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

申请号 CN201110049210.6 申请日 2011-03-01 公开(公告)号 CN102192558B 公开(公告)日 2013-12-18
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发明人 冈孝纪; 田岛利夫; 上前博一; 内田敬介; 高崎洋平;
摘要 一种 空调 ,包括:空气通道(23),其形成在柜体(20)内,将开设在所述柜体(20)表面上的吸入口(21)与吹出口(22)彼此连接起来;送 风 机(25),其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23)内且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热交换器 (27),其被布置为与所述吸入口(21)相对,并冷却通过所述吸入口(21)流入的空气;加热器(28a),其布置在所述送风机(25)与所述热交换器(27)之间且加热通过所述吸入口(21)流入的空气,并且在纵长方向上比所述送风机(25)短;控制元件(52),其控制所述加热器(28a),并且紧挨着所述空气通道(23)而被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23)外侧;以及 散热 器(70),其在所述加热器(28a)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与所述控制元件(52)紧密 接触 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送风机(25)与所述热交换器(27)之间。本 发明 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并提高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包括:
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形成在柜体内,用于将开设在所述柜体表面上的吸入口与吹出口彼此连接起来;
机,所述送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且在纵长方向上延伸;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被布置为与所述吸入口相对,并且所述热交换器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加热器单元,具有加热器和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端部的端子部,所述加热器布置在所述送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且用于加热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并且所述加热器在纵长方向上比所述送风机短;
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对所述加热器进行控制,并且所述控制元件紧挨着所述空气通道而被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外侧;以及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与所述控制元件紧密接触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送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其中,
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端子部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加热器由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形成,并且所述控制元件由双向可控元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电路基板,所述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杯状的基板支架,所述基板支架设有用于将所述控制元件插入进来的窗部,所述窗部开设在所述基板支架的与所述散热器相对设置的对置面上,并且所述基板支架支撑着所述电路基板;以及
型材料,所述成型材料填充在所述基板支架内,由此将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控制元件模制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散热器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呈凹陷状地设在所述散热器中且在一个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基板支架设有要嵌合到所述导向槽中的嵌合部,
所述导向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宽度被设置为:该两个侧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处的宽度大于在所述导向槽的开口表面处的宽度,并且
通过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嵌合部间的嵌合,来引导所述基板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中,在所述基板支架的所述对置面上设有接合突起,且在所述散热器中设有接合孔,所述接合孔与所述接合突起相接合来实现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基板支架相对于彼此的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通过螺钉将所述控制元件紧固到所述散热器上,并且在所述散热器中呈凹陷状地设有槽部,所述控制元件嵌合在所述槽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中,
在所述空气通道的沿纵长方向的某一处壁面上形成有开口部,并且
