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

申请号 CN201510046677.3 申请日 2015-01-29 公开(公告)号 CN104808307B 公开(公告)日 2017-12-05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稻垣康; 大友胜彦;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的粘接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包括框体的固定侧部件、施 力 部件及移动机构,施力部件由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构成,上侧板簧具有上侧第1部分、上侧第2部分及上侧弹性臂部,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上侧板簧的上侧第1部分设置有贯通孔,在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具备用于载置上侧板簧的载置面、与贯通孔对置的凹部及插入贯通到贯通孔的突出部的固定部,填充于凹部的粘接剂被设置在突出部的周围,并且一部分经由贯通孔而位于上侧板簧的上侧第1部分的上表面,上侧板簧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固定侧部件,包括用于收纳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框体;施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以及线圈,
所述施力部件由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固定的上侧板簧和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固定的下侧板簧构成,
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第1部分、固定于所述固定侧部件的第
2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中,
在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设置有贯通孔,
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具备:载置面,用于载置所述上侧板簧;
粘接剂保持部,与所述贯通孔对置;以及突出部,从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突出并被插入贯通到所述贯通孔,
保持于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的粘接剂配设在所述突出部的周围,并且所述粘接剂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的上表面,所述上侧板簧通过所述粘接剂被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由相对于所述载置面形成为凹形状的凹部构成,在所述凹部中填充有所述粘接剂,所述粘接剂位于所述第1部分的一部分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从而上述上侧板簧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成为非圆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成为非圆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固定部的台部突出地形成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上,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弹性臂部的边界部设置在与所述台部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固定部的台部突出地形成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上,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弹性臂部的边界部设置在与所述台部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朝向所述弹性臂部侧而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延伸部对置的缘部,
填充于所述延伸部的粘接剂被设置在沿着所述缘部而存在的所述第1部分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朝向所述弹性臂部侧而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延伸部对置的缘部,
填充于所述延伸部的粘接剂被设置在沿着所述缘部而存在的所述第1部分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中未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下方侧施力。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中未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下方侧施力。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中未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下方侧施力。

说明书全文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粘接有上侧板簧和透镜保持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最近,具备照片、动态图像的摄影功能的便携设备较多。这种便携设备中内置有驱动透镜体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在被拍摄体的摄影时自动进行摄影图像的对焦。作为便携设备中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0003] 以下,使用图20,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图20是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04]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912、将透镜保持部件91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施部件、将施力部件的一部分固定的固定部件911、以及具有磁915、线圈913以及磁轭914的移动机构910,施力部件由上侧板簧916和下侧板簧917构成。另外,线圈913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912的周围,通过使电流在配设于磁铁915的磁场中的线圈913流动,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电磁力在线圈913中起作用。通过在线圈913中起作用的电磁力,使卷绕有线圈913的透镜保持部件912移动。通过这样使透镜保持部件912移动,搭载有透镜驱动装置900的便携设备能够进行摄影图像的对焦。另外,透镜驱动装置900通过上侧板簧916和下侧板簧917在初始状态下将透镜保持部件912保持在中立位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83101号公报
