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流量计

申请号 CN201820373141.1 申请日 2018-03-19 公开(公告)号 CN208140197U 公开(公告)日 2018-11-23
申请人 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久生; 青山淳宪; 木村公一; 铃木英之; 酒井亮;
摘要 提供与以往相比测定 精度 高的电磁流量计,具备:计测管部,使 水 在内侧流动;磁轭配置面,形成于计测管部的外表面;磁轭,具有与磁轭配置面重叠配置的磁通贯通面,且将由线圈生成的磁通引导至磁轭配置面而向计测管部内赋予;第一及第二检测 电极 ,在与计测管部内的磁通交叉的方向上对置,且对计测管部内的两点间的电位差进行检测; 信号 处理部,分别经由电线连接与第一及第二检测电极,基于由第一及第二检测电极检测的电位差对水的流量进行运算,还具备主电线容纳槽,其形成于磁轭配置面或磁通贯通面,容纳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且将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支承为向第一检测电极的电线侧延伸的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流量计,其具备:
计测管部,其使在内侧流动;
磁轭配置面,其形成于所述计测管部的外表面;
磁轭,其具有与所述磁轭配置面重叠配置的磁通贯通面,且将由线圈生成的磁通引导至所述磁轭配置面而向所述计测管部内赋予磁通;
第一检测电极及第二检测电极,它们在与所述计测管部内的磁通交叉的方向上对置,且对所述计测管部内的两点间的电位差进行检测;以及
信号处理部,其分别经由电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且基于由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检测出的所述电位差来运算水的流量,所述电磁流量计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主电线容纳槽,该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轭配置面或所述磁通贯通面,容纳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且将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支承为向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电线侧延伸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贯通面以夹着所述计测管部而对置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于所述磁轭,与所述磁通贯通面对应而所述磁轭配置面成对地设置于所述计测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通贯通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通贯通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配置面及所述磁通贯通面是平坦的面,
所述主电线容纳槽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一起包含在基准面内,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磁轭配置面或所述磁通贯通面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呈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棒状,
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一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一电线支承构件具有副电线容纳槽,该副电线容纳槽在所述主电线容纳槽的延长线上延伸且容纳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处理部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磁轭而与所述计测管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一起通过所述磁轭的侧方而延伸至所述信号处理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电线保持槽,该电线保持槽在所述磁轭的侧方的所述基准面内将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横向并排的方式保持,并向所述信号处理部引导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沿所述磁轭配置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之后朝向所述主电线容纳槽侧弯曲的方式回绕,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二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二电线支承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沿所述主电线容纳槽的长度方向贯穿的电线插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穿过所述主电线容纳槽而向远离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一侧延伸之后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一侧弯曲的方式回绕,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三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三电线支承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沿远离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方向贯穿的电线插通孔。

说明书全文

电磁流量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的流量进行测定的电磁流量计。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显著普及电磁流量计而取代叶轮式的流量计(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99715号公报(图1)
[0006]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为了电磁流量计的进一步的普及,要求提高测定精度。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测定精度高的电磁流量计。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的电磁流量计具备:计测管部,其使水在内侧流动;磁轭配置面,其形成于所述计测管部的外表面;磁轭,其具有与所述磁轭配置面重叠配置的磁通贯通面,且将由线圈生成的磁通引导至所述磁轭配置面而向所述计测管部内赋予磁通;第一检测电极及第二检测电极,它们在与所述计测管部内的磁通交叉的方向上对置,且对所述计测管部内的两点间的电位差进行检测;以及信号处理部,其分别经由电线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且基于由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检测出的所述电位差来运算水的流量,所述电磁流量计的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主电线容纳槽,该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轭配置面或所述磁通贯通面,容纳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且将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支承为向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电线侧延伸的状态。
[0011] 方案2以方案1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贯通面以夹着所述计测管部而对置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于所述磁轭,与所述磁通贯通面对应而所述磁轭配置面成对地设置于所述计测管部。
[0012] 方案3以方案1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通贯通面。
[0013] 方案4以方案2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线容纳槽形成于所述磁通贯通面。
[0014] 方案5以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配置面及所述磁通贯通面是平坦的面,所述主电线容纳槽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一起包含在基准面内,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磁轭配置面或所述磁通贯通面正交
[0015] 方案6以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呈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棒状,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一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一电线支承构件具有副电线容纳槽,该副电线容纳槽在所述主电线容纳槽的延长线上延伸且容纳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
[0016] 方案7以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部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磁轭而与所述计测管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一起通过所述磁轭的侧方而延伸至所述信号处理部。
[0017] 方案8以方案5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电线保持槽,该电线保持槽在所述磁轭的侧方的所述基准面内将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横向并排的方式保持,并向所述信号处理部引导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
[0018] 方案9以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沿所述磁轭配置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之后朝向所述主电线容纳槽侧弯曲的方式回绕,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二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二电线支承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沿所述主电线容纳槽的长度方向贯穿的电线插通孔。