所述空调设有散热器支架,所述散热器支架的臂部由弹性体制成且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外周表面夹在中间,且所述散热器支架通过嵌合到所述开口部中而被安装在所述空气通道的所述某一处壁面上。

说明书全文

空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包括加热器和控制元件的空调,所述控制元件对所述加热器进行控制。
[0002] 背景技术
[0003] 在专利文献JP-A-H8-152179中揭露了一种传统的空调。这种空调被构造为一体化类型,其中放置于室内的室内单元被安装在空调的前部,放置于室外的室外单元被安装在空调的后部。在室外单元中,设置有进行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在室外单元的后表面处,设置有与上述压缩机相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并且与该室外热交换器相面对地设置有用于冷却该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机。
[0004] 在室内单元的前表面上开设有吸入口,在该吸入口上方的位置处开设有吹出口。在室内单元中,形成有这样的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由将上述吸入口和上述吹出口相互连接起来的送风管道构成,并且在该空气通道内设置有送风机。在该送风机与上述吸入口之间,设置有通过冷媒管(refrigerant pipe)连接至上述压缩机的室内热交换器。在送风机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加热器。
[0005] 在致冷工作开始后,压缩机被驱动来进行制冷循环。在该工作中,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该制冷循环的低温侧蒸发器,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该制冷循环的高温侧冷凝器。室外风机被驱动以使室外热交换器与外部空气交进行热交换从而散发热量。送风机被驱动以使房间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而流进空气通道中并且使通过与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空气通过吹出口被送出至房间内。这样,对房间进行了降温。
[0006] 在供暖工作开始后,压缩机被驱动来进行制冷循环。在该工作中,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该制冷循环的高温侧冷凝器,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该制冷循环的低温侧蒸发器。室外风机被驱动以使室外热交换器与外部空 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吸收热量。送风机被驱动以使房间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而流进空气通道中,该空气随后通过与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而被升温。另外,通过PTC加热器的驱动,空气通道内的空气被进一步升温。如此升温后的空气通过吹出口被送出至房间内,这样,对房间进行了供暖。
[0007] 所述PTC加热器由具有PTC特性的发热元件以及将该发热元件夹在中间的电极组成,并且在所述电极间施加电压以驱动该PTC加热器。当发热元件被加热至高于它的居里点的温度时,它的电阻值就迅速增加,导致了该发热元件的电流值和发热量减小。这稳定了PTC加热器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容易地产生处于预定温度的热空气,并且能够防止过度加热的发生。
[0008]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启动时,所述PTC加热器处于低温下且因此所述发热元件的电阻值低,于是可能会有过电流(overcurrent)流过而超过基于电源容量的可承受电流等级。作为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专利文献JP-A-2003-59623揭露了一种对PTC加热器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中,为了防止电流超过基于电源容量的可承受电流等级,对启动时流经PTC加热器的电流进行监控。也就是说,通过采用了双向可控元件(triac element)的控制电路来进行PTC加热器的占空控制,从而使得在启动时,PTC加热器以逐渐增大其占空比的方式被驱动。这能够防止在PTC加热器启动时产生过电流。 [0009] 然而,根据上述的传统空调,由于双向可控硅元件的巨大发热量,设置在该空调中的电气设备会被加热。这已经成为了损害空调的安全性的问题。另外,安装有用于冷却双向可控硅元件的风扇,从而增大了空调的能耗和成本,这也成为了问题。 [0010]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安全性的空调。 [0012]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包括: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形成在柜体内,用于将开设在所述柜体表面上的吸入口与吹出口彼此连接起来;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且在一个方向上延 伸;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被布置为与所述吸入口相对,并且所述热交换器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器单元,具有加热器和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端部的端子部,所述加热器布置在所述送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且用于加热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并且所述加热器在纵长方向上比所述送风机短;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对所述加热器进行控制,并且所述控制元件紧挨着所述空气通道而被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外侧;以及散热器(Heat sink),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与所述控制元件紧密接触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送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其中,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端子部的后方。