[0006]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中,上侧板簧916向上方侧对透镜保持部件912施力并且下侧板簧917向下方侧对透镜保持部件912施力,以在初始状态将透镜保持部件912保持在中立位置。另外,上侧板簧916与透镜保持部件912通过粘接而固定。因此,在误掉落的情况下等施加了冲击时,上侧板簧916与透镜保持部件912的粘接可能剥离。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本发明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的粘接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固定侧部件,包括用于收纳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框体;施力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所述施力部件由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固定的上侧板簧和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固定的下侧板簧构成,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第1部分、固定于所述固定侧部件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中,在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设置有贯通孔,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具备:载置面,用于载置所述上侧板簧;粘接剂保持部,与所述贯通孔对置;以及突出部,从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突出并被插入贯通到所述贯通孔,保持于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的粘接剂配设在所述突出部的周围,并且所述粘接剂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的上表面,所述上侧板簧通过所述粘接剂被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0011] 根据本发明,保持于粘接剂保持部的粘接剂经由贯通孔而位于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的上表面,从而以用粘接剂从上表面侧推压上侧板簧的方式将上侧板簧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因此即使由落下等引起的冲击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之间的粘接也不易剥离。另外,通过将插入贯通到贯通孔中的突出部设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固定部,能够用突出部来保持被设置在突出部的周围的粘接剂,因此粘接剂容易蔓延到第1部分的上表面。因此,能够提供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的粘接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
[0012]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保持部由相对于所述载置面形成为凹形状的凹部构成,在所述凹部中填充有所述粘接剂,所述粘接剂位于所述第1部分的一部分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从而上述上侧板簧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0013] 根据本发明,通过填充于凹部的粘接剂和经由贯通孔而位于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的上表面的粘接剂来粘接上侧板簧,从而上侧板簧在下表面、贯通孔的内表面以及上侧板簧的上表面通过粘接剂被保持,因此能够使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的基于粘接剂的固定更可靠。
[0014]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成为非圆形状。
[0015] 根据本发明,贯通孔形成为非圆形状,所以能够使与粘接剂的粘接面积比为圆形状的情况大,所以能够实现更牢固的粘接固定。
[0016]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固定部的台部突出地形成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上,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弹性臂部的边界部设置在与所述台部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
[0017] 根据本发明,将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与弹性臂部的边界部设定在与台部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从而在弹性臂部动作时,弹性臂部与台部接触,弹性臂部的动作不易受限制,不会有损功能。由此,能够获得偏差少的作用力,能够提供动作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
[0018]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朝向所述弹性臂部侧而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延伸部对置的缘部,填充于所述延伸部的粘接剂被设置在沿着所述缘部而存在的所述第1部分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0019]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凹部设置延伸部并且贯通孔具有与延伸部对置的缘部,从而在与填充有粘接剂对延伸部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缘部时,被位于缘部附近的第1部分挤压变形的粘接剂容易蔓延到包括缘部在内的第1部分的上表面侧。另外,通过设置与延伸部对置的缘部,能够增大粘接面积。因此,第1部分由于粘接面积变大并且通过粘接剂来保持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因此能够将第1部分的端部可靠地粘接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固定部,位于弹性臂部的根部的部分被固定。由此,第1部分不会伴随着弹性臂部的动作而浮起,因此能够防止由第1部分的浮起引起的作用力的偏差的产生。因此,能够获得偏差更少的作用力,能够提供动作更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
[0020]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中未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下方侧施力。
[0021] 根据本发明,在初始状态,透镜保持部件被保持在上侧板簧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的作用力平衡的位置。通过这样保持透镜保持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从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光轴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因此,在使用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电子设备进行摄影时,能够使从初始状态起的透镜保持部件的移动量较少地进行对焦。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部件的粘接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图2A及图2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26] 图3A及图3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对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27] 图4是对图3A所示的B部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将图3A所记载的B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28] 图5A~图5C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5A是对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B是对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C是将图5B所示的C部放大后的立体图。