[0019] 方案10以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以穿过所述主电线容纳槽而向远离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一侧延伸之后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一侧弯曲的方式回绕,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具备第三电线支承构件,该第三电线支承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电线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沿远离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方向贯穿的电线插通孔。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从壳体的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22] 图3是仪表主体的侧视图。
[0023] 图4是仪表主体的后视剖视图。
[0024] 图5是流路外壳的立体图。
[0025] 图6是流路外壳的俯视剖视图。
[0026] 图7是流路外壳的计测部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0027] 图8是流路外壳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28] 图9是流路外壳的计测部周边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29] 图10是流路外壳的计测部周边的主视剖视图。
[0030] 图11的(A)是检测电极与电极收容孔的前端部分的放大俯视剖视图,图11的(B)是从计测部内观察到的检测电极与电极收容孔的侧视图。
[0031] 图12是检测电极、电极固定构件以及电线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32] 图13是穿过有检测电极的电极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0033] 图14是一对磁轭的立体图。
[0034] 图15是控制部壳体的侧视剖视图。
[0035] 图16是将嵌合盖与天线基板卸下的状态的仪表主体的俯视图。
[0036] 图17是将嵌合盖卸下的状态的仪表主体的俯视图。
[0037] 图18是从壳体的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38] 图19是壳体的侧视剖视图。
[0039] 图20是示出电磁流量计的电结构的框图
[0040]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流入流出口的侧视图。
[0041] 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卡合片的侧视剖视图。
[0042] 附图标记说明:
[0043] 10   电磁流量计
[0044] 13   壳体
[0045] 14   下壳体
[0046] 15   上壳体
[0047] 17   弹性卡合片
[0048] 18   卡合突部
[0049] 20   流路外壳
[0050] 20R  计测流路
[0051] 35   电极收容孔
[0052] 35A  流入流出口
[0053] 35H  浸水室
[0054] 35W  开口突部
[0055] 36   O型环
[0056] 40   检测电极
[0057] 40H  浸水前端部
[0058] 51   磁轭
[0059] 60   基板壳体
[0060] 70A  透光部
[0061] 73   控制基板
[0062] 74   监视器
[0063] 75   天线基板
[0064] 75M  窗部
[0065] 75T  环形天线
[0066] P1   第一灌封材料
[0067] P2   第二灌封材料
[0068] P3   第三灌封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第一实施方式]
[0070] 以下,基于图1~图2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例如作为自来水表而使用。该电磁流量计10具有在与自来水管的中途连接的流路外壳20(参照图5)的中间部组装多个部件而成的仪表主体10H,该仪表主体10H形成为收容在长方体状的壳体13的结构。
[0071]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磁流量计10能够以任意的姿态使用,但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所示,在流路外壳20沿水平延伸且壳体13的盖部16配置于上表面的状态下确定各部位的位置关系,以下,对电磁流量计10的各部位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2] 首先,对流路外壳20的单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以单体状态示出流路外壳20。流路外壳20沿水平方向延伸,自来水从贯穿流路外壳20的长度方向的计测流路20R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7中以箭头A示出自来水流动的方向,在壳体13的外表面刻印有表示自来水流动的方向的标记15M(参照图1)。
[0073] 如图6所示,计测流路20R从两端部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地缩颈,在比中央稍微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处具有最为缩颈的计测部20K。计测部20K呈如图9所示那样将四个倒圆角的横长的长方形的剖面形状,如图6所示,在规定长度的范围内延伸。另外,计测流路20R的两端部呈剖面为圆形的形状,随着从两端部朝向计测部20K,剖面形状从圆形逐渐地向长方形变化。
[0074] 另外,流路外壳20是在两端部具有金属制的金属套管21、21的树脂的嵌件成形品。图6中分开示出流路外壳20中的金属套管21的金属构成部和除此以外的树脂构成部22,图8以使流路外壳20的树脂构成部22的一部分透视的方式示出金属套管21的整体。这些金属套管21、21在流路外壳20的两端部的外表面露出,在该露出部分形成有用于与自来水管连接的外螺纹部21N。
[0075]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金属套管21整体呈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上从金属套管21的前端到靠基端的位置处形成有外螺纹部21N。另外,如图6所示,金属套管21中的比外螺纹部21N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如下结构:在与外螺纹部21N相比为小径的基座部21M隔开间隔地具备大径凸缘部21C和多个小径凸缘部21D。大径凸缘部21C呈外径比外螺纹部21N大的圆板状。多个小径凸缘部21D配置在隔着大径凸缘部21C而与外螺纹部21N相反的一侧,呈比大径凸缘部21C小的圆板状。
[0076] 另外,如图8所示,在包含一个小径凸缘部21D的金属套管21的基端部形成有沿径向横切金属套管21的中心部的第一方槽21K、以及与该第一方槽21K正交的一对第二方槽21L、21L。由此,金属套管21的基端面呈在周向上交替地重复凹凸的形状,从而形成凹凸卡合部21Q。
[0077] 如图6所示,在金属套管21的内表面,以将前端部扩径的方式形成有内侧大径部21E。另外,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的内缘部形成与金属套管21的中心轴正交的前端平坦面
21H,比内缘部靠外侧的部分成为相对于前端平坦面21H稍微倾斜的前端锥面21A。
[0078] 一对金属套管21、21被插入到用于成形流路外壳20的未图示的树脂成形模具所具备的一对工件插入孔,并且设置为这些金属套管21的大径凸缘部21C嵌合于工件插入孔的内周面且前端锥面21A与工件插入孔的端面抵接的状态。然后,向树脂成形模具内注塑树脂而成形流路外壳20。由此,金属套管21的从前端锥面21A至大径凸缘部21C的外周面为止的范围露出,除此以外的部分被构成流路外壳20的树脂覆盖
[0079] 另外,在金属套管21的内侧大径部21E嵌合有流路外壳20的树脂构成部22的前端大径部22E。而且,前端大径部22E比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稍向前方突出,利用从该突出部分向侧方伸出的罩凸缘22F来覆盖金属套管21的前端平坦面21H。此外,金属套管21中的比大径凸缘部21C靠基端侧的部分被流路外壳20的树脂构成部22的工具卡合部23覆盖。
[0080] 如图5所示,工具卡合部23与大径凸缘部21C相邻地配置,与大径凸缘部21C相比向侧方伸出得较大。而且,工具卡合部23在从流路外壳20的轴向观察时呈例如正六边形,在外周具备相互平行的三组总计六个平坦面23B。另外,其中的一对平坦面23B与上下方向平行。此外,在相邻的平坦面23B、23B之间的角部,以在工具卡合部23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进行倒角的方式形成挖空槽23A,从而抑制树脂成形时的收缩形变(所谓的“缩痕”)。需要说明的是,挖空槽23A的槽底面成为与大径凸缘部21C同心的圆弧面。
[0081] 如图6所示,在流路外壳20中的两工具卡合部23、23之间,具备外表面与计测流路20R的形状对应地朝向流路外壳20的轴向的中央部而逐渐缩径的基座套管20T。另外,如图5所示,在流路外壳2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具备与基座套管20T正交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交叉套管25。交叉套管25的剖面形状呈以流路外壳20的轴向为长轴的长圆形,如图7所示,基座套管20T的中央部分配置在交叉套管25内。另外,交叉套管25在上下方向上呈外螺纹部
21N的外径程度的大小,在基座套管20T与交叉套管25内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25S,在该间隙25S填充有后述的灌封材料P。需要说明的是,上侧的间隙25S与下侧的间隙
25S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较大。
[0082] 如图5所示,在流路外壳20中的两工具卡合部23、23与交叉套管25之间设置有分界凸缘24、24。分界凸缘24包括圆弧部24A和方形部24B,圆弧部24A呈将纵长的长方形的下端侧没为半圆形的形状,且位于比流路外壳20的中心靠下方的位置,方形部24B呈与圆弧部24A的直径相同的横宽的四边形,且位于比流路外壳20的中心靠上方的位置。另外,流路外壳20的一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3和分界凸缘24的间隔与流路外壳20的另一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3和分界凸缘24的间隔相同,交叉套管25配置在一对分界凸缘24、24之间的靠一端(详细而言,靠计测流路20R的上游)的位置。
[0083] 流路外壳20中的各工具卡合部23与分界凸缘24之间被多个水平肋27A和垂直肋27B进行加固。水平肋27A从基座套管20T的上部、下部以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两侧方水平地伸出,并且将工具卡合部23与分界凸缘24之间连结。垂直肋27B从基座套管20T的最上部和最下部向上方和下方伸出,将工具卡合部23与分界凸缘24之间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前端部、以及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外表面与工具卡合部23、分界凸缘24、流路外壳20的角部被实施了相对于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厚度而较大的倒圆角。
[0084] 流路外壳20中的分界凸缘24、24彼此之间被多个(例如五个)加固板28A加固。多个加固板28A呈水平的板状,且在分界凸缘24、24的靠上端的位置到靠下端的位置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多个加固板28A形成相同的横宽。而且,如图7所示,除了最上部和最下部的加固板28A之外,多个(例如三个)加固板2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与基座套管20T连接。另外,在最上部的加固板28A和与其在下方相邻的加固板28A之间,具备将它们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连结的纵肋28B,并且,在最下部的加固板28A和与其在上方相邻的加固板28A之间也具备同样的纵肋28B。
