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

申请号 CN201710160565.X 申请日 2017-03-17 公开(公告)号 CN107045072A 公开(公告)日 2017-08-15
申请人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罗宗昌; 唐彬; 朱立平; 刘陈瑶; 韩方源; 张洁明;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包括有硬质管、柔性管、密封卡套和气压 传感器 ,硬质管套设在柔性管外围,密封卡套有两个,分别位于硬质管的两端,硬质管、柔性管和密封卡套之间形成一个气压腔,且硬质管和柔性管互不 接触 ;气压传感器包括有一个 探头 ,气压传感器位于硬质管的外部,气压传感器的探头穿过硬质管的管壁设置于气压腔内用以探测气压腔内的气压大小。本发明通过测量气压腔内的气压大小来间接测量通过柔性管内部的气体流速,因此不会对柔性管内部的气体流速产生影响;气压传感器的探头位于气压腔内,柔性管中流过的气体流速不会对探头造成影响,从而能够减小测量误差。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硬质管(1)、柔性管(2)、密封卡套(3)和气压传感器(5),所述硬质管(1)套设在所述柔性管(2)外围,所述密封卡套(3)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硬质管(1)的两端,所述硬质管(1)、柔性管(2)和密封卡套(3)之间形成一个气压腔(4),且所述硬质管(1)和柔性管(2)互不接触;所述气压传感器(5)包括有一个探头(51),所述气压传感器(5)位于所述硬质管(1)的外部,所述气压传感器(5)的探头(51)穿过所述硬质管(1)的管壁设置于所述气压腔(4)内用以探测所述气压腔(4)内的气压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注气管(6),所述注气管(6)一端穿过所述硬质管(1)的管壁连通所述气压腔(4),所述注气管(6)上还设置有第一气(7),所述第一气阀(7)设置于所述气压腔(4)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密封卡套(3)上外接有一个接气管(8),每个所述接气管(8)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气阀(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2)由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或橡胶制成,所述柔性管(2)的厚度为0.2 1mm。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管(1)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隔热层(10),所述隔热层(10)由薄膜或镀铝聚酯薄膜或镀铝聚酰亚胺薄膜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管(1)和所述柔性管(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硬质管(1)和所述柔性管(2)之间的距离为0.5 2cm。
~