[0029] 图6A及图6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5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对上侧板簧5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6B是对从Z1方向侧观察图6A所示的D部的状态进行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0030] 图7A及图7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6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对下侧板簧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7B是对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下侧板簧6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1] 图8A及图8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框体7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框体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8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框体7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2] 图9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33] 图10是对图2B所记载的截面F-F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34] 图11A及图11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11A是对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1B是对从X1方向侧观察图11A所示的K部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侧视图。
[0035] 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6与基底部件8的连结方法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6] 图13是对图2B所记载的截面A-A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37] 图14A及图14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图,图14A是对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4B是对从图14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0038] 图15A及图15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第1部分5a粘接于载置面1a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15A是对上侧第1部分5a粘接于载置面1a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5B是对从图15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粘接于载置面1a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9] 图16是对图15B所记载的截面H-H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0040] 图17是对从Z1方向侧观察图13所示的G部的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0041] 图18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移动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42] 图19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移动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43] 图20是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44] 符号说明
[0045] 1   透镜保持部件
[0046] 1a  载置面
[0047] 1b  凹部
[0048] 1c  突出部
[0049] 1d  固定部
[0050] 1e  台部
[0051] 1f  延伸部
[0052] 1g  开口部
[0053] 1h  筒状部
[0054] 1k  上侧板簧配置部
[0055] 1m  锷部
[0056] 1n  下侧保持突起
[0057] 1p  卷绕用突起
[0058] 1q  线圈保持部
[0059] 1r  限制突起
[0060] 2   固定侧部件
[0061] 3   磁铁
[0062] 3a  第1面
[0063] 3b  第2面
[0064] 3c  第3面
[0065] 4   线圈
[0066] 4a  卷绕部
[0067] 4b  端部
[0068] 5   上侧板簧
[0069] 5a  上侧第1部分(第1部分)
[0070] 5b  上侧第2部分(第2部分)
[0071] 5c  上侧弹性臂部(弹性臂部)
[0072] 5d  基部
[0073] 5e  缘部
[0074] 5f  贯通孔
[0075] 5g  切口部
[0076] 5h  固定部
[0077] 6   下侧板簧
[0078] 6A  第1部件
[0079] 6B  第2部件
[0080] 6a  下侧第1部分
[0081] 6b  下侧第2部分
[0082] 6c  下侧弹性臂部
[0083] 6d  第1保持部
[0084] 6e  第2保持部
[0085] 6f  第1保持孔
[0086] 6g  第3保持部
[0087] 6h  栈部
[0088] 6k  第2保持孔
[0089] 7   框体
[0090] 7a  外壁部
[0091] 7b  内壁部
[0092] 7c  顶板部
[0093] 7d  
[0094] 7e  贯通孔部
[0095] 7f  突起部
[0096] 7g  切口部
[0097] 8   基底部件
[0098] 8a  开口孔部
[0099] 8b  安装突起
[0100] 8c  载置部
[0101] 9   金属部件
[0102] 9a  第1连接面部
[0103] 9b  第2连接面部
[0104] 9c  第1连接端子
[0105] 9d  第2连接端子部
[0106] 9e  保持部
[0107] 30  施力部件
[0108] 50  移动机构
[0109] 100 透镜驱动装置
[0110] GL  粘接剂
[0111] LD  光轴方向
[0112] SD  焊料
[0113] WP  焊接

具体实施方式

[0114] [第1实施方式]
[0115]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
[0116] 首先,使用图1至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A及图3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对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是对图3A所示的B部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将B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5A~图5C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5A是对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B是对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线圈4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C是将图5B所示的C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图6A及图6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5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对上侧板簧5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6B是对从Z1方向侧观察图6A所示的D部的状态进行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
