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及配管清洗装置

申请号 CN98804733.0 申请日 1998-03-25 公开(公告)号 CN1254410A 公开(公告)日 2000-05-24
申请人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植野武夫; 饭岛俊宏; 竹上雅章; 山本政树;
摘要 将制冷剂回路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上端用上部连接(11)连接,同时将下端用下部连接通路(12)连接,以构成回路闭合回路(13),并在闭合回路(13)中充填制冷剂。下部连接通路(12)的分离器(50)将液体制冷剂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加热以使其 蒸发 ,并用 过滤器 (53)从气体制冷剂中捕集异物。下部连接通路(12)的2个运送 热交换器 (7A、7B)交替作以下动作,即,将已在分离器(50) 相变 的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的冷却动作、以及将该液体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以给制冷剂施加运送 力 。制冷剂从运送热交换器(7A、7B)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以清洗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是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 进行清洗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2A、2B)中至少一端连接清洗用的连接通路 (12)、用该连接通路(12)和制冷剂配管(2A、2B)构成1个闭合回路(13)、 同时在该闭合回路(13)中充填制冷剂的第1工序;
接着通过设在上述连接通路(12)中的运送装置(40)使上述制冷剂以液相状 态在制冷剂配管(2A、2B)中流动、以此状态使该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内循 环、以对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第2工序;
清洗后将上述连接通路(12)从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的第3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2工序在使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内循环的同时,用分离装置(50)从该 制冷剂分离异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2工序在制冷剂在连接通路(12)中移动的过程中,用分离装置(50)对液 体制冷剂加热并使其相变为气体制冷剂以分离异物,接着将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 变为液体制冷剂,然后通过运送装置(40)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 2B)。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2工序在制冷剂在连接通路(12)中移动的过程中,进行用分离装置(50) 对液体制冷剂加热并使其相变为气体制冷剂以分离异物的第1分离动作,然后,进行 从上述气体制冷剂中捕集异物的第2分离动作,接着,将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 为液体制冷剂后,用运送装置(40)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2工序的运送装置(40)作以下两个动作,即,将已在分离装置(50)变化 成气相的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体制冷剂的冷却动作、以及将液体制冷剂送 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的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运送装置(40)具有设在连接通路(12)的中途且相互并联连接的2个运送热 交换器(7A、7B),该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进行以下动作,即, 将在分离器(50)相变后的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的冷却动作、以及将 该液体制冷剂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通过该加压动作将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 (2A、2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2工序使制冷剂从运送装置(40)经过制冷剂回路中的气体侧制冷剂配管 (2B)而循环到液体侧制冷剂配管(2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1工序从制冷剂高压瓶(91)经过充填通路(9S)而将制冷剂充填到闭合回 路(13)中,
第3工序在通过回收通路(9R)而将制冷剂从闭合回路(13)回收到制冷剂高 压瓶(91)后,将连接通路(12)从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的清洗用制冷剂是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2A、2B) 所形成的新制冷剂回路中所充填的新制冷剂相同的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的制冷剂是HFC系制冷剂、HC系制冷剂或FC系制冷 剂中的任一种。
11.一种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是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 进行清洗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
与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2A、2B)的至少一端连接、与该制冷剂配管 (2A、2B)一同构成闭合回路(13)的清洗用连接通路(12);
设在该连接通路(12)上、对制冷剂施加运送、以使充填到上述闭合回路(13) 的制冷剂在该闭合回路(13)内循环且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2A、2B)中流 动以清洗该制冷剂配管(2A、2B)的运送装置(4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从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制冷剂中分离异物的分 离装置(5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装置(50)在液体制冷剂以液相状态通过时捕集异物以将异物从制冷剂中分 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装置(50)具有:将在闭合回路(13)内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加以贮存的罐 (51),以及装在该罐(51)内并对罐(51)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加热并使其蒸 发、以分离异物的加热部(52)。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装置(50)具有:将在闭合回路(13)内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加以贮存的罐 (51)、以及装在该罐(51)内并对罐(51)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加热并使其蒸 发的加热部(52)、及允许该气体制冷剂流通且捕集气体制冷剂中异物的捕集部 (5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通路(12)上设置对已在分离装置(50)相变的气体制冷剂加以冷却以 使其相变成液体制冷剂后向运送装置(40)供给的冷却装置(84)。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运送装置(40)作以下两个动作,即,对已用分离装置(50)变化成气体相的 制冷剂加以冷却后使其相变为液体制冷剂的冷却动作、以及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 剂配管(2A、2B)的运送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运送装置(40)是使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在整个闭合回路(13)中进行循环的运 送(80)。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运送装置(40)具有:设于与制冷剂配管(2A、2B)连接的清洗用第1连接 通路(11)且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减压、以回收制冷剂的冷却装置(81);设于 与制冷剂配管(2A、2B)连接的清洗用第2连接通路(12)且至少是设置在上述 冷却装置(81)的下方、对液体制冷剂加热并加压以将液体制冷剂送出的加压装置 (82)。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冷却装置(81)设置在与制冷剂配管(2A、2B)的一端连接的清洗用第1连 接通路(11)上并设置在该制冷剂配管(2A、2B)的上部,将在上述制冷剂配管 (2B)中上升的液体制冷剂回收并以重力使该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2A)中 下降,
加压装置(82)设置在与制冷剂配管(2A、2B)的另一端连接的清洗用第2 连接通路(12)上并设置在该制冷剂配管(2A、2B)的下部,将在上述制冷剂配 管(2A)中下降的液体制冷剂回收并对该液体制冷剂加压以使其在制冷剂配管 (2A)中上升。
21.根据权利要求11、14、15或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运送装置(40)具有设于连接通路(12)的中途且相互并联的2个运送热交换 器(7A、7B),该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进行如下动作,即,对已 在分离装置(50)中相变的气体制冷剂加以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体的冷却动作、以 及对该制冷剂在液体状态下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通过上述冷却动作回收制冷剂, 通过上述加压动作将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装置(50)的加热部(52)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构成,