[0013] 根据这样的配置,当进行致冷工作时,借助于所述送风机的驱动而通过所述吸入口从房间进入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与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并因此被冷却,该空气随后通过所述吹出口被送出至房间内。当进行供暖工作时,借助于所述送风机的驱动而通过所述吸入口从房间进入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被由所述控制元件控制的所述加热器加热。在供暖工作过程中,流经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可以被所述热交换器进一步加热。所述控制元件紧挨着所述空气通道而被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外侧,并且为了避免受到所述加热器的热辐射,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与所述控制元件紧密接触的所述散热器被布置在所述送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流经所述空气通道的气流通过所述散热器对所述控制元件进行冷却。
[0014] 对所述加热器进行控制的所述控制元件紧挨着所述空气通道而布置着,并且所述散热器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内侧,因此流经所述空气通道的气流通过所述散热器对所述控制元件进行冷却。这就消除了安装用于使所述控制元件冷却的风扇的需要,并且因此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并能够提高所述空调的安全性。
[0015] 另外,在纵长方向上,所述散热器布置在比所述送风机短的所述加热器的外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所述加热器的热辐射而导致的所述控制元件的温度上升。此外,通过与所述散热器进行热交换而升温后的空气是从所述空气通道的端部被送出的,因此能够提高供暖工作的效率。另外,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被布置在所述送风机
[0016] 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死区中,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安装了所述散热器而导致所述空调的尺寸增大。
[0017]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中,所述加热器由PTC加热器形成,并且所述控制元件由双向可控硅元件形成。根据这样的配置,通过双向可控硅元件对PTC加热器进行占空控制,从而防止在PTC加热器启动时产生过电流。
[0018] 另外,在本发明中,更加优选地,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还包括:电路基板,所述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电路基板上;杯状的基板支架,所述基板支架设有用于将所述控制元件插入进来的窗部,所述窗部开设在所述基板支架的与所述散热器相对设置的对置面上,并且所述基板支架支撑着所述电路基板;以及成型材料,所述成型材料填充在所述基板支架内,由此将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控制元件模制成型。
[0019] 根据这样的配置,所述电路基板布置在所述杯状的基板支架中,并且安装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的所述控制元件通过所述窗部而与所述散热器紧密接触。所述成型材料填充在所述基板支架中,从而将所述电路基板模制成型并且也将布置在所述窗部处的所述控制元件模制成型。在致冷工作时当低温空气与所述散热器相接触并因此在所述基板支架内发生结露的情况下,由于填充有所述成型材料,所以能够防止凝结附着在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控制元件上。
[0020]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可以具有如下配置。也即是,所述散热器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呈凹陷状地设在所述散热器中且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基板支架设有要嵌合到所述导向槽中的嵌合部。另外,所述导向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宽度被设置为:该两个侧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处的宽度大于在所述导向槽的开口表面处的宽度。并且,通过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嵌合部间的嵌合,来引导所述基板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滑动。根据这样的配置,所述基板支架的所述嵌合部从一个方向以滑动的方式插入至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导向槽中,此后将所述电路基板安置在所述基板支架内,并且将所述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