[0085] 另外,如图5所示,加固板28A、28A彼此的侧面共面。而且,分界凸缘24除了其成为半圆形的下端部之外,从加固板28A组的两侧面向两侧方突出,仅最下端的加固板28A比分界凸缘24向两侧方突出。
[0086] 另外,如图7所示,最上部的加固板28A的上表面与交叉套管25的上表面共面地配置,并且,最下部的加固板28A的下表面与交叉套管25的下表面共面地配置,全部的加固板28A的中间部分在交叉套管25内被切断。另外,交叉套管25的轴向的两端部从加固板28A组的两侧面向侧方突出。
[0087]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在交叉套管25的内侧具备与加固板28A的两侧面大致共面的台阶面25D、25D,比这些台阶面25D靠前端侧的壁厚变薄。
[0088] 如图5所示,在最上部的加固板28A上,在比交叉套管25靠上游侧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和靠下游侧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安装孔28D。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最下部的加固板28A上,在比交叉套管25靠上游侧部分及靠下游侧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安装孔28D。如图5及图7所示,上述的中央的安装孔28D的直径比两端附近的安装孔28D的直径大,且延伸至纵肋28B为止。另外,在两端附近的安装孔28D的同轴上具备将加固板28A、28A之间连结的柱部28C,安装孔28D延伸至柱部28C内为止。另外,在最下端的加固板28A上,从各安装孔28D与接近各安装孔28D的一侧的分界凸缘24之间向下方突出有定位突部28T。
[0089] 如图5所示,在最上部的加固板28A形成有与交叉套管25内连通的电线插通孔28E。电线插通孔28E配置在交叉套管25的最上部且加固板2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另外,从加固板28A的上表面突出有与电线插通孔28E呈同心圆形状的内侧圆形肋28F和外侧圆形肋28G。
另外,从内侧圆形肋28F与电线插通孔28E之间的加固板28A的上表面起,绕电线插通孔28E而形成有多个(例如四个)突部28H,这些突部28H与内侧圆形肋28F成为一体。而且,穿设有将各突部28H和加固板28A贯穿的安装孔28J。另外,内侧圆形肋28F与外侧圆形肋28G之间的部分形成圆形槽28K,从外侧圆形肋28G的外表面突出有多个加固突部28L。
[0090] 流路外壳20中的交叉套管25的内侧部分被水平肋29A、架桥壁29B以及垂直肋29C加固。在该交叉套管25的内侧,基座套管20T的外形的剖面形状整体呈横长的长圆形。而且,水平肋29A呈水平的板状,从基座套管20T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两侧方伸出,并且将交叉套管25的内表面的对置部分之间连结。另外,架桥壁29B呈水平的带板状,配置于基座套管20T的上侧和下侧且与基座套管20T平行地延伸,将交叉套管25的内表面的对置部分之间连结。此外,上下的架桥壁29B、29B与基座套管20T的横向的中央部分之间被垂直肋29C连结。另外,水平肋29A的前端位于比交叉套管25的台阶面25D靠内侧的位置,架桥壁29B的横宽小于两水平肋29A、29A的前端间的间隔。
[0091] 垂直肋29C、29C在计测部20K的上侧和下侧被切断,并且,基座套管20T与其他部位相比为薄壁,如图7所示,在基座套管20T与架桥壁29B、29B之间形成有部件收容空间30、30。另外,基座套管20T中的位于架桥壁29B、29B之间的部分(即,在内侧具有计测部20K的部分)成为计测管部20P。而且,在计测管部20P的正上方位置和正下方位置形成有水平且平坦的磁轭配置面34、34。另外,从计测部20K中的流路外壳20的轴向的中心且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向两侧方突出有圆柱状的一对电极支承突部31、31。而且,在各电极支承突部31的中心部形成有与计测部20K连通的电极收容孔35。
[0092] 如图5所示,从各电极支承突部31的旁边向侧方突出有固定突部32。如图6所示,固定突部32相对于一方的电极支承突部31配置在上游侧的旁边,另一方面,相对于另一方的电极支承突部31配置在下游侧的旁边,且与各电极支承突部31成为一体。另外,固定突部32的前端面与电极支承突部31的前端面共面。此外,在各固定突部32的中心部形成有未与计测流路20R连通的安装孔32A。
[0093] 在下游侧具有固定突部32的电极支承突部31的上游侧的旁边,形成有将水平肋29A以圆弧状切除而成的圆弧凹部29D。另外,如图5所示,从在上游侧具有固定突部32的电极支承突部31的上表面突出有与电极支承突部31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突条33、33,在该一对突条33、33之间设置有电线收容槽33A。此外,如图5及图9所示,从磁轭配置面34、34中的在上游侧具有固定突部32的电极支承突部31侧的缘部突出有定位壁34W、34W。而且,如图5所示,在上侧的定位壁34W连结有一对突条33、33,电线收容槽33A贯穿定位壁34W,如图9所示,电线收容槽33A的底面与上侧的磁轭配置面34共面。
[0094] 如图10所示,电极收容孔35中的除了两端部之外的整体成为剖面圆形的中间孔部35B,比该中间孔部35B远离计测流路20R的一侧的端部成为相对于中间孔部35B呈台阶状地扩径的剖面圆形的基端孔部35C。另外,在中间孔部35B中的基端孔部35C侧的端部形成有缓慢倾斜的锥面35D。另一方面,从电极收容孔35中的计测流路20R侧的端部向内侧伸出有开口突部35W,该开口突部35W的内侧成为流入流出口35A。
[0095] 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流入流出口35A呈在计测流路20R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圆形,该流入流出口35A的长轴方向的全长小于中间孔部35B的内径。另外,流入流出口35A的短轴方向的全长成为计测部20K的通过倒角形成的曲面20G、20G(参照图10)之间的
0.7~1倍(参照图11的(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出口35A的长轴方向与计测流路20R的轴向平行。另外,中间孔部35B的直径与计测部20K的短边大致相同。
[0096] 以上是与流路外壳20的单体结构相关的说明。接着,针对组装于该流路外壳2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0097] 如图10所示,在各电极收容孔35收容有检测电极40。检测电极40由耐腐蚀性高的导电金属(例如不锈)构成。而且,检测电极40整体呈剖面为圆形的形状,如图12所示,从一端侧起依次具备小径前端部40A、中径躯体部40B、大径凸缘部40C、细棒部40D。而且,如图10所示,检测电极40在小径前端部40A装配有O型环36,且从小径前端部40A侧向电极收容孔
35插入。另外,通过大径凸缘部40C与基端孔部35C的进深面35E抵接而将检测电极40相对于电极收容孔35在轴向上定位。而且,中径躯体部40B的前端面配置在中间孔部35B的前端附近的位置。另外,小径前端部40A的前端面配置为与计测流路20R的内表面共面。此外,如图
11的(A)及图11的(B)所示,小径前端部40A位于流入流出口35A的中央。需要说明的是,如图
11的(B)所示,小径前端部40A的直径为流入流出口35A的短轴方向的全长的0.6~0.9倍,在小径前端部40A与流入流出口35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0098] 如图11的(A)所示,O型环36与中径躯体部40B的前端面抵接,成为与开口突部35W分离开的状态。而且,电极收容孔35中的比O型环36靠计测流路20R的一侧成为供水从计测流路20R侧进入的浸水室35H,检测电极40中的比O型环36靠计测流路20R的一侧成为在浸水室35H内与水接触的浸水前端部40H。
[0099] 如图10所示,利用一对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42来防止一对检测电极40、40从电极收容孔35、35内脱落。如图12所示,电极固定构件42具有俯视呈L字形状的构件基座部43,细棒插通孔43A贯穿该L字的角部,螺纹件插通孔43B贯穿L字的短边部43X的前端部,并且,电线插通孔44A贯穿L字的长边部43Y的中间部。
[0100] 从构件基座部43的前表面突出有与细棒插通孔43A呈同心圆状的抵接肋43T。另外,在细棒插通孔43A的前端部形成有锥面43V。而且,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插入到细棒插通孔43A,从而抵接肋43T与大径凸缘部40C抵接。
[0101] 构件基座部43的L字的短边部43X的前端成为与螺纹件插通孔43B同心的圆弧状,从短边部43X的前端缘向前方突出有半圆弧状的嵌合肋43S。另外,如图13所示,从构件基座部43的后表面突出有与螺纹件插通孔43B同心的圆形肋43U。而且,嵌合肋43S嵌合于前述的固定突部32(参照图7)的外侧而使安装孔32A与螺纹件插通孔43B对置,将穿过螺纹件插通孔43B的螺纹件B拧入到安装孔32A,由此将电极固定构件42固定于流路外壳20。另外,由此,检测电极40被电极固定构件42按压于电极收容孔35的进深侧而如前述那样被定位。需要说明的是,螺纹件B的头部收纳在圆形肋43U(参照图13)的内侧。
[0102] 如图12所示,电线插通孔44A呈沿L字的长边部43Y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在电线插通孔44A的两开口缘形成有锥面44T。另外,如图10所示,在一对电极固定构件42、42固定于流路外壳20的状态下,这些电极固定构件42、42的长边部43Y、43Y从各电极支承突部31、31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各电极固定构件42、42的电线插通孔44A、44A夹着部件收容空间30而对置。需要说明的是,电线插通孔44A的内表面下端部与上侧的磁轭配置面34及电线收容槽33A的底面共面地配置。
[0103] 如图13所示,一对对置突壁45、45从长边部43Y的前端部的后表面突出并在长边部43Y的宽度方向上对置,它们之间成为电线容纳槽45M。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对置突壁45、45的对置的前端角部被倒斜角。另外,如图10所示,电线容纳槽45M的底面与长边部43Y的前端面的角部被倒圆角。
[0104] 如图13所示,在贯穿了电极固定构件42的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的前端固定有用于连接电线90的电线连接构件46。电线连接构件46整体呈圆柱状,在其一端面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电线容纳槽46M,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46A(参照图12)。而且,细棒部40D从电线容纳槽46M的相反侧被压入贯通孔46A,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与细棒部40D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状态。
[0105] 电线90例如通过由绝缘覆膜90A覆盖制的芯线90B而成。而且,在从绝缘覆膜90A露出的芯线90B的末端部配置于电线容纳槽46M内的状态下被软钎焊硬钎焊。在此,检测电极40如前述那样由耐腐蚀性高的例如不锈钢构成,与此相对,电线连接构件46由针对软钎料或硬钎料的润湿性高的导电构件(例如铜)构成。由此,在确保检测电极40的耐腐蚀性的同时,可实现提高针对检测电极40和电线90的连接可靠性。另外,电线连接构件46固定于细棒部40D的前端且与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分离开,因此,也可实现防止因软钎焊等的热量而引起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变形
[0106] 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电极支承突部31的旁边配置有线圈单元53。如图14所示,线圈单元53构成为:在树脂制的骨架53A卷绕有线圈53C且使芯轴51J贯穿骨架53A的中心部。另外,骨架53A的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从该骨架53A的上下的两端部的凸缘部53F、53F水平地延伸设置有突片53E、53E。而且,线圈53C中的与突片53E、53E伸出侧相反的一侧被容纳在图6所示的前述的圆弧凹部29D中。