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运送装置(40)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 为了使1次制冷剂和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2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与1次制 冷剂在其中循环的、有别于闭合回路(13)的另外1个清洗用冷冻回路(4R)连接,
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具有:在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中形成且供1 次制冷剂通过的运送用制冷剂通路(71、72)通过节流装置(44)串联连接而成 的运送通路部(4A)、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与压缩机(41)的排出侧串联连接 且与上述运送通路部(4A)连通的分离通路部(4B)、以及为了用两个运送热交 换器(7A、7B)交替地使上述1次制冷剂冷凝及蒸发而切换运送通路部(4A)的 制冷剂对分离通路部(4B)的流通方向的切换装置(42)。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清洗用冷冻回路(4R)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高于规定值、或压缩机(41) 的排出温度低于规定值、或分离装置(50)的内部压力高于规定值时,切换运送通 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离装置(50)的加热部(52)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构成,
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运送装置(40)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 为了使1次制冷剂和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2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与1次制 冷剂在其中循环的、有别于闭合回路(13)的中一个清洗用冷冻回路(4R)连接,
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具有:具有在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中形成且 供1次制冷剂通过的运送用制冷剂通路(71、72)、分离热交换盘管(52)及节 流装置(44)的运送通路部(4A);具有压缩机(41)且与上述运送通路部(4A) 连通的压缩通路部(4C);以及为了用两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地使上 述1次制冷剂冷凝及蒸发而切换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对压缩通路部(4C) 的流通方向的切换装置(42),
上述运送通路部(4A)如下构成:1次制冷剂在一个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 中冷凝后,流过分离热交换盘管(52)以用节流装置(44)减压,并在另一个运送 热交换器(7B或7A)中蒸发。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压缩通路部(4C),将从压缩机(41)排出的1次制冷剂进行冷凝的空冷式 冷凝器(4e)设置在压缩机(41)的排出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空冷式冷凝器(4e)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超过规定值时,立即驱动空冷 式扇(4f)。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清洗用冷冻回路(4R)在压缩机(41)的吸入压力小于规定值时,切换装置 (42)立即对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清洗用冷冻回路(4R)设有压差调节通路(49),该压差调节通路(49)将分 离热交换盘管(52)分路且具有开闭(SV)。
29.根据权利要求22或2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清洗前从制冷剂高压瓶(91)向闭合回路(13)充填 2次制冷剂的充填通路(9S)和清洗后将2次制冷剂从闭合回路(13)回收到制冷 剂高压瓶(91)的回收通路(9R)。
30.根据权利要求22或2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清洗完毕时将高温高压的2次制冷剂从运送热交换器 (7A、7B)的上游一侧导出后向运送热交换器(7A、7B)下游一侧的供给的热 气通路(15)。
3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通路(12)的制冷剂是从运送装置(40)经过制冷剂回路上的气体侧制冷 剂配管(2B)而循环到液体体制冷剂配管(2A)。
3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闭合回路(13)中所充填的清洗用制冷剂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2A、2B) 所形成的新制冷剂回路中所充填的新制冷剂为相同制冷剂。
3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
闭合回路(13)中充填的制冷剂是HFC、HC系制冷剂或FC系制冷剂。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配管的清洗方法及配管清洗装置,尤其涉及对已有制冷剂配管的清 洗。

背景技术

作为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现在已有许多种。譬如特开平8-100944号公报就公 开了一种空调装置,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四通切换、室外交换器、电动膨胀 阀、接收器(receiver)及室内交换器顺序连接而成。而且该空调装置可以进行制冷 运转和供暖运转。
在对以上述空调装置为代表的各种空调装置进行更新时,有时会继续沿用已有的 制冷剂配管。在这种场合,已有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与新装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如果 都是相同的CFC系制冷剂或HCFC系制冷剂,则不会有太大问题,可以继续使用已 有的制冷剂配管。
然而,近年来从环境保护出发,有人提出在新装的制冷剂回路中用譬如HFC(氟 化氢)系制冷剂。
在这种场合,如果仍旧沿用已有制冷剂配管,就必须将制冷剂配管的内部洗净。 即,在已有制冷剂配管的内面往往沾有润滑油或灰尘等。特别是,传统的CFC系制 冷剂等用矿物油作为润滑油,而HFC系制冷剂用合成油作为润滑油。因而,如果在 已有制冷剂配管中残留有矿物油的润滑油,就会在新装的制冷剂回路中产生异物。这 种异物会堵塞节流装置,损伤压缩机。
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关于清洗已有制冷剂配管的技术提案。因此,在沿用 已有制冷剂配管时,要求能够有一种对这种已有制冷剂配管进行清洗的新的清洗方 法。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状,目的在于,在沿用已有制冷剂配管时,提供一种已有 制冷剂回路的新的配管清洗方法及配管清洗装置。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用上部连接通路(11)将制冷剂回路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 上端连接,同时用下部连接通路(12)将制冷剂回路的下端连接,以构成闭合回路 (13),并在闭合回路(13)中充填制冷剂。下部连接通路(12)的分离器(50) 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加热以使其蒸发,并用过滤器(53)捕 集异物。下部连接通路(12)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地重复以下动 作,即,将在分离器(50)经过相变的气体制冷剂冷却后使其相变为液相的冷却动 作、以及将该液体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以给制冷剂施加运送 。制冷剂从运送热交换器(7A、7B)在闭合回路(13)循环,以清洗已有制冷 剂配管(2A、2B)。
具体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首先是一种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 (2A、2B)进行清洗的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方法。
并且具有:在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2A、2B)中至少一端连接清洗用 的连接通路(12)、用该连接通路(12)和制冷剂配管(2A、2B)构成1个闭 合回路(13)、同时在该闭合回路(13)中充填制冷剂的第1工序。
还具有:通过设在上述连接通路(12)中的运送装置(40)使上述制冷剂以液 相状态在制冷剂配管(2A、2B)中流动、以此状态使该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 内循环、以对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第2工序。
还具有将上述连接通路(12)从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的第3工序。
技术方案2是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第2工序在使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内 循环的同时,用分离装置(50)从该制冷剂分离异物。
技术方案3是在上述方案2的基础上,第2工序在制冷剂在连接通路(12)中移 动的过程中,用分离装置(50)对液体制冷剂加热后使其相变为气体制冷剂以分离 异物,接着将气体制冷剂冷却后使其相变为液体制冷剂,然后通过运送装置(40) 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技术方案4是在上述方案2的基础上,第2工序在制冷剂在连接通路(12)中移 动的过程中,进行用分离装置(50)对液体制冷剂加热后使其相变为气体制冷剂以 分离异物的第1分离动作。然后,上述第2工序进行从气体制冷剂中捕集异物的第2 分离动作,接着,将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体制冷剂后,用运送装置(40) 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技术方案5是在上述方案3或方案4中,第2工序的运送装置(40)作以下两个 动作,即,将已在分离装置(50)变化成气相的气体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体 制冷剂的冷却动作、以及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的动作。