[0021]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可以具有如下配置。也即是,在所述基板支架的所述对置面上设有接合突起,且在所述散热器中设有接合孔,所述接合孔与所述接合突起相接合来实现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基板支架相对于彼此的定位。根据这样的配置,所述基板支架的所述嵌合部从一个方向滑入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导向槽中,并且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接合孔相接合,由此完成了所述基板支架的定位。
[0022] 另外,在本发明中,更加优选地,在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中,通过螺钉将所述控制元件紧固到所述散热器上,并且在所述散热器中呈凹陷状地设有槽部,所述控制元件嵌合在所述槽部中。根据这样的配置,所述控制元件通过如下的方式而被予以安装:将所述控制元件嵌合至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槽部中且随后用螺钉将所述控制元件紧固在所述散热器上。此时,所述槽部防止了由于强拧紧所述螺钉而导致的所述控制元件的转动。 [0023] 另外,在本发明中,更加优选地,在上述构造而成的空调中,在所述空气通道的沿纵长方向的某一处壁面上形成有开口部,并且所述空调设有这样的散热器支架:所述散热器支架的臂部由弹性体制成且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外周表面夹在中间,并且所述散热器支架通过嵌合到所述开口部中而被安装在所述空气通道的所述某一处壁面上。根据这样的配置,在将所述散热器的上述两个表面被支撑于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臂部之间的同时,所述散热器支架嵌合在所述开口部中,并且(例如通过用螺钉将所述散热器支架紧固到所述空气通道的壁面上等方式)将所述散热器支架安装在所述空气通道的壁面上。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
[0025]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侧视截面图。
[0026] 图3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正视图。
[0027] 图4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中间壁的立体图。
[0028] 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0029] 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散热器和基板支架在它们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的侧视截面图。
[0031] 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散热器和基板支架在它们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0032]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散热器和基板支架在它们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的俯视截面图。
[0033] 图10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0034] 图11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散热器和散热器支架在它们彼此装配在一起之前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0035] 图12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电路单元的散热器和散热器支架在它们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0036] 附图标记列表:
[0037] 1 空调
[0038] 2 室内单元
[0039] 3 底板
[0040] 4 室外单元
[0041] 5 间隔壁
[0042] 20、40 柜体
[0043] 21 吸入口
[0044] 22 吹出口
[0045] 23 空气通道
[0046] 24 中间壁
[0047] 24b 开口部
[0048] 25 送风机
[0049] 26 百叶窗
[0050] 27 室内热交换器
[0051] 28 加热器单元
[0052] 28a PTC加热器
[0053] 29 管道构件
[0054] 30 外罩
[0055] 31 电气设备箱
[0056] 41 压缩机
[0057] 42 室外热交换器
[0058] 43 室外风机
[0059] 47 冷媒管
[0060] 50 控制电路单元
[0061] 51 电路基板
[0062] 52 双向可控硅元件
[0063] 58 成型材料
[0064] 59 导线
[0065] 60 基板支架
[0066] 61 嵌合部
[0067] 63 接合突起
[0068] 64 窗部
[0069] 70 散热器
[0070] 71 翅片
[0071] 72 槽部
[0072] 73 导向槽
[0073] 75 接合孔
[0074] 78 散热器支架
[0075] 78a 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图2和图3分别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侧视截面图以及正视图。图1和图3示出了没有外罩30(见图2)的状态。空调1被设置为一体化类型,其包括放置于室内的室内单元2以及与室内单元2邻近地放置于室外的室外单元4。
[0077] 在室内单元2的前面部分中设有吸入口21,在室外单元4的前面部分中设有室外热交换器42。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吸入口21侧称为前侧,而将室外热交换器42侧称为后侧(背侧)。另外,从前方面对着吸入口21时的视图中的右侧和左侧分别称为空调1的右侧和左侧。
