防眩光刺目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图2中的“B-B”向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4中“A-A”向局部剖视图,表示侧遮光板与转动板连接的一种形式。

图7是图4中“A-A”向局部剖视图,表示侧遮光板与转动板连接的另一种形式。

图8是本发明的防眩光刺目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9是图8所示防眩光刺目装置的侧遮光板与连接杆的又一种连接形式。

图10a和图10b是图9所示连接形式所采用的二种勾结夹子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防眩光刺目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

图12是图11所示实施例的带有夹子的侧遮光板。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作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一种防眩光刺目装置,包括将该装置固定在使用者头上的固定装置(1)、遮光装置(3)以及将遮光装置(3)与固定装置(1)连接并置遮光装置(3)于使用者眼睛的左前侧面的连接装置(2)。

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1)是一个直径大小可以调整的头箍(21),由弹性、柔性的带制成,可以是塑料带、或皮带或帆布带。在头箍(21)的后部成开口,在开口的一端带有一排孔(22),另一端有凸起(23),用力能将凸起(23)揿入孔(22)内,凸起(23)揿入不同的孔就能调整头箍(21)的尺寸,以能紧箍在不同头形人的头上。这种调节结构也可做成象皮带扣形的构造,或用有弹性的松紧带。作为一种变换形式,头箍(21)上还可以连接上一个顶盖(35),参见图1,这样就成为一顶帽子。

连接装置(2)具有一弧形的底(24),该弧形底(24)的曲率适合使用者的前额。在弧形底(24)的两端各有一条向前伸展的杆,右侧的杆(18)与中心线X-X平行,左侧的杆(4)与中心线X-X成倾斜地伸展出去,与中心线X-X的夹以11°左右为佳。为了加强杆(4、 18)和弧形底(24)的强度,中间用筋(19)连接。转动板(10)靠在左侧杆(4)的侧面,并通过转轴(5)与左侧杆(4)连接在一起,转动板(10)可绕转轴(5)转动。转动板(10)带有定位凸起(6),当转动板(10)转至位置时,定位凸起(6)靠在左侧杆(4)的顶面,而使转动板(10)能保持在水平位置。当转动板(10)向上向后转动时,定位凸起(6)靠在头箍(21)上,使转动板(10)保持在头的上部靠后方。

如图6、7所示,侧遮光板(11)通过连接结构紧贴在转动板(10)上。侧遮光板(11)用透明有色材料制成,其形状可以成矩形。所述的连接结构可以是绒毛倒勾搭扣式的连接结构或凸起卡入孔式的连接结构。所谓的绒毛倒勾搭扣是指一种商业上销售的搭扣装置,由一片具有很多弹性小圈的绒毛片和一片具有很多弹性小勾的倒勾片组成,用力将绒毛片和倒勾片揿在一起,因很多小勾进入小圈内,两片就粘合在一起,并有一定的结合强度,当用力拉时,因小勾和小圈有弹性,小勾能被拉出小圈,也能将结合在一起的二片分开。如图6所示,利用这种绒毛倒勾搭扣来做连接结构即在侧遮光板(11)的内上侧粘贴一条由很多弹性小勾组成的倒勾片(26),而转动板(10)的外侧粘贴一层由很多弹性小圈组成的绒毛片(25),或反之,这样就能把侧遮光板(11)很方便地粘贴到转动板(10)上去或很方便地拿下来。这样就可前进或后退,上升或下降地调整侧遮光板(11)的位置。如图7所示,是凸起卡入孔式的连接结构。侧遮光板(11)的内上侧具有一些凸起(28),转动板(10)上打几排等距离的孔(27),孔(27)的直径与凸起(28)的直径相同,因把凸起(28)卡入孔(27)中而把侧遮光板(11)固定到转动板(10)上,通过凸起(28)卡入不同的孔(27),就可前进或后退、上升或下降地调整侧遮光板(11)的位置。

如图2所示,左侧杆(4)的顶端内侧向着右侧杆(18)突出一个凸台(12),凸台(12)的端面和右侧杆(18)的内侧面平行,凸台(12)中间 有沉孔(9),在右侧杆(18)对着沉孔(9)的部位有孔(17),孔(17)和沉孔(9)同轴线。

如图2和5所示,在右侧杆(18)的内侧,有四只定位凹坑(15)分布在以孔(17)为中心的圆周上,一对在水平方向,另一对在垂直方向。

如图2和5所示,转动杆(14)的两端具有同轴线的转动轴(7、16),其直径和沉孔(9)和孔(17)的孔径相配合。转动杆(14)靠近右侧杆(18)的侧面有两个定位凸起(40)。在沉孔(9)内装有压缩弹簧(8),转动杆(14)的转动轴(7、16)分别装入沉孔(9)和孔(17),在压缩弹簧(8)的作用下,转动杆(14)的右端紧压右侧杆(18)的内侧面,当转动杆(14)转至水平位置或垂直位置时,定位凸起(40)正好卡入定位凹坑(15),而将转动杆(14)保持在水平或垂直的位置。