技术方案6是在上述方案5的基础上,运送装置(40)具有设在连接通路(12) 的中途且相互并联连接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而且该2个运送热交换 器(7A、7B)交替进行以下动作,即,将在分离器(50)经过相变的气体制冷剂 冷却后使其相变为液相的冷却动作、以及将该液体制冷剂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通 过该加压动作将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技术方案7是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第2工序使制冷剂从运送装置(40)经过 制冷剂回路中的气体侧制冷剂配管(2B)而循环到液体侧制冷剂配管(2A)。
技术方案8是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第1工序从制冷剂高压瓶(91)经过充填 通路(9S)而将制冷剂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而且第3工序在通过回收通路 (9R)而将制冷剂从闭合回路(13)回收到制冷剂高压瓶(91)后,将连接通路 (12)从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
技术方案9是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的清洗用制冷剂 是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2A、2B)所形成的新制冷剂回路中所充填的新制冷剂 相同的制冷剂。
技术方案10是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的制冷剂是HFC (氟化氢碳)系制冷剂、HC(碳氢化合物)系制冷剂或FC(碳氟化合物)系制冷 剂中的任一种。
技术方案11首先是一种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 冷冻装置的配管清洗装置。
而且,设置与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2A、2B)的至少一端连接、与该 制冷剂配管(2A、2B)一同构成闭合回路(13)的清洗用连接通路(12)。
此外,该连接通路(12)还设有对制冷剂施加运送力、以使充填到上述闭合回路 (13)的制冷剂在该闭合回路(13)内循环且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2A、2B) 中流动以清洗该制冷剂配管(2A、2B)的运送装置(40)。
技术方案12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从在闭合回路 (13)中循环的制冷剂中分离异物的分离装置(50)。
技术方案13是在上述方案12的基础上,分离装置(50)在液体制冷剂保持液相 状态通过时捕集异物以将异物从制冷剂中分离。
技术方案14是在上述方案12的基础上,分离装置(50)具有:将在闭合回路 (13)内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加以贮存的罐(51)、以及装在该罐(51)内并对罐 (51)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加热并使其蒸发、以分离异物的加热部(52)。
技术方案15是在上述方案12的基础上,分离装置(50)具有:将在闭合回路 (13)内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加以贮存的罐(51)、装在该罐(51)内并对罐(51) 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加热并使其蒸发的加热部(52)、以及允许该气体制冷剂流通 且捕集气体制冷剂中异物的捕集部(53)。
技术方案16是在上述方案14或方案15的基础上,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对 已在分离装置(50)相变的气体制冷剂加以冷却以使其相变成液体制冷剂后向运送 装置(40)供给的冷却装置(84)。
技术方案17是在上述方案14或方案15的基础上,运送装置(40)作以下动作, 即,对已用分离装置(50)变化成气体相的制冷剂加以冷却后使其相变为液体制冷 剂的冷却动作、以及将液体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的运送动作。
技术方案18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运送装置(40)是使制冷剂以液体状态 在整个闭合回路(13)中进行循环的运送(80)。
技术方案19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运送装置(40)具有:设于与制冷剂配 管(2A、2B)连接的清洗用第1连接通路(11)且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减压、以 回收制冷剂的冷却装置(81)和设于与制冷剂配管(2A、2B)连接的清洗用第2 连接通路(12)且至少是设置在上述冷却装置(81)的下方、对液体制冷剂加热并 加压以将液体制冷剂送出的加压装置(82)。
技术方案20是在上述方案17的基础上,冷却装置(81)设置在与制冷剂配管 (2A、2B)的一端连接的清洗用第1连接通路(11)上并设置在该制冷剂配管 (2A、2B)的上部,将在上述制冷剂配管(2B)中上升的液体制冷剂回收并以重 力使该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2A)中下降。此外,加压装置(82)设置在与制 冷剂配管(2A、2B)的另一端连接的清洗用第2连接通路(12)上并设置在该制 冷剂配管(2A、2B)的下部,将在上述制冷剂配管(2A)中下降的液体制冷剂回 收并对该液体制冷剂加压以使其在制冷剂配管(2A)中上升。
技术方案21是在上述方案11、方案14、方案15或方案18中,运送装置(40) 具有设于连接通路(12)的中途且相互并联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而 且该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进行如下动作,即,对已在分离装置(50) 作了相变的气体制冷剂加以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体的冷却动作和在液体状态下对该 制冷剂加热并加压的加压动作,通过上述冷却动作回收制冷剂,通过上述加压动作而 将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
技术方案22是在上述方案21的基础上,分离装置(50)的加热部(52)用分 离热交换盘管(52)构成,另一方面,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运送装置(40) 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为了使1次制冷剂和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 2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与1次制冷剂在其中循环的、有别于闭合回路(13)的另外 1个清洗用冷冻回路(4R)连接。此外,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具有:在各运送 热交换器(7A、7B)中形成且供1次制冷剂通过的运送用制冷剂通路(71、72) 通过节流装置(44)而串联连接的运送通路部(4A)、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与 压缩机(41)的排出侧串联连接且与上述运送通路部(4A)连通的分离通路部 (4B)、以及为了用两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地使上述1次制冷剂冷凝 及蒸发而切换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对分离通路部(4B)的流通方向的切换 装置(42)。
技术方案23是在上述方案22的基础上,清洗用冷冻回路(4R)在压缩机(41) 的排出压力在规定值以上、或压缩机(41)的排出温度在规定值以下、或分离装置 (50)的内部压力在规定值以上时,切换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
技术方案24是在上述方案21的基础上,分离装置(50)的加热部(52)用分 离热交换盘管(52)构成,另一方面,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运送装置(40) 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为了使1次制冷剂和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 2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与1次制冷剂在其中循环的、有别于闭合回路(13)的中一 个清洗用冷冻回路(4R)连接。此外,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具有:具有在各运 送热交换器(7A、7B)中形成且供1次制冷剂通过的运送用制冷剂通路(71、 72)、分离热交换盘管(52)及节流装置(44)的运送通路部(4A);具有压缩 机(41)且与上述运送通路部(4A)连通的压缩通路部(4C);以及为了用两个 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替地使上述1次制冷剂冷凝及蒸发而切换运送通路部 (4A)的制冷剂对压缩通路部(4C)的流通方向的切换装置(42)。而且,上述 运送通路部(4A)如下构成:1次制冷剂在一个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中冷凝 后,流过分离热交换盘管(52)以用节流装置(44)减压,并在另一个运送热交换 器(7B或7A)中蒸发。
另外,技术方案25是在上述方案24的基础上,在压缩通路部(4C),将从压缩 机(41)排出的1次制冷剂进行冷凝的空冷式冷凝器(4e)设在压缩机(41)的 排出侧。
技术方案26是在上述方案25的基础上,空冷式冷凝器(4e)在压缩机(41) 的排出压力超过规定值时,立即驱动空冷式扇(4f)。
技术方案27是在上述方案24的基础上,清洗用冷冻回路(4R)在压缩机(41) 的吸入压力小于规定值时,切换装置(42)立即对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 方向进行切换。
技术方案28是在上述方案24的基础上,清洗用冷冻回路(4R)设有压差调节通 路(49),该压差调节通路(49)将分离热交换盘管(52)分路,且具有开闭阀 (SV)。
技术方案29是在上述方案22或24的基础上,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清洗前 从制冷剂高压瓶(91)向闭合回路(13)充填2次制冷剂的充填通路(9S)和清 洗后将2次制冷剂从闭合回路(13)回收到制冷剂高压瓶(91)的回收通路(9R)。
技术方案30是在上述方案22或24的基础上,在连接通路(12)上设有清洗完 毕时将高温高压的2次制冷剂从运送热交换器(7A、7B)的上游一侧导出后向运 送热交换器(7A、7B)下游一侧的供给的热气通路(15)。
技术方案31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连接通路(12)的制冷剂是从运送装置 (40)经过制冷剂回路上的气体侧制冷剂配管(2B)而循环到液体体制冷剂配管 (2A)的。