说明书全文

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气体流速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在对于一般现场管道气体流速的检测和机性能测试等场合,都需要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在充气或者放气过程中都要涉及到气体流速的数据,通过气体流速来调节气体充放的速度大小,因此调整充放气速度就需要气体流速的参数。
[0003] 现有技术使用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诸如用L 形标准皮托管作为主要仪器,对风速的要求很高,不同的仪器往往只能对应极窄区间的流速,对大范围流速的测量精度不高;其他气体流速测量装置结构复杂,尺寸大,也不利于现场操作、使用。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包括有硬质管、柔性管、密封卡套和气压传感器,所述硬质管套设在所述柔性管外围,所述密封卡套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硬质管的两端,所述硬质管、柔性管和密封卡套之间形成一个气压腔,且所述硬质管和柔性管互不接触;所述气压传感器包括有一个探头,所述气压传感器位于所述硬质管的外部,所述气压传感器的探头穿过所述硬质管的管壁设置于所述气压腔内用以探测所述气压腔内的气压大小。
[0006] 优选的,气体流速测量装置还包括有注气管,所述注气管一端穿过所述硬质管的管壁连通所述气压腔,所述注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一气,所述第一气阀设置于所述气压腔外部。优选的,每个所述密封卡套上外接有一个接气管,每个所述接气管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气阀。
[0007]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由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或橡胶制成,所述柔性管的厚度为0.2~1mm。。
[0008] 优选的,所述硬质管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薄膜或镀铝聚酯薄膜或镀铝聚酰亚胺薄膜制成。
[0009] 优选的,所述硬质管和所述柔性管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硬质管和所述柔性管之间的距离为0.5 2cm。~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测量硬质管和柔性管之间(气压腔内)的气压大小来间接测量通过柔性管内部的气体流速,因此不会对柔性管内部的气体流速产生影响;
2、本发明中的气压传感器的探头位于硬质管和柔性管之间(气压腔内),柔性管中流过的气体流速不会对探头造成影响,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气压传感器的探头;
3、本发明的硬质管覆盖有一层隔热层,能够减小外界温度对气压腔内气体气压的影响;
4、本发明设有注气管,能够增加和减小气压腔内部的气压值,可以调节测量的精确度;
5、本发明结构简单,两边接气管尺寸相同,在使用时不用考虑连接方向问题,使用起来方便。
附图说明
[001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硬质管;2:柔性管;3:密封卡套;4:气压腔;5:气压传感器;51:探头;6:注气管;7:第一气阀;8:接气管;9:第二气阀;10: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5] 实施例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流速测量装置,主要包括有硬质管1、柔性管2、密封卡套3和气压传感器5。
[0016] 如图1所示,硬质管1套设在柔性管2外围,硬质管1和柔性管2的中轴线重合,密封卡套3有两个,分别位于硬质管1的两端,硬质管1、柔性管2和密封卡套3之间形成一个气压腔4,且硬质管1和柔性管2互不接触,硬质管1和柔性管2之间距离为1cm。硬质管1、柔性管2和密封卡套3之间互相密封,气压腔4内填充有部分气体,形成一定的气压。硬质管1硬度较大,优选由不锈材料制造,密封卡套3由硬质材料制成,优选由硬质塑料制成,因此,硬质管1和密封卡套3对于气流流过形成的气压变化造成的压无形变。硬质管1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隔热层10,隔热层10的材料可为镀铝薄膜或镀铝聚酯薄膜或镀铝聚酰亚胺薄膜,涂覆一层隔热层10能够减小外界温度对气压腔4内气体气压的影响。柔性管2由柔性材料制成,优选由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或橡胶制成,柔性管2的厚度为0.2mm,柔性管2对于气流流过形成的气压变化造成的压力形变较大,因此在气流经过时,柔性管2发生形变继而改变气压腔4内的气压值。气压传感器5包括有一个探头51,气压传感器5位于硬质管1的外部,气压传感器5的探头51穿过硬质管1的管壁设置于气压腔4内用以探测气压腔4内的气压大小。气压传感器5上设置有显示屏或者表针以表示探测到的气压值。气体流速测量装置还包括有注气管6,注气管6一端穿过硬质管1的管壁连通气压腔4,注气管6上还设置有第一气阀7,第一气阀7设置于气压腔4外部。通过开启第一气阀7 来向气压腔4充气或者放气来实现气压腔4内部气压的改变,以调节测量的精确度,并使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不同气流的测试。测试时,注气管6上的第一气阀7关闭。气压传感器5和注气管6与硬质管1的连接要致密,以及第一气阀7的气密性要好,以保证气压腔4的致密性,保证测量的精度。每个密封卡套3上外接有一个接气管8,接气管8连通柔性管2,每个接气管8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气阀9。接气管8用以辅助装置与外部管道的连接,使用时,可将接气管8与外部管道相连而替代在未有接气管8的情况下密封卡套3和柔性管2直接与外部管道相连的连接方式,调节第二气阀9可以调节气流的流速。两个接气管8尺寸一致,因此在使用时不用考虑连接方向问题,使用起来方便。
[0017]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气流流经柔性管2内部,使得柔性管2产生形变,从而改变气压腔4内部气压,通过气压传感器5的探头51测得气压腔4内的气压大小,并通过气压传感器5显示。当没有气流从柔性管2内部流过时,此时气体流速值为0,将此时气压传感器5显示的气压值归零以显示此时的0值大小的流速;当有气流从柔性管2内部流过时,根据流体力学中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柔性管2内流动的气体对柔性管2内侧的管壁的压强减小,使得气压腔4内气体对柔性管2管壁的压强大于流动的气体对柔性管2管壁的压强,造成柔性管2收缩,因而气压腔4内体积增大,气压减小,当流速一定时,柔性管2管壁两侧的气压压强达到平衡,此时气压传感器5测量的值转换为当前的气体流速值。此处转换可通过在设计时往装置内通入具体流速的气体,气压传感器5显示的对应气压值转换为已知的流速值。本发明通过测量气压腔4内的气压大小来间接测量通过柔性管2内部的气体流速,不会对柔性管2内部的气体流速产生影响;气压传感器5的探头51位于气压腔4内,柔性管2中流过的气体流速不会对探头51造成影响,从而能够减小测量误差,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探头51。
[001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