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循环的制冷系统

申请号 CN201510444588.4 申请日 2015-07-27 公开(公告)号 CN105042915A 公开(公告)日 2015-11-11
申请人 湖南大学; 发明人 罗宝军;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 焓 循环的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 油分离器 、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闪发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油冷却管,各部件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闪发器、第二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构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油分离器、油冷却管、第三节流装置构成油冷却压缩循环,其中: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 质量 百分数在0%-50%之间且可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加大的喷油量,利用油冷却压缩过程,有效吸收压缩热,降低压缩机的排气 温度 ,提高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等容效率。通过与补气增焓循环结合,利用闪发器内制冷剂闪发给油冷却,简化了油冷却系统,提高了油冷却压缩循环的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循环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闪发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油冷却管,其特征在于:
压缩机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闪发器端口A相连,闪发器端口C与压缩机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压缩机吸气口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
压缩机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端口C与油冷却管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的另一端与第三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
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且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吸气回热支路,闪发器端口B与第三换热器端口A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C与第二换热器一个端口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D与压缩机的吸气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通,所述四通阀第一端与油分离器端口B连接,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第三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第四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冷却器,油冷却器的一端与油分离器端口C相连,另一端与油冷却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可为压缩机两个独立的口,优选地,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方式为油冷却管穿过闪发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注油支路,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后,油冷却管除了与第三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外,还与第四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四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第二注油口相连,优选地,第二注油口与补气增焓口为同一个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节流装置可以是毛细管、电子膨胀阀或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可以是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或螺杆式压缩机。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循环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制冷设备工作在大温差工况下存在效率较低、排气温度过高等现象,一般解决方法是采用补气增焓循环,通过中间补气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排气温度。但当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时,补气增焓循环不仅无法解决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造成系统必须停机,也存在系统性能非常低的问题。另外一种方法是往压缩机缸内喷油,通过喷入一定量的油吸收大量的压缩热,降低缸内气体的温度。但是喷油量和喷油温度又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这就限制了油冷却压缩循环的性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喷入一定量的油,有效吸收压缩热,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等容效率,通过吸气回热,提高油冷却压缩循环系统性能。而与补气增焓循环结合,利用闪发器内制冷剂闪发给油冷却,简化了油冷却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的性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 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闪发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油冷却管,压缩机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闪发器端口A相连,闪发器端口C与压缩机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压缩机吸气口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端口C与油冷却管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的另一端与第三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其中,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且可调。
[0005]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一个吸气回热支路,闪发器端口B与第三换热器端口A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C与第二换热器的一个端口相连,第三换热器端口D与压缩机的吸气管相连。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四通,所述四通阀第一端与油分离器端口B连接,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第三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第四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油冷却器,油冷却器的一端与油分离器端口C相连,另一端与油冷却管相连。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第一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可为压缩机两个独立的口,优选地,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方式为油冷却管穿过闪发器。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注油支路,油冷却管与闪发器换热后,油冷却管除了与第三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外,还与第四节流装置的一端相连,第四节流装置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第二注油口相连,优选地,第二注油口与补气增焓口为同一个口。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中节流装置可以是毛细管、电子膨胀阀或膨胀阀。
[0012] 进一步地,压缩机可以是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或螺杆式压缩机。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本发明的制冷系统,不仅保留了补气增焓的优点,还利用油冷却压缩循环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等容效率,同时通过与补气增焓循环结合,利用闪发器内制冷剂闪发给油冷却,简化了油冷却系统,而通过回热支路进一步提高了油冷却压缩循环的性能。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0019]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1] 实施例一
[0022] 如图1所示,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4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与闪发器5端口A相连,闪发器5端口C与压缩机1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5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6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7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7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吸气口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C与油冷却管8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8的另一端穿过闪发器5与第三节流装置9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9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0023] 优选地,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24] 优选地,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
[0025] 实施例二
[0026] 如图2所示,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4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与闪发器5端口A相连,闪发器5端口C与压缩机1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5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6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7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7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吸气口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C与油冷却器10的一端相连,油冷却器10的另一端与油冷却管8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8的另一端穿过闪发器5与第三节流装置9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9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0027] 优选地,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28] 优选地,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
[0029] 实施例三
[0030] 如图3所示,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4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与闪发器5端口A相连,闪发器5端口C与压缩机1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5端口B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A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6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7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7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C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D与压缩机的吸气管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
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C与油冷却器10的一端相连,油冷却器
10的另一端与油冷却管8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8的另一端穿过闪发器5与第三节流装置
9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9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0031] 优选地,压缩机的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32] 优选地,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
[0033] 实施例四
[0034] 如图4所示,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B与第一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4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与闪发器5端口A相连,闪发器5端口C与压缩机1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5端口B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A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6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7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7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C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D与压缩机的吸气管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
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C与油冷却器10的一端相连,油冷却器10的另一端与油冷却管8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8的另一端穿过闪发器5与第三节流装置9和第四节流装置12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9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第一注油口相连,第四节流装置12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第二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0035] 优选地,压缩机的第一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36] 优选地,压缩机的第二注油口与压缩机的补气增焓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37] 优选地,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
[0038] 实施例五
[0039] 如图5所示,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B与四通阀13第一端相连,四通阀13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4的一端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与闪发器5端口A相连,闪发器5端口C与压缩机1补气增焓口相连,闪发器5端口B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A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B与第二节流装置6的一端相连,第二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7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7的另一端与四通阀13第三端相连,四通阀13第四端与第三换热器11端口C相连,第三换热器11端口D与压缩机的吸气管相连形成补气增焓循环;压缩机1排气口与油分离器2端口A相连,油分离器2端口C与油冷却器10的一端相连,油冷却器10的另一端与油冷却管8的一端相连,油冷却管8的另一端穿过闪发器5与第三节流装置9和第四节流装置12的一端相连,第三节流装置9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第一注油口相连,第四节流装置12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第二注油口相连,形成油冷却压缩循环。
[0040] 优选地,压缩机的第一注油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41] 优选地,压缩机的第二注油口与压缩机的补气增焓口为压缩机的同一个口。
[0042] 优选地,压缩机排气口混合物(油与制冷剂)中油的质量百分数在0-50%之间。
[0043] 以上实施例的一种具有油冷却压缩循环与补气增焓循环的制冷系统,解决了较大温差工况下制冷系统排气温度高问题,并通过带吸气回热的油冷却压缩循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能效。
[004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