技术方案32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闭合回路(13)中所充填的清洗用制冷 剂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2A、2B)所形成的新制冷剂回路中所充填的新制冷剂 为相同制冷剂。
技术方案33是在上述方案11的基础上,闭合回路(13)中充填的制冷剂是HFC、 HC系制冷剂或FC系制冷剂中的任一种。
-作用-
根据上述的发明特定事项,采用技术方案1及11时,首先是在已有的制冷剂回路 中,从制冷剂配管(2A、2B)上取下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且至少在制冷剂配管 (2A、2B)的一端连接连接通路(12)以形成闭合回路(13)。而且在上述闭 合回路(13)中充填清洗用制冷剂,这时,在采用技术方案8及方案29时,是从制 冷剂高压瓶(91)并通过充填通路(9S)将制冷剂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
采用技术方案9及32时,是在闭合回路(13)中充填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 (2A、2B)所形成的新制冷剂回路中充填的制冷剂相同的制冷剂。采用方案10及 33时,是在闭合回路(13)中充填HFC系制冷剂、HC系制冷剂或FC系制冷剂中 的一种后完成第1工序。
接着,在上述连接通路(12)中,驱动运送装置(40)以使制冷剂循环。譬如, 采用方案3及4及18时,是驱动运送泵(80)来使制冷剂循环。采用方案19及21 时,则是驱动冷却装置(81)和加压装置(82)且利用重力来使制冷剂循环。
采用方案4、方案5、方案6及方案21和方案22时,是驱动清洗用冷冻回路(4R) 的压缩机(41)并使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1次制冷剂循环。在该清洗用冷冻 回路(4R)中,从压缩机(4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入分离装置(50),而 采用方案3和方案4及方案14和方案15时,是流入分离装置(50)的分离热交换 盘管(52),并使贮存在分离装置(50)的罐(51)中的清洗用液相2次制冷剂 蒸发。然后,流过上述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1次制冷剂流入一方的运送热交换 器(7A)。
即,经过了分离(50)的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高温的1次制冷剂流过第1 运送热交换器(7A),1次制冷剂冷凝后将液相的2次制冷剂加热并使其升压。由 于该升压,2次制冷剂在保持液相的状态下得到运送力并流出第1运送热交换器 (7A)且流过制冷剂配管(2A、2B)。这时,在采用方案7及31时,是使上述2 次制冷剂从运送装置(40)经过制冷剂回路中的气体侧制冷剂配管(2B)循环至液 体侧制冷剂配管(2A)。
另一方面,上述1次制冷剂在节流机构(44)中减压并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 (7B),该1次制冷剂蒸发,并将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 由于该相变,2次制冷剂降压,从分离装置(50)吸出气相的2次制冷剂,同时将 该2次制冷剂贮存在第2运送热交换器(7B)。而且,在上述第2运送热交换器(7B) 中蒸发的1次制冷剂返回压缩机(41)并重复该动作。
然后,对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的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 进行切换。譬如用方案27时,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高于规定值时,或压缩机 (41)的排出温度低于规定值时,或分离装置(50)内部压力高于规定值时,就对 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通过该切换,使经过了分离装置 (50)的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高温的1次制冷剂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7B), 并将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另一方面,1次制冷剂 在第1运送热交换器(7A)蒸发后将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冷却且贮存该2次制冷剂。 重复这一动作以使2次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内循环。
采用方案24时,譬如从压缩机(4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过第1运送热 交换器(7A),冷凝后将液相的2次制冷剂加压以使其升压。然后,部分凝结的气 液二相的1次制冷剂流入分离装置(50)的分离热交换盘管(52),使贮存在分离 装置(50)的罐(51)中的清洗用液相2次制冷剂蒸发。上述1次制冷剂在节流机 构(44)中减压后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7B)并蒸发,且将气相的2次制冷剂冷 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由于该相变,2次制冷剂从分离装置(50)吸出2次制冷剂, 并将该2次制冷剂贮存在第2运送热交换器(7B)中,而且,在上述第2运送热交 换器(7B)蒸发的1次制冷剂返回压缩机(42)并重复该动作。
采用方案27时,一旦压缩机(41)的吸入压力低于规定值,就对运送通路部 (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由于该切换,1次制冷剂就在第2运送热交换 器(7B)中冷凝并将2次制冷剂送出到制冷剂配管(2A、2B),另一方面,1次 制冷剂在第1运送热交换器(7A)蒸发,并将2次制冷剂贮存。重复该动作以使2 次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内循环。
采用方案25或26时,是在上述方案24的基础上,一旦压缩机(41)的排出压 力高于规定值,就驱动空冷风扇(4f),使1次制冷剂在空冷式冷凝器(4e)中冷 凝以降低排出压力。
方案28是在方案24的基础上,将对分离热交换盘管(52)分路的压差调节通路 (49)的开闭阀(SV)进行开闭以减少该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中的1次制冷剂 和2次制冷剂。这样,使分离装置(50)的罐(51)的制冷剂压力降低,确保2次 制冷剂送出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与分离装置(50)之间的压差。
通过该液相2次制冷剂的循环,使附在制冷剂配管(2A、2B)内面的润滑油等 异物溶解在2次制冷剂中。另外,方案2或方案13是在溶入了异物的2次制冷剂的 循环过程中,在2次制冷剂通过分离装置(50)之际用该分离装置(50)进行捕集。
采用方案3或方案14时,溶入了异物的2次制冷剂流入装置(50)。在该分离 装置(50)内,如上所述,通过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加热而蒸发并相变为气相, 故异物从2次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并滞留在罐(51)内的底部。由此对制冷剂配管 (2A、2B)进行清洗,一旦该清洗动作结束,第2工序就结束。
采用方案4或5时,异物所溶入的2次制冷剂流入分离装置(50)的罐(51) 中。该液相的2次制冷剂在罐(51)内,如上所述,由于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 加热而蒸发并相变成气相,故异物分离出来并滞留在罐(51)内的底部。再有,气 相的2次制冷剂在通过捕集部(53)时,混入该2次制冷剂的润滑油等异物就被除 去而成为清洁的2次制冷剂并流入上述的一方热交换器(7A、7B),并重复该动 作。一旦该清洗动作结束,第2工序即结束。
采用方案1或11时,通过使异物溶入2次制冷剂中来清洗制冷剂配管(2A、 2B)。一旦该清洗动作结束,第2工序即结束。
在该清洗动作结束时,方案30是从运送热交换器(7A、7B)的上游一侧将高 温高压的2次制冷剂通过热气通路(15)导出,并供给运送热交换器(7A、7B) 的下游一侧。这样使残留在制冷剂配管(2A、2B)中的液相2次制冷剂蒸发。
然后,采用方案8及方案29时,是通过回收通路(9R)将制冷剂从闭合回路(13) 回收到制冷剂高压瓶(91)中。然后,从制冷剂配管(2A、2B)上取下上部连接 通路(11)及第2连接通路(12),结束第3工序。
-发明的效果-
从而,由于本发明能够洗净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故能够可 靠地洗净已有的制冷剂配管(2A、2B)或新装的制冷剂配管(2A、2B)。由于 该清洗,譬如可在新设有空调装置中继续沿用已有的制冷剂配管(2A、2B)。结 果不仅可以简化空调装置的安装工程,还可降低成本。
尤其是在新装的空调装置中使用HFC系制冷剂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发生, 故可以防止毛细管堵塞等,能保证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可利用已有的制冷剂配管(2A、2B),故在安装新的空调装置时, 无须破坏建筑物墙壁天花板等,故可以加快安装作业,且可保证新装空调装置的 可靠性。
由于可利用已有的制冷剂配管(2A、2B),故可对已有资源进行再利用。
另外,用方案15时,分离装置(50)在加热部(52)对制冷剂进行加热,同时 用捕集部(53)捕集异物,故能可靠地除去润滑油等异物。
用方案18时,由于是用制冷剂的运送泵(80)来构成运送装置(40)的,故可 用简单的结构使清洗用的制冷剂循环。
用方案19及20时,是用冷却装置(81)和加压装置(82)来构成运送装置(40) 的,故可用较小的运送动力使制冷剂循环。
用方案21及22时,是用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 交替作冷却动作和加压动作以运送2次制冷剂,故能可靠地运送制冷剂。
另外,方案22是用1个冷冻回路来构成清洗用冷冻回路(4R)并利用2次制冷 剂系统来运送制冷剂,故能用低动力可靠地运送制冷剂。
方案23是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等对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运送通路产 (4A)的制冷剂循环方向进行切换,故能正确地进行清洗用制冷剂的循环。
方案24是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对在一方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中部分 凝结的1次制冷剂进一步进行冷凝,故能够充分保证将2次制冷剂加压的热量,故能 可靠地使该2次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
尤其是在上述2次制冷剂中使用HFC系制冷剂时,部分HFC系制冷剂在莫里尔 图的饱和液线和饱和蒸气线之间,相对等压线具有温度梯度。因此,如果1次制冷剂 的冷凝温度固定,蒸发2次制冷剂的分离器(50)的2次制冷剂压力就低于流出2 次制冷剂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的2次制冷剂压力。其结果,2次制冷剂能 可靠地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
采用方案25及26时,是在压缩通路部(4C)设置空冷式冷凝器(4e),故能 可靠地将1次制冷剂冷凝后使其散热,故能够可靠地防止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 高压压力过度上升。
