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反射薄膜

申请号 CN201280044121.5 申请日 2012-07-24 公开(公告)号 CN103782206A 公开(公告)日 2014-05-07
申请人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森裕; 津田尚; 河崎元子;
摘要 本 发明 的红外线反射 薄膜 (10)具备由聚烯 烃 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构成的基材薄膜(12)。基材薄膜(12)具有两个主面,一个主面上层叠有红外线反射层(11),另一个主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 真空 的任意者。红外线反射层(11)的表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
权利要求

1.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其具备:
具有两个主面的、由聚烯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构成的基材薄膜,和
层叠在所述基材薄膜的一个主面上的红外线反射层;
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的表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所述基材薄膜的另一主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聚烯烃薄膜为聚乙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聚环烯烃薄膜为聚降片烯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侧测定的法向发射率、以及从所述基材薄膜侧测定的法向发射率均为0.4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可见光透过率为5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由金属薄膜与高折射率薄膜的层叠膜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金属薄膜由金、、钯或它们的合金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高折射率薄膜的折射率为
1.8~2.7。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中,所述高折射率薄膜包含铟化物(ITO)、氧化物、锆氧化物、锡氧化物、铟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
10.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其具备:
框、和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
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所述框上。
11.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其具备:
框、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和
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
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所述框上,
所述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与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隔有空隙地被固定在所述框上,
所述空隙中填充有空气、氮气或非活性气体,或者所述空隙为真空。
12.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其具备:
框、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和
多个透明玻璃板或者多个透明塑料板,
所述多个透明玻璃板或者多个透明塑料板互相隔有空隙地被固定在所述框上,所述空隙中填充有空气、氮气或非活性气体,或者所述空隙为真空,
在所述空隙内,以不接触所述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的方式设置有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
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所述框上。
13.一种冷藏陈列橱或冷冻陈列橱,其在窗部具备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
14.一种建筑物,其在窗部具备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

说明书全文

红外线反射薄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红外线反射薄膜(热射线反射薄膜)。

背景技术

[0002] 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在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的窗上,用于提高制冷和制热的效果。另外,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在冷藏(冷冻)陈列橱的窗上,用于提高保冷效果。
[0003] 图5为以往的红外线反射薄膜70的截面图。以往的红外线反射薄膜70为在基材薄膜71(透明的高分子薄膜)的单面层叠红外线反射层72而成的薄膜。基材薄膜71为成为层叠的基底的薄膜,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0004] 红外线反射层72为用高折射率的透明介电质层夹着金属薄膜层的层叠膜。红外线反射层72透过可见光线但反射红外线。红外线反射层72利用溅射法等形成在基材薄膜71上。
[0005] 来自红外线反射层72侧(上侧)的照射光7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层72反射。但是,来自基材薄膜71侧(下侧)的照射光7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如下所述,大部分被基材薄膜71吸收。
[0006] 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包含大量C=O基、C-O基、芳香族基团,因此在波长5μm~25μm的远红外区域产生振动吸收。因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有吸收远红外线的性质。
[0007] 图5的红外线反射薄膜70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作为基材薄膜71。因此,基材薄膜71吸收来自基材薄膜71侧(下侧)的照射光7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而温度上升。
[0008] 基材薄膜71吸收红外线反射层72朝向下侧的反射光中包含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温度进一步上升。结果,来自基材薄膜71侧(下侧)的照射光74的大部分被基材薄膜71吸收。由此,基材薄膜71自身变得会再辐射红外线。
[0009] 对于图5的红外线反射薄膜70,照射光73来自红外线反射层72侧(上侧)时反射远红外线,但照射光74来自基材薄膜71侧(下侧)时不反射远红外线。因此,图5的红外线反射薄膜70的红外线反射性能不充分。
[0010] 图6为以往的其它红外线反射薄膜80的截面图(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4887)。图6的红外线反射薄膜80为在基材薄膜81的单面层叠红外线反射层82和保护层83而成的薄膜。基材薄膜81为成为层叠的基底的薄膜,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0011] 红外线反射层82为用高折射率的透明介电层夹着金属薄膜层的层叠膜。红外线反射层82透过可见光线但反射远红外线。红外线反射层82利用溅射法等形成在基材薄膜81上。