[0107] 如图14所示,从下侧的突片53E的前端向下方突出有端子支承壁53H,一对端子53G、53G贯穿该端子支承壁53H。在这一对端子53G、53G的未图示的基端部连接有线圈53C的两终端。另一方面,一对端子53G、53G的前端部从突片53E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并且被折叠铆接,一对端子53G、53G的前端部在夹着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的状态下被软钎焊或硬钎焊。
[0108] 另一方面,电线插通孔53J、53J沿上下贯穿上侧的突片53E的前端部,这些电线插通孔53J、53J的一部分在突片53E的前端面开放。而且,端子53G、53G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上方呈直角地弯曲,与这些端子53G、53G连接的一对电线穿过电线插通孔53J、53J而向上方延伸。
[0109] 芯轴51J的两端部从凸缘部53F、53F的外表面突出,包围壁53K、53K以包围这些芯轴51J的两端部的方式从凸缘部53F、53F突出。包围壁53K呈以芯轴51J为中心的圆形,朝向流路外壳20的磁轭配置面34、34侧的一部分被切去。而且,在这些包围壁53K、53K内收容有下述的一对磁轭51、51的基端板部51A、51A。
[0110] 磁轭51例如通过对体系金属的板料进行冲裁而成,包括圆板状的基端板部51A、长方形的前端板部51C、以及将基端板部51A与前端板部51C之间连结的带板状的中间板部51B。在基端板部51A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51F。另外,中间板部51B从前端板部51C的一角部沿对角线方向延伸。而且,如图9所示,在线圈单元53的上下的包围壁53K、53K内收容有一对磁轭51、51的基端板部51A、51A,芯轴51J的两端部嵌合于各基端板部51A的贯通孔
51F。另外,一对磁轭51、51的中间板部51B、51B从包围壁53K、53K的缺口部分被引出,前端板部51C、51C的表背的一个面即磁通贯通面51Z、51Z(参照图14)与磁轭配置面34、34重叠。
[0111] 前端板部51C由前述的流路外壳20的定位壁34W和该定位壁34W的两侧的壁部(参照图7)从三方定位,前端板部51C的长边方向朝向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对置方向,并且,在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同轴的中心线的正上方配置有前端板部51C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另外,在线圈单元53的旁边的电极支承突部31嵌合有磁轭按压件52,在该磁轭按压件52与定位壁34W之间夹着各前端板部51C。此外,从磁轭按压件52突出的未图示的楔片被推入到各前端板部51C与架桥壁29B之间,从而将各前端板部51C按压于磁轭配置面34。
[0112] 如图14所示,在配置于上侧的磁轭51的前端板部51C,使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向磁通贯通面51Z的相反侧呈半圆形地鼓出而形成有槽形突条51D。而且,槽形突条51D的内侧的电线容纳槽51E配置在前述的电线收容槽33A的延长线上。另外,如图9所示,也在磁轭按压件52中在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电线容纳槽52E。
[0113] 如图9所示,远离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在该检测电极40的上方弯曲,穿过一方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电线收容槽33A、电线容纳槽
51E、52E及另一方的(即线圈单元53侧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而且,远离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在穿过另一方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之后朝向上方弯曲。另外,线圈单元53侧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从该检测电极40向上方延伸。而且,两检测电极40、40的电线90、90的中间部分在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容纳槽45M的进深方向上并排地被容纳于该电线容纳槽45M,进而,在该电线容纳槽45M的上方弯曲而朝流路外壳20的横向的中央侧延伸,进而,从电线插通孔28E向流路外壳20的上方导出,与后述的控制基板73连接。另外,从线圈单元53延伸的未图示的一对电线也从电线插通孔28E向上方导出而与控制基板73连接。
[0114] 如图4所示,流路外壳20中的交叉套管25的两端部被一对侧盖37、37封堵。侧盖37呈长圆形的盖形状,其开口端侧嵌合于交叉套管25的内侧,并且,从交叉套管25的周面向侧方伸出的凸缘37F与交叉套管25的前端面抵接。另外,侧盖37的外表面的前端部呈台阶状地变窄而成为密封嵌合部37A,在该密封嵌合部37A的外侧嵌合的O型环38被夹在密封嵌合部37A的基端侧的台阶面37D与交叉套管25的台阶面25D之间。另外,从各侧盖37的外表面朝向交叉套管25的轴向伸出有突片37B,与下述的主屏蔽构件47的内表面抵接,由此防止各侧盖
37从交叉套管25脱落。
[0115] 如图4所示,流路外壳20的中央部被磁屏蔽构件47U从侧方包围。磁屏蔽构件47U包括主屏蔽构件47和副屏蔽构件48。这些主屏蔽构件47和副屏蔽构件48通过将磁性体的板料弯折成方U字形而成。而且,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与流路外壳20的下表面重叠,如图3所示,正好被收纳在流路外壳20的定位突部28T、28T之间。另外,在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上形成有与流路外壳20的安装孔28D(参照图7)对应的未图示的多个螺纹件插通孔。通过将穿过这些螺纹件插通孔的螺纹件B拧入安装孔28D,从而将主屏蔽构件47固定于流路外壳20。需要说明的是,主屏蔽构件47的一对纵边部47B、47B延伸至比流路外壳20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0116] 另一方面,副屏蔽构件48的底边部48A与流路外壳20的上表面重叠。在该底边部48A具备:容纳流路外壳20的上表面的外侧圆形肋28G的贯通孔48C;以及与流路外壳20的上侧的安装孔28D(参照图7)对应的未图示的多个螺纹件插通孔。通过将穿过这些螺纹件插通孔的螺纹件B拧入安装孔28D,从而将副屏蔽构件48固定于流路外壳20。另外,副屏蔽构件48的一对纵边部48B、48B与主屏蔽构件47的纵边部47B、47B的内表面重叠,这些纵边部47B与纵边部48B的上表面彼此共面。
[0117] 此外,如图3所示,在图4中的右侧的纵边部47B、48B形成有:第一缺口部47E,其用于避免与后述的从基板壳体60伸出的护罩部66之间的干涉;以及第二缺口部47F,其用于供从护罩部66向下方导出并向上方折回的外部连接线缆93通过。
[0118] 在流路外壳20的中央部,从副屏蔽构件48的上方组装有控制单元10U。控制单元10U通过在长方体状的树脂制的基板壳体60收容电池72、控制基板73、监视器74、天线基板75等而成。
[0119] 如图15所示,基板壳体60包括上侧收容部60A和下侧收容部60B。上侧收容部60A呈俯视形状为长方形的长方体结构,且具有被盖体70封堵的上表面开口60W。另一方面,下侧收容部60B整体呈从上侧收容部60A起将一对短边部分和一方的长边部分以台阶的形式缩径而成的长方体状。由此,在上侧收容部60A与下侧收容部60B之间,形成有沿着上侧收容部60A的俯视形状即长方形的三个边而水平地延伸的台阶面60D(参照图4及图15)。另外,在下侧收容部60B中,圆柱形状的蓄电池72以其轴向朝向上侧收容部60A的长边方向的状态被收容。而且,下侧收容部60B的一侧壁的下端部与蓄电池72的形状对应地被弯曲为圆弧状。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72的上部位于上侧收容部60A内。
[0120] 如图4所示,从基板壳体60中的与上侧收容部60A的俯视形状的一个短边相当的一外侧面突出有护罩部66。如图3所示,护罩部66呈L字形状,在上侧收容部60A的侧方位置沿横向延伸,并且,从其一端部延伸至下侧收容部60B的下端部位置。另外,护罩部66的前端面的整体与铅垂方向平行。此外,在护罩部66中的L字的横边部分与纵边部分之间被沿横向延伸的分隔壁66E分隔,该分隔壁66E的前端面位于比护罩部66整体的前端面靠护罩部66的进深侧的位置。另外,在护罩部66的下端部形成有沿上下贯穿的圆形的贯通孔66F。此外,在护罩部66中的L字的纵边部分内形成有从基板壳体60的外侧面突出的一对引导突部66G和贯穿基板壳体60的侧壁的一对线缆插通孔66H。一对引导突部66G位于贯通孔66F的上方,一对线缆插通孔66H位于更加靠上方的位置。
[0121] 如图4所示,从基板壳体60的下表面突出有圆筒壁64。在该圆筒壁64内的靠下端的位置具备圆形底壁65S。另外,在圆形底壁65S的中心部形成有电线插通孔65A。在该电线插通孔65A的周围形成有多个螺纹件插通孔65B。此外,在圆筒壁64的多个部位形成有与流路外壳20的上表面的加固突部28L(参照图5)对应的多个缺口部64A(参照图15)。而且,圆筒壁64嵌合于流路外壳20的上表面的外侧圆形肋28G的外侧,通过将穿过螺纹件插通孔65B的螺钉B拧入流路外壳20的安装孔28J而将基板壳体60固定于流路外壳20。另外,在流路外壳20的内侧圆形肋28F与外侧圆形肋28G之间收容有O型环39,O型环39在流路外壳20与基板壳体
60之间被压扁。
[0122] 盖体70呈长方形的盖形状,其开口端侧嵌合于基板壳体60的内侧。这些盖体70与基板壳体60的上表面彼此共面。在盖体70的靠下端的位置的外周面形成有环形槽70M。在该环形槽70M收容有O型环71,O型环71在盖体70与基板壳体60之间被压扁。另外,盖体70整体由透明的材料(例如树脂或玻璃等)构成,在盖体70设置有与后述的天线基板75的窗部75M对应的长方形的透光部70A。透光部70A从盖体70的上表面呈台阶状地稍微突出。另外,在盖体70的透光部70A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那样由框状突条70B对外缘部进行镶边。需要说明的是,在框状突条70B的外侧,以使盖体70的下表面稍微沉陷的方式形成有框状槽70C。而且,盖体70的下表面中的比框状突条70B靠外侧的部分被涂装或着色为例如黑色,从而能够仅通过透光部70A来对基板壳体60内进行视觉确认。
[0123] 如图15所示,从基板壳体60的台阶面60D立起有第一支柱63、第二支柱62以及第三支柱61。第一支柱63配置在从沿着上侧收容部60A的一方的长边的台阶面60D的中央稍向一方的短边侧偏移的位置,呈剖面为圆形的圆柱状。另外,在第一支柱63的中心部,从上表面到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穿设有基板固定孔63N。
[0124] 第二支柱62配置在沿着上侧收容部60A的一方的短边的台阶面60D中的远离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以及沿着另一方的短边的基板壳体60中的靠近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第二支柱62从上侧起依次具备小径部62A、小扩径部62B及大扩径部62C,且外径朝向下方而呈台阶状地变大。另外,两第二支柱62、62中的小扩径部62B与大扩径部62C之间的台阶面62Y与第一支柱63的上端面共面。需要说明的是,大扩径部62C的外径大于第三支柱61的外径。
[0125] 第三支柱61配置在沿着上侧收容部60A的一方的短边的台阶面60D上的靠近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第三支柱61在靠上端的位置具备台阶面61X,该台阶面61X与第二支柱62的台阶面62X共面。另外,第三支柱61的上端的小径部61A的外径与第二支柱62的上端的小径部62A的外径相同。此外,第三支柱61的比小径部61A靠下侧的大径部61B比第二支柱62的大扩径部62C细,且比小扩径部62B粗。另外,第二支柱61及第三支柱62的一部分位于台阶面60D上,剩余的部分位于从下侧收容部60B的内侧面伸出的肋60C(参照图4)上。而且,第二支柱61及第三支柱62的下端部被加固肋61L、62L加固。