采用方案7及31时,是使2次制冷剂从大口径的气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B) 向小口径的液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A)流动,故可以使2次制冷剂顺利循环,而 不会发生中途膨胀的情况,该2次制冷剂保持液相状态循环,可以防止清洗效率降低。
采用方案28时,1次制冷剂因设有将分离热交换盘管(52)分路的压差调节通 路,故可使分离器(50)中的2次制冷剂压力低于将1次制冷剂加压并送出的一个 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的2次制冷剂压力,因此能可靠地确保该运送热交换器 (7A或7B)与分离器(50)之间的压差。其结果,能使上述2次制冷剂可靠循环。
采用方案30时,由于设置热气通路(15),故可以使清洗结束时残留在已有制 冷剂配管(2A、2B)中的2次制冷剂可靠地蒸发,能可靠地回收2次制冷剂。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冷冻回路热平衡的特性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主要部分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主要部分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主要部分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整体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主要部分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整体的制冷剂回路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实施形态1
如图1所示,配管清洗装置利用2次制冷剂系统清洗已有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 剂配管(2A、2B),且与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连接。在图1中,示出了 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该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是将未图 示的已有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连接的连接配管,在本实施形态中是纵 配管。
在上述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上端连接有作为第1连接通路的上部 连接通路(11),下端连接有作为第2连接通路的下部连接通路(12)。上述上部 连接通路(11)由1根连接配管(1a)构成,两端通过接头(21、21)而与2根 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上端连接。而且该上部连接通路(11)的连接部位 在譬如已有的制冷剂回路中是连接室内单元的部分。
上述下部连接通路(12)由清洗用连接通路(30)和清洗用冷冻通路(4R)构 成。该清洗用连接通路(30)的两端通过接头而与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的下端连接。而且,由上述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和上部连接通路(11) 和下部连接通路(12)的清洗用连接通路(30)构成闭合回路(13)。另外,上 述清洗用连接通路(30)的连接部位在譬如已有制冷剂回路中是连接室外单元的部 分。
在上述闭合回路(13)中,充填清洗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用的清洗用2 次制冷剂。该2次制冷剂采用譬如新装的空调装置中所用的新的清洁制冷剂。具体说, 上述2次制冷剂是R-407C或R-410A等HFC系制冷剂。为了清洗已有制冷剂配 管(2A、2B),该2次制冷剂应该满足以下条件:①蒸发潜热小,即略微加热即 蒸发,略微冷却即凝结,②液体比重小,即液体循环能量小,③容易溶解润滑油。
上述清洗用连接通路(30)是通过连接配管(34)将单向阀(31)、清洗确认 用观察玻璃(32)、分离器(50)、加减压部(60)及干燥器(33)顺序连接而 成。该单向阀只允许制冷剂向分离器(50)流通。上述观察玻璃(32)是主要通过 粘度来观察润滑油是否除去的窗口。上述干燥器(33)兼作过滤器。
上述加减压部(60)是在连接配管(34)的中途形成2个并联通路(61、61), 同时在各并联通路(61、61)上设置运送热交换器(7A、7B)。另外,在上述 加减压部(60)中的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设有只 允许制冷剂向干燥器(33)流通的单向阀(62、62…)。
上述分离器(50)是在罐(51)中装有分离热交线圈(52)和过滤器(53), 构成从2次制冷剂中分离润滑油等异物的分离装置。上述罐(51)用于将在各已有 制冷剂配管(2A、2B)中流通的液相2次制冷剂贮存。
上述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与清洗用冷冻回路(4R)连接,构成将罐(51)内 的液相2次制冷剂加热并使其蒸发的加热部。上述过滤器(53)安装在罐(51)内 的上部,构成异物捕集部,利用被分离热交换盘管(52)加热蒸发的气相2次制冷 剂的通过,从该2次制冷剂中捕集异物。
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具有运送通路部(4A)和分离通路部(4B),成1 个独立的冷冻回路构成运送装置(40)。该运送通路部(4A)通过四通切换阀(42) 而与分离通路部(4B)连接,可使制冷剂流通方向逆转。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 中充填的制冷剂、即1次制冷剂除了R22外,还可使用HFC系制冷剂等各种制冷剂。
该分离通路部(4B)是在压缩机(41)的排出侧串联连接分离热交换盘管(52) 而构成。该压缩机(41)的吸入侧通过冷冻用配管而与四通切换阀(42)连接,同 时,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流出侧与四通切换阀(42)连接。而且,上述分离热 交换盘管(52),如上所述,装在分离器(50)的罐(51)中。该分离热交换盘 管(52)上有从压缩机(41)排出的高温1次制冷剂流过,使罐(51)内的液相2 次制冷剂蒸发,上述运送装置(40)兼作分离器(50)的加热部。
上述运送通路部(4A)是将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的各运送热交换盘 管(71、72)通过节流机构(44)并用冷冻配管串联连接构成。该2个运送热交 换器(7A、7B)的各运送热交换盘管(71、72)交替地重复以下2个动作,即, 将在上述分离器(50)中相变的气相2次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并减压的冷 却动作,以及将该液相的2次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加热并进行加压的加压动作。即, 上述各运送热交换盘管(71、72)以交替成为冷却装置和加压装置的状态来构成运 送用制冷剂通路。
具体地说,譬如在图1左侧的第1运送热交换器(7A)贮存清洗用的液相2次制 冷剂的状态下,图1右侧的第2运送热交换器(7B)中就贮存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 冷剂。在此状态下,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盘管(71)成为加压装置,第2运送热交 换盘管(72)成为冷却装置。
然后,经过了上述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高温的1次制冷剂在第1运送热交换 器(7A)对液相的2次制冷剂加热升压并施加运送力,以将2次制冷剂送出到已有 的制冷剂配管(2A、2B)中。另一方面,上述1次制冷剂在节流机构(44)中减 压后在第2运送热交换器(78)蒸发,并将气相的2次制冷剂冷却以使2次制冷剂 相变为液相并减压,并从分离器(50)吸出气相的2次制冷剂后将该2次制冷剂贮 存。
然后,将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盘管(71)切换到冷却,将第2运送热交换盘管切 换到加压装置,经过了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高温的1闪制冷剂流入第2运送热 交换器(7B),且将液相的2次制冷剂送出到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中。另 一方面,1次制冷剂在第1运送热交换器(7A)蒸发后将气相的2次制冷剂冷却后 将该2次制冷剂贮存并重复这一动作。
另外,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超过规定值时, 或压缩机(41)的排出温度低于规定值时,或在分离器(50)的内部压力超过规定 值时,切换四通切换阀(42),以切换运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流通方向。即, 一旦液相的2次制冷剂全部从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7B)(加压方)流出,1 次制冷剂的热交换量即下降,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上升,故将四通切换阀(42) 进行切换。或者,当另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7B)(冷却方)充满液相的2 次制冷剂时,1次制冷剂就被吸入压缩机(41),压缩机(41)的温度下降,故将 四通切换阀(42)进行切换。或者,当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7B)(冷却方) 充满液相的2次制冷剂时,分离器(50)的内部压力上升到正当于压缩机(41)的 排出温度的饱和压力,故将四通切换阀(42)进行切换。通过该四通切换阀(42) 的切换,经过了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高温的2次制冷剂就流入另一方的运送热 交换器(7A、7B)。
-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动作-
以下结合配管动作说明上述配管清洗装置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 洗的动作。
首先,在已有的制冷剂回路中,从作为连接配管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上拆下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然后,在该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上端 连接上部连接通路(11),而在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下端连接下部 连接通路(12)的清洗用连接通路(30)以形成闭合回路(13)。然后,在上述 闭合回路(13)充填清洗用的制冷剂、即2次制冷剂,结束第1工序。