[0012] 图6的红外线反射薄膜80中,作为保护层83使用的是聚环烯层。由于聚环烯烃的基本结构由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因此远红外区域的吸收少。因此,来自保护层83侧(上侧)的照射光8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几乎不被保护层83吸收地到达红外线反射层82,并被红外线反射层82反射。被红外线反射层82反射的反射光85中包含的远红外线也几乎不被保护层83吸收地出射到外部。因此,保护层83的温度几乎不上升。
[0013] 但是,来自基材薄膜81侧(下侧)的照射光86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如下所述,大部分被基材薄膜81吸收。
[0014] 图6的红外线反射薄膜80中,作为基材薄膜81使用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因此,基材薄膜81吸收来自基材薄膜81侧(下侧)的照射光中包含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而温度上升。基材薄膜81吸收红外线反射层82朝向下侧的反射光中包含的远红外线的一部分,温度进一步上升。结果,来自基材薄膜81侧(下侧)的照射光86的大部分被基材薄膜81吸收。由此,基材薄膜81自身变得会再辐射红外线。
[0015] 对于图6的红外线反射薄膜80,照射光84来自保护层83侧(上侧)时反射远红外线,但照射光86来自基材薄膜81侧(下侧)时不反射远红外线。因此,图6的红外线反射薄膜80的红外线反射性能不充分。
[0016] 图7为以往的另一个红外线反射薄膜90(红外截止滤光片)的截面图(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944)。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为在基材薄膜91(透明的树脂薄膜)的两面层叠红外线反射膜92、93而成的薄膜。基材薄膜91为成为层叠的基底的薄膜,使用降片烯系树脂薄膜、聚醚砜树脂薄膜。
[0017] 红外线反射膜92、93为介电层A与比介电层A的折射率高的介电层B交替层叠而成的介电多层膜。红外线反射膜92、93透过可见光线但反射远红外线。红外线反射膜92、93利用蒸法形成在基材薄膜91上。
[0018] 由于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在两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92、93,因此,与基材薄膜91的材质无关,来自上侧的照射光9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和来自下侧的照射光95中包含的远红外线都同样地被反射。因此,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的红外线反射性能良好。
[0019] 但是,由于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必须在两面层叠红外线反射膜92、93,因此制造成本高。
[0020] 另外,由于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在两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92、93,因此可见光的透过率低。因此,将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用于建筑物的窗时,室内变暗。另外,将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贴合于冷藏(冷冻)陈列橱的窗时,难以看到冷藏(冷冻)陈列橱的内部。因此,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难有实用性。
[0021] 现有技术文献
[0022] 专利文献
[002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4887号公报
[002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9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25]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2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其具有与在两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92、93的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同等的远红外线反射性能,并且制造成本便宜,且可见光的透过率高,实用性良好。
[0027]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8] (1)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具备由聚烯烃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构成的基材薄膜。基材薄膜具有两个主面。在基材薄膜的一个主面上层叠有红外线反射层。层叠的红外线反射层的表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基材薄膜的另一主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的气压不限于1大气压,可以比1大气压高,也可以比1大气压低。
[0029] (2)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聚烯烃薄膜为聚乙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
[0030] (3)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聚环烯烃薄膜为聚降冰片烯薄膜。
[0031] (4)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从红外线反射层侧测定的法向发射率、以及从基材薄膜侧测定的法向发射率均为0.40以下。
[0032] (5)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50%以上。
[0033] (6)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红外线反射层由金属薄膜与高折射率薄膜的层叠膜构成。
[0034] (7)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金属薄膜由金、、钯或它们的合金构成。
[0035] (8)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高折射率薄膜的折射率为1.8~2.7。
[0036] (9)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中,高折射率薄膜包含铟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锌氧化物、氧化物、锆氧化物、锡氧化物、铟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
[0037] (10)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具备框和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框上。
[0038] (11)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具备框、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框上。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与红外线反射薄膜隔有空隙地被固定在框上。空隙中填充有空气、氮气或非活性气体。或者空隙为真空。