[0078] 室内单元2和室外单元4安装在底板3上,并且设置有间隔壁5以使得前侧的室内单元2与后侧的室外单元4彼此分隔。室内单元2包括包围在它的外侧且由底板3、间隔壁5和外罩30构成的柜体20。在柜体20的右端部处,设置有用于容纳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31。与室内单元2类似地,室外单元4包括包围在它的外侧且由底板3、间隔壁5和外罩(未图示)构成的柜体40。
[0079] 在室外单元4内,用于进行制冷循环的压缩机41布置于右侧的端部处。在室外单元4的后表面处,布置有通过冷媒管47连接至压缩机41的室外热交换器42。由螺旋桨式风扇形成的室外风机43布置在面对室外热交换器42时的视图中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处,并且用于冷却室外热交换器42。室外风机43和室外热交换器42布置在箱体44中,该箱体44借助于支架45而被间隔壁5支撑着。箱体44包括从室外风机43将气流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42的管道。
[0080] 吸入口21开设在覆盖着室内单元2的外罩30的前表面上,吹出口22开设在吸入口21上方的位置处。在室内单元2中,设置有将吸入口21与吹出口22彼此连接起来的空气通道23。空气通道23的后表面和侧表面是由安装在底板3上的中间壁24构成的。空气通道23的位于吹出口22附近且在吹出口22下方的壁是由管道构件29构成的,当外罩30被移除后,管道构件29能够被安装和拆卸。管道构件29安装有百叶窗26,该百叶窗26能够改变将空气通过吹出口22吹出时的方向。
[0081] 在空气通道23内部,设置有由横流式风扇(cross-flow fan)形成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送风机25。在送风机25与吸入口21之间,与吸入口21相对地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27,该室内热交换器27通过冷媒管47连接至压缩机41。室内热交换器27在送风机25的纵长方向上被设置成具有与送风机25的宽度基本相同的宽度。在室内热交换器27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32,排水盘32用于收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27的凝结露水(dew condensation water)并将其排到外部。排水盘32延伸至控制电路单元50(稍后进行说明)的下方,并收集从控制电路单元50产生的凝结露水。
[0082] 在送风机25与室内热交换器27之间设置有加热器单元28。如稍后所述,加热器单元28被角撑架80支撑着,角撑架80通过螺钉而被紧固至中间壁24的侧表面部24a(见图4)。室内热交换器27和加热器单元28的上方被管道构件29掩盖着。当旋出用于安装角撑架80的螺钉并且移除管道构件29后,能够从上方安装和拆除加热器单元28。 [0083] 加热器单元28是通过PTC加热器28a与蜂窝结构的翅片28b的层叠而被形成,该PTC加热器28a由半导体元件和将该半导体元件夹在中间的电极组成。PTC加热器28a在纵长方向上比送风机25短,并且在空气通道23内,在PTC加热器28a的右侧形成有空间部33。在空间部33中布置有加热器单元28的端子部28c。
[0084] 包含有对PTC加热器28a进行控制的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控制电路单元50设置在端子部28c的后方。通过双向可控硅元件52对PTC加热器28a进行占空控制,从而使得在启动时该PTC加热器28a以逐渐增大其占空比的方式而被驱动。这能够防止当PTC加热器28a启动时出现了过电流。
[0085] 图4示出了中间壁24的立体图。中间壁24的侧表面部24a构成了空气通道23的各侧壁,并且在这些侧表面部24a中的位于右侧的那个侧表面部24a上设有开口部24b。控制电路单元50以横跨空气通道23内外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开口部24b处。此时,在空气通道23内布置有散热器70(见图5),并且在空气通道23外布置有基板支架60(见图5)。 [0086] 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控制电路单元50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控 制电路单元
50包括电路基板51、基板支架60、盖部68、散热器70和散热器支架78。双向可控硅元件
52安装在电路基板51上并且被布置在由树脂成型物制成的呈杯状的基板支架60内。如稍后详细所述,基板支架60装配于散热器70上,并且基板支架60的开口表面被由树脂成型物制成的盖部68盖上。
[0087] 图7、图8和图9分别是示出了基板支架60与散热器70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的侧视截面图、正视图和俯视截面图。散热器70是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的,并且在散热器70的一个表面上以突起的方式设有多个翅片71。
[0088] 在散热器70的与形成有翅片71的上述表面相对的那一侧的基准面70a上,设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73。导向槽73由凿槽工具形成,该凿槽工具的两侧壁是倾斜的且因此该凿槽工具的截面是梯形的,并且将导向槽73的侧壁之间的宽度设置为:侧壁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处的宽度大于在导向槽73的开口表面处的宽度。导向槽73的侧壁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直角U形截面且使得侧壁间的宽度为:侧壁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处的宽度大于在开口表面处的宽度。在导向槽73的底面上,以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呈凹陷状的且具有直角U形截面的槽部72。在槽部72的底面的上部设有螺钉孔74,而在槽部72的底面的下部设有呈凹陷状的接合孔75。
[0089] 在基板支架60内,在其与散热器70相对地设置的对置面60a的上部处开设有窗部64。在对置面60a上的窗部64的两侧,在多个位置处以突起的方式设置有将要嵌合到导向槽73中的嵌合部61。在对置面60a的下部以突起的方式设置有接合突起63。另外,在基板支架60的内周表面上设有多个L形的肋条62。