7A及图7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6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对下侧板簧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7B是对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下侧板簧6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8A及图8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框体7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框体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8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框体7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9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117]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透镜保持部件1、由框体7以及基底部件8构成的固定侧部件2、至少具有磁铁3以及线圈4而构成的移动机构50、以及由上侧板簧5以及下侧板簧6构成的施力部件30,该透镜驱动装置100如图2A及图2B所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光轴方向LD(Z1-Z2方向)移动。
[0118] 透镜保持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合成树脂部件构成,并如图3A及图3B所示形成为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透镜保持部件1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部1h。筒状部1h两端开放并具有中空的开口部1g。另外,沿着开口部1g的内周壁而形成有用于保持透镜体的螺纹。另外,在筒状部1h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置有四处朝向外方突出的线圈保持部1q。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部1q被设置在筒状部1h的X1-X2方向的两侧以及Y1-Y2方向的两侧。另外,在筒状部1h的一端侧(Z1方向侧),形成有向从端部的外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k。上侧板簧配置部1k在夹着开口部1g而对置的位置各设置一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1-X2方向的两端部,与线圈保持部1q连续地分别设置有各一处上侧板簧配置部1k。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侧板簧配置部1k的上表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台部(对应日语:台部)1e,台部1e具有固定部1d。固定部1d设置成,具备:具备形成为平坦的面状的上表面即载置面1a、相对于载置面1a形成为凹形状的凹部1b及从凹部1b以圆柱状突出的突出部1c。凹部1b构成与后述的上侧板簧5的贯通孔5f对置的粘接剂保持部。另外,配置在Y1方向侧的凹部1b具有形成为凹形状并向Y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f,并且配置在Y2方向侧对凹部配置在Y2方向侧的凹部1b具有形成为凹形状并向Y2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f。另外,固定部1d在载置面1a上的被凹部1b彼此夹着的部位具有以直方体状长方形状向上方突出的限制突起1r。
[0119] 另外,如图3A及图3B所示,透镜保持部件1在筒状部1h的另一端侧(Z2方向侧)具有向从端部的外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锷部1m。锷部1m设置成遍布筒状部1h的大致整周。包括锷部1m在内在筒状部1h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形成有下侧保持突起1n和卷绕用突起1p。下侧保持突起1n设置成以圆柱状沿着光轴方向LD(朝向Z2方向)突出,并在夹着开口部
1g而对置的位置(图3B中为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分别各设置有二处。另外,卷绕用突起1p在夹着开口部1g而对置的位置(图3B中为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分别各设置一处,该卷绕用突起1p以长方形状沿着光轴方向LD(朝向Z2方向)突出。
[0120] 线圈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构成,并如图1所示,具有形成为沿着筒的外周卷绕的卷绕部4a,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的两侧的端部4b设置成从卷绕部4a伸出端部4b从卷绕部4a伸出而设置。另外,形成卷绕部4a的部分的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的表面被非导电性的材料所覆盖,被卷绕着的部位彼此在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的表面被绝缘,在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情况下,电流沿着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以循环的方式流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C所示,线圈4是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线圈保持部1q而形成的。即,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缠绕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而形成卷绕部4a。另外,在从上方(Z1方向侧)观察卷绕部4a时,卷绕部4a形成为,第1长度L1的短边与比第
1长度L1长的第2长度L2的长边交替连接的八边形状。卷绕部4a的长边处的部位与线圈保持部1q接触,卷绕部4a的短边处的部位在与筒状部1h之间具有间隙。另外,线圈4的端部4b分别缠绕并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卷绕用突起1p。以缠绕并保持于卷绕用突起1p的线圈4的端部4b的前端通过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卷绕用突起1p、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埋入到树脂中等的方法被实施了处理以使卷绕着的金属线材金属线构件不会磨损。另外,也可以是在卷绕始端开始,将以与卷绕用突起1p接触的状态排列的端部4b的前端部与卷绕用突起1p一起通过将前端部以外的部位卷绕在前端部周围来按压的方法。另外,缠绕在卷绕用突起1p上的线圈4的端部4b从卷绕用突起1p的根部侧伸出并与卷绕部4a相连。