[0039] (12)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具备框、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和多个透明玻璃板或者多个透明塑料板。多个透明玻璃板或者多个透明塑料板互相隔有空隙地被固定在框上。空隙中填充有空气、氮气或非活性气体。或者空隙为真空。在透明玻璃板与透明玻璃板之间的空隙之中、或者在透明塑料板与透明塑料板之间的空隙之中设置有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以不接触透明玻璃板或者透明塑料板的方式被设置。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周边部被固定在框上。
[0040] (13)本发明的冷藏陈列橱或冷冻陈列橱在窗部具备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
[0041] (14)本发明的建筑物在窗部具备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
[0042] 发明的效果
[0043] 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只在单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但具有与在两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的图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90同等的红外线反射性能。由于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只在单面具有红外线反射膜,因此制造成本低,且可见光的透过率高。由于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可见光的透过率高,因此,即便用于建筑物的窗,室内也不会变暗。另外,即便将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于冷藏(冷冻)陈列橱的窗,也不会难以看到冷藏(冷冻)陈列橱的内部。附图说明
[0044] 图1的(a)为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截面图、(b)为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的截面图
[0045] 图2的(a)为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的截面图、(b)为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的截面图
[0046] 图3为参考例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的截面图
[0047] 图4为绝热性测定装置的截面图
[0048] 图5为以往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截面图
[0049] 图6为以往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截面图
[0050] 图7为以往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红外线反射薄膜]
[0052] 图1的(a)为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截面图。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包括基材薄膜12、层叠在基材薄膜12的单侧主面的整面的红外线反射层11。红外线反射层11的表面(上侧的面)和基材薄膜12的另一主面(下侧的面)面向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的任意者。
[0053] 照射光13从红外线反射层11侧(上侧)入射时,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层11反射。因此,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无法透过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因此,例如使用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以红外线反射层11为外侧地形成密闭空间时,即便从外部照射包含远红外线的照射光13,密闭空间内部的温度也几乎不上升。反之,以红外线反射层11为内侧地形成密闭空间时,在密闭空间内部存在热源时,由于可以防止密闭空间内的热能以远红外线的形式放出至外部,因此密闭空间内部的温度容易上升。即,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具有绝热薄膜的功能。
[0054] 基材薄膜12为聚烯烃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聚烯烃和聚环烯烃的C-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红外线的短波长侧(中红外区域)。因此,聚烯烃和聚环烯烃几乎不吸收远红外线。
[0055] 因此,照射光14从基材薄膜12侧(下侧)入射时,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几部不被基材薄膜12吸收地到达红外线反射层11。
[0056] 红外线反射层11与基材薄膜12接触,由于基材薄膜12为聚烯烃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因此,如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11的红外线反射功能没有失去。因此,通过了基材薄膜12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层11反射,再次通过基材薄膜12,出射到外部。此时,基材薄膜12几乎不吸收通过的远红外线。其结果,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无法透过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因此,例如使用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以基材薄膜12为外侧地形成密闭空间时,即便从外部照射包含远红外线的照射光14,密闭空间内部的温度也几乎不上升。反之,以基材薄膜12为内侧地形成密闭空间时,在密闭空间内部存在热源时,由于可以防止密闭空间内的热能以远红外线的形式放出至外部,因此密闭空间内部的温度容易上升。结果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在形成密闭空间时,无论红外线反射层11为外侧或为内侧都具有绝热薄膜的功能。
[0057] 如此,无论照射光13从红外线反射层11侧(上侧)入射的情况,还是照射光14从基材薄膜12侧(下侧)入射的情况,都可以将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红外线发射率抑制为低。对于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法向发射率,无论从红外线反射层11侧(上侧)测定,还是从基材薄膜12侧(下侧)测定,都优选为0.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其结果,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显示高绝热性。
[0058] [红外线反射层11]
[0059] 本发明使用的红外线反射层11透过可见光线但反射红外线。红外线反射层11单片的可见光线透过率优选为50%以上。红外线反射层11单片的可见光线的法向发射率优选为0.1以下。
[0060] 红外线反射层11通常为将金属薄膜和高折射率薄膜层叠而构成的多层膜。形成金属薄膜的材料为例如金、银、铜、铝、钯或它们的合金。金属薄膜的厚度优选在5nm~1,000nm的范围内调节以使得可见光线透过率和红外线反射率均高。
[0061] 高折射率薄膜为例如二氧化钛膜、二氧化锆膜。高折射率薄膜的折射率优选为1.8~2.7。作为形成高折射率薄膜的材料,可以使用:铟锡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钛氧化物、锌氧化物、锆氧化物、锡氧化物、铟氧化物等、或者它们的组合。高折射率薄膜的厚度优选在20nm~100nm的范围内调节。
[0062] 金属薄膜和高折射率薄膜通过例如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形成。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红外线反射层11牢固地密合层叠在基材薄膜12上。红外线反射层11的与基材薄膜12接触的一侧可以是金属薄膜和高折射率薄膜的任意者。