[0090] 在装配控制电路单元50的过程中,首先,如箭头A1(见图6)所示,基板支架60的嵌合部61从下方插入到散热器70的导向槽73中。这样,基板支架60被导向槽73引导着向上滑动,并且当接合突起63与接合孔75接合时,完成了散热器70和基板支架60相对于彼此的定位。这就消除了使用螺钉将基板支架60紧固在散热器70上的需要,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基板支架60。
[0091] 接着,将电路基板51安装在基板支架60内的肋条62上。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端子52b是弯曲的,并且双向可控硅元件52与电路基板51平行地设置着。双向可控硅元件52穿过窗部64而嵌合到散热器70的槽部72中。然后,如箭头A2(见图6)所示,将螺钉57(见图6)插入到设置在双向可控硅元件52上部的通孔52a中并且旋入到螺钉孔74中。因此,双向可控硅元件52被固定至散热器70从而与散热器70紧密接触。 [0092] 此时,因为双向可控硅元件52被嵌合到散热器70的槽部72中,因此可以防止在强力拧紧螺钉57时引起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转动。这能够防止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端子52b被扭曲从而损坏。另外,在强力拧紧螺钉57的时候,电路基板51还未固定到基板支架60上,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端子52b被扭曲从而损毁。 [0093] 另外,在电路基板51的上端,通过切掉电路基板51的一部分而形成了与通孔52a相对的凹部51a,通孔52a从该凹部51a暴露出来。经过凹部51a而使用螺钉57将双向可控硅元件52固定。这能够减少双向可控硅元件52从电路基板51的平面突出量。因此,能够减小基板支架60的尺寸且因而能够减小控制电路单元50的尺寸,并且能够减少稍后说明的所使用的成型材料58的用量。
[0094] 在将双向可控硅元件52安装到散热器70上以后,在基板支架60内填充由例如甲酸酯等树脂制成的成型材料58。通过使成型材料58硬化,将电路基板51和双向可控硅元件52模制成型,并且因此将电路基板51固定。在此情况下,在硬化之前,表面张力可以防止沿着窗部64的周边与散热器70之间的间隙而流动的那部分成型材料58流出到基板支架60的周围。可以在基板支架60的周围设置有用于防止成型材料58流出的防护材料。
[0095] 如果在致冷工作过程中,流经空气通道23的低温空气与散热器70相接触,则在基板支架60内可能会发生结露。在此情况下,由于填充有成型材料58,因此能够防止凝结露水附着在电路基板51和双向可控硅元件52上。
[0096] 另外,双向可控硅元件52布置在基板支架60的上部。如果在成型 材料58内形成有空隙,则在成型材料58表面上的凝结露水可能会到达双向可控硅元件52。在此情况下,由于双向可控硅元件52布置在基板支架60上部,相比于将双向可控硅元件52布置在基板支架60下部的情况,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少凝结露水到达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可能性。 [0097] 图10是示出了通过填充成型材料58而将电路基板51固定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电路基板51延伸出的导线59穿过开设在基板支架60下表面上的开口部65而伸出。导线59在基板支架60的下方弯曲成U形并且被基板支架60侧表面上所设置的保持部66向上引导。
[0098] 导线59通过设置在电气设备箱31上部的开口部(未图示)与电气设备箱31(见图3)的内部相连接。因此,在基板支架60内产生的并且能够沿着导线59滑动的凝结露水从导线59的下端滴落到排水盘32(见图3)上并因此而被收集。这能够防止凝结露水进入电气设备箱31中。
[0099] 接着,如箭头A3(见图6)所示,基板支架60的开口表面被盖部68盖上。在盖部68的内表面上设有呈凹陷状的收纳部68a,收纳部68a与基板支架60的开口部65相对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导线59被置于收纳部68a中,这使导线59能够以较大的曲率半径弯曲。这能够防止导线59的损坏。另外,这还能够防止导线59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 [0100] 随后,使用散热器支架78来完成对散热器70的支撑。图11和图12分别是示出了散热器70与散热器支架78彼此装配在一起之前的状态下以及散热器70与散热器支架78已经彼此装配在一起之后的状态下的正视图。散热器支架78由树脂成型物制成,并且在散热器支架78的上部和下部这两部分的每一者处都以突起的形式设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臂部78a,臂部78a为弹性体。臂部78a被形成为L形的截面并且具有沿着散热器70的基准面70a伸展的直立部78c。在臂部78a的末端处,与直立部78c相对地形成有爪部78b。 [0101] 如箭头A4所示,在插入过程中,在使臂部78a弹性弯曲的同时,将散热器70插入到两个臂部78a之间。此时,直立部78c沿着散热器70的基准面70a伸展,并且设置在臂部78a的末端处的爪部78b与翅片71接合。由此,臂部78a将散热器70的在垂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 夹在中间,从而对散热器70进行支撑。
[0102] 将散热器支架78嵌合到中间壁24的开口部24b(见图4)中。然后,将螺钉插入到设置于散热器支架78的上端和下端每一者处的通孔78d以及设置于开口部24b周围上的通孔(未图示)中,并且将该螺钉旋紧从而固定到角撑架80的螺钉部80a(见图3)上。这样,将控制电路单元50安装在中间壁24上。
[0103] 此时,容纳有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基板支架60紧挨着空气通道23而被布置在空气通道23外侧。在PTC加热器28a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与双向可控硅元件52紧密接触的散热器70突出而进入到空气通道23中并且被布置在送风机25与室内热交换器27之间。