[0121] 如图1所示,施力部件30由上侧板簧5和下侧板簧6构成。上侧板簧5由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6A及图6B所示,具有上侧第1部分5a(第1部分)、上侧第2部分5b(第2部分)及位于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第2部分5b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5c(弹性臂部)。另外,上侧第2部分5b配置在上侧第1部分5a的外侧。上侧第1部分5a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基部5d。在上侧第1部分5a的基部5d的两侧(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设置有贯通孔5f,并且在贯通孔5f所夹着的部分设置有被切口的切口部5g。另外,贯通孔5f彼此的间隔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突出部1c彼此的间隔大致相同,贯通孔5f形成为能够插入突出部1c的大小。另外,贯通孔5f呈有凹凸的非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图6B所示的E部具有缘部5e。另外,切口部5g被切口成能够配置限制突起1r的大小。另外,上侧第1部分5a分别设置在隔开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开口部1g的直径相等的间隔并且使切口部5g互相朝向相反方向而对置的位置。上侧第2部分5b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另外,上侧第2部分5b在长方形的四角的部分具有向环状的内侧延伸设置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固定部5h。上侧弹性臂部5c形成为蜿蜒的线状,并设置成将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第2部分5b的固定部5h相连。另外,上侧弹性臂部5c具有弹性,例如,在将上侧第2部分5b固定了的情况下,上侧弹性臂部5c挠曲,从而上侧第1部分5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122] 下侧板簧6由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7A及图7B所示,由形成为线对称形状的第1部件6A和第2部件6B构成,通过排列配置第1部件6A和第2部件6B,而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以下说明的部位作为位于第1部件6A和第2部件6B这双方的部位,只要未特别排除,并不区分第1部件6A以及第2部件6B,而作为下侧板簧6来进行说明。下侧板簧6具有下侧第1部分6a、下侧第2部分6b、及位于下侧第1部分6a与下侧第2部分6b之间的下侧弹性臂部6c。另外,第1部件6A与第2部件6B配置成,下侧第1部分6a彼此对置并且下侧第2部分6b成为下侧第1部分6a的外侧。下侧第1部分6a形成为圆弧状,在中央部具有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的第1保持部
6d,在两端部具有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第2保持部6e,第1保持部6d与第2保持部6e通过形成为弯曲的线状的部位而连结。第2保持部6e分别具有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插入贯通的第1保持孔6f。下侧第2部分6b形成为直线状,在两端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3保持部6g,第3保持部6g彼此通过栈部6h而连结。另外,第3保持部6g上分别形成有贯通的孔即第2保持孔6k。另外,形成于一端侧(Y2方向侧)的第2保持孔6k是圆形,形成于另一端侧(Y1方向侧)的第2保持孔6k形成为非圆形状(大致六边形)。下侧弹性臂部6c形成为蜿蜒的线状,设置成将下侧第1部分6a的第2保持部6e与下侧第2部分6b的第3保持部6g相连。另外,配置在一端侧的下侧弹性臂部6c与第1保持部6d之间,取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1的卷绕用突起1p插入贯通的间隔。这样形成的第1部件6A与第2部件6B配置成互相的第2保持部6e彼此相对,下侧第1部分6a形成直径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h的直径相同程度的圆形状。另外,第1部件6A的第1保持孔6f与第2部件6B的第1保持孔6f的离开距离,是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彼此的离开距离相同的距离。另外,下侧弹性臂部6c具有弹性,例如,在将下侧第2部分6b固定了的情况下,下侧弹性臂部6c挠曲,从而下侧第1部分6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123] 如图1所示,固定侧部件2包括基底部件8以及框体7而被构成。框体7由具有磁性的金属板构成,并如图8A及图8B所示,内部中空且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并且下方开放。框体7具有环状的外壁部7a、位于外壁部7a的内侧的四个内壁部7b、及将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隔开间隔地连结的顶板部7c,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设置成相对于顶板部7c垂直且向相同的方向(Z2方向)突出。四方的外壁部7a分别交叉,在交叉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角部7d。内壁部7b分别设置在外壁部7a的内侧而且与角部7d对置的位置。内壁部7b形成为,在从Z1-Z2方向俯视时分别弯曲成朝向角部7d凸出,并配置成形成圆弧形状。另外,内壁部7b是对顶板部7c的一部分进行钣金加工而形成的,在顶板部7c的中央以在俯视时沿着由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部7e。贯通孔部7e具有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h插入贯通的直径,并且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的直径比线圈4的卷绕部4a的大小(对置而配置的短边间的间隔)小。另外,在夹着贯通孔部7e对置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X1-X2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与贯通孔部7e连续地被切口而成的切口部7g。切口部7g形成为在单侧分别各排列二处。另外,在顶板部7c的四角,设置有通过钣金加工而形成为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7f,突起部7f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相对于顶板部7c平行并且被形成为相同高度的平面状。
[0124] 基底部件8由合成树脂部件构成,并如图9所示,在从下方(Z2方向)俯视时其外形是长方形状,并形成为中央具有圆形状的贯通的孔即开口孔部8a的环状。基底部件8在上表面的四角分别具有形成为平面状的载置部8c,在载置部8c具有向Z1方向突出的安装突起8b。另外,安装突起8b形成为能够插入贯通到下侧板簧2的第2保持孔6k中的大小,并且配置成与第2保持孔6k的配置相对应。另外,由金属板材构成的金属部件9以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埋设于基底部件8。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第1连接面部9a与第2连接面部9b露出地设置于在基底部件8的另一方侧(Y2方向侧)设置的载置部8c。第1连接面部9a在X1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2连接面部9b在X2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1连接面部9a与第2连接面部9b绝缘。另外,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第1连接端子部9c和第2连接端子部9d向下方突出地设置于基底部件8的下表面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第1连接端子部9c形成为从下表面的X1方向侧突出,第2连接端子部9d形成为从下表面的X2方向侧突出。另外,第1连接面部9a与第1连接端子部9c电连接,并且第2连接面部9b与第2连接端子部9d电连接。另外,在基底部件8的四角,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保持部9e露出。保持部9e与第1连接面部9a以及第2连接面部
9b绝缘。
[0125] 磁铁3形成为能够配置在被框体7的内壁部7b、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所夹的空间,并如图1所示,形成为在从Z1方向俯视时斜边的长度相等的大致梯形的柱状。另外,将与梯形的短边对应的面设为第1面3a,将与斜边对应的面设为第2面3b,将与长边对应的面设为第3面3c。第1面3a形成为与框体7的角部7d的内表面形状一致,第2面3b形成为与外壁部7a的内表面形状一致,第3面3c形成为,与梯形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比第1长度L1(参照图5A~图5C)短。
