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液位检测装置

申请号 CN200710072850.2 申请日 2007-01-11 公开(公告)号 CN101221064B 公开(公告)日 2010-09-29
申请人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吉周; 林鹏进;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低液位检测装置,它包括浮子 传感器 和壳体,该壳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设于该上、下表面之间并被分开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该第一腔体的顶部具有开口,该第一腔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腔体的底部连通,该第二腔体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第三腔体的顶部连通,该第三腔体的底部具有开口,该浮子传感器安装在该第三腔体中。通过将壳体与浮子传感器结合起来,利用连通器原理,使浮子传感器的浮子的响应 位置 相对于容器内的液位有一个位置上的延后,克服了现有浮子传感器由于体积和感应原理造成的在检测剩余液体是否到达容器底部时剩余液量较多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低液位检测装置,包括浮子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设于该上、下表面之间并被分开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该第一腔体的顶部具有开口,该第一腔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腔体的底部连通,该第二腔体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第三腔体的顶部连通,该第三腔体的底部具有开口,该浮子传感器安装在该第三腔体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腔体腔壁的底部设有泄流口。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流口一直延伸到壳体下表面,且该泄流口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管路的最高点与壳体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流口的高度不大于第一连接管路的最低点与壳体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管路的最高点低于壳体上表面。
6.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低液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腔体、第一连接管路及第二腔体构成正“U”形,该第二腔体、第二连接管路及第三腔体构成倒“U”形。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液位检测装置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对不宜或不便在容器之间相互转移的耗材类液体进行液位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检测设备上,对于不宜或不便在容器之间相互转移的耗材类液体需要有液面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的主要目标是当装置在液体容器内反应时,容器内残留液体更少,以提高耗材的利用率。
现有的低液面检测装置一般直接采用浮子传感器,浮子传感器为液面检测的通用组件,它通过浮子随液面上下移动,而使包裹在浮子里面的磁环也随浮子上下移动,当容器液面还比较高的时候,浮子处于上位,当容器液面下降到一定的程度,磁环随浮子一同下降,在磁感应的作用下,引起磁开关的响应,磁开关给控制电路一个信号,从而实现对容器里液体液面状况的判定。
由于受浮子传感器的感应原理的影响,浮子传感器自身尺寸比较大,同时更主要的是由于浮子的相对重量比较大,从浮子开始下降到引起磁开关响应时,容器中的最小液位也是比较高的,因此使用其检测容器中低液位时,即使浮子接触到容器底部,当传感器响应时,容器中剩余液体的液位仍然比较高,不能真实地反映液位是否到容器的底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使容器内剩余液体的液位低、从而能有效提高液体利用率的低液位检测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低液位检测装置包括浮子传感器和壳体,该壳体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设于该上、下表面之间并被分开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该第一腔体的顶部具有开口,该第一腔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腔体的底部连通,该第二腔体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第三腔体的顶部连通,该第三腔体的底部具有开口,该浮子传感器安装在该第三腔体中。
所述的第三腔体腔壁的底部设有泄流口。
所述的泄流口一直延伸到壳体下表面,且该泄流口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管路的最高点与壳体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泄流口的高度不大于第一连接管路的最低点与壳体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连接管路的最高点低于壳体上表面。