如图2、3所示,前遮光板(13)由透明的有色材料制成,贴紧在转动杆(14)的前面上,两者的连接结构,可以是绒毛倒勾搭扣式(25、26),也可以是凸起卡入孔式的(27、28),和侧遮光板(11)连接在转动板(10)上的结构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了。

连接装置(2)和固定装置(1)用铆钉或其它固件连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变换形式,可以取消右侧杆(18)、转动杆(14)和前遮光板(13),而只保留固定装置(1),连接装置(2)的左侧,即左侧杆(4)、转轴(5)、转动板(10)以及侧遮光板(11)。对上述的变换形式,可以再简化,将转动板(10)和左侧杆(4)合二为一,侧遮光板(11)就不再转动,同样可以做到防眩光刺目的作用。

本实施例所述的装置是这样使用的,将头箍(21)稳固地戴在头上,然后将侧遮光板(11)贴到转动板(10)上,并调整到能挡住对面射来的眩光的位置不需要用时就将侧遮光板(11)转到头顶上或拿掉。当在白天驾驶时,需要遮挡强烈的光线,就可以使用前遮光板(13)。只要将前遮光板(13)贴在转动杆(14)的前面并调整至能遮住强光的位置即可。 若不需要用时,可将前遮光板(13)转至水平位置或头的上面,也可以将前遮光板拿去。这种装置不但驾驶时可用,在观看体育运动或野外活动或防止的反光照射时也能使用。

如图8所示,是本发明的一种简易形式的实施例。

一个两端带有可调整其直径装置的头箍(29),它的后端是开口的,开口处一端具有一排孔(31),另一端具有凸起(30),该凸起(30)可紧密地揿入孔(31)内,揿入不同的孔(31),就能调整头箍(29)的尺寸,使它能稳固地戴在不同头形的人的头上,该调整直径的装置也可做成象皮带扣的形式或弹性带形式。头箍(29)可用塑料带、皮带或帆皮带之类有一定刚性但也有弹性和柔性的带制成。在头箍(29)的左侧有连接杆(32)向前偏向中心线X′-X′地伸展出去,和中心线X′-X′的夹角成11°左右为佳。侧遮光板(33)由透明的有色材料制成,紧贴在连接杆(32)的侧面,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是绒毛倒勾搭扣式的(25、26),也可是凸起卡入孔式的(27、28),和上述实施例中的侧遮光板(11)连接在转动板(10)上的结构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图9所示是侧遮光板(33)与连接杆(32)的再一种连接方式,在连接杆(32)上设有若干条平行的与连接杆(32)之间有空隙的带(38),带(38)的两端与连接杆(32)固定。侧遮光板(33)的右上面有如图10a所示向下弯的倒勾夹子(39),可插入带(38)与连接杆(32)之间的空隙中,并夹着带(38),但也可采用如图10b所示,向上弯的仰勾夹子(42),以同样的方法使用之,这样就把侧遮光板(33)固定在所要求的位置上。作为再一种变换形式,侧遮光板(33)的右上部可带有磁性材料,连接杆上也可带有磁性材料,这样就可将侧遮光板(33)吸在连接杆上。

连接杆(32)和头箍(29)的前部之间还可以有薄筋相连接,以提高强度,而形成帽沿作为一种变换形式,若在头箍(29)上再连接上一个顶盖(34),就成为一顶帽子。

如图11所示,是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防眩光刺目装置中固定在使用者头上的固定装置是一个带帽沿的帽子。如图12所示,其侧遮光板(41)是带有直角或近直角的翻边(36)的透明有色板,翻边(36)的中间用螺接、铆接或粘结等方式固定有一个夹子(37),遮光板(41)的尺寸可以是高5英寸左右、宽10英寸左右的矩形。但随大小不同的头部,遮光板(41)的尺寸要分成多种。使用时将该带有夹子(37)的侧遮光板(41)夹在帽沿上,使侧遮光板置于眼睛的左前侧,能遮住对面射来的眩光又不阻挡使用者的视线。若使这遮光板(41)置于眼睛的正前面,即夹在正前面的帽沿上,即成为前遮光板,和前述的前遮光板(13)的作用相同,即在夜间行驶时能防止由后面驶来的车辆的强光照射到车内的后视镜而反射到驾驶员的眼中而刺目,又可防止前车的煞车灯光刺目,而且白天可代替太阳眼镜使用。

以上的设计是适于靠右边行驶的交通规则,对于靠左边行驶的交通规则来说,只需将遮光装置(3)和连接装置(2)装在使用者头部的右前侧即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