[0126] 接下来使用图2、图5A~图5C以及图10至图16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对图2B所记载的截面F-F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图11A及图11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11A是对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1B是对从X1方向侧观察图11A所示的K部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侧视图。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6与基底部件8的连结方法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3是对图2B所记载的截面A-A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图14A及图14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图,图14A对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4B是对从图14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载置于载置面1a上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5A及图15B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第1部分5a粘接于载置面1a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15A是对上侧第1部分5a粘接于载置面1a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5B是对从图15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粘接于载置面1a的上侧第1部分5a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6是对图15B所记载的截面H-H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0127] 如图5A~图5C所示,线圈4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h的周围而形成卷绕部4a,并且线圈4的端部4b缠绕并保持于卷绕用突起1p。另外,如图10所示,下侧板簧6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锷部1m的下部(Z2方向侧)。此时,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将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插入贯通到下侧板簧6的第1保持孔6f中,并将下侧保持突起1n铆接。另外,此时,缠绕有线圈4的端部4b的卷绕用突起1p与下侧第1部分6a隔开少许间隙,在图11A及图11B中,卷绕用突起1p配置在下侧第1部分6a的Y2方向侧。缠绕于卷绕用突起1p的线圈4的端部4b通过焊料SD与下侧第1部分6a固定。因此,下侧板簧6的第1部件6A与第2部件6B分别在三处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另外,如图10所示,基底部件8配置在下侧板簧6的下方,并与下侧板簧6连结。此时,如图12所示,下侧板簧6载置在基底部件8的载置部8c上,基底部件
8的安装突起8b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2保持孔6k中。通过将插入到第2保持孔6k中的安装突起8b铆接,将下侧板簧6的下侧第2部分6b与基底部件8连结。另外,下侧板簧6载置在载置部
8c上从而与第1连接面部9a以及第2连接面部9b接触,并且通过焊接WP被固定。这样,在设为基底部件8不动而被固定时,经由下侧板簧6而与基底部件8连结的透镜保持部件1通过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被向下方施力,并且被支承为能够沿图10所示的光轴方向LD(Z1-Z2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采用这种构成,第1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9)与第2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9)经由线圈4以及下侧板簧6而电连接。
[0128] 如图13所示,上侧板簧5配置在框体7的内侧。此时,上侧板簧5收纳在框体7的外壁部7a(参照图8A及图8B)与内壁部7b之间,以使上侧第2部分5b与设置在顶板部7c的突起部7f(参照图8A及图8B)接触。磁铁3以使第1面3a(参照图1)与框体7的角部7d接触并且使第2面3b(参照图1)与和角部7d的两侧连续的外壁部7a接触的状态,分别配置在框体7的四个角部7d的内侧。另外,磁铁3以通过其自身与框体7的顶板部7c(突起部7f)来夹持上侧板簧5的固定部5h的状态,粘接并固定于框体7。由此,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2部分5b固定在作为固定侧部件2的一部分的框体7。这样,固定有磁铁3以及上侧板簧5的框体7以在内部收纳透镜保持部件1的方式与基底部件8重叠配置。此时,框体7的内壁部7b被插入到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h与线圈4的间隙,并且线圈4被插入到内壁部7b与磁铁3之间。另外,相邻的筒状部
1h、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分别分离。通过这样配置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构成为具有作为磁轭发挥功能的框体7、磁铁3以及线圈4的移动机构50。另外,如图10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上部固定的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载置在载置面
1a(固定部1d,参照图4A及图4B),该载置面1a分别设在与上侧第1部分5a对应并夹着透镜保持部件1的开口部1g而对置的位置,并且该上侧板簧5通过使用了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的粘接来安装。这样安装的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侧施力。
[0129] 以下,对于载置面1a与上侧第1部分5a的粘接进行说明。如图14A及图14B所示,上侧第1部分5a以使突出部1c插入贯通贯通孔5f并且贯通孔5f与粘接剂保持部即凹部1b对置的方式载置在载置面1a上。通过这样载置,延伸部1f朝向上侧弹性臂部5c侧延伸,并且缘部5e配置成与延伸部1f对置。另外,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弹性臂部5c的边界部(在图14B中以虚线表示)被设置在与台部1e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在实际载置的情况下,如图15A及图15B所示那样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即粘接剂GL被填充在凹部1b的突出部1c的周围。在以这样的粘接剂GL被填充于凹部1b的状态将上侧第1部分5a载置在载置面1a上时,如图15A及图15B所示,突出部1c(参照图14A及图14B)以被粘接剂GL所覆盖的状态被粘接。
即,如图16所示,填充于凹部1b的粘接剂GL设置在突出部1c的周围,并且粘接剂GL的一部分经由贯通孔5f而位于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通过对这样的位置的粘接剂GL照射紫外线,粘接剂GL固化,通过粘接剂GL将上侧板簧5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另外,同时,填充于作为凹部1b的一部分的延伸部1f的粘接剂GL被设置于沿着缘部5e而存在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这样,上侧第1部分5a通过粘接剂GL而使下表面粘接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载置面1a(固定部1d,参照图4A及图4B),并且上表面也通过粘接剂GL来保持。另外,这样将上侧第1部分5a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载置面1a(固定部1d,参照图4A及图4B)粘接的粘接剂GL如图2A及图2B所示那样,配置在经由切口部7g朝向上方开放的位置,紫外线通过切口部7g照射到粘接剂GL上。