[0126] 图16示出控制基板73的俯视形状。如该图所示,控制基板73呈将正好收纳于上侧收容部60A的大小的长方形的四个角以四边形切掉后的形状。控制基板73与基板壳体60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另外,控制基板73具备贯穿至前述的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小扩径部62B、62B的下端部为止的一对贯通孔73A、73A,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台阶面62Y、62Y与这一对贯通孔73A、73A的开口缘抵接。另外,控制基板73具备与第一支柱63的基板固定孔63N对应的贯通孔73B。穿过该贯通孔73B的基板固定用螺钉99被拧入基板固定孔63N。由此,控制基板73被定位在上侧收容部60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而固定于基板壳体60。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支柱61通过控制基板73的一个角部的缺口部分而朝控制基板73的上方延伸。
[0127] 图17示出天线基板75的俯视形状。如该图所示,天线基板75呈长方形的环形结构(即框状结构),在内侧具有长方形的窗部75M。而且,环形天线75T以绕窗部75M卷绕的方式被印制于天线基板75,并且,具备连接有环形天线75T的两终端的一对引脚孔75P、75P。另外,天线基板75具备供前述的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小径部62A、62A贯穿的一对贯通孔75A、75A和供第三支柱61的小径部61A贯穿的贯通槽75B,第二支柱62的台阶面62X和第三支柱61的台阶面61X与这些贯通孔75A及贯通槽75B的开口缘抵接。而且,小径部61A、小径部62A中的比天线基板75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被热铆接,形成图4所示的头部62T。由此,天线基板75被定位在上侧收容部60A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而固定于基板壳体60。
[0128] 另外,贯穿引脚孔75P、75P的未图示的一对引脚也贯穿控制基板73的未图示的引脚孔,引脚的两端部软钎焊于引脚孔。由此,控制基板73与天线基板75被电连接。
[0129] 在控制基板73的被天线基板75覆盖的部分安装有监视器74。监视器74例如形成为多个引脚从外缘部朝向下方垂下的引脚栅格阵列结构,该多个引脚的下端部被软钎焊于控制基板73,且保持为从控制基板73向上方浮起的状态。另外,监视器74的上表面上的除了一对对置的外缘部之外的整体成为液晶画面,在此显示累计的流量和每单位时间的流量。而且,如图17所示,能够通过天线基板75的窗部75M而对监视器74的除了上述的一对外缘部之外的整体进行视觉确认。
[0130] 如图20所示,在控制基板73上除了安装有监视器74以外,还安装有微型计算机91、无线电路94、A/D转换器92、线圈驱动电路96及电源电路97。而且,微型计算机91通过线圈驱动电路96对线圈53C的励磁进行控制,并且,通过A/D转换器92而取入检测电极40的检测结果并运算流量。然后,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并使用无线电路94、天线75对该流量进行无线发送。
[0131] 另外,在微型计算机91经由接口98连接有外部连接线缆93。外部连接线缆93成对,被引入到装配于护罩部66的贯通孔66F的弹性的筒状衬套66K(参照图3)内。外部连接线缆93以在护罩部66内被一对引导突部66G、66G夹着的状态,在比该夹着的部分靠上方的位置处弯曲,并从护罩部66内穿过线缆插通孔66H而被引入到基板壳体60内。另外,在外部连接线缆93中的贯通孔66F与引导突部66G之间固定有金属制的缆线夹66D。另外,在外部连接线缆93中的引导突部66G与线缆插通孔66H之间,设置有剥离了绝缘覆膜的浸透水切断部93D。
[0132] 如图3所示,外部连接线缆93的从护罩部6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穿过磁屏蔽构件47U所具备的线缆插通孔48D而被收容在磁屏蔽构件47U内,之后向上方折回,从另一个线缆插通孔48D向外部排出,在此,以通过第二缺口部47F的方式向外侧弯折。需要说明的是,在外部连接线缆93中的第二缺口部47F的近前位置处,卷绕有缆箍80而卡止于第二缺口部47F的缘部。
[0133] 然而,相对于基板壳体60,被前述的一对侧盖37、37封堵的交叉套管25成为收容检测电极40等的电极壳体25X。另外,电极壳体25X与基板壳体60连通而成为一个电气部件壳体69。而且,若按照收容物对电气部件壳体69内整体即壳体内区域进行区分,则可以说电极壳体25X内形成为收容线圈53C和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下部区域A1,基板壳体60的下侧收容部60B整体和上侧收容部60A的下部形成为收容蓄电池72的中部区域A2,其上侧整体形成为收容控制基板73和监视器74的上部区域A3。而且,考虑到收容物的特性等,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整体分开填充有多种灌封材料,并且,为了将电气部件壳体69内与外部隔绝,在护罩部66内的护罩部内区域A4也分开填充有灌封材料。
[0134]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填充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的灌封材料P由第一灌封材料P1~第三灌封材料P3这三种灌封材料构成。
[0135] 第一灌封材料P1被填充在上部区域A3和中部区域A2的上部(即,上侧收容部60A内)。第一灌封材料P1由系树脂构成。第一灌封材料P1是透明的,因此,能够透过盖体70和第一灌封材料P1对监视器74进行视觉确认。另外,第一灌封材料P1覆盖蓄电池72的上部。
[0136] 第二灌封材料P2被填充在护罩部内区域A4,并且,由环氧系树脂构成。第二灌封材料P2与外部连接线缆93的浸透水切断部93D密接,由此实现外部连接线缆93的固定的稳定化。另外,第二灌封材料P2也与固定于外部连接线缆93的缆线夹66D密接,由此也实现外部连接线缆93的固定的稳定化。
[0137] 第三灌封材料P3被填充在下部区域A1和中部区域A2的下侧部分(即,电极壳体25X内和下侧收容部60B内)。第三灌封材料P3与第一灌封材料P1在上下邻接,第三灌封材料P3覆盖蓄电池72的下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灌封材料P3由与第二灌封材料P2不同的种类的环氧系树脂构成。
[0138]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利用填充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整体和护罩部内区域A4的第一灌封材料P1~第三灌封材料P3,实现了收容于电气部件壳体69及护罩部内区域A4的电气部件(控制基板73、监视器74、天线基板75等基板、与这些基板连接的电线、磁轭51等)的固定的稳定化,并且能够提高防水性能。
[0139] 以下对第一灌封材料P1~第三灌封材料P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灌封材料P1例如通过被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等来抑制因紫外线引起的变色。另外,与第二灌封材料P2和第三灌封材料P3相比,第一灌封材料P1的针入度(遵循JISK-2235)高。由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3、监视器74、天线基板75等基板破裂的可能性。
[01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灌封材料P1相比,第二灌封材料P2和第三灌封材料P3相对于金属容易粘接。由此,第二灌封材料P2容易粘接于由外部连接线缆93的金属芯部构成的浸透水切断部93D和金属制的缆线夹66D,并且,第三灌封材料P3容易与磁轭51、检测电极40等粘接。
[01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灌封材料P1和第三灌封材料P3的固化温度比第二灌封材料P2的固化温度低。因此,与在与蓄电池72相接的部分的填充中使用第二灌封材料P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用于使灌封材料固化的热量而导致蓄电池72劣化的情况。第一灌封材料P1与第三灌封材料P3优选能够在100℃以下发生固化,更优选能够在80℃以下发生固化。另外,与第二灌封材料P2相比,第一灌封材料P1和第三灌封材料P3在固化时难以发热。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抑制蓄电池72的劣化。
[014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灌封材料P2和第三灌封材料P3均由环氧系树脂构成,但在以下方面具有不同的物性。第三灌封材料P3的固化前的粘度比第二灌封材料P2的固化前的粘度低。因此,如图4所示,在电气部件壳体69的内部中的狭窄的部分即电线插通孔65A及电线插通孔28E、交叉套管25内的复杂的部分容易流入灌封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灌封材料P3与第二灌封材料P2相比,容易与构成护罩部66的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ABS树脂)粘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护罩部66的水的浸入。
[0143]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电气部件壳体69内及护罩部内区域A4被适于各部位的种类的灌封材料填充。
[014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灌封材料P1~第三灌封材料P3例如通过以下方式来填充。首先,向流路外壳20组装构成电气部件壳体69的构件(侧盖37、基板壳体60及护罩部66)、收容于电气部件壳体69的电气部件(检测电极40、磁轭51、控制基板73、监视器74、电线90等)。接着,在基板壳体60配置于上侧的姿态(图4所示的姿态)下,将第三灌封材料P3从护罩部66注入到基板壳体60的中途为止(具体而言,注入到下侧收容部60B的上端为止)并使其固化。然后,以使护罩部66的开口朝向上侧的方式将电气部件壳体69设为横倒姿态。然后,在该横倒的姿态下,将第一灌封材料P1从护罩部66注入到基板壳体60内(即,上侧收容部60A)并使其固化。接着,保持着该横倒的姿态不变,向护罩部66注入第二灌封材料P2并使其固化。通过以上方式,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及护罩部内区域A4填充第一灌封材料P1~第三灌封材料P3。需要说明的是,盖体70在注入第二灌封材料P2之前安装于基板壳体60即可,也可以不在第一灌封材料P1的注入及固化时进行安装。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从基板壳体60的上表面开口60W注入第一灌封材料P1。
[0145] 通过以上方式,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和护罩部66内填充灌封材料而完成电磁流量计10的仪表主体10H。然后,将该电磁流量计10如先前说明的那样收容到壳体13中。以下,对壳体13进行说明。
[0146] 如图18所示,壳体13包括上壳体15和下壳体14。上壳体15和下壳体14呈彼此对置的面开放的箱形。而且,仪表主体10H中的由基板壳体60及收容在基板壳体60的内部的部件构成的控制部10B收容于上壳体15,另一方面,仪表主体10H中的由比基板壳体60靠下侧的部分即流路外壳20的中间部(即,被一对分界凸缘24、24夹着的部分)和组装于该中间部的部件构成的检测部10A收容于下壳体14。
[0147] 如图2所示,上壳体15及下壳体14的俯视形状呈横长的长方形,上壳体15与下壳体14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稍大。另外,在下壳体14的内表面的靠上端的位置整体形成有台阶面,该台阶面的上侧成为壁厚稍薄的壳体嵌合部14T。另一方面,在上壳体15的外表面的靠下端的位置整体形成有台阶面,该台阶面的下侧成为壁厚稍薄的内侧嵌合部15T。而且,如图19所示,在下壳体14的壳体嵌合部14T的内侧嵌合上壳体15的内侧嵌合部15T。