接着,在上述下部连接通路(12)中驱动清洗用冷冻回路(4R)。即,驱动压 缩机(41),使1次制冷剂循环。在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从压缩机(41) 排出的高温高压的1次制冷剂流入分离器(50)的分离热交换盘管(52),使贮存 在分离器(50)的罐(51)中的液相2次制冷剂蒸发。然后,流过上述分离热交换 盘管(52)而部分冷凝的气液二相的1次制冷剂经过四通切换阀(42)而流入一方 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72)。
为此,在图1左侧的第1运送热交换器(7A)中贮存清洗用的液相2次制冷剂的 状态下,在图1右侧的第2运送热交换器(7B)中贮存着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冷剂, 从这一状态起进行说明。
在此状态下,四通切换阀(42)切换成图1的实线状态,经过了分离热交换盘管 (52)的高温1次制冷剂流过第1运送热交换器(7A)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 1次制冷剂冷凝并将液相的2次制冷剂加热以使其升压。通过此升压,2次制冷剂在 液相状态下得到运送力而流出第1运送热交换器(7A)并流入已有制冷剂配管 (2A、2B)。
另一方面,上述1次制冷剂在节流机构(44)中减压后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 (7B)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2),该1次制冷剂蒸发,将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冷剂 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由于这一相变,2次制冷剂降压后将气相的2次制冷剂从分 离器(50)吸出,同时将该2次制冷剂存入第运送热交换器(7B)。然后,在上述 第2运送热交换器(7B)蒸发了的1次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42)而返回压缩机 (41)并重复该动作。
然后,一旦液相的2次制冷剂全部从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器(7A)流出,就切换 四通切换阀(42)。譬如,由于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器(7A)中的1次制冷剂的热 交换量降低,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上升,故检测到上述2次制冷剂的流出,并 将四通切换阀(42)进行切换。或者,当另一方的第2运送热交换器(7B)(冷却 方)充满液相的2次制冷剂时,1次制冷剂就被吸入压缩机(41),压缩机(41) 的排出温度下降,故检测到上述2次制冷剂的流出,并将四通切换阀(42)进行切 换。或者,当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器(7A)(冷却方)充满液相的2次制冷剂时, 分离器(50)内部的压力就上升到相当于压缩机(41)排出温度的饱和压力,故检 测到上述2次制冷剂的流出,并将四通切换阀(42)进行切换。
由于该四通切换阀(42)的切换,经过了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温度的1次 制冷剂就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7B),将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送出到已有制冷剂 配管(2A、2B)中。另一方面,1次制冷剂在第1运送热交换器(7A)蒸发并将 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冷却后将该2次制冷剂贮存。重复该动作,使2次制冷剂在闭合 回路(13)内循环。
通过该液相2次制冷剂的循环,使附在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内面的润滑 油等异物溶解到2次制冷剂中,并流入分离器(50)的罐(51)中。如上所述,该 液相的2次制冷剂在罐(51)内由于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加热而蒸发相变为气 相,故异物被分离出来且沉淀在罐(51)内的底部。而气相的2次制冷剂在通过过 滤器(53)之际,混入该2次制冷剂中的润滑油等异物就被除去,成为清洁的2次 制冷剂后流入上述的一方运送热交换器(7A、7B),并重复该动作。
另外,从观察玻璃(32)看到的2次制冷剂含润滑油多时为高粘度状态,而一旦 经反复清洗后润滑油减少,2次制冷剂的粘度就会降低,通过观察其粘度可以决定是 否结束清洗。一旦结束该清洗动作,第2工序即结束。
在该清洗动作结束后,就将上部连接通路(11)及下部连接通路(12)从已有 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结束第3工序,并将新装的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与 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连接。这时,或是在新的制冷剂回路中充填全新的制 冷剂,而不用上述清洗中所用的2次制冷剂,或是依旧使用上述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
在作上述清洗动作时,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的热平衡如图2所示。首先,在 压缩机(41)中从A点升压到B点的1次制冷剂在分离热交换盘管(52)处散热, 而发生从B点到C点的热变化,并将热量(=i4-i2)施加给2次制冷剂。1次制 冷剂在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7B)中发生从C点到D点的热变化,并将热量 (=i2-i1)施加给2次制冷剂。另外,1次制冷剂在另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 7B)中发生从E点到A点的热变化,并从2次制冷剂夺过热量(=i3-i1)。还有, 在上述图2中,i4-i3=i2-i1,i4-i2=i3-i1,呈热平衡。
另外,流过上述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1次制冷剂也可以只进行显热变化。
-实施形态1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可以对已有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进 行清洗,故能够可靠地清洗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可在新装的空调装置中 继续沿用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这样不仅可简化空调装置的安装施工,且 可降低成本。
尤其是,当新装的空调装置中使用HFC系制冷剂时,由于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异 物,故能够防止毛细管堵塞等,确保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可以对已有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故 能够在新装的空调装置中继续沿用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这样不仅可简化 空调装置的安装施工,且可降低成本。尤其是,当新装的空调装置中使用HFC系制 冷剂时,由于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异物,故能够防止毛细管堵塞等,确保装置的可靠 性。
另外,由于可以利用上述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故在安装新的空调装置 时,不必破坏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等,可以迅速地安装,同时能确保新装空调装置 的可靠性。
又由于能够对上述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再利用,故可以实现资源的 再利用。
而且由于是用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交 替地反复进行冷却动作和加压动作来运送2次制冷剂,故能可靠地运送制冷剂。
又由于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是用1个冷冻回路构成,且利用2次制冷剂系 统运送制冷剂,故能用较低的动力可靠地运送制冷剂。
另外,上述分离器(50)是用分离热交换盘管(52)对2次制冷剂加热,同时 用过滤器(53)捕集异物,故能可靠地除去润滑油等异物。
另外,是用压缩机(41)的排出压力等来切换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运 送通路部(4A)的制冷剂循环方向,故能使清洗用的制冷剂正确循环。
-实施形态2-
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在上部连接通路(11)上设置冷却装置(81), 而在下部连接通路(12)设置加压装置(82)。
上述冷却装置(81)用于将闭合回路(13)中所充填的清洗用制冷剂冷却并减 压,被供给譬如冷却
另一方面,上述加压装置(82)由存有热水等的加热罐(83)构成,将闭合回 路(13)中所的清洗用制冷剂加热并加压,在液相状态下施加运送力。另外,设置 在上述加热罐(83)内部的连接配管(34)中设有分离器(50),该分离器(50) 从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的制冷剂中除去润滑油等异物。
另外,上述分离器(50)不是象实施形态1那样使制冷剂相变为气相,而是通过 液相制冷剂的流通来除去异物。
从而,闭合回路(13)中所充填的清洗用制冷剂被加热装置(82)加热并升压, 且在另一方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或2B)中流动。另外,上述冷却装置(81)将 闭合回路(13)的制冷剂冷却并降压,故从上述加压装置(82)吸引在已有制冷剂 配管(2A或2B)中流动的制冷剂。另一方面,制冷剂从上述冷却装置(81)自然 落下而流出,且该制冷剂在另一方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或2B)中流动而返回下 部连接通路(12)。然后,在该下部连接通路(12)中,用分离器(50)从制冷 剂中除去异物,并重复该动作,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结果, 由于上述运送装置(40)是由冷却装置(81)和加压装置(82)构成的,故可用 较小的运送力使清洗用的制冷剂循环。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均与实施形态1相同。
-实施形态3-
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是在下部连接通路(12)上设置分离器(50) 和运送泵(80)。即,该分离器(50)与实施形态2同样,是通过液相制冷剂的流 通来除去异物的。而且,上述运送泵(80)构成运送装置(40),在液相状态下运 送闭合回路(13)的制冷剂。
从而,本实施形态3通过上述运送泵(80)使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在闭合回路 (13)中循环。同时,在该制冷剂循环中途,制冷剂从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中溶出异物,并利用分离器(50)从液相的制冷剂中除去异物。由此将已有制冷剂 配管(2A、2B)洗净。结果,由于用运送泵(80)构成上述运送装置(80), 故可用简单的结构使清洗用制冷剂循环。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形态1相同。