[0063] [基材薄膜12]
[0064] 本发明使用的基材薄膜12为聚烯烃薄膜或聚环烯烃薄膜。聚烯烃和聚环烯烃在远红外区域的吸收小。因此,通过调整基材薄膜12的厚度,例如可以提高波长5μm~25μm的范围(远红外区域)的光的最小透过率(例如,50%以上)。
[0065] 基材薄膜12使用的聚烯烃优选为聚乙烯或聚丙烯。基材薄膜12使用的聚环烯烃优选为聚降冰片烯。
[0066] 基材薄膜12的厚度优选为10μm~150μm。基材薄膜12的厚度不足10μm时,存在红外线反射层11的支承性降低的担心。另一方面,基材薄膜12的厚度超过150μm时,变得不能无视红外区域的吸收,存在绝热性降低的担心。
[0067] [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安装体]
[0068] 图1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单独时没有自支承性。于是,如图1的(b)所示,本发明人发明了在框15上固定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周边部而得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20。
[0069] 即便将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周边部固定在框15上,红外线反射功能也不变化。即,无论照射光13从红外线反射层11侧(上侧)入射的情况,还是照射光14从基材薄膜12侧(下侧)入射的情况,照射光13、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都被反射。
[0070] 由于图1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20外露,因此难以在有直接触碰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担心的地方使用。
[0071] 于是,如图2的(a)所示,本发明人发明了在框15上固定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周边部,并且在框15中嵌入透明的玻璃板16而得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
[0072] 图2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中,玻璃板16位于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单侧。也可以使用透明的塑料板(例如亚克板、聚碳酸酯板)代替透明的玻璃板16。本说明书中将这些透明的板代表性地称为玻璃板16。
[0073] 图2的(a)中,在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基材薄膜12侧有玻璃板16,也可以将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表背颠倒,在红外线反射层11侧设置玻璃板16。
[0074] 图2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中,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之间设置空隙,使得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不接触。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之间的空隙中可以填充有空气、氮气、或者非活性气体,空隙也可以为真空。本说明书中,将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之间的空隙代表性地称为空气层17。
[0075] 通常,红外线反射层11仅在表面与空气、氮气、非活性气体、或者真空接触时反射红外线。即,红外线反射层11与高分子薄膜、玻璃板、或者粘接剂、粘合剂接触时,接触的一侧失去反射红外线的功能。因此,红外线反射层11需要不与高分子薄膜、玻璃板或者粘接剂、粘合剂接触。
[0076] 其中,红外线反射层11与聚烯烃薄膜或者聚环烯烃薄膜接触时,例外地不失去反射红外线的功能。因此,在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1时,聚烯烃薄膜和聚环烯烃薄膜可以用作基材薄膜12。即,使用聚烯烃薄膜和聚环烯烃薄膜作为基材薄膜12时,可以反射来自基材薄膜12侧的照射光中包含的远红外线。
[0077] 但是,一般的高分子薄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不能用作用于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1的基材薄膜。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作为基材薄膜时,由于红外线反射层的与基材薄膜接触的一侧失去反射红外线的功能,因此无法反射来自基材薄膜侧的照射光中包含的远红外线。
[0078] 图2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中,来自红外线反射薄膜10侧(上侧)的照射光13直接照射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因此,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层11反射。
[0079] 图2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中,来自玻璃板16侧(下侧)的照射光14在通过玻璃板16和空气层17后照射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薄膜10反射,通过空气层17和玻璃板16,出射到从下侧。
[0080] 如此,图2的(a)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30中,无论来自红外线反射薄膜10侧(上侧)的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还是来自玻璃板16侧(下侧)的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都被红外线反射薄膜10反射。
[0081]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在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如图2的(b)所示,在框15中,2张玻璃板16、18互相隔有空隙地被固定在框15上,并在空隙内设置红外线反射薄膜10。红外线反射薄膜10以不与玻璃板16、18接触的方式设置,周边部固定在框15上。
[0082] 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红外线反射薄膜10被2张玻璃板16、18隔离保护,因此不存在直接触碰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担心。因此,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的实用性高。
[0083] 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也在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之间设置空间,使得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不接触。在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之间的空间中可以填充有空气、氮气、或者非活性气体,也可以为真空。本说明书中,将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之间的空间代表性地称为空气层17、19。
[0084] 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来自上侧的照射光13在通过玻璃板18和空气层19后照射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薄膜10反射,通过空气层19和玻璃板18,出射至上侧。