[0130] 这样,透镜驱动装置100被形成。
[0131]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3、图17至图19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7是对从Z1方向侧观察图13所示的G部的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18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移动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图19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移动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在图18以及图19中,用虚线示出了初始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1、线圈4、上侧板簧5以及下侧板簧6。
[0132]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侧施力。因此,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即在线圈4中没有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0所示,透镜保持部件1位于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施力的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与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施力的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平衡的位置。另外,透镜保持部件1抵抗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以及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而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能够移动。即,施力部件30将透镜保持部件1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LD移动。
[0133] 如图13以及图17所示,在构成为具有内壁部7b、磁铁3以及线圈4并且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光轴方向LD移动的移动机构50中,在同一直线上按内壁部7b、线圈4、磁铁3的顺序配置。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能够经由第1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9)以及第2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9)而供给电力,在被供给电力时线圈4中流动电流。另外,磁铁3的磁场的朝向设为图17所示的箭头M的方向。在移动机构50中,磁铁3与线圈4配置在对置的位置,即在磁铁3的磁场中配置有线圈4,因此在线圈4中流动电流时,在线圈4中洛伦兹力起作用。
[0134] 在对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电力并且例如电流沿如图17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在线圈4中,图13所示的Z1方向的洛伦兹力起作用,与线圈4成为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如图18所示那样,抵抗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而向上方向(Z1方向)移动。
[0135] 另外,在电流沿图17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在线圈4中,图13所示的Z2方向的洛伦兹力起作用,透镜保持部件1如图19所示,抵抗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而向下方向(Z2方向)移动。
[0136] 通过这样改变在线圈4中流动的电流的朝向,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着光轴方向LD动作。另外,实际上,开口部1g固定有未图示的透镜体,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1与透镜体一体动作。
[0137]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0138]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1、包括用于收纳透镜保持部件1的框体7的固定侧部件2、将透镜保持部件1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施力部件30、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至少具有磁铁3以及线圈4而构成的移动机构50,施力部件30包括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上部的上侧板簧5和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的下侧板簧6,上侧板簧5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第1部分(上侧第1部分)5a、固定于固定侧部件2的第2部分(上侧第2部分)5b、以及位于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第2部分5b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5c,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设置有贯通孔5f,透镜保持部件1上设置有固定部1d,该固定部1d具备载置上侧板簧5的载置面1a、与贯通孔5f对置的粘接剂保持部即凹部1b、以及从凹部1b并插入贯通到贯通孔5f的突出部1c,保持于凹部1b的粘接剂GL被配设在突出部1c的周围,并且,粘接剂GL的一部分经由贯通孔5f而位于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上侧板簧5通过粘接剂GL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
[0139] 由此,保持于粘接剂保持部即凹部1b的粘接剂GL经由贯通孔5f而位于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从而能够以用粘接剂5L从上表面侧推压上侧板簧5的方式将上侧板簧5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因此即使由落下等引起的冲击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上侧板簧5与透镜保持部件1之间的粘接也不易剥离。另外,通过将被插入贯通到贯通孔5f中的突出部1c设置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固定部1d,能够通过突出部1c来保持被设置在突出部1c的周围的粘接剂GL,因此粘接剂GL容易蔓延到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因此,起到了能够提供上侧板簧5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粘接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01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固定部1d以突出部1c被插入贯通到贯通孔5f中的状态而粘接,所以粘接剂GL能够在突出部1c传递而容易蔓延到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