所述的第一腔体、第一连接管路及第二腔体构成正“U”形,该第二腔体、第二连接管路及第三腔体构成倒“U”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壳体与浮子传感器结合起来,利用连通器原理,使浮子传感器的浮子的响应位置相对于容器内的液位有一个位置上的延后,克服了现有浮子传感器由于体积和感应原理造成的在检测剩余液体是否到达容器底部时剩余液量较多的问题;通过控制第一连接管路最高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来控制剩余液体的液位的高低,从而能使容器内剩余液体的液位更低,有效的提高了耗材类液体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低液位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低液位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容器2中放满液体3,将一弯管1放入该容器2中,该弯管1由第一直管11、弧形第一连接管12、第二直管13、弧形第二连接管14及第三直管15组成,第一直管11的上端设有用于连通大气的开口16,第一直管11的下端通过第一连接管12与第二直管13的下端连接,第二直管13的上端通过第二连接管14与第三直管15的上端连接,该第三直管15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容器2的开口17,第一直管11、第一连接管12及第二直管13构成正“U”形,第二直管13、第二连接管14及第三直管15构成倒“U”形。将该弯管1放入容器中时,由于整个弯管的上端具有开口16(即第一直管的开口)且下端开口17与容器相通(即下端通过第三直管的开口与容器相通),所以该弯管1与容器2构成一个连通器,该弯管内充满溶液,当容器中的液位下降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第一直管11的液面会随着容器中的液位一起下降,而第二直管13和第三直管15的液面则不会立即跟着下降,只有当容器中的液位与第一连接管12的最高点P(即第一连接管与容器底部距离最大处)等高时,第二直管13和第三直管15中的液体就
将失去平衡,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弯管1中的液体就会按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突然从第一直管的开口17中流出。此时,容器中液面的高度就可以由最高点P处距离容器底部的高度H来判断,在实际应用中高度H可以很小。
请参阅图2,本实施方式低液位检测装置由壳体4和浮子传感器5组成。该壳体4具有平的上表面46、水平的下表面47及位于该上、下表面46、47之间的第一腔体41、第一连接管路42、第二腔体43、第二连接管路44及第三腔体45。该第一腔体41的顶部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411(该开口411开设于壳体上表面46),其底部通过水平的第一连接管路42与第二腔体43的底部连通,该第二腔体43的顶部通过水平的第二连接管路44与第三腔体45的顶部连通,该第三腔体45的底部设有开口451(该开口451开设于壳体下表面47上),该第一腔体41和第二腔体43被竖直的第一隔壁48分开,该第二腔体43和第三腔体45被竖直的第二隔壁49分开。该第一腔体41、第一连接管路42和第二腔体43构成正“U”形,该第二腔体43、第二连接管路44和第三腔体45构成倒“U”形。另外,由于该壳体4需放于容器底部而使壳体下表面47贴住容器底部,所以该第三腔体45腔壁的底部开设有泄流口40,该泄流口40一直向下开到壳体下表面47。该浮子传感器5由导杆51、磁开关52及固设有磁环的浮子53组成,该导杆51竖直固定在第三腔体45内,该磁开关52固设于该导杆51上,该浮子53松套该导杆51并可在液体浮作用下沿导杆51竖直升降。该第一连接管路既可以为贯穿第一隔壁的通槽,也可使第一分隔壁与壳体的壳底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即为第一连接管路。该第二连接管路既可以为贯穿第二隔壁的通槽,也可使第二分隔壁与壳体的壳顶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即为第一连接管路。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三腔体既具有开设于壳体下表面的开口也具有水平贯穿该腔体腔壁的泄流口,当然,该第三腔体也可仅具有开口或仅具有泄流口,当仅具有泄流口时,该泄流口即为第三腔体的供液体流出的开口。
该低液位检测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整个装置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的底部(即壳体下表面贴在容器底部上),该壳体4与容器构成连通器,此时各腔体41、43、45和各连接管路42、44均充满液体,在液体浮力作用下,浮子传感器的浮子53位于导杆51的顶部;容器中的液位不断下降,当液位下降到装置的顶部开口411以下时,第一腔体41中的液面开始随着容器中的液位下降,第二腔体43和第三腔体45中的液面并不跟着下降,浮子53仍然处于导杆51的顶部,直到第一腔体41中的液面(也就是容器中液体的液位)到达第一连接管路42的最高点Ph(即与容器底部距离最大处,也即与壳体下表面47距离最大处)时,液面再稍微下降一点,此时第二腔体43和第三腔体45中的液体就会突然从第三腔体底部的泄流口40完全排出,浮子传感器的浮子53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下落到导杆51的底部,引起磁开关52反应,磁开关52输出一个电信号给控制电路,实现对容器底部液位的检测。该装置是通过控制第一连接管路42最高点Ph与容器底部的距离H1(也即最高点Ph到壳体下表面47的距离为H1)来控制容器中剩余液位的高低,而这段距离H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做的很小,因此可以实现容器中剩余液量更少的目的。该装置中,泄流口40的高度h要小于H1,最好使该泄流口40的高度h≤H2(H2即第一连接管路42的最低点P1距离容器底部的距离),这样各连接管路42、44中的液体可以被最大程度的排出。另外,第二连接管路44的最高点低于第一腔体41顶部的开口411(也即该最高点低于壳体上表面46),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在将本装置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的时候,将三个腔体41、43、45中的空气完全排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