[0085] 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来自下侧的照射光14在通过玻璃板16和空气层17后照射到红外线反射薄膜10。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被红外线反射薄膜10反射,通过空气层17和玻璃板16,出射至下侧。
[0086] 如此,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中,无论来自上侧的照射光13中包含的远红外线,还是来自下侧的照射光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都被红外线反射薄膜10反射。
[0087] 图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50为参考例。图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50为图2的(b)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40除去空气层17、19而得到的安装体。因此,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接触。在像图3那样的、构成中没有空气层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50中,红外线反射薄膜10的反射远红外线的能力失去。
[0088] 因此,像图3那样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与玻璃板16、18之间没有空气层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50无法反射照射光13、14中包含的远红外线。因此,图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50没有实用性。
[0089] 实施例
[0090] [实施例1]
[0091]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23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ITO膜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膜,APC膜为银98重量%、钯1重量%、铜1重量%的合金膜。
[0092] [实施例2]
[0093]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40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094] [实施例3]
[0095]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100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096] [实施例4]
[0097]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7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厚度7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为将厚度23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同时双轴拉伸来制作的。
[0098] [实施例5]
[0099]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10μm的聚丙烯薄膜(东丽公司制造)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100] [实施例6]
[0101]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23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上层叠厚度30nm的Au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102] [实施例7]
[0103]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23μm的聚降冰片烯薄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的ZEONOR薄膜)上层叠厚度30nm的Al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104] [比较例1]
[0105]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DIAFOIL)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薄膜。
[0106] [比较例2]
[0107] 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厚度1.1mm的玻璃板上交替层叠厚度35nm的ITO膜和厚度15nm的APC膜从而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得到红外线反射板。
[0108] [比较例3]
[0109] 介由厚度20μm的丙烯酸类粘合剂,将实施例5中得到的红外线反射薄膜贴合在厚度1.1mm的玻璃板上,得到红外线反射板。
[0110] [评价]
[0111] 实施例1~7和比较例1~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红外线反射板)的发射率和绝热箱内的温度示于表1。
[0112] [表1]
[0113]
[0114] 表1中,ITO为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APC为银98重量%、钯1重量%、铜1重量%的合金膜。
[0115] 如表1所示,与比较例1~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红外线反射板)相比,实施例1~7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箱内温度高、绝热效果高。
[0116] [测定方法]
[0117] [法向发射率]
[0118] 使用安装了可变镜反射附件的Varian公司制造的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分光装置(FT-IR)(FTS7000S)来测定波长5μm~25μm的红外光的镜面反射率,按照JIS R3106-2008(板ガラス類の透過率·反射率·放射率·日射熱取得率の試験方法)求出法向发射率。
[0119] [可见光线透过率]
[0120] 按 照JIS A5759-2008(建 築 窓 ガ ラ ス 用 フ ィ ル ム),使 用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4100,测定可见光线透过率。
[0121] [绝热性]
[0122] 在图4示出了绝热性测定装置。如图4所示,在具备加热器61和热电偶62的绝热箱60的开口部贴合实施例1~7和比较例1~3的红外线反射薄膜63(红外线反射板),使绝热箱60成为密闭状态。此时,以红外线反射薄膜63的红外线反射层64为内侧、以基材薄膜65为外侧。绝热箱60的内侧尺寸为10cm×10cm×14cm。绝热箱60的壁(绝热材料:KANEKA CORPORATION制造的KANELITE FOAM)的厚度为20mm。
[0123] 用功率固定的加热器61对绝热箱60内进行加热,在距离红外线反射薄膜63(红外线反射板)1cm的地方,用热电偶62测定绝热箱60内的温度。
[0124] 红外线反射薄膜63(红外线反射板)的绝热性越优异,绝热箱60内的温度越高。通过绝热箱60内的温度评价红外线反射薄膜63的绝热性。
[0125]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26] 对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和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的用途没有特别的限制。本发明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安装体可用于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的窗、放有植物等的透明箱、冷冻或者冷藏的陈列橱的窗,用于制冷和制热效果的提高、防止急剧的温度变化。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