[0148] 在下壳体14的一对长边侧壁14X、14X的横向的中央形成有一对侧壁槽14A、14A。侧壁槽14A与流路外壳20的分界凸缘24对应地,从上端到靠下端的位置形成为均匀的宽度,且下端部成为半圆形。另外,在长边侧壁14X的内侧面上的侧壁槽14A的两侧位置具备一对第一纵肋78、78。第一纵肋78在长边侧壁14X的上端到下端的整体范围内延伸,且与壳体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此外,壳体嵌合部14T侧的上端角部被倒角。
[0149] 在长边侧壁14X的内表面上的侧壁槽14A的内侧开口缘形成有方槽形的内侧罩部77。内侧罩部77的两边部分一体地形成于一对第一纵肋78、78。另外,内侧罩部77的两边部分在长边侧壁14X的下端到壳体嵌合部14T的近前位置的范围内延伸,并且从侧壁槽14A的两侧部向侧壁槽14A的内侧伸出。另外,内侧罩部77的底边部分以将一对第一纵肋78、78的下端部之间连结的方式延伸,其中间部分从侧壁槽14A的下端部向侧壁槽14A的内侧伸出。
[0150] 在下壳体14的一对短边侧壁14Y、14Y的横向的靠两端的位置具备一对第二纵肋14L、14L。第二纵肋14L与第一纵肋78同样地,在短边侧壁14Y的上端到下端的整体范围内延伸,且与壳体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上端角部被倒角。另外,在一对短边侧壁14Y、14Y之间对置的一对第二纵肋14L、14L的下端部之间被从底壁14Z突出的横肋14M连结。
[0151] 在下壳体14的底壁14Z,在该底壁14Z的短边方向上夹着一对横肋14M、14M而对置的两对弹性夹持片19、19设置在短边侧壁14Y、14Y附近的位置。另外,在各弹性夹持片19的对置面侧的上端部具备卡止突部19T。
[0152] 在一方的短边侧壁14Y的一端部与第二纵肋14L之间具备线缆引导件76,线缆引导件76比短边侧壁14Y向上方突出,在其突出部分设置有线缆槽76M。
[0153] 当仪表主体10H收容于下壳体14时,流路外壳20的一对分界凸缘24、24被收纳于下壳体14的侧壁槽14A、14A,磁屏蔽构件47U的主屏蔽构件47由一对横肋14M、14M从下方支承。另外,利用两对第二纵肋14L将主屏蔽构件47在下壳体14的长度方向上定位。另外,利用两对弹性夹持片19夹持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将主屏蔽构件47在下壳体14的短边方向上定位。此外,弹性夹持片19的卡止突部19T从上表面侧卡止于底边部47A,从而防止主屏蔽构件47从下壳体14脱落。另外,内侧罩部77从内侧与分界凸缘24的外缘部重叠而封堵分界凸缘24与下壳体14的间隙。另外,分界凸缘24的外表面与长边侧壁14X的外表面配置为共面。
[0154] 另外,仪表主体10H的外部连接线缆93成为收纳在线缆引导件76的线缆槽76M并向下壳体14的外侧引出的状态。
[0155] 需要说明的是,仅通过将仪表主体10H从上方推入下壳体14,从而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便与卡止突部19T的倾斜面19A滑动接触而使弹性夹持片19组发生弹性变形,当将仪表主体10H推入至下壳体14的里面时,弹性夹持片19组弹性复位,卡止突部19T的卡止面19B卡止于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而成为上述的状态。
[0156] 在下壳体14中的各长边侧壁14X的横向的两端部与短边侧壁14Y的横向的中央分别具备弹性卡合片17。长边侧壁14X的弹性卡合片17呈带板状,与长边侧壁14X的内表面重叠地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比长边侧壁14X向上方突出,并且与壳体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另外,在弹性卡合片17中的比长边侧壁14X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内侧成为卡合部17A。另外,短边侧壁14Y的弹性卡合片17成为将长边侧壁14X的弹性卡合片17的比四边形的贯通孔靠下侧的下侧部分整体去除的结构。
[0157] 如图18所示,在上壳体15的内表面,与弹性卡合片17对应地设置有卡合突部18。卡合突部18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8A和在上端部成为水平的卡合面18B。而且,当使上壳体15从上方相对于收容有仪表主体10H的检测部10A的状态下的下壳体14嵌合时,在该过程中,弹性卡合片17组一起与卡合突部18组的倾斜面18A滑动接触而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通过壳体嵌合部14T、内侧嵌合部15T彼此嵌合,从而弹性卡合片17组一起越过卡合突部18组而弹性复位,如图19所示,卡合突部18与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部17A卡合,从而将上壳体15和下壳体14连结为不可分离(即,卡牢状态)。
[0158]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壳体13的上述以外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即,在上壳体15的一方的短边侧壁15Y具备与线缆槽76M对应的缺口部15B,在该上壳体15容纳有外部连接线缆93的中途部分。在上壳体15的长边侧壁15X具备两对第三纵肋15L、15L,对上壳体15进行加固。当控制部10B收容于上壳体15时,第三纵肋15L、15L与仪表主体10H抵接。另外,在上壳体15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盖体70的透光部70A对应的长方形的上表面窗部15W。而且,如图1所示,盖部16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壳体15的上部而封堵上表面窗部15W。在上壳体15的下游侧的长边侧壁15X的横向的中央设置有盖部16的铰接部16H,盖部16以铰接部16H为中心而旋转地打开。为了容易打开盖部16,在上游侧的长边侧壁15X的横向的中央的上端设置有凹部15A(参照图2)。另外,如图3所示,具备从上壳体15的上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部15D。该卡合突部15D与设置于盖体70的上表面的卡合凹部26卡合。由此,实现上壳体15与基板壳体60的一体化,上壳体15被强化。另外,根据配置卡合突部15D和卡合凹部26的位置,也能够抑制上壳体15的朝向与原本的朝向相反地与下壳体14进行组装。
[0159]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壳体14的长边侧壁14X中的靠近侧壁槽14A的位置的上端具备缆绳止动件79。缆绳止动件79具有贯通孔79A,未图示的缆绳穿过贯通孔79A而卷绕于自来水管,将下壳体14固定于自来水管。
[0160] 以上是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的结构相关的说明。接着,对该电磁流量计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电磁流量计10与自来水管的中途连接而工作,对在自来水管流动的水的流量进行测定。因此,控制基板73向线圈53C接通交流电流。这样,由芯轴51J、一对磁轭51、51、以及这些磁轭51、51的磁通贯通面51Z、51Z间的计测管部20P形成磁路,从与在计测管部20P内流动的水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对在计测管部20P内流动的水赋予磁通(磁场)。另外,由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检测电极40、40、这些电线90以及控制基板73形成闭路
89(参照图20。以下,称为“计测用闭路89”)。而且,当水在计测管部20P内流动时,利用电磁感应,在计测用闭路89中的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前端面之间产生与计测管部20P内的水的流速相应的电位差。控制基板73基于该电位差和计测管部20P内的计测流路20R(即计测部
20K)的剖面积等来运算每单位时间的水的流量,并且,对该流量进行累计来运算累计流量。
然后,将这些运算结果显示于监视器74。
[0161] 然而,当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的磁通的强度变化时,该变化引起噪声,成为测定精度下降的原因。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磁轭51形成电线容纳槽51E,将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容纳于电线容纳槽51E并以向另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侧延伸的方式支承。由此,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与由两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形成的电路89W在磁通延伸的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上并排,成为磁通难以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的状态。
[0162] 更详细而言,电线容纳槽51E与两检测电极40、40一起配置在与磁轭配置面34、34正交的基准面S(图8、9所示的剖切面)内,因此,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与由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产生的电路89W在磁通方向上重合,能够抑制磁通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另外,两检测电极40、40呈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的棒状,并将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容纳于在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电线收容槽33A及电线容纳槽52E,由此,即便在磁轭51、
51的磁通贯通面51Z、51Z的侧方,也能够抑制磁通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
[0163] 另外,检测电极40、40的电线90、90一起通过磁轭51、51的侧方并延伸至控制基板73,这些电线90、90以在基准面S内横向并排的方式被保持,由此,能够防止从磁通贯通面
51Z、51Z泄漏到侧方的磁通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
[0164] 此外,由于一对磁轭51、51设置为夹着计测管部20P而对置,而且,磁轭配置面34、34及磁通贯通面51Z、51Z是平坦的,因此,能够抑制磁通向侧方的扩展,从这一方面来讲,也成为磁通难以贯穿计测用闭路89内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计测用闭路89内的噪声的产生,提高流量的测定精度。
[0165] 需要说明的是,穿过电线收容槽33A及电线容纳槽52E的电线90的两侧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穿过电线插通孔44A、44A而被支承,因此,电线90的配置稳定。另外,电线容纳槽51E也可以形成于计测管部20P的磁轭配置面34,但若形成于磁通贯通面51Z(即,若形成于磁轭51),则容易确保计测管部20P的强度。
[0166] 另外,在电磁流量计10安装于自来水管之前,计测流路20R内成为无水的状态。另外,也有时通过切断自来水而将水从计测流路20R内排放。在此,在水流入到计测流路20R时,在检测电极40与电极收容孔35的间隙有可能积存空气。具体而言,在以往的电磁流量计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空气向上述间隙进入的容量而减小了间隙,因此,使得水也难以进入到间隙。因此,一旦空气积存在间隙中,则有时无法将其排除,这被认为是测定精度下降的原因。
[0167]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如图11的(A)所示,在各电极收容孔35的端部具备对检测电极40的浸水前端部40H进行收容的浸水室35H,在这些各浸水室35H设置有根据计测流路20R内的水的有无而将水放入排出的流入流出口35A。由此,即便空气进入到浸水室35H,也能够容易地排除该空气。