[0104] 使用普通的螺钉将角撑架80和控制电路单元50安装到中间壁24上,因此能够减少所使用的构件数量。另外,臂部78a的使用使得散热器70能够被容易地支撑且由此消除了使用螺钉将散热器70与散热器支架78彼此装配在一起的需要,从而能够减少所使用的构件数量。此外,臂部78a在覆盖着导向槽7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同时嵌合到开口部24b的内周表面上,因此能够防止空气通过导向槽73从空气通道23泄露出去。 [0105] 在如上配置而成的空调1中,在致冷工作开始后,压缩机41被驱动来进行制冷循环。在此工作中,室内热交换器27用作该制冷循环的低温侧蒸发器,而室外热交换器42用作该制冷循环的高温侧冷凝器。室外风机43被驱动来使室外热交换器42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散发热量。送风机25被驱动来使房间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1流入到空气通道23中,并且该空气在通过与室内热交换器27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经由吹出口22送出至房间内。这样,对房间进行了降温。
[0106] 在供暖工作开始后,压缩机41被驱动来进行制冷循环。在此工作中,室内热交换器27用作该制冷循环的高温侧冷凝器,而室外热交换器42用作该制冷循环的低温侧蒸发器。室外风机43被驱动来使室外热交换器42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吸收热量。送风机25被驱动来使房间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1流入到空气通道23中,该空气随后通过与室内热交 换器27进行热交换而被升温。
[0107] 另外,通过PTC加热器28a的驱动,流经空气通道23的空气被进一步升温。在这方面,送风机25和室内热交换器27被形成为比PTC加热器28a向左右两侧延伸得更长。这能够增加室内热交换器27的热交换面积。另外,流经位于PTC加热器28a侧边的空间部33的空气通过散热器70对双向可控硅元件52进行冷却。此时,流经空间部33的空气与散热器70进行热交换并因此被升温。
[0108] 由室内热交换器27和PTC加热器28a升温后的空气通过吹出口22被送出至房间内,由此对房间进行了供暖。
[0109] 在供暖工作中,压缩机41可以停止工作从而单独通过PTC加热器28a来加热空气。另外,可以对基于制冷循环工作只能进行致冷的一体化空调进行改进,使得能够借助于PTC加热器28a进行供暖工作。
[0110] 根据本实施例,对PTC加热器28a进行控制的双向可控硅元件52紧挨着空气通道23而布置着,并且散热器70布置在空气通道23内,因此流经空气通道23的气流能够通过散热器70对双向可控硅元件52进行冷却。这消除了安装用于使双向可控硅元件52冷却的风扇的需要,因此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空调1的安全性。 [0111] 另外,在纵长方向上,散热器70布置在比送风机25短的PTC加热器28a的外侧处,因此能够抑制由于PTC加热器28a的热辐射而导致的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温度升高。此外,通过与散热器70进行热交换而升温后的空气是从空气通道23的端部被送出,因此能够提高供暖工作的效率。另外,在PTC加热器28a的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处,散热器70布置在送风机25与室内热交换器27之间的死角区中,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散热器70的安装而导致空调1的尺寸增大。
[0112] 另外,基板支架60形成为杯状且在该基板支架60中开设有用于插入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窗部64,并且通过填充在基板支架60中的成型材料58,使电路基板51和双向可控硅元件52模制成型。因此,在致冷工作过程中当低温空气与散热器70相接触并因此在基板支架60内发生结露的情况下,因为填充有成型材料58,所以能够防止凝结露水附着在 电路基板51和双向可控硅元件52上。
[0113] 另外,在散热器70内,导向槽73被形成为使其两个侧壁之间的宽度为:两个侧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处的宽度大于在导向槽73的开口表面处的宽度,并且基板支架60具有要嵌合到导向槽73中的嵌合部61,从而基板支架60能够容易地装配到散热器70上。另外,由于不需要使用用于将基板支架60装配到散热器70上的螺钉,因此能够减少如下现象:在致冷工作过程中,由于通过螺钉进行的热传导而在基板支架60内发生结露。 [0114] 另外,在基板支架60中设有接合突起63,且在散热器70中设有接合孔75,从而通过接合突起63与接合孔75间的接合,能够容易地完成散热器70与基板支架60相对于彼此的定位,从而能够提高装配可操作性。
[0115] 另外,双向可控硅元件52嵌合到散热器70的呈凹陷状的槽部72中并在那样的状态下用螺钉57将双向可控硅元件52紧固住,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强力拧紧螺钉57而导致的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转动。这能够防止双向可控硅元件52的端子52b被扭曲而损坏。 [0116] 另外,散热器支架78的臂部78a是由弹性体制成,且用于将散热器70的彼此相对的两个外周表面夹在中间,并且是通过嵌合到位于空气通道23壁面上的开口部24b中而予以安装的,从而使散热器70能够容易地被散热器支架78支撑。
[0117] 在本实施中,流经空气通道23的空气被PTC加热器28a加热,并且该PTC加热器28a是通过与散热器70紧密接触的双向可控硅元件52而被控制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通过其它类型的被设置成与散热器70紧密接触的控制元件而被控制的加热器来进行加热。
[0118]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包含加热器和对该加热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元件的各种空调。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