-实施形态4-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是在下部连接通路(12)上设置分离器(50)、 冷却器(84)和运送泵(80)。即,该分离器(50)与实施形态1同样,是用加 热部(未图示)对液相的制冷剂加热并使其相变为气相,同时利用过滤器(53)从 制冷剂中除去异物。
另外,上述冷却器(84)构成对气相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使其冷凝为液相制冷剂 的冷却装置,上述运送泵(80)将用冷却器(84)冷凝后的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运 送。
从而,本实施形态4通过上述运送泵(80)使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从一方的已有 制冷剂配管(2A)经上部连接通路(11)而流到另一方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B) 中。在该制冷剂流动途中,制冷剂从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中溶出异物,并 利用分离器(50)使制冷剂从液相相变为气体后从制冷剂中除去异物。然后,利用 冷却器(84)使制冷剂再度从气相相变为液相后吸入运送泵(80),利用这一循环 将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洗净。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形态1相同。
-实施形态5-
图6和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5,是在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的第1运送 热交换盘管(71)与第2运送热交换盘管(72)设置分离热交换盘管(52)。
即,上述清洗用冷冻回路(4R)用具有运送通路部(4A)和压缩通路部(4C) 且独立的1个冷冻回路构成运送装置(40),且该运送通路部(4A)通过四通切换 阀(42)与压缩通路部(4C)连接,可使制冷剂的流通方向逆向。
上述运送通路部(4A)由第1运送热交换盘管(71)、感温式第1膨胀阀(E1)、 分离热交换盘管(52)、感温式第2膨胀阀(E2)和第2运送热交换盘管(72) 串联连接构成。而在上述运送通路部(4A)具有单向阀(CV)的2个旁通路(45) 分别与第1膨胀(E1)及第2膨胀阀(E2)并联连接。还有,上述第1膨胀阀(E1) 及第2膨胀阀(E2)的感温筒(TB)设在第1运送热交换盘管(71)及第2运送 热交换盘管(72)的下游一侧。而且,上述第1膨胀阀(E1)及第2膨胀阀(E2) 构成节流机构(44)。
上述压缩通路部(4C)分别在压缩机(41)的排出侧设置空冷式冷凝器(4e), 在压缩机(41)的吸入侧设置蓄能器(46)。而且,上述空冷式冷凝器(4e)用 于抑制压缩机(41)的排出侧高压压力上升,故一旦该高压压力超出规定值,就驱 动空冷式风扇(4f)。另外,从上述压缩机(41)排出的制冷剂在空冷式冷凝器(4e) 中凝结,同时在一方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或72)凝结,并在分离热交换盘管(52) 对1次制冷剂加热后,在另一方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或72)蒸发。
还有,在上述压缩通路部(4C),在压缩机(41)的吸入侧设置低压传感器 (P1),在压缩机(41)的排出侧设置高压传感器(P2)及温度传感器(T2), 而在清洗用连接通路(30)上的连接配管(34)上,在分离器(50)的下游一侧 设置低压开关(LPS)。而且,当上述低压传感器(P1)检测到压缩机(41)吸入 侧的低压低于规定值时,四通切换阀(42)即进行切换,将运送通路部(4A)的制 冷剂流通方向进行切换。即,当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中充满2次制冷 剂时,1次制冷剂的热交换量即降低,且压缩机(41)的吸入压力降低,故将四通 切换阀(42)进行切换。
还有,在闭合回路(13)中,2次制冷剂从下部连接通路(12)流过气体侧的 已有制冷剂配管(2B),并经过上部连接通路(11)而循环到液体侧的已有制冷剂 配管(2A)。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清洗用连接通路(30)中设有热气通路(15),同 时设有充填及回收2次制冷剂用的制冷剂辅助通路(90)。
上述热气通路(15)用于在清洗结束后将高温高压的2次制冷剂供给已有制冷剂 配管(2A、2B),并使残留在该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中的2次制冷剂蒸 发以回收。该热气通路(15)的流入侧分支为2路。上述热气通路(15)的2个流 入端与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中的流入侧并联通路(61、61)连接,流出 端从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与流出侧的连接配管(34)连接。而且,在上述 热气通路(15)中的流入侧分支部分设有单向阀(CV),在流出侧的集合部分则 设有第1封闭阀(V1)。
上述辅助制冷剂通路(90)具有制冷剂高压瓶(91)和4条辅助通路(92~95)。 该第1辅助通路(92)从流入干线部分起,在流出侧分支为2路。上述第1辅助通 路(92)的流入端与制冷剂高压瓶(91)连通,2个流出端从热气通路(15)上 的单向阀(CV)与流入侧的分支部分连接。而且,上述第1辅助通路(92)上的 流入侧干线部分设有第2封闭阀(V2),在流出侧的分支部分设有单向阀(CV)。
上述第2辅助通路(93)的一端与制冷剂高压瓶(91)连接,另一端在第2封 闭阀(V2)的下游侧与第1辅助通路(92)的干线部分连接,且设有第3封闭阀 (V3)。而且,通过上述第1辅助通路(92)、第2辅助通路(93)和热气通路 (15)分支部分的一部分构成将2次制冷剂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用的充填通路 (9S)。
上述第3辅助通路(94)的一端与制冷剂高压瓶(91)连通,另一端从第2运 送热交换器(7B)与流出侧的连接配管(34)连接,且设有第4封闭阀(V4)。 另外,上述第4辅助通路(95)的一端位于第1封闭阀(V1)的下游侧与热气通路 (15)的集合部分连接,另一端位于第2封闭阀(V2)的上游侧与第1辅助通路 (92)干线部分连接,且设有第5封闭阀(V5)。而且,通过上述第3辅助通过和 第4辅助通路(95)构成将2次制冷剂回收到制冷剂高压瓶(91)的回收通路 (9R)。其他结构则与实施形态1相同。
-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动作-
以下就上述配管清洗装置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进行清洗的动作说明配 管清洗方法。该清洗的基本动作与实施形态1相同。
首先,在第1工序中,在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上连接上部连接通路 (11)和下部连接通路(12)的清洗用连接通路(30)以形成闭合回路(13)。 并且在图7所示的第1封闭阀(V1)、第4封闭阀(V4)及第5封闭阀(V5)保 持关闭的状态下打开第2封闭阀(V2)及第3封闭阀(V3)。由于这一打开,液 相和气相的2次制冷剂从制冷剂高压瓶(91)通过第1辅助通路(92)及第3辅助 通路(94)并经热气通路(15)而流入闭合回路(13),作为清洗用制冷剂的2 次制冷剂就被充填到闭合回路(13)中。
接着进入第2工序,在上述第1封闭阀(V1)~第5封闭阀(V5)保持关闭的 状态下,在下部连接通路(12)中驱动清洗用冷冻回路(4R)。即,驱动压缩机 (41),使1次制冷剂循环。在该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从上述压缩机(41) 排出的高温高压的1次制冷剂流过空冷式冷凝器(4e),并经四通切换阀(42)而 流入一方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或72)。
为此,在图7左侧的第1运送热交换器(7A)中贮存着清洗用的液相2次制冷剂 的状态下,在图7右侧的第2运送热交换器(7B)中贮存着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冷 剂,以下从这一状态起进行说明。
在此状态下,四通切换阀(42)切换成图1的实线状态,高温的1次制冷剂流过 第1运送热交换器(7A)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1),1次制冷剂的一部分冷凝并将 液相的2次制冷剂加热以使其升压。通过此升压,2次制冷剂在液相状态下得到运送 力而流出第1运送热交换器(7A)并流入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这时,2 次制冷剂首先流过大口径的气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B),并经过上部连接通路 (11)而流过小口径的液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A)。
另外,经过了上述第1运送热交换器(7B)的1次制冷剂通过旁通路(45)而 流入分离器(50)的分离热交换盘管(52),并使在分离器(50)的罐(51)中 的液相2次制冷剂蒸发,然后,上述冷凝后的1次制冷剂在第2膨胀阀(E2)减压 后流入第2运送热交换器(7B)的运送热交换盘管(72),该1次制冷剂蒸发,且 将清洗用的气相2次制冷剂冷却以使其相变为液相。由于这一相变,2次制冷剂降压 以将气相的2次制冷剂从分离器(50)吸出,同时将该2次制冷剂贮存在第2运送 热交换器(7B)中。同时,在上述第2运送热交换器(7B)蒸发的1次制冷剂通过 四通切换阀(42)返回压缩机(41),并重复该动作。
然后,一旦上述第2运送热交换器(7B)充满液相的2次制冷剂,就切换四通切 换阀(42)。即,一旦上述第2运送热交换器(7B)中的1次制冷剂的热交换量降 低,第2膨胀阀(E2)就实行过热度控制,故节流量增大,压缩机(41)吸入侧的 低压下降。低压传感器(P1)检测到该低压,一旦低于规定值,就切换四通切换阀 (42)。
由于该四通切换阀(42)的切换,从压缩机(41)排出的1次制冷剂就流入第2 运送热交换器(7B),将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送出到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中。另一方面,1次制冷剂经过分离热交换盘管(52)而在第1运送热交换器(7A) 蒸发并将2次制冷剂冷却后将该2次制冷剂贮存。重复该动作,使2次制冷剂在闭合 回路(13)内循环。
该液相2次制冷剂流过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使附在已有制冷剂配管 (2A、2B)内面的润滑油等异物溶解到2次制冷剂中,在分离器(50)中,通过 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加热使其蒸发,使异物沉淀在罐(51)内。而在通过过滤 器(53)之际,混入该2次制冷剂中的润滑油等异物被除去,并流入上述的一方运 送热交换器(7A、7B),并重复该动作。
在运送上述2次制冷剂时,一旦1次制冷剂的冷凝量降低,压缩机(41)排出侧 的高压即上升,故高压传感器(P2)就会检测到该高压,一旦超过规定值,就驱动 空冷式风扇(4f)。结果,高温高压的1次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空冷式冷凝器(4e) 中冷凝后,该气液二相的1次制冷剂就经过四通切换阀(42)而流入一方的运送热 交换盘管(71或72)。该空冷式冷凝器(4e)的冷凝使1次制冷剂的高压降低。