[0168] 详细而言,当开始或再次开始自来水的供给而使水向计测流路20R流动时,水从长圆形的流入流出口35A的一端向浸水室35H流入,将浸水室35H内的空气从长圆形的流入流出口35A的另一端推出。在此,流入流出口35A的短轴方向的全长被扩宽至计测流路20R的内侧面中的被倒圆角的曲面20G、20G间的距离的0.7~1倍,因此,能够可靠地向浸水室35H取入水。另外,开口突部35W从浸水室35H中的计测流路20R侧的缘部向内侧突出,该开口突部35W的内侧成为流入流出口35A,因此,即便万一O型环36被吸引到计测流路20R侧,也不会向计测流路20R侧脱落。此外,通过将O型环36与开口突部35W分离开地设置,从而浸水室35H内变宽,水容易向浸水室35H流入,并且,即便在浸水室35H内临时残留有少许的空气,也能够使该空气与检测电极40的浸水前端部40H分离开,使浸水前端部40H整体浸水。而且,长圆形的流入流出口35A的长轴方向与计测流路20R的轴向、即水流动的方向平行,因此,利用计测流路20R内的水的流动而容易向浸水室35H取入水。
[0169] 根据以上记载,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使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浸水前端部40H、40H整体可靠地浸水,从而抑制检测电极40、40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偏差,提高测定精度。
[0170] 另外,电磁流量计10根据来自外部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radio communication)的规定的无线信号,以无线信号的形式返回自来水的流量的计测结果。
[0171] 在此,在电磁流量计10中设置环形结构的天线基板75,在该天线基板75印制有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环形天线75T,因此,能够利用监视器74的周围的所谓的无效区来增大环形天线75T,能够在抑制基板壳体60的大型化的同时实现无线的接收灵敏度的提高。另外,控制基板73向下侧与天线基板75分离开,因此,也能够抑制从控制基板73向天线基板75的噪声的影响。由此,通信状态稳定。并且,监视器74被保持为相对于控制基板73浮起的状态且靠近盖体70的透光部70A,因此,能够良好地视觉确认监视器74。
[0172] 另外,若仅相对于控制基板73独立地设置天线基板75,则组装作业的劳增加,制造成本变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相对于对控制基板73进行螺纹紧固的第一支柱63另外地设置多个第二支柱62及第三支柱61,通过它们上端部的热铆接而将天线基板75固定,并且,通过使该第二支柱62贯穿控制基板73及天线基板75而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减少耗费劳力的螺纹作业,抑制制造成本。
[0173] 另外,基板壳体60在控制基板73的下方收容蓄电池72,因此,当第一支柱63及第二支柱62从基板壳体60的底部立起时,第一支柱63等变长,支承可能变得不稳定。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在基板壳体60的内侧面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分设置台阶面60D,使第一~第三支柱63、62、61从该台阶面60D立起,因此,控制基板73及天线基板75的支承稳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能够集中起来有效地进行基板壳体60向流路外壳20的螺纹固定和控制基板73向基板壳体60的螺纹固定。
[0174] 另外,电磁流量计10的除了与自来水管连接的流路外壳20的两端部之外的整体收容在将上壳体15和下壳体14(以下,适当称为“上下的壳体14、15”)合体而成的壳体13中。而且,该上下的壳体14、15当合体后便不能再分离,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不正当操作。另外,为了使上下的壳体14、15不能分离,采用了将下壳体14所具备的弹性卡合片17伴随着弹性变形而向上壳体15的内侧插入、且在壳体合体状态下弹性复位而与上壳体15的内表面的卡合突部18卡合的结构(所谓的“卡牢”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磁流量计10的组装作业。
[0175] 弹性卡合片17从下壳体14的内侧面中的与前端部分离开的位置立起,如图19所示,上壳体15的内侧嵌合部15T嵌合于下壳体14的壳体嵌合部14T与弹性卡合片17之间。因此,即便推拉上壳体15的侧壁,弹性卡合片17也与该上壳体15的侧壁一起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脱落。另外,由于将对下壳体14的长边侧壁14X及短边侧壁14Y进行加固的多个第一纵肋78和第二纵肋14L向上壳体15的内侧插入,因此,能够牢固地防止上下的壳体14、15的横向偏移。另外,第二纵肋14L、14L彼此由横肋14M连结,因此,能够利用这些连续的第二纵肋14L、14L和横肋14M来有效地对下壳体14整体进行加固。
[0176] 另外,下壳体14及上壳体15的俯视剖面呈四边形,弹性卡合片17配置于下壳体14的俯视剖面的四边形的所有边,因此,能够抑制在上下的壳体14、15的任一侧壁间产生间隙,可靠地防止不正当操作。而且,在下壳体14中的强度可能下降的各侧壁槽14A的两侧,分别成对地配置有弹性卡合片17,因此,能够通过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来弥补强度下降的量。
[0177] 另外,从流路外壳20向侧方伸出的分界凸缘24、24嵌入到下壳体14的侧壁槽14A、14A而与下壳体14的外侧面及上表面共面,因此,流路外壳20与下壳体14的一体感变高,美观性提高。这些分界凸缘24、24及侧壁槽14A的下端部为圆弧状,因此,能够防止应力集中而提高强度。另外,下壳体14的内侧罩部77从内侧与分界凸缘24、24的缘部重叠,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不正确地插入工具等的间隙。
[0178] 另外,利用主屏蔽构件47和副屏蔽构件48从四周包围检测部10A而将检测部10A磁屏蔽,能够防止从外部赋予磁场而使电磁流量计10误工作的不正当操作。另外,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的两端部被从下壳体14的底面立起的两对弹性夹持片19夹持,并且,各弹性夹持片19的卡止突部19T从上方卡止于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由此实现了下壳体14与主屏蔽构件47的一体化,下壳体14得以强化。
[0179]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通过流路外壳20的嵌件成形将金属套管21固定于流路外壳20,由于在该金属套管21具备用于与配管连接的外螺纹部21N,因此,能够实现轻质化和高强度化这双方。
[0180] 在此,在将电磁流量计10安装于配管时,若把持着电磁流量计10的壳体13而进行螺合部件相对于外螺纹部21N的紧固操作,则可能对电磁流量计10施加较大的扭转负荷。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路外壳20的靠两端的位置具备工具卡合部23,因此,通过在工具卡合部23卡合工具而使流路外壳20止转,由此能够防止对电磁流量计10施加较大的扭转负荷。另外,由于工具卡合部23与流路外壳20一体成形,因此,能够抑制因设置工具卡合部23而带来的制造成本及重量的增加。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工具卡合部23设为多边形的凸缘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具备将多边形的各角部的棱线的中间部横切的挖空槽23A,能够抑制流路外壳20的树脂成形时的“缩痕”所引起的成形变形。
[0181] 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的罩凸缘22F与流路外壳20一体成形,因此,能够防止流路外壳20从金属套管21的内表面的剥离,耐久性提高。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将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压接于用于使流路外壳20嵌件成形的模具,来防止熔融树脂向金属套管21的外螺纹部21N侧的流入。另外,由于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呈锥形状,因此,容易进行金属套管21相对于模具的定芯。
[018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将金属套管21的大径凸缘部21C的外周面嵌合于用于使流路外壳20嵌件成形的模具,来防止熔融树脂向金属套管21的外螺纹部21N侧的流入。而且,由于金属套管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呈锥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金属套管21相对于模具的定芯。
[0183] 另外,由于小径凸缘部21D、内侧大径部21E设置于金属套管21且被流路外壳20的树脂覆盖,因此,金属套管21相对于流路外壳20的防脱得以强化。此外,在金属套管21设置有沿周向重复凹凸的形状的凹凸卡合部21Q,因此,金属套管21相对于流路外壳20的止转得以强化。
[018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交叉套管25对流路外壳20的中间部进行加固,该交叉套管25被一对侧盖37、37加固了两端部。此外,线圈53C及检测电极40通过收容于交叉套管25而受到保护。
[018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外壳20中的被一对磁轭51、51夹着的部分由一对架桥壁29B、29B加固。由此,能够通过使流路外壳20中的被一对磁轭51、51夹着的部分变薄而提高针对其内侧的计测流路20R的磁场强度,能够提高计测精度。另外,若将从流路外壳20向侧方伸出的多个水平肋29A设置于交叉套管25的内部而提高加固,则能够进一步使流路外壳20中的被一对磁轭51、51夹看的部分变薄。
[0186]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从流路外壳20中的将交叉套管25夹在中间的两个部位向侧方伸出的一对分界凸缘24、24之间架设上端和下端的加固板28A、28A,并且在一对分界凸缘24、24与交叉套管25之间架设多个加固板28A,从而对流路外壳20中的包含交叉套管25的中间部整体进行加固。此外,通过从流路外壳20中的比一对分界凸缘24、24靠端部侧的侧面伸出有多个水平肋27A,能够对流路外壳20整体进行加固。
[018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计测流路20R中的受到来自线圈53C的磁场的部分被将板料弯折成U字形而成的主屏蔽构件47从三方包围而被磁屏蔽,因此,能够防止从外部赋予磁场而使电磁流量计10误工作的不正当操作。另外,交叉套管25也被主屏蔽构件47加固。通过添加两端部与该主屏蔽构件47的一对侧边部重叠的副屏蔽构件48,从而磁屏蔽及加固得以强化。
[0188] 在此,因与水接触而需要耐腐蚀性的检测电极由于其耐腐蚀性,因此针对软钎料或硬钎料的润湿性低。因此,在将从控制基板73延伸的一对电线90、90软钎焊于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情况下,导通连接的可靠性变低。另外,在对电线90与检测电极40的连接部分应用了铆接结构的情况下,难以确保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对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具备由针对软钎料或硬钎料的润湿性比检测电极40高的导电构件构成的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对这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与一对检测电极40、40进行压入连接,并且,将从控制基板73相对于一对检测电极40、40延伸的一对电线90、90的芯线软钎焊或硬钎焊于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因此,能够提高导通连接的可靠性和耐腐蚀性这双方。