[01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了如下构成:粘接剂保持部由相对于载置面1a形成为凹形状的凹部1b构成,填充于凹部1b的粘接剂GL位于上侧第1部分5a的一部分(例如,位于缘部5e附近的部分)中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侧板簧5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
[0142] 由此,通过填充于凹部1b的粘接剂GL和经由贯通孔5f而位于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的粘接剂GL来粘接上侧板簧5,从而上侧板簧5在下表面、贯通孔5f的内表面以及上侧板簧5的上表面通过粘接剂GL被保持,因此能够使上侧板簧5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基于粘接剂的固定更可靠。因此,起到了如下的效果:能够提供即使施加了由落下等引起的冲击、上侧板簧5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粘接也不易剥离的透镜驱动装置。
[01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了如下构成:贯通孔5f成为非圆形状。
[0144] 由此,贯通孔5f成为非圆形状,所以能够使与粘接剂GL的粘接面积比为圆形状的情况大,所以能够实现更牢固的粘接固定。
[01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贯通孔5f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一部分朝向开口的内侧而突出的形状。通过采用这种开口形状,在朝向开口的内侧而突出的部分(以下,设为突起部)被置于粘接剂GL之上时,由突起部挤压变形的粘接剂GL从突起部的侧方向上表面侧流动,突起部容易被粘接剂GL覆盖。由此,在粘接面积变大并且通过经由贯通孔5f而位于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的粘接剂GL覆盖突起部的状态下,容易进行粘接,能够实现更牢固的粘接固定。
[01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具有固定部1d的台部1e突出地形成在透镜保持部件1上,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弹性臂部5c的边界部被设置在与台部1e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
[0147] 由此,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弹性臂部5c的边界部被设定在与台部1e的外缘部对应的位置,从而在上侧弹性臂部5c动作时,上侧弹性臂部5c与台部1e接触,上侧弹性臂部5c的动作不易受限制,不会有损功能。由此,起到了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获得偏差少的作用力并且动作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
[01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凹部1b具有朝向上侧弹性臂部5c侧延伸的延伸部1f,并且贯通孔5f形成为具有与延伸部1f对置的缘部5e,填充于延伸部1f的粘接剂GL被设置在沿着缘部5e而存在的上侧第1部分5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0149] 由此,通过在凹部1b设置延伸部1f并且在贯通孔5f设置与延伸部1f对置的缘部5e,从而在与填充有粘接剂GL的延伸部1f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了缘部5e时,被位于缘部5e附近的上侧第1部分5a所挤压变形的粘接剂GL容易蔓延到包括缘部5e在内的上侧第1部分
5a的上表面侧。另外,通过设置与延伸部1f对置的缘部5e能够增大粘接面积。因此,上侧第1部分5a由于粘接面积变大并且通过粘接剂GL来保持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能够将上侧第1部分5a的端部可靠地粘接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固定部1d,位于上侧弹性臂部5c的根部的部分被固定。由此,由于上侧第1部分5a不会伴随着上侧弹性臂部5c的动作而浮起,因此能够防止由上侧第1部分5a的浮起引起的作用力的偏差的产生。因此,起到了如下的效果:能够提供能够获得偏差更少的作用力并且动作更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
[01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在线圈4中未通电有电流的初始状态,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侧施力。
[0151] 由此,在初始状态,透镜保持部件1被保持在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平衡的位置。通过这样保持透镜保持部件1,透镜保持部件1能够从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光轴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因此,在使用安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电子设备进行摄影时,能够减少从初始状态起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移动量地对焦。
[01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将上侧第1部分5a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载置面1a(固定部1d,参照图4A及图4B)粘接的粘接剂GL被配置在经由切口部7g而朝向上方开放的位置。
[0153] 由此,在组装时,能够容易地对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即粘接剂GL照射紫外线而使粘接剂GL固化。另外,起到了如下效果:能够容易地确认粘接剂GL的涂敷状态,并且在确认的结果是粘接剂GL的涂敷量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补充粘接剂GL。
[0154]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具体地说明本但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如下所述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0155] [变形例1]
[0156]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00采用了如下结构: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侧施力,在初始状态,透镜保持部件1配置在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平衡的位置,但也可以是上侧板簧5以及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下方施力并且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部件1被保持在与基底部件8接触的状态下的构造。另外,也可以是上侧板簧5以及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部件1向上方施力的构造。
[0157] [变形例2]
[0158] 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磁铁3、线圈4以及作为磁轭的框体7来构成移动机构50,但也可以通过磁铁3以及线圈4来构成移动机构50。
[0159] [变形例3]
[0160] 在第1实施方式中,粘接剂GL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但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以外的粘接剂。
[0161] [变形例4]
[0162] 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相对于载置面1a形成为凹形状的凹部1b来构成与上侧板簧5的贯通孔5f对置的粘接剂保持部的构成,但粘接剂保持部也可以不是凹部,而是与载置面1a为相同高度的面。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