另一方面,在第3工序中,在上述清洗动作结束时,就打开第1封闭阀(V1), 度向闭合回路(13)供给高温的1次制冷剂。即,在对2次制冷剂加热以使其升压 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中,在即将切换四通切换阀(42)前2次制冷剂温度 和压力最高。将该高温高压的2次制冷剂从热气通路(15)送出到已有制冷剂配管 (2AQ、2B)。通过该高温的2次制冷剂使残留在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中的液相的2次制冷剂蒸发。
然后,在保持第1封闭阀(V1)、第2封闭阀(V2)及第3封闭阀(V3)保 持封闭的状态下将第4封闭阀(V4)及第5封闭阀(V5)打开。通过这一打开, 闭合回路(13)的液相和气相的2次制冷剂通过第3辅助通路(94)及第4辅助通 路(95),并经过第1辅助通路(92)而流入低压状态的制冷剂高压瓶(91)和 闭合回路(13),回收2次制冷剂。然后,将上部连接通路(11)及下部连接通路 (12)从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取下。
在作上述清洗动作时,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的热平衡如图2所示。在压缩机 (41)中从A点升压到B点的1次制冷剂在空冷式冷凝器(4e)处散热,而发生从 B点到C点的热变化。然后,1次制冷剂在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中发生0从C点 到F点的热变化。而在另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中,1次制冷剂发生从E 点到A点的热变化。其他作用则与实施形态1相同。
-实施形态5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是在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上用分离热交换盘 管(52)将部分冷凝的1次制冷剂进一步冷凝,故能充分确保对2次制冷剂进行加 压所需的热量,故能可靠地使该2次制冷剂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
尤其是在上述2次制冷剂中使用HFC系制冷剂时,R-407C或R410-A等部 分HFC系制冷剂在莫里尔图的饱和液线和饱和蒸气线之间,相对等压线具有温度梯 度。因此,如果1次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固定,蒸发2次制冷剂的分离器(50)的2 次制冷剂压力就低于流出2次制冷剂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的2次制冷剂压 力。其结果,2次制冷剂能可靠地在闭合回路(13)中循环。
另外,由于上述在压缩通路部(4C)设置空冷式冷凝器(4e),故能可靠地将1 次制冷剂冷凝后使其散热,故能够可靠地防止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高压压力过 度上升。
另外,由于是使2次制冷剂从大口径的气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B)向小口径的 液体侧已有制冷剂配管(2A)流动,故可以使2次制冷剂顺利循环,而不会发生中 途膨胀的情况,该2次制冷剂保持液相状态循环,可以防止清洗效率降低。
另外,由于设置了上述热气通路(15),故可以使清洗结束时残留在已有制冷剂 配管(2A、2B)中的2次制冷剂可靠地蒸发,能可靠地回收2次制冷剂。
-实施形态6-
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6,上述实施形态5是在清洗用冷冻回路(4R) 中设置第1膨胀阀(E1)和第2膨胀阀(E2),而本实施形态则是设置整流回路 (47)和1个膨胀阀(EV)。
即,在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上运送通路部(4A)设置整流回路(47)和单 向通路(48)。该整流回路(47)构成具有4个单向阀(CV)的桥回路,4个连 接点中2个连接点与单向通路(48)连接,另2个连接点则分别与第1运送热交换 盘管(71)及第2运送热交换盘管(72)连接。
在上述单向通路(48)上,从上游侧起顺序连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膨胀 阀(EV)。而且该膨胀阀(EV)的感温简(TB)安装在蓄能器(46)的流入侧。
另外,在上述单向通路(48)上,连接着具有开闭阀(SV)的压差通路(49)。 该压差调节通路(49)与分离热交换盘管(52)并联设置,以使1次制冷剂绕过分 离热交换盘管(52)。上述开闭阀(SV)譬如每隔规定时间开闭,且每隔规定时间 中止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中1次制冷剂的冷凝、即2次制冷剂的蒸发,使分离器 (50)中的2次制冷剂压力降低。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辅助制冷剂通路(90)与实施形态5相比,形成2个制 冷剂高压瓶(91)的连接通道。而且第1辅助通路(92)与实施形态5相比,2个 流出端直接与各运送热交换器(7A、7B)的流入侧并联通路(61、61)连接。 另外,第4辅助通路(95)连接热气通路(15)和第1辅助通路(92)。
另外,还设置第5辅助通路(96)来替代实施形态5中的第2辅助通路(93)。 该第5辅助通路(96)具有第6封闭阀(V6),一端位于第3辅助通路(94)上 第4封闭阀(V4)的下游侧进行连接,另一端位于第2封闭阀(V2)的下游侧与 第1辅助通路(92)的干线部分连接。而且由上述第1辅助通路(92)和第3辅助 通路(94)的一部分与第5辅助通路(96)构成向闭合回路(13)充填2次制冷 剂用的充填通路(9S)。另外,由上述第3辅助通路(94)、第4辅助通路(95) 和第1辅助通路(92)的一部分构成将2次制冷剂回收到制冷剂高压瓶(91)用的 回收通路(9R)。其他结构则与实施形态5相同。
-已有制冷剂(2A、2B)配管的清洗动作-
用上述清洗装置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清洗动作与实施形态5相同, 但在第1工序中,充填制冷剂时是在将第1封闭阀(V1)、第4封闭阀(V4)及 第5封闭阀(V5)封闭的状态下将第2封闭阀(V2)及第6封闭阀(V6)打开。 由于这一打开,液相和气相的2次制冷剂从制冷剂高压瓶(91)通过第1辅助通路 (92)及第5辅助通路(96)而流入闭合回路(13)后在闭合回路(13)内充填 清洗用的2次制冷剂。
另外,在第2工序中,除了1次制冷剂通过整流回路(47)及单向通路(48) 循环外均与实施形态5相同。不过,本实施形态中,压差调节通路(49)上的开闭 阀(SV)譬如每隔规定时间开闭。从而,分离热交换盘管(52)上的1次制冷剂的 冷凝、即、2次制冷剂的蒸发就每隔规定时间中止。结果,分离器(50)中的2次 制冷剂温度下降,且2次制冷剂压力下降,故分离器(50)的2次制冷剂低于对1 次制冷剂加压后送出的一方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的2次制冷剂压力。从而, 可确保上述一方的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与分离器(50)之间的压差,使2次 制冷剂可靠地循环。
另外,在第3工序中,制冷剂回收时是在将第1封闭阀(V1)、第2封闭阀(V2) 及第6封闭阀(V6)封闭的状态下将第4封闭阀(V4)及第5封闭阀(V5)打开。 由于这一打开,闭合回路(13)的液相和气相的2次制冷剂通过第3辅助通路(94) 及第4辅助通路(95),并经过第1辅助通路(92)后流入低压状态的制冷剂高压 瓶(91),回收2次制冷剂。其他作用与实施形态5相同。
-实施形态6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由于设置了使1次制冷剂绕过分离热交换盘管(52)的差 压调节通路(49),故可以使分离器中2次制冷剂压力低于对1次制冷剂加压后送 出的一方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故可以确保该运送热交换器(7A或7B)与 分离器(50)之间的压差。结果,能使上述2次制冷剂可靠地循环。其他效果则与 实施形态5相同。
-其他实施形态-
在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1及图5所示的实施形态4中,分离器(50)是在罐(51) 中装入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过滤器(53),但不一定非要设置过滤器(53)。 即,譬如当异物是润滑油时,通过使液体制冷剂在罐(51)的内部蒸发,就可使润 滑油在罐(51)的液体制冷剂中浓缩而将该润滑油分离。结果,只需在分离热交换 盘管(52)中对制冷剂进行加热就可将异物分离。
另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1中,分离热交换盘管(52)和2个运送热交换器 (7A、7B)是设在1个清洗用冷冻回路(4R)中,当然分离热交换盘管(52) 与运送热交换器(7A、7B)也可设置在不同的冷冻回路中,另外,分离热交换盘 管(52)也可以是电气加热器等加热部件。
另外,在图3所示的实施形态2中,是将冷却装置(81)设置在上部,加压装置 (82)设置在下部,但不一定非要将冷却装置(81)设置在最高位置,只要是在加 压装置(82)的上方即可,也可设在中间位置上。
又,本发明也可在清洗作业后将溶有润滑油等异物的清洗用制冷剂废弃不用。在 这种场合不必再设置分离器(50)等分离装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是就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的清洗作了说明,当然 本发明也适用于已有配管以外的新装制冷剂配管(2A、2B)的清洗。
又,充填到本发明的闭合回路(13)中的2次制冷剂不限于清洁的制冷剂,只要 是适于清洗的即可。
又,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1中的2个运送热交换器(7A、7B)只要是能使闭合 回路(13)的2次制冷剂与清洗用冷冻回路(4R)的1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即可。 从而,运送热交换器(7A、7B)可以是层叠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或充满 液体式热交换器或双重管热交换器等各种热交换器。只要能通过将清洗用的液相2次 制冷剂从热交换器送到制冷剂配管(2A、2B)即可。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设有2根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当然,本发明也 可是具有3根以上的已有制冷剂配管(2A、2B)。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是用HFC系制冷剂作为清洗用制冷剂,当然也可用HC系 制冷剂或FC系制冷剂作为其他的清洗用制冷剂。
另外,本发明的清洗用制冷剂也可以是与清洗后的制冷剂配管(2A、2B)所形 成的制冷剂回路中所充填的新制冷剂不同的制冷剂。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冷冻装置配管清洗方法及配管清洗装置适用于在更新空调装 置时继续沿用已有制冷剂配管的场合。尤其适用于用HFC系制冷剂等来取代传统的 CFC系制冷剂或HCFC系制冷剂的场合。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