[018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在包围流路外壳20的至少一部分且收容电线连接构件46、46的电极壳体25X填充灌封材料P,因此,实现了电线连接构件46的周边部分的防水。而且,由于电线连接构件46与检测电极40通过压入而被连接,因此,灌封材料P不会进入到它们的间隙,能够防止因灌封材料P的进入而产生的接触不良。
[0190] 作为构成检测电极40的构件,举出不锈钢等,作为构成电线连接构件46的构件,举出铜等。需要说明的是,检测电极40也可以使用通过电等而在表面上实施了耐腐蚀处理的电极。另外,作为检测电极40,优选采用不具有磁性或者磁性低的奥氏体系的金属。
[019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容纳电线90的芯线的电线容纳槽46M形成于电线连接构件46,因此,能够使熔融后的软钎料或硬钎料流入到电线容纳槽46M而容易地进行软钎焊或硬钎焊。另外,由于细棒部40D的端面与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共面,因此,难以在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与芯线之间产生间隙,连接的可靠性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在将检测电极40向电极收容孔35插入之前,预先使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贯穿电极固定构件42,并在该细棒部40D的端部压入电线连接构件46,由此能够使检测电极40、电线连接构件46以及电极固定构件42预先成为一个组合,之后的组装变得容易。
[01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检测电极40脱落的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与电线连接构件46分离开,因此,能够防止电极固定构件42因进行软钎焊或硬钎焊时的热量而发生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能够利用电线容纳槽45M或电线插通孔44A而容易地使电线90回绕。
[0193] [其他实施方式]
[0194]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此外,除下述以外,还能够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0195] (1)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流入流出口35A为长圆形,但也可以为椭圆形,还可以如图21的(A)所示那样为圆形。另外,流入流出口35A可以为如图21的(C)所示的长方形或图21的(D)所示的菱形那样在流路外壳20的轴向上较长的多边形状,也可以为正多边形状。另外,流入流出口35A也可以如图21的(B)所示那样,是在与检测电极40同轴的圆形开口部35X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半圆形状等的缺口部35Y、35Y而得到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圆形开口部35X也可以为与检测电极40的小径前端部40A嵌合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水从缺口部35Y向浸水室35H流入。
[0196]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止O型环36的脱离的突部由开口突部35W构成,但也可以相对于开口突部35W另外设置(例如设置在开口突部35W与O型环36之间)。
[0197]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基板固定用螺钉99来进行控制基板73向基板壳体60的固定,但也可以如第三支柱61那样在第一支柱63的上端设置贯穿控制基板73的贯通孔73B的小径部,通过对该小径部进行热铆接来进行。
[0198]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3、天线基板75也可以被从基板壳体60的上侧收容部60A的内表面突出的突部支承来取代被第一支柱~第三支柱63、62、61支承,还可以被设置于基板壳体60的上侧收容部60A的内表面且朝向上侧的台阶面支承。
[0199]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支柱63、第三支柱61。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二支柱62。
[0200]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卡合片17仅设置于下壳体14且卡合突部18仅设置于上壳体15,但也可以按照相反的结构,将弹性卡合片17仅设置于上壳体15且将卡合突部18仅设置于下壳体14。另外,也可以将弹性卡合片17与卡合突部18这双方分别设置于下壳体14和上壳体15。
[0201]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卡合片17设置于下壳体14的长边侧壁14X和短边侧壁14Y这双方,但也可以仅设置于长边侧壁14X,还可以仅设置于短边侧壁14Y。
[0202]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22的(A)所示那样,在弹性卡合片17设置凹部而取代贯通孔,将该凹部的内侧设为卡合部17A。另外,也可以如图22的(B)所示那样,在弹性卡合片17设置突部而取代贯通孔,将该突部的下表面设为卡合部17A,在该情况下,作为与该卡合部17A卡合的部位,可以在上壳体15的内表面设置卡合突部18,也可以如图22的(C)所示那样设置凹部。
[0203]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灌封材料P1与第三灌封材料P3的分界设置在中部区域A2的中途部分,但也可以设置在上部区域A3与中部区域A2的分界部分,也可以设置在中部区域A2与下部区域A1的分界部分,还可以设置在下部区域A1的中途部分。
[0204]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灌封材料P2和第三灌封材料P3的环氧系树脂为不同的种类,但也可以为相同的种类。
[0205]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代第三灌封材料P3而填充由环氧系树脂以外的树脂(例如硅系树脂)构成的灌封材料。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对电气部件壳体69内整体填充第一灌封材料P1。
[0206]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填充于电气部件壳体69内的灌封材料在上下方向上分为三个种类以上进行填充。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为,在上部区域A3填充第一灌封材料P1,在下部区域A1填充第三灌封材料P3,在中部区域A2填充与第一灌封材料P1及第三灌封材料P3不同的灌封材料。
[0207]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磁流量计10构成为在电气部件壳体69内未填充灌封材料P。
[0208]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外壳20的工具卡合部23由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构成。在该情况下,工具卡合部23可以通过嵌合于树脂构成部22而被组装,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形而与树脂构成部22成为一体。
[0209]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外壳20的工具卡合部23呈剖面为六边形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供用于将流路外壳20与自来水管连接的工具卡合,则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作为这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设置有与工具卡合的凹部或突部的形状。
[0210]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构件46中的供检测电极40(详细而言是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压入的部分为贯通孔46A,但也可以为凹部。
[0211]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构件46与检测电极40的固定通过将检测电极40向电线连接构件46压入而进行,但也可以通过将电线连接构件46向检测电极40压入而进行。在该情况下,在检测电极40形成供电线连接构件46压入的孔或凹部。
[0212]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容纳槽46M与电线连接构件46的贯通孔46A连通,但也可以不连通。另外,电线容纳槽46M也可以设置于电线连接构件46的外周面。
[0213]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线连接构件46设置有电线容纳槽46M,但也可以不在电线连接构件46设置电线容纳槽46M,而使电线连接构件46的一端面成为平坦面。
[0214] (2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固定构件42为树脂制,但也可以为金属制。在该情况下,电极固定构件42与电线连接构件46也可以邻接。
[0215] (2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磁轭51,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电线容纳槽51E侧的磁轭51。
[0216] (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容纳槽51E设置于磁轭51,但也可以设置于计测管部20P。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流路外壳20的与磁轭按压件52对置的部分中的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设置电线容纳槽52E。
[0217] (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通贯通面51Z是平坦的,但也可以是弯曲的。
[0218] (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轭51的电线容纳槽51E配置在基准面S内,但也可以不配置在基准面S内。在该情况下,优选磁轭51的电线容纳槽51E沿着基准面S配置。
[0219] (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3配置在磁轭51的上侧,但也可以配置在磁轭51的侧方。
[0220] <附记>
[02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多个结构中,关于这些结构的名称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当部分的名称不同的结构、或者结构的名称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在多个的结构,采用以下的对应关系。
[0222] 信号处理部:控制基板73
[0223] 主电线容纳槽:电线容纳槽51E
[0224] 副电线容纳槽:电线容纳槽52E、电线收容槽33A
[0225] 电线保持槽:电线容纳槽45M
[0226] 第一电线支承构件:磁轭按压件52、电极支承突部31
[0227] 第二电线支承构件:远离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电极固定构件42
[0228] 第三电线支承构件:线圈单元53侧的电极固定构件42
[0229] 第一检测电极:线圈单元53侧的检测电极40
[0230] 第二检测电极:远离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检测电极40
[0231] 电线插通孔:电线插通孔44A。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